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务虚笔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88

    可是“窥望”这个词总让我想起z。

    窥望并不都是朝向自由。窥望,并非都要把眼睛贴近类似门上那样的小孔。窥望可以在心底深藏,可以远离被窥望物,可以背转身去讳莫如深,甚至经年隔世,但窥望依旧是窥望,窥望着的心思会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全部泄露。这么多年,z把自己藏起来,不管是藏进一间简陋的画室还是藏进他清高的艺术,我知道,他一直都在朝那座美如梦幻的房子窥望。像若干年前的那个冬夜一样,他一路离开却又一路回头,惊讶和羡慕,屈辱和怨恨,寒冷和自责和愤怒一齐刻骨铭心从那时到现在,他心里的目光一直没有改变方向。

    189

    自从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初夏时节,z咬紧双唇躲开狂呼滥叫的人群,便躲进画室,躲到他的油彩和画布里去了。不过他并不像f医生那样,对世间的纷争不闻不问。z只是渐渐轻蔑了那些纷争,看不起所有卷入其中的人,称他们为“傀儡”为“木偶”当然这是文雅之称,粗鲁的说法是“一群群被愚弄的傻x”画家先是更习惯用这句粗鲁的,后来则一律改用那句文雅的,再后来又间或用一用那句粗鲁的,尤其更把末尾两个最不好听的字念得沉着并清晰。由此可见他心境的改变。就像他习画的过程:先是不能脱俗,然后不能弃雅,再后雅不避俗、俗亦能雅了。自惭的俗人常要效雅,自负的雅士倒去仿俗,是一条规律。由此可见z已经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认识他的人,不管是喜欢他的还是不喜欢他的,都承认他的艺术天赋。

    但是z,多年中仍是痴迷地画着那根白色的大鸟的羽毛,一遍又一遍,百遍至千遍。给那洁白的羽毛以各种姿态,以各色背景:高旷的,阴郁的,狂躁的,或如烽烟满目,或似混饨初开z在各色的背景前看它,有时中魔似地沉默不动热泪盈眶,有时坐立不安焦躁得仿佛末日临头,发疯似地把一幅幅画作扯碎。

    那是他的痛苦,也是他的快乐。

    那就是,他又在窥望。

    望见那座美丽的房子,望见很多门。

    要望透那些门。

    z对那些门里的景象、声音、气息和气氛,抱着焦灼的期待,欲罢不能。但期待的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不过肯定有什么东西,肯定在他的心里或在茫茫宇宙的什么地方有着令他不能拒斥的东西,只是抓不住,在他的画布上也抓它不来。譬如地下的矿藏,譬如飘摇在天边的一缕游魂,唯有挨近它时才能看清它,唯有得到它时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似乎,一切都在于那根羽毛可能的姿态和背景。

    那羽毛应该是洁白的,这确定无疑。但它的姿态和背景却朦胧飘忽,看似渐渐近了,好像伸手就能抓来了,却又一下子跑掉,无限地远去。蓬勃、飘逸、孤傲那羽毛一刻不停地抓挠着他的心,他却不能让它显现,不能为它找到一个恰如其氛的形象和位置。

    190

    z的画室,和继父的家隔了几条街。继父的家就是继父的家,z从来不认为那是母亲和自己的家。所谓画室,其实是z所在的一家小工厂的仓库。在官方认可的档案上,z只有两个身分:高中毕业生和仓库保管员。

    十九岁,z就到了这家专门生产帆布的小厂。两三年内他像个流浪汉似地在全厂所有的车间都呆了一遍,所有的工种也都试了一下,但没有哪个工种让他感兴趣,也没有哪个车间愿意再收留他。一听见织布机震耳且单调的“轧轧”声,他就困倦得睁不开眼,无论什么工种也无论师父怎么教,他一概听不大懂,笨手笨脚地什么也干不好。他得了个外号:老困。z对此不大介意,甚至希望全厂职工都能知道这个外号,相信它确实意味着一种医学尚难理解的病症,以便各级领导对他的出勤率置若罔闻。

