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点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女人的心灵与昭君深邃的双眸对视,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倾听她淹没在历史烟尘里的心语,这世上,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姑娘的情怀,能欣赏她认命背后不羁的个性,能为她坎坷不平的一生洒一掬同情的清泪?少年进宫,在他人眼里无疑是上了天堂,包括她的家族,从此一荣俱荣。对昭君来说呢,刚与亲人生离死别,接着面对的便是深宫的禁闭生活,勾心斗角,猜疑嫉恨,地位卑微,宠幸无望,还有毛延寿这类小人的陷害。有人说她因不满毛延寿的报复才愤而上书要求和亲,借此展示自己的绝代姿容。这样的昭君岂不浅薄!献身社稷,安定边陲,我相信饱读诗书的昭君有这等巾帼豪气,但我更愿相信,昭君将此当成了一次逃离皇宫的机遇,与其在深宫寂寞窒息而死,不如远嫁塞外,去过自由流浪的异族生活。长江和三峡孕育了她,秀丽的香溪浸润了她,她本来就是自由的自然之女,怎么能忍受重重宫墙的拘禁?这样的选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她所具有的胆识和气度,就是须眉男子,又有几人能敌?
昭君出逃成功了,她终于得以与广阔的天地息息相亲,但人生从此波折不平。由温暖秀丽的江南到寒冷干燥的长安已是不幸,又千里迢迢,远嫁塞北,住穹庐,披旃裘,食腥膻,饮湩酪。身陷异族,语言不通,无一可交谈之人,夫君年过半百,已有妻室。这些,昭君都一一承受了。悲惨的是,两年内夫丧子亡,依照胡俗,她得嫁给自己的继子。继子虽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对接受汉文化传统教育的昭君来说,无疑犯了乱伦之罪。当时,她内心的感情狂澜是否足以冲垮生之信念?虽贵为王妃,但任人安排的悲哀、伤痛、无望,身边无一亲人的孤独、凄凉,常人的想像又怎能及其万分之一?她在绝望之中想到了归汉,可恨帝王岂肯为一卑微女子设身处地!一纸以国事为重、须服从匈奴习俗的诏书,轻轻斩断了弱女子微茫的希望。此时的昭君在帝王眼里早已不是一见倾人城,再见倾人国的美女,成了他保证自己江山安稳的一颗筹码。国事为重之后,是帝王无情而冷漠的私心。
马致远在汉宫秋里极力渲染元帝对昭君的眷恋之情,想想都令人寒心。马致远凄美的杜撰正好成为一种反讽,成为对当权者的指责,作者借此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对昭君的景仰、爱怜和同情。大政治家王安石在明妃曲里写道:“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并感叹“人生失意无南北”在南边的长安,昭君失意,在北边的胡地,还是失意。王安石算得上是昭君的隔朝知音了。
昭君留下了。以女子的微弱之躯换得了边关的平安,百姓的安宁。镌刻在史书中的昭君是和平的使者,高尚的化身。可作为一个女人,谁能安慰她的思乡之情?谁能理解她的孤苦无告之心?谁能安慰她?谁能安慰她?我不知道暮年的昭君是否依然美丽,我想那张被大漠风沙和内心的磨难打磨过的脸,一定不再美丽,是一种让人产生敬意的不美丽。
来到昭君村,走马观花地看看那些人为的假模假式的东西,和姑娘的塑像合个影以作纪念,听导游小姐或古或今或雅或俗地讲解一番,发出游乐式的笑声,毫无意义。利用和消遣的目的早已掩盖了纪念的初衷,掩盖了流传和存在的本意。经济的目的昭显了,也不能怪人们生出轻慢之心。想对真正的纪念者说,来看,不要看别的,带着你丰富的想像力,严明的洞察力,看看这里本真的山水吧,是它们养育了昭君,还在养育着昭君的后裔,它们是最早和最后的见证者。这是我对第一次拜访记忆深刻的原因,我更喜欢那个荒僻的昭君村。
历史,或者诗人们,都无法安慰昭君,能够安慰她的,是她自己。在她充溢着悲和苦的心灵里,我想更多地洋溢着的,是她的骄傲,她是值得为自己骄傲的。
个女人的心灵与昭君深邃的双眸对视,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倾听她淹没在历史烟尘里的心语,这世上,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姑娘的情怀,能欣赏她认命背后不羁的个性,能为她坎坷不平的一生洒一掬同情的清泪?少年进宫,在他人眼里无疑是上了天堂,包括她的家族,从此一荣俱荣。对昭君来说呢,刚与亲人生离死别,接着面对的便是深宫的禁闭生活,勾心斗角,猜疑嫉恨,地位卑微,宠幸无望,还有毛延寿这类小人的陷害。有人说她因不满毛延寿的报复才愤而上书要求和亲,借此展示自己的绝代姿容。这样的昭君岂不浅薄!献身社稷,安定边陲,我相信饱读诗书的昭君有这等巾帼豪气,但我更愿相信,昭君将此当成了一次逃离皇宫的机遇,与其在深宫寂寞窒息而死,不如远嫁塞外,去过自由流浪的异族生活。长江和三峡孕育了她,秀丽的香溪浸润了她,她本来就是自由的自然之女,怎么能忍受重重宫墙的拘禁?这样的选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她所具有的胆识和气度,就是须眉男子,又有几人能敌?
