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点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你的血从哪里流来,又会流向哪里?

    俗话说,一脉相承,你知道自己血脉的源头在哪里?那满山的坟莹,夷为平地的,保存如新的,草木葱茏的,坍塌颓败的,其实都是血脉这棵大树上的一个枝丫,一个节疤,它们将生命的衰亡以看得见的形式保存下来,它们宣告生命正是从坟墓走向远方。

    在秦家祖坟的墓碑上,我能清楚地看到血脉之河流向我的全过程。在我眼里,死气沉沉的墓地分明是汩汩翻涌的泉源,一串串枯燥的已作古的人名之后,分明是看得见的鲜活,摸得着的繁华,像从历史的烟尘中长出来的一根复活的青藤。我们都是藤上的瓜,只不过有的老了,老成了化石,有的风干成了标本,有的如我尚属成长中的生命。

    秦家祖坟位于三台寺村的骡子趟,当地人称道公坟。三台寺,是秦家的天下,秦家的老窝子,世居的几家杂姓,祖祖辈辈都与秦家沾亲带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到三台寺,问起道公坟,尽人皆知。小时候别人问我的老家,我总说长阳,因为对母亲的亲近,因为从小在长阳的一个小山村长大,后来我说杨林,因为父亲在杨林工作,我们的家也就从长阳搬到了杨林。我的真正老家就这样隐藏着,直到有一天祖母给我讲起我们秦家的故事,讲起我的出生、爷爷的死。原来我出生在一个我完全不知晓的地方,原来我们家因为政治运动、家族矛盾一直在老家三台寺以外的地方流浪。三台寺这个名字从此刻进了心里,追本溯源的冲动从此产生。

    道公坟在一片缓坡地的尽头,一块凹进去的小片平地上。墓地后倚青苍的向王山,稳健安逸,可吸取山川日月之精华;墓前群山迤逦,视野开阔,可尽览人间沧桑、日升月落;墓周翠竹环绕、草木繁茂,的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站在祖先的墓前,我有刹那的惶惑,我真的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源头吗?坟中的祖先,其血肉之躯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物质轮回,祖先地下有灵,当能看到此时热血在我体内奔流的模样。母亲在三十岁那年孕育了我的生命,那是她最美好的年华。我的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从三台寺这块土地上开始吮吸和我祖辈一样的营养,神秘的遗传基因历经一代代血肉之躯终于在我的体内停留,历史忽略普通个人的存在,个体生命却通过血缘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性。

    道公坟原先并不在三台寺,而在长阳一个叫吒鼓石的地方。这地方青山依依,绿水长流,大地名凤凰岭。河中有石大如屋,石中天生一孔,溪水穿孔而过,响如鼓鸣,因此人又称吒鼓石。相传四川一高明阴阳先生追地脉追到此,大叹好地,若作阴宅“金线穿牛鼻,代代穿朝衣”阴阳先生在心里产生了据其为己有的想法。谁知等他转了一圈回来,这地已埋上了我们的老祖先秦思道公,阴阳先生心怀怨恨,诅咒道:“金线穿牛鼻,代代披蓑衣”据说三台寺秦家因了这诅咒,从此开始衰败,再也没有人能在朝中出将入相,而渐渐沦为平民。后因山洪暴发,祖宗坟莹被浸毁坍塌,虽有“要得穷,翻祖宗”的俗话,秦氏宗族仍决定将祖坟迁回三台寺。光绪十四年,祖坟启迁,十六年建成,共费钱九十四仟。新墓乃道公与祖太李氏合葬墓,墓高丈余,共三层,上雕莲花、鲤鱼、云彩,碑面绘八卦图、麒麟、古装人物、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鹿衔灵芝,有着浓郁的楚文化风味。虽距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屡遭风雨磨蚀,但碑面光整如新,字迹清晰,可见我的族人们历年来对祖坟的爱惜,至少在解放前,年年有祭祀,年年在修茸。

    碑上刻有对联、诗词、祭文,在告白秦家历史的同时,也大致代表了当时人的文化素养。还是看看这些保存至今的已成古文的文字吧。顶层碑面横书“山环水拱”四个大字,第二层的碑面由两条鲤鱼相抱,刻着“人杰地灵”碑的第一层由三块碑面四根立柱组成,立柱上刻对联两幅:

    “数百年簪缨不绝,亿万世祖豆常新”

    “水源木本世泽难忘,代远年湮风徵宛古”

    自左至右,第一块碑上有七言律诗一首:

    “记得明初始降生,曾居峰鹤有芳声

    邑端不意遭谗谤,世乱何妨隐姓名。

    松友高风犹在念,凤凰遗迹尚关情。

    而今改葬龙土朱里,定下簪缨百世兴。”

    此诗为道公十七世孙秦国霖撰写,其为清朝生员,号沛然。中间碑上刻着捐钱子孙的姓名及钱数,右边碑上则刻着十六世孙生员秦鳌山所作的祭文:

    “从来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忆我祖道公及德配夫人李氏生于明初,没于垠邑,葬于凤凰岭,为归州之始祖,而簪缨百世、血食千秋,其所以人文蔚起烟火万家者,莫非我祖之培植。有以致之也,但思我祖安葬以后,前临西流,左傍卤咸池,数百年来山水冲激,日渐崩坍,于是合族商议,于客岁九月迁回本乡。今岁八月葬于骡子趟,仍复合葬以慰先灵,敬修碑墓以示来兹,惟冀英灵如昨,启千秋之人文,禋祀维新昭万代之香火。”

