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大明·徐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珙和智及方丈面面相觑。
和尚也好,道人也罢,名为方外之人,但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中,谁能真真做到超脱呢?
金人入关时,袁珙全家惨遭灭门。当年人们修道,修佛,其实初衷并非向往佛法或者成仙,而是求得一处容身之所,一顿饱饭而已。
想要生存,想要出名,就必须在红尘中做到游刃有余,和官场以及各路英雄豪杰们搞好关系,左右逢源,袁珙和智及方丈就是如此。
他们代表佛道两家,服侍过元朝宫廷,也是元朝高官的座上宾,同时和起义的红巾军领袖们来往,当时红巾军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分江南。陈友谅不信佛道,张士诚为得江南士子之心,用儒学来稳定统治,干脆四处拆佛堂道观建学堂,瓜分庙产,命和尚道士们还俗。
唯有朱元璋当过和尚,信仰佛教,对佛道等宗教比较宽容,所以智及禅师和袁珙与朱元璋来往最为密切,他们都见过朱元璋的心腹大将谢再兴,对当年谋反案也有所了解。
徐妙仪问起外公谢再兴,两人都是快要修炼成精的老狐狸了,当然不会直接回答,毕竟洪武帝登基之后用人不拘一格,重用佛门和道教中人,许多有才华的和尚道士都当了官,成为一方大员,并且做出了政绩,这在前面所有朝代都不曾有过,儒释道三家隐隐间有分庭抗议之势。
其实也不能怪洪武帝偏信和尚道士。儒林中人至今有不少缅怀前朝元代的遗老遗少,他们“一女不事二夫”的节操,坚决不肯当明朝的官。而另一部分读书人以前被“吴王”张士诚折服,觉得张士诚礼贤下士,文雅贤德,比朱元璋更适合当皇帝。他们不肯出仕,做足高冷的姿态,希望朱元璋能够三顾茅庐去请他们出山。
朱元璋绝对不屈从儒林的规则,这天下是朕的,朕制定规则,你们要么忍,要么滚。他是个强势的帝王,不肯惯着这些读书人清高的毛病,你们不出来当官,那朕就重用有才学的和尚道士们,而且方外中人没有牵挂,没有儒林那些盘根错节的师门、同乡、联姻等关系,一心效忠朝廷,造福百姓。
因此在明初官场,儒释道三家争鸣。作为道家和释家的领袖人物,袁珙和智及禅师都老了,但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在政治上有一席之地,总不能因徐妙仪一人,而断了学生们的前程。
所以智及方丈开始修闭口禅,默默打坐念经;袁珙则不轻不淡的说道:“我们方外之人,不懂这些政治风波,谁谋反,谁冤枉,和我们无关。你应该相信皇上,倘若皇上用尽举国之力,尚不能解释谢再兴谋反案留下的谜团,你一介弱女子,又能查到什么呢?徒增烦恼罢了。”
智及方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徐施主,撞了南墙,早日回头吧。”
袁珙也点头说道:“是啊,皇上圣明,不可能放过在眼皮底下做手脚的奸臣。”
一群老狐狸!看来今天从他们嘴里挖不出什么来了。
徐妙仪心中隐隐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本来也没打算在穷乡僻壤遇到袁珙这种世外高人,而智及方丈混到国师的地位,肯定一心向着洪武帝,这两人装聋作哑,也没什么意外的。
道衍禅师和他们多年的交情,和皇帝的威严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
何况我和道衍已经断绝了来往,没有关系了。
想到义父,一股惆怅从心头涌起,堵在胸口,比醋还酸,比青梅还涩,酸涩几乎要逼出她的眼泪。
徐妙仪不想在这两只老狐狸面前失态,以晚辈礼问候了几句,便告辞离开。
出龙兴寺时,已是晚霞漫天,纪纲亲自送徐妙仪出门,并讨好的递过一个热腾腾的油纸包,“徐大夫,多谢你为我疗伤,这穷地方有银子也没处使,干脆用素包子当诊金,你别嫌弃。”
今天晚饭有着落了,徐妙仪将素包子扔进身后的药篓里,“你这小子头脑灵活,有前途,苟富贵,勿相忘啊。”
纪纲不好意思的摸了摸新剃的光头,“混碗饭吃而已,不值一提。”
徐妙仪虚指着方丈禅房的方向,低声道:“不要妄自菲薄,以前袁珙和智及年轻时,也只想混饭吃呢,如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
徐妙仪背着药篓往田地方向而去,夜幕降至,七彩夺目的云霞和夜晚深蓝的天空在西边天际间泾渭分明,云霞里尚有夕阳的余晖,而深蓝的天际已经出现繁星点点了。
袁珙和智及方丈一道一僧携手登上了龙兴寺五层佛塔最顶端,这里也是山脉的最高峰,视野开阔,是绝佳的观星之地。
袁珙头戴青竹冠,穿着一件皱巴巴的、好像刚从咸菜坛子里揉搓似的、辨不出颜色的竹布道袍,眉眼间已经没有刚才和徐妙仪玩笑时的如老顽童般的嬉笑之意,这身破旧寒碜的穿着,居然有了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感。
袁珙说道:“道衍毕竟是你的爱徒,看在道衍份上,你也不该对徐妙仪如此冷淡。”
智及方丈说道:“寺里有锦衣卫暗探,我必须保持立场。这里没有外人,锦衣卫的眼线也盯梢不到,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我就不信你云游到这穷乡僻壤,只是为了看望我这个老不死的朋友。”
袁珙盯着西边即将全面升起的星图,“从去年开始,星象就屡屡异常。... -->>
袁珙和智及方丈面面相觑。
和尚也好,道人也罢,名为方外之人,但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中,谁能真真做到超脱呢?
