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钟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备忘四
我说过了,我生于1951年1月4日。我说过,我接受这个传说。多年来我把这个日期——这几个无着无落的数字,几十几百遍填写进各式各样的表格,表示我对一种历史观的屈服。
恰恰就在昨天,我知道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个试图知道全体的部分,不可能逃出自我指称的限制。我应该早一点知道它,那样我会获得更多的自由。
我曾经这样写过:要我回答“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的问题,一个不可逃脱的限制就是,我只能是我。事实上我只能回答,世界对我来说开始于何时。(譬如说,它开始于1955年春天某个周末的夜晚,这之后才有了1951年冬天的那个早渐渐地又有了更为虚渺更为久远的过去,过去和未来便以随机的顺序展开。)因为我找不到非我的世界,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所以世界不可能不是对我来说的世界。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反驳我,甚至利用我的逻辑来向我证明,世界也是对他们来说的世界,因此世界并不只是对我来说的世界。但是我只能是我,这是一个不可逃脱的限制;结果他们的上述意见一旦为我所同意,即刻又成为世界对我来说的一项内容了。他们豁达并且宽厚地一笑,说那就没办法了,反正世界并不单单是对你来说的世界。我也感到确实是没有办法了,世界对我来说很可能不单单是对我来说的世界。他们就又想出一条计谋来折磨我,他们说,那么依你的逻辑推论,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世界,而是——譬如说现在——有五十亿个世界。我知道随之而来的结论会是什么,我确实被迫受了一会折磨。但是当我注意到,就在我听着他们的意见之时,我仍旧是无可逃脱地踞于我的角度上,我于是说,对啦五十亿个世界,这是对我来说的这个唯一世界中的一个消息。
我曾经这样写过:我没统计过我与多少个世界发生过关系,我本想借此去看看另外的、非我的世界,结果他们只是给了我一些材料,供我构筑了这个对我来说的世界。正如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着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我真应该早一点知道那个“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那样我就能更早地自由,并且更多自信。
我写过一篇题名为“奶奶的星星”的小说。我写道——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什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又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从那一刻见到世界,我的感觉从世界的那一幅情景中出生,那才是我的生日。我不知道那是哪年哪月哪天,我分不出哪是感觉哪是世界,那就是我的生日。但我的生日并没有就此结束。
我写过另一篇小说,叫作“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在那篇小说中我写道——
奶奶的声音清清明明地飘在空中:“哟,小人儿,你醒啦?”
奶奶的声音轻轻缓缓地落到近旁:“看什么哪?噢,那是树。你瞧,刮风了吧?”
我说:“树。”
奶奶说:“嗯,不怕。该尿泡尿了。”
我觉得身上微微的一下冷,已有一条透明的弧线蹿了出去,一阵叮嘟嘟的响,随之通体舒服。我说:“树。”
奶奶说:“真好。树,刮风——”
我说:“刮风。”指指窗外,树动个不停。
奶奶说:“可不能出去了,就在床上玩儿。”
脚踩在床上,柔软又暖和。鼻尖碰在玻璃上,又硬又湿又凉。树在动。房子不动。远远近近的树要动全动,远远近近的房子和街道都不动。树一动奶奶就说,听听这风大不大。奶奶坐在昏暗处不知在干什么。树一动得厉害窗户就响。
我说:“树刮风。”
奶奶说:“喝水不呀?”
我说:“树刮风。”;奶奶说:“树。刮风。行了,知道了。”
我说:“树!刮风。”
奶奶说:“行啦,贫不贫?”
我说:“刮风,树?”
