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穿越之长姐难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个。同样三岁的李紫兰,和李紫虎是双胞胎也同样长了一双杏眼,黑葡萄似得眼睛是那样天真、纯洁。黑亮的头发前边留着刘海,分左右用两条红色的头绳,扎成了两条小辫。两人的面色比哥哥姐姐都好看,原因当然是哥哥姐姐们把吃的省下来给两人吃了。两人穿着同样蓝色的粗棉布棉衣,脚上穿着同色的棉鞋。衣服和鞋却都很旧了,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包括李紫玉自己和五个弟妹,都没有在棉衣外套外罩,因为没钱买布。姐弟几个的手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李紫玉、李紫山、李紫文冻得最重。李紫玉的手肿的像馒头,有些地方都化脓了。李紫山和李紫文的手指也肿得像是胡萝卜。
“姐,我饿了。”李紫虎腻在李紫玉身上,奶声奶气撒娇的说着。李紫兰也奶声奶气的应和着:“姐,肚肚饿。”
李紫玉这才醒过神来,早饭还没吃呢。在这里,不仅李紫玉家,就是村长家也只吃两顿饭。当然,农忙除外。李紫玉伸头向外看了看日头,已近巳时中了(现代上午十点),忙拍拍李紫虎,又把李紫兰抱到一边:“你们先等一会儿,姐这就去做饭。”李紫山忙道:“姐你刚好,身子还虚着呢,还是我做吧。”“没事儿了,我已经好啦。”“那我帮你烧火。”“好。”
李紫玉来到外屋,虽早有心理准备,还是被这个家的贫困吓了一跳。
这个房子是三间草房,面南背北。东屋就是姐几个住的屋子。中间这屋应该叫堂屋,就是她现在站的地方,又像是厨房。这房子北面没有开门,只有南面有两扇木门。东北角靠东墙、北墙搭了土灶,顺便烧东屋的火炕。西屋她还未来得及去看,于是搜索了一下记忆,原来西屋已经塌了半边,根本不能住人了。这屋的西北角堆着一小堆柴火,看柴火堆的大小,估计是二弟他们刚刚捡回来的。她也理解了刚刚醒来时身下的炕是冰凉的,原来是没柴了。之所以没柴不是因为姐弟几个不勤谨,而是把砍来的柴卖了钱买了米。她们几个还是孩子,不敢去深山,手上没劲儿砍不了多大的柴火,可想而知也卖不了几个钱。靠北墙放着几个破麻布袋,里面是各种粮食。她挨个看了看,高粱面大约有四五斤,高粱米大约有三四斤,糙米也就是脱了壳的谷粒二三斤。大米没有,白面没有,也没有任何蔬菜。靠北墙挨着土灶有一口水缸,缸里有多半缸水。水缸用一块木板盖着,看样子是一块菜板。菜板上放着一把葫芦水瓢。水缸旁边放着两只摞在一起的木桶,木桶旁边竖着一根木扁担。
李紫玉发愁的看着那点粮食,难道还做高粱糊糊?高粱米、糙米就那么点儿,是留着谁病了熬粥吃呢,她也不敢动。看来她真就没别的选择,只能吃高粱糊糊了。
她查看了土灶,土灶是和火炕相连接的。土灶是土坯砖搭建的,下面两个灶口,上面两口锅,但里面是相通的。烧一个灶,另一口锅也能热的。两口锅上有两个用高粱杆缝制的锅盖,灶台上放置着两个摞在一起的木盆。盆里有一把菜刀、一把锅铲、一个炊帚、一个葫芦饭勺。葫芦饭勺和葫芦水瓢是用同一个葫芦晒干了以后,竖着从中间切开,把籽儿掏干净,就成了两个勺子。一个深褐色的粗瓷罐里盛着约半斤盐。还有一个粗瓷陶罐应该是油罐,可惜里面一滴油都没有。除了盐,这个家里啥调料也没有。
李紫玉手脚麻利的掀开两个锅盖,拿水瓢舀了两勺水,用炊帚分别把两口锅都刷干净了。北边那口锅添了四瓢水,南边那口锅添了六瓢水。因为灶是通的,做饭烧水两不误。到时喝也行,洗手洗脸也行,大冬天的干净还舒服。多亏李紫玉老家是农村的,干活一点也不大怵,加上有原主的记忆,所以并没有露馅。
李紫山拿过打火石,利落的点着了北面灶里的火。
李紫玉拿过一个木盆,用高粱面袋里的葫芦面瓢舀了两瓢高粱面,想了想,又加了半瓢。等北面锅里的水烧开了以后,用筷子一点一点把高粱面下到锅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着。在快熟的时候,加了点盐。她不死心的拿过油罐,拿开上面的小木板,对着北锅口朝下不停地晃动着。还别说,真的晃荡出两滴油。一时,厨房里弥漫着久违的香气。
孩子的鼻子是最灵的,以李紫文为首的四个孩子全都跑了出来。
“姐,做啥呢,咋这么香?”
