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汗为何欺骗我等,何来二十万大军?不过十三万而已,难道是你家大汗心虚,才慌报军情?”
使者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努尔哈赤见袁崇焕誓死不降,只有强攻一途,但因士卒一路劳顿,体力不支,无奈只得撤兵回营,命人加紧准备攻城战具,准备次日攻城。第二天一早,东方刚刚发亮,后金大营及宁远城内已是忙碌一片,双方都知今日必有一场血战,都是天明做饭,以待大战。用过早饭,后金十三万大军在努尔哈赤的亲自率领下开向宁远城。而宁远城中仅有的一万两千余名大明士卒也已早早站在城墙之上。
此时城外房舍、积刍早已尽焚,城厢商民也已被转移入城,粮料则藏于觉华岛。又以同知程维楧率员稽查城内奸细,派诸生巡守街巷路口,以防有人乘乱生事,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救伤员。此时整个宁远军民已是同心同力,共同守卫宁远城。不久城外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已见后金大军踪影。冲在最前面的正是前锋莽古尔泰及其所率正蓝旗的万余精骑。莽古尔泰前日被三桂仅率五十余骑在自己的大军中救走了吴襄,只气得莽古尔泰两日来茶饭不思,认为这是明军加在自己头上的奇耻大辱,此仇不报何以为人?他不顾其他人劝阻,更不顾帐下士卒劳累、士气低下,在努尔哈赤面前争得了这个前锋的机会,一意报仇。在莽古尔泰看来,明军俱是软弱无能之辈,自己率领帐下近万士卒几次齐射,城上守将恐怕就已投降,因此他不顾努尔哈赤叮嘱,甩开步兵,带着帐下骑兵很快便冲到了宁远城下。却不料事出意料,莽古尔泰率骑兵冲到城北城下之时,未得他举弓齐射,城上弓箭、火铳已先行射击,莽古尔泰见势不妙,忙率众后退,可近万精骑在这一轮打击之下,竟有几百人未能随莽古尔泰撤回去,可谓出师不利。
莽古尔泰不敢大意,会合了跟在后面的万余步兵,步骑再次蜂拥攻向宁远城。后金步兵几人一组,或手推楯车,或提运钩梯,而莽古尔泰则率骑兵冲到离城几十米的距离,举弓向上射去,企图压制明军,掩护步兵攻城。明军凭坚城护卫,既不怕城下骑兵猛冲,又能够躲避箭矢射击,更因袁崇焕在宁远城上,实施“以台护炮,以炮护城,以城护民”的部署,将于澳门购买的11门红衣大炮设于城上,用矢石、箭矢、铁铳和红衣大炮还击。顿时在城堞上,箭镞如雨,悬牌似猬,只可惜红衣大炮虽炮声隆隆,却因发炮之人也只是初学而已,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杀伤力有限,可就是如此,城上城下也已是血流成河。莽古尔泰见正面攻击不见效果,马上命部下转向城西北角,副将左辅负责守西城,见敌势甚大,命部下全力还击,片刻后祖大寿派兵来援,后金再次伤重而退。
后金见明军抵抗顽强,消了轻视之心,加之红衣大炮威力巨大,虽不准确,可后金冲到城下时,大炮的威力还是后金无法承受,每一炮过后,都会有近百人被炸死。后金几次试探后,终在城门角火炮薄弱处开始凿城。明军马上将大炮移位横击,几炮过后,凿城后金士卒死伤无数,在城下堆积成山。努尔哈赤看得眼红,发誓必夺此城,为死去的后金勇士报仇。他命人冒着严寒,顶着炮火,楯车撞城,用大斧凿城,必务打开缺口。红衣大炮因为连续射击已热得烫手,明军炮击只得时断时续,后金抓住机会,冲到城下。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清兵又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多处破损。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明军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攻城历时很久,城基被清兵挖出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袁崇焕令守军将火药撒在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褥子被单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又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一时间后金士卒死伤无数,可他们前仆后继,冒死不退。后金毕竟人多势众,努尔哈赤又命帐下万余骑兵上前骑射,以掩护攻城步卒。很快后金前锋竟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达二丈余的大洞,袁崇焕此时在鼓楼上也坐不住了,带着手下亲兵,亲自来援。
守城士卒见主帅亲至,顿时士气高涨,拼命抵抗,他们将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死士,坠绳而下,手执棉花火药等物,点燃后抛向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一时间城下火光四起,火星所及,后金勇士无不糜烂。后金大将见城上有一将领手执宝剑,指挥镇定,虽不认识,却料必是明军重要人物,顿时城下箭如飞蝗,射了过去。这人正是危急关头,身先士卒的袁崇焕,一时不查,竟被利箭射中左臂,可他知道此时正是危极关头,不敢撤退,伸手扯下战袍,裹住伤口,高呼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其余众将见袁崇焕如此英勇,不禁奋力争先,争相砍杀后金士卒以报将军。后金军见久攻不下,士气受挫,加之明军火炮猛烈,后金终在傍晚时分停止攻城,率军撤退。顿时宁远城中欢声雷动,庆祝今天的胜利。只有袁崇焕却目露悲痛,今日大战,虽绞杀后金几千士卒,可相对后金十三万大军,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守城明军在后金的攻势下,也有千余士卒壮烈殉国,如此下去恐宁远终将不保。二十五日。后金兵再倾力攻城。只是大明军民拼死相搏,双方激战一天,各有损伤,一时间后金对宁远坚城也是无可奈何,最后只得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
二十六日,后金兵继续围城,明军则不断发射红衣大炮轰击。努尔哈赤见宁远城抵抗激烈,强攻之下损失惨,无计可施,便改变进攻策略,兵分两路,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以吸引明军视线,自己则亲率大军继续攻城,防止明军出城支援。觉华岛悬于辽西海湾中,距岸18里,离宁远30里,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两津。觉华岛早在唐代,已为开发,港口著名,其北边海港,称为靺鞨口,已为岛上要港,出入海岛咽喉。明朝军用粮料,储之海岛,觉华岛成为明军的一个囤积粮料的基地。觉华岛有一主岛和三小岛今称磨盘岛、张山岛、阎山岛,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岛125平方公里。主岛呈两头宽,中间狭,不规则的葫芦状,孤悬海中。岛上建有城池,城呈矩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50米,墙高约10米、底宽约6米。北墙设一门,通城外港口,是为粮料、器械运输之通道;南墙设二门,与‘龙脖’相通,便于岛上往来;东、西墙无门,利于防守。时值隆冬,海面冰封,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姚抚民等守军,为加强防御,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然而,天气严寒,冰濠凿开,穿而复合。
后金军骁将武讷格率领蒙古骑兵及满洲骑兵,约数万人,由冰上驰攻觉华岛。后金骑兵,分列12队,武纳格居中,扑向位于岛“龙头”上的囤粮城。此时又大雪纷飞,明军费尽千辛万苦凿出的冰濠竟重新冻合。加上岛上明军本是水手,既无盔甲、兵械,不能耐战,终被后金骑兵,履冰驰进,从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粮城北门,顿时城内喊杀城一片。后金骑兵在城内软杀大明军民无数,岛上水兵终是寡不敌众,阵脚大乱。后金军火焚城中囤积粮料,浓烟蔽岛,火光冲天。旋即转攻东山,万骑驰冲,一路涌杀。觉华岛终落入后金手中,可怜城中七八千将卒,七八千商民,无一幸免,皆以死殉城争战的结局是明军覆没而后金军全胜。此战,明军损失惨重,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主岛作为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努尔哈赤见攻陷了觉华岛,又命大军回转,重围宁远。城中士卒百姓也已知觉华岛已被后金攻陷,城中军民俱被斩杀,可这一切不但没有吓倒宁远守卒,反而激起他们同仇敌忾之心,誓与宁远共存亡。
只可惜仅有决心却不能改变战场局势。努尔哈赤深知宁远重要,如不能攻下宁远,后金大军则只能望关兴叹,不能前进一步。遂命后金十余万士卒全军出动,将宁远团团包围,不计伤亡,全力攻城。城中万余大明士卒虽有必死之心,可面对十余万后金大军的全力攻城,也只能是勉力相抗。这日从清晨到正午,城中军卒连喝口水也顾不上,城下后金军卒几次攻上城墙,明军伤亡惨重,若不是明军将领亲率士卒拼命冲杀,百姓也组织了民兵上城支援,宁远恐怕早已陷落。皇太极奉命率部攻击北城,祖大寿手执大刀站在城墙之上此时已是血染盔甲,若不是吴襄及时率人来援,怕是他早已命丧敌手。可即是这样,城墙也是危危可芨,随时都有陷落的危险。城墙上的明军已来不及给手中火铳安装弹药,只能拿起身边大刀长枪,拼死杀向冲上城来的后金士卒。这时祖大寿突听离自己不远处,又传来一片喊杀声,定眼一看,却是一名后金将领,手执大刀冲上城墙。这名后金将领勇猛无比,四周大明士卒无一合之将,转眼间便被其斩杀一片,将城墙上杀出一片空地。在其身后马上有后金士卒在其掩护下冲上城墙。
见后金士卒源源不断从缺口处冲杀上来,祖大寿暗叫不好,若是被其站稳脚跟,随着后金士卒越来越多,仅凭手下这些已经力乏体困的将士怕是很难再夺回城墙。祖大寿虽从清晨直到现在未曾休息半刻,可也不得不强打精神,再次举起手中大刀,向着那名后金将领杀了过去。“当”的一声,两人手中兵器狠狠的撞在一起,两人不约而同后退几步,才停了下来。站在原地的两人狠狠的看着对方,只是两人此时的样子实在是不敢恭维。
第四章血战宁远
祖大寿连续拼杀了一个上午,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敌人的鲜血溅满了祖大寿身上的每一个角落,头上的盔甲早就不知那儿去了,火红头发,鲜红的脸,血色的衣服,只是这些却都不是他本来的样子,都是敌人的鲜血染成,使他仿佛是从地狱出来索命的恶鬼一般。而后金将领比祖大寿也好不到那儿去,自他杀上城墙已经连续杀了近十名大明军卒,在他周围仿佛血池地狱一般,他每一个脚印都是鲜红色,祖大寿知道那都是自己帐下将士的鲜血。想到这儿,祖大寿就忍不住心中怒火,握紧的手中大刀再次冲了上去。
那后金将领也不示弱,再次向着祖大寿冲了过来。两人的再次交锋还是势匀力敌,让想要速战速决的两人不得不刀来刀往缠斗起来。可局势却越来越不利于祖大寿,从那后金将领杀出的那个缺口中不断有后金士卒冲杀上来,转眼间城墙上已近三十名后金士卒,他们紧紧抱成一团,保护着那个缺口,以方便后面的后金士卒不断杀上城墙。在另一边的吴襄一见不好,想要支援,可城墙下的后金士卒却不给他机会,看到另一边打开了缺口,当然更是拼死攻击,以免这边明军前去支援。吴襄见后金攻势猛烈,不敢抽调守城明军,只能带着身边仅有的三名亲兵杀了过来。仅四人的援军却是杯水车薪,丝毫不能捍动后金已杀上城墙的后金防线,只能眼看着后金士卒越来越多。祖大寿及身边的明军顿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暗道自己今天恐怕是大劫难逃,不过就算是死也只能死在这城墙之上,决不能后退半步。
就在城墙上明军与后金士卒都是舍生忘死,为了那怕一寸城墙也是舍命必争,随着后金士卒越来越多,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大明。祖大寿此时正面对两名后金将领的夹攻,两人配合默契,加之后来的敌将体力充沛,手中长枪划出一朵朵枪花纷纷落向祖大寿。祖大寿此时已是强弩之末,虽勉力相抗,可在两人的夹击下身上已是伤痕累累,命在旦夕。转眼间又与一人硬磕了一记,祖大寿只觉双手一麻,手中大刀再也握不住,当啷一声落在地上。吴襄在一边也看到祖大寿身临险境,有心救援,却与几名后金士卒纠缠在一起,脱不开身,只能大叫一声:“小心!”
