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一指观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之庆的归来着实让丽珠吃了一惊,因为那天吴腊说袁之庆三天内会回来,她根本不相信,第一:她认为那是吴腊在敷衍她,第二:她觉得吴腊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现在看来,陈娇说吴腊在收审所里有朋友,是真的了。
袁之庆回来后,周凤心里甭提多塌实了。简陋的小屋有了生气,也就是在那个月,周凤辅导的学生参加县里的比赛得了奖,学校表扬、家长感激、社会称赞,周凤又重新生出了生活的希望。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批学生教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这天,陈娇到丽珠家玩。
陈娇:“丽珠姐,那天可真把我给吓死了!周凤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没脸再见袁之庆了。吴茗也会把我给骂死的。”
丽珠:“那那天批斗会的事也是你告诉周凤的吗?”
陈娇:“嗯。”丽珠:“其实,我也知道,可是我不敢告诉周凤,我怕她顶不住。想不到,你晚上又把那件事告诉了她。”
陈娇:“我也料不到周凤会那样的。”
丽珠:“唉,你是不知道她心里的苦啊!”陈娇:“以后我再也不敢了。”
丽珠:“但愿不要再有这样的事生。”
陈娇:“那当然。不过我听吴茗他们说了。这件事确实蹊跷。第一。一起抽到普查队地人都被抓了。怎么林新没被抓?第二。要真是美蒋特务。能这么不了了之吗?”
丽珠:“就是。别是林新诬告地吧?”
陈娇:“有人这样猜想呢!不过。这个话谁也不敢乱说。”
丽珠:“也是。”
周凤改完作业回家。天已黑了。可是。袁之庆还没有回来。周凤就升了火开始煮饭。饭刚熟袁之庆回来了。
周凤:“今天咋回来这么迟啊?”
袁之庆:“今天,我们大队有几个社员和后岭大队的几个社员为争柴的事打起来了,我和大队长一起去解决这个事了。”
周凤:“解决了?”
袁之庆:“算是解决了吧。”
周凤:“什么叫‘算是解决了’?”
袁之庆:“人算是都叫下来了,可是彼此好像还不怎么服气。”
周凤:“我听说这里的人经常为争山而械斗,可凶了,有些人家都结下死冤了。”
袁之庆:“我也听说了,特别是那些柴草特别茂盛、彼此交界的山冈上,经常会有人为争山而打起来。”
周凤:“对,而且只要有两家打起来,两地就都会卷进去的,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也会出来干涉,可复杂了。”
袁之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周凤:“你可要当心啊,你在这里没有至亲,出了事,可没有人帮你!你最好少管闲事,能不去还是别去吧。”
袁之庆:“正因为没有至亲,所以大家才会认为我办事不存私心,尤其是后岭大队的一些人还是听我劝告的。今天,有几个人就是听了我的话,才回去的。”
周凤:“反正,你自己知道,已经吃过苦头了,也应该知道‘吃一暂,长一智’了。”
袁之庆:“那是,是应该当心。但是总不能‘一遭被蛇咬’就‘三年见绳怕’吧。有些道理还是靠要我们宣传的,只要我们不存私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部分人还是通情达理的,有些人认为农民穷凶极恶,蛮不讲理,其实不然,我倒觉得农民是最淳朴的,他们不藏奸、不势利、是非最分明了,你能说没有至亲就没有人关心吗?”