奶奶说:“嗯。来,喝点儿水。”
我急起来,直想哭,把水打开。
奶奶看了我一会,又往窗外看,笑了,说:“不是树刮的风,是风把树刮得动活儿了。风一刮,树才动活儿了哪。”
我愣愣地望着窗外,一口一口从奶奶端着的杯子里喝水。奶奶也坐到亮处来,说:“瞧瞧,风把天刮得多干净。”
天。多干净。在所有东西的上头。只是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才知道那是蓝,蓝天;那是灰和红,灰色的房顶和红色的房顶;那是黑,树在冬天光是些黑色的枝条。是风把那些黑色的枝条刮得摇摆不定。我接着写道——
奶奶扶着窗台又往外看,说:“瞧瞧,把街上也刮得干净。”
奶奶说:“你妈,她下了班就从这条街上回来。”
额头和鼻尖又贴在凉凉的玻璃上。那是一条宁静的街。是一条被楼阴遮住的街。是在楼阴这不到的地方有根电线杆的街。是有个人正从太阳地里走进楼阴中去的街。那是奶奶说过妈妈要从那儿回来的街。玻璃都被我的额头和界尖焐温了。
奶奶说:“太阳沉西了,说话要下去了。”
因此后来知道哪是西,夕阳西下。远处一座楼房的顶上有一大片整整齐齐灿烂的光芒,那是妈妈就要回来的征兆,是所有年轻的母亲都必定要回来的征兆。然后是——
奶奶说:“瞧,老鸹都飞回来了。奶奶得做饭去了。”
天上全是鸟,天上全是叫声。
街上人多了,街上全是人。
我独自站在窗前。隔壁起伏着“咯咯咯”奶奶切菜的声音,又飘转起爆葱花的香味。换一个地方,玻璃又是凉凉的。
后来苍茫了。
再后来,天上有了稀疏的星星,地上有了稀疏的灯光。
那是我的又一个生日。在那一刻我的理性出生,从那一刻开始我的感觉同理性分开;从那情景中还出生了我的盼望,我将知道我的欢愉和我的凄哀,我将知道,我为什么欢愉和我为什么凄哀。而我的另一些生日还没有到来。
我从虚无中出生世界从虚无中出现。我分分秒秒地长大世界分分秒秒地扩展。是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镶嵌进扩展着的世界之中呢?还是扩展着的世界搅拌在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之中?反正都一样,相依为命。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小街、一座城市、一个国度、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从想象的无限。(我猜想,那正是我的极限的换一种说法;无限是极限的一个狡猾的别名。)
就像有一架摄影机:缓缓摇过天花板,白色已经泛黄的天花板中央有一圈波纹般的雕饰,因心垂吊下一盏灯。接着下摇:墙上有一幅年画,年画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怀里都抱着鸽子;见过那幅画的人都会记起,它的标题是“我们热爱和平”再横摇:无声地摇过那幅年画,摇过明净的窗,洁白的窗纸和印花的窗帘,窗台上一盆无花的绿叶,再摇过一面空白的墙,便见一张红漆长桌和两只红漆方凳,桌上有一架老座钟“嘀哒、嘀哒、嘀哒”声音很轻,但很有弹力“嘀哒、嘀哒、当——”最后一下声音很厚,余音悠长。推进:推向那架老座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楚的一圈罗马数字,和一长一短两支镂花的指针,镜头在那儿停留也许是一会儿也许是很久;不必考虑到底是几点,两支镂花的指针可以在任何位置。无所谓,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所谓,不可能记得清了。画面淡出。
据历史记载,有过一场“镇反”运动。可能就是那年。
据历史记载,在朝鲜发生过一场战争。可能就是那几年中的一年。
我记得,那时候奶奶总在学唱一支歌:“嘿啦啦啦一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历史在我以外的世界,正不停顿地走着。
另一幅画面淡入:半开着的屋门,露出一隙屋外的世界,明媚诱人。然后,如同镜头拉开:棋盘一般的青砖地,一方一方地铺开铺向远处的屋门,从那儿从半开的门中,倒下来一长条界线分明的阳光,平展展地躺倒在方砖地上。如同摄影机向前移动,朝着屋门,很不平稳地向前移动:青砖地摇摇晃晃地后撤。忽然那条阳光中进来一个影子进来一个声音,奶奶或者妈妈的声音:“慢点儿慢点儿,哎一对啦,慢一点儿。”很不平稳但是继续前移,慢一点儿或者一点儿也不慢,越过那条齐整的阳光,门完全敞开时阳光变宽了,越过门槛,下了台阶,停住。镜头猛地摇起来:猛地满目令人眩晕的灿烂。然后仿佛调整了光圈,眼前慢慢地清晰了,待景物慢慢清晰了却似另一个世界,一个新的全世界,比原来的全世界大了很多倍的又一个全世界。向东横摇一周,再向西横摇一周:还是那些房屋,走廊、门窗、柱梁、屋檐,都还是那么安静着呆在那里,却似跟原来看到的不尽相同。现在不是从玻璃后面看它的一幅画面,现在是置身其中,阳光温暖地包围着,流动的空气紧贴着你的周身徐徐地碰着你的皮肤,带着花木的芬芳,... -->>