另一名后金将领却抓住机会,一刀向祖大寿砍来,祖大寿无奈只得身形一矮,勉强躲过大刀,却不料地下已满是鲜血,此时天寒地冻已结成坚冰,祖大寿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那后金将领一见祖大寿摔倒,哈哈一笑,收回大刀再次砍向祖大寿,祖大寿已无力躲闪,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刀砍向自己。正在这危机时刻,突听一声枪响,祖大寿见自己眼前后金将领身体竟奇怪的扭曲着,本来砍向自己的大刀也“咣当”一声掉落在一边,那后金将领胸膛一片血迹越来越大,他却只能是满脸的疑惑,并带着些许不甘,死死的看着祖大寿身后的地方。祖大寿知道必是己方来了援军,正暗自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劫,却又听得四周火枪声四起,冲上城墙的几十名后金士卒转眼间竟倒了一片。祖大寿暗喜,躺在地上想要起来,看看来将是谁,可刚才与两名后金将领对战,此时的他已是混身乏力,竟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不过祖大寿不看也猜得出来,在这宁远城中此时还有战斗力,而且有如此火力的非吴三桂及其属下的旋风狼骑莫数。
果然,不到片刻,冲上城来的几十名后金士兵在一阵火铳声中纷纷摔下城墙,吴襄带着一名蒙面的年青将领走了过来,将祖大寿扶起,来人虽然蒙面,可祖大寿一眼便认出来人正是三桂。没等祖大寿说话,三桂已先开口道:“舅父,没事吧?”三桂因面蒙布巾,声音与往日不同,不过祖大寿此时听来却仿佛天籁之音,不过却担心三桂伤势,忙道:“桂儿,你伤势如何?千万莫要强撑。”三桂心中感激祖大寿,自己浑身是伤,竟还惦念着自己,忙道:“舅父放心,小侄伤势已无大碍,况且若是城池被后金攻破,小侄在这城中又岂能幸免?”说是身无大碍,可因为说话过多,三桂还是感到脸上的肌肤绞痛,虽强装无恙,可面部还是不由自主的抽*动一下。祖大寿也看了出来,不过此时城中也的确没有净土可言,连普通百姓都是轻不下火线,全力抢救伤员,或是运送给养、石块等物,三桂这员勇将又岂能在此时安心歇息。祖大寿在两人的搀扶下,缓缓移动,可祖大寿此时浑身是伤,只觉得每走一步都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如不容易走到僻静一点的地方,坐了下来。祖大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知道自己恐怕是连站起业都不可能,再无力指挥眼前这场战斗,看了看身边的吴襄和三桂,虽然三桂近年来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有目共睹,可现在一方面他还年轻,另一方面却也是身负重伤,想了想,祖大寿还是不放心三桂,便将指挥大权全数交给吴襄,并让三桂全力协助。
吴襄及三桂听闻此言不但没有一丝高兴,反而是面色沉重,现在城中不论士卒还是百姓心中都明白,在十几万大军的包围下,想要力保城池不失,除非有奇迹出现,不过城中军民此时都有了必死的觉悟,只看后金对待觉华岛的军民,便可想像自己的后果,与其被其屠杀,还不如与敌战到最后,也决不让他们好过。所以接过指挥权的吴襄和三桂只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敢有丝毫大意。军中大夫将祖大寿接过后,吴襄看了看城上,却发现后金并没有因为刚才被杀下城墙有丝毫气馁,反而更加勇猛的冲上城墙,若不是有三桂带来的五十余名生力军,仗着手中火统威力无穷,此是城墙上不知又有多少后金士卒杀上来。吴襄不再犹豫,拔出腰间战刀,对城墙上所有大明士卒高喊了声:“奋勇杀敌,誓与城池共存亡!”城上大明士卒在刚才后金士卒杀上城墙时,以为此次恐怕不能幸免,没想到来了援兵,领头的正是前几日入万军众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吴三桂及帐下旋风狼骑,手中火铳更是犀利无比,转眼间便将后金赶下了城墙,顿时觉得勇气一壮,能与这等英雄浴血杀场,就算是为国尽忠也值了。因此一听吴襄喊声,更是士气大振,只觉得身上多了几分力气,刚才还沉重无比的大刀,此时也轻了许多,更加买力的身后金士卒头上砍去。
吴襄这边带着诸人与后金士卒相抗,吴三桂却没有走向城边,而是叫过一直跟在身边的吴地等人。三桂手下这些随从的名字具是按千字文所取,而吴地正是吴初之子。吴初作为吴襄手下得力捍将,以勇猛著称,想不到他的儿子吴地却与其父相反,是个心思极其细密之人。因此三桂在这几年的教导中也是因材施教,不仅传其武艺,更传其兵法和一些后代的基本知识。近几年西洋火炮名声倍震,就算其他人不知这火炮的威力,三桂却是知之甚详,因此在传授这些随从是,又将火炮的操作方法加入其中,而心思细密的吴地是众人中学得最好的一个。三桂一上城墙时就发现城墙上共有三门红衣大炮,虽每门火炮四周围了十几名大明士卒,火炮也正在不停的发射,可三桂向城下望了望,却发现这些火炮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威力,时近时远,总是打不到该打的地方。
三桂心中明白,这也怪不得这些大明士卒,这火炮本就是西洋所造,虽然三桂不愿承认,可此时西方在数学、几何等知识上已经领先于大明是不争的事实,偏偏朝中那些奸党、东林党、后党正为手中权势争得不宜乐乎,那有功夫理会这些。就算知道了,这凭那些老古董、老学究们恐怕也会将这些当作奇淫技巧大加鞭挞。不过三桂却深知这一切的重要性,早将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教给了众人,不过众人能学到什么程度却是因人而异,吴地正是其中学得最认真的一个。三桂带着吴地等几人来到一座火炮前,只见这红衣大炮,管长3米,口径约130毫米,炮管长度为口径24倍。炮身铸有六道箍,火门位于炮管后部,尾盖形如覆盂,尾部顶端有球珠,炮管中部两侧各铸炮耳一,以便安放用架之上,炮身铸有盾形框徽,框中微号下为三艘四桅风帆艇,上有两顶上冠及两只雄狮。三桂一看便知此炮本应是舰船所有,不然框徽中决不应有四桅风帆艇之类东西,只不知为何到了此处。不过三桂却也没有时间细究,只知此炮应为前装滑膛炮。再看了看城外火炮威力,的确不凡,射程远,杀伤力极大,可调整发射角,且性能安全。
叫过众炮手,又一挥手,吴地马上与另一随从吴岁走到炮边,仔细摆弄起来,众炮手只看得惊诧不已,不知三桂到底是何用意,只是碍于三桂身份,不敢出声质询,却在一起小声议论。三桂也不理他们,不到片刻,吴地抬头向三桂大声道:“大人,没问题。”
三桂听闻此言,微微一笑,道:“好,试射三发,校准射程。”吴地闻言叫过一边惊诧的众炮手,命他们填装炮弹,一切就绪,三桂向城下望了望道:“试射最大射程。”吴地没有言语,他细校正炮位及仰角后,大声道:“点火!”一边的吴岁举过火把,点燃引信,不到片刻,火炮轰的一声巨响,一个黑影向城外远山飞去,直飞出十几里远才轰然落地,只看得城上众人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的火炮,怎么在自己手里就只能打个三五里远,而在人家手里竟一下子打出去十几里地。三桂叫过身边亲兵,取过一只望远镜,向炮弹落点望去,只见炮弹落点炸出一个直径几米的大坑,附近树木也被炸断,一片狼籍。不过三桂还是暗暗摇头,这炮弹的威力还是太小,不知自己部下何时才能研发出威力更大的炮弹。随后吴地又试射两发,校准了准星,才向三桂道:“报告大人,准星已校准,请大人下令。”三桂向城外看了看,指着城外道:“瞄准了人多的地方给我打,一定要将后金的气势给我打下去。”
吴地闻令,不敢怠慢,待周围炮兵装好弹药,吴地亲自校对准星,专找后金人多处轰去。虽只一门火炮,可对后金骑兵的威胁却是不言自明,几炮过后,后金也发现了这门打的奇准的火炮,不管多远,只要人一聚堆,准有一枚炮弹射杀过来,吓得后金士卒只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再不敢成建制列队,全军士气也为之一窘,再不能有效支援城下的攻城部队。攻城部队本来正在苦战之中,却突然发现没了后援,更是肝胆俱裂,有胆小的已经停止了向前的脚步,左右打量。
这时三桂在城上也看到了城下犹豫的后金士卒,命吴地一炮打过去,顿时炸死后金士卒近百人。本来还有些犹豫的后金士卒再顾不得其他,性命要紧,纷纷向后逃散。有人带了头,不用人命令,顿时北城之下的后金士卒全军溃退,有的竟因手中兵器沉重,便弃了兵器拼命逃向后方。可不管他们跑得多快,那炮声好像一直就在他们耳边响起,惊得他们只顾得低头逃命,也顾不得军法严惩。两万余名后金士卒一直冲到督阵的皇太极阵前,就算面对皇太极督战队手中寒光闪闪的战刀,竟也没有半点停顿,不到千人的督战队那里拦得住这万余名士卒,初一接触,便被冲得七零八落,只气得皇太极坐在马上挥刀软杀了几名后金士卒也不能阻止败势。城墙上的三桂只可惜城上守卒早已力尽,手中再无可用军队,如若不然,此时只要派出一支几千人的军队随后冲杀一番,恐怕这股后金大军就算不全军覆没,也好不到那里去。后金大军逃出几里远,一直逃到努尔哈赤帐前,看到努尔哈赤的大旗,再加上努尔哈赤万余近卫已整齐列阵,迎在败兵阵前,这群败兵才不得不止住脚步。
看到这一切的努尔哈赤真是怒火中烧,何时自己帐下的后金勇士也学会了溃败?真是后金的耻辱。他命人将跑在最前面的几百名后金士卒全部砍杀,才稍解心中怒气,命人手执其随身战刀,传令下去,再有退后者革杀勿论,并罪及家人,全家发配漠北。同时又传令道,此次第一个攻上宁远城头的,不论将官、士卒,一律官升三级,赏金百两,攻破宁远,充许全军抢夺三日。随后又令身旁亲卫充任督军,将这些溃败的后金士卒押回战场。而努尔哈赤也顾不得自身安危,叫人取下龙旗,以免引起明军注意,亲自随军前行,充任督军,生怕这些如惊弓之鸟的士卒再次溃退。在努尔哈赤的赏罚下,后金士卒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向宁远杀来。城墙上的三桂眼见溃退的后金士卒再次站着整齐的队列,喊着口号向城池杀来。他忙命吴地照准敌军密集处放炮,炮声过后这些后金士卒却不见惊慌,而是踏着自己兄弟的尸体继续前进。这大炮说来威力不小,可一炮下去顶多杀伤几十人就算不错了,刚才后金溃败更多的是因火炮突然奇准,惊慌所致,此时城下几万后金大军,就算火炮不停施放又能杀伤几人?三桂见后金不再惊慌,知道必是有敌军大将督军,否则刚才还不知所惜的后金士卒,为何突然士气如虹,竟连大炮也不怕了。后金大军渐近,几万士卒同时向宁远北城杀来,喊杀声震破云霄,城上明军几乎个个面无血色,胆小的早已吓得丢下手中兵器,蹲在城墙之下,混身不停颤抖。更多的明军却明知此次怕是难以幸免,却强自支撑,誓与城池共存亡。吴襄在一旁虽知情况不好,却只能不断为全军鼓劲,不过效果不佳。
三桂扫视一眼便知己军已士气被夺,决不是后金对手,此时再无奇招,这宁远今日恐怕就要易手了。三桂举起手中望远镜向敌军望去,只见距城五里左右,敌军后阵有一队骑兵,个个战马雄壮,盔甲明亮,手中大刀长枪映着日光、雪光,发出阵阵寒气,骑阵中央还有一人,披着猩红色的斗蓬,正搭手向城中远眺,看其身上盔甲竟比其他士卒更胜一筹,虽然并未打出大旗,可三桂却也猜到此人必时敌军大将,正是此人阻住了敌军退势。将手中望远镜交给吴地,指着远处那队骑兵中那员将领道:“有把握吗?”吴地取过望远镜,看了看,迟疑半天才道:“太远了,把握不大。”三桂一拍吴地的肩膀,不敢将此炮的得要告诉吴地,怕增加他的压力,只是淡淡的道:“尽力吧,看样子那队骑兵应该是支劲旅,你朝他们中央打,尽量增加杀伤力。”
吴地点点头,举着望远镜仔细校正了半天大炮的准星,此时的后金士卒已经冲到城下几百米的距离,城上明军都准备好了与敌做最后的拼杀。忽听大炮轰然巨响,三桂一把抢过吴地手中的望远镜,向那队骑兵望去,却见刚才一炮正打在那队骑兵中间,虽然距那名将领略有偏差,可也不过几米远,只见四周士卒被大炮的巨大威力震得仿佛稻草人一般飞向半空。三桂一直关注的那名敌军将领也在其中,被高高抛起后,才重重的摔在地上,生死不知。只见其周围骑兵马上乱做一团,顾不得其他士卒的死伤情况,匆匆用其身上红色斗蓬将那将领包裹好后向后退去,负责督军的万余骑兵也随后如潮水般退去。
此时的三桂还不知道吴地这一炮到底打中了谁,要是他知道这一炮击中的竟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不知该做何想法。很快后金的这种纷乱向四周扩散开去,一直影响到已冲锋到城下的后金士卒。这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的后金士卒再次犹豫起来,前面的后金士卒虽然不知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见后面负责督军的都撤走了,自己到底是是该继续冲锋,还是撤退。三桂见此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忙命吴地向后金中军放炮,后金士卒因站着队列向前冲锋,此时又停了下来,成了火炮的靶子,吴地当然是一炮一个准,只打得后金中军死伤无数。中军见已无督军,而且大汗也不见踪影,自己又是死伤惨重,被其他后金士卒夹在中间,可前军、后军皆驻足不动,想跑都没有地方。很快中军便分成两部,一部向前锋冲去,想要督促前锋冲锋,另一部分却是怕死之辈,向后军冲去,想要逃命。此时的后金已是乱上加乱,三桂又命吴地朝那些后退的士卒打去,这些怕死之辈马上丧失了理智,此时性命最要紧,竟有人挥刀向往日的兄弟砍去。
