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谁的地盘胡纬莳 (1/2)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那么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序言:谁的地盘(胡纬莳)
那么红:80后首度公开创作的秘密
谁是“80后写作”的伯乐?如何打造下一个畅销作家?韩寒、何员外、那多、张悦然等首度公开文学创作成功的秘密
那么红
作者:韩寒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4年1月第一版
胡纬莳:谁的地盘
胡玮莳:萌芽杂志社最具传奇色彩的编辑,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发现韩寒,并亲自打电话通知其参加复赛,将其推到公众眼前;2002年做了萌芽杂志第一个长篇连载那多三国事件薄,那多由此浮出水面;2003年大胆连载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部小说最终畅销120万册,奠定郭敬明自韩寒之后青春文学霸主地位;此外,包括小饭、蒋锋、七月人、岑梦棒、李海洋等一大批八零后年青作家皆出自其门下。
这个群体出现在媒体上通常有两种称号,一个叫“80后写作”另一个叫“青春写作”虽然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对这两个称呼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和鄙夷,在我看来,尤其是站在杂志编辑的立场上,还是认为这两种粗糙的叫法是这个群体和另一时代写作者最为直接的区分方法,这有助于整个群体的发展,而个体如果没有群体的支撑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80后写作”者并没有意识到作为整体出现要比个人单打独斗要有利得多,而是执着于表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坚持文学创作的急于和只为市场写作的划清界限,而后者能够拿出让所有人都惊羡的销售成绩,几乎像一个神话。
作为一名杂志小编辑,我要利润,要活命,要买名牌货,所以巴望着手里的韩寒,郭敬明永远用不完,不过作为编辑的使命感(我还是留了一点),我更希望那些在纯文学创作道路上辛苦摸索的作者能真的出个大师级的人物,让我在物质主义熏心的生活里还能体会艺术的价值感和崇高感。
照我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来看,人与人其实并无不同,所谓个性不过是刻意强调来起到自我确认的作用,人类几千年历史,我看到的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但是对个体来说,这种重复就是根本。我没有把握也没有能力去判断谁的名字会在历史上留下来,那基本上不是个能讨论的问题。但是我对坚持创作理想的写作者从心底里感到尊敬,所以竭尽所能来表示我支持的决心。
几个月前我协助上海作协举办了一次有关“80后”写作的讨论会,本地的评论家不少人列席。虽然我也不指望这样的会议会修成正果,不过还是有些收获的,至少让我看到了一些事实。总体来说,评论界对“80后”评价非常之低,当然有效的评论本来就寥寥,但是就算读过他们的作品,也未必会有多少赞誉之声。比较普遍的评价是他们的作品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
在我比较了解的几位作者如小饭、蒋峰、和文学研究者七月人的创作中,他们无疑把重点放在小说的技术探索和创造美感上,并且在我的经验里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在他们的作品里,我随时可以发现向世界文学大师致敬的印记,那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大师,而是一些相对陌生的名字。对我来说,他们小说中随意一段描写都有可能引起我阅读的喜悦,而他们对文学的见解,也常常令我感到新鲜有趣,甚至茅塞顿开,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还是几近疯狂地热爱我的工作的重要原因。郜元宝有句话很精彩“文学的标准本来就隐藏得很深”是的,什么是好小说又有谁说得清楚,说清楚了又会有几个人以为然?
情况或许是这样,有一天我变成了亿万富翁,倾全力包装我看好的作者,宣传做得铺天盖地,只要你一抬眼就能看见关于他们的新闻,什么节目等级高就上哪个,然后就会有很多很多人来吹捧这些作者如何如何有才气,水平超越了谁谁谁大师,中国的诺贝尔就靠他们身上了。
如果我够疯癫,会相信有这样的人出现,当然不可能是我。在对纯文学创作表示了敬意之后,我不能不说那些书卖得匪夷所思的作者。
郭敬明
这本书里郭敬明没有出现,对很多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个能够在销售上击败韩寒的梦幻级少女杀手,与韩寒不同的是他只要随便写几个字就可以让无数少女和他一样泪流满面;而韩寒在多年后依然靠着一贯的骂人功夫来保持自己在文坛上的位置,通稿2004如此,长安乱又何尝不是如此。与此同时韩寒还要凭借自己酷酷的外表在女粉丝的心里加分来与郭同学分庭抗礼。即便如此,论到各自的粉丝数量,恐怕还是小郭同学略胜一筹。韩寒的生活在一般人眼里像是表演,而郭敬明只要一忧伤女孩子的心都共鸣碎了。不过在我的印象里,韩寒的生活很真实,而郭敬明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忧郁。
