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大清公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紫禁城里宫灯惨淡,幕帷飘摇,象征着人间至高权力的皇廷内苑一片凄惶景象。
已经投降了李自成的监军太监杜勋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脂粉残乱的脸上泪水纵横,哭着向崇祯皇帝朱由检叩头哀告:"奴才监军抵敌,战至一兵一卒俱殁,不得已降了李闯,原该自裁以谢皇上。奈何老奴心念皇上安危,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日无时不为皇上谋划忧虑。那李闯兵强马壮,一鼓作气,两月之间自西安进军京城,一路势如破竹,如今兵临城下,是老奴苦苦求情,他方许老奴缒城入见,面禀皇上,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犒军银百万两,大顺军便不再犯京城,自愿退守河南。李闯且应允,皇上若肯答应割地犒银,他自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助制辽藩。依老奴愚见,皇上不如暂时允他所求,躲过此劫,徐图后计。若果如此,皇上便将老奴千刀万剐,只要能保得皇上万全,老奴也便死而无怨了。"
退守河南,助制辽藩,的确很令人心动;然而割地为王,犒银百万,又让大明朝廷的脸面往哪儿搁呢?
明帝朱由检负着手在廊下走来走去,踟蹰不决,反反复复想到的,不是眼前的军机危急,却是许多年前流传在宫中的一句密语:长虹贯日,大头朝下。
那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御花园玩耍,自一株李树下挖出一块铜牌,上面便镌着这么八个字。他不明所指,到处拿给人看,被皇上知道后,大发雷霆,将他叫来训斥一通,命他不许再将这件事向人提起,又把跟从他以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重重责罚,并且下令砍了宫里所有的李树。后来这件事没人再敢提起,久而久之他也就忘了。再后来他的哥哥朱由校登基为帝,魏忠贤专权,搅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国力大亏,朱由校也不久驾崩,由他继位,年号崇祯,更将这些闲事琐忆抛至脑后。
然而今年正月初一,京城忽然刮起一股怪风,同日凤阳地震,灾患严重,而凤阳正是明朝廷的发祥地及祖陵所在,于是人们都传说这是国破家亡的不祥之兆。果然没过几日,便有奏章上报,说正是正月初一那日,李自成在西安自立为王,国号大顺,建元永昌,以宋献策为军师,牛金星为丞相,并且仿照朝廷六部的格式,也设了六政府,各政府还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甚至开科取士,颁行诏书,造甲申历,铸永昌钱,定军制,平物价,俨然是又一个朝廷,要与大明平分天下来了。
于是,"长虹贯日,大头朝下"八个字被再度提起,渐及宫外,便有些妖僧恶道谣言惑众,说是朱由检的"由"字大头朝下,不就是"甲"字么?而"日"字上穿过一竖,"长虹贯日",岂非"申"字?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甲申",而今年,正是甲申年,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大明要在今年改朝换代,而崇祯将在今年人头落地。
这个说法盛行民间,一时人心惶惶,连许多王公大臣也都半信半疑,认为大明将亡实为天数使然,抵抗无益。当朝廷按籍征饷之时,那些最为崇祯信赖的外戚宦官们竟然拒绝助军,甚至为了避饷故意在门上贴出"此房急卖"的字样来装穷。正月初八,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自西安向北京进发,二月初二入山西,当日攻克汾州,初三陷怀庆,初八占太原,随后连下忻州、代州,三月初一攻破宁武关,初七日占领大同,大明监军太监杜勋、总兵王承胤投降,十五日入居庸关,十六日占昌平,十七日直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
告急文件一日三次地送往朝堂,群臣束手无策,惟知自保。守城军不足六万之数,嬴弱疲惫,饥寒不堪,军饷停发已久,守陴不足,以内监数千充补;甲杖不足,以木棍代替。城破国亡,已在朝夕之间。
崇祯到了这时,也不得不信了"长虹贯日,大头朝下"的传言,然而真叫他答应与李自成议和,分廷抗礼,割地称王,却又无论如何下不了决心。他犹犹豫豫地问杜勋:"如果我去见李贼,他会不会趁机作乱?"
杜勋不及回答,襄城伯李国桢竟然打马直驰进宫,一直到大殿前才滚鞍下马,匆匆跑进大殿禀报:"闯贼军兵衣黄甲,以大炮攻打彰义、平则各门,四面如黄云蔽野。而我守城军人心涣散,不听号令,即使用军法惩治鞭打,打起一人,另一人立即又卧倒下来,毫无战斗力。现已有贼兵爬城进入,外城即将失守,半日之内,贼兵必至。"
"什么?他们不是说要议和吗?"崇祯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议和的最好时机,现在,就是他肯割地赔饷,李自成也不会善罢甘休了。他茫茫然地问,"从哪里可以突围呢?"
李国桢默然不答,内官张殷却上前禀告:"听说齐北门、安定门都在告急,平则门、德胜门已被攻破,齐化、崇文、正阳诸门俱被贼兵层层包围,水泄不通。不过,皇上不必忧虑,就算真的兵败,奴才也有策在此。"
"有策?"崇祯大喜,忙问,"你有什么妙计?"