后军一见不好,再也顾不得军令,全力抵抗,死在明军手中还有情可原,可死在自己人手中才是最冤,加上此时战场上已经没有了大将,大将都护送努尔哈赤去了,没人震得住此时的场面,后军在中军的驱赶下,渐渐退却。前军一见,仅凭自己也攻不下眼前这座坚城,也马上随军撤退。正在此时,后面又传来将令,命全军马上回营,保护大汗。后金军因得到命令,才终于敢大踏步的撤退,只是不知他们还有没有机会再大踏步的前进。吴襄见后金撤退,马上飞报袁崇焕大人,袁崇焕听后虽觉不可思意,可后金撤退毕竟是好事,给了自己一丝喘息的机会,忙命吴襄组织城上明军士卒去支援其他城门。大半个时辰后吴襄好不容易将拼死战了几天的士卒收拢,其余三个城门竟纷纷传信,攻城的后金士卒不知何故竟也纷纷撤去,而且撤得非常匆忙,竟连士卒的尸体都没来得及运走。袁崇焕不知何故,怕是后金又有诡计,命本在待命支援的吴襄带人出城追赶后金,看能不能抓几个俘虏,打探出些有用的消息。吴襄不敢怠慢,带着三桂及旋风狼骑还有祖大寿帐下部分士卒近三千人,骑着战马冲出城外,衔尾追去。后金因撤得匆忙,也没料到明军竟敢出城追击,所以只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向几里外的临时大营撤去。
后金因攻城所以前军皆为步卒,此时变为后军那里跑得过明军骑兵,不过两里地,便被吴襄带人追上,吴襄也不敢贪功,生怕敌军有诈,如果在城外被后金精骑围困,恐怕再没有第二个三桂可以救自己了。他只是命部下抓了几十名后金步卒,便马上率军撤退。三桂临走前竟还抓了个将官,才随军撤回。回到城中,袁崇焕亲自审问三桂抓回来的敌军将领,从这将领口中得出的消息不仅令众将大吃一惊,更是心中大喜。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原来竟是努尔哈赤被吴地一炮击伤,虽在众人护送下回了临时大营,努尔哈赤回营后却伤势过重,时昏时醒,眼见怕是要闯不过这一关了。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终于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
因努尔哈赤在北城督军,所以受伤时,负责攻击北城的统帅皇太极是第一个冲到努尔哈赤身边的,将努尔哈赤带回大营后,见努尔哈赤伤势过重,皇太极马上便意识到这是个千古难寻的机会。努尔哈赤此次攻击宁远带的是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侄子阿敏,褚英之子杜度等将领,代善是努尔哈赤长子,虽然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可从努尔哈立汗之日起,汗位之争就非常惨烈。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并无优势可言。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
可大贝勒代善却身为长子,且性格宽柔、深得人心,且军功多、权势大,最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过: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可努尔哈赤的突然而受伤,却给了皇太极一个机会,更要紧的是此时的努尔赤身边除了自己,其他人并不在身边。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教导下,从小便习读汉人的各种军法,对历代历史也有研究,特别是三国演义皇太极可以说是知之甚详,回到营中,在见到伤重的奴尔哈赤的一刹那,他脑海中便冒出一个典故“携天子以令诸候”皇太极在冒出这个想法后,只觉一身冷汗,虽然帐中熊熊篝火也没能让他感到一丝热气。他警觉的向四周看了看,其他人此时都一心在努尔哈赤身上,没有人注意到自己,他才稍稍松了口气。可是这个念头却仿佛毒蛇一般,一直在皇太极心啃噬着他本就不多的良心。这时帐外有人进来,正是皇太极手下副将武理堪,武理堪在太祖初起时来归,并在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大败叶赫等九部联军的古勒山之战中因及时通报敌情,立下殊勋,现正是皇太极手下正白旗的固山额真。
武理堪进帐扫视一眼,却看到皇太极站在努尔哈赤塌边,忙拉着皇太极出了在帐才小声道:“启禀贝勒爷,我军因大汗受伤,督军突然撤退,已在阵前发生骚乱,是战是退请贝勒爷下令。”皇太极到此时还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该如何应对眼前局势,听到此处更是心烦意乱,一挥手,道:“我后金勇士岂有不战而退之理?命各部决一死战!”
武理堪能凭军功升至今天的地位,决非普通人可比,在他进帐的刹那正看到皇太极盯着躺在塌上的努尔哈赤,面色却是时而苦脑,时而欣喜,而后却又紧张之极,他在皇太极手下也不是一天两天,以他对皇太极的了解,当然知道决不是为了努尔哈赤的伤势担忧,略一思量便知皇太极在想什么,自己身为皇太极部下副将,与皇太极当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他才会将皇太极拉到帐外才禀报军情。
第五章努尔哈赤
听皇太极下令与明军决一死战,武理堪却不得不开口道:“还请贝勒爷三思,不说我军士气已经被夺,怕不是大明对手,更何况大汗此时安危不定,若是被贝勒他们知道大汗受伤,怕是会马上送大汗回盛京,到时,还望贝勒爷以大局为重。”皇太极冷冷的看了看武理堪,却不答话,要知此事所谋甚大,一不小心可是掉脑袋的事情,他当然不会轻易相信武理堪。武理堪却明白此时却是表示忠心的最好时机,忙道:“贝勒爷,不论您做何打算,小人都誓死效忠贝勒爷,望贝勒早做打算。”
皇太极当然不会仅凭武理堪几句话就对其推心置腹,不过此时手下再无得力人员,只得暂切信他一回,道:“好,武理堪,你马上命正白旗回营保护大汗,其他人等不得接近大营一步。”武理堪见皇太极终下决心,应声而去,到了前线传下将令,命正白旗士卒全体回营。这命令正合了士卒心思,当然不会有人抗命,只恨不多两条腿,赶快离开这绞肉机般的宁远城下。正白旗的撤退当然瞒不住其他后金将领,他们还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马上派人回营打探消息。努尔哈赤身负重伤的事情当然瞒不过去,这些贝勒那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早就买通了大汗身边的待卫亲信,不到半个时辰,后金所有将官都知道了大汗重伤的消息。
这些贝勒们先是震惊,随后却是愤怒,冲天的怒心使他们几乎丧失了理智。他们愤怒的对象去不是大明军队,两军相争,互有死伤实属正常,他们怒的是皇太极,大汗受伤,这个奸人竟敢密而不报,而且全军将大营团团围住,不许任何人随意进出,竟还美其名曰:保护大汗。皇太极的心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些贝勒们再也顾不得攻打宁远,就算打下宁远又能如何,虽说可以打开通向山海关的大路,可如今大汗伤重不醒,若是外一就此归天,大汗身边只有皇太极一个人,不论大汗最后有没有遗旨,还不都是他皇太极一个人说得算?政治没有人情、亲情、道理可讲,只有血淋淋、赤祼祼的利益关系。若日后他皇太极荣登大宝,自己这些人除非完全依附于他,不然决不会有好下场。可当这些贝勒爷不顾损失,领军回到大营时却被大营外武理堪率军拦住了,这些贝勒爷那里将武理堪这条皇太极的狗放在眼里,眼看就要率军闯营,却不料武理堪竟取出圣旨,对旨上道:命皇太极掌管大营,其余人等没有努尔哈赤的命,不得擅入一步,违令者,斩!上面清楚的盖着努尔哈赤的大印。营外这些贝勒爷虽然心有疑惑,可也不敢莽撞,虽听说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可却没人亲眼见到,谁敢说这圣旨不是努尔哈赤下的?努尔哈赤往日的余威仍在,这些人也不敢妄动,众人在营外徘徊了近半个时辰,代善终于忍不下去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闯他一闯,儿子看望父亲,又能有多大的罪?不过他也不敢率军闯入大营,只带了几名亲卫,不顾武理堪的阻拦,硬冲进了大营。其他贝勒一见代善都已经闯进去,有样学样,带着几名亲卫也随后闯进了大营。武理堪也不敢再拦,这些可都是贝勒爷,不论那个一句话都可以让他人头落地,而且皇太极交给他的任务也算完成了,他也不过做做样子,便任由这些贝勒爷进了大营。
以代善为首的这些人一路直闯中军大帐,可当他们冲进大帐时却呆住了,大帐中竟空空如野,不见一人。代善面色铁青,仿佛可以刮下霜来,他一把抓住帐外守卫衣领,喝道:“大汗何在?皇太极何在?”
那守卫一害怕,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道:“禀大人,大汗大汗被四贝勒带回盛京了。”“什么?这个老四,好狠啊!”代善一听便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皇太极必是怕自己等人回营坏了他的好事,竟立刻带着大汗回盛京了。一边的二贝勒阿敏问道:“走了多久了?”那守卫不敢隐瞒,道:“走了有一个时辰了。”
代善顾不得其他,狠狠瞪了站在一旁的武理堪一眼,回头道了声:“走!”其他人都明白代善是什么意思,只有莽古尔泰却傻傻的问道:“走?到那里去?”
代善也不理他,径自出了大营,命副将整军,他自己带着近千亲兵绝尘而去。阿敏也随后率人跟了出去,只有莽古尔泰却还不知所以,呆呆的站在营前。袁崇焕审明了那个后金将领,顿时喜出往外,此次宁远守城大战看来是到此为止了,贼首受伤而去,希望努尔哈赤就此西去才好,后金为争汗位,必有一场内乱,会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将这宁远城经营成铜墙铁壁,到时就不怕后金再来攻打。待到第二日,派出骑探四周打探,确定后金大军已连夜撤走,城中军民见敌军解围而去之后,不由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救命之恩。袁崇焕又命人出城收拾战场,因敌军匆忙撤退,来不及打扫战场,大明士卒竟在战场上拾到了十余万支箭。他又派马有功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战况。
高第得信后不由大喜,马上派人急驰奏报朝廷:“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遂而全军撤退。”朝庭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是自后金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宁远大捷,虽然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但挫败了清军的一次大举进攻,击伤努尔哈赤,对士气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明朝军民知道清军也不是战无不胜的。此役后,本来投降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了回来。天启帝兴奋之下对宁远守将尽数封赏,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简称辽东巡抚;并铸巡抚辽东、山海等处提督军务官防。其帐下满桂、祖大寿、吴襄等人也都有晋升。不过圣旨中唯独对三桂却是没有只言片语。原来自袁崇焕将三桂功绩报入朝庭,明庭尽皆震惊,以三桂十四岁幼龄竟率五十余人于上万后金兵马中救出其父吴襄,可见其忠义、勇猛,后又使人操炮,击伤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致使后金全军败退,特别是这后一件更是天大的功绩,若不封赏皆不寒了人心?按功绩就算是封个将军也不为过。可三桂年仅十四,自明以来,何曾有过如此年轻的将军?封赏下去又怕众将不服。
虽然朝庭对三桂的封赏迟迟没有下达,三桂也一直呆在祖大寿的府中,可这几天三桂的房中却是热闹非常,大战刚一结束,最先来找三桂的便是吴襄有祖大寿两人。两人可是曾亲眼见过三桂及其手下五十余名随从的厉害,特别是他们手中的火铳,如果没有这些火铳,不光是吴襄不可能救得出来,就是后来宁远大战时,祖大寿恐怕也难以幸免,如果北城一旦失守,这宁远城还守不守得住还在两可之间。虽然吴襄以前对火铳有抵触心理,认为火铳根本就不如大刀长枪好使,可自宁远城外,在后金包围圈中,三桂及众随从手中火铳大发威力以来,吴襄一眼就看出了这种火铳不比明军中普遍装备的各类火铳,竟可以连续发射三次,认识到了其价值,一直掂记着,如此好用的火铳若是能大面积装备军队,还怕什么后金骑兵?只是三桂一直有伤在身,宁远战事又一直紧迫,没有时间问三桂,今天终于取得了宁远大胜,得了机会便约了祖大寿一起来看三桂,并要问问三桂这火铳到底从何而来。两人一进屋,正看到三桂随身携带的两只火铳正放在桌上,两人嘴上询问着三桂病情如何?可他们热切的眼神,却一直看着桌上的火铳,三桂便猜到两人来意。取过火铳交给两人,两人马上仔细察看起来,也顾不得询问三桂的伤势。
火铳的事情全不是三桂有意隐瞒,以前没有告诉他们,只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那时火铳还在研究当中,而且也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没有发挥威力,怕就是告诉两人,两人也不会重视。如今却是不同了,两人见过这种火统的威力,从早就心痒痒,恨不得自己手下官兵每人一把才好。两人看了半天,都被这新式火铳的精细做工叹服,吴襄开口道:“桂儿,可有弹药?我和你舅父想打几枪。”
三桂又取出一只布袋,从中拿出几枚用硬纸包裹的圆柱形子弹,递给两人,两人见了却更是惊讶,不知该怎么用,这和常见的火铳根本就不一样。在三桂的说细解释下,两人将火铳从中打开,却见一个圆形铁轮,上面还有三个空洞,将子弹装入空洞中,却是分毫不差。
三桂见两人已装好了弹药,便将两人领到小院中,道:“可以了,你们试试吧。”却不料两人却左右看了半天,才道:“桂儿,你这火铳是如何点火的啊?”
