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家 (1/2)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波谢洪尼耶遗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正处在农奴制的鼎盛时期。1农奴制不仅渗透到有领地的贵族和不自由的群众之间的关系中(农奴制这个名词,按其狭义而言,指的就是这种关系),而且一般地渗透到一切社会生活方式中,把各个社会阶层(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一古脑儿卷进那屈辱无权、尔虞我诈、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的漩涡。你会怀疑地问自己: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除了痛苦的无权地位、毫无保障的屈辱生活的无尽折磨,再没有别的值得回忆的往事和瞩望的前景,他们怎能活下去?然而,可惊的是,你却回答说:不过,他们还是活下来了!而更可惊的是:跟这无尽的痛苦并行不悻的竟还有一种所谓被谢洪尼耶的“欢乐”遗老们到如今还在不无隐痛地怀念着它。农奴制和波谢洪尼耶的“欢乐”结了不解之缘,以至当前者崩溃时,后者也就随之而在抖嗦中结束自己可耻的存在。它们同时被装进一口棺材,送到墓地,至于在它们的合葬墓上产生出别的什么制度和别的什么欢乐,这是另外的问题。不过,据说,产生出来的东西并不十分美妙。
1农奴制统治从十六世纪到一八六一年,在俄罗斯存在了三个多世纪,其间以十八世纪最为酷烈。一七六年,政府授权地主,可以将农奴发配到西伯利亚,可以罚他们去当兵,而从一七六五年起,地主还可以罚农奴去服苦役。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昔日的弊端虽然已经成为陈迹,但是某些迹象却证明,它在消失之际,却把它的毒素遗留下来,形成了新的弊端;社会关系尽管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实质上却原封未动。当然,旧秩序的目击者和同时代的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单是在形式上废除了旧秩序就是莫大的进步,但是,一代一代的青年人看到历来的生活基础稳固如初,却很难跟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妥协,因而流露出一种焦急的情绪;由于其中饱含着觉醒的因素,这种焦急的心情便显得更加痛苦
我出生和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可说是闭塞的波谢洪尼耶中最闭塞的角落。那里的自然环境本身就仿佛是为了演出农奴制这出神秘剧而缔造的。那完全是沼泽与荒林间的一个角落。因此,那里的居民,照老百姓的说法,被叫做“土包子”或者“井底蛤螟”然而,就地主方面来说,他们的人数却很多(所谓经济农民1的村子,几乎一个也没有)。自古以来,有权势的人霸占了江河两岸被他们看中的财源:森林、牧场,等等。小百姓栖息在荒凉的角落里,那里,自然界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相形之下,非常有限,然而这种地方谁也不屑一顾,因此,农奴制的神秘剧可以在那里毫无阻碍地演出。庄稼汉的背脊大大地弥补了地力的贫瘠。在我们庄园的四周,散布着为数可观的贵族之家,其中有一些是好几个地主家庭聚居一处,而又各立门户。这大多是些没落的家庭,因此在它们那里便出现了农奴制下特殊的活跃景象。往往是四、五个小地主的庄园比邻而居,或者隔街相望;因此邻居们彼此拜访,几乎成了日常的生活习惯。出现了一派欢乐、宴饮、热闹的景象。每天总有人家里来了客人,而哪里有客人,那里就有歌声、有酒肴款待。这就得花得起钱,或者拿得出不花一文弄来的酒食。因此,为了满足这寻欢作乐的目的,就得不断地榨取庄稼汉的最后一滴血汗。至于庄稼汉,他们自然不能闲着不干活儿;他们象蚂蚁一般在附近四地里奔忙。农村的景致也因此而显得生气勃勃。
