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片黄土有多久?你到黄帝陵就知道了。这片黄土有多厚?你到陕北就知道了。这片黄土有多猛?你到壶口就知道了。这片黄土有多热?你跳秧歌就知道了。
我们往北,我们朝圣。
从西安到铜川的路上,看着满路的媒车、水泥运输车,大幅度避让、跳动和颠簸,让一车人惊叫连连。也许他们和我不一样,我的夸张叫喊中,饱含着某种惊喜的期待。
这就是铜川,路遥描写过的铜川,煤和水泥虽然也是近来兴盛的行当,但是喧嚣,从黄土地下来的沉默已久的喧嚣,从来没有停止过,古老的土地来到平原,它是要吼两嗓子的,从方向上看,明显是冲着长安。
“不对啊,庄哥,你看过《平凡的世界》吗?”小池问到。
“看过,咋的了?”
“这儿应该是一个保守或者说是一个慢半拍的城市,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就觉得路遥有点拖沓了,怎么,今天看来,它是如此吵闹,如此杂乱,甚至还有这么重的污染?”
“你的感觉和我完全不一样”我边开车边说到:“你农村与城市的观念与路遥完全不同,也与我这个农村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实话告诉你,路遥的农村,与田园牧歌一点关系也没有;整个陕北的农村与田园牧歌一点关系也没有;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农民看来,农村与田园牧歌一点关系也没有。”我讲这话时,有一种悲愤、有一种激动、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快感。
大家突然沉默下来,我解释到:“如果我从未从农村走出来过,那里没有美好可言,现在我走出来了,对比和回忆常常令我更加难受。”我把话题扯回来:“与农村相比,铜川可以说是天堂!与农民相比,工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在天上!这里有白馍、有自由、有尊严,这才是路遥描写的铜川在孙少平心中的感受。”
本来我已经觉察到自己的不协调的激动情绪,尝试着自己是否可以平静一些,突然,一辆越线行驶的大煤车迎面而来,我迅速向右打方向,避开了它,在紧张中,我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情:“我总认为,人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活着、生活。改革前的农村,农民只有一个境界:活着。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希望,只有城里人拥有生活,只有城里人活得像个人,这好比天堂和地狱。孙少安的爸爸虽然也只是苟且地活着,但他没体验过城里的生活,所以他活得并不痛苦。孙少平痛苦的根源在于他读了书,他了解了生活,对比之下,现实的活着让人非常痛苦。但他两兄弟又比他姐夫好,这两兄弟有能力把活着变为生活,但他姐夫虽然感受过生活,但仍然只能坚持活着。你们知道吧?当身边最漂亮的村花,与最能干的小伙相恋,但最终却被迫嫁给一个城里的残疾人时,是因为什么吗?是因为城里人是生活!孙少安的痛苦,你们是不会彻入心扉的!《平凡的世界》,你们永远看不懂!”
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下,我又避开了两次对面的来车,但每次惊险,他们都没有尖叫,他们在沉默。估计,他们都在试图理解我,也许理智上有所梳理,但在情感上无法与我产生共鸣,因为,所有的情感,均来源于生活。
“哥,要不然我来开吧,即使没有生活,我们也要活着。”高妍的话虽然很轻,但句句入耳,我不由得把自己拉了回来:“对不起,刚才过于激动,把你们吓着了。”
过了铜川,就是金锁关了,车子在两山的峡谷行进,九曲十八弯,两边陡峭的山,中间狭窄的路,如此漫长的峡口,却是进入黄土高原的必经之路,古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到今,战争不断,这既是黄土文明登上关中大雅之堂的出路,又是草原民族入侵汉地的征途,记录了多少历史悲欢,埋藏了多少战士忠骨。但是,山没说话,它静静地看在这里,还管经过这里的人是生是死、是欢乐还是痛苦。它静静地看在这里,年年依然开着它的花,荣枯它的草,风也吹过、雨也打过、洪水流过、铁蹄踏过,它没有动,它只是静静地看着,象一个事不关已的母亲,只顾哺育和供养,不去管子孙贤肖,她没说过话,她只是看着。
她没有热情吗?为什么年年开放这些好看的花,年年催生这些青嫩的草?她有热情吗?为什么不理子孙的嘶吼,为什么不理子孙的残杀。
金锁关,锁住了多少历史,锁住了多少秘密,当我们走出来时,就知道,黄石的巨大和厚实了。看到阳光下那沟壑纵横的塬上,看到土地中那伤痕累累的裂痕,我突然明白了,金锁关锁着的最大的秘密,是黄土的故事,与之相比,人类的一切生死和情感,都渺小得不值一提。
