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苏东坡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供水給運河,最后是供給好水以便造酒,此與朝廷稅收有關。他提出要清理遮蔽湖面的水草兩萬五千方丈,或是十一方裏。此項工作需要二十萬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計算,每一工五十五個錢,加上三升米,全部計畫需要三萬四千貫,他已然籌得一半,請太后再撥給他一萬七千貫。
此項計畫蒙朝廷批准,蘇東坡開始和數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動起來,費時四個月,工程完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蘇東坡計上心來,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那時湖濱已密密的圍起來,全是富戶的庭園別墅。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須順著婉蜒的湖邊走大約二裏之遙。一條湖上的直堤,除去可以供人步行外,也可以增加湖面的美麗,巳大為縮短往返的距離。此一道堤上有六座拱形的橋,九個亭子。蘇東坡在時,其中一個亭子做為他的生詞,裏面供有他的畫像,以便居民膜拜,紀念他對地方的德政。等勢利小人呂惠卿得勢之后,他設法弄到一紙朝廷命令,將此紀念亭拆毀。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湖中的惡草不再滋生。蘇東坡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沿岸部分開墾出來讓農人種菱角。農人必須注意將自己地段按期除草。他向中書省上書,請求確保此項稅收,必須應用在湖堤和湖的保養上。
除去增加西湖的實用價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罷,無意也罷,蘇東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但是這種德政后來也遭致政敵的攻擊,說他"虐使捍江廂卒,為長堤于湖中,以事遊觀"。
蘇東坡又試驗更龐大的計畫,要擴展江蘇的運河系統;這是蘇州城外一項拖船駁運計畫。還有后來他把在杭州西湖所做的工程也施之于阜陽的西湖。這些計畫有些沒能實現,但是附有地圖的詳密計畫,足以證明他在工程方面的想像力。
我們必須提到他的一項龐大工程計畫,不過因為他被召還京未及實現而已。那個詳密計畫現今依然保存。在錢塘江入杭州灣的江口,有一個小島,那個地方每年船毀人亡,損失慘重。錢塘江勢如奔馬的洪流正好與流入海灣來的海水相遇,受阻于此一小島,遂變成了極其危險的漩渦逆流。這個"浮山島"之得名,就因為四周沙洲時隱時現,而駕船者無從辨認水道何在。這些沙洲有的一二裏長,據說一夜的工夫就會完全失蹤不見。旅客乘船到杭州,這一段路最為可怕。自浙江東岸來的人,宁願在龍山橫過海灣,但是從東南地區順錢塘江而下的人,則不得不冒險經過。有時可以看見落水的大人兒童哭喊救命,還沒來得及搶救,已被洪流巨浪吞沒。但是杭州江上的交通還是很重要。貧苦的西南地區人民,都以杭州以北西湖地區產的米為生,而杭州人則依賴西南地區的燃料。鹽也產在杭州灣,運銷西南地區。雖說水運危險,水運仍極繁忙,但運費高昂,因為水上風險大,運輸行必須付給工人厚禮。這樣,使國家遭受無形的損失,為數達到數百萬貫之巨。
