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绍和韩馥联合上演了一出失败的废立闹剧,但他们二人也是各怀心事。韩馥虽然奉袁绍为关东联军总指挥,心里并不听他的。刘虞拒绝称帝后又去劝他主持朝廷日常工作是韩馥一个人干的,袁绍没有参与,韩馥此举实际上矛头暗指袁绍,因为袁绍以关东联军首领自居,基本上垄断了反董阵营的发言权和表奏权,他自己任命自己为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然后想任命谁就任命谁,俨然成了天子第二。
韩馥很不愤,如果刘虞肯出面“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等于把反董势力的领导权从袁绍手里接了过去,袁绍再也不能那么神气了。韩馥的心思袁绍当然懂,不过他现在还不能跟韩馥公开闹翻,他这个联军首领还寄居在人家的地盘上,论势力自己比韩馥差得远。
于是,袁绍加紧发展自己的力量,好在头上顶着关东联军总指挥的头衔,又因为一家50多口被董卓诛杀而获得的广泛同情,所以不愁没人主动上门。
首先来的是张杨,他是并州军的旧将,并州军的领头人原来是丁原,当初跟董卓一前一后进的洛阳,董卓篡权后策反了丁原手下的吕布,吕布把丁原杀了投奔董卓,张杨没有追随吕布,而是在外面自己发展去了,他一直在河东郡、河内郡一带打游击。
继张杨之后,南匈奴的一支在单于于扶罗的带领下也归顺了袁绍,匈奴曾经十分强大,是汉帝国的主要敌人,但到东汉末年匈奴力量逐渐式微,内部又发生了严重的斗争,最后分化为两部:一部南迁,即南匈奴,归附于朝廷;另一部远上漠北,淡出了中原政治舞台,即北匈奴。南匈奴原来的单于名叫栾提羌渠,于扶罗是他的儿子,三年前南匈奴内部也发生了一次政变,栾提羌渠被杀,须卜骨都侯被立为单于,于扶罗率众赴朝廷申诉苦情,后来便一直留居汉地。于扶罗想重回故地,却得不到朝廷准许。后来,须卜骨都侯也在叛乱中被杀身亡,可是朝廷一直把单于之位空悬着,让南匈奴的老王管理部族事务,于扶罗很有怨言。灵帝驾崩前于扶罗趁乱与白波军联手,他自称单于,进犯并州刺史部的太原以及河内郡等地,朝廷当时让董卓当并州牧,给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讨伐于扶罗和白波军,后来董卓和关东联军交战,没人再去管于扶罗,于扶罗的势力有所增强。
有这两支队伍的呼应,袁绍的力量壮大了很多。
韩馥当然不希望袁绍强大,袁绍让他当关东联军的后勤部长,负责军粮供应,韩馥不好好干,常常克扣军粮,或者以次充好。同时,韩馥也在抓紧发展自己的势力。韩馥是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他在当权冀州期间很重视人才引进,派人到老家招纳名士,荀谌、辛评、辛毗、郭图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冀州。
当领导要坐稳位子,不能让下属太团结,而要设法让他们斗起来。韩馥可能就有这样的潜意识,作为一个外地人,他最担心的就是压不住本土势力,所以他有意引进外人,制造派系斗争,以此平衡各种势力。但这样的领导通常都是没本事的领导,也没办法把手下的人真正凝聚在一起,韩馥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派系问题很严重,矛盾重重。
这一点让袁绍的谋士逢纪看到了,他对袁绍说:“将军现在举大事,但后勤供应还仰仗别人,如果不能至少占据一个州,将来恐怕难以保全啊!”袁绍想这不是废话吗?这个道理我还能不知道?袁绍对逢纪说:“可惜韩馥兵强马壮,咱们人马少,后勤供应又不足,如果办不到,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袁绍的意思是,你可想好,如果跟韩馥动手,结果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的话,咱们连怀县这个小小的立足之地都没了。