张殷进前一步道:"如果李贼果然入城,皇上也不用怕,直接投降就是了。只要皇上自愿降他,必不至死。"
"什么?"崇祯大惊,既而大怒,手握在剑柄上,衣袖颤颤,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张殷只听皇上问他"什么",还以为要他详细解说,竟然滔滔不决地卖弄起学问来:"自古至今,投降的皇上多着呢。昔越王勾践降于吴王夫差,自愿为奴,卧薪尝胆,甚至亲为夫差试粪,忍辱负重,终于复国,传为后世佳话;战国七雄并立,若非秦王子楚入赵国为人质,苟且偷生,何来蠃政的大灭六国,一统江山;三国鼎立,汉帝刘禅降于魏,乐不思蜀;五代十国,太祖灭南唐,那后主李煜连妃子都献给了赵匡胤;南汉主被俘降宋,封恩赦侯,后封卫国公;后蜀主孟昶亦降,封秦国公,后追封楚王;赵匡胤得天下,何其威勇,而子孙赵构竟不能继,金人来犯,岳飞主战不主降,赵构赐死岳飞,遣使降金,誓书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那古往今来的大英雄大豪杰,都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后人非但不会笑他们,还会奉承一句识时务者"
他一行说,崇祯一行发抖,后来竟听他比出宋太祖灭南唐而亡于金的故事来,顿觉刺心,手握剑柄,猛地用力抽出,大喝一声:"狗奴才!"一剑刺下,正中张殷心脏。那张殷倒在地上,浑身抽搐着,一时思维与身体脱离,犹自艰难地吐出一句"为俊杰哪",方阖目死了。
众文武大臣与太监仆婢看见这惨烈的一幕,俱吓得振衣索索,不敢进言。惟有宦官王承恩走来说:"皇后已经将太子和定王、永王安全送至周国丈家,请皇上不必担心。"
崇祯听说三位皇子已经安全送出,略微放心,遂问:"皇后呢?"
"皇后请皇上入内一叙。"
崇祯点点头,倒拖了剑,趔趄着来至后宫,看到众妃子都聚在皇后宫中,哭成一团。惟有周皇后端坐在凤榻之上,盛妆华服,默然无语,看到皇上走进来,也并不站起,只点头致意。
崇祯看去,恍惚又见到皇后当年大婚时的模样。败国之际,皇后竟然凤冠霞帔,若无其事,这反而叫他了解了这位结缡十八载的皇后真实的心意。皇后的盛妆待命,与他手刃张殷是一样的,都表示了一种必死的决心。这才是一代国母,这才是皇后风范。然而,皇后一介女流,忠贞节烈,以死殉国,自当流芳千古;而自己,却是死了也难辞其咎,无颜见列祖列宗,必将以一代昏君之名遗臭万年。自己,是没有资格与皇后一起赴死的。
"皇后,都安排好了吗?"崇祯似乎在这一瞬间苍老了许多。
皇后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话,却眼看着周围的妃嫔公主,黯然问:"她们怎么办?"
崇祯一愣,忽然想到方才张殷所说的,"太祖灭南唐,那后主李煜连妃子都献给了赵匡胤",不禁心烦意乱,挥一挥手说:"都赶紧散了吧。"
"皇上!"妃嫔们一齐跪倒下来,哭求:"皇上,千万不要抛下我们啊。生是皇家人,死是皇家鬼,你叫我们各自离散,我们能去哪里呢?"
"不走,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崇祯亲手扶起最心爱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凝视着女儿的花容月貌,良久,叹息道,"好孩子,你惟一的过错,就是不该生在帝王家。"一言既罢,扬起剑来,随手一挥。皇后仿佛知道了皇上要做什么,浑身一震,嘴角忽然涌出一缕鲜血,她自知药性发作,闭上眼睛,双手抚住胸口,等待那大限来临。
长平公主方喊得一句"父皇",忽见崇祯面色大变,竟然举剑向自己砍过来,吓得尖声大叫,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只觉一阵撕心裂腑的疼痛传来,左臂应声落地。长平又惊又痛,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小公主昭仁尚在幼年,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却也惊得大哭大叫起来,挣扎着要找皇后抱。皇后目光悲戚,心痛如绞,却已经连抬一下手臂也不能够,只是哀怜地看着痛哭求抱的昭仁,眼角流下泪来。
众嫔妃都被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嘶声尖叫,乱冲乱撞,有夺门而逃的,有跪地求饶的,有吓得瘫软过去的,有哭着喊着宁愿一死挽绳子自缢的,也有冲上前抱住皇上呼喊别人快跑的,崇祯一概不为所动,他早已杀红了眼,因抬头见田贵妃自缢的绳子断了,声咽泪涌,不能就死,便冲过去向后脑补上一剑,接着冲向妃子中乱劈乱砍,状若疯狂,忽然听得小女儿昭仁大哭,猛地回过身来,挥手一剑,又将昭仁砍死。
一时间内宫血流成河,腥气站天,演出了大明历史上最残酷最悲壮的一出天伦惨剧。那一种非常人可以想象的怨愤惨烈凝作一股固结不散的戾气,化为阴风迷雾,一涌而出,直冲霄汉,连这晚的月亮都被遮映得暗淡阴森起来。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对于大明皇帝朱由检来说,是崇祯十七年;对于盛京建国的清朝廷来说,是顺治元年;而在大顺国王李自成的字典上,年号则为永昌。
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拂晓,太监曹化淳大开彰义门,献城投降。闯王李自成骑在高头大马上,头戴簪缨,腰挎宝刀,在大顺军将帅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进入京城,一路通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直逼内城。沿路百姓仆地叩首,在门前设立香案,口呼"大王",自称"顺民"。
李自成手挽缰绳,勒马承天门下,心中起无限感慨。承天门,这就是象征着中国最高权威的紫禁城承天门,是王孙士大夫们仰望崇敬的地方,是平民百姓做梦也不敢走进的地方。今天,大顺王李自成,一介草莽率着百万民兵大踏步地走进了尊崇无比的皇城承天门,从此将使天地变色,江山易主。
"那就是皇宫了吗?"李自成用马鞭指着"承天门"的牌匾下令:"拿弓箭来!让我把"天"射下来!"
宝弓金箭,万众仰目,李自成弯弓在弦,瞄准匾额。身经百战的他在这一刻忽然觉得心惊,竟然一时分辨不出是喜悦更多还是忧虑更多,难道他也会心虚怯弱吗?他忽然后悔了刚才下令索要弓箭的决定,如今箭在弦上,发是不发?众目睽睽,倘若自己一旦射偏,天下攸攸之口,何以平息?他现在是皇上了,再也不是啸傲山林的草莽英雄,不是聚众骑猎比箭赌酒的梁山好汉,甚至不只是西安建元据地称国的大顺王,他现在走进的是皇宫内城,他弯弓要射的是承天门匾,倘或失手,他输的可不只是一碗酒,不只是牛金星宋献策那班兄弟善意的嘲笑,不只是自立为王自说自话的一时妄语,如今他的一举一动,都将为天下瞩目,将为百姓传诵,甚至将载入史册,永垂千古。他怎么可以失手?