    厂领导屡次建议他另谋高就,但他却不肯离开。z看中了这个工厂的产品,那是作画必不可少的材料,若自己花钱去买实在是其微薄的工资所难承受,而只要能在这个厂里混着,没人要的帆布头儿比比皆是,他一辈子所需的画布就都不愁。困倦只发生在八小时以内,下班铃声一响便没有人再能弄懂z何以会有那样一个外号了,他卷起碎布头儿回家,其敏捷和神速都像一头猎豹,风似地刮出厂门转瞬消失进密如罗网的小巷,给现代医学留下一项疑难。

    两三年后,z谋到了仓库保管员的职位。这工作他很满意,不大费神也不大费力,尤其八小时之内也不受人监视,有很多时间可供自由瞌睡,以便夜间能够精力充沛地挥毫涂抹。碎布头儿当然源源不断,而且这儿还有木料,可顺手牵羊做些画框,还有厂里用于宣传的水粉油彩,引一些为己用亦无伤大局。最让z兴奋的是,仓库很大,存放的物品散乱无序,倘下力整治一番,肯定能腾出一间来作为自己的画室和家。

    画家遂向厂长建议:两个仓库保管员实在是人浮于事,只他一人即可胜任;而且他只要花上一个星期时间,就可让这个仓库面貌一新。条件是,若能腾出一间半间的,得允许他把他的床和书都搬来,并且在这儿画画,当然是在业余,绝不妨害工作。“否则嘛,”画家对厂长说“就这么乱着吧,而且肯定会越来越乱。”厂长歪着头想了一刻钟,深信治厂之妙在于人尽其用,这个z很可能天生是仓库保管方面的人才。于是此后的一个星期,人们听见仓库那边叮叮哐哐地从早乱到晚,甚嚣且尘上。人们跑去看时,只见滚滚尘烟中z一个人钻进钻出,汗和土在他的脸上合而为泥,仓库中的物品尽数挪在太阳底下晾晒,霉味飞扬,百步之外即需捂鼻。待霉味消散尘埃落尽,不仅所有物品各归其位,井然有序,而且还空出一大间库房。人们猝不及争时,那间空屋里已多出一张单人床和一张破旧的小桌,四壁五彩缤纷挂满了z的画作。很多天之后全厂职工才纷纷悟到:此厂虽小,但藏着一位大画家。

    画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不必每天去看继父那张老酒浸糟的脸了。

    仓库原也是一排庙堂,离我的小学不远,因此我有时猜想,说不定它与那座庙院原为一体,为同一座大庙之不同的部分。仓库是正殿,两厢的庙堂早已改作民居,院内终日嘈杂,仓库便开辟后门直面小街。z十九岁来此谋生时,街旁尚未有树,但当女教师o来此发现了天赋非凡的画家z时,小街两旁已是白杨钻天浓荫匝地了,时逢春暖,满天满地都是杨花。杨树长得真是快。世道变化得也真是快,小街过去安静又寂寞,现在则从头至尾排满售货摊位,是方圆几里内最富盛名的街市。

    满街的叫卖声,日出而喧,日落不歇。在这样一条商浪拍天的“河流”里,在顾客如潮的寸金之地,有一间四角歪斜的老屋,尘灰满面,门可罗雀,檐头荒草经年,那情景会让急着发财的人咂舌顿足惋惜不已。若走进老屋,瞳孔会一下子适应不了突来的昏暗,景物模糊不清。但慢慢看一会儿,周围渐渐亮起来,到处都是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油画,大大小小来不及看清都是画的什么,但总有一缕洁而不染的白色于中飘荡。定晴再看:一个浑身油彩的人正在屋中央挥动画笔,调色板上的轻响仿佛震耳,墙外高亢的叫卖声却似不能侵入,那情景又会让进来的人感动。当然,要看进来的是谁,是什么人。

    191

    女教师o从吵嚷的街市上走进安静的画室,那时,z正坐在屋当中的地上,朝一面绷紧的、未落油彩的画布呆望。o闻见满屋都是油彩味,看见墙上乃至屋顶上都挂满了画,听着墙外如沸的叫卖,再看看屋里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陈设、用物,仿佛从泥沼一下子踏进神殿,立刻感动得热泪盈眶。