逢纪不以为然,他建议:“可以和公孙瓒联络,让他率兵南下取冀州。公孙瓒肯定会来,那样韩馥就会害怕,到时候跟他陈说利害,韩馥一定会主动让位。”公孙瓒也是在镇压黄巾军时崛起的群雄之一,目前也在幽州一带发展,跟韩馥素有矛盾。
袁绍按照逢纪的主意给公孙瓒写了封信,相约合击韩馥,事成之后瓜分冀州。当时幽州还不全是公孙瓒的地盘,他还有个顶头上司名叫刘虞,刘虞是宗室出身,担任幽州牧,威望又高,公孙瓒拿他暂时没办法,听说南面有便宜可占公孙瓒欣然同意。
公孙瓒领兵南下,口口声声要去讨伐董卓,但目标直指韩馥。公孙瓒手下有一支彪悍的队伍,人称白马义从,纵横北疆无敌手。韩馥听说白马义从来了,吓得要死,勉强在安平打了一仗,被打败。袁绍本可以直接出面向韩馥下手,又觉得火候不够,于是走出了第二步棋,策反韩馥手下的头号将领麹义。麹这个姓不多见,可能与边地少数民族有关,麹义早年长期生活在凉州,精通羌人的战法,手下的人马都是精锐。麹义被策反的细节不清楚,作为一个派系严重的团体,有人被对手策反并不奇怪。韩馥只得又去跟麹义打,结果又被打败。
这彻底摧垮了韩馥的心理防线,他有点顶不住了。
韩馥平时重用颍川派,但这些人当个谋士可以,却没有自己的势力,冀州的真正实力掌握在本地派手里,本土派的颜良、张郃这些武将以及沮授、田丰等人并不真心支持韩馥,看到韩馥内外交困,他们也不打算真帮忙。
本土派甚至想借公孙瓒的手把颍川派挤走,在这种情况下,韩馥有了退让之心。整个事件的幕后操纵者袁绍直到这时还没有公开出面,他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使出了倒韩的第三个步骤。
袁绍派到韩馥那里展开游说的人包括郭公则、高元才、张景明等,这帮人到了韩馥那里连哄带吓,逼着韩馥让位。郭公则即郭图,本是韩馥手下颍川派的成员,这时已暗中投靠了袁绍。高元才名叫高幹,跟大学者蔡邕是一个县的人,也是袁绍的外甥。张景明的情况不详,只知道景明是他的字,他名叫张导。除了他们几个,颍川派的荀谌也暗中投靠了袁绍,他... -->>
袁绍和韩馥联合上演了一出失败的废立闹剧,但他们二人也是各怀心事。韩馥虽然奉袁绍为关东联军总指挥,心里并不听他的。刘虞拒绝称帝后又去劝他主持朝廷日常工作是韩馥一个人干的,袁绍没有参与,韩馥此举实际上矛头暗指袁绍,因为袁绍以关东联军首领自居,基本上垄断了反董阵营的发言权和表奏权,他自己任命自己为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然后想任命谁就任命谁,俨然成了天子第二。
韩馥很不愤,如果刘虞肯出面“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等于把反董势力的领导权从袁绍手里接了过去,袁绍再也不能那么神气了。韩馥的心思袁绍当然懂,不过他现在还不能跟韩馥公开闹翻,他这个联军首领还寄居在人家的地盘上,论势力自己比韩馥差得远。
于是,袁绍加紧发展自己的力量,好在头上顶着关东联军总指挥的头衔,又因为一家50多口被董卓诛杀而获得的广泛同情,所以不愁没人主动上门。
首先来的是张杨,他是并州军的旧将,并州军的领头人原来是丁原,当初跟董卓一前一后进的洛阳,董卓篡权后策反了丁原手下的吕布,吕布把丁原杀了投奔董卓,张杨没有追随吕布,而是在外面自己发展去了,他一直在河东郡、河内郡一带打游击。
继张杨之后,南匈奴的一支在单于于扶罗的带领下也归顺了袁绍,匈奴曾经十分强大,是汉帝国的主要敌人,但到东汉末年匈奴力量逐渐式微,内部又发生了严重的斗争,最后分化为两部:一部南迁,即南匈奴,归附于朝廷;另一部远上漠北,淡出了中原政治舞台,即北匈奴。南匈奴原来的单于名叫栾提羌渠,于扶罗是他的儿子,三年前南匈奴内部也发生了一次政变,栾提羌渠被杀,须卜骨都侯被立为单于,于扶罗率众赴朝廷申诉苦情,后来便一直留居汉地。于扶罗想重回故地,却得不到朝廷准许。后来,须卜骨都侯也在叛乱中被杀身亡,可是朝廷一直把单于之位空悬着,让南匈奴的老王管理部族事务,于扶罗很有怨言。灵帝驾崩前于扶罗趁乱与白波军联手,他自称单于,进犯并州刺史部的太原以及河内郡等地,朝廷当时让董卓当并州牧,给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讨伐于扶罗和白波军,后来董卓和关东联军交战,没人再去管于扶罗,于扶罗的势力有所增强。