周凤知道袁之庆是指他们状元牌楼的一些乡亲为了袁之庆被冤枉的事到公社干涉的事。想到这些乡亲们的情谊,周凤也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周凤也知道,袁之庆是有点迂腐的,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事,他不藏奸也不设防,他关心人、帮助人,吃了亏也不长一智,只是一味地信赖别人,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表现自己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上进,只是他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与处世方式,他做好事也只是自己感情的一种无意流露,自然天成,毫不矫饰!所以,他对乡亲们的情谊记得特别深,特别真诚。周凤喜欢的就是袁之庆的这种义气和真诚,她不再劝他了。
在江北县的沿江一带,没有大的树林子,山上树也不多,这里的人造房子,都要到山里去买木头,家中劳力充裕的,就举家男劳力一起进山背树,因为,进山背树比买木头要便宜多了,乡下人要钱困难,要劳力有的是。几个男劳力一起进山,多走几趟,背够了造房子用的树,就行了。虽然这里的山上树不多,但是松树还是有的。松树的枝桠可以当柴烧,除此之外,山上还长满了野草,秋天的时候,每户人家都上山割柴草,储存起来,来年一年就靠这些柴草烧火,偶尔也有些人家到镇上买一些山里人担来的木柴,毕竟这是要花钱的,所以,买的人自然不多的。就说溪北乡村后的山上吧,就长满了一种叫稂株的野草,这种草株大,长得高的有的甚至能有一人高,晒干后烧起火来特别旺还会出“哔叭、哔叭”的响声,割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割这种柴草。村庄周围的山,都按地界划分开了,各个生产队、大队都有自己的山界,但是,难免有人看见别人界内的草长得好而去割一点来的,如若没人看见也就算了,也有通融一点的人不去计较的。可是要碰到顶真一点的人,就有可能生争吵,继而引争斗的事也不在少数。所以,袁之庆说:“特别是那些柴草特别茂盛、彼此交界的山冈上,经常会有人为争山而打起来。”
秋天是割草的季节,乡间小路上,上山割草的人结队成群,他们清一色打扮:一顶箬笠,一身布杉,腰间缠一条布腰带,腰间靠**的腰带上挂一个饭包或一袋番薯枣,江北一带的农村,因是丘陵地带,山地多,种水稻不多,所以,番薯是主粮,秋天番薯熟了,用番薯刨刨成丝,晒干了,储存在谷仓里,每天煮饭时,锅里同时放上米和番薯干,煮熟了就和在一起吃。番薯枣则是番薯蒸熟后,切成一片一片,铺在竹篱上晒干,然后装在布袋里放在柜子里,待到来年春天,日长夜短的时节,下午当点心,还有就是上山割柴草时当午饭吃。上山割柴草的人还拿一把镰刀,多数人上山时把镰刀别在腰间,除此外,每人肩上还扛着一根粗粗的竹杠棒,当地人称之为“串担”这“串担”是一根直径7、8公分的竹棒,两头都斜着削了一刀,所以两头都呈尖角形。串担上再挂两根捆柴草用的绳子,这绳子一头有一个木头的钩子,柴草割来后,顺序堆在绳子上面,然后,用绳子的一头钩住木头钩子,用力一拉,把绳尾往钩子上一缠,打个结,再用串担往捆好的柴草里一戳,挑起来就好上路了。除了以上“装备”外,一般人都还有一根“档驻”这根档驻就是一根顶上开叉的木棍,挑担的人挑累了,歇脚时,把担子搁在档驻的丫杈上,人就可以腾出来休息一下了,等歇够了,再挑起来上路,挑担的时候,把档驻搁在另一个肩上,档驻的一头托起串担,这样就可以减轻挑着担的那个肩头的分量,再远的路,也不觉得累。
这天一早,周凤起来,在后门口刷牙。
突然有人叫:“周老师,早啊。”原来是一个学生的家长到山上去割柴草,从她家后门过,跟她打招呼呢。
周凤连忙招呼:“连昆大叔,你早,割柴啊!”连昆大叔:“是啊。”边说边走了。
不一会儿,就过去了好几个熟人。周凤都一一打了招呼。吃罢早饭,袁之庆就到生产队去了,周凤也去上课了。
大约十点钟左右,突然,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冲进了学校,大声地叫:“林老师,林老师!”正在上课的师生们都吓了一跳,纷纷从教师里往天井里看,只见一个满脸是血的男人站在天井里,一边用手擦脸上的血,一边用力地喘着气。丽珠正在教室上课,见此情形,连忙从教室跑了出来,奔到办公室拿了一张椅子,扶着那个男人坐了下来。
丽珠:“连昆大叔,快坐,怎么回事?”
连昆大叔:“快,快叫林老师,他家男人被人打倒了,快去救他!”张大叔边说边大声喘着气:“快”说着,就晕了过去。丽珠忙用手掐他的人中,一边对一个学生说:“快,到一(2)班去叫林老师,什么都别说,就说我找她有要紧事,马上来。”
那个学生一溜烟跑去了。一刹那间,林老师来了,见到连昆大叔就哭了起来,她使劲摇着连昆大叔:“大叔,华忠他咋啦?”
连昆大叔渐渐醒来:“华忠他被打了,快去救他!”