听闻此言,三桂差点没一头栽倒在地。原来此时明军火枪、火铳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关外诸军中所装备的火铳大部分都是那种老式的鸟铳,就连火绳枪也极少见,祖大寿和吴襄以为这支火铳顶多也就是火绳枪之类的。两人仗着对火绳枪有些了解,想找点火装置。火绳枪是因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至于从西方传来的遂发枪,都装备给了京城的近卫军,关外别说是祖大寿、吴襄没见过,就是袁崇焕恐怕也没见过不需点火的遂发枪,更别说三桂取出来的这种起码领先当今时代近百年的枪支了,严格说起来,三桂及众随从装备的这种枪支应该叫做击发枪,已经很接近后代的左轮手枪,其基本原理相同,只是子弹不是铜制,而是纸制,不能反复使用而已。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要知道此时黄铜因要用其铸造铜钱,价格甚高,如果用来做子弹外壳,别说是三桂,就是当今万岁爷恐怕也是用不起,再说以现在的工艺,也不可能大量生产这种铜制子弹,若是全靠手工制作,怕是价比金高,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只好用纸代替,好在除了不能回收,污染枪膛外,还没有什么其他致命缺点,现在也只能是将就着用了。当三桂告诉两人,根本不需要点火,只要扣动扳机既可时,两人的惊讶可想而知。两人各执一把火铳对准了面前的院墙,轻扣扳机,火光一闪,两人只觉得手一抖,巨大的后座力使没有准备的两人手臂酸麻,差点将火铳掉在地上。
不过当两人看到面前三十几米的院墙上那个小洞时,两人已是满心兴奋,那里还顾得这些小事。两人又是连续两枪,为院墙凭添了两个枪洞,激动的二人一把拉住三桂问道:“你这火铳是从何而来?价值几何?射程如何?能否装备全军?”三桂面对父亲的一连串问题,只好一一解释。这新式火铳却是三桂在得到了那枝遂发枪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既无帮手,又无设备的情况下,先是费了三年时间才终于用土法练出了钢铁,然后又用了一年时间才做出了第一枝火铳。其中所费艰幸真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特别是在子弹的制做上,三桂只是简单知道后世子弹的基本结构,为了做出真正意思上的子弹,三桂每天的闲瑕时间都耗在了上面,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终于做出了子弹。这种子弹是针刺发火枪弹,弹壳是纸的,只不过底部是金属的,将击发药装在金属底部,扣动扳机时,枪后的刺针撞击枪弹后部的击发火药,产生巨大力量,将前面的弹头击发出去。生产出第一支火铳后,三桂知道要想继续生产这种火铳却是一个极其费钱的行当,甚至说是烧钱也不为过,要知道以目前的科技程度,虽然成功做了出钢铁,可要想制做出精秘的车床却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成了。三桂的这种火铳只能以手工慢慢打造,不能大量生产,而一枚子弹要是小量生产的话,就得几十枚铜钱。也就是说,这火统一响,就是几十枚铜钱没了,三桂可没有这个实力,所以他马上联系了叔父吴迪。
此时的吴迪可是关内关外,有名的大商人,手下各类大小船只近千条,往来于全国各地,运送物资,最挣钱的莫过于从关内向关外甚至后金运送盐、茶、丝绸等器物,回程时,又从关外运回皮毛、山参、鹿茸等物,这几年下来,其资产虽说不可敌国,可决不差于大明一城财物总和。三桂将新制的火铳当着吴迪演示了一番后,吴迪二话没说,立既给了三桂万两白银,让他加快研制,并告诉三桂,如果钱不够尽管说,不管多少,那怕是将船队买了也一定支持三桂。这也是吴迪这些年来在海外行走吃过的亏太多了,特别是那些红毛绿眼睛的外国船支,他们不仅船坚炮利,就算是近身战,吴迪的船队也不是装备了遂发式火枪的外国船员对手,损失在这些外国海盗手中的船只货物怕是已经上了百万两白银。为此吴迪不得不放弃了海外的生意,只能沿海岸往来于关里关外,可既使这样,每年也要有几艘大船被抢,损失不少。今天看到三桂手中的火铳,他才看到了一点希望,如果船上船员都装备了这种先进的火铳,起码在近战时不会吃亏了,也就不怕那些洋鬼子了。三桂得了银两后,加快了火铳生产速度。可这种火铳全是钢铁所制,又是全靠手工制做,费工费时,三桂在中后所临海的地方建了一个占地十万平米的基地,请了几百人一起制做。吴迪后来又投入近十万两百银,可一年来也不过生产了两百余支,给了吴迪一百支及大量弹药,三桂自己也不过剩下这百支,全发给了这些随从。
当三桂将这一切告知两人,两人傻了眼,没想到这火铳竟是三桂自己发明的,可再一想到这一把火铳价值在百两银子以上,两人只能是摇头叹气,看来想要大量装备军队是不可能了。不过三桂这时又道:“父亲、舅父,你们放心,这种火铳因为短小,所以射程有限,只有百米左右,更适合骑兵近战。我现在正在研究一种长枪,除关键部位用金属外,枪身用木料所制,不仅价格低很多,而且射程应该好很多”没等三桂继续说下去,祖大寿已经紧紧拉住三桂的胳膊道:“好甥儿,到时可不要忘了舅父。”
三桂连道不敢,而且最后连火统也没有保住,被吴襄和祖大寿一人一支分了个干净,好在雇来的工人现在手艺娴熟,而且在三桂的研究下,利用这种火铳现在基地每天可以做出十支左右,到时派人取来便是。而且为了能将火铳早日批量制做,车床的研制也早被三桂提到了日程,好在三桂前世因为要养活自己到处打工挣钱,曾在一家机械厂给人当小工整整干了四个假期,对车床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果不是只在一些小炼钢厂给人打工,对炼制高质量的钢铁不甚了解,练出来的钢铁还不符合要求,车床怕是早就做出来。不过三桂相信,离这一天不会太远了。过了近一个月,三桂伤势已无大碍,而朝中对他的奖赏又迟迟没有消息,虽然袁崇焕也曾亲自来劝过三桂,让三桂不要急,甚至将朝中的争论也一一告诉了三桂。
三桂一听,看来还真是急不得,又不放心家里,便不顾严寒,带人回到了中后卫所,毕竟这里有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要是基地有了什么意外,到时可是悔之晚矣。三桂回到中后卫所,惊动了吴家上下,特别是当大家看到三桂脸上的伤疤时,更是心痛的不得了。等听卢信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完三桂在宁远立下的功劳时,祖纤一把将三桂拉到怀里,用手轻轻抚摸着三桂脸上的伤疤,哽咽着道:“桂儿,要是你有了什么三长两短,我如何对得起姐姐。”三桂却是最见不得女人哭,一见祖纤泪水涟涟,却是不知如何劝阻,只能一个劲的赔不是,最可恨的却是三桂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难道救父亲也有错吗?最后答应了祖纤以后决不轻易犯险,才让祖纤止住了哭声。可三桂却只是嘴上答应罢了,现在不做,难道就老老实实的坐在家里,等着大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败,等着吴家家破人亡吗?祖纤却不知道三桂的想法,见三桂答应了自己,也不再哭泣,笑呵呵的去为三桂准备晚饭,为三桂这个大英雄接风。三桂又一一拜见了家里的长辈,才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小院。一路风尘,三桂也觉得有些累了,其他人都回三桂建立起有山庄去了,三桂一个人躺在床上想了一会儿以后的事情,最后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三桂也不知睡了多久,只觉得脸上一阵痒痒,不得不睁开眼睛,却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趴跪在自己身边,用细细的头发丝在自己脸上写字。小姑娘穿着件红色夹袄,头上梳着两个小辫,粉红的小脸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因为看到三桂醒了,显得有些不安,正滴溜溜的转个不停。不等三桂说话,她抢先道:“大懒虫,纤姨让我叫你吃饭,快起来吧!”说完站起来要跑。
眼前的这个小姑娘正是当年杜雄带来的杜松的小孙女杜凤。这些年来改名为吴凤后,吴家上下将这两个孩子当做了吴家的孩子一般看待,祖纤就仿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般照顾他们。稍稍长大些后,吴龙便加入了三桂的小队伍,如今不过才十一岁,在同龄的孩子中尤为突出,已是一名排长。小凤因是女孩,祖纤怕她学着三桂这些野小子,长大后也成了野丫头,不让小凤跟三桂他们混在一起。可吴凤却偏偏最爱黏着三桂,仿佛三桂身后的小尾巴一样,不论三桂到那里,都甩不掉,连祖纤也管不了。几年下来,小凤成了众人的小公主,三桂对这个虽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妹妹也是异常疼爱,也许是因为小凤跟自己一样从小便没了母亲的缘故吧。小凤刚站起来,却被三桂一把抓住,笑道:“好你个小凤儿,纤姨让你叫我吃饭,可没叫你戏弄哥哥吧。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便哈起小凤的痒,这可是小凤最怕的。不过在众人当中,也只有三桂敢,要是其他人早被小凤的几十个干哥哥打得鼻青脸肿了。
小凤被逗得“咯、咯”笑个不停,不断求饶“哥哥,饶饶了小凤儿吧,小凤小凤再也不敢了。”
三桂却不理会。自从到了宁远后的这段时间,因为敌情频传,到宁远大战时,三桂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精神也一直绷得紧紧的,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放松了心情,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小凤儿这个开心果。在吴襄、祖纤等长辈面前,三桂只能好好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只有在这些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孩子中,才能毫不掩示,畅所欲言,想笑便笑,想哭便哭,发泻心中的苦闷或是快乐。两人笑闹成一团,一直得小凤儿眼泪都要出来了,三桂才停下手。小凤儿长出了口气,怒道:“坏哥哥,不理你了。”说完就要走。三桂一看小凤儿真的生气了,忙拉住小凤儿,道:“小凤儿,哥哥见到小凤儿太高兴了,弄痛你了吗?小凤儿不要生气了。”小凤儿听了心里有些甜滋滋的,却不理三桂,三桂只好继续赔不是,道:“小凤儿,哥哥不是有意的,原谅哥哥吧。”
小凤儿这才噘着小嘴道:“不行,除非”“除非什么?”
“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三桂对从小一起长大的这个漂亮的小尾巴实在是太了解了,平时小凤儿虽然是大家的小公主、开心果,可偏偏脾气倔强,要是真生起气,犯起脾气来,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不过只要她还说话,就不是真的生气,不过是想捉弄你一下开开心而已,或是想要些好处,类似的条件三桂也不知道答应了多小,大到将来给凤儿盖一座大宫殿,小到当马给她骑上一圈,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只是个诺言,如今的三桂也不再乎再多一个,反正小凤儿人虽小,不过却十分懂事,就是提出的条件也不会让三桂太为难,也许眼下还办不到,不过将来应该可以实现。
“好,你说吧,不管什么条件哥哥都答应你。”
小凤儿听了,心中一喜,小嘴也不噘了,露出了三桂熟悉的笑容,让三桂顿时觉得刚才还是数九寒冬,可随着小凤儿一笑,却马上变成了春风抚面。“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来拉钩。”三桂无奈,只得与小凤儿拉钩,听着小凤儿自言自语的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小狗。”
“好了,小凤儿,这回可以说了吧!”三桂急着听听条件,看是不是能马上实行,好哄得小凤儿开心。“嗯,哥哥答应小凤儿,以后不管到那儿都得带着小凤儿。”三桂一愣,小凤儿今天是怎么了,这个条件对别人来说也许不难,可对自己来说却是不容易,自己的想法也曾多多少少告诉过与自己长大的这些人,小凤也知道一些,自己以后难免要在杀场出生入死,如何能带着小凤儿?小凤儿一看三桂为难的样子,晶莹剔透的泪珠仿佛断了线的珍珠般落了下来。伸出细嫩的小手,摸着一桂脸上的疤痕,哭述道:“好哥哥,小凤儿怕哥哥再碰到坏人,害怕再也看不到哥哥了,小凤儿要跟在哥哥身边,帮你打坏人。”
听了小凤儿的话,三桂只觉得心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烧,久久不能熄灭,一把抱过小凤儿,趴在小凤的耳边喃喃道:“小凤儿,哥哥虽然不能答应你,但哥哥向你保证,以后一定会小心的,保证不会让小凤儿见不到哥哥,哥哥会一辈照顾小凤儿的。”
大汗为何欺骗我等,何来二十万大军?不过十三万而已,难道是你家大汗心虚,才慌报军情?”