想要确保万一,百发百中,惟一的万全之计就是不射。李自成,这个骑在马上得天下的一代枭雄遇到了他走进皇城的第一个难题,顿而瞬时悟彻了道家的至高学问:无为而治。
"大王,您在看什么?"牛金星看到李自成手拿弓箭眼望城门久久不语,十分不解,射一支箭而已,用得着瞄准这么久吗?
宋献策却是早在刚才李自成下令要弓箭的一刹,已经在心中暗叫不妙了。李自成刚愎自用,任性妄为,从前还广纳贤见,对李岩、宋献策这些谋臣倚若长城,这才使得农民军有惊无险,坎坷曲折地一日日壮大。然而自西安称王后,他自命天子,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心性一天比一天多疑,也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话,同这些兄弟的关系也渐渐疏远起来。从此宋献策只得明哲保身,三缄其口,只要大王不问,便尽量少说话。然而此刻,看到李自成面有难色,踌躇不决,宋献策知道该是自己设辞相助,给他一个台阶下的时候了,遂驱马上前,假意阻止说:"大王,此为明朝廷颁诏天下之地,射之不吉;我们还是快进城吧,不要节外生枝。"
"那就更应该射下它!"牛金星怂恿着,"宋军师既然说这是明朝廷号令天下之地,我们大败明军,更应该把它一箭射下来,当作战利品保存起来,将来传给后代儿孙看,也好叫他们知道大王的威风。"
牛金星的声音很大,后边的兵士都听得一清二楚,都觉称心合意。这都是些莽撞好事的农民子弟,又刚刚打了大胜仗,有机会进入皇城,兴头儿上哪里有什么顾忌,又哪有不好事的,遂都振臂起哄地吆喝着:"说得好呀!大王,射天!射天!射天!"
箭在弦上,箭在弦上啊。李自成深吸一口气,将弓拉得满满的,终于,振臂发力,一箭射出,直飞匾额。然而,那弓实在拉得太满,也拉得太久了,劲力早已松驰,尽管瞒得准准的,射得正正的,可是飞到匾额时,气力已尽,而那金匾的质地又是如此坚实,不宜射穿。于是,那支箭射到匾额之后,竟像是一只断翼的鹞子般,忽然一折为二,摇摇晃晃地坠落下来。
承天门前,忽然一片静寂,人头攒簇,马蹄杂踏,却偏偏静得不合情理,静得可以听清人的心跳。那支箭,无声无息地不折自断,坠落下来,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所向披糜无往不利的大顺军将要在皇城里不战而败,分崩离析了吗?难道,射天匾真的不吉,而皇城真的不是农民军的立身之地吗?
强弩之末。
宋献策猛地掠过这个念头,心中一寒,急中生智,扬臂大声说:"金箭中的,明朝必亡!"
牛金星早已慌神,听到这话也终于明白过来,跟着大声说:"是啊,大王的金箭射中承天门匾而落地,这就是大明必亡的征兆啊。"
这些士兵大都是跟随李自成起义的亲兵,农家子弟,并无自己的见解,听得宋军师和牛丞相这样说,也都随声附和,大声喊:"金箭中的,明朝必亡!金箭中的,明朝必亡!"
李自成却心下栗栗,颇觉不安,不愿再耽搁生事,遂端正颜色,驱马入城。牛金星率部留守在午门口,宋献策与刘宗敏左右护持,带着百余亲兵跟随大王进入内宫。
此时皇廷宫门次第大开,奉天殿高踞在两丈高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上,重檐庑顶,铜鼎环绕,东南有日晷,西南有嘉量,龟鹤成列,金碧辉煌。那些未及逃跑又或是无处可去索性留在宫中听天由命的太监和宫女们都跪在殿前恭迎顺军,口呼"饶命",磕头不止。刘宗敏看见那些太监宫女泪涕纵横,脂粉残乱,宫女还好说,太监们也都是施朱描黛,涕泪胭脂糊成一团,怪不可言,不禁咧嘴而笑,狐假虎威,大声喝命,吩咐亲兵入宫搜拿崇祯帝,一边陪同李自成走进正殿。
阳光透过门扇,宛如万道金线盘旋于神秘阔大的殿庭中,八角浑金蟠龙衔吊珠的藻井下面,七扇金漆雕龙屏风前,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了。龙椅,这便是龙椅,是历代皇帝即位大典的地方,是君主御殿视朝接受群臣叩拜的地方,是国家举行盛大宴会誓师命将的地方,也是天子祭天祈雨、金殿面试、册封皇后的地方。
群臣于此朝贺,将帅于此受命,举子于此殿试,嫔妃于此封后,而李自成,将会在这里得到什么?
李自成注目着金銮宝座,扪心自问:要不要?要不要这时候就走上去,坐上去?坐不坐得住?坐不坐得稳?是今天就坐,现在就坐,还是另择黄道吉日?等待得太久了,盼望得太久了,这便坐上去吧,今日不坐,明日谁知还坐不坐得上?人生一世,能够登上金台龙椅,坐上一天也是好的,以生命为代价也是好的。总要坐一回吧,死也要坐一回。
他牵起衣角,大踏步地走向宝座,因为急促,脚下竟然有些踉跄。而就在这时,一个亲兵来报:"大王,搜遍宫殿,也找不到狗皇帝。倒是后宫殿堂里找到许多女子,有死的,有活的,有半死不活的,据说,还有一位是公主。"
"是公主吗?"李自成大感兴趣,"走,看看去。"
他来到了后殿。这是怎么样的一幕地狱变的惨状呀。这金碧辉煌的华丽宫殿中,尸体横陈,血气冲天,凤榻上含冤而逝的是大明的国母周皇后吗?倒在皇后脚下哭泣求告的,是侍奉的宫女吧?房梁上白绫系颈的,又是哪位嫔妃?那躺在血泊中被一剑贯胸刺死的小小女孩,看起来只有几岁大,是什么人忍心将她杀害?还有那断了一只胳膊倒在血泊中生死不明的,打扮与众不同,莫非就是崇祯帝的长公主?