林老师哭着说:“早上我就知道不对,不让他去,可他偏要去,这下可怎么办呢?”
丽珠:“快别埋怨了,救人要紧,这里让我来安排,你先去吧,有什么情况捎个信来,啊。”
林老师哭着走了。
晚上,周凤回到家里,袁之庆还没回来。她烧好饭,炒好菜,袁之庆还没回来。正等着,只听得后门口山边传来一阵吵吵闹闹的声音,她不由得心中一紧,连忙跑到后门去看,只见一群人抬着一个满身是血的人下来,她吓得浑身直哆嗦,想看又不敢看,不看又不放心,她想到院子里去,那里看得清楚些,可是,当她想迈开腿的时候,两条腿竟然一动都不动,足足过了四、五秒钟,两条腿才向前迈了出去,刚走了两步,她只觉得双腿一软“扑通”一声,她坐到了地上。她想站起来,可是两条腿一点也不听使唤,正在此时,那群人沿小路转了个湾,朝前面去了。
“哦!”周凤重重的吁了一口气,挣扎着想站了起来。正在此时,袁之庆突然出现在后门口,叫了一声:“周凤。”就走到了院子里。
袁之庆:“周凤,你怎么啦?”说着,扶起了周凤。
周凤扑进袁之庆的怀里:“你回来了!我都快吓死了!”
袁之庆扶着周凤走进了屋子。
周凤:“刚才有个人被抬了下来,朝着我们家来,我以为嗯,吓死我了!”
袁之庆:“怎么可能呢?”
周凤:“今天,我们学校林老师她老公被打了。”
袁之庆:“是后岭大队的吗?”
周凤:“嗯。”袁之庆:“我听说有几个受了重伤了。”
周凤:“所以,我能不怕吗?”
袁之庆:“怕啥呀?我又不去割柴草,今天我在大队办公室里。可能明天还会打起来,这一片山是三里湾、状元牌楼、和后岭三个大队交界的地方,一大片都是稂株柴,长得可好了,但是,这一片的山冈一直以来都有边界纷争,所以,年年秋天割草时节,都会生争斗,日积月累,这冤仇就越结越深了,加上地方宗族势力的插手,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周凤:“所以,你最好少插手,你是状元牌楼大队的,我是三里湾大队,手心手背都是肉,哪边也不能得罪,难哪!”
袁之庆点头沉思:“我知道,能劝住那才是上策。”
周凤:“上次那个事已经吓得我神经衰弱了,整天疑神疑鬼的,胆子特别小,你看,刚才我的魂就差点儿出窍了!再说,我现在这个样,你要是有个好歹,我可没法活了!”说着,眼泪就滴了下来。
袁之庆回来后,周凤身体一直不太好,他也知道周凤跳河的事,心里很内疚,虽说,他知道这事不能怪他,但他到底心疼周凤。所以,坚决不同意周凤去流产。丽珠也多次劝告周凤,既然袁之庆已经把这个孩子当成了他自己的,就先生下来再说,实在不行可以送给别人或寄养别处,过几年再生一个,她现在这样的身体,万一流产弄坏了身子,以后不能生育了,就更对不起袁之庆了。这两个人都不同意陪她去流产,她的难言之隐就无人可诉了。流产的事就这样拖下来了。
看着周凤可怜兮兮的样子,袁之庆心里不免难过:“知道,我会留心的。”
第二天,周凤去上课。袁之庆还是到大队办公室去了。
袁之庆到大队办公室后,大队长袁世明已经在办公室了。
袁世明:“之庆啊,早上,我走了几家,叫他们今天别上山了,省得添乱,倒蛮好,都答应了。”
袁之庆:“好的,我再走几家吧。”
袁世明:“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世辉、之斌等有几家,你说话还是显灵的,我就不去了。”
袁之庆:“行,我这就去。”
农村里,很多村庄其实就是一姓的宗亲,就说状元牌楼大队吧,就全姓袁,按辈分算起来,大队长世明、还有刚才大队长提到的世辉等都比袁之庆高一辈,虽说世辉比袁之庆还要小几岁,可是,袁之庆还要叫他一声“叔叔”还有年龄更小,有的还抱在怀里的,袁之庆要叫“爷爷”的都有的是。只是如今规矩没有那么多了,年轻人之间都直呼其名了,倒也不生分了。
袁之庆到了世辉家,只见世辉正在磨镰刀。
袁之庆:“怎么,要去砍柴啊?”