昭君出逃成功了,她终于得以与广阔的天地息息相亲,但人生从此波折不平。由温暖秀丽的江南到寒冷干燥的长安已是不幸,又千里迢迢,远嫁塞北,住穹庐,披旃裘,食腥膻,饮湩酪。身陷异族,语言不通,无一可交谈之人,夫君年过半百,已有妻室。这些,昭君都一一承受了。悲惨的是,两年内夫丧子亡,依照胡俗,她得嫁给自己的继子。继子虽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对接受汉文化传统教育的昭君来说,无疑犯了乱伦之罪。当时,她内心的感情狂澜是否足以冲垮生之信念?虽贵为王妃,但任人安排的悲哀、伤痛、无望,身边无一亲人的孤独、凄凉,常人的想像又怎能及其万分之一?她在绝望之中想到了归汉,可恨帝王岂肯为一卑微女子设身处地!一纸以国事为重、须服从匈奴习俗的诏书,轻轻斩断了弱女子微茫的希望。此时的昭君在帝王眼里早已不是一见倾人城,再见倾人国的美女,成了他保证自己江山安稳的一颗筹码。国事为重之后,是帝王无情而冷漠的私心。
马致远在汉宫秋里极力渲染元帝对昭君的眷恋之情,想想都令人寒心。马致远凄美的杜撰正好成为一种反讽,成为对当权者的指责,作者借此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对昭君的景仰、爱怜和同情。大政治家王安石在明妃曲里写道:“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并感叹“人生失意无南北”在南边的长安,昭君失意,在北边的胡地,还是失意。王安石算得上是昭君的隔朝知音了。
昭君留下了。以女子的微弱之躯换得了边关的平安,百姓的安宁。镌刻在史书中的昭君是和平的使者,高尚的化身。可作为一个女人,谁能安慰她的思乡之情?谁能理解她的孤苦无告之心?谁能安慰她?谁能安慰她?我不知道暮年的昭君是否依然美丽,我想那张被大漠风沙和内心的磨难打磨过的脸,一定不再美丽,是一种让人产生敬意的不美丽。
来到昭君村,走马观花地看看那些人为的假模假式的东西,和姑娘的塑像合个影以作纪念,听导游小姐或古或今或雅或俗地讲解一番,发出游乐式的笑声,毫无意义。利用和消遣的目的早已掩盖了纪念的初衷,掩盖了流传和存在的本意。经济的目的昭显了,也不能怪人们生出轻慢之心。想对真正的纪念者说,来看,不要看别的,带着你丰富的想像力,严明的洞察力,看看这里本真的山水吧,是它们养育了昭君,还在养育着昭君的后裔,它们是最早和最后的见证者。这是我对第一次拜访记忆深刻的原因,我更喜欢那个荒僻的昭君村。
历史,或者诗人们,都无法安慰昭君,能够安慰她的,是她自己。在她充溢着悲和苦的心灵里,我想更多地洋溢着的,是她的骄傲,她是值得为自己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