备忘四
我说过了,我生于1951年1月4日。我说过,我接受这个传说。多年来我把这个日期——这几个无着无落的数字,几十几百遍填写进各式各样的表格,表示我对一种历史观的屈服。
恰恰就在昨天,我知道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个试图知道全体的部分,不可能逃出自我指称的限制。我应该早一点知道它,那样我会获得更多的自由。
我曾经这样写过:要我回答“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的问题,一个不可逃脱的限制就是,我只能是我。事实上我只能回答,世界对我来说开始于何时。(譬如说,它开始于1955年春天某个周末的夜晚,这之后才有了1951年冬天的那个早渐渐地又有了更为虚渺更为久远的过去,过去和未来便以随机的顺序展开。)因为我找不到非我的世界,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所以世界不可能不是对我来说的世界。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反驳我,甚至利用我的逻辑来向我证明,世界也是对他们来说的世界,因此世界并不只是对我来说的世界。但是我只能是我,这是一个不可逃脱的限制;结果他们的上述意见一旦为我所同意,即刻又成为世界对我来说的一项内容了。他们豁达并且宽厚地一笑,说那就没办法了,反正世界并不单单是对你来说的世界。我也感到确实是没有办法了,世界对我来说很可能不单单是对我来说的世界。他们就又想出一条计谋来折磨我,他们说,那么依你的逻辑推论,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世界,而是——譬如说现在——有五十亿个世界。我知道随之而来的结论会是什么,我确实被迫受了一会折磨。但是当我注意到,就在我听着他们的意见之时,我仍旧是无可逃脱地踞于我的角度上,我于是说,对啦五十亿个世界,这是对我来说的这个唯一世界中的一个消息。
我曾经这样写过:我没统计过我与多少个世界发生过关系,我本想借此去看看另外的、非我的世界,结果他们只是给了我一些材料,供我构筑了这个对我来说的世界。正如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着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我真应该早一点知道那个“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那样我就能更早地自由,并且更多自信。
我写过一篇题名为“奶奶的星星”的小说。我写道——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什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又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从那一刻见到世界,我的感觉从世界的那一幅情景中出生,那才是我的生日。我不知道那是哪年哪月哪天,我分不出哪是感觉哪是世界,那就是我的生日。但我的生日并没有就此结束。
我写过另一篇小说,叫作“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在那篇小说中我写道——
奶奶的声音清清明明地飘在空中:“哟,小人儿,你醒啦?”
奶奶的声音轻轻缓缓地落到近旁:“看什么哪?噢,那是树。你瞧,刮风了吧?”
我说:“树。”
奶奶说:“嗯,不怕。该尿泡尿了。”
我觉得身上微微的一下冷,已有一条透明的弧线蹿了出去,一阵叮嘟嘟的响,随之通体舒服。我说:“树。”
奶奶说:“真好。树,刮风——”
我说:“刮风。”指指窗外,树动个不停。
奶奶说:“可不能出去了,就在床上玩儿。”
脚踩在床上,柔软又暖和。鼻尖碰在玻璃上,又硬又湿又凉。树在动。房子不动。远远近近的树要动全动,远远近近的房子和街道都不动。树一动奶奶就说,听听这风大不大。奶奶坐在昏暗处不知在干什么。树一动得厉害窗户就响。
我说:“树刮风。”
奶奶说:“喝水不呀?”
我说:“树刮风。”;奶奶说:“树。刮风。行了,知道了。”
我说:“树!刮风。”
奶奶说:“行啦,贫不贫?”
我说:“刮风,树?”