李自成走上前,亲自扶起公主,问旁边的人:"这位就是长公主吗?为什么会伤成这样?"
"是。"跪在一边的宫女颤抖着回答,"这是长平公主,是皇上把她的胳膊砍断的。"
"是崇祯?"李自成一愣,忽然明白过来,崇祯这是不愿意将嫔妃或女儿留给自己呀,他把自己看成土匪流寇,洪水猛兽,认为自己进城后必定会奸淫掳掠,辱及妻女,所以才宁可自残骨肉也要保全她们的清白。自己既然天佑神护,走进皇城,取明帝而代之,那就是真命天子了。天子,乃是至德至圣之人,崇祯越是要怀疑自己,自己就越是要做出一个君子应有的德行来,昭告天下:自己,是真正的君子,是天命所归,人中之龙。
"送公主回她自己的宫殿吧。"李自成环顾四周,"你们是服侍公主的宫女吗?快将公主扶回宫殿,请大夫来好好医治她吧。放心吧,你们都是百姓家的女儿,我们是大顺天兵,不会为难无辜百姓的。"抱成一团哭泣的宫女们听到这句话,无异于大赦令一般,顿时安下心来,口称"万岁",磕下头去。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宫女,侍候皇族惯了的,既然留在宫里,便已存了坐以待毙之心,欲与大明宫殿共存亡,此时忽听李自成亲口保证她们安全,那是万般绝望中得到一线生机,顿时将他视为天皇陛下,自然而然,脱口而出:"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还是李自成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为"皇上",恭祝他"万岁"。虽然这只是一些卑贱的宫女,可是她们是大明皇朝里真正的宫女啊,她们心目中的皇上是真正的皇上,她们口中的万岁是真正的万岁。这句顺祝顺祷由她们说出,是比大顺国的千军万马一齐呼喊出来更有意义的,因为那些兵士只是随他起义的自己人,这些宫女却是大明宫里的皇室仆婢。而且在此之前,大顺国的子民,大顺军的兵士,甚至牛金星、宋献策这些心腹大臣,都只知称他"大王",只有这些宫女,第一次诚心诚意恭敬顺从地称他为"皇上",祝福他"万岁",她们的这些话以往都是向着崇祯皇帝说的,现在,她们跪在他的脚下,对他行皇宫的大礼,这就代表着:他真正地取代了崇祯,成为她们心目中的天子。她们,是第一批真正将李自成送上皇帝宝座的人,是最早将李自成当作一位皇帝来叩拜的人。因此这一刻对于李自成来说,几乎具有登极称帝般的非凡意义。
他怀着极为复杂的近乎感恩的心情看着宫女们艰难地搀扶长平公主,却几次都扶不起来,倒把长公主折腾醒了,"嗯"地一声,双眸微启,略略回望,又重新闭上,不知是痛是哀,长长叹息一声。那幽细的一声叹息钻进李自成耳中,不知为何,他只觉心头一热,忽然俯下身去,双臂一用力,将公主打横抱起,和蔼地命令宫女:"带路吧。"
宫女忽然又重新哭泣起来,再次叩下头去,口呼:"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自成知道,这一次的谢恩又与刚才不同,刚才她们是感谢龙恩浩荡饶了她们的命,这次却是感佩于一代德君的亲切仁慈。怀抱着长平长公主,让他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自己抱着的是整个倾覆了的大明王朝,抱着崇祯转交给自己的传国御玺,抱着一个全天下最高贵又最可怜的珍宝。当他把这珍宝放置到锦榻上时,他几乎有些不舍得放手,似乎想多抱她一会儿,就这样一直抱着她,共同坐上金銮宝座。
"大王。"亲兵兴奋地跑进来禀报,"报告大王。"
李自成一惊,回过身来,似乎颇不高兴这兵士的没规矩,这里是皇宫啊,是长公主的寝宫,怎么容许一个农民兵随意进出,大呼小叫,岂非亵渎金枝玉叶?
"应该说报告皇上。"宋献策察言观色,早已猜透了大王的心意,及时下命,"以后,要称皇上。"
那亲兵一时脑筋转不过来,糊里糊涂地答应着:"是,报告皇上,狗皇上找到了。"
"胡说。"宋献策哭笑不得,假意踢那亲兵一脚,训斥道:"皇上在此。那崇祯已是废帝,快说,废帝现在哪里?"
那亲兵更加糊涂,却也知道"狗皇上"这个词再说不妥,只得含含糊糊地禀报:"找到了,就在后头万寿山下,已经吊死了。"
"死了?"李自成不禁唏嘘,进京以来,不知想象了多少种亲眼见到大明皇帝的情景,想过要羞辱他来扬眉吐气,也想过要礼遇他来显示大度,而惟一没有想到的,就是竟会面对他的死亡。他刚刚才抱过他的女儿,把她亲手抱到凤床上;他还想过要坐在龙椅上,和蔼可亲地接见崇祯,让他也恭恭敬敬地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想可以饶崇祯不死,把他养在宫里,做个下棋聊天的老友,闲时发发上朝理政的牢骚,品评一下他留在宫中的那些宫娥,不高兴的时候就打他一顿来出气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拿崇祯怎么样,他居然主动死了。崇祯死了,这是真的吗?