    至于最初,是怎样的机缘引领o走来这画室的,我毫无印象。

    我不知道女教师是怎样与画家相识的。这是命运,或许可以去问上帝。关于他们俩的相见,我能想起来的最早的情景就是在这个杨花盛开的下午,o走进这条繁荣昌盛的街市,绕过层层叠叠的货摊,推开一扇常闭的木门,走进了z的画室。我只知道,她走进了那间画室的沉静,走进了油彩的包围,从此走进了她终生不得平静的爱情。从她走进那儿直到她死去,她都说,她是爱着画家的。

    我有时设想,倘有机会用电影来展现这一幕情景,应当怎样拍摄。

    应当从z开始,俯拍:他跪坐在屋子当中的地上,面对画架上空白的画布。他的身影显得小,因为屋子很大。光线虽暗,但地上隐约可见他的影子。影子很长,不动。很静。街上的叫卖声和讨价声嗡嗡嘤嘤的不清晰,因为老庙堂的墙很厚。

    其实屋子并不大,事实与印象恰恰相反。但要根据我抑或o的印象来拍。因此要选一间非常大而且又相当高的屋子。不妨夸张。

    随后镜头贴近五彩斑斓的地面推拍:空阔,空空荡荡,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都被颜料渍染了,几乎看不出地面原本的颜色。某一处有一块耀眼的明亮,是窗外漏进来的一线斜阳,一只早到的苍蝇在那儿暖和着身子。

    摇拍:床下一摞一摞的都是书,有一只旧皮箱。床上又脏又乱,有几本画册和速写本,有几盒磁带和几只袜子,一根筷子。另一根筷子在桌上。桌上有一个饭盒、两只碗、一只杯子,有一台录音机。桌下有一个暖水瓶和两个干蔫的萝卜。窗台上摆着一架老式留声机(父亲留下的),其余的地方被一个自制书架占据,排满了书,中间有几本精装的画册。书架把玻璃窗遮去大半。

    那几本精装画册很可能是世界美术全集中的几本,我记不清了,但记得都是一式装祯,很漂亮;从中我曾第一次见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列宾、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名字。记得我曾问过z:“毕加索的画到底要说明什么?”显得不耐烦,说:“你不懂。我告诉你你也不会懂。因为你这样问,所以你不可能懂。”

    摇拍或仰拍:墙上和屋顶上都是z的画作,一幅挨一幅,大的有一两平米,小的只有一本书大。

    这时应该有音乐,古典的,比如巴尔托克或舒曼的作品,最好是舒曼的童年情景。我希望这样,是因为有一段时期我常常到z的画室去,那时他总放这两个人的作品,以致这旋律已同那间画室的气氛、气味、光线融为一体,在我的印象里互不可分。而且那样的节奏,与目光在一幅幅画作上移动的速度非常合拍。尤其是童年情景。我总感到,z无论画什么和怎么画,画中都藏着他的“童年情景”

    音乐由弱渐强,淹灭了街上的嘈杂。继续摇拍和仰拍:这屋子未挂灰顶,直接可见黑黢黢的梁、柱、和条条木椽,但上面几乎被画作盖满,缝隙间垂吊着一些木雕或泥塑。慢慢地你会感到,有一缕冷烈的白色在处处飘动。都是那根羽毛,都是它。开始你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但当镜头最终停在一幅很大的画中的一根很大的羽毛上时,你会猛然醒悟其实都是它,整个画室里不断闪烁着的一缕白色都是那根羽毛,渗透在老屋每一个角落每一条缝隙里的冷烈都是由于它。

    我希望能拍出那羽毛的姿态万种。

    镜头的焦距不准,使画面稍稍模糊:眼前都是那羽毛的冷色,洁白闪亮,丝丝缕缕舒卷飘摇。屋外的斜阳几乎是横射进来,凄艳得由红而近乎于紫,渐渐暗淡时近乎于蓝。音乐并不要因此而改变,还是那样,悠缓的漫漫的。最好还是那首童年情景。因为在他作画时,构思时,我想他心里需要童年,需要记住童年的很多种期盼和迷想,同时就会引向很多次失望、哀怨和屈辱。他需要这样,这里面有一种力量。