袁世辉:“当然。”
袁之庆:“世辉,你听我说,今天就别去了吧。”
袁世辉:“不行,不去倒还要让他们笑话我们了,以为我们没人了呢!”
袁之庆:“什么笑话不笑话的,依我说,都是乡里乡亲‘开眼相见’的,有什么不解的冤仇呢?”
袁世辉:“你说的是没错,可是大家都去了,我不去,人家以为我怕了呢!”
袁之庆:“什么怕不怕的,俗话说‘相骂没好言,相打没好拳’一不小心伤了人,那就不开玩笑了!到时候,还讲什么怕和不怕呢?”
袁世辉:“你说的是对的。可是,你看看后岭的那个狗头军师吴永,口口声声说要把状元牌楼踏平了,我倒要看看,到底谁把谁给踏平了!”吴永是后岭大队的会计,这个人读过几年书,也看过几本线装书,晚上乘凉时,大家都要他讲点故事,他么,口才也不错,所以,经常是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的。也算个秀才了。水浒里有个“智多星”吴用,他也常以“智多星”自居,在村里说句话也有个人听的。袁世辉看不惯他,故而叫他“狗头军师”
袁之庆:“世辉叔啊,你听我说”
袁世辉:“哎哎哎,等等,你不要这样叫好不好,有话只管说,你我还有什么话不好说的,我听你的就是了!”
袁之庆:“好!有你这句话我就大胆讲了,啊。”
袁世辉:“讲吧。”
这个袁世辉是袁之庆的一个本家叔叔,年纪比袁之庆还小三岁,父亲已亡,家中还有一老母,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了他和妹妹**。世辉虽说读书不多,但却是个孝子,娶了个妻子也是农家女儿,娘家就在后岭大队,她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却很是贤惠,敬重老公、孝敬婆婆。世辉的父亲生前生活不太检点,染上了性病,把这病也传染给了母亲。在农村里,女人有这种病当然不敢跟别人说,倒是她媳妇知道母亲的苦楚,跟周凤讲了此事,后来周凤从省城带来了药,悄悄地给他母亲服用了,很快就治好了他母亲的这个病。从此,一家人对袁之庆夫妇俩敬重有加。所以,袁之庆开口叫世辉“叔叔”世辉自然明白它的分量。
袁之庆:“世辉啊,你知道现在大家都在气头上,也不讲什么亲情和谦让了,要是伤了人落下了伤残或者出了人命,你说,再要和解能吗?这样的先例还少吗?”
世辉闭口无言,他想起了这几年几个大队为争山而伤而死的乡亲。他的父亲就是在械斗中受了伤无钱医治而丧命的。
袁之庆:“更何况,后岭还是你的亲眷地呢,弄得不好以后怎么再进他们村庄去呢?”
这时世辉的母亲正好从屋里出来,听到袁之庆的话,就接口了:“你就听之庆一句话吧,这种事没有什么英雄好称的,你不看娘的面子,看看碎英的面子,你也不该去。之庆,你说对吧?”
袁世辉:“妈,你搅和个啥呀?”
袁母:“好,我不说。”
袁之庆:“阿婆说得对嘛。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些都是老祖宗的教训,没错的。我还记得小时侯外婆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清康熙时,桐城的张英官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还是礼部尚书,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两宅之间有一条三尺宽的通道,这条通道本是张家的地基。后来,吴家建造房子,想在通道处建一堵墙,把这条通道占为己有。两家为此生纠纷,张家就修书一封,向张英告状。张英看信后,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江山何处秦始皇?”张家家人得诗后,深感愧疚,便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感不安,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便是桐城有名的“六尺巷道”张英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自己的美名。我们现在所争的不过一点长草的山地,值得几个大队的人倾村而出吗?虽然我袁之庆没本事把争山的事解决掉,但是,眼看着你去冒这个险,我觉得不劝你我会自责的,我是对不起阿婆的。现在你别看起哄的人多,那都是不带本钱的事,等到出了事,起哄的人就不敢出头了,再说,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出这个头,是吧”
袁母:“就是!”袁世辉和他母亲都想起了他的父亲。
袁世辉:“妈,你也别说了,我听之庆的,不去了,行吧?”
袁母:“阿弥陀佛!”