四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锅里,李紫玉清晰地听见他们咽口水的声音,不知谁的肚子也发出了响声。李紫玉心里发酸,这是多久没吃过荤腥了。
李紫玉把刷干净的木盆放在了锅台上,一边用葫芦瓢舀着高粱糊糊一便招呼着:“快快快,拿筷子拿碗,吃饭了。”说着话,高粱糊糊已经盛在了盆里。顺手把锅刷干净,又添了三瓢水,留着待会儿刷碗。南边锅里的水早已经开了,那是留着喝和洗手脸的。
一个。同样三岁的李紫兰,和李紫虎是双胞胎也同样长了一双杏眼,黑葡萄似得眼睛是那样天真、纯洁。黑亮的头发前边留着刘海,分左右用两条红色的头绳,扎成了两条小辫。两人的面色比哥哥姐姐都好看,原因当然是哥哥姐姐们把吃的省下来给两人吃了。两人穿着同样蓝色的粗棉布棉衣,脚上穿着同色的棉鞋。衣服和鞋却都很旧了,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包括李紫玉自己和五个弟妹,都没有在棉衣外套外罩,因为没钱买布。姐弟几个的手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李紫玉、李紫山、李紫文冻得最重。李紫玉的手肿的像馒头,有些地方都化脓了。李紫山和李紫文的手指也肿得像是胡萝卜。
“姐,我饿了。”李紫虎腻在李紫玉身上,奶声奶气撒娇的说着。李紫兰也奶声奶气的应和着:“姐,肚肚饿。”
李紫玉这才醒过神来,早饭还没吃呢。在这里,不仅李紫玉家,就是村长家也只吃两顿饭。当然,农忙除外。李紫玉伸头向外看了看日头,已近巳时中了(现代上午十点),忙拍拍李紫虎,又把李紫兰抱到一边:“你们先等一会儿,姐这就去做饭。”李紫山忙道:“姐你刚好,身子还虚着呢,还是我做吧。”“没事儿了,我已经好啦。”“那我帮你烧火。”“好。”
李紫玉来到外屋,虽早有心理准备,还是被这个家的贫困吓了一跳。
这个房子是三间草房,面南背北。东屋就是姐几个住的屋子。中间这屋应该叫堂屋,就是她现在站的地方,又像是厨房。这房子北面没有开门,只有南面有两扇木门。东北角靠东墙、北墙搭了土灶,顺便烧东屋的火炕。西屋她还未来得及去看,于是搜索了一下记忆,原来西屋已经塌了半边,根本不能住人了。这屋的西北角堆着一小堆柴火,看柴火堆的大小,估计是二弟他们刚刚捡回来的。她也理解了刚刚醒来时身下的炕是冰凉的,原来是没柴了。之所以没柴不是因为姐弟几个不勤谨,而是把砍来的柴卖了钱买了米。她们几个还是孩子,不敢去深山,手上没劲儿砍不了多大的柴火,可想而知也卖不了几个钱。靠北墙放着几个破麻布袋,里面是各种粮食。她挨个看了看,高粱面大约有四五斤,高粱米大约有三四斤,糙米也就是脱了壳的谷粒二三斤。大米没有,白面没有,也没有任何蔬菜。靠北墙挨着土灶有一口水缸,缸里有多半缸水。水缸用一块木板盖着,看样子是一块菜板。菜板上放着一把葫芦水瓢。水缸旁边放着两只摞在一起的木桶,木桶旁边竖着一根木扁担。
李紫玉发愁的看着那点粮食,难道还做高粱糊糊?高粱米、糙米就那么点儿,是留着谁病了熬粥吃呢,她也不敢动。看来她真就没别的选择,只能吃高粱糊糊了。
她查看了土灶,土灶是和火炕相连接的。土灶是土坯砖搭建的,下面两个灶口,上面两口锅,但里面是相通的。烧一个灶,另一口锅也能热的。两口锅上有两个用高粱杆缝制的锅盖,灶台上放置着两个摞在一起的木盆。盆里有一把菜刀、一把锅铲、一个炊帚、一个葫芦饭勺。葫芦饭勺和葫芦水瓢是用同一个葫芦晒干了以后,竖着从中间切开,把籽儿掏干净,就成了两个勺子。一个深褐色的粗瓷罐里盛着约半斤盐。还有一个粗瓷陶罐应该是油罐,可惜里面一滴油都没有。除了盐,这个家里啥调料也没有。
李紫玉手脚麻利的掀开两个锅盖,拿水瓢舀了两勺水,用炊帚分别把两口锅都刷干净了。北边那口锅添了四瓢水,南边那口锅添了六瓢水。因为灶是通的,做饭烧水两不误。到时喝也行,洗手洗脸也行,大冬天的干净还舒服。多亏李紫玉老家是农村的,干活一点也不大怵,加上有原主的记忆,所以并没有露馅。
李紫山拿过打火石,利落的点着了北面灶里的火。
李紫玉拿过一个木盆,用高粱面袋里的葫芦面瓢舀了两瓢高粱面,想了想,又加了半瓢。等北面锅里的水烧开了以后,用筷子一点一点把高粱面下到锅里,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着。在快熟的时候,加了点盐。她不死心的拿过油罐,拿开上面的小木板,对着北锅口朝下不停地晃动着。还别说,真的晃荡出两滴油。一时,厨房里弥漫着久违的香气。
孩子的鼻子是最灵的,以李紫文为首的四个孩子全都跑了出来。
“姐,做啥呢,咋这么香?”
四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锅里,李紫玉清晰地听见他们咽口水的声音,不知谁的肚子也发出了响声。李紫玉心里发酸,这是多久没吃过荤腥了。
李紫玉把刷干净的木盆放在了锅台上,一边用葫芦瓢舀着高粱糊糊一便招呼着:“快快快,拿筷子拿碗,吃饭了。”说着话,高粱糊糊已经盛在了盆里。顺手把锅刷干净,又添了三瓢水,留着待会儿刷碗。南边锅里的水早已经开了,那是留着喝和洗手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