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地缘大战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欧亚大陆:世界最大的棋盘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这个简单事实是研究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出发点。
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都有过大帝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在影响孑遗国家的思维。中国、蒙古、俄国、伊朗、土耳其、阿拉伯,等等,还有一些国家曾在短时期内建立过极不稳定的帝国体系,如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二次大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曾经有过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它们今天的国界。历史不会被轻易忘记。无论成功与否,帝国的历史将会影响国家的地缘战略。
随着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欧亚大陆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似乎减少了。一个超级大国可以从另外一个遥远的大陆参与、干涉欧亚大陆的事物,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参战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许还有结果。美国和它的盟国获得了胜利,战后美国成为所有发达国家的保护国。此后,美国在欧亚大陆参加了冷战时期最大的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支持阿富汗的反苏力量,最后迫使苏联撤军。在冷战之后,美国发动了两场伊拉克战争,最后占领了这个国家;空袭南斯拉夫,迫使它撤离科索沃。今天,美国仍在努力地围堵俄国和中国——它认为的潜在威胁和竞争对手——同时扶持一些国家与这两个国家抗衡。
亚洲是对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大洲,因为中国就在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它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也是最复杂的。亚洲的文明史最悠久,古老文明最多,也是所有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一些亚洲国家距离中国较远,从中国前往亚洲一些国家并不比去非洲、欧洲更方便。目前亚洲最发达的部分在东亚。因此,本书在讨论亚洲时,以中国为中心,以东亚为重点。
亚洲可分为五大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澳大利亚是赤道之南的一个大陆,也经常被当作亚洲国家。澳大利亚的多数人种和主流文化来自西方。在地理上,澳大利亚是东南亚的外围国家,距离中国比较远。亚洲有四个大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俄国。中国与其余三个大国为邻,但这三国却相距比较远。俄国只是小半个亚洲国家——虽然它的亚洲部分比欧洲部分大得多。东南亚和伊斯兰国家是文化比较接近的区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伊斯兰教诸国虽然信仰共同的宗教,却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构成的,主要民族有阿拉伯、突厥、波斯。这些民族都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帝国,进行过大规模扩张。历史必定会影响国家的政策。
在全球范围内,欧亚大陆潜藏着可能影响世界的最大变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已经基本上为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的后院。在数十年内,美洲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出美国的掌握。非洲国家比较弱小,一些国家被部落冲突撕裂,没有完全从部落走向国家。除了自然资源外,非洲很难引起外界的兴趣。如果从欧亚大陆之中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就不能无视美洲和非洲,尤其是美国所在的美洲。巴西正在崛起,将来可能会分享美国在南美洲的利益和主导权。
美国远比当年英国更深地卷入大陆事务。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果,美国具有许多优势:日本和德国是受制于美国的“半主权”国家,尤其是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通过北大西洋公约和日美安保条约,牢牢地把北约国家和日本捆绑在它的战车上。美国的优势不仅来自它自身,还包括它的众多盟友。虽然这些盟友对美国颇有微词,但在大战略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它的欧洲盟友要向东扩大欧盟和北约,以彻底解决欧洲的分裂和来自东方的威胁。虽然苏联解体了,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但作为华约的对手,北约仍在东扩。许多中东欧国家在文化、宗教上更接近西欧。冷战期间,欧洲国家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这些国家,认为它们被文化上更落后的俄国人绑架了。在这些国家发生的事件证明了他们的看法: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80年之后的波兰“团结工会”都要求获得更多自由。1991年苏联解体实际上开始于1989年的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的价值观接近西欧,是西方需要解救、拉拢的对象。从根本上说,北约所要对付的是俄国的威胁。俄国仍然有能力毁灭整个世界。因此,北约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西方主导世界文明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现在,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东亚日益兴旺发达,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东西方的力量对比正在出现变化。由于庞大的人口、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导致的贸易总量(大多来自低工资、低技术、高消耗、高污染的加工工业),中国在亚洲各国的普遍崛起中最为突出,遮掩了其他国家的光芒,仿佛中国在亚洲一枝独秀。这并非事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错误的影响是由宣传造成的。如果媒体在猛烈夸奖自己的时候,也不忘记介绍别人的成绩,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会可能更准确一些。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也做得同样好——虽然是在较小的规模上。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能够和中国互相促进,互相增加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亚洲的共同利益所在。沃尔特?罗素?米德很看好亚洲(其实只是东亚和南亚。他没有提到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中亚和西亚):
在这个表中,孟加拉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小国;澳大利亚是土地大国,人口小国;日本是人口大国,土地面积只是中等;其余亚洲国家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土地大国,特别是在和欧洲国家比较的时候。做这个比较不是为了夸耀亚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规模是祖先的遗产,今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亦不足为恃。这两个对照表是用来说明中国所处的地缘环境。中国是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但这个影响来自规模效应,而不是来自中国在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诸多方面的高度发展。实际上,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几乎在所有方面。这是中国和西方大国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中国的邻国人口众多,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印度人口已经接近中国。因此,中国的规模效应不得不打很大的折扣。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东亚地区的常态,各国正在崛起。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加工出口产品,今后必须保持高质量增长,勇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亚洲的人口大国很多。这是因为亚洲有较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此外,引进了高产作物品种,例如,中国在明末和清朝期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从南美传入了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可以比种植水稻、小麦养活更多的人。然后经历了农业革命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但是,亚洲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起步晚,长期保留了农业社会的高生育习惯。人口在这个时间差内大量繁殖。有利人口增加的因素是从欧洲传播来的,因此,亚洲人口众多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使如此,亚洲的人口密度也并不比欧洲大。例如,中国的人口大约是英国的22倍,而面积却是英国的40倍。即使考虑到中国有很大的沙漠和高原,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去掉1/3面积,假设那里没有一个人,中国的可居住面积仍是英国的27倍,人口密度仍低于英国。英国的人口密度比德国、法国、意大利都高出一截。在欧洲,人口密度较低的是相对不发达的东欧。