使者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努尔哈赤见袁崇焕誓死不降,只有强攻一途,但因士卒一路劳顿,体力不支,无奈只得撤兵回营,命人加紧准备攻城战具,准备次日攻城。第二天一早,东方刚刚发亮,后金大营及宁远城内已是忙碌一片,双方都知今日必有一场血战,都是天明做饭,以待大战。用过早饭,后金十三万大军在努尔哈赤的亲自率领下开向宁远城。而宁远城中仅有的一万两千余名大明士卒也已早早站在城墙之上。
此时城外房舍、积刍早已尽焚,城厢商民也已被转移入城,粮料则藏于觉华岛。又以同知程维楧率员稽查城内奸细,派诸生巡守街巷路口,以防有人乘乱生事,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救伤员。此时整个宁远军民已是同心同力,共同守卫宁远城。不久城外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已见后金大军踪影。冲在最前面的正是前锋莽古尔泰及其所率正蓝旗的万余精骑。莽古尔泰前日被三桂仅率五十余骑在自己的大军中救走了吴襄,只气得莽古尔泰两日来茶饭不思,认为这是明军加在自己头上的奇耻大辱,此仇不报何以为人?他不顾其他人劝阻,更不顾帐下士卒劳累、士气低下,在努尔哈赤面前争得了这个前锋的机会,一意报仇。在莽古尔泰看来,明军俱是软弱无能之辈,自己率领帐下近万士卒几次齐射,城上守将恐怕就已投降,因此他不顾努尔哈赤叮嘱,甩开步兵,带着帐下骑兵很快便冲到了宁远城下。却不料事出意料,莽古尔泰率骑兵冲到城北城下之时,未得他举弓齐射,城上弓箭、火铳已先行射击,莽古尔泰见势不妙,忙率众后退,可近万精骑在这一轮打击之下,竟有几百人未能随莽古尔泰撤回去,可谓出师不利。
莽古尔泰不敢大意,会合了跟在后面的万余步兵,步骑再次蜂拥攻向宁远城。后金步兵几人一组,或手推楯车,或提运钩梯,而莽古尔泰则率骑兵冲到离城几十米的距离,举弓向上射去,企图压制明军,掩护步兵攻城。明军凭坚城护卫,既不怕城下骑兵猛冲,又能够躲避箭矢射击,更因袁崇焕在宁远城上,实施“以台护炮,以炮护城,以城护民”的部署,将于澳门购买的11门红衣大炮设于城上,用矢石、箭矢、铁铳和红衣大炮还击。顿时在城堞上,箭镞如雨,悬牌似猬,只可惜红衣大炮虽炮声隆隆,却因发炮之人也只是初学而已,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杀伤力有限,可就是如此,城上城下也已是血流成河。莽古尔泰见正面攻击不见效果,马上命部下转向城西北角,副将左辅负责守西城,见敌势甚大,命部下全力还击,片刻后祖大寿派兵来援,后金再次伤重而退。
后金见明军抵抗顽强,消了轻视之心,加之红衣大炮威力巨大,虽不准确,可后金冲到城下时,大炮的威力还是后金无法承受,每一炮过后,都会有近百人被炸死。后金几次试探后,终在城门角火炮薄弱处开始凿城。明军马上将大炮移位横击,几炮过后,凿城后金士卒死伤无数,在城下堆积成山。努尔哈赤看得眼红,发誓必夺此城,为死去的后金勇士报仇。他命人冒着严寒,顶着炮火,楯车撞城,用大斧凿城,必务打开缺口。红衣大炮因为连续射击已热得烫手,明军炮击只得时断时续,后金抓住机会,冲到城下。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清兵又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多处破损。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明军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攻城历时很久,城基被清兵挖出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袁崇焕令守军将火药撒在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褥子被单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又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一时间后金士卒死伤无数,可他们前仆后继,冒死不退。后金毕竟人多势众,努尔哈赤又命帐下万余骑兵上前骑射,以掩护攻城步卒。很快后金前锋竟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达二丈余的大洞,袁崇焕此时在鼓楼上也坐不住了,带着手下亲兵,亲自来援。
守城士卒见主帅亲至,顿时士气高涨,拼命抵抗,他们将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死士,坠绳而下,手执棉花火药等物,点燃后抛向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一时间城下火光四起,火星所及,后金勇士无不糜烂。后金大将见城上有一将领手执宝剑,指挥镇定,虽不认识,却料必是明军重要人物,顿时城下箭如飞蝗,射了过去。这人正是危急关头,身先士卒的袁崇焕,一时不查,竟被利箭射中左臂,可他知道此时正是危极关头,不敢撤退,伸手扯下战袍,裹住伤口,高呼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其余众将见袁崇焕如此英勇,不禁奋力争先,争相砍杀后金士卒以报将军。后金军见久攻不下,士气受挫,加之明军火炮猛烈,后金终在傍晚时分停止攻城,率军撤退。顿时宁远城中欢声雷动,庆祝今天的胜利。只有袁崇焕却目露悲痛,今日大战,虽绞杀后金几千士卒,可相对后金十三万大军,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守城明军在后金的攻势下,也有千余士卒壮烈殉国,如此下去恐宁远终将不保。二十五日。后金兵再倾力攻城。只是大明军民拼死相搏,双方激战一天,各有损伤,一时间后金对宁远坚城也是无可奈何,最后只得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
二十六日,后金兵继续围城,明军则不断发射红衣大炮轰击。努尔哈赤见宁远城抵抗激烈,强攻之下损失惨,无计可施,便改变进攻策略,兵分两路,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以吸引明军视线,自己则亲率大军继续攻城,防止明军出城支援。觉华岛悬于辽西海湾中,距岸18里,离宁远30里,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两津。觉华岛早在唐代,已为开发,港口著名,其北边海港,称为靺鞨口,已为岛上要港,出入海岛咽喉。明朝军用粮料,储之海岛,觉华岛成为明军的一个囤积粮料的基地。觉华岛有一主岛和三小岛今称磨盘岛、张山岛、阎山岛,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岛125平方公里。主岛呈两头宽,中间狭,不规则的葫芦状,孤悬海中。岛上建有城池,城呈矩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50米,墙高约10米、底宽约6米。北墙设一门,通城外港口,是为粮料、器械运输之通道;南墙设二门,与‘龙脖’相通,便于岛上往来;东、西墙无门,利于防守。时值隆冬,海面冰封,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姚抚民等守军,为加强防御,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然而,天气严寒,冰濠凿开,穿而复合。
后金军骁将武讷格率领蒙古骑兵及满洲骑兵,约数万人,由冰上驰攻觉华岛。后金骑兵,分列12队,武纳格居中,扑向位于岛“龙头”上的囤粮城。此时又大雪纷飞,明军费尽千辛万苦凿出的冰濠竟重新冻合。加上岛上明军本是水手,既无盔甲、兵械,不能耐战,终被后金骑兵,履冰驰进,从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粮城北门,顿时城内喊杀城一片。后金骑兵在城内软杀大明军民无数,岛上水兵终是寡不敌众,阵脚大乱。后金军火焚城中囤积粮料,浓烟蔽岛,火光冲天。旋即转攻东山,万骑驰冲,一路涌杀。觉华岛终落入后金手中,可怜城中七八千将卒,七八千商民,无一幸免,皆以死殉城争战的结局是明军覆没而后金军全胜。此战,明军损失惨重,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主岛作为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努尔哈赤见攻陷了觉华岛,又命大军回转,重围宁远。城中士卒百姓也已知觉华岛已被后金攻陷,城中军民俱被斩杀,可这一切不但没有吓倒宁远守卒,反而激起他们同仇敌忾之心,誓与宁远共存亡。
只可惜仅有决心却不能改变战场局势。努尔哈赤深知宁远重要,如不能攻下宁远,后金大军则只能望关兴叹,不能前进一步。遂命后金十余万士卒全军出动,将宁远团团包围,不计伤亡,全力攻城。城中万余大明士卒虽有必死之心,可面对十余万后金大军的全力攻城,也只能是勉力相抗。这日从清晨到正午,城中军卒连喝口水也顾不上,城下后金军卒几次攻上城墙,明军伤亡惨重,若不是明军将领亲率士卒拼命冲杀,百姓也组织了民兵上城支援,宁远恐怕早已陷落。皇太极奉命率部攻击北城,祖大寿手执大刀站在城墙之上此时已是血染盔甲,若不是吴襄及时率人来援,怕是他早已命丧敌手。可即是这样,城墙也是危危可芨,随时都有陷落的危险。城墙上的明军已来不及给手中火铳安装弹药,只能拿起身边大刀长枪,拼死杀向冲上城来的后金士卒。这时祖大寿突听离自己不远处,又传来一片喊杀声,定眼一看,却是一名后金将领,手执大刀冲上城墙。这名后金将领勇猛无比,四周大明士卒无一合之将,转眼间便被其斩杀一片,将城墙上杀出一片空地。在其身后马上有后金士卒在其掩护下冲上城墙。
见后金士卒源源不断从缺口处冲杀上来,祖大寿暗叫不好,若是被其站稳脚跟,随着后金士卒越来越多,仅凭手下这些已经力乏体困的将士怕是很难再夺回城墙。祖大寿虽从清晨直到现在未曾休息半刻,可也不得不强打精神,再次举起手中大刀,向着那名后金将领杀了过去。“当”的一声,两人手中兵器狠狠的撞在一起,两人不约而同后退几步,才停了下来。站在原地的两人狠狠的看着对方,只是两人此时的样子实在是不敢恭维。
第四章血战宁远
祖大寿连续拼杀了一个上午,甚至连口水都喝不上,敌人的鲜血溅满了祖大寿身上的每一个角落,头上的盔甲早就不知那儿去了,火红头发,鲜红的脸,血色的衣服,只是这些却都不是他本来的样子,都是敌人的鲜血染成,使他仿佛是从地狱出来索命的恶鬼一般。而后金将领比祖大寿也好不到那儿去,自他杀上城墙已经连续杀了近十名大明军卒,在他周围仿佛血池地狱一般,他每一个脚印都是鲜红色,祖大寿知道那都是自己帐下将士的鲜血。想到这儿,祖大寿就忍不住心中怒火,握紧的手中大刀再次冲了上去。
那后金将领也不示弱,再次向着祖大寿冲了过来。两人的再次交锋还是势匀力敌,让想要速战速决的两人不得不刀来刀往缠斗起来。可局势却越来越不利于祖大寿,从那后金将领杀出的那个缺口中不断有后金士卒冲杀上来,转眼间城墙上已近三十名后金士卒,他们紧紧抱成一团,保护着那个缺口,以方便后面的后金士卒不断杀上城墙。在另一边的吴襄一见不好,想要支援,可城墙下的后金士卒却不给他机会,看到另一边打开了缺口,当然更是拼死攻击,以免这边明军前去支援。吴襄见后金攻势猛烈,不敢抽调守城明军,只能带着身边仅有的三名亲兵杀了过来。仅四人的援军却是杯水车薪,丝毫不能捍动后金已杀上城墙的后金防线,只能眼看着后金士卒越来越多。祖大寿及身边的明军顿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暗道自己今天恐怕是大劫难逃,不过就算是死也只能死在这城墙之上,决不能后退半步。
就在城墙上明军与后金士卒都是舍生忘死,为了那怕一寸城墙也是舍命必争,随着后金士卒越来越多,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大明。祖大寿此时正面对两名后金将领的夹攻,两人配合默契,加之后来的敌将体力充沛,手中长枪划出一朵朵枪花纷纷落向祖大寿。祖大寿此时已是强弩之末,虽勉力相抗,可在两人的夹击下身上已是伤痕累累,命在旦夕。转眼间又与一人硬磕了一记,祖大寿只觉双手一麻,手中大刀再也握不住,当啷一声落在地上。吴襄在一边也看到祖大寿身临险境,有心救援,却与几名后金士卒纠缠在一起,脱不开身,只能大叫一声:“小心!”