从袁世辉家... -->>
袁之庆的归来着实让丽珠吃了一惊,因为那天吴腊说袁之庆三天内会回来,她根本不相信,第一:她认为那是吴腊在敷衍她,第二:她觉得吴腊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现在看来,陈娇说吴腊在收审所里有朋友,是真的了。
袁之庆回来后,周凤心里甭提多塌实了。简陋的小屋有了生气,也就是在那个月,周凤辅导的学生参加县里的比赛得了奖,学校表扬、家长感激、社会称赞,周凤又重新生出了生活的希望。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批学生教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这天,陈娇到丽珠家玩。
陈娇:“丽珠姐,那天可真把我给吓死了!周凤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没脸再见袁之庆了。吴茗也会把我给骂死的。”
丽珠:“那那天批斗会的事也是你告诉周凤的吗?”
陈娇:“嗯。”丽珠:“其实,我也知道,可是我不敢告诉周凤,我怕她顶不住。想不到,你晚上又把那件事告诉了她。”
陈娇:“我也料不到周凤会那样的。”
丽珠:“唉,你是不知道她心里的苦啊!”陈娇:“以后我再也不敢了。”
丽珠:“但愿不要再有这样的事生。”
陈娇:“那当然。不过我听吴茗他们说了。这件事确实蹊跷。第一。一起抽到普查队地人都被抓了。怎么林新没被抓?第二。要真是美蒋特务。能这么不了了之吗?”
丽珠:“就是。别是林新诬告地吧?”
陈娇:“有人这样猜想呢!不过。这个话谁也不敢乱说。”
丽珠:“也是。”
周凤改完作业回家。天已黑了。可是。袁之庆还没有回来。周凤就升了火开始煮饭。饭刚熟袁之庆回来了。
周凤:“今天咋回来这么迟啊?”
袁之庆:“今天,我们大队有几个社员和后岭大队的几个社员为争柴的事打起来了,我和大队长一起去解决这个事了。”
周凤:“解决了?”
袁之庆:“算是解决了吧。”
周凤:“什么叫‘算是解决了’?”
袁之庆:“人算是都叫下来了,可是彼此好像还不怎么服气。”
周凤:“我听说这里的人经常为争山而械斗,可凶了,有些人家都结下死冤了。”
袁之庆:“我也听说了,特别是那些柴草特别茂盛、彼此交界的山冈上,经常会有人为争山而打起来。”
周凤:“对,而且只要有两家打起来,两地就都会卷进去的,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也会出来干涉,可复杂了。”
袁之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周凤:“你可要当心啊,你在这里没有至亲,出了事,可没有人帮你!你最好少管闲事,能不去还是别去吧。”
袁之庆:“正因为没有至亲,所以大家才会认为我办事不存私心,尤其是后岭大队的一些人还是听我劝告的。今天,有几个人就是听了我的话,才回去的。”
周凤:“反正,你自己知道,已经吃过苦头了,也应该知道‘吃一暂,长一智’了。”
袁之庆:“那是,是应该当心。但是总不能‘一遭被蛇咬’就‘三年见绳怕’吧。有些道理还是靠要我们宣传的,只要我们不存私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部分人还是通情达理的,有些人认为农民穷凶极恶,蛮不讲理,其实不然,我倒觉得农民是最淳朴的,他们不藏奸、不势利、是非最分明了,你能说没有至亲就没有人关心吗?”