1一七六四年,叶卡德琳娜二世没收修道院的田产,将农民交给一个特设的机关所谓经济院管理。这些农民被称为经济农民。
我们这穷乡僻壤的总的外貌是平原上遍布着针叶林和沼泽。每个多少有点儿眼光的土著地主都霸占了如许之多的土地,即使将农奴们的劳动强度提到最高点,也没法耕完它们。树林烧掉了,树根腐烂了,到处是暴风吹倒的树木和刮掉的枯枝;沼泽里升起瘴气污染着周围的空气;道路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干不透;一个个的村落挨着地主的庄园1,象一所所独家的住宅,村落和村落之间的距离很少有超过五、六俄里2的。只有小庄园的附近有些亮晃晃的空地,而且只有这种地方的土地才全部开辟成了耕地和牧场。因此,小地主名下的农民被牛马般的劳役3弄得如此筋疲力尽,以至凭外表就能立刻在一群农民中把他们辨认出来。他们比别人更畏缩、更瘦削、更衰弱、更矮小。一句话,他们是所有受苦受难者中被折磨得最厉害的人。许多小地主名下的庄稼汉只能在节日里为自己干活;平日里只好在夜间干。因此,夏收的农忙期,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苦役。
1在旧俄时代,地主的庄园通常建立在镇子边上,农民的村落则建立在镇子的周围。每个村落一般只有三几家农户,因此地主庄园附近往往有许多村落。
2一俄里合两华里多。
3劳役是农奴制最残酷的剥削方式之一。农奴给地主从事无偿劳动,一周往往达五、六日之久。
一座座的森林,象我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没有得到开发,少数地主只求从出售林木中取得大量现款,而不去设法使林木资源变成经常的收入(而且这种“常规”一直保存到今天)。我们庄园附近盖了两座玻璃工厂,几年内就胡乱地砍伐了一大片树林。但是谁也不把他贪财的手伸到沼泽地去,致使沼泽面积不停地延伸,达几十俄里。冬季里,沼泽上还可以通行无阻,夏季里,就得绕道而行,几乎要增加一倍路程。尽管是绕道而行,毕竟还得挨着沼泽的边缘前进,因此这样的地方便铺上了没有尽头的垫板,直到今天我脑子里还记得这些垫板路。夏天最热的时候,空中潮气弥漫,成群的虫蚋扰得人畜不得安宁。
河流很少。只有一条珍珠河,就是这条河也没有什么出色之处。此外还有两条小河:一条叫陀螺河,一条叫号陶河1。它们蜿蜒在泥泞的沼泽中间,缓缓流动,在有的地方形成一个个的死水塘,在另一些地方又被茂密的水草完全掩盖住,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小湖,湖里有最平常的小鱼,可是在夏天,无论骑马坐车,还是徒步,都不可能走近这些小湖。
1这名字自然是我杜撰的——作者
每当黄昏时分,沼泽上空便升起浓雾,一团团蓝灰色的浓雾笼罩了整个地区。然而,这沼泽地的瘴气对卫生的有害影响,却没人过问。不过,一般来说,就我的记忆所及,流行病在我们那地方倒也少见。
无论森林里,还是沼泽地带,都有许多飞禽走兽,但是枪猎的事却不大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山鹬和大鹬一类美味上等野禽,我从没见过。我记得的只有大野鸭,那还是这一带绝无仅有的一个枪猎者、经济农民鲁卡偶尔以低得几乎等于白送的价钱卖给大家享用的呢。不过,犬猎者(当然是地主们)倒相当多,然而这种狩猎活动常常把秋播作物地践踏得一塌糊涂,所以它们就成了邻里间无穷无尽的纠纷,甚至诉讼的祸根。