我在连载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与小郭有过几个月的书信来往。小郭在梦写到4万字的时候来找我,我读后决定给他比较多的版面力推。虽然当时他的中篇... -->>
序言:谁的地盘(胡纬莳)
那么红:80后首度公开创作的秘密
谁是“80后写作”的伯乐?如何打造下一个畅销作家?韩寒、何员外、那多、张悦然等首度公开文学创作成功的秘密
那么红
作者:韩寒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4年1月第一版
胡纬莳:谁的地盘
胡玮莳:萌芽杂志社最具传奇色彩的编辑,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发现韩寒,并亲自打电话通知其参加复赛,将其推到公众眼前;2002年做了萌芽杂志第一个长篇连载那多三国事件薄,那多由此浮出水面;2003年大胆连载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部小说最终畅销120万册,奠定郭敬明自韩寒之后青春文学霸主地位;此外,包括小饭、蒋锋、七月人、岑梦棒、李海洋等一大批八零后年青作家皆出自其门下。
这个群体出现在媒体上通常有两种称号,一个叫“80后写作”另一个叫“青春写作”虽然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对这两个称呼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和鄙夷,在我看来,尤其是站在杂志编辑的立场上,还是认为这两种粗糙的叫法是这个群体和另一时代写作者最为直接的区分方法,这有助于整个群体的发展,而个体如果没有群体的支撑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80后写作”者并没有意识到作为整体出现要比个人单打独斗要有利得多,而是执着于表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坚持文学创作的急于和只为市场写作的划清界限,而后者能够拿出让所有人都惊羡的销售成绩,几乎像一个神话。
作为一名杂志小编辑,我要利润,要活命,要买名牌货,所以巴望着手里的韩寒,郭敬明永远用不完,不过作为编辑的使命感(我还是留了一点),我更希望那些在纯文学创作道路上辛苦摸索的作者能真的出个大师级的人物,让我在物质主义熏心的生活里还能体会艺术的价值感和崇高感。
照我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来看,人与人其实并无不同,所谓个性不过是刻意强调来起到自我确认的作用,人类几千年历史,我看到的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但是对个体来说,这种重复就是根本。我没有把握也没有能力去判断谁的名字会在历史上留下来,那基本上不是个能讨论的问题。但是我对坚持创作理想的写作者从心底里感到尊敬,所以竭尽所能来表示我支持的决心。
几个月前我协助上海作协举办了一次有关“80后”写作的讨论会,本地的评论家不少人列席。虽然我也不指望这样的会议会修成正果,不过还是有些收获的,至少让我看到了一些事实。总体来说,评论界对“80后”评价非常之低,当然有效的评论本来就寥寥,但是就算读过他们的作品,也未必会有多少赞誉之声。比较普遍的评价是他们的作品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
在我比较了解的几位作者如小饭、蒋峰、和文学研究者七月人的创作中,他们无疑把重点放在小说的技术探索和创造美感上,并且在我的经验里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在他们的作品里,我随时可以发现向世界文学大师致敬的印记,那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大师,而是一些相对陌生的名字。对我来说,他们小说中随意一段描写都有可能引起我阅读的喜悦,而他们对文学的见解,也常常令我感到新鲜有趣,甚至茅塞顿开,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还是几近疯狂地热爱我的工作的重要原因。郜元宝有句话很精彩“文学的标准本来就隐藏得很深”是的,什么是好小说又有谁说得清楚,说清楚了又会有几个人以为然?
情况或许是这样,有一天我变成了亿万富翁,倾全力包装我看好的作者,宣传做得铺天盖地,只要你一抬眼就能看见关于他们的新闻,什么节目等级高就上哪个,然后就会有很多很多人来吹捧这些作者如何如何有才气,水平超越了谁谁谁大师,中国的诺贝尔就靠他们身上了。
如果我够疯癫,会相信有这样的人出现,当然不可能是我。在对纯文学创作表示了敬意之后,我不能不说那些书卖得匪夷所思的作者。
郭敬明
这本书里郭敬明没有出现,对很多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个能够在销售上击败韩寒的梦幻级少女杀手,与韩寒不同的是他只要随便写几个字就可以让无数少女和他一样泪流满面;而韩寒在多年后依然靠着一贯的骂人功夫来保持自己在文坛上的位置,通稿2004如此,长安乱又何尝不是如此。与此同时韩寒还要凭借自己酷酷的外表在女粉丝的心里加分来与郭同学分庭抗礼。即便如此,论到各自的粉丝数量,恐怕还是小郭同学略胜一筹。韩寒的生活在一般人眼里像是表演,而郭敬明只要一忧伤女孩子的心都共鸣碎了。不过在我的印象里,韩寒的生活很真实,而郭敬明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忧郁。
我在连载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与小郭有过几个月的书信来往。小郭在梦写到4万字的时候来找我,我读后决定给他比较多的版面力推。虽然当时他的中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