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捕风者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要说这句话是很稀松平常的,不论怎么说,正说也罢,歪说也罢,这句话都是没什么了不得的。不信,你念上一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听一听,想一想,比一比,好吗?有意思吗?没意思。八个通用俗字,一个简单的对仗,一点小儿科的押韵,既不精准雅致,也不剑走偏锋,诗不像诗,词不像词,有点四不像;再三考证,谁说的?不知道,既不系哪个名流所作,也不见何方豪士抄录,有点三不沾,有点盲流的意味,有甚意思?没意思!
不是苛刻,这句话确凿是太寻常,没名堂,细致品来,论诗没诗意,讲趣没妙趣,索古没典故。有一点浪漫主义的东西,似乎更证明它与儿歌、童谣是一路货。这叫什么玩意儿,都跟儿歌比肩去了,难怪没个古人来认领。古人多清高,吟诗诵词,语不惊人死不休,像这等弱智、寡淡的大白话,死了都是不肯认的。
岂不知,就是这么一句稀松平常的大白话,居然像一个成语或公式一样,穿过了千秋万代,老少相传,名贯天下,把蛮大个杭州举抬上了天,跟颗北斗星似的,令众生千年如一日地瞩目、念想。这自然是杭州的幸。大幸,千年都修不来的大幸。如此之大幸,倘若附落到一个具体人头上,伊人必定要羽化升天,翱翔于天际与时间的尽头,和日月辉映,与山河同在。如此之大幸,即便与苏州平分,杭州的名分也是注定要远播了的。
问题是,这句形意无法无度的口水话,何以有了不朽的魔力(跟镀了金似的),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一湖碧水,就是西子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够美的吧,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谁敢跟她比美?西湖!苏东坡认为,西湖怎么着都是跟西施一样美丽动人。这是不是又有点浪漫主义了?不,那是真的,有山铁证,有水明鉴。山是青山,灵秀扑面,烟雨凄迷,春来如兰,秋去如画;水是软水,风起微澜,月来满地,夜里不眠,日来不醒。山山水水,细风软语,花情柳意,催产了多少诗词文章。举不胜举——堆积起来,又是一座孤山,墨香阵阵,锦色浓浓;赏析起来,都是脉脉含情的吟咏,恋恋不舍的相思,用完了雅词,唱尽了风月。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是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名士柳永广为流芳的名词望海潮,词中所说的“钱塘”即杭州“重湖”即西湖。柳永曾亲历杭州,对这方山水情有独钟,情动之余,笔底风生,寥寥数语,把杭州繁华的美景胜象,西湖迷人的锦山秀水,描绘得活灵活现。其中,尤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最出奇,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据传,金主完颜亮正是看了这一妙语后,慕煞西湖,才萌发南侵之心,立下了“投鞭南渡”之志,并于1162年成行,引兵南下,发动了大举进犯南宋的战争。换言之,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引发了这场战争。这与越王勾践拿西施做糖衣炮弹去腐蚀虎视眈眈的吴王,以熄灭一场箭在弦上的侵略战争,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可消祸,也可起祸。战争在西施的颦笑间化为乌有,又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萌发了。此长彼消,西湖在和西施比美呢。美到这份上——要用战争的消长来烘衬,高高的擂台上,孰能攀比?无人能比,无物可攀。足见,苏大学士以西施来比喻西湖的惊世之美,既是入情合理的,又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由此说来,苏大学士的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绝非虚无浪漫,而是见真见血的绝唱,怎么说都是在理的,连战争的消长都对上了。其实,苏东坡放言此词的时间是1071年,比金主完颜亮为“三秋桂子”而引兵发刃(1162年)还要早近百年。后者之举无疑令西湖平添了一个与西施媲美的铁证。这感觉有点奇怪,好像金主帅是为了应验苏前辈的词作才挥师南下的——信口开河,不足为训。
再说,是金兵南下后的第775年,即1937年,杭州城里又是硝烟四起,战乱不堪。这回肇事的是东洋鬼子,小日本鬼子,让杭州人说来就叫日本佬。日本佬为配合淞沪战争,切断我方后援线,于这年8月,出动上百架飞机,数十个批次,对杭州进行了历时十数日的狂轰滥炸。鬼子在杭州城里扔下的炸弹不计其数,据说现在杭州城里还动不动挖出当...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要说这句话是很稀松平常的,不论怎么说,正说也罢,歪说也罢,这句话都是没什么了不得的。不信,你念上一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听一听,想一想,比一比,好吗?有意思吗?没意思。八个通用俗字,一个简单的对仗,一点小儿科的押韵,既不精准雅致,也不剑走偏锋,诗不像诗,词不像词,有点四不像;再三考证,谁说的?不知道,既不系哪个名流所作,也不见何方豪士抄录,有点三不沾,有点盲流的意味,有甚意思?没意思!