与发达的邻国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不算高。中国的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即使减少1/3的面积,中国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日本。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一些,但英国和日本也都有很多不适宜居住的荒原和山地,它们的人口也都相对集中在某几大块区域。此外,发达国家有较好的绿化,为此要占去大片的土地。所以,以2/3的中国面积与这两个国家的整个面积做比较的方法是不公平,只是为了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中国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大到阻碍发展的程度。我们必须知道,在经济起飞之前,对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勤劳的、廉价的、受教育较少的劳动力,只有他们才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被找到)位置。这一现象在中国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庞大的人口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人口而言,妨碍中国今后发展的问题是人口素质,而非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官方对教育投资的欠缺和分配不均是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和财富分配是官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应该推卸给百姓,百姓也无力承担。这个道理对亚洲其他人口大国也同样适用。
亚洲的“大国”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指人口和面积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它们的国际地位主要依靠人口和面积带来的规模优势,还没有进入以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甚至很低。其二是指既有人口或面积优势,又有先进科技的国家,这样的亚洲国家目前只有日本一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科学技术仍然缺少一些创造性,大多是精致的模仿和局部的改进。这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俄国算是小半个亚洲国家,也只是军工较为先进。所以,缺少科学和技术的创造力是亚洲所有国家的致命弱点。
在这四大组成部分中没有美国——它不是欧亚大陆国家。但是,美国在俄国之外的三大部分中都有很大影响。美国在大陆上没有永久的立足之地,它将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的秤砣。美国在亚洲大量驻军,在每个角落里都有军事基地。美国占领着两个亚洲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半占领着另外两个亚洲国家(日本、韩国)。美国还是亚洲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总而言之,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比所有亚洲国家还要显著。所以,亚洲至少有五个大国在相互竞争。这种复杂的态势使得亚洲的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米德认为:
亚洲的“三大”——中国、印度和日本——大致保持均势。其中任何两国都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到足以防止第三国称霸该地区。印度和日本可以取得对中国的均势。中国和日本可以取得对印度的均势。而日本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在1945年破灭。由于美国也准备保护亚洲的均势,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似乎不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设法打破均势。洛杉矶时报,2007年10月14日。
其实,亚洲现在不存在均势,而是美国一超独大。与其说美国“保护亚洲的均势”倒不如说美国在亚洲实行霸权。如果亚洲有均势,美国就不会有机会入侵伊拉克。米德认为,中国现在不可能,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可以战胜美国、印度和日本三国军力总和的武装力量。米德的这篇文章是对亚洲局势的一个精彩分析。共同发展的亚洲杜绝了其中任何一国独大,从而产生称霸亚洲的念头。但在另一方面,群雄并起的亚洲也未必就是安宁的。
同时,米德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亚洲太大,地理太复杂,每个大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足够强大之后,称霸也不太可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除了“称霸”之外,在中国先秦时代留下的国际关系遗产中,还有“称王”在顺序上排在“称霸”之前。在中国古人看来,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战略上“称霸”是较低等级的行为。亚洲不需要霸主,也难以接受霸主。
日本不是世界大国,却是亚洲大国,是中国的近邻。在讨论中国的地缘环境时不可能避开日本。从中国的角度看,俄、日、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中国包围在中间,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在四个亚洲大国中最为局促。俄国与中国和日本相邻,俄日双方有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孤立,与俄、日都不相邻——在陆地上与俄国隔着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在海洋上与日本隔着马六甲海峡和中国以东的海域。因此,印度与俄国、日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最小,与中国的冲突最大。俄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它的欧洲部分,即使在空中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可以说距离东亚很远。在国力变得非常强大之前,俄国不会有很多余暇东顾。俄国和中国之间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两国在海上不相邻,又都面临着类似的国内问题和国际压力,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利益冲突。中国与印度、日本分别有陆地和海洋争端。印度对中国有许多不满和怨恨,日本则对中国非常警惕。
在俄国、日本、印度三国中,日本的经济最为发达,军事潜力最大。而且,日本在台湾海峡有很大的利益——这是俄国和印度都没有的。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美国的军事盟国、美国在东亚的马前卒,最有可能被美国利用来对付中国。而俄国、印度都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日本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也曾努力脱亚入欧,在二战之后一直处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但在地缘政治上,日本只能属于东亚。日本不能把它的岛屿沿水面线切断,装上涡轮增压发动机驶向美国。美国也不会喜欢一个离开了亚洲的日本,更不会欢迎在美洲新出现一个经济强国。对于美国,日本的地缘政治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
即使不考虑核武器的“互相确保摧毁”亚洲国家也不具备建立地区霸权的条件。中、日、俄、印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攻和占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甚至该地区实力次一级的国家,如朝鲜、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都能够给陆地入侵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这都是经由实战证明了的。即使阿富汗、伊拉克这些更弱小的国家,虽不能有效地抵抗入侵,却有坚强的意志,使强大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发起进攻者必定遭到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因此,不会出现一个亚洲国家对另一个亚洲国家的占领,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吞并甚至一个较小的国家。但是,从陆地上向一个国家纵深发起短暂打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以色列已经多次这样做了;剧烈的边境冲突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对于亚洲的大国来说,将来最大可能的战争形式是局部战争,而不是总体战。至于空中和海上,仍然存在较大规模战争的可能,因为这是技术、战术和训练的对抗,优势一方的优势明显,可以大幅度削弱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冒核战争和全面战争的风险比较小。比如,美国可能在台湾海峡发起对大陆的行动。
“中国”:位于中间的国家
在本书前面,我们知道了中国是从“中国”发展起来的。现在中国又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中国”回到了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局面,面对与那时类似的挑战。然而,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同是,这次中国再也没有了对自己文明和道德的自信。我们知道,这是失去了的。现在有几位说大书的教授或“学者”他(她)们不着边际地谈论历史和“国学”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在学术上却没有成就。有几位的道德还受到广泛质疑。在这种风气下,四川的一位职业说唱艺人也被报纸誉为“国学大师”不奇怪,世道如此。