    这时门响了,随之街上的叫卖声一下子大起来,但很快又小下去。就是说有人进来了,开了门又关了门。

    镜头疾速摇向门:虚虚的一个姑娘的身影。焦距调准:是女教师o站在门边。对,她很漂亮,还年青。这时的o和z都还年青。o的头上或肩上落了一串杨花,她的身材尤其美,衣着朴素、文雅。她握住门把的手慢慢松开,慢慢垂下,眼睛直直地看着屋子中央。镜头卡定,对着o,画面中只有门和o:她站在门边,很久,一声不响,连步子也不敢挪,就那么站着看z,或者看z面前的空白画布,唯一的动作是摘去身上的那串场花,把杨花在手里轻轻捻碎我真希望就这么拍摄半小时,将来也这么放映半小时。

    但是作为电影,这不可能。在银幕上只好靠剪接来表现半小时。镜头可以切到街上,可以切到城市的处处,潮涌似的下班的人群甚至可以切到诗人l所在的荒原,落日如盘在地平线那儿沉没,光线变暗的速度非常之快

    再切回画室。屋里已经昏暗不清。

    z终于动了一下,叹了口气。

    o才向前挪了两步。

    z的声音:“嘿,刚下课?坐。”

    o:“我打断你了吧?”

    z摇摇头:“没有。我这么看着这块画布,已经三天了。”

    o:“开灯吗?”

    z点点头:“开吧。”

    看来他们已不陌生,已经互有了解。但这个下午,是我能记起的他们最早的相见。听话头,这个下午z知道o会来。

    192

    z,正是o从少女时代就幻想着的那种男人。家境贫寒、经历坎坷、勤奋简朴不入俗流、轻物利、重精神z正是能让o着迷的那种男人。

    这样的男人曾经是少年wr,在他消失的那些年月里,o毫不怀疑这样的男人唯有青年wr,她等他回来,从十六岁等到二十八岁。这十二年里,o完全不知能否再见到wr,但正因为有此未知,她简直不能认真去想结婚的事。

    o终于等来了什么,我在前面已经写过。此后wr在电话里对o说:“我们仍然还是朋友,好吗一般的但是最好的,永远,永远的朋友”这样的话似曾相识。对,残疾人c曾经听到过。o也像c一样能听懂:这“朋友”二字,不再是意味了由远而近,而是划出了一道界线,宣布了一种距离,是为了由近而远。“为什么?”0也像c那样问“告诉我,为什么?”但是o,却未能像c那样至少得到了一份回答。wr不回答。但以后的事实作了回答,不久之后wr与一位显赫人物的女儿结了婚。

    o见了wr的婚礼。是见了,不是参加。那完全是巧遇。

    一天,o与一群大学时的同学在一家餐馆里聚会。席间自然是互相询问着毕业后的经历,询问着未能与会的同学都在何方,在干什么,结婚了没有或是有了儿子还是有了女儿,自然很是热闹。但隔壁似乎更热闹,哄笑声不断,一浪高过一浪总是压倒这边。

    “那边在干嘛哪?”

    “结婚的,这你还听不出来吗?”

    “不是新郎就是新娘,家里一定非比寻常。”

    “何以见得?”

    “你们没看见门外的轿车?一队!‘皇冠’‘宝马’‘奔驰’。”

    “没准儿是租来的呢!”

    “租来的?你去看看车牌子吧。”

    有人真的出去看了看车牌.回来说:“咱们能与高官富贾的儿女们隔壁而饮,也该算是三生有幸了吧?咱们要不要一块儿去敬酒?”

    “谁要去谁去,我们还不至于那么贱。”

    “是呀是呀,哪有‘主人’给‘公仆’的儿女敬酒一说,岂不是乱了纲常?”

    “你们别他妈一副臭秀才腔儿,你们以为你们是什么?‘工农兵大学生’!现在‘黑五类’没了,就属你们见不得人!”