蘇東坡就想在深知錢塘江情形的人協助之下,解決這個問題。新計畫是想把通往杭州的船運移到此危險地點上面的一條路。在蘇東坡主持之下,擬定了一項計畫,需款十五萬貫、員工三千,為時兩年竣工。在此計畫下,要將錢塘江引入一條八裏長的新水道,水的深度足可供航運,要築石堤一條,長兩裏又四分之一,在山下鑽隧道六百一十尺長。不幸這項計畫正在擬定中,他必須離開杭州。
同時,他也正在為另一項更迫切的問題忙得要命,那就是饑謹的威脅即將來臨。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米價七月間六十文一鬥,到九月間漲到九十五文一鬥。幸而平倉裏還有存糧,他又籌畫到二十萬石,賣出了十八萬石,才算穩住米價,在元信五年(一o九0)正月,使米價跌到七十五文一石。在那年春季多雨,看來年成有望。農人借錢施肥勤耕,滿希望夏季豐收。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帶大雨滂淪,多日不止,民家積水將及一尺。農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隨便有點兒常識之人,都能看出來,一已存糧吃光,勢將挨餓。蘇東坡派人到蘇州常州去視察,接到的報告是該兩地全境淹水。水庫崩裂,部分稻田被水淹沒,農人在划船搶救殘存物品。搶救的潮濕稻子還可燒幹,稻草用以喂牛,必須設法以濟時艱,而且刻不容緩。
雖然不需大才方可預知,蘇東坡卻在事前早有準備。他一向相信常平倉制度遠勝過饑荒之后的救濟,所以他早就不斷購買穀子存滿糧倉,好來應付荒年。因為霍雨連綿不絕,他越為奮戰不懈。在半年之內,自七月開始,他給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陳述實情,籲請急速設法。前兩次表章叫"浙西災傷第一狀、第二狀。"后面五個叫"相度準備賑濟狀",七個表章合成一個情急的呼籲。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覺厭煩了。他那種急躁是太背乎中國人的習慣。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當地,人家一言不發。蘇東坡喊叫什麼?比平常多下了一點兒雨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他是為自己挖掘政治上的墳墓吧?
但是他深信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救濟。在當地買,或是由外地進口,這樣不斷存糧,以防食糧短缺,並隨時賣出以平定糧價,饑荒是可以防止的。把糧食向貧病與饑民施捨,永遠是浪費無用,只能觸到疾苦表面,根本辦法則是預防。有遠慮的人永遠是氣躁的。他指出來,在神宗熙宁八年(一0七五),沒有人事先做何防備,結果大饑荒來臨。神宗皇帝須要撥出一百二十五萬擔食米設立粥廠救濟貧民,竟有五十萬窮人餓死。除去人受的災難之外,朝廷救濟、減免稅款和各項歲收,一共損失了三百二十萬貫。蘇東坡指出,比照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糧食就穩住糧價,防止了災情。現在第二次饑荒會更甚于第一次,就猶如第二次發病會比第一次嚴重。人民少量的存糧已經逐日減少,必須立即設法。
奇怪的是,除去蘇東坡一個人外,別人都是無動于衷。他一看朝廷公報,不覺大怒。好多浙江和鄰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報豐收有望,但無一人陳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災。蘇東坡奏准以修繕官衙的款項購買食米,因為救饑荒第一。六個月以前,他妻請撥給五萬貫購買食米,杭州當分得三分之一。朝廷是把錢撥下來,但鄰省一個名葉溫舉的稅吏,卻把蘇東坡應得的款額剝奪了。錢一到,人人都想分潤,但是目前卻無人肯陳報災情。