在一个放大了的世界中,中国仍然是一个“中国”在中国的周围至少有三个大国,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大陆强国俄国正在复苏之中;海洋强国日本正在成为正常国家之中;介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如果能解决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纠纷,印度有可能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否则就会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三个国家之外,美国正在中国四周巩固军事同盟,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周围还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级的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韩国是一个;越南有很好的潜力。这两个国家都是半岛国家。在海上则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它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并和越南、菲律宾一起,在地理上包围了南海,使南海成为一个有许多领海争议的地区。
所以,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中国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中国已经从中国的“中国”变成了亚洲的“中国”当我们“放眼世界”时,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国”——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欧洲较远,而美国的海疆一直向西推进到第一岛链,兵临中国城下。
如果把地图竖起来,东边向上,就会发现,朝鲜和越南是中国在大陆上的左右两翼,台湾岛是中国的先锋,日本群岛(包括冲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是中国在海洋上的左右两翼。当然,这是从地理的角度看。从政治的角度,无论是陆地两翼还是海洋两翼,都不在中国的阵营中,甚至不能保证它们在关键时刻对华友好。台湾在法理上属于中国,现任“总统”马英九被许多人当作统派,但两岸关系的前景仍不十分明朗。在左翼的韩国和日本的领土上,美国驻扎了数万军队。美国可以用冲绳的海空军封锁中国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朝鲜半岛(朝鲜和韩国)和越南分别处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南两端,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在古代,这两片土地属于儒家文化圈,向中国进贡。在中国强盛的时候,有相当大的土地属于中国。两国也和中国发生过许多场战争,因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它们的战争记忆比中国人清楚得多。在近代,它们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跳板。这两个地方是中国的软肋。虽然它们彼此相距较远,却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的外海就是第一岛链开始的地方,从陆地到海洋共同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地理包围;(2)人口密集,朝鲜半岛和越南各自有大约8000万人,与德国大致相当;(3)虽是大陆国家,却有漫长的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但也容易遭受海上入侵;(4)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附庸,接受了儒家文化并使用汉字,后来才发明本国的拼音文字;(5)与中国发生过多次大的战争,互有胜负;(6)在近代史上被海外入侵者征服,成为殖民地,中国的军队和影响被驱逐出来,殖民者接着从那里出发入侵中国;(7)20世纪中后期,在中国的直接支援下,朝鲜和越南都和美国军队进行过殊死的对抗;(8)韩国是美国的军事盟国,越南曾经是苏联的军事盟国,而中国是这两个军事同盟的主要目标之一;(9)朝鲜、越南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两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都曾流亡中国;(10)都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半岛南部的韩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越南近年来发展迅速;(11)它们的南北之间或者是分裂的,或者是曾经分裂而裂痕尚未愈合。
除非中国进一步强大,把左右两翼纳入中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否则它们可能再次对中国构成威胁。在地缘经济方面,越南和朝鲜半岛也对中国构成挑战。越南有着便利的海上交通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以把整个国家建成沿海开发区。一旦朝鲜实行改革,它的廉价劳动力就会和韩国的资金与技术结合。中国仅仅依靠产业升级不能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长期保持一定规模的低技术加工工业。中国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实在太多,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业、加工业,以及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服务部门。
中国夹在两个有长期扩张传统的大国之间,其一是海洋大国日本,其二是陆地大国俄罗斯。中国看重的是凝聚力,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国家。沃玛克说:“向心性(centricity)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参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边缘地区很有吸引力,因此更不愿意在此界限之外追求生存空间(lebensraum)。”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p41-42,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但是,时代变了,国内的舞台已经不够大了。中国不应该侵略别的国家,却必须走出国门,到更大的空间参与竞争。
中国有复杂的陆地边界,海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东边被岛链所拦截;向西要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就会发现印度的存在;美国军队则无处不在。日本是一个海上强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牵制,就像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海上对德国的牵制。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日本的大部分石油运输沿着这条海岸线北上,并穿过台湾海峡,因此受到中国的制约。反观德国,它的船舰要经过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因此容易受到英国的控制。日本不能在海上形成对中国的完全优势,两国的地理位置互有优势。只是作为一个陆地大国和一个核武国家,中国在资源配置上不能像岛国日本那样更侧重海空军。这个问题将在中国经济规模达到日本的两至三倍之后得到解决。天空已经成为比海洋更便捷的力量投放途径。日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除非它的空军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获得绝对优势,否则很难承受与大陆国家的对攻。所以,只要中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大幅度落后于日本,日本就难以取得对中国的海空优势。
在1840年之后,对中国的威胁来自所有方向:东北方是日本和俄国;东部海岸是英、美、法、德、日、意、奥等所有东西方列强;西南有法国和英国;从西北到东北的整个北方边境都曾面临俄国(苏联)的强大军事压力,并被夺走了大片的领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外部威胁同时来自四面八方,这却是20世纪初中国的处境,所以有瓜分豆剖之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威胁还来自空中,美国和苏联都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今天中国仍然面对类似的局面,为有核国家所包围。一些邻国谈不上敌视中国,但心怀疑虑或不满,或明或暗防范中国。这些力量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彼此之间常常缺乏信任。只要中国不过于咄咄逼人,它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应对中国。在中国的所有邻国中,很少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强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强国为邻。如果有可能,它们更愿意自己做老大。例外是那些需要中国帮助它们抗衡另外某个强国的国家。中国招惹邻国担忧是很正常的,无论中国多么克制。大国的举动会在邻国引起强烈反应,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全世界都在观察美国的一举一动,不停地猜测和猜疑。
中国的“中国”位置容易受到遏制。“遏制”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政策。英语是contain,它的含义似乎没有汉语的“遏制”那么咄咄逼人。在汉语的语境中“遏制”常常被用来描述险恶用心和武装扼杀。其实“遏制”是积极防御的措施。contain就是限制一个国家的势力,不让它来危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绞杀对方。但是,遏制政策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绞杀、扼杀。这很像围棋的对弈,高手布局是为了争夺空间,不是要吃掉对方的棋子;但是只要有好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对方一块棋。在国际政治层面,苏联解体就是西方遏制的结果。
美国围堵中国要比围堵苏联艰难得多。如果中国不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围堵几乎不可能奏效。首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一个积极寻求出海口的国家,它的港口都受制于邻国的陆地,而中国的海洋环境明显比苏联好一些。其次,由于历史和苏联政策的原因,苏联周围的国家大都对它充满了敌意,至少是戒意。第三,正如苏联突然解体所显示的,苏联严重扩张过度,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影响力都下降;第四,苏联受计划体制所限,经济发展乏力,又过于重视军事工业。中国应该避免苏联的致命错误。