另一名后金将领却抓住机会,一刀向祖大寿砍来,祖大寿无奈只得身形一矮,勉强躲过大刀,却不料地下已满是鲜血,此时天寒地冻已结成坚冰,祖大寿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那后金将领一见祖大寿摔倒,哈哈一笑,收回大刀再次砍向祖大寿,祖大寿已无力躲闪,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刀砍向自己。正在这危机时刻,突听一声枪响,祖大寿见自己眼前后金将领身体竟奇怪的扭曲着,本来砍向自己的大刀也“咣当”一声掉落在一边,那后金将领胸膛一片血迹越来越大,他却只能是满脸的疑惑,并带着些许不甘,死死的看着祖大寿身后的地方。祖大寿知道必是己方来了援军,正暗自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劫,却又听得四周火枪声四起,冲上城墙的几十名后金士卒转眼间竟倒了一片。祖大寿暗喜,躺在地上想要起来,看看来将是谁,可刚才与两名后金将领对战,此时的他已是混身乏力,竟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不过祖大寿不看也猜得出来,在这宁远城中此时还有战斗力,而且有如此火力的非吴三桂及其属下的旋风狼骑莫数。
果然,不到片刻,冲上城来的几十名后金士兵在一阵火铳声中纷纷摔下城墙,吴襄带着一名蒙面的年青将领走了过来,将祖大寿扶起,来人虽然蒙面,可祖大寿一眼便认出来人正是三桂。没等祖大寿说话,三桂已先开口道:“舅父,没事吧?”三桂因面蒙布巾,声音与往日不同,不过祖大寿此时听来却仿佛天籁之音,不过却担心三桂伤势,忙道:“桂儿,你伤势如何?千万莫要强撑。”三桂心中感激祖大寿,自己浑身是伤,竟还惦念着自己,忙道:“舅父放心,小侄伤势已无大碍,况且若是城池被后金攻破,小侄在这城中又岂能幸免?”说是身无大碍,可因为说话过多,三桂还是感到脸上的肌肤绞痛,虽强装无恙,可面部还是不由自主的抽*动一下。祖大寿也看了出来,不过此时城中也的确没有净土可言,连普通百姓都是轻不下火线,全力抢救伤员,或是运送给养、石块等物,三桂这员勇将又岂能在此时安心歇息。祖大寿在两人的搀扶下,缓缓移动,可祖大寿此时浑身是伤,只觉得每走一步都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如不容易走到僻静一点的地方,坐了下来。祖大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知道自己恐怕是连站起业都不可能,再无力指挥眼前这场战斗,看了看身边的吴襄和三桂,虽然三桂近年来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有目共睹,可现在一方面他还年轻,另一方面却也是身负重伤,想了想,祖大寿还是不放心三桂,便将指挥大权全数交给吴襄,并让三桂全力协助。
吴襄及三桂听闻此言不但没有一丝高兴,反而是面色沉重,现在城中不论士卒还是百姓心中都明白,在十几万大军的包围下,想要力保城池不失,除非有奇迹出现,不过城中军民此时都有了必死的觉悟,只看后金对待觉华岛的军民,便可想像自己的后果,与其被其屠杀,还不如与敌战到最后,也决不让他们好过。所以接过指挥权的吴襄和三桂只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敢有丝毫大意。军中大夫将祖大寿接过后,吴襄看了看城上,却发现后金并没有因为刚才被杀下城墙有丝毫气馁,反而更加勇猛的冲上城墙,若不是有三桂带来的五十余名生力军,仗着手中火统威力无穷,此是城墙上不知又有多少后金士卒杀上来。吴襄不再犹豫,拔出腰间战刀,对城墙上所有大明士卒高喊了声:“奋勇杀敌,誓与城池共存亡!”城上大明士卒在刚才后金士卒杀上城墙时,以为此次恐怕不能幸免,没想到来了援兵,领头的正是前几日入万军众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吴三桂及帐下旋风狼骑,手中火铳更是犀利无比,转眼间便将后金赶下了城墙,顿时觉得勇气一壮,能与这等英雄浴血杀场,就算是为国尽忠也值了。因此一听吴襄喊声,更是士气大振,只觉得身上多了几分力气,刚才还沉重无比的大刀,此时也轻了许多,更加买力的身后金士卒头上砍去。
吴襄这边带着诸人与后金士卒相抗,吴三桂却没有走向城边,而是叫过一直跟在身边的吴地等人。三桂手下这些随从的名字具是按千字文所取,而吴地正是吴初之子。吴初作为吴襄手下得力捍将,以勇猛著称,想不到他的儿子吴地却与其父相反,是个心思极其细密之人。因此三桂在这几年的教导中也是因材施教,不仅传其武艺,更传其兵法和一些后代的基本知识。近几年西洋火炮名声倍震,就算其他人不知这火炮的威力,三桂却是知之甚详,因此在传授这些随从是,又将火炮的操作方法加入其中,而心思细密的吴地是众人中学得最好的一个。三桂一上城墙时就发现城墙上共有三门红衣大炮,虽每门火炮四周围了十几名大明士卒,火炮也正在不停的发射,可三桂向城下望了望,却发现这些火炮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威力,时近时远,总是打不到该打的地方。
三桂心中明白,这也怪不得这些大明士卒,这火炮本就是西洋所造,虽然三桂不愿承认,可此时西方在数学、几何等知识上已经领先于大明是不争的事实,偏偏朝中那些奸党、东林党、后党正为手中权势争得不宜乐乎,那有功夫理会这些。就算知道了,这凭那些老古董、老学究们恐怕也会将这些当作奇淫技巧大加鞭挞。不过三桂却深知这一切的重要性,早将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教给了众人,不过众人能学到什么程度却是因人而异,吴地正是其中学得最认真的一个。三桂带着吴地等几人来到一座火炮前,只见这红衣大炮,管长3米,口径约130毫米,炮管长度为口径24倍。炮身铸有六道箍,火门位于炮管后部,尾盖形如覆盂,尾部顶端有球珠,炮管中部两侧各铸炮耳一,以便安放用架之上,炮身铸有盾形框徽,框中微号下为三艘四桅风帆艇,上有两顶上冠及两只雄狮。三桂一看便知此炮本应是舰船所有,不然框徽中决不应有四桅风帆艇之类东西,只不知为何到了此处。不过三桂却也没有时间细究,只知此炮应为前装滑膛炮。再看了看城外火炮威力,的确不凡,射程远,杀伤力极大,可调整发射角,且性能安全。
叫过众炮手,又一挥手,吴地马上与另一随从吴岁走到炮边,仔细摆弄起来,众炮手只看得惊诧不已,不知三桂到底是何用意,只是碍于三桂身份,不敢出声质询,却在一起小声议论。三桂也不理他们,不到片刻,吴地抬头向三桂大声道:“大人,没问题。”
三桂听闻此言,微微一笑,道:“好,试射三发,校准射程。”吴地闻言叫过一边惊诧的众炮手,命他们填装炮弹,一切就绪,三桂向城下望了望道:“试射最大射程。”吴地没有言语,他细校正炮位及仰角后,大声道:“点火!”一边的吴岁举过火把,点燃引信,不到片刻,火炮轰的一声巨响,一个黑影向城外远山飞去,直飞出十几里远才轰然落地,只看得城上众人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的火炮,怎么在自己手里就只能打个三五里远,而在人家手里竟一下子打出去十几里地。三桂叫过身边亲兵,取过一只望远镜,向炮弹落点望去,只见炮弹落点炸出一个直径几米的大坑,附近树木也被炸断,一片狼籍。不过三桂还是暗暗摇头,这炮弹的威力还是太小,不知自己部下何时才能研发出威力更大的炮弹。随后吴地又试射两发,校准了准星,才向三桂道:“报告大人,准星已校准,请大人下令。”三桂向城外看了看,指着城外道:“瞄准了人多的地方给我打,一定要将后金的气势给我打下去。”
吴地闻令,不敢怠慢,待周围炮兵装好弹药,吴地亲自校对准星,专找后金人多处轰去。虽只一门火炮,可对后金骑兵的威胁却是不言自明,几炮过后,后金也发现了这门打的奇准的火炮,不管多远,只要人一聚堆,准有一枚炮弹射杀过来,吓得后金士卒只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再不敢成建制列队,全军士气也为之一窘,再不能有效支援城下的攻城部队。攻城部队本来正在苦战之中,却突然发现没了后援,更是肝胆俱裂,有胆小的已经停止了向前的脚步,左右打量。
这时三桂在城上也看到了城下犹豫的后金士卒,命吴地一炮打过去,顿时炸死后金士卒近百人。本来还有些犹豫的后金士卒再顾不得其他,性命要紧,纷纷向后逃散。有人带了头,不用人命令,顿时北城之下的后金士卒全军溃退,有的竟因手中兵器沉重,便弃了兵器拼命逃向后方。可不管他们跑得多快,那炮声好像一直就在他们耳边响起,惊得他们只顾得低头逃命,也顾不得军法严惩。两万余名后金士卒一直冲到督阵的皇太极阵前,就算面对皇太极督战队手中寒光闪闪的战刀,竟也没有半点停顿,不到千人的督战队那里拦得住这万余名士卒,初一接触,便被冲得七零八落,只气得皇太极坐在马上挥刀软杀了几名后金士卒也不能阻止败势。城墙上的三桂只可惜城上守卒早已力尽,手中再无可用军队,如若不然,此时只要派出一支几千人的军队随后冲杀一番,恐怕这股后金大军就算不全军覆没,也好不到那里去。后金大军逃出几里远,一直逃到努尔哈赤帐前,看到努尔哈赤的大旗,再加上努尔哈赤万余近卫已整齐列阵,迎在败兵阵前,这群败兵才不得不止住脚步。
看到这一切的努尔哈赤真是怒火中烧,何时自己帐下的后金勇士也学会了溃败?真是后金的耻辱。他命人将跑在最前面的几百名后金士卒全部砍杀,才稍解心中怒气,命人手执其随身战刀,传令下去,再有退后者革杀勿论,并罪及家人,全家发配漠北。同时又传令道,此次第一个攻上宁远城头的,不论将官、士卒,一律官升三级,赏金百两,攻破宁远,充许全军抢夺三日。随后又令身旁亲卫充任督军,将这些溃败的后金士卒押回战场。而努尔哈赤也顾不得自身安危,叫人取下龙旗,以免引起明军注意,亲自随军前行,充任督军,生怕这些如惊弓之鸟的士卒再次溃退。在努尔哈赤的赏罚下,后金士卒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向宁远杀来。城墙上的三桂眼见溃退的后金士卒再次站着整齐的队列,喊着口号向城池杀来。他忙命吴地照准敌军密集处放炮,炮声过后这些后金士卒却不见惊慌,而是踏着自己兄弟的尸体继续前进。这大炮说来威力不小,可一炮下去顶多杀伤几十人就算不错了,刚才后金溃败更多的是因火炮突然奇准,惊慌所致,此时城下几万后金大军,就算火炮不停施放又能杀伤几人?三桂见后金不再惊慌,知道必是有敌军大将督军,否则刚才还不知所惜的后金士卒,为何突然士气如虹,竟连大炮也不怕了。后金大军渐近,几万士卒同时向宁远北城杀来,喊杀声震破云霄,城上明军几乎个个面无血色,胆小的早已吓得丢下手中兵器,蹲在城墙之下,混身不停颤抖。更多的明军却明知此次怕是难以幸免,却强自支撑,誓与城池共存亡。吴襄在一旁虽知情况不好,却只能不断为全军鼓劲,不过效果不佳。
三桂扫视一眼便知己军已士气被夺,决不是后金对手,此时再无奇招,这宁远今日恐怕就要易手了。三桂举起手中望远镜向敌军望去,只见距城五里左右,敌军后阵有一队骑兵,个个战马雄壮,盔甲明亮,手中大刀长枪映着日光、雪光,发出阵阵寒气,骑阵中央还有一人,披着猩红色的斗蓬,正搭手向城中远眺,看其身上盔甲竟比其他士卒更胜一筹,虽然并未打出大旗,可三桂却也猜到此人必时敌军大将,正是此人阻住了敌军退势。将手中望远镜交给吴地,指着远处那队骑兵中那员将领道:“有把握吗?”吴地取过望远镜,看了看,迟疑半天才道:“太远了,把握不大。”三桂一拍吴地的肩膀,不敢将此炮的得要告诉吴地,怕增加他的压力,只是淡淡的道:“尽力吧,看样子那队骑兵应该是支劲旅,你朝他们中央打,尽量增加杀伤力。”
吴地点点头,举着望远镜仔细校正了半天大炮的准星,此时的后金士卒已经冲到城下几百米的距离,城上明军都准备好了与敌做最后的拼杀。忽听大炮轰然巨响,三桂一把抢过吴地手中的望远镜,向那队骑兵望去,却见刚才一炮正打在那队骑兵中间,虽然距那名将领略有偏差,可也不过几米远,只见四周士卒被大炮的巨大威力震得仿佛稻草人一般飞向半空。三桂一直关注的那名敌军将领也在其中,被高高抛起后,才重重的摔在地上,生死不知。只见其周围骑兵马上乱做一团,顾不得其他士卒的死伤情况,匆匆用其身上红色斗蓬将那将领包裹好后向后退去,负责督军的万余骑兵也随后如潮水般退去。
此时的三桂还不知道吴地这一炮到底打中了谁,要是他知道这一炮击中的竟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不知该做何想法。很快后金的这种纷乱向四周扩散开去,一直影响到已冲锋到城下的后金士卒。这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的后金士卒再次犹豫起来,前面的后金士卒虽然不知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见后面负责督军的都撤走了,自己到底是是该继续冲锋,还是撤退。三桂见此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忙命吴地向后金中军放炮,后金士卒因站着队列向前冲锋,此时又停了下来,成了火炮的靶子,吴地当然是一炮一个准,只打得后金中军死伤无数。中军见已无督军,而且大汗也不见踪影,自己又是死伤惨重,被其他后金士卒夹在中间,可前军、后军皆驻足不动,想跑都没有地方。很快中军便分成两部,一部向前锋冲去,想要督促前锋冲锋,另一部分却是怕死之辈,向后军冲去,想要逃命。此时的后金已是乱上加乱,三桂又命吴地朝那些后退的士卒打去,这些怕死之辈马上丧失了理智,此时性命最要紧,竟有人挥刀向往日的兄弟砍去。