蘇東坡在一道密奏太后的本章裏曾說:"臣近者每觀邸報,諸路監司多是于三四月間,先奏雨水勻調,苗稼豐茂。及至災傷,須待餓便流亡,然后奏知。此有司之常態,古今之通患也。"他請朝廷下令調查全部災區。倘若他的擔心實屬過慮,如果其他官員與他看法不同,要他們簽報擔保來冬不會有饑荒發生,人民不會挨餓。有一名官員名叫馬堿。蘇東坡屢次寫信有事與他會商,因為此事須與各地區配合協調。但是此人回信說他正忙于他事,他將因公外出,冬日始可返杭。蘇東坡在給他正在浙東為官的一位好友錢般的一封信裏說:"雖子功旦夕到,然此事得聚議,乃濟數舍之勞,譬如來一看潮,亦自佳事,試告公此意勸之,勿雲僕言也。"在七月的報告中,蘇東坡只請求撥米二十萬石。那項計畫也很簡單。杭州本為產米地區,每年只須向京都繳米一百二十五萬到一百五十萬石,杭州仍然很殷實,能夠付得出那個米額的價錢。如蒙允許保存一部分米,杭州可以改繳同值的綢緞銀兩。他只盼望朝廷准他們留下一部分充做皇糧的米,轉到當地穀倉,也就可以了。
同時,在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另一次狂風暴雨突發。在二十四日,雨少停,但是當夜又傾盆而至。蘇東坡無法入睡,次日清晨,寫了"浙西災傷第二狀"。在西湖地區,災情益形嚴重。皇太后會對他前一道表章立即批示嗎?官差郵政制度還不壞,由杭州到京都,郵遞二十天可到。八月初四,太后收到蘇東坡的第一道表章,立即辦理。照慣例,表章由中書省轉到戶部,請求在半月之內做一報告。二十天后,在八月二十五,公文到達蘇東坡手中。從那份公文裏看,他那第一狀中催請立即處理的那段最重要部分,已遭刪除了。他立刻上文戶部,請求聯合調查,又要求那些認為不致有饑荒出現的人,應當簽署保證檔。
由八月中旬,另一次暴雨又下個不停,情況比以前更為可怕,在九月初七,蘇東坡請撥的米由二十萬石提高到五十萬石。這些米是預備穩定糧價的。即使朝廷每個賠十文錢或一石賠一百文錢,朝廷全部的損失也不過五萬緡。他恐怕饑荒真正到來,那時朝廷即便花上十倍或二十倍的錢,還不能救那些饑民呢。這番請求蒙皇太后批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官僚總會有辦法把聖旨變成一張廢紙的。蘇東坡還有現款在國庫,問題不是何處去提款,而是何處去買米。商人都在囤積居奇,待高價而沽。在蘇州,米價已經每個漲到九十五文。蘇東坡說要買米,但是買不到多少。他也不過這兒買到三千鬥,那兒買到三千個,如此而已。鄰近地區的官員,因為價高,不願買米。蘇東坡認為官方應當到市場去,付出商人提出的價格,準備賠錢賣出。
時間已嫌不足,再過幾十天,新收的稻子也快賣光了。情況還是很壞,甚至鄰近各地也是一樣。蘇東坡在失望之下,在九月后半月,又修一道表章,請求朝廷命官員在河南安徽買米,儲存在揚州,以備在饑荒來臨時發與湖泊地區的災民。他的計畫是,米要存在途中地方,萬一不需要,仍可再運往京都。杭州則可以用同等值的錢貨代替每年的供米。他的所請,又蒙批准,皇太后為此辦法撥了一百萬貫錢。東坡在第三道表章的附奏中說:"今年災傷,實信去年。但官吏上下,皆不樂檢放。只如近日秀州嘉興縣,因不受訴災傷詞狀,致踏死四十餘人。大率所在官吏,皆同此意。但此一處,以踏死人多,獨彰露耳。"太后若信賴官吏的報告,永遠不知實情。他提醒太后,前朝曾有五十萬人餓死,因為有錢無米。"若來年人戶原不缺食,不須如此率畫,則臣不合過當張惶之罪,所不敢辭詞。縱被誅譴,終賢于有災無備,坐視人死而不能救也。"
百萬撥款的結果是這樣:錢是在,但是沒有買米。他的五十萬石米也被人剝奪了。蘇東坡和朝廷算賬,官方堅稱三十七萬石米已經撥下來。蘇東坡堅稱,在三十六萬石之中,元佑四年的二十萬石,不應當算在元佑五年份內,而且他上表呈請時十六萬石已經在官倉之內了。接到聖旨說撥款若干是一件事,能通過官僚的手腳又是一件事。他在對抗官僚的長期作戰中,曾寫信給好朋友孔平仲說:"嗚呼!誰能稍助我者乎?"