虽然有三个大国的环绕,中国的地缘环境没有像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样局促,因为印、俄、日三大国的力量都有限。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和中国分开,中国从东到西都占有制高点;俄国的重心在它的欧洲部分,目前多处受到挤压,没有足够的力量东顾;日本受制于美国,目前是和平愿望所主导的国家,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下。而且,中国的增长最快,有望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的国家。这样,单独面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中国都不处于劣势。如果中国不犯严重的战略错误,这三个国家(或其中任意两个)也没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况且,中国在本地区并非没有朋友,这些友邦可以抗衡任何潜在的反华结盟。所以,中国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国内。凭借中国的巨大规模,只要在国内实现了自由与繁荣,任何来自国外的挑战都不足以构成重大威胁。
中国的陆地和海洋上的两翼中国一般被泛称为东亚国家。其他东亚国家都有更精确的地理定位,如日本是东北亚国家,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以中国之大,不可能以某一个角落来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在地理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东北在东北亚,新疆在中亚,内蒙古在北亚的南缘,西藏的南部在南亚,云南、两广、台湾和海南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中国的其余部分才是东亚。这种划分不是字面游戏,中国的国土确实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区域。这些区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中国有必要建立各区域在国内的“地缘战略中心”更好地辐射中国对各区域的影响。贫穷的边境省区和边境城市不可能对邻国产生吸引力。
中国应该通过实力增长来改变“力量平衡”或均势,使之有利于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军队不会取得对其他地区大国的明显优势。欧亚大陆各国将保持微妙而脆弱的平衡,并受到美国的操纵。一个国家的大动作将招来其他国家的反制,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美国扶持的国家和打压的国家又有不同,后者的活动余地更受限制。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多了一个制约因素,那就是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和投资。对外贸易的设计、原料和市场都在外面,受外部制约自不必言。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和海外投资。政府投资的效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效益。比如,动辄数亿元、十多亿元的政府大楼遍布全国各地。政府投资更受腐败的侵蚀,经常损失惨重。效益高的海外投资对中国的贡献较少。除了税收优惠以及避税手段之外,在中国的生产是整个价值链的底端。但外资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大大减少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余地。
现在中国太多地关注“崛起”问题。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也没有必要热烈讨论。未来不可预测。只要中国发展,影响力和势力范围自然会扩大,进而改变地区乃至全球均势。为了维持这样的自然过程,中国首先需要确保竞争力、国内的公平与正义,以此带动军力的增加。到时候,任何遏制中国的防线都会不攻自破。如果经济崩溃——苏联是一个前车之鉴——遏制就会步步紧逼。中国宛若一棵树,终将生长得根深叶茂,任何阻挡她的顽石都将被挤破。这个过程未必需要直接的暴力对抗,均势的改变可以是一方力量相对增加,不一定是一方打败另一方。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台湾问题
把台湾放在本章,因为台湾既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边缘,扼守通往大洋的要道。国家的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是“中间的国家”这样一个地缘政治困境。
大陆与台湾在地理上不可分割。对于大陆,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台湾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在两岸关系缓和的时候,台湾更多是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的问题。在马英九执政之后,两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距离和平统一还比较遥远。如果两岸能够和平统一,不仅是两岸之大幸,也是世界之大幸,可以避免一场大战。统一之后的中国将拥有一个较为通畅、宽敞的出海口,而台湾的地理问题将消失。现在,台湾的价值仍然是它的地理位置。因为两岸接近的地理位置,因为相同的民族和文化根源,台湾不可能脱离大陆。台湾的正式独立将改变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这是大陆无法接受的。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中线,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因为长年处于备战状态,台湾对岸的福建省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各省中,福建的发展比较滞后。在围绕中国大陆的第一岛链中,台湾是关键的枢纽。只要台湾对大陆怀有敌意,大陆海军驶入大洋就受到极大限制,商业航线也受制于人。在外交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一个流血的伤口,中国因此在国际上常常受到牵制。台湾是中国不能放弃的“官子”别的大小国家随时可能提一下,而中国不得不牺牲别处的利益来救这个官子,因此常常处于被动,耗费大量资源。如果两岸统一,各国获得的所有这些好处都将消失。所以,布热津斯基说:一旦出现台海冲突“美国将不得不进行干预。但那并不是为了一个分离的台湾,而是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大棋局,246页。用中国的官话说,布热津斯基应该是一位“对华友好人士”不是对华强硬派。但即使是他也坚定地支持美国干预台海冲突。可见,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中国,台湾问题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国家统一的范围,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为了这样大的利害关系,美国将不惜一战。
美国的立场取决于它的定位。在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美国充当多个国家的军事保护人,并在它的国内法律(与台湾关系法)上承担了对台湾的安全义务。如果美国不直接或间接地出兵保护台湾,就等于默认中国的崛起,拱手把它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转让给中国。这是美国不能容许的。如果我们认为美国干预台海冲突只是为台湾火中取栗,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对台湾抱有强烈的殖民地前宗主国的心态,近年来一直在谋求扩大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所以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借口,来达到它的目的。如此,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在台湾问题上和中国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所以,战争对中国大陆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台湾已经是囊中之物,大陆可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大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对手都不是台湾——台湾不能承担如此大任。如果大陆为台湾消耗了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即使收回了这个岛屿,也可能得不偿失。在两岸争斗中,地区和世界大国会“坐收渔人之利”况且它们不会满足于“坐”着。大陆不应该让台湾问题过多牵制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大国都是另外大国的“黄雀”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能充作捕蝉的螳螂。中国背后大大小小的黄雀太多了。
在地理上,台湾之于大陆有似古巴之于美国。美国在古巴岛上有军事基地,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加勒比地区和大西洋。加勒比地区之于美国,有似东南亚各岛国对于中国,但加勒比的岛屿和国家都小得多。对于大陆,台湾的地理位置比古巴更紧要。它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两大三角洲之间。古巴只偏处于北美大陆海岸线一隅,在狭长的佛罗里达半岛之南,经济、军事又比较落后,不会直接给美国造成麻烦,在苏联解体之后,更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不同于古巴与美国关系的是,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同属一个国家。
中国在海上的地缘政治环境要好于俄国,但也受制于一系列海上邻国的制约。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面积分别为3?58万和3?4万平方公里。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只需大半天时间就可以环绕全岛一周。只不过海南岛与大陆的距离大约是台湾岛到大陆的1/3... -->>