后军一见不好,再也顾不得军令,全力抵抗,死在明军手中还有情可原,可死在自己人手中才是最冤,加上此时战场上已经没有了大将,大将都护送努尔哈赤去了,没人震得住此时的场面,后军在中军的驱赶下,渐渐退却。前军一见,仅凭自己也攻不下眼前这座坚城,也马上随军撤退。正在此时,后面又传来将令,命全军马上回营,保护大汗。后金军因得到命令,才终于敢大踏步的撤退,只是不知他们还有没有机会再大踏步的前进。吴襄见后金撤退,马上飞报袁崇焕大人,袁崇焕听后虽觉不可思意,可后金撤退毕竟是好事,给了自己一丝喘息的机会,忙命吴襄组织城上明军士卒去支援其他城门。大半个时辰后吴襄好不容易将拼死战了几天的士卒收拢,其余三个城门竟纷纷传信,攻城的后金士卒不知何故竟也纷纷撤去,而且撤得非常匆忙,竟连士卒的尸体都没来得及运走。袁崇焕不知何故,怕是后金又有诡计,命本在待命支援的吴襄带人出城追赶后金,看能不能抓几个俘虏,打探出些有用的消息。吴襄不敢怠慢,带着三桂及旋风狼骑还有祖大寿帐下部分士卒近三千人,骑着战马冲出城外,衔尾追去。后金因撤得匆忙,也没料到明军竟敢出城追击,所以只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向几里外的临时大营撤去。
后金因攻城所以前军皆为步卒,此时变为后军那里跑得过明军骑兵,不过两里地,便被吴襄带人追上,吴襄也不敢贪功,生怕敌军有诈,如果在城外被后金精骑围困,恐怕再没有第二个三桂可以救自己了。他只是命部下抓了几十名后金步卒,便马上率军撤退。三桂临走前竟还抓了个将官,才随军撤回。回到城中,袁崇焕亲自审问三桂抓回来的敌军将领,从这将领口中得出的消息不仅令众将大吃一惊,更是心中大喜。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原来竟是努尔哈赤被吴地一炮击伤,虽在众人护送下回了临时大营,努尔哈赤回营后却伤势过重,时昏时醒,眼见怕是要闯不过这一关了。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终于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
因努尔哈赤在北城督军,所以受伤时,负责攻击北城的统帅皇太极是第一个冲到努尔哈赤身边的,将努尔哈赤带回大营后,见努尔哈赤伤势过重,皇太极马上便意识到这是个千古难寻的机会。努尔哈赤此次攻击宁远带的是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侄子阿敏,褚英之子杜度等将领,代善是努尔哈赤长子,虽然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可从努尔哈立汗之日起,汗位之争就非常惨烈。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并无优势可言。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
可大贝勒代善却身为长子,且性格宽柔、深得人心,且军功多、权势大,最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过: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可努尔哈赤的突然而受伤,却给了皇太极一个机会,更要紧的是此时的努尔赤身边除了自己,其他人并不在身边。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教导下,从小便习读汉人的各种军法,对历代历史也有研究,特别是三国演义皇太极可以说是知之甚详,回到营中,在见到伤重的奴尔哈赤的一刹那,他脑海中便冒出一个典故“携天子以令诸候”皇太极在冒出这个想法后,只觉一身冷汗,虽然帐中熊熊篝火也没能让他感到一丝热气。他警觉的向四周看了看,其他人此时都一心在努尔哈赤身上,没有人注意到自己,他才稍稍松了口气。可是这个念头却仿佛毒蛇一般,一直在皇太极心啃噬着他本就不多的良心。这时帐外有人进来,正是皇太极手下副将武理堪,武理堪在太祖初起时来归,并在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大败叶赫等九部联军的古勒山之战中因及时通报敌情,立下殊勋,现正是皇太极手下正白旗的固山额真。
武理堪进帐扫视一眼,却看到皇太极站在努尔哈赤塌边,忙拉着皇太极出了在帐才小声道:“启禀贝勒爷,我军因大汗受伤,督军突然撤退,已在阵前发生骚乱,是战是退请贝勒爷下令。”皇太极到此时还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该如何应对眼前局势,听到此处更是心烦意乱,一挥手,道:“我后金勇士岂有不战而退之理?命各部决一死战!”
武理堪能凭军功升至今天的地位,决非普通人可比,在他进帐的刹那正看到皇太极盯着躺在塌上的努尔哈赤,面色却是时而苦脑,时而欣喜,而后却又紧张之极,他在皇太极手下也不是一天两天,以他对皇太极的了解,当然知道决不是为了努尔哈赤的伤势担忧,略一思量便知皇太极在想什么,自己身为皇太极部下副将,与皇太极当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他才会将皇太极拉到帐外才禀报军情。
第五章努尔哈赤
听皇太极下令与明军决一死战,武理堪却不得不开口道:“还请贝勒爷三思,不说我军士气已经被夺,怕不是大明对手,更何况大汗此时安危不定,若是被贝勒他们知道大汗受伤,怕是会马上送大汗回盛京,到时,还望贝勒爷以大局为重。”皇太极冷冷的看了看武理堪,却不答话,要知此事所谋甚大,一不小心可是掉脑袋的事情,他当然不会轻易相信武理堪。武理堪却明白此时却是表示忠心的最好时机,忙道:“贝勒爷,不论您做何打算,小人都誓死效忠贝勒爷,望贝勒早做打算。”
皇太极当然不会仅凭武理堪几句话就对其推心置腹,不过此时手下再无得力人员,只得暂切信他一回,道:“好,武理堪,你马上命正白旗回营保护大汗,其他人等不得接近大营一步。”武理堪见皇太极终下决心,应声而去,到了前线传下将令,命正白旗士卒全体回营。这命令正合了士卒心思,当然不会有人抗命,只恨不多两条腿,赶快离开这绞肉机般的宁远城下。正白旗的撤退当然瞒不住其他后金将领,他们还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马上派人回营打探消息。努尔哈赤身负重伤的事情当然瞒不过去,这些贝勒那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早就买通了大汗身边的待卫亲信,不到半个时辰,后金所有将官都知道了大汗重伤的消息。
这些贝勒们先是震惊,随后却是愤怒,冲天的怒心使他们几乎丧失了理智。他们愤怒的对象去不是大明军队,两军相争,互有死伤实属正常,他们怒的是皇太极,大汗受伤,这个奸人竟敢密而不报,而且全军将大营团团围住,不许任何人随意进出,竟还美其名曰:保护大汗。皇太极的心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些贝勒们再也顾不得攻打宁远,就算打下宁远又能如何,虽说可以打开通向山海关的大路,可如今大汗伤重不醒,若是外一就此归天,大汗身边只有皇太极一个人,不论大汗最后有没有遗旨,还不都是他皇太极一个人说得算?政治没有人情、亲情、道理可讲,只有血淋淋、赤祼祼的利益关系。若日后他皇太极荣登大宝,自己这些人除非完全依附于他,不然决不会有好下场。可当这些贝勒爷不顾损失,领军回到大营时却被大营外武理堪率军拦住了,这些贝勒爷那里将武理堪这条皇太极的狗放在眼里,眼看就要率军闯营,却不料武理堪竟取出圣旨,对旨上道:命皇太极掌管大营,其余人等没有努尔哈赤的命,不得擅入一步,违令者,斩!上面清楚的盖着努尔哈赤的大印。营外这些贝勒爷虽然心有疑惑,可也不敢莽撞,虽听说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可却没人亲眼见到,谁敢说这圣旨不是努尔哈赤下的?努尔哈赤往日的余威仍在,这些人也不敢妄动,众人在营外徘徊了近半个时辰,代善终于忍不下去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闯他一闯,儿子看望父亲,又能有多大的罪?不过他也不敢率军闯入大营,只带了几名亲卫,不顾武理堪的阻拦,硬冲进了大营。其他贝勒一见代善都已经闯进去,有样学样,带着几名亲卫也随后闯进了大营。武理堪也不敢再拦,这些可都是贝勒爷,不论那个一句话都可以让他人头落地,而且皇太极交给他的任务也算完成了,他也不过做做样子,便任由这些贝勒爷进了大营。
以代善为首的这些人一路直闯中军大帐,可当他们冲进大帐时却呆住了,大帐中竟空空如野,不见一人。代善面色铁青,仿佛可以刮下霜来,他一把抓住帐外守卫衣领,喝道:“大汗何在?皇太极何在?”
那守卫一害怕,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道:“禀大人,大汗大汗被四贝勒带回盛京了。”“什么?这个老四,好狠啊!”代善一听便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皇太极必是怕自己等人回营坏了他的好事,竟立刻带着大汗回盛京了。一边的二贝勒阿敏问道:“走了多久了?”那守卫不敢隐瞒,道:“走了有一个时辰了。”
代善顾不得其他,狠狠瞪了站在一旁的武理堪一眼,回头道了声:“走!”其他人都明白代善是什么意思,只有莽古尔泰却傻傻的问道:“走?到那里去?”
代善也不理他,径自出了大营,命副将整军,他自己带着近千亲兵绝尘而去。阿敏也随后率人跟了出去,只有莽古尔泰却还不知所以,呆呆的站在营前。袁崇焕审明了那个后金将领,顿时喜出往外,此次宁远守城大战看来是到此为止了,贼首受伤而去,希望努尔哈赤就此西去才好,后金为争汗位,必有一场内乱,会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将这宁远城经营成铜墙铁壁,到时就不怕后金再来攻打。待到第二日,派出骑探四周打探,确定后金大军已连夜撤走,城中军民见敌军解围而去之后,不由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救命之恩。袁崇焕又命人出城收拾战场,因敌军匆忙撤退,来不及打扫战场,大明士卒竟在战场上拾到了十余万支箭。他又派马有功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战况。
高第得信后不由大喜,马上派人急驰奏报朝廷:“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遂而全军撤退。”朝庭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是自后金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宁远大捷,虽然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但挫败了清军的一次大举进攻,击伤努尔哈赤,对士气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明朝军民知道清军也不是战无不胜的。此役后,本来投降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了回来。天启帝兴奋之下对宁远守将尽数封赏,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简称辽东巡抚;并铸巡抚辽东、山海等处提督军务官防。其帐下满桂、祖大寿、吴襄等人也都有晋升。不过圣旨中唯独对三桂却是没有只言片语。原来自袁崇焕将三桂功绩报入朝庭,明庭尽皆震惊,以三桂十四岁幼龄竟率五十余人于上万后金兵马中救出其父吴襄,可见其忠义、勇猛,后又使人操炮,击伤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致使后金全军败退,特别是这后一件更是天大的功绩,若不封赏皆不寒了人心?按功绩就算是封个将军也不为过。可三桂年仅十四,自明以来,何曾有过如此年轻的将军?封赏下去又怕众将不服。
虽然朝庭对三桂的封赏迟迟没有下达,三桂也一直呆在祖大寿的府中,可这几天三桂的房中却是热闹非常,大战刚一结束,最先来找三桂的便是吴襄有祖大寿两人。两人可是曾亲眼见过三桂及其手下五十余名随从的厉害,特别是他们手中的火铳,如果没有这些火铳,不光是吴襄不可能救得出来,就是后来宁远大战时,祖大寿恐怕也难以幸免,如果北城一旦失守,这宁远城还守不守得住还在两可之间。虽然吴襄以前对火铳有抵触心理,认为火铳根本就不如大刀长枪好使,可自宁远城外,在后金包围圈中,三桂及众随从手中火铳大发威力以来,吴襄一眼就看出了这种火铳不比明军中普遍装备的各类火铳,竟可以连续发射三次,认识到了其价值,一直掂记着,如此好用的火铳若是能大面积装备军队,还怕什么后金骑兵?只是三桂一直有伤在身,宁远战事又一直紧迫,没有时间问三桂,今天终于取得了宁远大胜,得了机会便约了祖大寿一起来看三桂,并要问问三桂这火铳到底从何而来。两人一进屋,正看到三桂随身携带的两只火铳正放在桌上,两人嘴上询问着三桂病情如何?可他们热切的眼神,却一直看着桌上的火铳,三桂便猜到两人来意。取过火铳交给两人,两人马上仔细察看起来,也顾不得询问三桂的伤势。
火铳的事情全不是三桂有意隐瞒,以前没有告诉他们,只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那时火铳还在研究当中,而且也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没有发挥威力,怕就是告诉两人,两人也不会重视。如今却是不同了,两人见过这种火统的威力,从早就心痒痒,恨不得自己手下官兵每人一把才好。两人看了半天,都被这新式火铳的精细做工叹服,吴襄开口道:“桂儿,可有弹药?我和你舅父想打几枪。”
三桂又取出一只布袋,从中拿出几枚用硬纸包裹的圆柱形子弹,递给两人,两人见了却更是惊讶,不知该怎么用,这和常见的火铳根本就不一样。在三桂的说细解释下,两人将火铳从中打开,却见一个圆形铁轮,上面还有三个空洞,将子弹装入空洞中,却是分毫不差。
三桂见两人已装好了弹药,便将两人领到小院中,道:“可以了,你们试试吧。”却不料两人却左右看了半天,才道:“桂儿,你这火铳是如何点火的啊?”