周凤知道袁之庆是指他们状元牌楼的一些乡亲为了袁之庆被冤枉的事到公社干涉的事。想到这些乡亲们的情谊,周凤也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周凤也知道,袁之庆是有点迂腐的,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事,他不藏奸也不设防,他关心人、帮助人,吃了亏也不长一智,只是一味地信赖别人,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表现自己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上进,只是他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与处世方式,他做好事也只是自己感情的一种无意流露,自然天成,毫不矫饰!所以,他对乡亲们的情谊记得特别深,特别真诚。周凤喜欢的就是袁之庆的这种义气和真诚,她不再劝他了。
在江北县的沿江一带,没有大的树林子,山上树也不多,这里的人造房子,都要到山里去买木头,家中劳力充裕的,就举家男劳力一起进山背树,因为,进山背树比买木头要便宜多了,乡下人要钱困难,要劳力有的是。几个男劳力一起进山,多走几趟,背够了造房子用的树,就行了。虽然这里的山上树不多,但是松树还是有的。松树的枝桠可以当柴烧,除此之外,山上还长满了野草,秋天的时候,每户人家都上山割柴草,储存起来,来年一年就靠这些柴草烧火,偶尔也有些人家到镇上买一些山里人担来的木柴,毕竟这是要花钱的,所以,买的人自然不多的。就说溪北乡村后的山上吧,就长满了一种叫稂株的野草,这种草株大,长得高的有的甚至能有一人高,晒干后烧起火来特别旺还会出“哔叭、哔叭”的响声,割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割这种柴草。村庄周围的山,都按地界划分开了,各个生产队、大队都有自己的山界,但是,难免有人看见别人界内的草长得好而去割一点来的,如若没人看见也就算了,也有通融一点的人不去计较的。可是要碰到顶真一点的人,就有可能生争吵,继而引争斗的事也不在少数。所以,袁之庆说:“特别是那些柴草特别茂盛、彼此交界的山冈上,经常会有人为争山而打起来。”
秋天是割草的季节,乡间小路上,上山割草的人结队成群,他们清一色打扮:一顶箬笠,一身布杉,腰间缠一条布腰带,腰间靠**的腰带上挂一个饭包或一袋番薯枣,江北一带的农村,因是丘陵地带,山地多,种水稻不多,所以,番薯是主粮,秋天番薯熟了,用番薯刨刨成丝,晒干了,储存在谷仓里,每天煮饭时,锅里同时放上米和番薯干,煮熟了就和在一起吃。番薯枣则是番薯蒸熟后,切成一片一片,铺在竹篱上晒干,然后装在布袋里放在柜子里,待到来年春天,日长夜短的时节,下午当点心,还有就是上山割柴草时当午饭吃。上山割柴草的人还拿一把镰刀,多数人上山时把镰刀别在腰间,除此外,每人肩上还扛着一根粗粗的竹杠棒,当地人称之为“串担”这“串担”是一根直径7、8公分的竹棒,两头都斜着削了一刀,所以两头都呈尖角形。串担上再挂两根捆柴草用的绳子,这绳子一头有一个木头的钩子,柴草割来后,顺序堆在绳子上面,然后,用绳子的一头钩住木头钩子,用力一拉,把绳尾往钩子上一缠,打个结,再用串担往捆好的柴草里一戳,挑起来就好上路了。除了以上“装备”外,一般人都还有一根“档驻”这根档驻就是一根顶上开叉的木棍,挑担的人挑累了,歇脚时,把担子搁在档驻的丫杈上,人就可以腾出来休息一下了,等歇够了,再挑起来上路,挑担的时候,把档驻搁在另一个肩上,档驻的一头托起串担,这样就可以减轻挑着担的那个肩头的分量,再远的路,也不觉得累。
这天一早,周凤起来,在后门口刷牙。
突然有人叫:“周老师,早啊。”原来是一个学生的家长到山上去割柴草,从她家后门过,跟她打招呼呢。
周凤连忙招呼:“连昆大叔,你早,割柴啊!”连昆大叔:“是啊。”边说边走了。
不一会儿,就过去了好几个熟人。周凤都一一打了招呼。吃罢早饭,袁之庆就到生产队去了,周凤也去上课了。
大约十点钟左右,突然,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冲进了学校,大声地叫:“林老师,林老师!”正在上课的师生们都吓了一跳,纷纷从教师里往天井里看,只见一个满脸是血的男人站在天井里,一边用手擦脸上的血,一边用力地喘着气。丽珠正在教室上课,见此情形,连忙从教室跑了出来,奔到办公室拿了一张椅子,扶着那个男人坐了下来。
丽珠:“连昆大叔,快坐,怎么回事?”
连昆大叔:“快,快叫林老师,他家男人被人打倒了,快去救他!”张大叔边说边大声喘着气:“快”说着,就晕了过去。丽珠忙用手掐他的人中,一边对一个学生说:“快,到一(2)班去叫林老师,什么都别说,就说我找她有要紧事,马上来。”
那个学生一溜烟跑去了。一刹那间,林老师来了,见到连昆大叔就哭了起来,她使劲摇着连昆大叔:“大叔,华忠他咋啦?”
连昆大叔渐渐醒来:“华忠他被打了,快去救他!”