欧亚大陆:世界最大的棋盘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这个简单事实是研究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出发点。
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都有过大帝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在影响孑遗国家的思维。中国、蒙古、俄国、伊朗、土耳其、阿拉伯,等等,还有一些国家曾在短时期内建立过极不稳定的帝国体系,如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二次大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曾经有过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它们今天的国界。历史不会被轻易忘记。无论成功与否,帝国的历史将会影响国家的地缘战略。
随着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欧亚大陆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似乎减少了。一个超级大国可以从另外一个遥远的大陆参与、干涉欧亚大陆的事物,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参战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许还有结果。美国和它的盟国获得了胜利,战后美国成为所有发达国家的保护国。此后,美国在欧亚大陆参加了冷战时期最大的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支持阿富汗的反苏力量,最后迫使苏联撤军。在冷战之后,美国发动了两场伊拉克战争,最后占领了这个国家;空袭南斯拉夫,迫使它撤离科索沃。今天,美国仍在努力地围堵俄国和中国——它认为的潜在威胁和竞争对手——同时扶持一些国家与这两个国家抗衡。
亚洲是对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大洲,因为中国就在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它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也是最复杂的。亚洲的文明史最悠久,古老文明最多,也是所有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一些亚洲国家距离中国较远,从中国前往亚洲一些国家并不比去非洲、欧洲更方便。目前亚洲最发达的部分在东亚。因此,本书在讨论亚洲时,以中国为中心,以东亚为重点。
亚洲可分为五大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澳大利亚是赤道之南的一个大陆,也经常被当作亚洲国家。澳大利亚的多数人种和主流文化来自西方。在地理上,澳大利亚是东南亚的外围国家,距离中国比较远。亚洲有四个大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俄国。中国与其余三个大国为邻,但这三国却相距比较远。俄国只是小半个亚洲国家——虽然它的亚洲部分比欧洲部分大得多。东南亚和伊斯兰国家是文化比较接近的区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伊斯兰教诸国虽然信仰共同的宗教,却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构成的,主要民族有阿拉伯、突厥、波斯。这些民族都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帝国,进行过大规模扩张。历史必定会影响国家的政策。
在全球范围内,欧亚大陆潜藏着可能影响世界的最大变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已经基本上为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的后院。在数十年内,美洲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出美国的掌握。非洲国家比较弱小,一些国家被部落冲突撕裂,没有完全从部落走向国家。除了自然资源外,非洲很难引起外界的兴趣。如果从欧亚大陆之中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就不能无视美洲和非洲,尤其是美国所在的美洲。巴西正在崛起,将来可能会分享美国在南美洲的利益和主导权。
美国远比当年英国更深地卷入大陆事务。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果,美国具有许多优势:日本和德国是受制于美国的“半主权”国家,尤其是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通过北大西洋公约和日美安保条约,牢牢地把北约国家和日本捆绑在它的战车上。美国的优势不仅来自它自身,还包括它的众多盟友。虽然这些盟友对美国颇有微词,但在大战略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它的欧洲盟友要向东扩大欧盟和北约,以彻底解决欧洲的分裂和来自东方的威胁。虽然苏联解体了,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但作为华约的对手,北约仍在东扩。许多中东欧国家在文化、宗教上更接近西欧。冷战期间,欧洲国家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这些国家,认为它们被文化上更落后的俄国人绑架了。在这些国家发生的事件证明了他们的看法: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80年之后的波兰“团结工会”都要求获得更多自由。1991年苏联解体实际上开始于1989年的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的价值观接近西欧,是西方需要解救、拉拢的对象。从根本上说,北约所要对付的是俄国的威胁。俄国仍然有能力毁灭整个世界。因此,北约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西方主导世界文明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现在,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东亚日益兴旺发达,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东西方的力量对比正在出现变化。由于庞大的人口、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导致的贸易总量(大多来自低工资、低技术、高消耗、高污染的加工工业),中国在亚洲各国的普遍崛起中最为突出,遮掩了其他国家的光芒,仿佛中国在亚洲一枝独秀。这并非事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错误的影响是由宣传造成的。如果媒体在猛烈夸奖自己的时候,也不忘记介绍别人的成绩,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会可能更准确一些。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也做得同样好——虽然是在较小的规模上。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能够和中国互相促进,互相增加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亚洲的共同利益所在。沃尔特?罗素?米德很看好亚洲(其实只是东亚和南亚。他没有提到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中亚和西亚):
在这个表中,孟加拉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小国;澳大利亚是土地大国,人口小国;日本是人口大国,土地面积只是中等;其余亚洲国家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土地大国,特别是在和欧洲国家比较的时候。做这个比较不是为了夸耀亚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规模是祖先的遗产,今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亦不足为恃。这两个对照表是用来说明中国所处的地缘环境。中国是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但这个影响来自规模效应,而不是来自中国在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诸多方面的高度发展。实际上,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几乎在所有方面。这是中国和西方大国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中国的邻国人口众多,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印度人口已经接近中国。因此,中国的规模效应不得不打很大的折扣。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东亚地区的常态,各国正在崛起。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加工出口产品,今后必须保持高质量增长,勇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亚洲的人口大国很多。这是因为亚洲有较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此外,引进了高产作物品种,例如,中国在明末和清朝期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从南美传入了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可以比种植水稻、小麦养活更多的人。然后经历了农业革命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但是,亚洲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起步晚,长期保留了农业社会的高生育习惯。人口在这个时间差内大量繁殖。有利人口增加的因素是从欧洲传播来的,因此,亚洲人口众多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使如此,亚洲的人口密度也并不比欧洲大。例如,中国的人口大约是英国的22倍,而面积却是英国的40倍。即使考虑到中国有很大的沙漠和高原,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去掉1/3面积,假设那里没有一个人,中国的可居住面积仍是英国的27倍,人口密度仍低于英国。英国的人口密度比德国、法国、意大利都高出一截。在欧洲,人口密度较低的是相对不发达的东欧。