    从诗文中可看出,秦系这一支人明初来到归州杨林,原因乃“邑端不意遭谗谤”迁葬的原因则说得更清楚。那么在此之前,我的祖系的历史是怎样的呢?紧挨着道公墓,有一座映字辈久公的墓,上面的祭文交代了自有人类以来,秦氏一族的发展及渊源:

    “木必有本而后能畅茂,水必有源而后能流长,人必有祖而后能发达。我祖系颛顼之后,世居高位,降自非子,周孝王分土以后,代有文人。即汉高祖定鼎,秦系隐居不仕。迨山东济南府徐州沛县仁孝里三教堂秦家庄秦旭,始仕北齐首相,生秦彝中卫将军,生秦琼,唐大元帅封护国公,生环玉附马公,生秦汉节度侯,生秦文,金庸节度侯,生秦明,历朝之嫡孙,国桢国模,开元武状元,同科模生秦尚,进士,授湖广越州刺史,避乱龙城,落业庙岭。二世祖秦韬三世祖秦慧四世祖秦万五世祖秦知永六世祖秦敬授迪公郎,七世祖秦邦荣八世祖秦世琦九世祖秦大展,元成宗授世袭千户侯,十世祖秦知十一世祖秦如茂十二世祖秦仲羲授召武将军,升都御使左侍郎,十三世祖秦时禄授中卫将军,刘氏生思敬思让思道公,李氏生文斌,雷氏生光琦,周氏生志明志通志秀志亮,谭氏生本洪本槛公”

    这些文字在别人读来可能枯燥得很,在我读来却别有趣味,原来三台寺的老秦家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这般辉煌的过去,完全可以供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结结实实自豪一下子。撇开其他出将入相的祖先,单一个唐朝大元帅秦琼,可以讲出多少故事来呢?不管这里面有多少真实的成份,祖上的事情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族谱是一辈辈续下来的,他们没有必要煞费苦心一代代地讲述谎言。秦姓有文字可载的历史一直可上溯到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周孝王统治时期,在千家姓溯源一书中这样记载着秦姓的源起:

    “秦姓,出自周朝。东夷部族首领伯益的裔孙非子,因善养马而受周孝王之封于秦,建立秦国。当时的秦在今甘肃张家川东。非子的后世子孙则以国名作为姓氏。”

    史记秦本纪载:

    “非子居犬丘,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千氵干渭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秦之始祖)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由此可见,祖先墓碑祭文中所言“世居高位,降自非子”并非妄言。秦国自立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将秦国列入十二诸侯中,而使其与秦始皇本纪针线相接,联属相应,编次于周本纪之后,表明了作者视秦国历史为正统的观念。后西方翻译“中国”二字为“china”即“秦”的音译,因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有人或许会说,秦桧不也是你们姓秦的吗?从族谱来看,秦桧并不是我们这支秦姓里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们族里的人,我们都以他为耻,这是不庸置疑的。不过这也挺正常啊,哪一族里没有那么几个不肖子孙呢?

    因为姓秦,映久公碑文里“即汉高祖定鼎,秦系隐居不仕”的说法便可找到原因了,汉高祖怎么可能容忍为秦始皇效命、为秦王所宠的秦氏家族呢?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氏一门遭到了第一次大的打击,这一隐居,就直到七百年后,山东济南秦家庄的秦旭始仕北齐首相。杨林天鹅村的秦家祠堂大门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系本山东,德配天池”由此可见,秦旭乃三台寺秦家的落业公公,也就是最早的有名有姓的笫一个祖先。到唐朝开元年间,这支秦氏家族遭遇了笫二次灾难,被授予湖广越州刺史之职的秦尚公公“避乱龙城,落业庙岭”被贬原因已无从可考。碑文载,秦尚乃我们这支人的一世祖,从秦尚起,秦家的历史才有了较为详实的文字记载。经受了两次大的打击,秦家并没有完全没落,从二世祖秦韬到十三世祖秦时禄,仍是历朝官员。但从十三世祖秦时禄始,我们家族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邑端不意遭谗谤,世乱何妨隐姓名”禄公乃元朝官员,在明朝“遭谗谤、隐姓名”本在意料之中,但这一隐,自禄公之后的秦家后人是真正隐入尘世之中了。从此我们家族的历史开始变得平淡无奇,碑文上再无一个加官进爵的人,似乎应验了“金线穿牛鼻,代代披蓑衣”的谶语。

    我们的祖籍本在山东济南,为什么到了湖北呢?据老辈子传说,是因为明朝洪武年间“江苏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大移民。明朝是一个真正由起义胜利的农民建立起来的政权,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增加人口、开发土地的重要。他要将所有在战乱中荒废了的土地撒上人种,朝代的兴替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秦氏宗族岂能幸免,已沦为平民的禄公的三个儿子当然也要随迁移的人群在军士的押送下走向荒蛮的西部。三个公公师让去了四川,思晋留在长阳,思道到了归州杨林。以“思”字为头,三台寺秦氏宗族从此有了载之文字的“排行”:

    “思文光志本,现臣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