当时的地主庄园(我说的是中产地主),外表既不雅观,设备也不舒适。它们通常建立在各个村落之间的中心地带,以便就近监督农民;此外,总是选择地势较低之处兴工,为的是冬天可以暖和一些。宅子几乎是同一个格局:一溜长方形的平房,样子很象长形的五斗柜;墙壁和顶棚都不粉饰,窗户颇有古风,开窗时,把下半扇提起,底下用木棍撑住。贵族家庭,有的亲眷众多,家奴成群(大半是女奴),加上时来时往的客人,上上下下,全挤在这种包括六、七个地板不牢固、墙壁没粉刷的房间的长区形宅子里。根本没有花园。宅子前面辟出一个小小... -->>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正处在农奴制的鼎盛时期。1农奴制不仅渗透到有领地的贵族和不自由的群众之间的关系中(农奴制这个名词,按其狭义而言,指的就是这种关系),而且一般地渗透到一切社会生活方式中,把各个社会阶层(特权阶层与非特权阶层)一古脑儿卷进那屈辱无权、尔虞我诈、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的漩涡。你会怀疑地问自己: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除了痛苦的无权地位、毫无保障的屈辱生活的无尽折磨,再没有别的值得回忆的往事和瞩望的前景,他们怎能活下去?然而,可惊的是,你却回答说:不过,他们还是活下来了!而更可惊的是:跟这无尽的痛苦并行不悻的竟还有一种所谓被谢洪尼耶的“欢乐”遗老们到如今还在不无隐痛地怀念着它。农奴制和波谢洪尼耶的“欢乐”结了不解之缘,以至当前者崩溃时,后者也就随之而在抖嗦中结束自己可耻的存在。它们同时被装进一口棺材,送到墓地,至于在它们的合葬墓上产生出别的什么制度和别的什么欢乐,这是另外的问题。不过,据说,产生出来的东西并不十分美妙。
1农奴制统治从十六世纪到一八六一年,在俄罗斯存在了三个多世纪,其间以十八世纪最为酷烈。一七六年,政府授权地主,可以将农奴发配到西伯利亚,可以罚他们去当兵,而从一七六五年起,地主还可以罚农奴去服苦役。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昔日的弊端虽然已经成为陈迹,但是某些迹象却证明,它在消失之际,却把它的毒素遗留下来,形成了新的弊端;社会关系尽管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实质上却原封未动。当然,旧秩序的目击者和同时代的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单是在形式上废除了旧秩序就是莫大的进步,但是,一代一代的青年人看到历来的生活基础稳固如初,却很难跟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妥协,因而流露出一种焦急的情绪;由于其中饱含着觉醒的因素,这种焦急的心情便显得更加痛苦
我出生和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可说是闭塞的波谢洪尼耶中最闭塞的角落。那里的自然环境本身就仿佛是为了演出农奴制这出神秘剧而缔造的。那完全是沼泽与荒林间的一个角落。因此,那里的居民,照老百姓的说法,被叫做“土包子”或者“井底蛤螟”然而,就地主方面来说,他们的人数却很多(所谓经济农民1的村子,几乎一个也没有)。自古以来,有权势的人霸占了江河两岸被他们看中的财源:森林、牧场,等等。小百姓栖息在荒凉的角落里,那里,自然界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相形之下,非常有限,然而这种地方谁也不屑一顾,因此,农奴制的神秘剧可以在那里毫无阻碍地演出。庄稼汉的背脊大大地弥补了地力的贫瘠。在我们庄园的四周,散布着为数可观的贵族之家,其中有一些是好几个地主家庭聚居一处,而又各立门户。这大多是些没落的家庭,因此在它们那里便出现了农奴制下特殊的活跃景象。往往是四、五个小地主的庄园比邻而居,或者隔街相望;因此邻居们彼此拜访,几乎成了日常的生活习惯。出现了一派欢乐、宴饮、热闹的景象。每天总有人家里来了客人,而哪里有客人,那里就有歌声、有酒肴款待。这就得花得起钱,或者拿得出不花一文弄来的酒食。因此,为了满足这寻欢作乐的目的,就得不断地榨取庄稼汉的最后一滴血汗。至于庄稼汉,他们自然不能闲着不干活儿;他们象蚂蚁一般在附近四地里奔忙。农村的景致也因此而显得生气勃勃。