奶奶说:“嗯。来,喝点儿水。”
我急起来,直想哭,把水打开。
奶奶看了我一会,又往窗外看,笑了,说:“不是树刮的风,是风把树刮得动活儿了。风一刮,树才动活儿了哪。”
我愣愣地望着窗外,一口一口从奶奶端着的杯子里喝水。奶奶也坐到亮处来,说:“瞧瞧,风把天刮得多干净。”
天。多干净。在所有东西的上头。只是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才知道那是蓝,蓝天;那是灰和红,灰色的房顶和红色的房顶;那是黑,树在冬天光是些黑色的枝条。是风把那些黑色的枝条刮得摇摆不定。我接着写道——
奶奶扶着窗台又往外看,说:“瞧瞧,把街上也刮得干净。”
奶奶说:“你妈,她下了班就从这条街上回来。”
额头和鼻尖又贴在凉凉的玻璃上。那是一条宁静的街。是一条被楼阴遮住的街。是在楼阴这不到的地方有根电线杆的街。是有个人正从太阳地里走进楼阴中去的街。那是奶奶说过妈妈要从那儿回来的街。玻璃都被我的额头和界尖焐温了。
奶奶说:“太阳沉西了,说话要下去了。”
因此后来知道哪是西,夕阳西下。远处一座楼房的顶上有一大片整整齐齐灿烂的光芒,那是妈妈就要回来的征兆,是所有年轻的母亲都必定要回来的征兆。然后是——
奶奶说:“瞧,老鸹都飞回来了。奶奶得做饭去了。”
天上全是鸟,天上全是叫声。
街上人多了,街上全是人。
我独自站在窗前。隔壁起伏着“咯咯咯”奶奶切菜的声音,又飘转起爆葱花的香味。换一个地方,玻璃又是凉凉的。
后来苍茫了。
再后来,天上有了稀疏的星星,地上有了稀疏的灯光。
那是我的又一个生日。在那一刻我的理性出生,从那一刻开始我的感觉同理性分开;从那情景中还出生了我的盼望,我将知道我的欢愉和我的凄哀,我将知道,我为什么欢愉和我为什么凄哀。而我的另一些生日还没有到来。
我从虚无中出生世界从虚无中出现。我分分秒秒地长大世界分分秒秒地扩展。是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镶嵌进扩展着的世界之中呢?还是扩展着的世界搅拌在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之中?反正都一样,相依为命。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小街、一座城市、一个国度、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从想象的无限。(我猜想,那正是我的极限的换一种说法;无限是极限的一个狡猾的别名。)
就像有一架摄影机:缓缓摇过天花板,白色已经泛黄的天花板中央有一圈波纹般的雕饰,因心垂吊下一盏灯。接着下摇:墙上有一幅年画,年画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怀里都抱着鸽子;见过那幅画的人都会记起,它的标题是“我们热爱和平”再横摇:无声地摇过那幅年画,摇过明净的窗,洁白的窗纸和印花的窗帘,窗台上一盆无花的绿叶,再摇过一面空白的墙,便见一张红漆长桌和两只红漆方凳,桌上有一架老座钟“嘀哒、嘀哒、嘀哒”声音很轻,但很有弹力“嘀哒、嘀哒、当——”最后一下声音很厚,余音悠长。推进:推向那架老座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楚的一圈罗马数字,和一长一短两支镂花的指针,镜头在那儿停留也许是一会儿也许是很久;不必考虑到底是几点,两支镂花的指针可以在任何位置。无所谓,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所谓,不可能记得清了。画面淡出。
据历史记载,有过一场“镇反”运动。可能就是那年。
据历史记载,在朝鲜发生过一场战争。可能就是那几年中的一年。
我记得,那时候奶奶总在学唱一支歌:“嘿啦啦啦一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历史在我以外的世界,正不停顿地走着。
另一幅画面淡入:半开着的屋门,露出一隙屋外的世界,明媚诱人。然后,如同镜头拉开:棋盘一般的青砖地,一方一方地铺开铺向远处的屋门,从那儿从半开的门中,倒下来一长条界线分明的阳光,平展展地躺倒在方砖地上。如同摄影机向前移动,朝着屋门,很不平稳地向前移动:青砖地摇摇晃晃地后撤。忽然那条阳光中进来一个影子进来一个声音,奶奶或者妈妈的声音:“慢点儿慢点儿,哎一对啦,慢一点儿。”很不平稳但是继续前移,慢一点儿或者一点儿也不慢,越过那条齐整的阳光,门完全敞开时阳光变宽了,越过门槛,下了台阶,停住。镜头猛地摇起来:猛地满目令人眩晕的灿烂。然后仿佛调整了光圈,眼前慢慢地清晰了,待景物慢慢清晰了却似另一个世界,一个新的全世界,比原来的全世界大了很多倍的又一个全世界。向东横摇一周,再向西横摇一周:还是那些房屋,走廊、门窗、柱梁、屋檐,都还是那么安静着呆在那里,却似跟原来看到的不尽相同。现在不是从玻璃后面看它的一幅画面,现在是置身其中,阳光温暖地包围着,流动的空气紧贴着你的周身徐徐地碰着你的皮肤,带着花木的芬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