有这两支队伍的呼应,袁绍的力量壮大了很多。
韩馥当然不希望袁绍强大,袁绍让他当关东联军的后勤部长,负责军粮供应,韩馥不好好干,常常克扣军粮,或者以次充好。同时,韩馥也在抓紧发展自己的势力。韩馥是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他在当权冀州期间很重视人才引进,派人到老家招纳名士,荀谌、辛评、辛毗、郭图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冀州。
当领导要坐稳位子,不能让下属太团结,而要设法让他们斗起来。韩馥可能就有这样的潜意识,作为一个外地人,他最担心的就是压不住本土势力,所以他有意引进外人,制造派系斗争,以此平衡各种势力。但这样的领导通常都是没本事的领导,也没办法把手下的人真正凝聚在一起,韩馥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派系问题很严重,矛盾重重。
这一点让袁绍的谋士逢纪看到了,他对袁绍说:“将军现在举大事,但后勤供应还仰仗别人,如果不能至少占据一个州,将来恐怕难以保全啊!”袁绍想这不是废话吗?这个道理我还能不知道?袁绍对逢纪说:“可惜韩馥兵强马壮,咱们人马少,后勤供应又不足,如果办不到,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袁绍的意思是,你可想好,如果跟韩馥动手,结果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的话,咱们连怀县这个小小的立足之地都没了。
逢纪不以为然,他建议:“可以和公孙瓒联络,让他率兵南下取冀州。公孙瓒肯定会来,那样韩馥就会害怕,到时候跟他陈说利害,韩馥一定会主动让位。”公孙瓒也是在镇压黄巾军时崛起的群雄之一,目前也在幽州一带发展,跟韩馥素有矛盾。
袁绍按照逢纪的主意给公孙瓒写了封信,相约合击韩馥,事成之后瓜分冀州。当时幽州还不全是公孙瓒的地盘,他还有个顶头上司名叫刘虞,刘虞是宗室出身,担任幽州牧,威望又高,公孙瓒拿他暂时没办法,听说南面有便宜可占公孙瓒欣然同意。
公孙瓒领兵南下,口口声声要去讨伐董卓,但目标直指韩馥。公孙瓒手下有一支彪悍的队伍,人称白马义从,纵横北疆无敌手。韩馥听说白马义从来了,吓得要死,勉强在安平打了一仗,被打败。袁绍本可以直接出面向韩馥下手,又觉得火候不够,于是走出了第二步棋,策反韩馥手下的头号将领麹义。麹这个姓不多见,可能与边地少数民族有关,麹义早年长期生活在凉州,精通羌人的战法,手下的人马都是精锐。麹义被策反的细节不清楚,作为一个派系严重的团体,有人被对手策反并不奇怪。韩馥只得又去跟麹义打,结果又被打败。
这彻底摧垮了韩馥的心理防线,他有点顶不住了。
韩馥平时重用颍川派,但这些人当个谋士可以,却没有自己的势力,冀州的真正实力掌握在本地派手里,本土派的颜良、张郃这些武将以及沮授、田丰等人并不真心支持韩馥,看到韩馥内外交困,他们也不打算真帮忙。
本土派甚至想借公孙瓒的手把颍川派挤走,在这种情况下,韩馥有了退让之心。整个事件的幕后操纵者袁绍直到这时还没有公开出面,他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使出了倒韩的第三个步骤。
袁绍派到韩馥那里展开游说的人包括郭公则、高元才、张景明等,这帮人到了韩馥那里连哄带吓,逼着韩馥让位。郭公则即郭图,本是韩馥手下颍川派的成员,这时已暗中投靠了袁绍。高元才名叫高幹,跟大学者蔡邕是一个县的人,也是袁绍的外甥。张景明的情况不详,只知道景明是他的字,他名叫张导。除了他们几个,颍川派的荀谌也暗中投靠了袁绍,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