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地缘大战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天的亚洲堪比作19世纪的欧洲,国家林立,大国不少。许多国家彼此长期对立、猜疑。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东南亚多山,热带、亚热带森林密布,那里的民族种类最多。比如,老挝是人口小国,却有60多个民族。在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少数民族的军队曾与政府军长期作战。在巴基斯坦等国的一些地方,人群的分类根据不是民族,而是部落(民族之前的人群),中央政府在部落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在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宗教矛盾时常引发恐怖袭击和流血冲突。这些事实说明,亚洲的国家没有进入到“民族国家”行列,今后也不太可能,因为如此众多的民族不可能都获得独立,而宗教、部落的分割因素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所以,亚洲仍处在“前民族国家”时期,许多“民族”还正处在“觉醒”的过程之中。“民族国家”时代在亚洲不会到来,各国将不会分裂。亚洲更好的前途是区域一体化,淡化国家的民族色彩,与民族国家的方向相反。一体化将绕开民族独立过程中的血腥屠杀。在这方面,欧洲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和许多的经验。
亚洲是放大版的欧洲。除了中国、印度、日本,以及半个亚洲国家俄国,亚洲还有一些较大的国家。在不远的将来,当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从欧亚大陆西端向东端转移之后,国际政治角逐的规模将升级。即使亚洲国家在发展水平上仍长期落后于欧美,人口、土地和经济的巨大规模也足以弥补这个差距,使它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远远超过它们发展水平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我们已经在中国、印度两国看到了。当亚洲国家的发展水平接近欧美的时候,欧美很可能被边缘化,虽然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还是个未知数。中国有人口老化、环境恶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在大国林立的亚洲,中国如果不实行大变革,影响力将很快达到峰值。但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麻烦,不会轻易向中国发起挑战。
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当前在东亚有利益的大国数量减少了。当年的老大帝国英国,以及德国、法国都陆续退出了东亚。除了留下来的美国之外,东亚已经基本上是东亚国家的东亚。不过,东亚的基本格局100年来大致维持下来,只不过更换了玩家。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东亚利益的攫取者和平衡者。美日军事同盟取代了英日军事同盟,他们假想的对手从当年的俄国变成了中国。日本还是日本。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超过了它在上个世纪初的扩张时期,却比那时收敛了许多,和平思维在民间占了上风。俄国在东亚收获(主要是土地收获)最大的时期在1850-1860年代。后来在1900年代,俄国对远东有些鞭长莫及,还吃了一个大败仗。现在俄国全面采取守势,不被逼到角落里不会反击,在东亚也很低调。这从它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东亚地区变化最大的是中国。一个原来被列强瓜分的国家已成为本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不再有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作为大国政治的牺牲品。中国成为东亚稳定的中坚力量,使本地区因大国干涉和扩张而爆发战争的风险减少了。
这一章讨论的国家都是中国的邻居,但不是全部的邻国。有专章论述的日本和俄国不在此列——它们自成一体。巴基斯坦、尼泊尔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它们被放在了上一章,与印度、伊朗等南亚、大中东国家在一起。虽然这里论述的是地缘政治,但国家出现的章节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自然地理的位置。
蒙古:夹在两个大国之间
蒙古的国土面积很大,有156万平方公里。一般中国人对蒙古了解最多的,是天气预报中来自蒙古国的冷空气或沙尘暴。因为寒冷和干燥,蒙古的草原并不丰美,难以承载更多的牲口和人口。蒙古国只有260多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两人。在游牧民族鼎盛的时期,这些人口足以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称霸欧亚大陆。据史集记载,在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蒙古的兵力总共只有12?9万人。以此推算,那时刚刚形成的蒙古族,其总数大概不会超过50万,比今天少得多。在今天的世界上,不到300万人口的国家是很小的国家,不可能掀起风暴。中国和俄国是蒙古仅有的两个邻国。这个边缘小国的价值主要是地缘政治方面的。
蒙古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也不容易加入到一个国家联盟中。当初,苏联策动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并强迫中国接受。斯大林的目的是在苏中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国,保护苏联本土与远东地区的联系。当时主要由西伯利亚大铁路来维持这种联系。在蒙古北部边境之外不远的地方,这条铁路与漫长的边境线并行。如果没有蒙古作为缓冲区,西伯利亚铁路可能被来自中国的敌人(当时是日本)切断。其实,在战争时期,从南面切断西伯利亚铁路的点有很多,不限于从蒙古境内。中国也担心来自蒙古的威胁。自古以来,入侵中国的多是北方草原上的骑兵,最近的例子就是苏联驻扎在蒙古的机械化部队。北京距离中蒙边界不远,在八达岭以北是荒原和草原,无险可守。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苏联在蒙古国驻扎大军。在1969年,苏联的威胁已经非常现实,中共的高级官员一度不得不从北京疏散到全国各地。后来,在中国提出的中苏关系缓和的“三大障碍”中,第一条就是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驻有大量部队。当苏联的威胁在1990年代初消退的时候,蒙古国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在任何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中,都会有完整的蒙古国。地图上还会出现其他一些国家:尼泊尔、不丹、朝鲜和韩国,以及并不和中国接壤的孟加拉国。这是陆图。如果是包括整个南海的中国地图,出现的国家就更多了,还要加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以及岛国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通常也会完整地出现在中国地图上。但在地理上,这些国家是位于(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附在”)中国的边界上,没有一个是“嵌”在中国领土之内的。可以说,蒙古国是嵌在中国之内的。在蒙古独立之前,中国的版图被比喻为一片秋海棠叶子。后来,这片叶子像是被虫子吃掉了一块,失去了外蒙古的中国地图看上去像是一只公鸡。蒙古国把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分割开,使它们之间的交通比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要大得多。中国内地与东北、西北的陆地交通线(即辽东走廊和河西走廊)暴露在北方的威胁之下。即使没有来自蒙古的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危险,也存在特种作战和空中打击的危险,因为中国面对蒙古的防御纵深很小,防范渗透、突袭的难度很大。所以,蒙古国的友好对中国比对俄国更为重要。一个敌对的、有强大势力存在的蒙古对俄国只是肘腋之患,对于中国则是心腹大患。
今天的中国和俄国都满足于蒙古的缓冲国位置。除非两国关系出现大的变化,否则谁也不会冒险改变与蒙古的关系而惊动另一方。没有这两个国家之一的同意,任何其他国家的势力都无法进入蒙古。但是,蒙古的外交政策并不是中立的。近年来,蒙古在认真寻找“第三邻国”以美国、印度和日本为重点。它与美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印度要在蒙古建立监测站,收集中国北方的情报。虽然蒙古可以从这些合作中换回些经济援助,但与外国的军事和情报合作对蒙古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定会得不偿失。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国,必须通过中国或俄国才能与其他国家交通,必须依靠这两个国家的善意。所以,中立是蒙古国的最佳选择。
朝鲜“独立”是在中国于甲午海战战败之后,在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外蒙古独立也是在中国最虚弱的时候,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与西藏一样,外蒙古独立和自治也有强权的直接插手和干涉。在西藏为英国,在外蒙古则为俄国。外蒙古的独立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后来又改为自治,被纳入了俄国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没有俄国的鼓动,蒙古都不会有明确的独立愿望。俄国在革命之后,暂时无暇继续控制外蒙古,而俄国战乱产生的土匪横行外蒙古,造成威胁。因此外蒙古地方政府向北洋政府寻求支持,请求取消自治。但是,当时的外蒙古也与西藏一样,权力掌握在喇嘛手中。外蒙古地位最高的活佛哲布尊丹巴不愿意放弃权力,喇嘛们也不愿失去特权。因为喇嘛的干扰,中央驻库伦的代表与外蒙古官府谈了半年多,最终谈判破裂。北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带一旅兵力开进库伦(今乌兰巴托)。在徐树铮到达之前,驻扎在当地的120名日军受到震撼,已经主动缴械。徐树铮同时还派兵收复了买卖城今蒙古的阿勒坦布拉格,在今乌兰巴托以北蒙俄边界南。在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之后,恰克图老城归俄国。中国在中俄边界以南另外筑了一条新街,为两国通商要地,此即买卖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还有唐努乌梁海。在库伦,徐树铮恩威并用,对权贵各个击破。半个多月后,活佛和王公同意取消自治。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自治官府上书中央“情愿取消自治,仍复前清旧制”22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命令,接受外蒙古的请求。但在苏联政权立住脚跟之后,蒙古在1921年发生了革命。中国还是失去了外蒙古。
现在,外蒙古独立已久。前些年有报道说,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国会)有成员提出回归中国,建立联邦国家。对中国来说,蒙古国最好的出路是保持现状,享受一个主权国家的所有权益,承担其全部责任。真正独立后的蒙古国缩短了中苏边界的长度。像哈萨克斯坦从苏联独立出来之后,中国在西北只有很短的一段与俄国接壤。这样,中俄之间就有了两个缓冲国。中国农民在哈萨克斯坦租种农田,中国工人在哈萨克斯坦开采油田。与哈萨克斯坦不同,蒙古国缺乏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工业基础也较差。同为内陆国,蒙古的发展前景没有哈萨克斯坦那样乐观。
资源的匮乏大大减少了蒙古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这片土地本身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蒙古国的价值在它的地理位置。不仅对中国、俄国如此,对美国、印度和日本也是如此。如果外蒙古回归中国,就会加大中国在俄国远东的影响力;如果俄国像苏联时期那样控制蒙古,就会再次对中国首都乃至整个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构成威胁。外蒙古东部是成吉思汗发迹的地方,他和他的子孙曾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这段历史不断地激起现代蒙古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却不能改变它的困境。这个国家被外界所忽视。地缘政治争夺的重点在它的边界以西。
蒙古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难以获得完全的自主。广袤、平坦的国土甚至决定了它很难有足够的兵力守卫边界。蒙古国或者倒向中国,或者倒向俄国,或者在两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满足于缓冲国的地位。第三点对蒙古国是最理想的,也是最艰难的。保持平衡不仅要求蒙古领导人有高超的技巧,同时也取决于中、俄两国的友好和互信的关系。在欧洲有过成功的先例,这就是瑞士的永久中立,瑞士因此成为一个和平富裕的国家。
自2004年以来,蒙古和印度每年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蒙古是一个沙漠和草原的国家,却在向印度学习丛林作战。印度已经在蒙古国建立了监听站,还要设立预警雷达站,用来监听、监视中国的北方地区。蒙古出让它的地理位置,换取一点援助和支持。由于蒙古国只有两个邻国,它决心要对付中国,就必须和俄国维持良好的关系。反过来也一样。除了俄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通过它威胁中国。如果蒙古国罔顾中国利益,引入外部力量,并对中国形成威胁,中国就不能不有所回应。蒙古国的任何冒险行动必将对它自己构成威胁。一旦冲突激化,无论美国还是印度,都没有能力直接帮助蒙古。2008年夏,中国因为奥运会禁止外国军用飞机飞越领空,蒙古国就不得不推迟与美国等的年度军事演习。它的这个困境没有突破的可能。“地理决定命运”的说法对蒙古国同样适用。没有实力作后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像蒙古这样纵横捭阖,怎么可能游刃有余?怎么可能不伤到自己呢?