蘇東坡的計畫是在那年冬天出賣官米。果不出他所料,米價飛漲。冬季一到,他開始出賣官倉存米。但是在元佑六年(一0九一)二月,他被調離杭州,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學士。他離杭州時,所做的事尚未完成,他寫信給繼任的林太守,請他與所有的有關官員聯繫,以做決定。他告訴林太守,在前一個月,他曾經請求保留朝廷的五十萬石貢米,林太守應當暫時保留此米。林太守以等待前任蘇太守最后上朝廷表章的批示為藉口,當然可以將解來進京一事安然拖延一段時日。那批米如不急用,到六月再送出,也不算太遲。
蘇東坡在赴京途中,順便看看蘇州及鄰近各地的洪水災區,以便與各省同僚會商辦法。他發現整個地區尚淹沒在水中,因為洪水尚未消退。那時正是春天,農人還希望水能及早退去,以便春耕。農田之在低處者,顯然無望,在高處的農田裏,他看見老翁與女人晝夜忙于往外放水,以人與天氣對抗,似乎並無把握。因為雨還在繼續下,剛剛淘去些水,不久水又滿了。饑荒已然來臨,人民開始吃稗糠,平常都是喂豬吃的,現在與芹菜或其他等青菜混合煮食。由于缺乏乾柴,人民只好生食,好多人因此患肚脹。蘇東坡在表章裏曾說:"並是臣親見,即非傳聞。春夏之間,流殍疾疫必起。"
蘇東坡去了,饑荒來了,人民多病餓而死。真難以令人相信,蘇東坡到達京都后,竟遭彈劾,說他誇大災情,"論浙西災傷不實。"而救百姓于饑餓竟成為政客打擊他們懼怕的敵人,使之失勢的題目了。就朝廷而論,京都之內自然沒有饑餓問題。湖泊地區也還有半數人民尚未餓死呢。那一年,蘇東坡回到京都附近的穎州,就要看到長江以北的難民,為饑餓所迫,離鄉背井,跋涉五百里,到達他的治下地區,他就要看到那幅饑荒難民圖了。但是元技六年(一0九一)五穀歉收的惡果還在后面,次年的饑荒就成了大災大難。
、供水給運河,最后是供給好水以便造酒,此與朝廷稅收有關。他提出要清理遮蔽湖面的水草兩萬五千方丈,或是十一方裏。此項工作需要二十萬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計算,每一工五十五個錢,加上三升米,全部計畫需要三萬四千貫,他已然籌得一半,請太后再撥給他一萬七千貫。
此項計畫蒙朝廷批准,蘇東坡開始和數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動起來,費時四個月,工程完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蘇東坡計上心來,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那時湖濱已密密的圍起來,全是富戶的庭園別墅。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須順著婉蜒的湖邊走大約二裏之遙。一條湖上的直堤,除去可以供人步行外,也可以增加湖面的美麗,巳大為縮短往返的距離。此一道堤上有六座拱形的橋,九個亭子。蘇東坡在時,其中一個亭子做為他的生詞,裏面供有他的畫像,以便居民膜拜,紀念他對地方的德政。等勢利小人呂惠卿得勢之后,他設法弄到一紙朝廷命令,將此紀念亭拆毀。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湖中的惡草不再滋生。蘇東坡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沿岸部分開墾出來讓農人種菱角。農人必須注意將自己地段按期除草。他向中書省上書,請求確保此項稅收,必須應用在湖堤和湖的保養上。
除去增加西湖的實用價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罷,無意也罷,蘇東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但是這種德政后來也遭致政敵的攻擊,說他"虐使捍江廂卒,為長堤于湖中,以事遊觀"。