    大伙儿都对新郎新娘的模样发生兴趣,轮流出去看,在那婚筵的门前走个来回。

    只有o一言不发,呆坐不动。自打一入席o就听见隔壁的喧闹中有个非常熟悉的嗓音,不久她就听出,那不仅是wr而且是新郎wr。“出去的人有的看清了,有的没看清。看清了的人回来调侃说,新娘容貌平平,唯个子高壮,有望在投掷项目上拿奖牌;新郎嘛,体重远不能及新娘,万务好生调养,否则朝朝暮暮难免都是要受气的。o的味觉几近麻痹,嘴里机械地嚼着和咽着,耳朵里则塞满了隔壁的阵阵哄笑。

    终于,她还是借口去方便一下而离席。

    她不敢在隔壁的门前停留,走过那儿时竟不敢侧目。她走到院中,在一棵大树的影子里独自站了一会,舒一口气,不想回去但还是得回去,总不能就这样不辞而别。回来时她不经意地走进盥洗间,在那儿发现了一个极恰当的角度:盥洗间的门半开着,穿衣镜里刚好映见那扇贴了喜字的门。她在那儿磨蹭了很久,终于等见新郎和新娘从那门里出来送客。那当然是他,当然是wr,o可以在镜子里仔细地看一看他了,也看看那个女人。上次分手的时候过于匆忙,竟至事后回忆起来,wr的样子还是停止在十七八岁上。o一动不动站在那面穿衣镜前,看着那对新郎新娘,看着他们与客人不疼不痒地道别,满脸堆笑着送客人出去。o以为wr不可能发现她,但是在镜子里,送客回来的wr忽然停住脚步,神色惊诧。新娘并未发觉,从他身旁走过独自回屋去了。走廊里只剩下wr愣愣地站着,朝o这边伫望,那表情无疑是发现了o。o低下头摆弄一会衣裳,再抬头,wr仍然站在原地朝她这边望,镜子里四目相对。o和wr,他们就在那镜子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很久,也都没有表情。那情景就像似在美术馆里,他或者她,面对一幅画,一幅写真的肖像,写真的他或者她,看得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那幅画。直到新娘出来对新郎说了句什么,wr才快步离去

    就我的记忆所及,这是o与wr的最后相见。

    o相信那个女人是会爱wr的,会像自己曾经那样地崇拜他、爱他,但是o不相信wr会爱那个女人,不相信他与那个女人结婚是出于爱情。

    不久o也结了婚。我只知道此后o也很快就给了婚,至于她的那次婚姻以及她的第一个丈夫,我毫无了解。因而在我的记忆里,o的第一次婚姻是一块空白。因而说起o的第一次婚姻,在我的印象里,便与n的第一次婚姻发生混淆。就是说,一说到o的那次婚姻,n出嫁时的形象便要出现,同样,一说起n的那次婚姻,o的形象便也就叠附在n的形象上去,拆解不开。她们穿着相同的婚礼服走进同一时空,同一命运。就是说,在这样的命运中,或在我对这样命运的印象里,o和n是不可分的,她们俩在同一个可爱女人的初婚之中合而为一。只有在这以后,我的记忆才能把她们俩分开。在这以后,随着o的离婚和第二次结婚,随着n的离婚和漂泊海外,我才得以把她们区分开。

    o像n一样,相信自己今生今世不会再有爱情了,结婚嘛仅仅就是结婚,不过是因为并不打算永远不结婚罢了。可是婚后不久,z走进了o的视野,这时她才知道,真正的爱情也可能发生两次。

    但绝不会超过两次。o在那次毫无准备的远行中想,如果这次仍然不是,那,她就真的是再也不会爱了。当然她相信这一次是!像上一次一样,她可以为之等上十几年,或者更久。第一次是梦,第二次能不能成真呢?在那趟夜行列车里,和在那个北方陌生的小镇上,白天和黑夜,o想得痴迷,但又清醒地告诉自己:这是想入非非。你已经三十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幼稚了——这可贺还是可悲?无论可贺还是可悲,事实是,爱情可以有第二次,十六岁或者二十八岁却不可能有第二次。她在那小镇上三天三夜,醒也如梦,梦也如醒,终于明白:第一次是梦,第二次大约仍然是梦;第一次梦已在真实中破碎,第二次梦如果不想破碎,唯一的办法是不要奢望它可以成真。据说历史上有过永远埋在心里的爱情,仅仅属于你一个人,至死不露。(我希望这能够给o以宽慰。但是,我唯不懂:至死不露的爱情是怎样为后人所知而万古流芳的。)

    o从小城回来,一路上除去想到死,感到死的温存,听见死神在快乐地扑打翅膀之外,还为自己留下一线生机:她总还是可以到z的画室去的,不表白,什么都不说,只去看,只要能看见他在那间充溢着油彩味的老屋里作画也就够了。