小国游戏大国政治,企图把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确实像玩火一样危险。国际政治是实力者的游戏。蒙古,一个夹在中国和俄国之间的内陆国家,人口200多万,却要充当一个地区中枢,把美国、印度和日本拉进去,为自己取得对抗邻国的均势。这几个大国和较大国也愿意给中国和俄国添点麻烦,以后可以借此讨价还价。这些国家只是把蒙古作为牵制中国和俄国的一个棋子,不需要时随时可以抛弃。那时,蒙古何以立足?何以面对它的邻国?
朝鲜半岛:通往大陆的跳板
中国地图的形状像是一只公鸡,而朝鲜半岛像是这只公鸡脖子下的肉垂。这个肉垂对中国安全极为重要。任何一个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大国占领半岛,都会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半岛与中国东北相邻,经过辽西走廊,就到了首都北京的门前。在海上,朝鲜半岛是渤海和黄海的屏障。当朝鲜半岛被控制在一个强国手中,中国在近海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渤海和黄海有被封锁的可能。以半岛为基地的海军可以威胁到长江以北的沿岸,甚至到长江三角洲。
东亚局势最不可测的地方是朝鲜半岛。100多年前,朝鲜半岛丧失了独立,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现在,半岛南部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军事基地;半岛北部是一个贫穷而封闭的国家,但是有庞大的军队,在发展了核武器之后,立场更加强硬。半岛是大国利益交织的地方,有重大利益的国家不会坐视其他大国在此坐大。半岛上的对立(不仅是朝鲜南北对立)是一个死结。虽然不排除可能出现有利于和平的变化,但总的说来,那是一个潜在的热点地区,即使不爆发战争并把其他一些国家拖下水,也会大量消耗各有关国家的资源。无论怎样,朝鲜半岛的无核化符合中国利益,中国不应该在核问题上无所作为。
东北与关内的交通主要通过辽西走廊。辽西走廊从锦州到山海关,长180公里,宽20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抵御北方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过去300多年中,辽西走廊是多次决定性大战的战场。明军与满军在这一带打了几十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之战中受伤而死。在1640-1642年的松(山)锦(州)之战,清军消灭了关外的明军。1644年,清军经过山海关入主中原。日本入侵中国从朝鲜半岛登陆开始。后来日本又在东北与俄国大打出手,双方共投入200多万军队。日本占领东北后向中国内地进攻。1948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一场决定性大战——辽沈战役——也是在这一带。元、明、清三朝的首都设在北京——在山海关以南不远——目的是抵御北方入侵(明),或保持与北方的联系(元、清)。东北方来的清朝也不免来自东北的威胁,当然不是他们留在故乡的同族,而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中国的全球化是从被入侵开始的。外战和内战都反复证明,一旦东北失陷,整个华北无险可守。失去了华北,整个中国也就岌岌可危了。朝鲜半岛是东北的门户。
所以,朝鲜半岛这个肉垂虽然不属于中国这只鸡,其地位却远远超过了可有可无的雄性装饰。它是一个战略要地。在肉垂的后面,是中国公鸡的喉咙。当朝鲜半岛掌握在敌对国家手中时,这个肉垂就有可能变成坚硬的鸟喙,反啄公鸡的身体。好在朝鲜半岛自身现在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受面积和人口所限,在可预见的未来,半岛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
朝鲜半岛上现在有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两国的军队在三八线两侧对峙,韩国一侧还有美国军队。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因为朝鲜的存在,美国的军队被拒斥在中国的边境线以外。这也是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结果。南北朝鲜属于同一个民族,将来有可能统一。不过,在统一之前,两侧还将继续把对方视为敌人,或主要敌人的走狗。100多年以来,朝鲜半岛从来没有获得过完全的独立,韩国至今仍依靠美国的驻军。压抑的民族情绪总是要通过某种途径发泄出来。近年来,韩国的总统竞选人总是要摆出反对某个大国的姿态来争夺选票,并在上台后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反对的姿态。美国、中国、日本都是被攻击的候选国家。好在这些国家对受到的攻击都没有表现出太在意。
以上所说都是在中国较弱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情况。现在的论者多以此为前提。在“中国威胁论”盛行的时期,中国仍然在担心外来的威胁,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客观地看(即不考虑意图),中国更多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者,而非被威胁者。虽然官方竭力洗刷“威胁”的污渍,无法否认的是,威胁与实力是一致的,而与意图的关系较少。这个道理在国内政治中也同样有效。数百年来对中国的威胁路径仍然存在。但中国应该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去看这些路径,它们也是中国“打出去”的可能。当外部威胁来临时,中国必定能够打出去,给敌人造成更大威胁。与1950年代相比,中国已经有了更多的力量。决策者在思考国际局势,尤其是周边问题的时候,不必再拘泥于过去的防守思维。中国在行动时可以更主动,在谈判中更坚持自己的利益。
地缘政治的现实与韩国排斥大国的心态相反。朝鲜半岛上的战争与和平不可能由它们自身决定。半岛是一个热点地区,也是大国在东北亚的利益交汇之处。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反映了这种交错的利益,除了朝鲜、韩国外,还有四个国家参加了会谈。对半岛局势最有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它在韩国驻扎了三万多军队,在日本的驻军也随时可以提供援助。其次是中国、俄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都是半岛的邻国,其中日本是海上邻国。中国与半岛的边境线最长,一旦半岛上出现大的动荡,中国所受的影响必然最大。所以,中国在半岛上的安全利益比俄国和日本都更大,所负的责任也更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向朝鲜提供的援助最多。
朝鲜半岛的统一将大幅度减少美国在半岛的影响力。在朝鲜民族主义的压力下,美国也许将被迫撤出在半岛南部的军队。中国也是一个有待统一的国家,台湾海峡两岸保持分裂状态符合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利益。中国唯有分裂,一些小国才能在台海两岸不停地“吃了原告吃被告”中国大陆能够运用它的实力,挤压或争取那些小国。但朝鲜和韩国只能接受对它们双方的外交承认。不过,这个无奈也有好处,它们不必为争夺外交承认而花费金钱和外交资源。朝鲜半岛维持分裂状况,同样符合许多国家的利益:美国军队可以继续留在韩国,日本不必面对一个民族主义也许更激烈的半岛。自朝鲜核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对朝鲜半岛越来越感到不安。日本相信,半岛上发生的事情可能直接涉及日本,日本的一位主要防务专家说“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威胁日本独立和安全的所有战火都是从朝鲜半岛点燃的。”竹贞秀司:韩国和日本的防务合作:前景和问题,太平洋网站,1999年11月。转引自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美国与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兵力态势,99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这句显然有些夸大。除了蒙古从朝鲜出兵侵略日本以外,半岛上的战火都没有对日本构成直接威胁,没有蔓延到日本。这位专家的话表明,日本将再次开始深深卷入半岛和大陆的事务。
俄国的远东地区也受制于朝鲜半岛,尤其是海上交通和主要军港。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一起堵塞了俄国军舰南下的通道,使俄国海军在远东面临它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同样困境。俄海军更加倚重在堪察加半岛东南端的基地,在海参崴东北2000多公里处。那里受暖流的影响,不比海参崴更寒冷,但离腹地更远,不过向大洋的航行更畅通。自冷战结束以来,因能源价格上涨,俄国的国力已经恢复了很多,但它在远东的力量仍然有限,它的远东城市也不如西部城市繁荣。至少在今后数年内,俄国的主要精力仍将放在它的欧洲部分,那里的挑战更大。俄国很难同时照顾到相距遥远的东西两翼。所以,它不会在朝鲜半岛事务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朝鲜历史开始于周初的箕子朝鲜、秦末的卫满朝鲜。箕子和卫满都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中国的藩属。这个历史事实是许多韩国人对中国不满的原因,他们甚至要抹去中国对朝鲜文化的影响,抹去汉字的痕迹,改变首都的汉名,等等。在朝鲜努力塑造本民族文化形象的时候,中国人可以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战争。许多韩国人相信,如果没有中国的加入,南方已经统一了半岛。他们忽视了,如果没有美国军队参战,朝鲜在此之前已经统一了半岛。虽然朝鲜人驾驶苏联坦克,但在那时,他们还没有像南方那样依靠外国军队。中国不是朝鲜战争的始作俑者。中国加入战争,是因为美国占领半岛之后将对中国构成极大的威胁。日本历次侵华都是从朝鲜半岛上岸。如果说有一方对战争的扩大负有主要责任,那就是美国。一个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国家把军队推进到边境上,中国不可能不做出反应——即便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朝鲜战争的扩大是美国的傲慢造成的。中美两国都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好处,半岛上的人民更没有得到好处。得利的是苏联。
由于中国威胁论和美国的围堵,中国有时候甚至不能像一个较弱小的国家那样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一不想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别的国家的警惕;其二不愿把邻国推向敌对方面。所以,中国隐忍的时候比坚持利益的时候更多。中国应该更多地借助民间的力量,但是,只有开放的社会中才会有真正的民间组织。中国有许多打着民间组织旗号的政府组织,其行为方式与政府是一样的,受到同样的限制。开放的社会将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外交选择。
美国在韩国的驻军是为了对抗朝鲜,防止可能出现的战争。美军的存在还有别的目的。正如它在中亚的军事基地一样,有围堵该地区大国的意图。虽然使用的是军队,美国的主要目的不是对俄国或中国形成军事威胁,而是向基地所在的地区显示美国的存在,使它们不倒向别的国家,从而牵制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基地有军事目的,却是对付本地区的较小国家。虽然两种方式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持,这种围堵方式的地缘政治色彩更浓,有别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围堵。中国也可以使用地缘政治的手段来破解围堵,不战而屈人之兵,逼退围堵者。
一个对自己国家和国民不负责任的政权掌握了核武器,就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孤注一掷。这样巨大的危险是不可容忍的。现在各大国都在推卸责任,不想出头。按照常规,它们尽量先把别的国家推向前台,给自己留下更多的主动。现在,大国在等待时机,同时也在等待朝鲜内部的变化。但是,等待不表明它们不会行动。在朝鲜核问题上,大国的利益是比较一致的。
在1950年,美国军队向中朝边境推进,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中国不得不做出反应。美国当时的决策者忽略了一个事实: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一直把半岛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在唐、明两朝,中国都曾在半岛上打击入侵的日本人。今天的国内论者没有忘记历史。但是,他们也忽视了一个事实:中国不再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至少在东北亚地区没有强劲对手。如果朝鲜半岛仍然是一块跳板,那也是中国的跳板,不是美国或日本的跳板。中国完全应该,而且必须在半岛局势中更加主动地行动,必要时放手一搏。
东南亚:华人曾经的目的地
在东南亚的10个国家中,5?5个在中南半岛,4?5个在半岛以南或以东的岛屿上。马来西亚在大陆和岛屿上各有一部分领土,两地最近的直线距离大约有600多公里。这些国家都在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的陆地或海上邻国。这10个国家组织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但是,东南亚仍然是“破碎地带”向东的延续。这里仍然缺少权力,是美国争夺的重点区域之一,只不过没有战争,没有核武器,恐怖袭击也较少,因此破碎程度表现得不如大中东那么明显。
东盟是一个松散的地区组织,其内部矛盾往往很大。比如,泰国和缅甸几个世纪以来互不信任;泰国与柬埔寨因领土纠纷而爆发了武装冲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经常吵吵嚷嚷。各国贫富差距大,有富裕国家,也有世界级的穷国。有几个国家的内部还不稳定,地区合作尚不能被排在显要位置。而且,这10个国家没有一个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充当领导者。印尼虽大,但实力较弱;新加坡虽富,但太小;越南虽强硬,但受到政治制度的很大限制。在1998年金融危机打击之后,南海国家联盟该地区的活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东盟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区域组织,不过在与其他国家对话时,东盟作为一个平等伙伴,可以减少单个国家势单力薄的缺陷。与东北亚相比,东南亚的力量显然不足。在10+3的对话中,3个国家中的中国距离东南亚最近,日、韩都在东北亚。中国有大片国土位于东南亚,这是中国的优势。必须有外力的介入和推动,东盟才能活跃起来。