蘇東坡又試驗更龐大的計畫,要擴展江蘇的運河系統;這是蘇州城外一項拖船駁運計畫。還有后來他把在杭州西湖所做的工程也施之于阜陽的西湖。這些計畫有些沒能實現,但是附有地圖的詳密計畫,足以證明他在工程方面的想像力。
我們必須提到他的一項龐大工程計畫,不過因為他被召還京未及實現而已。那個詳密計畫現今依然保存。在錢塘江入杭州灣的江口,有一個小島,那個地方每年船毀人亡,損失慘重。錢塘江勢如奔馬的洪流正好與流入海灣來的海水相遇,受阻于此一小島,遂變成了極其危險的漩渦逆流。這個"浮山島"之得名,就因為四周沙洲時隱時現,而駕船者無從辨認水道何在。這些沙洲有的一二裏長,據說一夜的工夫就會完全失蹤不見。旅客乘船到杭州,這一段路最為可怕。自浙江東岸來的人,宁願在龍山橫過海灣,但是從東南地區順錢塘江而下的人,則不得不冒險經過。有時可以看見落水的大人兒童哭喊救命,還沒來得及搶救,已被洪流巨浪吞沒。但是杭州江上的交通還是很重要。貧苦的西南地區人民,都以杭州以北西湖地區產的米為生,而杭州人則依賴西南地區的燃料。鹽也產在杭州灣,運銷西南地區。雖說水運危險,水運仍極繁忙,但運費高昂,因為水上風險大,運輸行必須付給工人厚禮。這樣,使國家遭受無形的損失,為數達到數百萬貫之巨。
蘇東坡就想在深知錢塘江情形的人協助之下,解決這個問題。新計畫是想把通往杭州的船運移到此危險地點上面的一條路。在蘇東坡主持之下,擬定了一項計畫,需款十五萬貫、員工三千,為時兩年竣工。在此計畫下,要將錢塘江引入一條八裏長的新水道,水的深度足可供航運,要築石堤一條,長兩裏又四分之一,在山下鑽隧道六百一十尺長。不幸這項計畫正在擬定中,他必須離開杭州。
同時,他也正在為另一項更迫切的問題忙得要命,那就是饑謹的威脅即將來臨。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米價七月間六十文一鬥,到九月間漲到九十五文一鬥。幸而平倉裏還有存糧,他又籌畫到二十萬石,賣出了十八萬石,才算穩住米價,在元信五年(一o九0)正月,使米價跌到七十五文一石。在那年春季多雨,看來年成有望。農人借錢施肥勤耕,滿希望夏季豐收。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帶大雨滂淪,多日不止,民家積水將及一尺。農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隨便有點兒常識之人,都能看出來,一已存糧吃光,勢將挨餓。蘇東坡派人到蘇州常州去視察,接到的報告是該兩地全境淹水。水庫崩裂,部分稻田被水淹沒,農人在划船搶救殘存物品。搶救的潮濕稻子還可燒幹,稻草用以喂牛,必須設法以濟時艱,而且刻不容緩。
雖然不需大才方可預知,蘇東坡卻在事前早有準備。他一向相信常平倉制度遠勝過饑荒之后的救濟,所以他早就不斷購買穀子存滿糧倉,好來應付荒年。因為霍雨連綿不絕,他越為奮戰不懈。在半年之內,自七月開始,他給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陳述實情,籲請急速設法。前兩次表章叫"浙西災傷第一狀、第二狀。"后面五個叫"相度準備賑濟狀",七個表章合成一個情急的呼籲。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覺厭煩了。他那種急躁是太背乎中國人的習慣。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當地,人家一言不發。蘇東坡喊叫什麼?比平常多下了一點兒雨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他是為自己挖掘政治上的墳墓吧?