林老师哭着说:“早上我就知道不对,不让他去,可他偏要去,这下可怎么办呢?”
丽珠:“快别埋怨了,救人要紧,这里让我来安排,你先去吧,有什么情况捎个信来,啊。”
林老师哭着走了。
晚上,周凤回到家里,袁之庆还没回来。她烧好饭,炒好菜,袁之庆还没回来。正等着,只听得后门口山边传来一阵吵吵闹闹的声音,她不由得心中一紧,连忙跑到后门去看,只见一群人抬着一个满身是血的人下来,她吓得浑身直哆嗦,想看又不敢看,不看又不放心,她想到院子里去,那里看得清楚些,可是,当她想迈开腿的时候,两条腿竟然一动都不动,足足过了四、五秒钟,两条腿才向前迈了出去,刚走了两步,她只觉得双腿一软“扑通”一声,她坐到了地上。她想站起来,可是两条腿一点也不听使唤,正在此时,那群人沿小路转了个湾,朝前面去了。
“哦!”周凤重重的吁了一口气,挣扎着想站了起来。正在此时,袁之庆突然出现在后门口,叫了一声:“周凤。”就走到了院子里。
袁之庆:“周凤,你怎么啦?”说着,扶起了周凤。
周凤扑进袁之庆的怀里:“你回来了!我都快吓死了!”
袁之庆扶着周凤走进了屋子。
周凤:“刚才有个人被抬了下来,朝着我们家来,我以为嗯,吓死我了!”
袁之庆:“怎么可能呢?”
周凤:“今天,我们学校林老师她老公被打了。”
袁之庆:“是后岭大队的吗?”
周凤:“嗯。”袁之庆:“我听说有几个受了重伤了。”
周凤:“所以,我能不怕吗?”
袁之庆:“怕啥呀?我又不去割柴草,今天我在大队办公室里。可能明天还会打起来,这一片山是三里湾、状元牌楼、和后岭三个大队交界的地方,一大片都是稂株柴,长得可好了,但是,这一片的山冈一直以来都有边界纷争,所以,年年秋天割草时节,都会生争斗,日积月累,这冤仇就越结越深了,加上地方宗族势力的插手,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周凤:“所以,你最好少插手,你是状元牌楼大队的,我是三里湾大队,手心手背都是肉,哪边也不能得罪,难哪!”
袁之庆点头沉思:“我知道,能劝住那才是上策。”
周凤:“上次那个事已经吓得我神经衰弱了,整天疑神疑鬼的,胆子特别小,你看,刚才我的魂就差点儿出窍了!再说,我现在这个样,你要是有个好歹,我可没法活了!”说着,眼泪就滴了下来。
袁之庆回来后,周凤身体一直不太好,他也知道周凤跳河的事,心里很内疚,虽说,他知道这事不能怪他,但他到底心疼周凤。所以,坚决不同意周凤去流产。丽珠也多次劝告周凤,既然袁之庆已经把这个孩子当成了他自己的,就先生下来再说,实在不行可以送给别人或寄养别处,过几年再生一个,她现在这样的身体,万一流产弄坏了身子,以后不能生育了,就更对不起袁之庆了。这两个人都不同意陪她去流产,她的难言之隐就无人可诉了。流产的事就这样拖下来了。
看着周凤可怜兮兮的样子,袁之庆心里不免难过:“知道,我会留心的。”
第二天,周凤去上课。袁之庆还是到大队办公室去了。
袁之庆到大队办公室后,大队长袁世明已经在办公室了。
袁世明:“之庆啊,早上,我走了几家,叫他们今天别上山了,省得添乱,倒蛮好,都答应了。”
袁之庆:“好的,我再走几家吧。”
袁世明:“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世辉、之斌等有几家,你说话还是显灵的,我就不去了。”
袁之庆:“行,我这就去。”
农村里,很多村庄其实就是一姓的宗亲,就说状元牌楼大队吧,就全姓袁,按辈分算起来,大队长世明、还有刚才大队长提到的世辉等都比袁之庆高一辈,虽说世辉比袁之庆还要小几岁,可是,袁之庆还要叫他一声“叔叔”还有年龄更小,有的还抱在怀里的,袁之庆要叫“爷爷”的都有的是。只是如今规矩没有那么多了,年轻人之间都直呼其名了,倒也不生分了。
袁之庆到了世辉家,只见世辉正在磨镰刀。
袁之庆:“怎么,要去砍柴啊?”