和东北亚一样,东南亚也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部分。朝贡体系之所以能成为东亚国际关系稳定的基础,原因是中国唯一大国的地位不可取代。这是由中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文化水平、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没有竞争者也就不会有争夺霸权的战争。因此,东亚过去的国际体系是稳定的。其他国家都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各国都不能获得强大的军事力量,挑战宗主国,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外。南宋曾向金称臣上贡,形成了反向的朝贡关系。强大的汉、唐在初期也一度向北方的匈奴和突厥称臣。北方王朝先是尾大不掉,和中原王朝形成割据态势,如果有能力则进一步南侵,以图彻底取代中原王朝。不论这些部落联盟多么强大,如果它们不能占领中原,就不能获得宗主地位。清朝入关成为正统王朝之后,仍受到朝鲜的(暗中)歧视,日本则完全中断了朝贡关系,因为它们认为满族不是中原文化的正统。中原王朝(现在的中国)之强大是东亚安全的保障。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发生在东亚的多次战争,都可以看做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结果。中国的再次强大与富裕将是东亚和平的保障。
东盟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差别很大。新加坡和菲律宾的盟友是美国,而缅甸则被美国视为敌国,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不太喜欢美国,越南等国对美国也很警惕。因此,东盟作为一个整体,难以和美国结为亲密盟友。另外,东盟内部各国彼此也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矛盾,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地区。由于国内不稳定和经济不发达,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尼不能承担起领导的责任。所以,如果仅仅依靠东盟,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并不明朗。
东南亚是亚洲民族组成最复杂的地区。与中国在陆地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都是多民族国家,都有数十个民族。与东南亚相邻的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东南亚的主要民族与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多是同一个民族,如傣族、景颇族、苗族、瑶族,等等。他们的语言也多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这是因为中南半岛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原住民更向南移动。所以,在血缘上,中国与东南亚不可分割。在过去数百年,中国土地上有更多的人向东南亚移民。与远古不同,这些新移民大多是汉人,或者说,他们是在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之后的移民。他们与远古移民也许有相同的祖先。新移民的分布更广泛,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华人,他们使中国与东南亚的血缘联系更加密切了。
华人在东南亚发展的过程是艰辛的,在国内的遭遇也很不好。明、清时期,海外华人受到国人的歧视。在清末,他们支持革命者。在日本入侵时期,他们支持抗战。从1950年代开始,他们所有人都有特务嫌疑,他们在大陆的亲属饱受迫害。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华人格外受欢迎。当时大陆实在是太穷了(许多人深有感触),文明水平太低了(不少人承认这一点有困难),任何一个海外华人以及外国人都被想当然地当成是有教养的富翁。现在,大陆人能够用比较平和的心态看海外华人。无论华人的国籍是什么,他们在血统上都无可更改地是华人。只要他们认同华人身份,对故国有亲切感,中国就应该让他们能够以自己为华人而骄傲。
南海:东南亚的地中海
这里所说的南海是广义的南海。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不限于中国的海疆。广义的南海指马六甲海峡以东包括泰国湾以南的海域。这样,在东南亚的10个国家中,有8个分布在南海周围。其中,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五国是中国的海上邻国,与中国有领海主张冲突。泰国、新加坡和柬埔寨在南海的西南边缘,不与中国在海上相邻,与中国没有领海主张冲突。与南海不直接相邻的东南亚国家仅有两个——缅甸和老挝。缅甸的领土完全在马六甲海峡以西,须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进入南海。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却可以通过湄公河经柬埔寨和越南进入南海海域。这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目的之一。
南海可以成为东南亚的地中海。地中海的文明进程比南海早很多,在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灿烂的古文明。相对而言,南海的文明进程比较迟缓。近代之前有一些灿烂的文明,比如以吴哥窟为首都的古王国。南海开发的滞后与中国有关。中国不是一个鼓励贸易的国家,岭南地区的开发较晚。此外还有气候的原因。南海多台风,对贸易很不利。5世纪的时候,晋朝的高僧法显去印度取经。他于399年从长安出发,在402年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又渡过新头河(印度河)到达今天的印度。409年,法显南渡到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411年秋,他搭乘一条商船启程回国,船在途中遇大风,漂流了90天后抵达南海的耶婆提耶婆提(yāva-dvipa)是一个古国,在今天的爪哇岛上,是当时的南海交通要地,与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定期商船412年夏,法显从耶婆提出发。本来预计50天后可到达广州,但又遇到暴风雨,船在两个多月后被吹到今天的山东即墨。法显把他15年的游历记在了佛国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的印度历史和南海航行的情况。当时,虽然海上的行进速度要快一些,但危险似乎比穿越高山沙漠还要大。在1292-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耶婆提所在的岛屿)。元军初战告捷,然后受到当地盟军的袭击,大败而归。当年元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的单向航行需要60多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从英国到广州的单程航行时间大约是4个月,往返需要8个月。对于英国人,距离和时间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利益对比法显的记录,可以看出晋、元到爪哇的航行时间没有变化。
南海的风暴远比地中海暴烈。在海上冒险的是商人、出家人,以及受到派遣的军人。这一点与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情况没有区别。但在规模、进取心(或贪婪)和尚武精神等方面则远不如欧洲。这是在过去500年造成东西方历史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南海的风暴频繁,却没有阻挡商人的进取。日本学者三上次男研究了各国出土的中国瓷器,发现了一条新的商路,从中国到东南亚,再到印度、埃及和欧洲。中国瓷器是通过海路运出去的,沿岸都可以找到大量瓷器的碎片。三上把这条贸易通道称为“陶瓷之路”三上说:唐朝末年“在南海出入口的广州就居住着超过十万人的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波斯人和犹太人,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当时海运通航的盛况。”三上次男:陶瓷之路,15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在宋、元,这些泛海而来的商人还聚集到泉州,那里至今仍有这些人所信奉的宗教的遗址。“陶瓷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开通了,时间大概比丝绸之路略晚。在比较了陶瓷之路与丝绸之路后,三上说:
文献上的记载和考古学的资料均表明:早在公元前后开始,海上通路就被频繁地使用着,它同丝绸之路一样,早就成为重要的贸易通路了。陶瓷之路,154页。
在丝绸之路因中亚的战争、国际关系恶化等原因而衰落之后,海上交通变得更为重要。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到中国,沿着陶瓷之路回威尼斯。他从刺桐(今福建泉州)出发,在霍尔木兹(在今伊朗)登陆。今天,在人们研究、赞叹丝绸之路的时候,却忽视了陶瓷之路。陶瓷之路是华人开拓东南亚的起点。中国过去把东南亚称为“南洋”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大多到了南洋。这些华人、华侨至今仍是当地的商业精英。他们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和习俗。华侨在南洋的经历,与希腊殖民时期希腊文化和希腊移民经过地中海迁移的情景有相似之处。
台风现在仍在年复一年地袭击南海及沿岸地区。但卫星和巨型计算机可以提前预报台风的到来。船只也更大、更牢固了。在南海航行的风险已经大大减少。因此,南海现在有了成为另一个地中海的可能。地中海为欧亚大陆及非洲大陆包围,只有一条海峡通往大洋。南海不同,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从台湾岛开始,经菲律宾群岛到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与大陆上的马来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望。南海在东、南两个方向上的地形破碎,有无数条通道可以通往大洋。马六甲海峡是最重要的出口,但不是唯一的出口,与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位不同。台湾海峡是从北方进出南海的一条重要航线,但也不是唯一的通道。因此,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地中海的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南海比它大了100万平方公里。地中海有许多大的岛屿和半岛;南海内没有半岛和岛屿,而岛礁几乎没有人烟,除了少量驻军之外。这是南海的不利之处。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这些不利是可以克服的。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能够控制南海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海军。美国在二战中打败了日本,夺取了控制权。一直到冷战后美国才撤出在菲律宾的海军和空军基地,但仍然经常回去。2009年6月,美国军舰的拖曳声纳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之外碰撞上了中国潜艇。双方都低调处理。美国还在加强关岛的军事基地。这个500平方公里的小岛位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南端,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以东大约2700公里处,比美国在夏威夷岛上的基地向西靠近了6000多公里。2008年5月31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宣布,美国将投资150亿美元在关岛上修建大型军事基地。关岛已经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支撑点,可以支持航空母舰、隐形轰炸机、攻击核潜艇的作战和维护。把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东亚的外缘,唯一可能的打击目标就是中国。此外,美国与南海附近的东南亚国家常年举行至少四场军事演习。“金色眼镜蛇”是多边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卡拉特”主要是为了增强美军与其他军队在海上的联合作战能力;“对抗虎”是美国与泰国和新加坡之间的演习;“肩并肩”是美国和菲律宾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这些演习包括了陆海空三军的作战演练。因此,美国虽然不是南海周边国家,却是南海的最大玩家。
邻近南海的菲律宾和新加坡是美国的盟国。美国军队使用它们的基地,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冲绳、关岛和日本的美国军事基地能够提供远程支持。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利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并在冲突发生时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中国的选择因此受到限制。如果美国不在南海挑起或挑唆冲突,它的存在不是坏事。各国将通过合作来解决领海争端。
中国对南海的大部分海域都提出了主权要求。但是,大陆及台湾所占据的岛礁数量很少。在南海与中国有领海争议的各国中,越南占据的岛礁最多,与中国的利益冲突最大。1974年,中国与南越在西沙群岛发生武装冲突;1988年,中国和越南在南沙群岛发生武装冲突。这是中国在南海仅有的两次军事行动。中国与邻国的领土、领海纠纷难以解决,而在南海的情况最为复杂,因为对同一片水域、同一个岛屿提出要求的往往有两个以上国家。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各方不得采取单方面行动。2007年底,中国宣布南海岛屿归海南省管辖,引起了越南人走上街头抗议。在中国管理之下的南海岛礁只有很少几个。如果中国不打算通过武力一一夺得这些岛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和平方式,与这些国家共同开发周边海域。中国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是,一些国家已经占有了更多的岛礁,它们肯定不愿意与中国分享。
