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闲话 (1/2)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chunyu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喝粥。那时全家人粗粮尚且食不果腹,因为我血压低、经常头晕,其实主因是我是家里的“老疙瘩”把那仅有定量供给的大米小米等细粮全部做成米饭,妈妈就化趸为零,做成稀粥让我独享。
我当时喝的那稀粥,整整一大碗,只有寥寥几粒米,镶嵌并悬浮在几乎透明的水里,简直就是清洌的“米汤”饭量极大的我被那几粒米香蛊惑出的馋虫,反而令我对日常三餐的苞米面主食,更难以下箸并入喉下咽了。
于是,我对粥产生了逆反与厌恶,父母为了哄我,就加了白糖,搅拌在粥里,总算捱过了那艰难的时候。但是,就这点特殊的待遇,至今哥哥姐姐每每以此为“把柄”与口实,戏谑父母宠我而虐待他们呢。
首次对粥产生特别好感,还是始于九十年代去广州喝早茶。那一小笼一小屉一小盘一小碟的食物摆在面前,每一样的数量都与我们北方人习惯的大碗大盆大盘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全部吃下来,也无法填满我们的饥肠。唯独那琉璃素白的小碗里,盛之以细腻圆滑的皮蛋瘦肉粥,让我甘之若饴,同行者每人都一连喝了几碗,令旁边广东老客惊诧侧目了一番。
那时,我家乡的小吃摊上,还是以油条、豆腐脑为主,稀粥也只有大米与小米粥,间或放些绿豆、红小豆之类的,却不如南方的粥那么精致考究。
到大连工作后,由于应酬很多,单位那南来北往的客户朋友需要招待,连续几顿不能总吃海鲜,出于调剂胃口的考虑,我也把他们领到东北菜馆,去吃我北方炖菜。
偶尔一次,看见闹市里突然开业一装潢精美的海鲜粥店,突出了大连特色海鲜菜肴与林林总总的粥,酒足饭饱之际,偶然瞥见厅堂之上赫然有一篇粥赋,无论辞藻与寓意特别吸引我。约略如下:“粥品即人品,褒粥如处世。水至清则无鱼,粥至清则无味。一杯清水一捧米,半碗糊涂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纶巾,煮沸整个江湖。宅心仁厚如钵,肚大宽容如煲,则一切尘缘杂念,烦心琐事,皆可烟消云散,风清云淡。江湖千古事,宰相肚中船,难及一碗粥”
时下,口的嗜欲的确被人们挖掘到了极致,海陆杂陈的南北大菜、满汉全席,诸多菜系,就是给那些喜欢“狂吃大嚼”人士准备的。总可以罗致出繁多名目,让你蹩入酒桌宴席,大概是吃人家的嘴短,沉溺于口腹的满足,平时的诸多操守、原则与拒绝的借口,全部抛到九霄云外。那时,我吃过的做成器皿状木瓜装满海参粥,就是我所见的粥里最奢侈的一种了,给寻常的“素粥”穿上了华丽的外衣,是粥的变异,也充溢着食物之外的味道吧。
也许是工作性质的缘故,我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山珍海味吃的样式却是不少,但那种名目繁多的饕餮大餐,总让我格外对酒宴的功利色彩与题外之意,感到身心俱疲、食无甘味。尤其是离乡很久之后,总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煲上一碗素粥,却觉得格外醇香。
我家乡是富饶的黑土地、举国仅存的污染最少的水系之一嫩江流过,所以所辖县里国务院命名的“马铃薯之乡”、“紫花芸豆之乡”、“大鹅之乡”、“奶牛之乡”颇多,鱼有“三花五罗”(即鳊花、鳌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杂粮杂豆更是种类繁多,东北大米更是不必说。这些散发着泥土碧水深层底蕴与幽香的食材,我总喜欢把它们单独煎炒烹炸,或三三两两一股脑地放在锅里,慢慢地小火熬成粥。
古人说:“人间至味在清欢”吃过了世人皆追逐的绮丽浓艳美味之后,我却乐于品尝自己独自熬出的一碗粥。大抵是尝过五味后,惟有粥的淡薄滋味最难舍。极尽华美的衣食之恩宠,无上奢侈的住行之洪福,也恰似那片刻浓郁的甜、刻骨铭心的苦,转瞬就忘记了,不会稍微滞留脑海心河。而如粥一样恬淡自适,却是回味最悠长恒久的“清欢”
提到粥,是不能不提及清代大才子兼美食家的袁枚的。他深谙烹粥之道,他对粥的描述得极其传神:“见水而不见米,非粥也;见米而不见水,亦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装进去满脑子知识,它们都是最好的米和绝佳食材,孤零零地单看,莫不是钟灵毓秀与古灵精怪的尤物;但不懂得煲粥是需要长时间的“水火既济”的综合作用,仍然不能把彼此味道的隔阂与栅栏打开,混和成为一种不失去各自原色、而又高于其每一构成物味道的上乘臻品与美味。
在头脑那一“大锅”、“巨鼎”或“八卦炉”里,大概只有把“知行合一”作为一把永恒不变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点石成金的“三味真火”把“为学日增、为道日... -->>