万寿山上,万寿亭前,一株比人身高不了多少的海棠树下,横躺着大明皇帝崇祯的尸体,散发赤足,以布蒙面,只穿着白绫暗龙短袄,衣襟上血书两行大字:"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 -->>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紫禁城里宫灯惨淡,幕帷飘摇,象征着人间至高权力的皇廷内苑一片凄惶景象。
已经投降了李自成的监军太监杜勋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脂粉残乱的脸上泪水纵横,哭着向崇祯皇帝朱由检叩头哀告:"奴才监军抵敌,战至一兵一卒俱殁,不得已降了李闯,原该自裁以谢皇上。奈何老奴心念皇上安危,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日无时不为皇上谋划忧虑。那李闯兵强马壮,一鼓作气,两月之间自西安进军京城,一路势如破竹,如今兵临城下,是老奴苦苦求情,他方许老奴缒城入见,面禀皇上,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犒军银百万两,大顺军便不再犯京城,自愿退守河南。李闯且应允,皇上若肯答应割地犒银,他自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助制辽藩。依老奴愚见,皇上不如暂时允他所求,躲过此劫,徐图后计。若果如此,皇上便将老奴千刀万剐,只要能保得皇上万全,老奴也便死而无怨了。"
退守河南,助制辽藩,的确很令人心动;然而割地为王,犒银百万,又让大明朝廷的脸面往哪儿搁呢?
明帝朱由检负着手在廊下走来走去,踟蹰不决,反反复复想到的,不是眼前的军机危急,却是许多年前流传在宫中的一句密语:长虹贯日,大头朝下。
那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御花园玩耍,自一株李树下挖出一块铜牌,上面便镌着这么八个字。他不明所指,到处拿给人看,被皇上知道后,大发雷霆,将他叫来训斥一通,命他不许再将这件事向人提起,又把跟从他以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重重责罚,并且下令砍了宫里所有的李树。后来这件事没人再敢提起,久而久之他也就忘了。再后来他的哥哥朱由校登基为帝,魏忠贤专权,搅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国力大亏,朱由校也不久驾崩,由他继位,年号崇祯,更将这些闲事琐忆抛至脑后。
然而今年正月初一,京城忽然刮起一股怪风,同日凤阳地震,灾患严重,而凤阳正是明朝廷的发祥地及祖陵所在,于是人们都传说这是国破家亡的不祥之兆。果然没过几日,便有奏章上报,说正是正月初一那日,李自成在西安自立为王,国号大顺,建元永昌,以宋献策为军师,牛金星为丞相,并且仿照朝廷六部的格式,也设了六政府,各政府还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甚至开科取士,颁行诏书,造甲申历,铸永昌钱,定军制,平物价,俨然是又一个朝廷,要与大明平分天下来了。
于是,"长虹贯日,大头朝下"八个字被再度提起,渐及宫外,便有些妖僧恶道谣言惑众,说是朱由检的"由"字大头朝下,不就是"甲"字么?而"日"字上穿过一竖,"长虹贯日",岂非"申"字?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甲申",而今年,正是甲申年,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大明要在今年改朝换代,而崇祯将在今年人头落地。
这个说法盛行民间,一时人心惶惶,连许多王公大臣也都半信半疑,认为大明将亡实为天数使然,抵抗无益。当朝廷按籍征饷之时,那些最为崇祯信赖的外戚宦官们竟然拒绝助军,甚至为了避饷故意在门上贴出"此房急卖"的字样来装穷。正月初八,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自西安向北京进发,二月初二入山西,当日攻克汾州,初三陷怀庆,初八占太原,随后连下忻州、代州,三月初一攻破宁武关,初七日占领大同,大明监军太监杜勋、总兵王承胤投降,十五日入居庸关,十六日占昌平,十七日直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
告急文件一日三次地送往朝堂,群臣束手无策,惟知自保。守城军不足六万之数,嬴弱疲惫,饥寒不堪,军饷停发已久,守陴不足,以内监数千充补;甲杖不足,以木棍代替。城破国亡,已在朝夕之间。
崇祯到了这时,也不得不信了"长虹贯日,大头朝下"的传言,然而真叫他答应与李自成议和,分廷抗礼,割地称王,却又无论如何下不了决心。他犹犹豫豫地问杜勋:"如果我去见李贼,他会不会趁机作乱?"
杜勋不及回答,襄城伯李国桢竟然打马直驰进宫,一直到大殿前才滚鞍下马,匆匆跑进大殿禀报:"闯贼军兵衣黄甲,以大炮攻打彰义、平则各门,四面如黄云蔽野。而我守城军人心涣散,不听号令,即使用军法惩治鞭打,打起一人,另一人立即又卧倒下来,毫无战斗力。现已有贼兵爬城进入,外城即将失守,半日之内,贼兵必至。"
"什么?他们不是说要议和吗?"崇祯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议和的最好时机,现在,就是他肯割地赔饷,李自成也不会善罢甘休了。他茫茫然地问,"从哪里可以突围呢?"
李国桢默然不答,内官张殷却上前禀告:"听说齐北门、安定门都在告急,平则门、德胜门已被攻破,齐化、崇文、正阳诸门俱被贼兵层层包围,水泄不通。不过,皇上不必忧虑,就算真的兵败,奴才也有策在此。"
"有策?"崇祯大喜,忙问,"你有什么妙计?"