在广泛的区域合作中,中国必须掌握南海的主导权,也不应该放松主权要求。在南海沿岸各国中,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其他各国对中国的主导地位大概不会有异议,虽然它们不愿意损失利益。最不情愿的国家是美国——距离南海很遥远的一个国家。美国正在加大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中国目前正在加强海军建设,这是为了保护中国对领海的主权要求,而不是针对美国的。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是在南海,在中国认定的自己的领海之内,不会到加勒比海炫耀。目前,中美海军在南海的竞争主要是为了争夺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在气势上、技术上压倒对方,把周边国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国际影响力有点像演戏,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欢呼的时候,他的感觉一定会非常好。如果另外有别的演员登场,无论新来者声称他的愿望是多么的善良,是多么愿意充当配角,也一定会给原来的那个演员造成压力,减少观众对他的注意力。演员需要道具。在国际舞台上,道具就是经济实力、武力和文化影响力。在战争开始之前,国家间的争夺就是这些力量在较量。在娱乐界“抢戏”大概是最不能容忍的冒犯了,抢戏的矛盾激化后就会引起台上打斗。
南海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在沿海各国中,中国有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优势,有石油、天然气的巨大消费市场。南海合作只限于有关临海国家。所以,南海合作会给中国带来好处。南海有复杂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叠。在东亚倡导部分重叠的国际合作,可以提升在不同方面的中国国家利益,使中国成为多种合作的核心。现在已经有了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及韩国3国(10+3)的合作。日本与韩国都是东北亚国家,距离东南亚较远,缺少中国在南海的地缘优势。10+3不应该妨碍“南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没有必要排除这两个国家的参与。它们可以提供资金,得到市场供应。其实,在南海边上有两个金融中心:北部有香港,西南有新加坡。只要能创造利润,南海合作不会缺乏资金。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陆地上的合作。湄公河(澜沧江)的源头在中国,这条河的上游只能承载数百吨级的船只。从云南出发,要跋涉经过四个国家才能出海。作为出海通道,湄公河对中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河运对内陆国家老挝的益处最大,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运输。从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公路、铁路在修建中,或者已经建成。这是中国作为东南亚大陆邻国的优势,区域外的任何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现在中国应该发挥海上优势了。在东南亚国家中,缅甸与老挝不在南海的岸边,它们是中国的陆地邻国。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南海合作组织不会排斥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这两个国家可以从南海合作中得到利益。
近年来,沿岸国家在北冰洋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原因之一是全球气温上升使得在北冰洋开采石油变得可行了。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实力远在南海沿岸国家之上。2007年8月,俄国在北极海底插上了国旗,接着就是炫耀武力。加拿大也加强了军备。在2008年,美国、俄国、加拿大、丹麦(代行格陵兰的外交)、挪威5个北冰洋国家举行高峰会议,同意以科学研究得出的证据来决定在北冰洋的主权归属。加拿大宣称要成为北冰洋的“超级大国”如果北冰洋问题能够得到和平和妥善的解决,必将为其他地区的领海纠纷树立良好的榜样。把南海建成开放的“内陆海”的可行性很大。法国在2007年倡议建立“地中海联盟”在沿海国家中得到积极反响。倡议还得到了德国的谅解,德国曾担心地中海联盟将影响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海南岛位于南海的北端,在这里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可以成为南海合作的平台。台湾位于南海东北角,控制着南沙的“大岛”太平岛。在与大陆达成某种协议之后,大陆应该能够接受台湾以特殊身份加入“南海联盟”(姑且名之)。本书作者在完成这一章之后才了解到法国总统萨科奇的“地中海同盟”建议。“南海联盟”想法的基础是南海地区的局势,不是对法国倡议的模仿。另外,萨科奇也不是原创者。在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有一个类似的国家间的合作组织。两岸合作将增加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的可能。
从黄海、东海到南海,中国提出拥有主权的海域都受到邻国的侵占。在这中间还夹着台湾问题,现在因国民党重新执政而得到缓解,给大陆留下了更多选择余地。这些领海冲突为外部大国在本地区上下其手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国不能胶滞于所有争端,也不可能同时应对所有这些国家。中国必须首先释放出一部分力量,才能争取到战略主动。必要时,哪怕在某个方向上小有损失,也在所不惜。民族主义和海底石油是最大的障碍,使得任何让步都非常艰难。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对海洋的重视实在太晚了,落在了其他国家的后面,以至于在所有地方都非常被动。由于有领海争端的国家数量太多,中国不能轻易使用武力,否则必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陷入更大的被动。所以,在战略方向上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在哪里坚持,在哪里稍作让步。海洋划界可以效仿陆地划界的经验,有予有取。即使让步也不能是一味地让步。
越南:狭长的国家
越南是一个细长的国家,南北长达1600多公里,东西最窄处只有50公里,约等于北京市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长度。只有在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和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形才比较宽阔一些。这两个三角洲也是越南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狭长的国土形状对于防守非常不利,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时。因此,越南的战略纵深在南北方向,而东西两翼则非常容易受到威胁。越南中部最细的部分,对着中国的海南岛。在陆地上,当发生较大规模战争时,细长的越南只能把西方的老挝作为它的战略纵深。在反法和反美战争中,越南就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奠边府战役还是胡志明小道,都与老挝密不可分。老挝和越南都是中国的南方邻国。在过去100多年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战争中,越南经常把中国作为大后方。这一点与朝鲜有相似之处。
越南中、北部曾经长期是中国的一部分。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桂林(约相当于今天的广西)、象(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三郡。秦朝时,今河北正定人赵佗是戍守南越的一名军官,任南海郡的县令。秦亡之后,赵佗据岭南以自保。他自立为南越王,都城在番禺(今广州)。根据越南正史,越南历史开始于赵佗,他被当作越南的开国之君。汉朝建立后,不能容忍南越的地方割据。公元前181年,吕后发兵攻赵佗“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领”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班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酷暑和潮湿,士兵染上了严重的瘟疫,不能翻越南岭。“隃”通“逾”“领”同“岭”南岭。瘟疫当是瘴疠。暑湿、瘟疫、山地是在南方作战的不利因素。在整个南方战线上,中原军队都长期面临同样的挑战,常常因此而失败。汉武帝时再发兵击南越。公元前111年,南越灭亡。武帝在其故地设立了九个郡。唐朝时,今天越南中、北部属于安南都护府管辖的一部分。此后,那个地方被称为安南。
越南在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时期走向独立,968年,丁部领在花闾(在今河内以南90多公里的大山中)称帝,国号大瞿越。越南独立从丁朝时期开始。这时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已经有8年,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还没有结束。北宋军队攻取了后蜀,但南唐、吴越、南汉等偏安的地方王朝仍然是独立的。在宋的北方有强大的辽国(983年改国号为契丹),后来则有金国。北宋的形势很局促。因干涉越南不能取胜,北宋于973年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确立了越南对中国的藩属和进贡关系。此后越南一直是相对独立的藩属国。明成祖时,中国曾短期占领越南,把越南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但明军最后失败了。1802年,安南的阮福映得到法国和暹罗的帮助,打败对手,建立了阮朝(1802-1945)。他上书请求清朝皇帝分封,以获得正统地位,并请求改国名为“南越”第二年,嘉庆帝把南越两个字的顺序颠倒了,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两国之间宗主与藩属的关系一直延续到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与朝鲜半岛相似,今天的越南是由三个古国合并而成的。越南的扩张从北向南。在今天越南的中部的国家是占城(或占婆,此前称林邑),与柬埔寨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受印度教的影响很深,与北方的儒家文化圈不同。在数百年的战争之后,占城在1471年(明成化七年)被北方的越南占领。这是明朝退出越南之后的事情了。越南从高棉人那里占领湄公河三角洲则晚至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所以,越南获得今日狭长之国土,是很晚近的事情,是越南沿海岸向南扩张的结果。此后,当越南向老挝、柬埔寨方向扩张时,法国人来了。法国人把越南、老挝、柬埔寨合并为印度支那,但在殖民地之内仍把越南分为北、中、南三块。北方再次统一南方是在1975年。如其他一些前殖民地国家一样,越南也要继承殖民者的遗产,把另外两个国家纳入版图。越南对南海岛礁的领土要求,也只是以法国人的可疑活动为基础。
中越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最近的一次是在1979年。边界冲突持续到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每一个朝代都曾经打进过今天越南的土地,越南对中国积怨甚深。因为相对弱小,在与中原王朝的历次战争中,越南即使取得胜利,也都会主动采取和解的态度,称臣纳贡。中国也从来没有举全国之力与越南作战。帮助越南取胜的,除了越南的民心之外,还有地形、气候、疾病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外来者非常不利。在不对等双方的战争中,对于大国是局部战争,对于小国则是全面战争。因为这种实力的不对等,沃玛克把中越关系看做是“非对称”的。他说:“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下,越南的安全特征是防备中国。虽然关系正常化了,越南在睡觉时也会睁着一只眼看着中国。”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229,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在可预见的未来,越南对中国的防备不会减少。
1974年,在北越打败南越之前不久,中国海军把南越军队赶出了西沙群岛。虽然中国认为是南越挑起的事端,目的是想把美国拉下水,维持它摇摇欲坠的统治。但是,北越对这场冲突的解读是,中国想在越南统一之前制造既成事实,迫使越南接受。1988年,中国又把统一后的越南赶出了南沙的赤瓜礁。越南是对老挝和柬埔寨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因为越南对这两个国家的企图,中国曾经称它为“地区小霸”在1979年发动了对越作战,攻取了它的一些边界城镇,并在短时间内撤出。此后,中越边界冲突持续了10年。现在,虽然中越两国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但两国的海上争端并没有结束。越南无力单独与中国抗衡,因此它积极发展与美国、印度乃至日本的军事关系。一旦受到中国的强大压力,它就可能倒向这些国家寻求保护,成为它们牵制中国的一个棋子。这些国家也在试图把越南变成这样一个棋子。
越南正在购买俄国的武器:基洛潜艇、苏-30战斗机和护卫舰,还有欧洲的直升机。其防卫或打击目标显然是中国。在中国之外的南海各国中,越南的态度最强硬,抢占岛礁和勘探海底石油的动作最大,获得的利益也是最大。
越南是一个滨海国家,国土面积将近33万平方公里(比三个浙江省还大一点),海岸线很长,达3260公里。越南处在控制南海的良好地理位置,整条海岸线形成了南海的西部侧翼,可以从陆地对南海上的目标构成威胁。金兰湾位于越南南方,在向东最突出的那一段海岸线上。南海的东西宽度有限,基本上都在越南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内。法国、美国和苏联等大国都曾把金兰湾作为海军基地。现在越南的海空军力量有限(正在加强军购),尚不能很好地利用它的地理位置。一旦一个强大的力量掌握了金兰湾,就能控制南海的航线和石油。