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喝粥。那时全家人粗粮尚且食不果腹,因为我血压低、经常头晕,其实主因是我是家里的“老疙瘩”把那仅有定量供给的大米小米等细粮全部做成米饭,妈妈就化趸为零,做成稀粥让我独享。
我当时喝的那稀粥,整整一大碗,只有寥寥几粒米,镶嵌并悬浮在几乎透明的水里,简直就是清洌的“米汤”饭量极大的我被那几粒米香蛊惑出的馋虫,反而令我对日常三餐的苞米面主食,更难以下箸并入喉下咽了。
于是,我对粥产生了逆反与厌恶,父母为了哄我,就加了白糖,搅拌在粥里,总算捱过了那艰难的时候。但是,就这点特殊的待遇,至今哥哥姐姐每每以此为“把柄”与口实,戏谑父母宠我而虐待他们呢。
首次对粥产生特别好感,还是始于九十年代去广州喝早茶。那一小笼一小屉一小盘一小碟的食物摆在面前,每一样的数量都与我们北方人习惯的大碗大盆大盘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全部吃下来,也无法填满我们的饥肠。唯独那琉璃素白的小碗里,盛之以细腻圆滑的皮蛋瘦肉粥,让我甘之若饴,同行者每人都一连喝了几碗,令旁边广东老客惊诧侧目了一番。
那时,我家乡的小吃摊上,还是以油条、豆腐脑为主,稀粥也只有大米与小米粥,间或放些绿豆、红小豆之类的,却不如南方的粥那么精致考究。
到大连工作后,由于应酬很多,单位那南来北往的客户朋友需要招待,连续几顿不能总吃海鲜,出于调剂胃口的考虑,我也把他们领到东北菜馆,去吃我北方炖菜。
偶尔一次,看见闹市里突然开业一装潢精美的海鲜粥店,突出了大连特色海鲜菜肴与林林总总的粥,酒足饭饱之际,偶然瞥见厅堂之上赫然有一篇粥赋,无论辞藻与寓意特别吸引我。约略如下:“粥品即人品,褒粥如处世。水至清则无鱼,粥至清则无味。一杯清水一捧米,半碗糊涂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纶巾,煮沸整个江湖。宅心仁厚如钵,肚大宽容如煲,则一切尘缘杂念,烦心琐事,皆可烟消云散,风清云淡。江湖千古事,宰相肚中船,难及一碗粥”
时下,口的嗜欲的确被人们挖掘到了极致,海陆杂陈的南北大菜、满汉全席,诸多菜系,就是给那些喜欢“狂吃大嚼”人士准备的。总可以罗致出繁多名目,让你蹩入酒桌宴席,大概是吃人家的嘴短,沉溺于口腹的满足,平时的诸多操守、原则与拒绝的借口,全部抛到九霄云外。那时,我吃过的做成器皿状木瓜装满海参粥,就是我所见的粥里最奢侈的一种了,给寻常的“素粥”穿上了华丽的外衣,是粥的变异,也充溢着食物之外的味道吧。
也许是工作性质的缘故,我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山珍海味吃的样式却是不少,但那种名目繁多的饕餮大餐,总让我格外对酒宴的功利色彩与题外之意,感到身心俱疲、食无甘味。尤其是离乡很久之后,总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煲上一碗素粥,却觉得格外醇香。
我家乡是富饶的黑土地、举国仅存的污染最少的水系之一嫩江流过,所以所辖县里国务院命名的“马铃薯之乡”、“紫花芸豆之乡”、“大鹅之乡”、“奶牛之乡”颇多,鱼有“三花五罗”(即鳊花、鳌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杂粮杂豆更是种类繁多,东北大米更是不必说。这些散发着泥土碧水深层底蕴与幽香的食材,我总喜欢把它们单独煎炒烹炸,或三三两两一股脑地放在锅里,慢慢地小火熬成粥。
古人说:“人间至味在清欢”吃过了世人皆追逐的绮丽浓艳美味之后,我却乐于品尝自己独自熬出的一碗粥。大抵是尝过五味后,惟有粥的淡薄滋味最难舍。极尽华美的衣食之恩宠,无上奢侈的住行之洪福,也恰似那片刻浓郁的甜、刻骨铭心的苦,转瞬就忘记了,不会稍微滞留脑海心河。而如粥一样恬淡自适,却是回味最悠长恒久的“清欢”
提到粥,是不能不提及清代大才子兼美食家的袁枚的。他深谙烹粥之道,他对粥的描述得极其传神:“见水而不见米,非粥也;见米而不见水,亦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装进去满脑子知识,它们都是最好的米和绝佳食材,孤零零地单看,莫不是钟灵毓秀与古灵精怪的尤物;但不懂得煲粥是需要长时间的“水火既济”的综合作用,仍然不能把彼此味道的隔阂与栅栏打开,混和成为一种不失去各自原色、而又高于其每一构成物味道的上乘臻品与美味。
在头脑那一“大锅”、“巨鼎”或“八卦炉”里,大概只有把“知行合一”作为一把永恒不变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点石成金的“三味真火”把“为学日增、为道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