听闻此言,三桂差点没一头栽倒在地。原来此时明军火枪、火铳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关外诸军中所装备的火铳大部分都是那种老式的鸟铳,就连火绳枪也极少见,祖大寿和吴襄以为这支火铳顶多也就是火绳枪之类的。两人仗着对火绳枪有些了解,想找点火装置。火绳枪是因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至于从西方传来的遂发枪,都装备给了京城的近卫军,关外别说是祖大寿、吴襄没见过,就是袁崇焕恐怕也没见过不需点火的遂发枪,更别说三桂取出来的这种起码领先当今时代近百年的枪支了,严格说起来,三桂及众随从装备的这种枪支应该叫做击发枪,已经很接近后代的左轮手枪,其基本原理相同,只是子弹不是铜制,而是纸制,不能反复使用而已。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要知道此时黄铜因要用其铸造铜钱,价格甚高,如果用来做子弹外壳,别说是三桂,就是当今万岁爷恐怕也是用不起,再说以现在的工艺,也不可能大量生产这种铜制子弹,若是全靠手工制作,怕是价比金高,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只好用纸代替,好在除了不能回收,污染枪膛外,还没有什么其他致命缺点,现在也只能是将就着用了。当三桂告诉两人,根本不需要点火,只要扣动扳机既可时,两人的惊讶可想而知。两人各执一把火铳对准了面前的院墙,轻扣扳机,火光一闪,两人只觉得手一抖,巨大的后座力使没有准备的两人手臂酸麻,差点将火铳掉在地上。
不过当两人看到面前三十几米的院墙上那个小洞时,两人已是满心兴奋,那里还顾得这些小事。两人又是连续两枪,为院墙凭添了两个枪洞,激动的二人一把拉住三桂问道:“你这火铳是从何而来?价值几何?射程如何?能否装备全军?”三桂面对父亲的一连串问题,只好一一解释。这新式火铳却是三桂在得到了那枝遂发枪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既无帮手,又无设备的情况下,先是费了三年时间才终于用土法练出了钢铁,然后又用了一年时间才做出了第一枝火铳。其中所费艰幸真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特别是在子弹的制做上,三桂只是简单知道后世子弹的基本结构,为了做出真正意思上的子弹,三桂每天的闲瑕时间都耗在了上面,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终于做出了子弹。这种子弹是针刺发火枪弹,弹壳是纸的,只不过底部是金属的,将击发药装在金属底部,扣动扳机时,枪后的刺针撞击枪弹后部的击发火药,产生巨大力量,将前面的弹头击发出去。生产出第一支火铳后,三桂知道要想继续生产这种火铳却是一个极其费钱的行当,甚至说是烧钱也不为过,要知道以目前的科技程度,虽然成功做了出钢铁,可要想制做出精秘的车床却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成了。三桂的这种火铳只能以手工慢慢打造,不能大量生产,而一枚子弹要是小量生产的话,就得几十枚铜钱。也就是说,这火统一响,就是几十枚铜钱没了,三桂可没有这个实力,所以他马上联系了叔父吴迪。
此时的吴迪可是关内关外,有名的大商人,手下各类大小船只近千条,往来于全国各地,运送物资,最挣钱的莫过于从关内向关外甚至后金运送盐、茶、丝绸等器物,回程时,又从关外运回皮毛、山参、鹿茸等物,这几年下来,其资产虽说不可敌国,可决不差于大明一城财物总和。三桂将新制的火铳当着吴迪演示了一番后,吴迪二话没说,立既给了三桂万两白银,让他加快研制,并告诉三桂,如果钱不够尽管说,不管多少,那怕是将船队买了也一定支持三桂。这也是吴迪这些年来在海外行走吃过的亏太多了,特别是那些红毛绿眼睛的外国船支,他们不仅船坚炮利,就算是近身战,吴迪的船队也不是装备了遂发式火枪的外国船员对手,损失在这些外国海盗手中的船只货物怕是已经上了百万两白银。为此吴迪不得不放弃了海外的生意,只能沿海岸往来于关里关外,可既使这样,每年也要有几艘大船被抢,损失不少。今天看到三桂手中的火铳,他才看到了一点希望,如果船上船员都装备了这种先进的火铳,起码在近战时不会吃亏了,也就不怕那些洋鬼子了。三桂得了银两后,加快了火铳生产速度。可这种火铳全是钢铁所制,又是全靠手工制做,费工费时,三桂在中后所临海的地方建了一个占地十万平米的基地,请了几百人一起制做。吴迪后来又投入近十万两百银,可一年来也不过生产了两百余支,给了吴迪一百支及大量弹药,三桂自己也不过剩下这百支,全发给了这些随从。
当三桂将这一切告知两人,两人傻了眼,没想到这火铳竟是三桂自己发明的,可再一想到这一把火铳价值在百两银子以上,两人只能是摇头叹气,看来想要大量装备军队是不可能了。不过三桂这时又道:“父亲、舅父,你们放心,这种火铳因为短小,所以射程有限,只有百米左右,更适合骑兵近战。我现在正在研究一种长枪,除关键部位用金属外,枪身用木料所制,不仅价格低很多,而且射程应该好很多”没等三桂继续说下去,祖大寿已经紧紧拉住三桂的胳膊道:“好甥儿,到时可不要忘了舅父。”
三桂连道不敢,而且最后连火统也没有保住,被吴襄和祖大寿一人一支分了个干净,好在雇来的工人现在手艺娴熟,而且在三桂的研究下,利用这种火铳现在基地每天可以做出十支左右,到时派人取来便是。而且为了能将火铳早日批量制做,车床的研制也早被三桂提到了日程,好在三桂前世因为要养活自己到处打工挣钱,曾在一家机械厂给人当小工整整干了四个假期,对车床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果不是只在一些小炼钢厂给人打工,对炼制高质量的钢铁不甚了解,练出来的钢铁还不符合要求,车床怕是早就做出来。不过三桂相信,离这一天不会太远了。过了近一个月,三桂伤势已无大碍,而朝中对他的奖赏又迟迟没有消息,虽然袁崇焕也曾亲自来劝过三桂,让三桂不要急,甚至将朝中的争论也一一告诉了三桂。
三桂一听,看来还真是急不得,又不放心家里,便不顾严寒,带人回到了中后卫所,毕竟这里有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要是基地有了什么意外,到时可是悔之晚矣。三桂回到中后卫所,惊动了吴家上下,特别是当大家看到三桂脸上的伤疤时,更是心痛的不得了。等听卢信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完三桂在宁远立下的功劳时,祖纤一把将三桂拉到怀里,用手轻轻抚摸着三桂脸上的伤疤,哽咽着道:“桂儿,要是你有了什么三长两短,我如何对得起姐姐。”三桂却是最见不得女人哭,一见祖纤泪水涟涟,却是不知如何劝阻,只能一个劲的赔不是,最可恨的却是三桂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难道救父亲也有错吗?最后答应了祖纤以后决不轻易犯险,才让祖纤止住了哭声。可三桂却只是嘴上答应罢了,现在不做,难道就老老实实的坐在家里,等着大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败,等着吴家家破人亡吗?祖纤却不知道三桂的想法,见三桂答应了自己,也不再哭泣,笑呵呵的去为三桂准备晚饭,为三桂这个大英雄接风。三桂又一一拜见了家里的长辈,才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小院。一路风尘,三桂也觉得有些累了,其他人都回三桂建立起有山庄去了,三桂一个人躺在床上想了一会儿以后的事情,最后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三桂也不知睡了多久,只觉得脸上一阵痒痒,不得不睁开眼睛,却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趴跪在自己身边,用细细的头发丝在自己脸上写字。小姑娘穿着件红色夹袄,头上梳着两个小辫,粉红的小脸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因为看到三桂醒了,显得有些不安,正滴溜溜的转个不停。不等三桂说话,她抢先道:“大懒虫,纤姨让我叫你吃饭,快起来吧!”说完站起来要跑。
眼前的这个小姑娘正是当年杜雄带来的杜松的小孙女杜凤。这些年来改名为吴凤后,吴家上下将这两个孩子当做了吴家的孩子一般看待,祖纤就仿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般照顾他们。稍稍长大些后,吴龙便加入了三桂的小队伍,如今不过才十一岁,在同龄的孩子中尤为突出,已是一名排长。小凤因是女孩,祖纤怕她学着三桂这些野小子,长大后也成了野丫头,不让小凤跟三桂他们混在一起。可吴凤却偏偏最爱黏着三桂,仿佛三桂身后的小尾巴一样,不论三桂到那里,都甩不掉,连祖纤也管不了。几年下来,小凤成了众人的小公主,三桂对这个虽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妹妹也是异常疼爱,也许是因为小凤跟自己一样从小便没了母亲的缘故吧。小凤刚站起来,却被三桂一把抓住,笑道:“好你个小凤儿,纤姨让你叫我吃饭,可没叫你戏弄哥哥吧。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便哈起小凤的痒,这可是小凤最怕的。不过在众人当中,也只有三桂敢,要是其他人早被小凤的几十个干哥哥打得鼻青脸肿了。
小凤被逗得“咯、咯”笑个不停,不断求饶“哥哥,饶饶了小凤儿吧,小凤小凤再也不敢了。”
三桂却不理会。自从到了宁远后的这段时间,因为敌情频传,到宁远大战时,三桂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精神也一直绷得紧紧的,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放松了心情,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小凤儿这个开心果。在吴襄、祖纤等长辈面前,三桂只能好好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只有在这些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孩子中,才能毫不掩示,畅所欲言,想笑便笑,想哭便哭,发泻心中的苦闷或是快乐。两人笑闹成一团,一直得小凤儿眼泪都要出来了,三桂才停下手。小凤儿长出了口气,怒道:“坏哥哥,不理你了。”说完就要走。三桂一看小凤儿真的生气了,忙拉住小凤儿,道:“小凤儿,哥哥见到小凤儿太高兴了,弄痛你了吗?小凤儿不要生气了。”小凤儿听了心里有些甜滋滋的,却不理三桂,三桂只好继续赔不是,道:“小凤儿,哥哥不是有意的,原谅哥哥吧。”
小凤儿这才噘着小嘴道:“不行,除非”“除非什么?”
“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三桂对从小一起长大的这个漂亮的小尾巴实在是太了解了,平时小凤儿虽然是大家的小公主、开心果,可偏偏脾气倔强,要是真生起气,犯起脾气来,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不过只要她还说话,就不是真的生气,不过是想捉弄你一下开开心而已,或是想要些好处,类似的条件三桂也不知道答应了多小,大到将来给凤儿盖一座大宫殿,小到当马给她骑上一圈,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只是个诺言,如今的三桂也不再乎再多一个,反正小凤儿人虽小,不过却十分懂事,就是提出的条件也不会让三桂太为难,也许眼下还办不到,不过将来应该可以实现。
“好,你说吧,不管什么条件哥哥都答应你。”
小凤儿听了,心中一喜,小嘴也不噘了,露出了三桂熟悉的笑容,让三桂顿时觉得刚才还是数九寒冬,可随着小凤儿一笑,却马上变成了春风抚面。“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来拉钩。”三桂无奈,只得与小凤儿拉钩,听着小凤儿自言自语的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小狗。”
“好了,小凤儿,这回可以说了吧!”三桂急着听听条件,看是不是能马上实行,好哄得小凤儿开心。“嗯,哥哥答应小凤儿,以后不管到那儿都得带着小凤儿。”三桂一愣,小凤儿今天是怎么了,这个条件对别人来说也许不难,可对自己来说却是不容易,自己的想法也曾多多少少告诉过与自己长大的这些人,小凤也知道一些,自己以后难免要在杀场出生入死,如何能带着小凤儿?小凤儿一看三桂为难的样子,晶莹剔透的泪珠仿佛断了线的珍珠般落了下来。伸出细嫩的小手,摸着一桂脸上的疤痕,哭述道:“好哥哥,小凤儿怕哥哥再碰到坏人,害怕再也看不到哥哥了,小凤儿要跟在哥哥身边,帮你打坏人。”
听了小凤儿的话,三桂只觉得心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烧,久久不能熄灭,一把抱过小凤儿,趴在小凤的耳边喃喃道:“小凤儿,哥哥虽然不能答应你,但哥哥向你保证,以后一定会小心的,保证不会让小凤儿见不到哥哥,哥哥会一辈照顾小凤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