越南是一个大陆国家,却有岛国的航海之利,能够成为寻找廉价劳动力的国际制造业的目标。越南是东南亚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86年,从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越南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5%,... -->>
今天的亚洲堪比作19世纪的欧洲,国家林立,大国不少。许多国家彼此长期对立、猜疑。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东南亚多山,热带、亚热带森林密布,那里的民族种类最多。比如,老挝是人口小国,却有60多个民族。在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少数民族的军队曾与政府军长期作战。在巴基斯坦等国的一些地方,人群的分类根据不是民族,而是部落(民族之前的人群),中央政府在部落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在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宗教矛盾时常引发恐怖袭击和流血冲突。这些事实说明,亚洲的国家没有进入到“民族国家”行列,今后也不太可能,因为如此众多的民族不可能都获得独立,而宗教、部落的分割因素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所以,亚洲仍处在“前民族国家”时期,许多“民族”还正处在“觉醒”的过程之中。“民族国家”时代在亚洲不会到来,各国将不会分裂。亚洲更好的前途是区域一体化,淡化国家的民族色彩,与民族国家的方向相反。一体化将绕开民族独立过程中的血腥屠杀。在这方面,欧洲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和许多的经验。
亚洲是放大版的欧洲。除了中国、印度、日本,以及半个亚洲国家俄国,亚洲还有一些较大的国家。在不远的将来,当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从欧亚大陆西端向东端转移之后,国际政治角逐的规模将升级。即使亚洲国家在发展水平上仍长期落后于欧美,人口、土地和经济的巨大规模也足以弥补这个差距,使它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远远超过它们发展水平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我们已经在中国、印度两国看到了。当亚洲国家的发展水平接近欧美的时候,欧美很可能被边缘化,虽然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还是个未知数。中国有人口老化、环境恶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在大国林立的亚洲,中国如果不实行大变革,影响力将很快达到峰值。但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麻烦,不会轻易向中国发起挑战。
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当前在东亚有利益的大国数量减少了。当年的老大帝国英国,以及德国、法国都陆续退出了东亚。除了留下来的美国之外,东亚已经基本上是东亚国家的东亚。不过,东亚的基本格局100年来大致维持下来,只不过更换了玩家。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东亚利益的攫取者和平衡者。美日军事同盟取代了英日军事同盟,他们假想的对手从当年的俄国变成了中国。日本还是日本。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超过了它在上个世纪初的扩张时期,却比那时收敛了许多,和平思维在民间占了上风。俄国在东亚收获(主要是土地收获)最大的时期在1850-1860年代。后来在1900年代,俄国对远东有些鞭长莫及,还吃了一个大败仗。现在俄国全面采取守势,不被逼到角落里不会反击,在东亚也很低调。这从它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东亚地区变化最大的是中国。一个原来被列强瓜分的国家已成为本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不再有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作为大国政治的牺牲品。中国成为东亚稳定的中坚力量,使本地区因大国干涉和扩张而爆发战争的风险减少了。
这一章讨论的国家都是中国的邻居,但不是全部的邻国。有专章论述的日本和俄国不在此列——它们自成一体。巴基斯坦、尼泊尔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它们被放在了上一章,与印度、伊朗等南亚、大中东国家在一起。虽然这里论述的是地缘政治,但国家出现的章节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自然地理的位置。
蒙古:夹在两个大国之间
蒙古的国土面积很大,有156万平方公里。一般中国人对蒙古了解最多的,是天气预报中来自蒙古国的冷空气或沙尘暴。因为寒冷和干燥,蒙古的草原并不丰美,难以承载更多的牲口和人口。蒙古国只有260多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两人。在游牧民族鼎盛的时期,这些人口足以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称霸欧亚大陆。据史集记载,在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蒙古的兵力总共只有12?9万人。以此推算,那时刚刚形成的蒙古族,其总数大概不会超过50万,比今天少得多。在今天的世界上,不到300万人口的国家是很小的国家,不可能掀起风暴。中国和俄国是蒙古仅有的两个邻国。这个边缘小国的价值主要是地缘政治方面的。
蒙古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也不容易加入到一个国家联盟中。当初,苏联策动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并强迫中国接受。斯大林的目的是在苏中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国,保护苏联本土与远东地区的联系。当时主要由西伯利亚大铁路来维持这种联系。在蒙古北部边境之外不远的地方,这条铁路与漫长的边境线并行。如果没有蒙古作为缓冲区,西伯利亚铁路可能被来自中国的敌人(当时是日本)切断。其实,在战争时期,从南面切断西伯利亚铁路的点有很多,不限于从蒙古境内。中国也担心来自蒙古的威胁。自古以来,入侵中国的多是北方草原上的骑兵,最近的例子就是苏联驻扎在蒙古的机械化部队。北京距离中蒙边界不远,在八达岭以北是荒原和草原,无险可守。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苏联在蒙古国驻扎大军。在1969年,苏联的威胁已经非常现实,中共的高级官员一度不得不从北京疏散到全国各地。后来,在中国提出的中苏关系缓和的“三大障碍”中,第一条就是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驻有大量部队。当苏联的威胁在1990年代初消退的时候,蒙古国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在任何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中,都会有完整的蒙古国。地图上还会出现其他一些国家:尼泊尔、不丹、朝鲜和韩国,以及并不和中国接壤的孟加拉国。这是陆图。如果是包括整个南海的中国地图,出现的国家就更多了,还要加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以及岛国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通常也会完整地出现在中国地图上。但在地理上,这些国家是位于(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附在”)中国的边界上,没有一个是“嵌”在中国领土之内的。可以说,蒙古国是嵌在中国之内的。在蒙古独立之前,中国的版图被比喻为一片秋海棠叶子。后来,这片叶子像是被虫子吃掉了一块,失去了外蒙古的中国地图看上去像是一只公鸡。蒙古国把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分割开,使它们之间的交通比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要大得多。中国内地与东北、西北的陆地交通线(即辽东走廊和河西走廊)暴露在北方的威胁之下。即使没有来自蒙古的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危险,也存在特种作战和空中打击的危险,因为中国面对蒙古的防御纵深很小,防范渗透、突袭的难度很大。所以,蒙古国的友好对中国比对俄国更为重要。一个敌对的、有强大势力存在的蒙古对俄国只是肘腋之患,对于中国则是心腹大患。
今天的中国和俄国都满足于蒙古的缓冲国位置。除非两国关系出现大的变化,否则谁也不会冒险改变与蒙古的关系而惊动另一方。没有这两个国家之一的同意,任何其他国家的势力都无法进入蒙古。但是,蒙古的外交政策并不是中立的。近年来,蒙古在认真寻找“第三邻国”以美国、印度和日本为重点。它与美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印度要在蒙古建立监测站,收集中国北方的情报。虽然蒙古可以从这些合作中换回些经济援助,但与外国的军事和情报合作对蒙古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定会得不偿失。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国,必须通过中国或俄国才能与其他国家交通,必须依靠这两个国家的善意。所以,中立是蒙古国的最佳选择。
朝鲜“独立”是在中国于甲午海战战败之后,在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外蒙古独立也是在中国最虚弱的时候,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与西藏一样,外蒙古独立和自治也有强权的直接插手和干涉。在西藏为英国,在外蒙古则为俄国。外蒙古的独立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后来又改为自治,被纳入了俄国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没有俄国的鼓动,蒙古都不会有明确的独立愿望。俄国在革命之后,暂时无暇继续控制外蒙古,而俄国战乱产生的土匪横行外蒙古,造成威胁。因此外蒙古地方政府向北洋政府寻求支持,请求取消自治。但是,当时的外蒙古也与西藏一样,权力掌握在喇嘛手中。外蒙古地位最高的活佛哲布尊丹巴不愿意放弃权力,喇嘛们也不愿失去特权。因为喇嘛的干扰,中央驻库伦的代表与外蒙古官府谈了半年多,最终谈判破裂。北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带一旅兵力开进库伦(今乌兰巴托)。在徐树铮到达之前,驻扎在当地的120名日军受到震撼,已经主动缴械。徐树铮同时还派兵收复了买卖城今蒙古的阿勒坦布拉格,在今乌兰巴托以北蒙俄边界南。在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之后,恰克图老城归俄国。中国在中俄边界以南另外筑了一条新街,为两国通商要地,此即买卖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还有唐努乌梁海。在库伦,徐树铮恩威并用,对权贵各个击破。半个多月后,活佛和王公同意取消自治。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自治官府上书中央“情愿取消自治,仍复前清旧制”22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命令,接受外蒙古的请求。但在苏联政权立住脚跟之后,蒙古在1921年发生了革命。中国还是失去了外蒙古。
现在,外蒙古独立已久。前些年有报道说,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国会)有成员提出回归中国,建立联邦国家。对中国来说,蒙古国最好的出路是保持现状,享受一个主权国家的所有权益,承担其全部责任。真正独立后的蒙古国缩短了中苏边界的长度。像哈萨克斯坦从苏联独立出来之后,中国在西北只有很短的一段与俄国接壤。这样,中俄之间就有了两个缓冲国。中国农民在哈萨克斯坦租种农田,中国工人在哈萨克斯坦开采油田。与哈萨克斯坦不同,蒙古国缺乏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工业基础也较差。同为内陆国,蒙古的发展前景没有哈萨克斯坦那样乐观。
资源的匮乏大大减少了蒙古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这片土地本身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蒙古国的价值在它的地理位置。不仅对中国、俄国如此,对美国、印度和日本也是如此。如果外蒙古回归中国,就会加大中国在俄国远东的影响力;如果俄国像苏联时期那样控制蒙古,就会再次对中国首都乃至整个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构成威胁。外蒙古东部是成吉思汗发迹的地方,他和他的子孙曾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这段历史不断地激起现代蒙古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却不能改变它的困境。这个国家被外界所忽视。地缘政治争夺的重点在它的边界以西。
蒙古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难以获得完全的自主。广袤、平坦的国土甚至决定了它很难有足够的兵力守卫边界。蒙古国或者倒向中国,或者倒向俄国,或者在两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满足于缓冲国的地位。第三点对蒙古国是最理想的,也是最艰难的。保持平衡不仅要求蒙古领导人有高超的技巧,同时也取决于中、俄两国的友好和互信的关系。在欧洲有过成功的先例,这就是瑞士的永久中立,瑞士因此成为一个和平富裕的国家。
自2004年以来,蒙古和印度每年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蒙古是一个沙漠和草原的国家,却在向印度学习丛林作战。印度已经在蒙古国建立了监听站,还要设立预警雷达站,用来监听、监视中国的北方地区。蒙古出让它的地理位置,换取一点援助和支持。由于蒙古国只有两个邻国,它决心要对付中国,就必须和俄国维持良好的关系。反过来也一样。除了俄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通过它威胁中国。如果蒙古国罔顾中国利益,引入外部力量,并对中国形成威胁,中国就不能不有所回应。蒙古国的任何冒险行动必将对它自己构成威胁。一旦冲突激化,无论美国还是印度,都没有能力直接帮助蒙古。2008年夏,中国因为奥运会禁止外国军用飞机飞越领空,蒙古国就不得不推迟与美国等的年度军事演习。它的这个困境没有突破的可能。“地理决定命运”的说法对蒙古国同样适用。没有实力作后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像蒙古这样纵横捭阖,怎么可能游刃有余?怎么可能不伤到自己呢?