与发达的邻国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不算高。中国的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即使减少1/3的面积,中国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日本。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一些,但英国和日本也都有很多不适宜居住的荒原和山地,它们的人口也都相对集中在某几大块区域。此外,发达国家有较好的绿化,为此要占去大片的土地。所以,以2/3的中国面积与这两个国家的整个面积做比较的方法是不公平,只是为了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中国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大到阻碍发展的程度。我们必须知道,在经济起飞之前,对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勤劳的、廉价的、受教育较少的劳动力,只有他们才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被找到)位置。这一现象在中国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庞大的人口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人口而言,妨碍中国今后发展的问题是人口素质,而非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官方对教育投资的欠缺和分配不均是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和财富分配是官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应该推卸给百姓,百姓也无力承担。这个道理对亚洲其他人口大国也同样适用。
亚洲的“大国”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指人口和面积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它们的国际地位主要依靠人口和面积带来的规模优势,还没有进入以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甚至很低。其二是指既有人口或面积优势,又有先进科技的国家,这样的亚洲国家目前只有日本一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科学技术仍然缺少一些创造性,大多是精致的模仿和局部的改进。这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俄国算是小半个亚洲国家,也只是军工较为先进。所以,缺少科学和技术的创造力是亚洲所有国家的致命弱点。
在这四大组成部分中没有美国——它不是欧亚大陆国家。但是,美国在俄国之外的三大部分中都有很大影响。美国在大陆上没有永久的立足之地,它将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的秤砣。美国在亚洲大量驻军,在每个角落里都有军事基地。美国占领着两个亚洲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半占领着另外两个亚洲国家(日本、韩国)。美国还是亚洲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总而言之,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比所有亚洲国家还要显著。所以,亚洲至少有五个大国在相互竞争。这种复杂的态势使得亚洲的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米德认为:
亚洲的“三大”——中国、印度和日本——大致保持均势。其中任何两国都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到足以防止第三国称霸该地区。印度和日本可以取得对中国的均势。中国和日本可以取得对印度的均势。而日本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在1945年破灭。由于美国也准备保护亚洲的均势,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似乎不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设法打破均势。洛杉矶时报,2007年10月14日。
其实,亚洲现在不存在均势,而是美国一超独大。与其说美国“保护亚洲的均势”倒不如说美国在亚洲实行霸权。如果亚洲有均势,美国就不会有机会入侵伊拉克。米德认为,中国现在不可能,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可以战胜美国、印度和日本三国军力总和的武装力量。米德的这篇文章是对亚洲局势的一个精彩分析。共同发展的亚洲杜绝了其中任何一国独大,从而产生称霸亚洲的念头。但在另一方面,群雄并起的亚洲也未必就是安宁的。
同时,米德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亚洲太大,地理太复杂,每个大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足够强大之后,称霸也不太可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除了“称霸”之外,在中国先秦时代留下的国际关系遗产中,还有“称王”在顺序上排在“称霸”之前。在中国古人看来,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战略上“称霸”是较低等级的行为。亚洲不需要霸主,也难以接受霸主。
日本不是世界大国,却是亚洲大国,是中国的近邻。在讨论中国的地缘环境时不可能避开日本。从中国的角度看,俄、日、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中国包围在中间,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在四个亚洲大国中最为局促。俄国与中国和日本相邻,俄日双方有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孤立,与俄、日都不相邻——在陆地上与俄国隔着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在海洋上与日本隔着马六甲海峡和中国以东的海域。因此,印度与俄国、日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最小,与中国的冲突最大。俄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它的欧洲部分,即使在空中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可以说距离东亚很远。在国力变得非常强大之前,俄国不会有很多余暇东顾。俄国和中国之间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两国在海上不相邻,又都面临着类似的国内问题和国际压力,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利益冲突。中国与印度、日本分别有陆地和海洋争端。印度对中国有许多不满和怨恨,日本则对中国非常警惕。
在俄国、日本、印度三国中,日本的经济最为发达,军事潜力最大。而且,日本在台湾海峡有很大的利益——这是俄国和印度都没有的。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美国的军事盟国、美国在东亚的马前卒,最有可能被美国利用来对付中国。而俄国、印度都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日本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也曾努力脱亚入欧,在二战之后一直处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但在地缘政治上,日本只能属于东亚。日本不能把它的岛屿沿水面线切断,装上涡轮增压发动机驶向美国。美国也不会喜欢一个离开了亚洲的日本,更不会欢迎在美洲新出现一个经济强国。对于美国,日本的地缘政治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
即使不考虑核武器的“互相确保摧毁”亚洲国家也不具备建立地区霸权的条件。中、日、俄、印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攻和占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甚至该地区实力次一级的国家,如朝鲜、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都能够给陆地入侵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这都是经由实战证明了的。即使阿富汗、伊拉克这些更弱小的国家,虽不能有效地抵抗入侵,却有坚强的意志,使强大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发起进攻者必定遭到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因此,不会出现一个亚洲国家对另一个亚洲国家的占领,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吞并甚至一个较小的国家。但是,从陆地上向一个国家纵深发起短暂打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以色列已经多次这样做了;剧烈的边境冲突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对于亚洲的大国来说,将来最大可能的战争形式是局部战争,而不是总体战。至于空中和海上,仍然存在较大规模战争的可能,因为这是技术、战术和训练的对抗,优势一方的优势明显,可以大幅度削弱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冒核战争和全面战争的风险比较小。比如,美国可能在台湾海峡发起对大陆的行动。
“中国”:位于中间的国家
在本书前面,我们知道了中国是从“中国”发展起来的。现在中国又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中国”回到了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局面,面对与那时类似的挑战。然而,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同是,这次中国再也没有了对自己文明和道德的自信。我们知道,这是失去了的。现在有几位说大书的教授或“学者”他(她)们不着边际地谈论历史和“国学”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在学术上却没有成就。有几位的道德还受到广泛质疑。在这种风气下,四川的一位职业说唱艺人也被报纸誉为“国学大师”不奇怪,世道如此。