张殷进前一步道:"如果李贼果然入城,皇上也不用怕,直接投降就是了。只要皇上自愿降他,必不至死。"
"什么?"崇祯大惊,既而大怒,手握在剑柄上,衣袖颤颤,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张殷只听皇上问他"什么",还以为要他详细解说,竟然滔滔不决地卖弄起学问来:"自古至今,投降的皇上多着呢。昔越王勾践降于吴王夫差,自愿为奴,卧薪尝胆,甚至亲为夫差试粪,忍辱负重,终于复国,传为后世佳话;战国七雄并立,若非秦王子楚入赵国为人质,苟且偷生,何来蠃政的大灭六国,一统江山;三国鼎立,汉帝刘禅降于魏,乐不思蜀;五代十国,太祖灭南唐,那后主李煜连妃子都献给了赵匡胤;南汉主被俘降宋,封恩赦侯,后封卫国公;后蜀主孟昶亦降,封秦国公,后追封楚王;赵匡胤得天下,何其威勇,而子孙赵构竟不能继,金人来犯,岳飞主战不主降,赵构赐死岳飞,遣使降金,誓书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那古往今来的大英雄大豪杰,都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后人非但不会笑他们,还会奉承一句识时务者"
他一行说,崇祯一行发抖,后来竟听他比出宋太祖灭南唐而亡于金的故事来,顿觉刺心,手握剑柄,猛地用力抽出,大喝一声:"狗奴才!"一剑刺下,正中张殷心脏。那张殷倒在地上,浑身抽搐着,一时思维与身体脱离,犹自艰难地吐出一句"为俊杰哪",方阖目死了。
众文武大臣与太监仆婢看见这惨烈的一幕,俱吓得振衣索索,不敢进言。惟有宦官王承恩走来说:"皇后已经将太子和定王、永王安全送至周国丈家,请皇上不必担心。"
崇祯听说三位皇子已经安全送出,略微放心,遂问:"皇后呢?"
"皇后请皇上入内一叙。"
崇祯点点头,倒拖了剑,趔趄着来至后宫,看到众妃子都聚在皇后宫中,哭成一团。惟有周皇后端坐在凤榻之上,盛妆华服,默然无语,看到皇上走进来,也并不站起,只点头致意。
崇祯看去,恍惚又见到皇后当年大婚时的模样。败国之际,皇后竟然凤冠霞帔,若无其事,这反而叫他了解了这位结缡十八载的皇后真实的心意。皇后的盛妆待命,与他手刃张殷是一样的,都表示了一种必死的决心。这才是一代国母,这才是皇后风范。然而,皇后一介女流,忠贞节烈,以死殉国,自当流芳千古;而自己,却是死了也难辞其咎,无颜见列祖列宗,必将以一代昏君之名遗臭万年。自己,是没有资格与皇后一起赴死的。
"皇后,都安排好了吗?"崇祯似乎在这一瞬间苍老了许多。
皇后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话,却眼看着周围的妃嫔公主,黯然问:"她们怎么办?"
崇祯一愣,忽然想到方才张殷所说的,"太祖灭南唐,那后主李煜连妃子都献给了赵匡胤",不禁心烦意乱,挥一挥手说:"都赶紧散了吧。"
"皇上!"妃嫔们一齐跪倒下来,哭求:"皇上,千万不要抛下我们啊。生是皇家人,死是皇家鬼,你叫我们各自离散,我们能去哪里呢?"
"不走,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崇祯亲手扶起最心爱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凝视着女儿的花容月貌,良久,叹息道,"好孩子,你惟一的过错,就是不该生在帝王家。"一言既罢,扬起剑来,随手一挥。皇后仿佛知道了皇上要做什么,浑身一震,嘴角忽然涌出一缕鲜血,她自知药性发作,闭上眼睛,双手抚住胸口,等待那大限来临。
长平公主方喊得一句"父皇",忽见崇祯面色大变,竟然举剑向自己砍过来,吓得尖声大叫,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只觉一阵撕心裂腑的疼痛传来,左臂应声落地。长平又惊又痛,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小公主昭仁尚在幼年,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却也惊得大哭大叫起来,挣扎着要找皇后抱。皇后目光悲戚,心痛如绞,却已经连抬一下手臂也不能够,只是哀怜地看着痛哭求抱的昭仁,眼角流下泪来。
众嫔妃都被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嘶声尖叫,乱冲乱撞,有夺门而逃的,有跪地求饶的,有吓得瘫软过去的,有哭着喊着宁愿一死挽绳子自缢的,也有冲上前抱住皇上呼喊别人快跑的,崇祯一概不为所动,他早已杀红了眼,因抬头见田贵妃自缢的绳子断了,声咽泪涌,不能就死,便冲过去向后脑补上一剑,接着冲向妃子中乱劈乱砍,状若疯狂,忽然听得小女儿昭仁大哭,猛地回过身来,挥手一剑,又将昭仁砍死。
一时间内宫血流成河,腥气站天,演出了大明历史上最残酷最悲壮的一出天伦惨剧。那一种非常人可以想象的怨愤惨烈凝作一股固结不散的戾气,化为阴风迷雾,一涌而出,直冲霄汉,连这晚的月亮都被遮映得暗淡阴森起来。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对于大明皇帝朱由检来说,是崇祯十七年;对于盛京建国的清朝廷来说,是顺治元年;而在大顺国王李自成的字典上,年号则为永昌。
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拂晓,太监曹化淳大开彰义门,献城投降。闯王李自成骑在高头大马上,头戴簪缨,腰挎宝刀,在大顺军将帅的簇拥下威风凛凛地进入京城,一路通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直逼内城。沿路百姓仆地叩首,在门前设立香案,口呼"大王",自称"顺民"。
李自成手挽缰绳,勒马承天门下,心中起无限感慨。承天门,这就是象征着中国最高权威的紫禁城承天门,是王孙士大夫们仰望崇敬的地方,是平民百姓做梦也不敢走进的地方。今天,大顺王李自成,一介草莽率着百万民兵大踏步地走进了尊崇无比的皇城承天门,从此将使天地变色,江山易主。
"那就是皇宫了吗?"李自成用马鞭指着"承天门"的牌匾下令:"拿弓箭来!让我把"天"射下来!"
宝弓金箭,万众仰目,李自成弯弓在弦,瞄准匾额。身经百战的他在这一刻忽然觉得心惊,竟然一时分辨不出是喜悦更多还是忧虑更多,难道他也会心虚怯弱吗?他忽然后悔了刚才下令索要弓箭的决定,如今箭在弦上,发是不发?众目睽睽,倘若自己一旦射偏,天下攸攸之口,何以平息?他现在是皇上了,再也不是啸傲山林的草莽英雄,不是聚众骑猎比箭赌酒的梁山好汉,甚至不只是西安建元据地称国的大顺王,他现在走进的是皇宫内城,他弯弓要射的是承天门匾,倘或失手,他输的可不只是一碗酒,不只是牛金星宋献策那班兄弟善意的嘲笑,不只是自立为王自说自话的一时妄语,如今他的一举一动,都将为天下瞩目,将为百姓传诵,甚至将载入史册,永垂千古。他怎么可以失手?