小国游戏大国政治,企图把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确实像玩火一样危险。国际政治是实力者的游戏。蒙古,一个夹在中国和俄国之间的内陆国家,人口200多万,却要充当一个地区中枢,把美国、印度和日本拉进去,为自己取得对抗邻国的均势。这几个大国和较大国也愿意给中国和俄国添点麻烦,以后可以借此讨价还价。这些国家只是把蒙古作为牵制中国和俄国的一个棋子,不需要时随时可以抛弃。那时,蒙古何以立足?何以面对它的邻国?
朝鲜半岛:通往大陆的跳板
中国地图的形状像是一只公鸡,而朝鲜半岛像是这只公鸡脖子下的肉垂。这个肉垂对中国安全极为重要。任何一个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大国占领半岛,都会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半岛与中国东北相邻,经过辽西走廊,就到了首都北京的门前。在海上,朝鲜半岛是渤海和黄海的屏障。当朝鲜半岛被控制在一个强国手中,中国在近海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渤海和黄海有被封锁的可能。以半岛为基地的海军可以威胁到长江以北的沿岸,甚至到长江三角洲。
东亚局势最不可测的地方是朝鲜半岛。100多年前,朝鲜半岛丧失了独立,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现在,半岛南部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军事基地;半岛北部是一个贫穷而封闭的国家,但是有庞大的军队,在发展了核武器之后,立场更加强硬。半岛是大国利益交织的地方,有重大利益的国家不会坐视其他大国在此坐大。半岛上的对立(不仅是朝鲜南北对立)是一个死结。虽然不排除可能出现有利于和平的变化,但总的说来,那是一个潜在的热点地区,即使不爆发战争并把其他一些国家拖下水,也会大量消耗各有关国家的资源。无论怎样,朝鲜半岛的无核化符合中国利益,中国不应该在核问题上无所作为。
东北与关内的交通主要通过辽西走廊。辽西走廊从锦州到山海关,长180公里,宽20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抵御北方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过去300多年中,辽西走廊是多次决定性大战的战场。明军与满军在这一带打了几十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之战中受伤而死。在1640-1642年的松(山)锦(州)之战,清军消灭了关外的明军。1644年,清军经过山海关入主中原。日本入侵中国从朝鲜半岛登陆开始。后来日本又在东北与俄国大打出手,双方共投入200多万军队。日本占领东北后向中国内地进攻。1948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一场决定性大战——辽沈战役——也是在这一带。元、明、清三朝的首都设在北京——在山海关以南不远——目的是抵御北方入侵(明),或保持与北方的联系(元、清)。东北方来的清朝也不免来自东北的威胁,当然不是他们留在故乡的同族,而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中国的全球化是从被入侵开始的。外战和内战都反复证明,一旦东北失陷,整个华北无险可守。失去了华北,整个中国也就岌岌可危了。朝鲜半岛是东北的门户。
所以,朝鲜半岛这个肉垂虽然不属于中国这只鸡,其地位却远远超过了可有可无的雄性装饰。它是一个战略要地。在肉垂的后面,是中国公鸡的喉咙。当朝鲜半岛掌握在敌对国家手中时,这个肉垂就有可能变成坚硬的鸟喙,反啄公鸡的身体。好在朝鲜半岛自身现在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受面积和人口所限,在可预见的未来,半岛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
朝鲜半岛上现在有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两国的军队在三八线两侧对峙,韩国一侧还有美国军队。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因为朝鲜的存在,美国的军队被拒斥在中国的边境线以外。这也是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结果。南北朝鲜属于同一个民族,将来有可能统一。不过,在统一之前,两侧还将继续把对方视为敌人,或主要敌人的走狗。100多年以来,朝鲜半岛从来没有获得过完全的独立,韩国至今仍依靠美国的驻军。压抑的民族情绪总是要通过某种途径发泄出来。近年来,韩国的总统竞选人总是要摆出反对某个大国的姿态来争夺选票,并在上台后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反对的姿态。美国、中国、日本都是被攻击的候选国家。好在这些国家对受到的攻击都没有表现出太在意。
以上所说都是在中国较弱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情况。现在的论者多以此为前提。在“中国威胁论”盛行的时期,中国仍然在担心外来的威胁,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客观地看(即不考虑意图),中国更多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者,而非被威胁者。虽然官方竭力洗刷“威胁”的污渍,无法否认的是,威胁与实力是一致的,而与意图的关系较少。这个道理在国内政治中也同样有效。数百年来对中国的威胁路径仍然存在。但中国应该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去看这些路径,它们也是中国“打出去”的可能。当外部威胁来临时,中国必定能够打出去,给敌人造成更大威胁。与1950年代相比,中国已经有了更多的力量。决策者在思考国际局势,尤其是周边问题的时候,不必再拘泥于过去的防守思维。中国在行动时可以更主动,在谈判中更坚持自己的利益。
地缘政治的现实与韩国排斥大国的心态相反。朝鲜半岛上的战争与和平不可能由它们自身决定。半岛是一个热点地区,也是大国在东北亚的利益交汇之处。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反映了这种交错的利益,除了朝鲜、韩国外,还有四个国家参加了会谈。对半岛局势最有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它在韩国驻扎了三万多军队,在日本的驻军也随时可以提供援助。其次是中国、俄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都是半岛的邻国,其中日本是海上邻国。中国与半岛的边境线最长,一旦半岛上出现大的动荡,中国所受的影响必然最大。所以,中国在半岛上的安全利益比俄国和日本都更大,所负的责任也更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向朝鲜提供的援助最多。
朝鲜半岛的统一将大幅度减少美国在半岛的影响力。在朝鲜民族主义的压力下,美国也许将被迫撤出在半岛南部的军队。中国也是一个有待统一的国家,台湾海峡两岸保持分裂状态符合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利益。中国唯有分裂,一些小国才能在台海两岸不停地“吃了原告吃被告”中国大陆能够运用它的实力,挤压或争取那些小国。但朝鲜和韩国只能接受对它们双方的外交承认。不过,这个无奈也有好处,它们不必为争夺外交承认而花费金钱和外交资源。朝鲜半岛维持分裂状况,同样符合许多国家的利益:美国军队可以继续留在韩国,日本不必面对一个民族主义也许更激烈的半岛。自朝鲜核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对朝鲜半岛越来越感到不安。日本相信,半岛上发生的事情可能直接涉及日本,日本的一位主要防务专家说“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威胁日本独立和安全的所有战火都是从朝鲜半岛点燃的。”竹贞秀司:韩国和日本的防务合作:前景和问题,太平洋网站,1999年11月。转引自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美国与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兵力态势,99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这句显然有些夸大。除了蒙古从朝鲜出兵侵略日本以外,半岛上的战火都没有对日本构成直接威胁,没有蔓延到日本。这位专家的话表明,日本将再次开始深深卷入半岛和大陆的事务。
俄国的远东地区也受制于朝鲜半岛,尤其是海上交通和主要军港。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一起堵塞了俄国军舰南下的通道,使俄国海军在远东面临它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同样困境。俄海军更加倚重在堪察加半岛东南端的基地,在海参崴东北2000多公里处。那里受暖流的影响,不比海参崴更寒冷,但离腹地更远,不过向大洋的航行更畅通。自冷战结束以来,因能源价格上涨,俄国的国力已经恢复了很多,但它在远东的力量仍然有限,它的远东城市也不如西部城市繁荣。至少在今后数年内,俄国的主要精力仍将放在它的欧洲部分,那里的挑战更大。俄国很难同时照顾到相距遥远的东西两翼。所以,它不会在朝鲜半岛事务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朝鲜历史开始于周初的箕子朝鲜、秦末的卫满朝鲜。箕子和卫满都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中国的藩属。这个历史事实是许多韩国人对中国不满的原因,他们甚至要抹去中国对朝鲜文化的影响,抹去汉字的痕迹,改变首都的汉名,等等。在朝鲜努力塑造本民族文化形象的时候,中国人可以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战争。许多韩国人相信,如果没有中国的加入,南方已经统一了半岛。他们忽视了,如果没有美国军队参战,朝鲜在此之前已经统一了半岛。虽然朝鲜人驾驶苏联坦克,但在那时,他们还没有像南方那样依靠外国军队。中国不是朝鲜战争的始作俑者。中国加入战争,是因为美国占领半岛之后将对中国构成极大的威胁。日本历次侵华都是从朝鲜半岛上岸。如果说有一方对战争的扩大负有主要责任,那就是美国。一个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国家把军队推进到边境上,中国不可能不做出反应——即便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朝鲜战争的扩大是美国的傲慢造成的。中美两国都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好处,半岛上的人民更没有得到好处。得利的是苏联。
由于中国威胁论和美国的围堵,中国有时候甚至不能像一个较弱小的国家那样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一不想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别的国家的警惕;其二不愿把邻国推向敌对方面。所以,中国隐忍的时候比坚持利益的时候更多。中国应该更多地借助民间的力量,但是,只有开放的社会中才会有真正的民间组织。中国有许多打着民间组织旗号的政府组织,其行为方式与政府是一样的,受到同样的限制。开放的社会将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外交选择。
美国在韩国的驻军是为了对抗朝鲜,防止可能出现的战争。美军的存在还有别的目的。正如它在中亚的军事基地一样,有围堵该地区大国的意图。虽然使用的是军队,美国的主要目的不是对俄国或中国形成军事威胁,而是向基地所在的地区显示美国的存在,使它们不倒向别的国家,从而牵制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基地有军事目的,却是对付本地区的较小国家。虽然两种方式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持,这种围堵方式的地缘政治色彩更浓,有别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围堵。中国也可以使用地缘政治的手段来破解围堵,不战而屈人之兵,逼退围堵者。
一个对自己国家和国民不负责任的政权掌握了核武器,就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孤注一掷。这样巨大的危险是不可容忍的。现在各大国都在推卸责任,不想出头。按照常规,它们尽量先把别的国家推向前台,给自己留下更多的主动。现在,大国在等待时机,同时也在等待朝鲜内部的变化。但是,等待不表明它们不会行动。在朝鲜核问题上,大国的利益是比较一致的。
在1950年,美国军队向中朝边境推进,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中国不得不做出反应。美国当时的决策者忽略了一个事实: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一直把半岛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在唐、明两朝,中国都曾在半岛上打击入侵的日本人。今天的国内论者没有忘记历史。但是,他们也忽视了一个事实:中国不再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至少在东北亚地区没有强劲对手。如果朝鲜半岛仍然是一块跳板,那也是中国的跳板,不是美国或日本的跳板。中国完全应该,而且必须在半岛局势中更加主动地行动,必要时放手一搏。
东南亚:华人曾经的目的地
在东南亚的10个国家中,5?5个在中南半岛,4?5个在半岛以南或以东的岛屿上。马来西亚在大陆和岛屿上各有一部分领土,两地最近的直线距离大约有600多公里。这些国家都在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的陆地或海上邻国。这10个国家组织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但是,东南亚仍然是“破碎地带”向东的延续。这里仍然缺少权力,是美国争夺的重点区域之一,只不过没有战争,没有核武器,恐怖袭击也较少,因此破碎程度表现得不如大中东那么明显。
东盟是一个松散的地区组织,其内部矛盾往往很大。比如,泰国和缅甸几个世纪以来互不信任;泰国与柬埔寨因领土纠纷而爆发了武装冲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经常吵吵嚷嚷。各国贫富差距大,有富裕国家,也有世界级的穷国。有几个国家的内部还不稳定,地区合作尚不能被排在显要位置。而且,这10个国家没有一个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充当领导者。印尼虽大,但实力较弱;新加坡虽富,但太小;越南虽强硬,但受到政治制度的很大限制。在1998年金融危机打击之后,南海国家联盟该地区的活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东盟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区域组织,不过在与其他国家对话时,东盟作为一个平等伙伴,可以减少单个国家势单力薄的缺陷。与东北亚相比,东南亚的力量显然不足。在10+3的对话中,3个国家中的中国距离东南亚最近,日、韩都在东北亚。中国有大片国土位于东南亚,这是中国的优势。必须有外力的介入和推动,东盟才能活跃起来。