1一七六四年,叶卡德琳娜二世没收修道院的田产,将农民交给一个特设的机关所谓经济院管理。这些农民被称为经济农民。
我们这穷乡僻壤的总的外貌是平原上遍布着针叶林和沼泽。每个多少有点儿眼光的土著地主都霸占了如许之多的土地,即使将农奴们的劳动强度提到最高点,也没法耕完它们。树林烧掉了,树根腐烂了,到处是暴风吹倒的树木和刮掉的枯枝;沼泽里升起瘴气污染着周围的空气;道路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干不透;一个个的村落挨着地主的庄园1,象一所所独家的住宅,村落和村落之间的距离很少有超过五、六俄里2的。只有小庄园的附近有些亮晃晃的空地,而且只有这种地方的土地才全部开辟成了耕地和牧场。因此,小地主名下的农民被牛马般的劳役3弄得如此筋疲力尽,以至凭外表就能立刻在一群农民中把他们辨认出来。他们比别人更畏缩、更瘦削、更衰弱、更矮小。一句话,他们是所有受苦受难者中被折磨得最厉害的人。许多小地主名下的庄稼汉只能在节日里为自己干活;平日里只好在夜间干。因此,夏收的农忙期,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苦役。
1在旧俄时代,地主的庄园通常建立在镇子边上,农民的村落则建立在镇子的周围。每个村落一般只有三几家农户,因此地主庄园附近往往有许多村落。
2一俄里合两华里多。
3劳役是农奴制最残酷的剥削方式之一。农奴给地主从事无偿劳动,一周往往达五、六日之久。
一座座的森林,象我上面已经说过的那样,没有得到开发,少数地主只求从出售林木中取得大量现款,而不去设法使林木资源变成经常的收入(而且这种“常规”一直保存到今天)。我们庄园附近盖了两座玻璃工厂,几年内就胡乱地砍伐了一大片树林。但是谁也不把他贪财的手伸到沼泽地去,致使沼泽面积不停地延伸,达几十俄里。冬季里,沼泽上还可以通行无阻,夏季里,就得绕道而行,几乎要增加一倍路程。尽管是绕道而行,毕竟还得挨着沼泽的边缘前进,因此这样的地方便铺上了没有尽头的垫板,直到今天我脑子里还记得这些垫板路。夏天最热的时候,空中潮气弥漫,成群的虫蚋扰得人畜不得安宁。
河流很少。只有一条珍珠河,就是这条河也没有什么出色之处。此外还有两条小河:一条叫陀螺河,一条叫号陶河1。它们蜿蜒在泥泞的沼泽中间,缓缓流动,在有的地方形成一个个的死水塘,在另一些地方又被茂密的水草完全掩盖住,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小湖,湖里有最平常的小鱼,可是在夏天,无论骑马坐车,还是徒步,都不可能走近这些小湖。
1这名字自然是我杜撰的——作者
每当黄昏时分,沼泽上空便升起浓雾,一团团蓝灰色的浓雾笼罩了整个地区。然而,这沼泽地的瘴气对卫生的有害影响,却没人过问。不过,一般来说,就我的记忆所及,流行病在我们那地方倒也少见。
无论森林里,还是沼泽地带,都有许多飞禽走兽,但是枪猎的事却不大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山鹬和大鹬一类美味上等野禽,我从没见过。我记得的只有大野鸭,那还是这一带绝无仅有的一个枪猎者、经济农民鲁卡偶尔以低得几乎等于白送的价钱卖给大家享用的呢。不过,犬猎者(当然是地主们)倒相当多,然而这种狩猎活动常常把秋播作物地践踏得一塌糊涂,所以它们就成了邻里间无穷无尽的纠纷,甚至诉讼的祸根。
当时的地主庄园(我说的是中产地主),外表既不雅观,设备也不舒适。它们通常建立在各个村落之间的中心地带,以便就近监督农民;此外,总是选择地势较低之处兴工,为的是冬天可以暖和一些。宅子几乎是同一个格局:一溜长方形的平房,样子很象长形的五斗柜;墙壁和顶棚都不粉饰,窗户颇有古风,开窗时,把下半扇提起,底下用木棍撑住。贵族家庭,有的亲眷众多,家奴成群(大半是女奴),加上时来时往的客人,上上下下,全挤在这种包括六、七个地板不牢固、墙壁没粉刷的房间的长区形宅子里。根本没有花园。宅子前面辟出一个小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