    193

    我很想写一写o的前夫,但是关于这个人,可以说我一无所知。我只听说,当o相信自己爱上了z以后,虽然感到深深地负疚于他,但是再也没有去亲近过他,再没有真正与他同床。然后——我在前面已经写过了——o便跟他离了婚。

    o的前夫从此消失,从人们的关注和记忆里,也就是从历史或存在之中,消失,不知去向,销声匿迹,乃至化为乌有。因此在写作之夜他被称为“o的前夫”似乎仅仅是因为o,他曾经才得以存在。

    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朋友。因而在写作之夜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朋友的人,或者在写作之夜,世上一个没有什么朋友的人就是他。

    而所有o的朋友都相信,o离开他是必然之举。

    “为什么?”

    “他们俩完全不相配。真不明白o当初怎么会嫁给了他。”

    “还有呢?”

    没有了。关于这个人似乎再没有什么可说了。

    “他的人品呢?”

    “不不,他并不坏,他不是个坏人。”

    “还有呢?”

    又没有了。所有知道他的人事后想起他,意识里不约而同都现出一块空白。好像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错误地与o结过婚之外,再无其他值得让人关注之处了。

    但是现在,此时此刻,某些被忽略的心魂,必定也在这艰难的世界上漂泊。

    当我们关注着o和z的爱情,关注着f和n的离别,关注着l的梦想,关注着浮现于写作之夜的每一个人的命运之时。那个被称为“o的前夫”的人他在哪儿?在哪儿和在干什么?在我们的视野和听域中都没有他的时间里,他在怎样活着?这似乎是不重要的。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不重要的。任何历史中,总有一些人被关注,一些人被忽略。

    其实是历史在模仿戏剧,而不是相反,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登场,也不可能给每一个角色以同样多的发言权。一个被埋没的演员就像一个被忽略的“o的前夫”在观众的目光里或在舞台的灯光中,化为乌有。观众的目光集中在主角身上,忽略配角,忽略幕后的更为丰富的梦想。人们坐进剧场里如同走进生活中,相信这样的关注和这样的忽略都是天经地义。

    o将在其第二次婚后的生活中发现:画家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里被忽略的男孩儿,绝不能再被忽略。

    194

    o从那个陌生的小镇上回来,直到她与前夫离了婚,这段时间里她一次也没有去看过z。虽然她频繁地想起画家,平均每隔十分钟眼前就要出现一次那间简陋的画室,看见画室中央那个超凡脱俗的背影,以及闻见无处不在的油彩的气味,但是她没有去。一次也没有去并不是出于理智,或许只是因为莫名的迷茫。这段时间差不多是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z画了两幅油画,一幅是母亲,另一幅是冬夜。

    三个月后,很可能就是拿到了离婚判决书的那天,o又像在那个四月的午后一样,心神恍惚,独自在街上无目的地走。只是到了现在,o才满心想的都是她的前夫,眼前总晃动着那个无辜的人“那个无辜的人,那个被你坑害的人”o的脑子里不停地响着这样的声音。她唯有为他祈祷,希望他因祸得福终于能够找到一个好女人,一个贤妻良母,一心一意守护着他、爱他、给他温情为他生儿育女的妻子,那样他就会忘记o(一个坏女人,不忠实又毫不负责任的女人)给他的伤害了。o当然知道她的前夫盼望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她不能给他,想到这一点o稍稍地松一口气。那样的日子会很快抚平或淹没他现在的痛苦。那么自己呢?随便吧,不管是什么命运在前面等着她那都是自傲自受“性格即命运”真是天底下最简单也最伟大的发现。七月的骄阳蒸烤着城市,连河边的石凳都烫得没人去坐。o一路上不停地吃着冰棍。所有的店铺都似昏昏欲睡,唯卖冰棍的老太太们生意兴隆。光是渴,一点儿都不饿。几乎是一整天,o并没有很清楚地要到哪儿去的念头,但是太阳掉在杨树后面的时候,她发现那排杨树下面就是z的画室。