不是苛刻,这句话确凿是太寻常,没名堂,细致品来,论诗没诗意,讲趣没妙趣,索古没典故。有一点浪漫主义的东西,似乎更证明它与儿歌、童谣是一路货。这叫什么玩意儿,都跟儿歌比肩去了,难怪没个古人来认领。古人多清高,吟诗诵词,语不惊人死不休,像这等弱智、寡淡的大白话,死了都是不肯认的。
岂不知,就是这么一句稀松平常的大白话,居然像一个成语或公式一样,穿过了千秋万代,老少相传,名贯天下,把蛮大个杭州举抬上了天,跟颗北斗星似的,令众生千年如一日地瞩目、念想。这自然是杭州的幸。大幸,千年都修不来的大幸。如此之大幸,倘若附落到一个具体人头上,伊人必定要羽化升天,翱翔于天际与时间的尽头,和日月辉映,与山河同在。如此之大幸,即便与苏州平分,杭州的名分也是注定要远播了的。
问题是,这句形意无法无度的口水话,何以有了不朽的魔力(跟镀了金似的),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一湖碧水,就是西子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够美的吧,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谁敢跟她比美?西湖!苏东坡认为,西湖怎么着都是跟西施一样美丽动人。这是不是又有点浪漫主义了?不,那是真的,有山铁证,有水明鉴。山是青山,灵秀扑面,烟雨凄迷,春来如兰,秋去如画;水是软水,风起微澜,月来满地,夜里不眠,日来不醒。山山水水,细风软语,花情柳意,催产了多少诗词文章。举不胜举——堆积起来,又是一座孤山,墨香阵阵,锦色浓浓;赏析起来,都是脉脉含情的吟咏,恋恋不舍的相思,用完了雅词,唱尽了风月。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是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名士柳永广为流芳的名词望海潮,词中所说的“钱塘”即杭州“重湖”即西湖。柳永曾亲历杭州,对这方山水情有独钟,情动之余,笔底风生,寥寥数语,把杭州繁华的美景胜象,西湖迷人的锦山秀水,描绘得活灵活现。其中,尤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最出奇,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据传,金主完颜亮正是看了这一妙语后,慕煞西湖,才萌发南侵之心,立下了“投鞭南渡”之志,并于1162年成行,引兵南下,发动了大举进犯南宋的战争。换言之,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引发了这场战争。这与越王勾践拿西施做糖衣炮弹去腐蚀虎视眈眈的吴王,以熄灭一场箭在弦上的侵略战争,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可消祸,也可起祸。战争在西施的颦笑间化为乌有,又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萌发了。此长彼消,西湖在和西施比美呢。美到这份上——要用战争的消长来烘衬,高高的擂台上,孰能攀比?无人能比,无物可攀。足见,苏大学士以西施来比喻西湖的惊世之美,既是入情合理的,又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由此说来,苏大学士的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绝非虚无浪漫,而是见真见血的绝唱,怎么说都是在理的,连战争的消长都对上了。其实,苏东坡放言此词的时间是1071年,比金主完颜亮为“三秋桂子”而引兵发刃(1162年)还要早近百年。后者之举无疑令西湖平添了一个与西施媲美的铁证。这感觉有点奇怪,好像金主帅是为了应验苏前辈的词作才挥师南下的——信口开河,不足为训。
再说,是金兵南下后的第775年,即1937年,杭州城里又是硝烟四起,战乱不堪。这回肇事的是东洋鬼子,小日本鬼子,让杭州人说来就叫日本佬。日本佬为配合淞沪战争,切断我方后援线,于这年8月,出动上百架飞机,数十个批次,对杭州进行了历时十数日的狂轰滥炸。鬼子在杭州城里扔下的炸弹不计其数,据说现在杭州城里还动不动挖出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