和东北亚一样,东南亚也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部分。朝贡体系之所以能成为东亚国际关系稳定的基础,原因是中国唯一大国的地位不可取代。这是由中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文化水平、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没有竞争者也就不会有争夺霸权的战争。因此,东亚过去的国际体系是稳定的。其他国家都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各国都不能获得强大的军事力量,挑战宗主国,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外。南宋曾向金称臣上贡,形成了反向的朝贡关系。强大的汉、唐在初期也一度向北方的匈奴和突厥称臣。北方王朝先是尾大不掉,和中原王朝形成割据态势,如果有能力则进一步南侵,以图彻底取代中原王朝。不论这些部落联盟多么强大,如果它们不能占领中原,就不能获得宗主地位。清朝入关成为正统王朝之后,仍受到朝鲜的(暗中)歧视,日本则完全中断了朝贡关系,因为它们认为满族不是中原文化的正统。中原王朝(现在的中国)之强大是东亚安全的保障。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发生在东亚的多次战争,都可以看做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结果。中国的再次强大与富裕将是东亚和平的保障。
东盟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差别很大。新加坡和菲律宾的盟友是美国,而缅甸则被美国视为敌国,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不太喜欢美国,越南等国对美国也很警惕。因此,东盟作为一个整体,难以和美国结为亲密盟友。另外,东盟内部各国彼此也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矛盾,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地区。由于国内不稳定和经济不发达,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尼不能承担起领导的责任。所以,如果仅仅依靠东盟,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并不明朗。
东南亚是亚洲民族组成最复杂的地区。与中国在陆地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都是多民族国家,都有数十个民族。与东南亚相邻的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东南亚的主要民族与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多是同一个民族,如傣族、景颇族、苗族、瑶族,等等。他们的语言也多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这是因为中南半岛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原住民更向南移动。所以,在血缘上,中国与东南亚不可分割。在过去数百年,中国土地上有更多的人向东南亚移民。与远古不同,这些新移民大多是汉人,或者说,他们是在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之后的移民。他们与远古移民也许有相同的祖先。新移民的分布更广泛,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华人,他们使中国与东南亚的血缘联系更加密切了。
华人在东南亚发展的过程是艰辛的,在国内的遭遇也很不好。明、清时期,海外华人受到国人的歧视。在清末,他们支持革命者。在日本入侵时期,他们支持抗战。从1950年代开始,他们所有人都有特务嫌疑,他们在大陆的亲属饱受迫害。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华人格外受欢迎。当时大陆实在是太穷了(许多人深有感触),文明水平太低了(不少人承认这一点有困难),任何一个海外华人以及外国人都被想当然地当成是有教养的富翁。现在,大陆人能够用比较平和的心态看海外华人。无论华人的国籍是什么,他们在血统上都无可更改地是华人。只要他们认同华人身份,对故国有亲切感,中国就应该让他们能够以自己为华人而骄傲。
南海:东南亚的地中海
这里所说的南海是广义的南海。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不限于中国的海疆。广义的南海指马六甲海峡以东包括泰国湾以南的海域。这样,在东南亚的10个国家中,有8个分布在南海周围。其中,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五国是中国的海上邻国,与中国有领海主张冲突。泰国、新加坡和柬埔寨在南海的西南边缘,不与中国在海上相邻,与中国没有领海主张冲突。与南海不直接相邻的东南亚国家仅有两个——缅甸和老挝。缅甸的领土完全在马六甲海峡以西,须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进入南海。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却可以通过湄公河经柬埔寨和越南进入南海海域。这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目的之一。
南海可以成为东南亚的地中海。地中海的文明进程比南海早很多,在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灿烂的古文明。相对而言,南海的文明进程比较迟缓。近代之前有一些灿烂的文明,比如以吴哥窟为首都的古王国。南海开发的滞后与中国有关。中国不是一个鼓励贸易的国家,岭南地区的开发较晚。此外还有气候的原因。南海多台风,对贸易很不利。5世纪的时候,晋朝的高僧法显去印度取经。他于399年从长安出发,在402年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又渡过新头河(印度河)到达今天的印度。409年,法显南渡到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411年秋,他搭乘一条商船启程回国,船在途中遇大风,漂流了90天后抵达南海的耶婆提耶婆提(yāva-dvipa)是一个古国,在今天的爪哇岛上,是当时的南海交通要地,与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定期商船412年夏,法显从耶婆提出发。本来预计50天后可到达广州,但又遇到暴风雨,船在两个多月后被吹到今天的山东即墨。法显把他15年的游历记在了佛国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的印度历史和南海航行的情况。当时,虽然海上的行进速度要快一些,但危险似乎比穿越高山沙漠还要大。在1292-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耶婆提所在的岛屿)。元军初战告捷,然后受到当地盟军的袭击,大败而归。当年元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的单向航行需要60多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从英国到广州的单程航行时间大约是4个月,往返需要8个月。对于英国人,距离和时间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利益对比法显的记录,可以看出晋、元到爪哇的航行时间没有变化。
南海的风暴远比地中海暴烈。在海上冒险的是商人、出家人,以及受到派遣的军人。这一点与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情况没有区别。但在规模、进取心(或贪婪)和尚武精神等方面则远不如欧洲。这是在过去500年造成东西方历史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南海的风暴频繁,却没有阻挡商人的进取。日本学者三上次男研究了各国出土的中国瓷器,发现了一条新的商路,从中国到东南亚,再到印度、埃及和欧洲。中国瓷器是通过海路运出去的,沿岸都可以找到大量瓷器的碎片。三上把这条贸易通道称为“陶瓷之路”三上说:唐朝末年“在南海出入口的广州就居住着超过十万人的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波斯人和犹太人,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当时海运通航的盛况。”三上次男:陶瓷之路,15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在宋、元,这些泛海而来的商人还聚集到泉州,那里至今仍有这些人所信奉的宗教的遗址。“陶瓷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开通了,时间大概比丝绸之路略晚。在比较了陶瓷之路与丝绸之路后,三上说:
文献上的记载和考古学的资料均表明:早在公元前后开始,海上通路就被频繁地使用着,它同丝绸之路一样,早就成为重要的贸易通路了。陶瓷之路,154页。
在丝绸之路因中亚的战争、国际关系恶化等原因而衰落之后,海上交通变得更为重要。马可?波罗沿着丝绸之路到中国,沿着陶瓷之路回威尼斯。他从刺桐(今福建泉州)出发,在霍尔木兹(在今伊朗)登陆。今天,在人们研究、赞叹丝绸之路的时候,却忽视了陶瓷之路。陶瓷之路是华人开拓东南亚的起点。中国过去把东南亚称为“南洋”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大多到了南洋。这些华人、华侨至今仍是当地的商业精英。他们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和习俗。华侨在南洋的经历,与希腊殖民时期希腊文化和希腊移民经过地中海迁移的情景有相似之处。
台风现在仍在年复一年地袭击南海及沿岸地区。但卫星和巨型计算机可以提前预报台风的到来。船只也更大、更牢固了。在南海航行的风险已经大大减少。因此,南海现在有了成为另一个地中海的可能。地中海为欧亚大陆及非洲大陆包围,只有一条海峡通往大洋。南海不同,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从台湾岛开始,经菲律宾群岛到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与大陆上的马来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望。南海在东、南两个方向上的地形破碎,有无数条通道可以通往大洋。马六甲海峡是最重要的出口,但不是唯一的出口,与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位不同。台湾海峡是从北方进出南海的一条重要航线,但也不是唯一的通道。因此,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地中海的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南海比它大了100万平方公里。地中海有许多大的岛屿和半岛;南海内没有半岛和岛屿,而岛礁几乎没有人烟,除了少量驻军之外。这是南海的不利之处。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这些不利是可以克服的。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能够控制南海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海军。美国在二战中打败了日本,夺取了控制权。一直到冷战后美国才撤出在菲律宾的海军和空军基地,但仍然经常回去。2009年6月,美国军舰的拖曳声纳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之外碰撞上了中国潜艇。双方都低调处理。美国还在加强关岛的军事基地。这个500平方公里的小岛位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南端,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以东大约2700公里处,比美国在夏威夷岛上的基地向西靠近了6000多公里。2008年5月31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宣布,美国将投资150亿美元在关岛上修建大型军事基地。关岛已经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支撑点,可以支持航空母舰、隐形轰炸机、攻击核潜艇的作战和维护。把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东亚的外缘,唯一可能的打击目标就是中国。此外,美国与南海附近的东南亚国家常年举行至少四场军事演习。“金色眼镜蛇”是多边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卡拉特”主要是为了增强美军与其他军队在海上的联合作战能力;“对抗虎”是美国与泰国和新加坡之间的演习;“肩并肩”是美国和菲律宾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这些演习包括了陆海空三军的作战演练。因此,美国虽然不是南海周边国家,却是南海的最大玩家。
邻近南海的菲律宾和新加坡是美国的盟国。美国军队使用它们的基地,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冲绳、关岛和日本的美国军事基地能够提供远程支持。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利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并在冲突发生时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中国的选择因此受到限制。如果美国不在南海挑起或挑唆冲突,它的存在不是坏事。各国将通过合作来解决领海争端。
中国对南海的大部分海域都提出了主权要求。但是,大陆及台湾所占据的岛礁数量很少。在南海与中国有领海争议的各国中,越南占据的岛礁最多,与中国的利益冲突最大。1974年,中国与南越在西沙群岛发生武装冲突;1988年,中国和越南在南沙群岛发生武装冲突。这是中国在南海仅有的两次军事行动。中国与邻国的领土、领海纠纷难以解决,而在南海的情况最为复杂,因为对同一片水域、同一个岛屿提出要求的往往有两个以上国家。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各方不得采取单方面行动。2007年底,中国宣布南海岛屿归海南省管辖,引起了越南人走上街头抗议。在中国管理之下的南海岛礁只有很少几个。如果中国不打算通过武力一一夺得这些岛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和平方式,与这些国家共同开发周边海域。中国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是,一些国家已经占有了更多的岛礁,它们肯定不愿意与中国分享。