到黄帝陵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它从未停过香火的道观,不是它千年生长的古树。而是黄帝陵本身,它的存在,就是巨大的秘密。
黄帝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人了,他究竟是否存在过,是哪里人,都已经不太可考了。只在典籍中有关于他的传说记载。孔子说过他,但不知道根据何来,司马迁说过他,更不知道证据何在。但这个陵就在这里,里面埋藏的,据说是黄帝升仙前百姓从他生上扯下的衣服,所以是他的衣冠塚。他作为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何时成型的?他作为人文初祖的地位,是何时确定的?这里,埋藏着中华文明最大的秘密,你不需要考察它的真伪,因为历史的文明结晶已经存留在这里,并将继续。
我们进入这个道观,最感兴趣的,是传说黄帝亲手种植的一棵树,叫做“黄帝手植柏”,树干粗大,虬枝苍劲,此树从树龄上已有结论,已活过几千年了,与传说中黄帝的古老大体相当。如果说真有黄帝的存在,他也已经离去,但这棵树还活着,它才是最好的证明。它与金锁关草木的荣枯形成对比,它始终活着,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鸟儿飞来枝上歇,人们围它脚下转,它都不言语,它沉稳而矜持,因为,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它太老了。对于它的一生来说,我们只是短短的一瞬。
当然,免不了看看我们后来的人做了些什么,人看人,就是人文的特点。小池最能滔滔不绝,甚至对里面一个殿供奉的孔子画像也能说出个一二三:“这是从山东孔庙拓下来的孔子像,所以说应该是最正宗的。”
“那时应该没有照相机,当时是谁给孔子画的像呢?”高妍的疑问,一下子就击破了小池的自信。
尴尬是由思远化解的:“这是根据文字记载,离孔子最近时代的石刻画像而复制,所以,如果有接近真实的东西,那么,这个就应该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像了。”
小池又得意起来:“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孔子的相貌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应该差不多了。”
“哼,长得有点怪哟!”高妍不忘感叹一下。
“高人必有异像,这不算怪的。人首蛇身的盘古,你怕是没见过。”我笑到。
“你见过?”高妍不服。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见过,在书上。当然如果我见过他本人,我就是神仙了。”我这样一说,大家哈哈大笑起来,一扫之前我情绪过于激动带给大家的沉闷。
后面有个碑亭,与西安的碑林不一样的,这里陈列的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化名人对黄帝陵的专门题词,因为黄帝陵既然是华夏文明的正脉,只有对正脉的承认,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正统,才能取得文化上的正宗,所以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过,我承认。
历史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在碑文作者中,这里既有汉、唐明君,也有亡国之君,甚至于互为仇敌的政治势力,都几乎同时来到这里,表明自己的尊崇。小池对其中三块碑发挥起来:“你们看,通常说字如其人。看毛泽东的碑文,他的字潇洒狂放,显示出他不羁的个性。周恩来的字,娟秀沉稳,显示出他认真的品质。蒋介石的字,古板方正,显示出他比较严肃拘谨。”
我笑笑,不说什么,因为,用对字体的主观评价来考察一个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总觉得不太客观。
向上走,向峤山上走,迎面的苍翠,是成林的千年古柏。这成千上万棵古树,任意一棵,放在任意城市,都会成为标志和景点,但在这里,只是万棵柏林中普通的一株,令人不由肃然。
这是历代栽种,积累多少帝王多少城市多少民众的寄托,这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人文的奇迹。这里是汉代以来,中国北方仅有的从未经历过战火的地方,即使外族入侵,任你金戈铁马、任你风云席卷,也不会扰动这里,如想入主中原,谁愿意践踏中原人民的祖先呢?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摧毁中原政权易,摧毁民族文化难。
走过一些石梯,拐过几道弯,一个小平台我们有机会停下,张思远走在最前面,突然听到他的叫喊:“快来快来,你们看!”