但是他深信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救濟。在當地買,或是由外地進口,這樣不斷存糧,以防食糧短缺,並隨時賣出以平定糧價,饑荒是可以防止的。把糧食向貧病與饑民施捨,永遠是浪費無用,只能觸到疾苦表面,根本辦法則是預防。有遠慮的人永遠是氣躁的。他指出來,在神宗熙宁八年(一0七五),沒有人事先做何防備,結果大饑荒來臨。神宗皇帝須要撥出一百二十五萬擔食米設立粥廠救濟貧民,竟有五十萬窮人餓死。除去人受的災難之外,朝廷救濟、減免稅款和各項歲收,一共損失了三百二十萬貫。蘇東坡指出,比照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糧食就穩住糧價,防止了災情。現在第二次饑荒會更甚于第一次,就猶如第二次發病會比第一次嚴重。人民少量的存糧已經逐日減少,必須立即設法。
奇怪的是,除去蘇東坡一個人外,別人都是無動于衷。他一看朝廷公報,不覺大怒。好多浙江和鄰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報豐收有望,但無一人陳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災。蘇東坡奏准以修繕官衙的款項購買食米,因為救饑荒第一。六個月以前,他妻請撥給五萬貫購買食米,杭州當分得三分之一。朝廷是把錢撥下來,但鄰省一個名葉溫舉的稅吏,卻把蘇東坡應得的款額剝奪了。錢一到,人人都想分潤,但是目前卻無人肯陳報災情。蘇東坡在一道密奏太后的本章裏曾說:"臣近者每觀邸報,諸路監司多是于三四月間,先奏雨水勻調,苗稼豐茂。及至災傷,須待餓便流亡,然后奏知。此有司之常態,古今之通患也。"他請朝廷下令調查全部災區。倘若他的擔心實屬過慮,如果其他官員與他看法不同,要他們簽報擔保來冬不會有饑荒發生,人民不會挨餓。有一名官員名叫馬堿。蘇東坡屢次寫信有事與他會商,因為此事須與各地區配合協調。但是此人回信說他正忙于他事,他將因公外出,冬日始可返杭。蘇東坡在給他正在浙東為官的一位好友錢般的一封信裏說:"雖子功旦夕到,然此事得聚議,乃濟數舍之勞,譬如來一看潮,亦自佳事,試告公此意勸之,勿雲僕言也。"在七月的報告中,蘇東坡只請求撥米二十萬石。那項計畫也很簡單。杭州本為產米地區,每年只須向京都繳米一百二十五萬到一百五十萬石,杭州仍然很殷實,能夠付得出那個米額的價錢。如蒙允許保存一部分米,杭州可以改繳同值的綢緞銀兩。他只盼望朝廷准他們留下一部分充做皇糧的米,轉到當地穀倉,也就可以了。
同時,在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另一次狂風暴雨突發。在二十四日,雨少停,但是當夜又傾盆而至。蘇東坡無法入睡,次日清晨,寫了"浙西災傷第二狀"。在西湖地區,災情益形嚴重。皇太后會對他前一道表章立即批示嗎?官差郵政制度還不壞,由杭州到京都,郵遞二十天可到。八月初四,太后收到蘇東坡的第一道表章,立即辦理。照慣例,表章由中書省轉到戶部,請求在半月之內做一報告。二十天后,在八月二十五,公文到達蘇東坡手中。從那份公文裏看,他那第一狀中催請立即處理的那段最重要部分,已遭刪除了。他立刻上文戶部,請求聯合調查,又要求那些認為不致有饑荒出現的人,應當簽署保證檔。