想要确保万一,百发百中,惟一的万全之计就是不射。李自成,这个骑在马上得天下的一代枭雄遇到了他走进皇城的第一个难题,顿而瞬时悟彻了道家的至高学问:无为而治。
"大王,您在看什么?"牛金星看到李自成手拿弓箭眼望城门久久不语,十分不解,射一支箭而已,用得着瞄准这么久吗?
宋献策却是早在刚才李自成下令要弓箭的一刹,已经在心中暗叫不妙了。李自成刚愎自用,任性妄为,从前还广纳贤见,对李岩、宋献策这些谋臣倚若长城,这才使得农民军有惊无险,坎坷曲折地一日日壮大。然而自西安称王后,他自命天子,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心性一天比一天多疑,也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话,同这些兄弟的关系也渐渐疏远起来。从此宋献策只得明哲保身,三缄其口,只要大王不问,便尽量少说话。然而此刻,看到李自成面有难色,踌躇不决,宋献策知道该是自己设辞相助,给他一个台阶下的时候了,遂驱马上前,假意阻止说:"大王,此为明朝廷颁诏天下之地,射之不吉;我们还是快进城吧,不要节外生枝。"
"那就更应该射下它!"牛金星怂恿着,"宋军师既然说这是明朝廷号令天下之地,我们大败明军,更应该把它一箭射下来,当作战利品保存起来,将来传给后代儿孙看,也好叫他们知道大王的威风。"
牛金星的声音很大,后边的兵士都听得一清二楚,都觉称心合意。这都是些莽撞好事的农民子弟,又刚刚打了大胜仗,有机会进入皇城,兴头儿上哪里有什么顾忌,又哪有不好事的,遂都振臂起哄地吆喝着:"说得好呀!大王,射天!射天!射天!"
箭在弦上,箭在弦上啊。李自成深吸一口气,将弓拉得满满的,终于,振臂发力,一箭射出,直飞匾额。然而,那弓实在拉得太满,也拉得太久了,劲力早已松驰,尽管瞒得准准的,射得正正的,可是飞到匾额时,气力已尽,而那金匾的质地又是如此坚实,不宜射穿。于是,那支箭射到匾额之后,竟像是一只断翼的鹞子般,忽然一折为二,摇摇晃晃地坠落下来。
承天门前,忽然一片静寂,人头攒簇,马蹄杂踏,却偏偏静得不合情理,静得可以听清人的心跳。那支箭,无声无息地不折自断,坠落下来,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所向披糜无往不利的大顺军将要在皇城里不战而败,分崩离析了吗?难道,射天匾真的不吉,而皇城真的不是农民军的立身之地吗?
强弩之末。
宋献策猛地掠过这个念头,心中一寒,急中生智,扬臂大声说:"金箭中的,明朝必亡!"
牛金星早已慌神,听到这话也终于明白过来,跟着大声说:"是啊,大王的金箭射中承天门匾而落地,这就是大明必亡的征兆啊。"
这些士兵大都是跟随李自成起义的亲兵,农家子弟,并无自己的见解,听得宋军师和牛丞相这样说,也都随声附和,大声喊:"金箭中的,明朝必亡!金箭中的,明朝必亡!"
李自成却心下栗栗,颇觉不安,不愿再耽搁生事,遂端正颜色,驱马入城。牛金星率部留守在午门口,宋献策与刘宗敏左右护持,带着百余亲兵跟随大王进入内宫。
此时皇廷宫门次第大开,奉天殿高踞在两丈高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上,重檐庑顶,铜鼎环绕,东南有日晷,西南有嘉量,龟鹤成列,金碧辉煌。那些未及逃跑又或是无处可去索性留在宫中听天由命的太监和宫女们都跪在殿前恭迎顺军,口呼"饶命",磕头不止。刘宗敏看见那些太监宫女泪涕纵横,脂粉残乱,宫女还好说,太监们也都是施朱描黛,涕泪胭脂糊成一团,怪不可言,不禁咧嘴而笑,狐假虎威,大声喝命,吩咐亲兵入宫搜拿崇祯帝,一边陪同李自成走进正殿。
阳光透过门扇,宛如万道金线盘旋于神秘阔大的殿庭中,八角浑金蟠龙衔吊珠的藻井下面,七扇金漆雕龙屏风前,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了。龙椅,这便是龙椅,是历代皇帝即位大典的地方,是君主御殿视朝接受群臣叩拜的地方,是国家举行盛大宴会誓师命将的地方,也是天子祭天祈雨、金殿面试、册封皇后的地方。
群臣于此朝贺,将帅于此受命,举子于此殿试,嫔妃于此封后,而李自成,将会在这里得到什么?
李自成注目着金銮宝座,扪心自问:要不要?要不要这时候就走上去,坐上去?坐不坐得住?坐不坐得稳?是今天就坐,现在就坐,还是另择黄道吉日?等待得太久了,盼望得太久了,这便坐上去吧,今日不坐,明日谁知还坐不坐得上?人生一世,能够登上金台龙椅,坐上一天也是好的,以生命为代价也是好的。总要坐一回吧,死也要坐一回。
他牵起衣角,大踏步地走向宝座,因为急促,脚下竟然有些踉跄。而就在这时,一个亲兵来报:"大王,搜遍宫殿,也找不到狗皇帝。倒是后宫殿堂里找到许多女子,有死的,有活的,有半死不活的,据说,还有一位是公主。"
"是公主吗?"李自成大感兴趣,"走,看看去。"
他来到了后殿。这是怎么样的一幕地狱变的惨状呀。这金碧辉煌的华丽宫殿中,尸体横陈,血气冲天,凤榻上含冤而逝的是大明的国母周皇后吗?倒在皇后脚下哭泣求告的,是侍奉的宫女吧?房梁上白绫系颈的,又是哪位嫔妃?那躺在血泊中被一剑贯胸刺死的小小女孩,看起来只有几岁大,是什么人忍心将她杀害?还有那断了一只胳膊倒在血泊中生死不明的,打扮与众不同,莫非就是崇祯帝的长公主?