在广泛的区域合作中,中国必须掌握南海的主导权,也不应该放松主权要求。在南海沿岸各国中,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其他各国对中国的主导地位大概不会有异议,虽然它们不愿意损失利益。最不情愿的国家是美国——距离南海很遥远的一个国家。美国正在加大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中国目前正在加强海军建设,这是为了保护中国对领海的主权要求,而不是针对美国的。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是在南海,在中国认定的自己的领海之内,不会到加勒比海炫耀。目前,中美海军在南海的竞争主要是为了争夺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在气势上、技术上压倒对方,把周边国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国际影响力有点像演戏,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欢呼的时候,他的感觉一定会非常好。如果另外有别的演员登场,无论新来者声称他的愿望是多么的善良,是多么愿意充当配角,也一定会给原来的那个演员造成压力,减少观众对他的注意力。演员需要道具。在国际舞台上,道具就是经济实力、武力和文化影响力。在战争开始之前,国家间的争夺就是这些力量在较量。在娱乐界“抢戏”大概是最不能容忍的冒犯了,抢戏的矛盾激化后就会引起台上打斗。
南海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在沿海各国中,中国有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优势,有石油、天然气的巨大消费市场。南海合作只限于有关临海国家。所以,南海合作会给中国带来好处。南海有复杂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叠。在东亚倡导部分重叠的国际合作,可以提升在不同方面的中国国家利益,使中国成为多种合作的核心。现在已经有了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及韩国3国(10+3)的合作。日本与韩国都是东北亚国家,距离东南亚较远,缺少中国在南海的地缘优势。10+3不应该妨碍“南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没有必要排除这两个国家的参与。它们可以提供资金,得到市场供应。其实,在南海边上有两个金融中心:北部有香港,西南有新加坡。只要能创造利润,南海合作不会缺乏资金。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陆地上的合作。湄公河(澜沧江)的源头在中国,这条河的上游只能承载数百吨级的船只。从云南出发,要跋涉经过四个国家才能出海。作为出海通道,湄公河对中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河运对内陆国家老挝的益处最大,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运输。从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公路、铁路在修建中,或者已经建成。这是中国作为东南亚大陆邻国的优势,区域外的任何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现在中国应该发挥海上优势了。在东南亚国家中,缅甸与老挝不在南海的岸边,它们是中国的陆地邻国。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南海合作组织不会排斥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这两个国家可以从南海合作中得到利益。
近年来,沿岸国家在北冰洋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原因之一是全球气温上升使得在北冰洋开采石油变得可行了。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实力远在南海沿岸国家之上。2007年8月,俄国在北极海底插上了国旗,接着就是炫耀武力。加拿大也加强了军备。在2008年,美国、俄国、加拿大、丹麦(代行格陵兰的外交)、挪威5个北冰洋国家举行高峰会议,同意以科学研究得出的证据来决定在北冰洋的主权归属。加拿大宣称要成为北冰洋的“超级大国”如果北冰洋问题能够得到和平和妥善的解决,必将为其他地区的领海纠纷树立良好的榜样。把南海建成开放的“内陆海”的可行性很大。法国在2007年倡议建立“地中海联盟”在沿海国家中得到积极反响。倡议还得到了德国的谅解,德国曾担心地中海联盟将影响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海南岛位于南海的北端,在这里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可以成为南海合作的平台。台湾位于南海东北角,控制着南沙的“大岛”太平岛。在与大陆达成某种协议之后,大陆应该能够接受台湾以特殊身份加入“南海联盟”(姑且名之)。本书作者在完成这一章之后才了解到法国总统萨科奇的“地中海同盟”建议。“南海联盟”想法的基础是南海地区的局势,不是对法国倡议的模仿。另外,萨科奇也不是原创者。在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有一个类似的国家间的合作组织。两岸合作将增加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的可能。
从黄海、东海到南海,中国提出拥有主权的海域都受到邻国的侵占。在这中间还夹着台湾问题,现在因国民党重新执政而得到缓解,给大陆留下了更多选择余地。这些领海冲突为外部大国在本地区上下其手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国不能胶滞于所有争端,也不可能同时应对所有这些国家。中国必须首先释放出一部分力量,才能争取到战略主动。必要时,哪怕在某个方向上小有损失,也在所不惜。民族主义和海底石油是最大的障碍,使得任何让步都非常艰难。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对海洋的重视实在太晚了,落在了其他国家的后面,以至于在所有地方都非常被动。由于有领海争端的国家数量太多,中国不能轻易使用武力,否则必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陷入更大的被动。所以,在战略方向上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在哪里坚持,在哪里稍作让步。海洋划界可以效仿陆地划界的经验,有予有取。即使让步也不能是一味地让步。
越南:狭长的国家
越南是一个细长的国家,南北长达1600多公里,东西最窄处只有50公里,约等于北京市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长度。只有在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和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形才比较宽阔一些。这两个三角洲也是越南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狭长的国土形状对于防守非常不利,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时。因此,越南的战略纵深在南北方向,而东西两翼则非常容易受到威胁。越南中部最细的部分,对着中国的海南岛。在陆地上,当发生较大规模战争时,细长的越南只能把西方的老挝作为它的战略纵深。在反法和反美战争中,越南就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奠边府战役还是胡志明小道,都与老挝密不可分。老挝和越南都是中国的南方邻国。在过去100多年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战争中,越南经常把中国作为大后方。这一点与朝鲜有相似之处。
越南中、北部曾经长期是中国的一部分。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桂林(约相当于今天的广西)、象(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三郡。秦朝时,今河北正定人赵佗是戍守南越的一名军官,任南海郡的县令。秦亡之后,赵佗据岭南以自保。他自立为南越王,都城在番禺(今广州)。根据越南正史,越南历史开始于赵佗,他被当作越南的开国之君。汉朝建立后,不能容忍南越的地方割据。公元前181年,吕后发兵攻赵佗“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领”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班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酷暑和潮湿,士兵染上了严重的瘟疫,不能翻越南岭。“隃”通“逾”“领”同“岭”南岭。瘟疫当是瘴疠。暑湿、瘟疫、山地是在南方作战的不利因素。在整个南方战线上,中原军队都长期面临同样的挑战,常常因此而失败。汉武帝时再发兵击南越。公元前111年,南越灭亡。武帝在其故地设立了九个郡。唐朝时,今天越南中、北部属于安南都护府管辖的一部分。此后,那个地方被称为安南。
越南在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时期走向独立,968年,丁部领在花闾(在今河内以南90多公里的大山中)称帝,国号大瞿越。越南独立从丁朝时期开始。这时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已经有8年,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还没有结束。北宋军队攻取了后蜀,但南唐、吴越、南汉等偏安的地方王朝仍然是独立的。在宋的北方有强大的辽国(983年改国号为契丹),后来则有金国。北宋的形势很局促。因干涉越南不能取胜,北宋于973年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确立了越南对中国的藩属和进贡关系。此后越南一直是相对独立的藩属国。明成祖时,中国曾短期占领越南,把越南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但明军最后失败了。1802年,安南的阮福映得到法国和暹罗的帮助,打败对手,建立了阮朝(1802-1945)。他上书请求清朝皇帝分封,以获得正统地位,并请求改国名为“南越”第二年,嘉庆帝把南越两个字的顺序颠倒了,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两国之间宗主与藩属的关系一直延续到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与朝鲜半岛相似,今天的越南是由三个古国合并而成的。越南的扩张从北向南。在今天越南的中部的国家是占城(或占婆,此前称林邑),与柬埔寨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受印度教的影响很深,与北方的儒家文化圈不同。在数百年的战争之后,占城在1471年(明成化七年)被北方的越南占领。这是明朝退出越南之后的事情了。越南从高棉人那里占领湄公河三角洲则晚至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所以,越南获得今日狭长之国土,是很晚近的事情,是越南沿海岸向南扩张的结果。此后,当越南向老挝、柬埔寨方向扩张时,法国人来了。法国人把越南、老挝、柬埔寨合并为印度支那,但在殖民地之内仍把越南分为北、中、南三块。北方再次统一南方是在1975年。如其他一些前殖民地国家一样,越南也要继承殖民者的遗产,把另外两个国家纳入版图。越南对南海岛礁的领土要求,也只是以法国人的可疑活动为基础。
中越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最近的一次是在1979年。边界冲突持续到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每一个朝代都曾经打进过今天越南的土地,越南对中国积怨甚深。因为相对弱小,在与中原王朝的历次战争中,越南即使取得胜利,也都会主动采取和解的态度,称臣纳贡。中国也从来没有举全国之力与越南作战。帮助越南取胜的,除了越南的民心之外,还有地形、气候、疾病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外来者非常不利。在不对等双方的战争中,对于大国是局部战争,对于小国则是全面战争。因为这种实力的不对等,沃玛克把中越关系看做是“非对称”的。他说:“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下,越南的安全特征是防备中国。虽然关系正常化了,越南在睡觉时也会睁着一只眼看着中国。”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229,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在可预见的未来,越南对中国的防备不会减少。
1974年,在北越打败南越之前不久,中国海军把南越军队赶出了西沙群岛。虽然中国认为是南越挑起的事端,目的是想把美国拉下水,维持它摇摇欲坠的统治。但是,北越对这场冲突的解读是,中国想在越南统一之前制造既成事实,迫使越南接受。1988年,中国又把统一后的越南赶出了南沙的赤瓜礁。越南是对老挝和柬埔寨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因为越南对这两个国家的企图,中国曾经称它为“地区小霸”在1979年发动了对越作战,攻取了它的一些边界城镇,并在短时间内撤出。此后,中越边界冲突持续了10年。现在,虽然中越两国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但两国的海上争端并没有结束。越南无力单独与中国抗衡,因此它积极发展与美国、印度乃至日本的军事关系。一旦受到中国的强大压力,它就可能倒向这些国家寻求保护,成为它们牵制中国的一个棋子。这些国家也在试图把越南变成这样一个棋子。
越南正在购买俄国的武器:基洛潜艇、苏-30战斗机和护卫舰,还有欧洲的直升机。其防卫或打击目标显然是中国。在中国之外的南海各国中,越南的态度最强硬,抢占岛礁和勘探海底石油的动作最大,获得的利益也是最大。
越南是一个滨海国家,国土面积将近33万平方公里(比三个浙江省还大一点),海岸线很长,达3260公里。越南处在控制南海的良好地理位置,整条海岸线形成了南海的西部侧翼,可以从陆地对南海上的目标构成威胁。金兰湾位于越南南方,在向东最突出的那一段海岸线上。南海的东西宽度有限,基本上都在越南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内。法国、美国和苏联等大国都曾把金兰湾作为海军基地。现在越南的海空军力量有限(正在加强军购),尚不能很好地利用它的地理位置。一旦一个强大的力量掌握了金兰湾,就能控制南海的航线和石油。
越南是一个大陆国家,却有岛国的航海之利,能够成为寻找廉价劳动力的国际制造业的目标。越南是东南亚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86年,从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越南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5%,...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