在一个放大了的世界中,中国仍然是一个“中国”在中国的周围至少有三个大国,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大陆强国俄国正在复苏之中;海洋强国日本正在成为正常国家之中;介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如果能解决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纠纷,印度有可能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否则就会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三个国家之外,美国正在中国四周巩固军事同盟,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周围还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级的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韩国是一个;越南有很好的潜力。这两个国家都是半岛国家。在海上则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它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并和越南、菲律宾一起,在地理上包围了南海,使南海成为一个有许多领海争议的地区。
所以,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中国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中国已经从中国的“中国”变成了亚洲的“中国”当我们“放眼世界”时,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国”——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欧洲较远,而美国的海疆一直向西推进到第一岛链,兵临中国城下。
如果把地图竖起来,东边向上,就会发现,朝鲜和越南是中国在大陆上的左右两翼,台湾岛是中国的先锋,日本群岛(包括冲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是中国在海洋上的左右两翼。当然,这是从地理的角度看。从政治的角度,无论是陆地两翼还是海洋两翼,都不在中国的阵营中,甚至不能保证它们在关键时刻对华友好。台湾在法理上属于中国,现任“总统”马英九被许多人当作统派,但两岸关系的前景仍不十分明朗。在左翼的韩国和日本的领土上,美国驻扎了数万军队。美国可以用冲绳的海空军封锁中国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朝鲜半岛(朝鲜和韩国)和越南分别处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南两端,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在古代,这两片土地属于儒家文化圈,向中国进贡。在中国强盛的时候,有相当大的土地属于中国。两国也和中国发生过许多场战争,因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它们的战争记忆比中国人清楚得多。在近代,它们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跳板。这两个地方是中国的软肋。虽然它们彼此相距较远,却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的外海就是第一岛链开始的地方,从陆地到海洋共同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地理包围;(2)人口密集,朝鲜半岛和越南各自有大约8000万人,与德国大致相当;(3)虽是大陆国家,却有漫长的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但也容易遭受海上入侵;(4)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附庸,接受了儒家文化并使用汉字,后来才发明本国的拼音文字;(5)与中国发生过多次大的战争,互有胜负;(6)在近代史上被海外入侵者征服,成为殖民地,中国的军队和影响被驱逐出来,殖民者接着从那里出发入侵中国;(7)20世纪中后期,在中国的直接支援下,朝鲜和越南都和美国军队进行过殊死的对抗;(8)韩国是美国的军事盟国,越南曾经是苏联的军事盟国,而中国是这两个军事同盟的主要目标之一;(9)朝鲜、越南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两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都曾流亡中国;(10)都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半岛南部的韩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越南近年来发展迅速;(11)它们的南北之间或者是分裂的,或者是曾经分裂而裂痕尚未愈合。
除非中国进一步强大,把左右两翼纳入中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否则它们可能再次对中国构成威胁。在地缘经济方面,越南和朝鲜半岛也对中国构成挑战。越南有着便利的海上交通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以把整个国家建成沿海开发区。一旦朝鲜实行改革,它的廉价劳动力就会和韩国的资金与技术结合。中国仅仅依靠产业升级不能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长期保持一定规模的低技术加工工业。中国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实在太多,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业、加工业,以及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服务部门。
中国夹在两个有长期扩张传统的大国之间,其一是海洋大国日本,其二是陆地大国俄罗斯。中国看重的是凝聚力,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国家。沃玛克说:“向心性(centricity)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参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边缘地区很有吸引力,因此更不愿意在此界限之外追求生存空间(lebensraum)。”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p41-42,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但是,时代变了,国内的舞台已经不够大了。中国不应该侵略别的国家,却必须走出国门,到更大的空间参与竞争。
中国有复杂的陆地边界,海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东边被岛链所拦截;向西要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就会发现印度的存在;美国军队则无处不在。日本是一个海上强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牵制,就像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海上对德国的牵制。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日本的大部分石油运输沿着这条海岸线北上,并穿过台湾海峡,因此受到中国的制约。反观德国,它的船舰要经过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因此容易受到英国的控制。日本不能在海上形成对中国的完全优势,两国的地理位置互有优势。只是作为一个陆地大国和一个核武国家,中国在资源配置上不能像岛国日本那样更侧重海空军。这个问题将在中国经济规模达到日本的两至三倍之后得到解决。天空已经成为比海洋更便捷的力量投放途径。日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除非它的空军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获得绝对优势,否则很难承受与大陆国家的对攻。所以,只要中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大幅度落后于日本,日本就难以取得对中国的海空优势。
在1840年之后,对中国的威胁来自所有方向:东北方是日本和俄国;东部海岸是英、美、法、德、日、意、奥等所有东西方列强;西南有法国和英国;从西北到东北的整个北方边境都曾面临俄国(苏联)的强大军事压力,并被夺走了大片的领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外部威胁同时来自四面八方,这却是20世纪初中国的处境,所以有瓜分豆剖之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威胁还来自空中,美国和苏联都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今天中国仍然面对类似的局面,为有核国家所包围。一些邻国谈不上敌视中国,但心怀疑虑或不满,或明或暗防范中国。这些力量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彼此之间常常缺乏信任。只要中国不过于咄咄逼人,它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应对中国。在中国的所有邻国中,很少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强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强国为邻。如果有可能,它们更愿意自己做老大。例外是那些需要中国帮助它们抗衡另外某个强国的国家。中国招惹邻国担忧是很正常的,无论中国多么克制。大国的举动会在邻国引起强烈反应,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全世界都在观察美国的一举一动,不停地猜测和猜疑。
中国的“中国”位置容易受到遏制。“遏制”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政策。英语是contain,它的含义似乎没有汉语的“遏制”那么咄咄逼人。在汉语的语境中“遏制”常常被用来描述险恶用心和武装扼杀。其实“遏制”是积极防御的措施。contain就是限制一个国家的势力,不让它来危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绞杀对方。但是,遏制政策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绞杀、扼杀。这很像围棋的对弈,高手布局是为了争夺空间,不是要吃掉对方的棋子;但是只要有好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对方一块棋。在国际政治层面,苏联解体就是西方遏制的结果。
美国围堵中国要比围堵苏联艰难得多。如果中国不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围堵几乎不可能奏效。首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一个积极寻求出海口的国家,它的港口都受制于邻国的陆地,而中国的海洋环境明显比苏联好一些。其次,由于历史和苏联政策的原因,苏联周围的国家大都对它充满了敌意,至少是戒意。第三,正如苏联突然解体所显示的,苏联严重扩张过度,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影响力都下降;第四,苏联受计划体制所限,经济发展乏力,又过于重视军事工业。中国应该避免苏联的致命错误。