李自成走上前,亲自扶起公主,问旁边的人:"这位就是长公主吗?为什么会伤成这样?"
"是。"跪在一边的宫女颤抖着回答,"这是长平公主,是皇上把她的胳膊砍断的。"
"是崇祯?"李自成一愣,忽然明白过来,崇祯这是不愿意将嫔妃或女儿留给自己呀,他把自己看成土匪流寇,洪水猛兽,认为自己进城后必定会奸淫掳掠,辱及妻女,所以才宁可自残骨肉也要保全她们的清白。自己既然天佑神护,走进皇城,取明帝而代之,那就是真命天子了。天子,乃是至德至圣之人,崇祯越是要怀疑自己,自己就越是要做出一个君子应有的德行来,昭告天下:自己,是真正的君子,是天命所归,人中之龙。
"送公主回她自己的宫殿吧。"李自成环顾四周,"你们是服侍公主的宫女吗?快将公主扶回宫殿,请大夫来好好医治她吧。放心吧,你们都是百姓家的女儿,我们是大顺天兵,不会为难无辜百姓的。"抱成一团哭泣的宫女们听到这句话,无异于大赦令一般,顿时安下心来,口称"万岁",磕下头去。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宫女,侍候皇族惯了的,既然留在宫里,便已存了坐以待毙之心,欲与大明宫殿共存亡,此时忽听李自成亲口保证她们安全,那是万般绝望中得到一线生机,顿时将他视为天皇陛下,自然而然,脱口而出:"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还是李自成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为"皇上",恭祝他"万岁"。虽然这只是一些卑贱的宫女,可是她们是大明皇朝里真正的宫女啊,她们心目中的皇上是真正的皇上,她们口中的万岁是真正的万岁。这句顺祝顺祷由她们说出,是比大顺国的千军万马一齐呼喊出来更有意义的,因为那些兵士只是随他起义的自己人,这些宫女却是大明宫里的皇室仆婢。而且在此之前,大顺国的子民,大顺军的兵士,甚至牛金星、宋献策这些心腹大臣,都只知称他"大王",只有这些宫女,第一次诚心诚意恭敬顺从地称他为"皇上",祝福他"万岁",她们的这些话以往都是向着崇祯皇帝说的,现在,她们跪在他的脚下,对他行皇宫的大礼,这就代表着:他真正地取代了崇祯,成为她们心目中的天子。她们,是第一批真正将李自成送上皇帝宝座的人,是最早将李自成当作一位皇帝来叩拜的人。因此这一刻对于李自成来说,几乎具有登极称帝般的非凡意义。
他怀着极为复杂的近乎感恩的心情看着宫女们艰难地搀扶长平公主,却几次都扶不起来,倒把长公主折腾醒了,"嗯"地一声,双眸微启,略略回望,又重新闭上,不知是痛是哀,长长叹息一声。那幽细的一声叹息钻进李自成耳中,不知为何,他只觉心头一热,忽然俯下身去,双臂一用力,将公主打横抱起,和蔼地命令宫女:"带路吧。"
宫女忽然又重新哭泣起来,再次叩下头去,口呼:"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自成知道,这一次的谢恩又与刚才不同,刚才她们是感谢龙恩浩荡饶了她们的命,这次却是感佩于一代德君的亲切仁慈。怀抱着长平长公主,让他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自己抱着的是整个倾覆了的大明王朝,抱着崇祯转交给自己的传国御玺,抱着一个全天下最高贵又最可怜的珍宝。当他把这珍宝放置到锦榻上时,他几乎有些不舍得放手,似乎想多抱她一会儿,就这样一直抱着她,共同坐上金銮宝座。
"大王。"亲兵兴奋地跑进来禀报,"报告大王。"
李自成一惊,回过身来,似乎颇不高兴这兵士的没规矩,这里是皇宫啊,是长公主的寝宫,怎么容许一个农民兵随意进出,大呼小叫,岂非亵渎金枝玉叶?
"应该说报告皇上。"宋献策察言观色,早已猜透了大王的心意,及时下命,"以后,要称皇上。"
那亲兵一时脑筋转不过来,糊里糊涂地答应着:"是,报告皇上,狗皇上找到了。"
"胡说。"宋献策哭笑不得,假意踢那亲兵一脚,训斥道:"皇上在此。那崇祯已是废帝,快说,废帝现在哪里?"
那亲兵更加糊涂,却也知道"狗皇上"这个词再说不妥,只得含含糊糊地禀报:"找到了,就在后头万寿山下,已经吊死了。"
"死了?"李自成不禁唏嘘,进京以来,不知想象了多少种亲眼见到大明皇帝的情景,想过要羞辱他来扬眉吐气,也想过要礼遇他来显示大度,而惟一没有想到的,就是竟会面对他的死亡。他刚刚才抱过他的女儿,把她亲手抱到凤床上;他还想过要坐在龙椅上,和蔼可亲地接见崇祯,让他也恭恭敬敬地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想可以饶崇祯不死,把他养在宫里,做个下棋聊天的老友,闲时发发上朝理政的牢骚,品评一下他留在宫中的那些宫娥,不高兴的时候就打他一顿来出气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拿崇祯怎么样,他居然主动死了。崇祯死了,这是真的吗?
万寿山上,万寿亭前,一株比人身高不了多少的海棠树下,横躺着大明皇帝崇祯的尸体,散发赤足,以布蒙面,只穿着白绫暗龙短袄,衣襟上血书两行大字:"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