他指着身边一块约有一人多高的一普通石碑,我们走近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八个大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留名为“刘彻”,这是汉武帝手书的,这么重要的碑,立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并且,这么伟大的帝王,不称孤道寡,谦称已名,这是何等的尊崇,作为后代,他是何等... -->>
这片黄土有多久?你到黄帝陵就知道了。这片黄土有多厚?你到陕北就知道了。这片黄土有多猛?你到壶口就知道了。这片黄土有多热?你跳秧歌就知道了。
我们往北,我们朝圣。
从西安到铜川的路上,看着满路的媒车、水泥运输车,大幅度避让、跳动和颠簸,让一车人惊叫连连。也许他们和我不一样,我的夸张叫喊中,饱含着某种惊喜的期待。
这就是铜川,路遥描写过的铜川,煤和水泥虽然也是近来兴盛的行当,但是喧嚣,从黄土地下来的沉默已久的喧嚣,从来没有停止过,古老的土地来到平原,它是要吼两嗓子的,从方向上看,明显是冲着长安。
“不对啊,庄哥,你看过《平凡的世界》吗?”小池问到。
“看过,咋的了?”
“这儿应该是一个保守或者说是一个慢半拍的城市,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就觉得路遥有点拖沓了,怎么,今天看来,它是如此吵闹,如此杂乱,甚至还有这么重的污染?”
“你的感觉和我完全不一样”我边开车边说到:“你农村与城市的观念与路遥完全不同,也与我这个农村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实话告诉你,路遥的农村,与田园牧歌一点关系也没有;整个陕北的农村与田园牧歌一点关系也没有;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农民看来,农村与田园牧歌一点关系也没有。”我讲这话时,有一种悲愤、有一种激动、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快感。
大家突然沉默下来,我解释到:“如果我从未从农村走出来过,那里没有美好可言,现在我走出来了,对比和回忆常常令我更加难受。”我把话题扯回来:“与农村相比,铜川可以说是天堂!与农民相比,工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在天上!这里有白馍、有自由、有尊严,这才是路遥描写的铜川在孙少平心中的感受。”
本来我已经觉察到自己的不协调的激动情绪,尝试着自己是否可以平静一些,突然,一辆越线行驶的大煤车迎面而来,我迅速向右打方向,避开了它,在紧张中,我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情:“我总认为,人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活着、生活。改革前的农村,农民只有一个境界:活着。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希望,只有城里人拥有生活,只有城里人活得像个人,这好比天堂和地狱。孙少安的爸爸虽然也只是苟且地活着,但他没体验过城里的生活,所以他活得并不痛苦。孙少平痛苦的根源在于他读了书,他了解了生活,对比之下,现实的活着让人非常痛苦。但他两兄弟又比他姐夫好,这两兄弟有能力把活着变为生活,但他姐夫虽然感受过生活,但仍然只能坚持活着。你们知道吧?当身边最漂亮的村花,与最能干的小伙相恋,但最终却被迫嫁给一个城里的残疾人时,是因为什么吗?是因为城里人是生活!孙少安的痛苦,你们是不会彻入心扉的!《平凡的世界》,你们永远看不懂!”
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下,我又避开了两次对面的来车,但每次惊险,他们都没有尖叫,他们在沉默。估计,他们都在试图理解我,也许理智上有所梳理,但在情感上无法与我产生共鸣,因为,所有的情感,均来源于生活。
“哥,要不然我来开吧,即使没有生活,我们也要活着。”高妍的话虽然很轻,但句句入耳,我不由得把自己拉了回来:“对不起,刚才过于激动,把你们吓着了。”
过了铜川,就是金锁关了,车子在两山的峡谷行进,九曲十八弯,两边陡峭的山,中间狭窄的路,如此漫长的峡口,却是进入黄土高原的必经之路,古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到今,战争不断,这既是黄土文明登上关中大雅之堂的出路,又是草原民族入侵汉地的征途,记录了多少历史悲欢,埋藏了多少战士忠骨。但是,山没说话,它静静地看在这里,还管经过这里的人是生是死、是欢乐还是痛苦。它静静地看在这里,年年依然开着它的花,荣枯它的草,风也吹过、雨也打过、洪水流过、铁蹄踏过,它没有动,它只是静静地看着,象一个事不关已的母亲,只顾哺育和供养,不去管子孙贤肖,她没说过话,她只是看着。
她没有热情吗?为什么年年开放这些好看的花,年年催生这些青嫩的草?她有热情吗?为什么不理子孙的嘶吼,为什么不理子孙的残杀。
金锁关,锁住了多少历史,锁住了多少秘密,当我们走出来时,就知道,黄石的巨大和厚实了。看到阳光下那沟壑纵横的塬上,看到土地中那伤痕累累的裂痕,我突然明白了,金锁关锁着的最大的秘密,是黄土的故事,与之相比,人类的一切生死和情感,都渺小得不值一提。