虽然有三个大国的环绕,中国的地缘环境没有像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样局促,因为印、俄、日三大国的力量都有限。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和中国分开,中国从东到西都占有制高点;俄国的重心在它的欧洲部分,目前多处受到挤压,没有足够的力量东顾;日本受制于美国,目前是和平愿望所主导的国家,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下。而且,中国的增长最快,有望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的国家。这样,单独面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中国都不处于劣势。如果中国不犯严重的战略错误,这三个国家(或其中任意两个)也没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况且,中国在本地区并非没有朋友,这些友邦可以抗衡任何潜在的反华结盟。所以,中国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国内。凭借中国的巨大规模,只要在国内实现了自由与繁荣,任何来自国外的挑战都不足以构成重大威胁。
中国的陆地和海洋上的两翼中国一般被泛称为东亚国家。其他东亚国家都有更精确的地理定位,如日本是东北亚国家,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以中国之大,不可能以某一个角落来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在地理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东北在东北亚,新疆在中亚,内蒙古在北亚的南缘,西藏的南部在南亚,云南、两广、台湾和海南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中国的其余部分才是东亚。这种划分不是字面游戏,中国的国土确实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区域。这些区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中国有必要建立各区域在国内的“地缘战略中心”更好地辐射中国对各区域的影响。贫穷的边境省区和边境城市不可能对邻国产生吸引力。
中国应该通过实力增长来改变“力量平衡”或均势,使之有利于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军队不会取得对其他地区大国的明显优势。欧亚大陆各国将保持微妙而脆弱的平衡,并受到美国的操纵。一个国家的大动作将招来其他国家的反制,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美国扶持的国家和打压的国家又有不同,后者的活动余地更受限制。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多了一个制约因素,那就是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和投资。对外贸易的设计、原料和市场都在外面,受外部制约自不必言。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和海外投资。政府投资的效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效益。比如,动辄数亿元、十多亿元的政府大楼遍布全国各地。政府投资更受腐败的侵蚀,经常损失惨重。效益高的海外投资对中国的贡献较少。除了税收优惠以及避税手段之外,在中国的生产是整个价值链的底端。但外资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大大减少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余地。
现在中国太多地关注“崛起”问题。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也没有必要热烈讨论。未来不可预测。只要中国发展,影响力和势力范围自然会扩大,进而改变地区乃至全球均势。为了维持这样的自然过程,中国首先需要确保竞争力、国内的公平与正义,以此带动军力的增加。到时候,任何遏制中国的防线都会不攻自破。如果经济崩溃——苏联是一个前车之鉴——遏制就会步步紧逼。中国宛若一棵树,终将生长得根深叶茂,任何阻挡她的顽石都将被挤破。这个过程未必需要直接的暴力对抗,均势的改变可以是一方力量相对增加,不一定是一方打败另一方。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台湾问题
把台湾放在本章,因为台湾既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边缘,扼守通往大洋的要道。国家的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是“中间的国家”这样一个地缘政治困境。
大陆与台湾在地理上不可分割。对于大陆,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台湾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在两岸关系缓和的时候,台湾更多是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的问题。在马英九执政之后,两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距离和平统一还比较遥远。如果两岸能够和平统一,不仅是两岸之大幸,也是世界之大幸,可以避免一场大战。统一之后的中国将拥有一个较为通畅、宽敞的出海口,而台湾的地理问题将消失。现在,台湾的价值仍然是它的地理位置。因为两岸接近的地理位置,因为相同的民族和文化根源,台湾不可能脱离大陆。台湾的正式独立将改变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这是大陆无法接受的。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中线,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因为长年处于备战状态,台湾对岸的福建省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各省中,福建的发展比较滞后。在围绕中国大陆的第一岛链中,台湾是关键的枢纽。只要台湾对大陆怀有敌意,大陆海军驶入大洋就受到极大限制,商业航线也受制于人。在外交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一个流血的伤口,中国因此在国际上常常受到牵制。台湾是中国不能放弃的“官子”别的大小国家随时可能提一下,而中国不得不牺牲别处的利益来救这个官子,因此常常处于被动,耗费大量资源。如果两岸统一,各国获得的所有这些好处都将消失。所以,布热津斯基说:一旦出现台海冲突“美国将不得不进行干预。但那并不是为了一个分离的台湾,而是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大棋局,246页。用中国的官话说,布热津斯基应该是一位“对华友好人士”不是对华强硬派。但即使是他也坚定地支持美国干预台海冲突。可见,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中国,台湾问题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国家统一的范围,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为了这样大的利害关系,美国将不惜一战。
美国的立场取决于它的定位。在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美国充当多个国家的军事保护人,并在它的国内法律(与台湾关系法)上承担了对台湾的安全义务。如果美国不直接或间接地出兵保护台湾,就等于默认中国的崛起,拱手把它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转让给中国。这是美国不能容许的。如果我们认为美国干预台海冲突只是为台湾火中取栗,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对台湾抱有强烈的殖民地前宗主国的心态,近年来一直在谋求扩大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所以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借口,来达到它的目的。如此,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在台湾问题上和中国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所以,战争对中国大陆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台湾已经是囊中之物,大陆可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大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对手都不是台湾——台湾不能承担如此大任。如果大陆为台湾消耗了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即使收回了这个岛屿,也可能得不偿失。在两岸争斗中,地区和世界大国会“坐收渔人之利”况且它们不会满足于“坐”着。大陆不应该让台湾问题过多牵制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大国都是另外大国的“黄雀”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能充作捕蝉的螳螂。中国背后大大小小的黄雀太多了。
在地理上,台湾之于大陆有似古巴之于美国。美国在古巴岛上有军事基地,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加勒比地区和大西洋。加勒比地区之于美国,有似东南亚各岛国对于中国,但加勒比的岛屿和国家都小得多。对于大陆,台湾的地理位置比古巴更紧要。它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两大三角洲之间。古巴只偏处于北美大陆海岸线一隅,在狭长的佛罗里达半岛之南,经济、军事又比较落后,不会直接给美国造成麻烦,在苏联解体之后,更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不同于古巴与美国关系的是,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同属一个国家。
中国在海上的地缘政治环境要好于俄国,但也受制于一系列海上邻国的制约。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面积分别为3?58万和3?4万平方公里。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只需大半天时间就可以环绕全岛一周。只不过海南岛与大陆的距离大约是台湾岛到大陆的1/3...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