由八月中旬,另一次暴雨又下個不停,情況比以前更為可怕,在九月初七,蘇東坡請撥的米由二十萬石提高到五十萬石。這些米是預備穩定糧價的。即使朝廷每個賠十文錢或一石賠一百文錢,朝廷全部的損失也不過五萬緡。他恐怕饑荒真正到來,那時朝廷即便花上十倍或二十倍的錢,還不能救那些饑民呢。這番請求蒙皇太后批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官僚總會有辦法把聖旨變成一張廢紙的。蘇東坡還有現款在國庫,問題不是何處去提款,而是何處去買米。商人都在囤積居奇,待高價而沽。在蘇州,米價已經每個漲到九十五文。蘇東坡說要買米,但是買不到多少。他也不過這兒買到三千鬥,那兒買到三千個,如此而已。鄰近地區的官員,因為價高,不願買米。蘇東坡認為官方應當到市場去,付出商人提出的價格,準備賠錢賣出。
時間已嫌不足,再過幾十天,新收的稻子也快賣光了。情況還是很壞,甚至鄰近各地也是一樣。蘇東坡在失望之下,在九月后半月,又修一道表章,請求朝廷命官員在河南安徽買米,儲存在揚州,以備在饑荒來臨時發與湖泊地區的災民。他的計畫是,米要存在途中地方,萬一不需要,仍可再運往京都。杭州則可以用同等值的錢貨代替每年的供米。他的所請,又蒙批准,皇太后為此辦法撥了一百萬貫錢。東坡在第三道表章的附奏中說:"今年災傷,實信去年。但官吏上下,皆不樂檢放。只如近日秀州嘉興縣,因不受訴災傷詞狀,致踏死四十餘人。大率所在官吏,皆同此意。但此一處,以踏死人多,獨彰露耳。"太后若信賴官吏的報告,永遠不知實情。他提醒太后,前朝曾有五十萬人餓死,因為有錢無米。"若來年人戶原不缺食,不須如此率畫,則臣不合過當張惶之罪,所不敢辭詞。縱被誅譴,終賢于有災無備,坐視人死而不能救也。"
百萬撥款的結果是這樣:錢是在,但是沒有買米。他的五十萬石米也被人剝奪了。蘇東坡和朝廷算賬,官方堅稱三十七萬石米已經撥下來。蘇東坡堅稱,在三十六萬石之中,元佑四年的二十萬石,不應當算在元佑五年份內,而且他上表呈請時十六萬石已經在官倉之內了。接到聖旨說撥款若干是一件事,能通過官僚的手腳又是一件事。他在對抗官僚的長期作戰中,曾寫信給好朋友孔平仲說:"嗚呼!誰能稍助我者乎?"
蘇東坡的計畫是在那年冬天出賣官米。果不出他所料,米價飛漲。冬季一到,他開始出賣官倉存米。但是在元佑六年(一0九一)二月,他被調離杭州,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學士。他離杭州時,所做的事尚未完成,他寫信給繼任的林太守,請他與所有的有關官員聯繫,以做決定。他告訴林太守,在前一個月,他曾經請求保留朝廷的五十萬石貢米,林太守應當暫時保留此米。林太守以等待前任蘇太守最后上朝廷表章的批示為藉口,當然可以將解來進京一事安然拖延一段時日。那批米如不急用,到六月再送出,也不算太遲。
蘇東坡在赴京途中,順便看看蘇州及鄰近各地的洪水災區,以便與各省同僚會商辦法。他發現整個地區尚淹沒在水中,因為洪水尚未消退。那時正是春天,農人還希望水能及早退去,以便春耕。農田之在低處者,顯然無望,在高處的農田裏,他看見老翁與女人晝夜忙于往外放水,以人與天氣對抗,似乎並無把握。因為雨還在繼續下,剛剛淘去些水,不久水又滿了。饑荒已然來臨,人民開始吃稗糠,平常都是喂豬吃的,現在與芹菜或其他等青菜混合煮食。由于缺乏乾柴,人民只好生食,好多人因此患肚脹。蘇東坡在表章裏曾說:"並是臣親見,即非傳聞。春夏之間,流殍疾疫必起。"
蘇東坡去了,饑荒來了,人民多病餓而死。真難以令人相信,蘇東坡到達京都后,竟遭彈劾,說他誇大災情,"論浙西災傷不實。"而救百姓于饑餓竟成為政客打擊他們懼怕的敵人,使之失勢的題目了。就朝廷而論,京都之內自然沒有饑餓問題。湖泊地區也還有半數人民尚未餓死呢。那一年,蘇東坡回到京都附近的穎州,就要看到長江以北的難民,為饑餓所迫,離鄉背井,跋涉五百里,到達他的治下地區,他就要看到那幅饑荒難民圖了。但是元技六年(一0九一)五穀歉收的惡果還在后面,次年的饑荒就成了大災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