袁世辉:“当然。”
袁之庆:“世辉,你听我说,今天就别去了吧。”
袁世辉:“不行,不去倒还要让他们笑话我们了,以为我们没人了呢!”
袁之庆:“什么笑话不笑话的,依我说,都是乡里乡亲‘开眼相见’的,有什么不解的冤仇呢?”
袁世辉:“你说的是没错,可是大家都去了,我不去,人家以为我怕了呢!”
袁之庆:“什么怕不怕的,俗话说‘相骂没好言,相打没好拳’一不小心伤了人,那就不开玩笑了!到时候,还讲什么怕和不怕呢?”
袁世辉:“你说的是对的。可是,你看看后岭的那个狗头军师吴永,口口声声说要把状元牌楼踏平了,我倒要看看,到底谁把谁给踏平了!”吴永是后岭大队的会计,这个人读过几年书,也看过几本线装书,晚上乘凉时,大家都要他讲点故事,他么,口才也不错,所以,经常是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的。也算个秀才了。水浒里有个“智多星”吴用,他也常以“智多星”自居,在村里说句话也有个人听的。袁世辉看不惯他,故而叫他“狗头军师”
袁之庆:“世辉叔啊,你听我说”
袁世辉:“哎哎哎,等等,你不要这样叫好不好,有话只管说,你我还有什么话不好说的,我听你的就是了!”
袁之庆:“好!有你这句话我就大胆讲了,啊。”
袁世辉:“讲吧。”
这个袁世辉是袁之庆的一个本家叔叔,年纪比袁之庆还小三岁,父亲已亡,家中还有一老母,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了他和妹妹**。世辉虽说读书不多,但却是个孝子,娶了个妻子也是农家女儿,娘家就在后岭大队,她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却很是贤惠,敬重老公、孝敬婆婆。世辉的父亲生前生活不太检点,染上了性病,把这病也传染给了母亲。在农村里,女人有这种病当然不敢跟别人说,倒是她媳妇知道母亲的苦楚,跟周凤讲了此事,后来周凤从省城带来了药,悄悄地给他母亲服用了,很快就治好了他母亲的这个病。从此,一家人对袁之庆夫妇俩敬重有加。所以,袁之庆开口叫世辉“叔叔”世辉自然明白它的分量。
袁之庆:“世辉啊,你知道现在大家都在气头上,也不讲什么亲情和谦让了,要是伤了人落下了伤残或者出了人命,你说,再要和解能吗?这样的先例还少吗?”
世辉闭口无言,他想起了这几年几个大队为争山而伤而死的乡亲。他的父亲就是在械斗中受了伤无钱医治而丧命的。
袁之庆:“更何况,后岭还是你的亲眷地呢,弄得不好以后怎么再进他们村庄去呢?”
这时世辉的母亲正好从屋里出来,听到袁之庆的话,就接口了:“你就听之庆一句话吧,这种事没有什么英雄好称的,你不看娘的面子,看看碎英的面子,你也不该去。之庆,你说对吧?”
袁世辉:“妈,你搅和个啥呀?”
袁母:“好,我不说。”
袁之庆:“阿婆说得对嘛。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些都是老祖宗的教训,没错的。我还记得小时侯外婆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清康熙时,桐城的张英官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还是礼部尚书,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两宅之间有一条三尺宽的通道,这条通道本是张家的地基。后来,吴家建造房子,想在通道处建一堵墙,把这条通道占为己有。两家为此生纠纷,张家就修书一封,向张英告状。张英看信后,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江山何处秦始皇?”张家家人得诗后,深感愧疚,便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感不安,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便是桐城有名的“六尺巷道”张英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自己的美名。我们现在所争的不过一点长草的山地,值得几个大队的人倾村而出吗?虽然我袁之庆没本事把争山的事解决掉,但是,眼看着你去冒这个险,我觉得不劝你我会自责的,我是对不起阿婆的。现在你别看起哄的人多,那都是不带本钱的事,等到出了事,起哄的人就不敢出头了,再说,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出这个头,是吧”
袁母:“就是!”袁世辉和他母亲都想起了他的父亲。
袁世辉:“妈,你也别说了,我听之庆的,不去了,行吧?”
袁母:“阿弥陀佛!”
从袁世辉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