到黄帝陵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它从未停过香火的道观,不是它千年生长的古树。而是黄帝陵本身,它的存在,就是巨大的秘密。
黄帝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人了,他究竟是否存在过,是哪里人,都已经不太可考了。只在典籍中有关于他的传说记载。孔子说过他,但不知道根据何来,司马迁说过他,更不知道证据何在。但这个陵就在这里,里面埋藏的,据说是黄帝升仙前百姓从他生上扯下的衣服,所以是他的衣冠塚。他作为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何时成型的?他作为人文初祖的地位,是何时确定的?这里,埋藏着中华文明最大的秘密,你不需要考察它的真伪,因为历史的文明结晶已经存留在这里,并将继续。
我们进入这个道观,最感兴趣的,是传说黄帝亲手种植的一棵树,叫做“黄帝手植柏”,树干粗大,虬枝苍劲,此树从树龄上已有结论,已活过几千年了,与传说中黄帝的古老大体相当。如果说真有黄帝的存在,他也已经离去,但这棵树还活着,它才是最好的证明。它与金锁关草木的荣枯形成对比,它始终活着,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鸟儿飞来枝上歇,人们围它脚下转,它都不言语,它沉稳而矜持,因为,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它太老了。对于它的一生来说,我们只是短短的一瞬。
当然,免不了看看我们后来的人做了些什么,人看人,就是人文的特点。小池最能滔滔不绝,甚至对里面一个殿供奉的孔子画像也能说出个一二三:“这是从山东孔庙拓下来的孔子像,所以说应该是最正宗的。”
“那时应该没有照相机,当时是谁给孔子画的像呢?”高妍的疑问,一下子就击破了小池的自信。
尴尬是由思远化解的:“这是根据文字记载,离孔子最近时代的石刻画像而复制,所以,如果有接近真实的东西,那么,这个就应该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像了。”
小池又得意起来:“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孔子的相貌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应该差不多了。”
“哼,长得有点怪哟!”高妍不忘感叹一下。
“高人必有异像,这不算怪的。人首蛇身的盘古,你怕是没见过。”我笑到。
“你见过?”高妍不服。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见过,在书上。当然如果我见过他本人,我就是神仙了。”我这样一说,大家哈哈大笑起来,一扫之前我情绪过于激动带给大家的沉闷。
后面有个碑亭,与西安的碑林不一样的,这里陈列的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化名人对黄帝陵的专门题词,因为黄帝陵既然是华夏文明的正脉,只有对正脉的承认,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正统,才能取得文化上的正宗,所以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过,我承认。
历史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在碑文作者中,这里既有汉、唐明君,也有亡国之君,甚至于互为仇敌的政治势力,都几乎同时来到这里,表明自己的尊崇。小池对其中三块碑发挥起来:“你们看,通常说字如其人。看毛泽东的碑文,他的字潇洒狂放,显示出他不羁的个性。周恩来的字,娟秀沉稳,显示出他认真的品质。蒋介石的字,古板方正,显示出他比较严肃拘谨。”
我笑笑,不说什么,因为,用对字体的主观评价来考察一个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总觉得不太客观。
向上走,向峤山上走,迎面的苍翠,是成林的千年古柏。这成千上万棵古树,任意一棵,放在任意城市,都会成为标志和景点,但在这里,只是万棵柏林中普通的一株,令人不由肃然。
这是历代栽种,积累多少帝王多少城市多少民众的寄托,这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人文的奇迹。这里是汉代以来,中国北方仅有的从未经历过战火的地方,即使外族入侵,任你金戈铁马、任你风云席卷,也不会扰动这里,如想入主中原,谁愿意践踏中原人民的祖先呢?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摧毁中原政权易,摧毁民族文化难。
走过一些石梯,拐过几道弯,一个小平台我们有机会停下,张思远走在最前面,突然听到他的叫喊:“快来快来,你们看!”
他指着身边一块约有一人多高的一普通石碑,我们走近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八个大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留名为“刘彻”,这是汉武帝手书的,这么重要的碑,立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并且,这么伟大的帝王,不称孤道寡,谦称已名,这是何等的尊崇,作为后代,他是何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