金人入关时,袁珙全家惨遭灭门。当年人们修道,修佛,其实初衷并非向往佛法或者成仙,而是求得一处容身之所,一顿饱饭而已。
想要生存,想要出名,就必须在红尘中做到游刃有余,和官场以及各路英雄豪杰们搞好关系,左右逢源,袁珙和智及方丈就是如此。
他们代表佛道两家,服侍过元朝宫廷,也是元朝高官的座上宾,同时和起义的红巾军领袖们来往,当时红巾军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分江南。陈友谅不信佛道,张士诚为得江南士子之心,用儒学来稳定统治,干脆四处拆佛堂道观建学堂,瓜分庙产,命和尚道士们还俗。
唯有朱元璋当过和尚,信仰佛教,对佛道等宗教比较宽容,所以智及禅师和袁珙与朱元璋来往最为密切,他们都见过朱元璋的心腹大将谢再兴,对当年谋反案也有所了解。
徐妙仪问起外公谢再兴,两人都是快要修炼成精的老狐狸了,当然不会直接回答,毕竟洪武帝登基之后用人不拘一格,重用佛门和道教中人,许多有才华的和尚道士都当了官,成为一方大员,并且做出了政绩,这在前面所有朝代都不曾有过,儒释道三家隐隐间有分庭抗议之势。
其实也不能怪洪武帝偏信和尚道士。儒林中人至今有不少缅怀前朝元代的遗老遗少,他们“一女不事二夫”的节操,坚决不肯当明朝的官。而另一部分读书人以前被“吴王”张士诚折服,觉得张士诚礼贤下士,文雅贤德,比朱元璋更适合当皇帝。他们不肯出仕,做足高冷的姿态,希望朱元璋能够三顾茅庐去请他们出山。
朱元璋绝对不屈从儒林的规则,这天下是朕的,朕制定规则,你们要么忍,要么滚。他是个强势的帝王,不肯惯着这些读书人清高的毛病,你们不出来当官,那朕就重用有才学的和尚道士们,而且方外中人没有牵挂,没有儒林那些盘根错节的师门、同乡、联姻等关系,一心效忠朝廷,造福百姓。
因此在明初官场,儒释道三家争鸣。作为道家和释家的领袖人物,袁珙和智及禅师都老了,但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在政治上有一席之地,总不能因徐妙仪一人,而断了学生们的前程。
所以智及方丈开始修闭口禅,默默打坐念经;袁珙则不轻不淡的说道:“我们方外之人,不懂这些政治风波,谁谋反,谁冤枉,和我们无关。你应该相信皇上,倘若皇上用尽举国之力,尚不能解释谢再兴谋反案留下的谜团,你一介弱女子,又能查到什么呢?徒增烦恼罢了。”
智及方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徐施主,撞了南墙,早日回头吧。”
袁珙也点头说道:“是啊,皇上圣明,不可能放过在眼皮底下做手脚的奸臣。”
一群老狐狸!看来今天从他们嘴里挖不出什么来了。
徐妙仪心中隐隐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本来也没打算在穷乡僻壤遇到袁珙这种世外高人,而智及方丈混到国师的地位,肯定一心向着洪武帝,这两人装聋作哑,也没什么意外的。
道衍禅师和他们多年的交情,和皇帝的威严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
何况我和道衍已经断绝了来往,没有关系了。
想到义父,一股惆怅从心头涌起,堵在胸口,比醋还酸,比青梅还涩,酸涩几乎要逼出她的眼泪。
徐妙仪不想在这两只老狐狸面前失态,以晚辈礼问候了几句,便告辞离开。
出龙兴寺时,已是晚霞漫天,纪纲亲自送徐妙仪出门,并讨好的递过一个热腾腾的油纸包,“徐大夫,多谢你为我疗伤,这穷地方有银子也没处使,干脆用素包子当诊金,你别嫌弃。”
今天晚饭有着落了,徐妙仪将素包子扔进身后的药篓里,“你这小子头脑灵活,有前途,苟富贵,勿相忘啊。”
纪纲不好意思的摸了摸新剃的光头,“混碗饭吃而已,不值一提。”
徐妙仪虚指着方丈禅房的方向,低声道:“不要妄自菲薄,以前袁珙和智及年轻时,也只想混饭吃呢,如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
徐妙仪背着药篓往田地方向而去,夜幕降至,七彩夺目的云霞和夜晚深蓝的天空在西边天际间泾渭分明,云霞里尚有夕阳的余晖,而深蓝的天际已经出现繁星点点了。
袁珙和智及方丈一道一僧携手登上了龙兴寺五层佛塔最顶端,这里也是山脉的最高峰,视野开阔,是绝佳的观星之地。
袁珙头戴青竹冠,穿着一件皱巴巴的、好像刚从咸菜坛子里揉搓似的、辨不出颜色的竹布道袍,眉眼间已经没有刚才和徐妙仪玩笑时的如老顽童般的嬉笑之意,这身破旧寒碜的穿着,居然有了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感。
袁珙说道:“道衍毕竟是你的爱徒,看在道衍份上,你也不该对徐妙仪如此冷淡。”
智及方丈说道:“寺里有锦衣卫暗探,我必须保持立场。这里没有外人,锦衣卫的眼线也盯梢不到,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我就不信你云游到这穷乡僻壤,只是为了看望我这个老不死的朋友。”
袁珙盯着西边即将全面升起的星图,“从去年开始,星象就屡屡异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