    盛夏的蝉族在茂密的树冠上疯狂地叫着:知了知了知了

    195

    o一走进那间老屋,z就从床上跳下来把她抱住了。眼睛甚至来不及适应屋里的昏暗,女教师就被两条有力的胳膊箍紧在画家怀里,脸颊贴在男性的、急速喘息着的胸脯上了。

    o心里轰地一声,闭上眼睛,只觉得那一幕又凄惨又辉煌。

    o闭着眼睛。不用看。单是那身体的颤抖、炽热、喘息以及气味,就让o唯有服从。尤其那气味,当o离他很近地看他作画时,就曾感到过它的难以抗拒。并不见得是多么值得赞美的气味,但在o,那是一个男人全部魅力的凝聚。

    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简单,这样地不由分说。仿佛一切序幕都是多余,或者序幕早已拉开几十年乃至千百年,命运早就安排好了,唯等待其发生,等你走到这儿,在茫茫渺渺的光阴中走进这一时刻。o不能动也不能说,只有喘息应答着喘息,任他狂吻,任他隔着单薄的衣裙把她吻遍。寂静中,粗重的喘息和纤柔的喘息渐渐合拍,男人的和女人的喘息声合成同一节奏再就是墙外嘈杂的叫卖和盛夏里浩大的蝉鸣。

    寂静和喘息中,o已开始回忆那一进门时的情景了:z好像是躺在床上,好像是从未有过的颓唐无助的样子那样子就像是个孤单迷茫的少年,在萧疏的季节里怅然不知所往那时床上和靠床的墙上正有一缕斜阳,她推门进来时仿佛震动了那空寂的光芒,使它颤动得尤为凄艳,z便从那里跳起来他从那里跳起来就像个孩子,激动又急切,像个没有朋友的孩子听见母亲回来了,没有朋友也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看见母亲回来时才会有那样的激动和急切(都是“好像”因为回忆一经开始,真实就已消散,幻化为更多的可能,衍变成o抑或我的印象。)然后是张开的双臂,像那片光芒一样地颤动,随即一团炽热的气息扑来瞬间就把她围紧了,粗野甚至强暴,不容分说,好像她必定是他的,前生前世就已注定她必不会拒绝,昏暗中只有他的眼睛一闪,那里面,决定早已大过请求,或者结论并不需要原因不要说什么甚至也不要想,o,你来了就好了,呆在这个盼望你的男人怀里就是了,不要问也不要动,闭上眼睛让画家吻遍你,让他不停地吻遍你就对了因为,那未必只是z的欲望或者画家的诱惑,那可能正是命运的要求

    那一刻牢牢地录入女教师的记忆,未来的任何时候,她一闭眼就能看见画家向她奔来的样子,看见他的孤单,动人的蛮横,看见他的坚强甚或冷峻后面竟藏着那么令人心酸的软弱,看见那样一个卓傲不群的人竟如此急切地渴盼她、需要她

    很久以来我都在想,征服了o的,到底是z身上的什么?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女教师感到画家颤抖的身体在一点点儿滑下去,感到他的脸在寻找她的手,然后感到手上有了他的泪水。o睁开眼睛,看见z跪在她跟前、脸埋进她手里。o不敢更多地看他,无措地抬起眼睛。

    那缕斜阳已经非常淡薄,此刻移到那幅题为“母亲”的画上了。

    画中的母亲穿着旗袍,还是三十年前的样子,优雅文静,乌发高高地挽成髻,白皙的脖颈纤柔且挺拔,身上或是头上有一点儿饰物的闪光。背景是南方的老屋:考究的木质墙裙,硬木书架上有一函函(可能是父亲留下的)古旧的线装书,银烛台上的蜡烛灭了,尚余一缕细细的残烟,料必是黎明时候,处处浮动着一层青光。母亲的脸色因而显得苍白

    母亲的像貌似乎有点儿熟悉。

    像谁呢?她肯定像一个我见过的人。

    噢!o心里又一震:画中年青的母亲,神形确与o有相近之处。

    196

    翌日,天又蒙蒙地亮起来时,o才看见另一幅画冬夜:

    很多门和很多走廊,门多关着,开着的门里又是很多走廊,很多走廊仍然通向很多门,很多门和很多走廊相互交错、重叠,仿佛迷宫或者城堡的内部。似乎有一只猫,但并不确定是猫。确定的是有一些盆花,但盆与花又多分离,盆在地上,花却扎根在墙上和天花板上,泼泼洒洒开得自由。除了花的色彩明朗、热烈,画面大部是冷调:灰色或蓝色。门里和廊内空间似乎很大,光线从四面八方来,但光线很快都被阻断。墙很厚,门也很重,声音大约也难从那里传出去,声音会被那样的沉重轻易地吸收掉。比如琴声,或者喊声,会在那里变得缓慢、细微,然后消失,如同渗进凝滞的空气里去

    “你到过这样的地方?”

    “嗯?噢是吧。”

    屋里屋外都还很静,以致两个人的声音都带起回声,也许是因为刚刚醒来,鼻音很重。

    “为什么一定是‘冬夜’?能给我讲讲吗什么意思?”

    “这不是能讲的。只是看。”

    “可,我看不大懂。”

    “嗯也许,你就当它是一个梦。”

    “唔,一个梦?”

    “或者很多梦。”

    “是吗?噢对了”

    “什么?什么对了?你想到了什么?”

    “不,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可是说不清。”

    “这么说,你倒像真的看懂了。”

    “嗯?我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说呀?”

    z不再回答她。

    两个人都不再说话。

    o趴在床上,仍旧认真地看那幅画。z坐在地上,坐在离o最远的地方,同样专注地看着o,一只手支着下巴,那样子容易让人想起罗丹的“思想者”

    很久。天渐渐地大亮了。不知何时,墙外的人声已经热闹,树上的蝉们也一声一声地调开嗓子了。又是个炎热的天气。

    o开始穿衣。

    z坐在墙角,不动,一味地注视0,像要把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记住到未来,或者连接起过去。

    o有些不自在,但她要求自己坦然。要坦然些,不要躲躲闪闪,她从来讨厌装腔作势。让他躲开或者让他闭上眼睛?那可真没意思,太假。但她可以不去看z。虽然她知道z在看她。她背过身去慢慢穿起衣裳,像平素那样,像从小到大的每一个早晨,像在自己独处的时间。这时候o听见背后画家低声说:

    “你曾经,住在哪儿?”

    o慢慢转回身,见z的目光虽然朝向她,但视点却似穿过她而在更远的地方。

    “什么,你说?”

    z的视点,仿佛越飘越远。

    o向z走去,走近他,问他为什么爱她?

    z一下子抓紧o,身上一阵发冷似地抖,视点回来,定定地望着o:“告诉我,告诉我你曾经曾经住在哪儿?”o慌茫地搂住他,轻抚他的头发。待那阵颤抖平息了,o听见z自言自语似地说:“你总能给我,创作的欲望。”

    o不知道这算不算z给她的回答,这是不是z爱她的原因,也不知道这与她曾经住在哪儿有什么关系。

    “真的吗?”o说。

    他捏起她的薄薄的裙袖,捻着,说:“脱掉它。”

    o愣着,看他。

    “脱掉。”

    “可现在会有人来。”

    “不会。”

    “也许会的”

    “杀了他们。不管是谁。”

    “我怕也许会呵,还是别”

    “脱掉。”

    “别别吧呵,让我自己让我自己好吗”

    “不,我是说全脱掉。”

    “全都脱掉。对,就这样。”

    窗帘飘动起热浪,以及阳光、树影、浩大的蝉鸣和远处的一首流行歌曲

    “你知道吗你可真是美,真的并不是标致,你绝不是那样的,绝不是‘标致’是为了他妈的给广告上用的,是画报的封面,是时装设计师的走狗,你是美,只能用美这个字。那些细腰细腿光光亮亮的,要不就是些奶牛似的乳房,真不明白怎么会有人觉得那样的东西漂亮?简直就像一群不同品种的动物,供人观赏,也许是品尝满脸涂抹得让人看不出她们原本有多丑,半遮半掩,存心扭着贫乏又下贱的屁股”

    “哦你别说得这么难听。”

    “唔你不知道你的样子有多高贵。对了,高贵。美就是高贵。虽然看得出来,你并不是很年轻了”

    “是吗,怎么?”

    “嘘——,别这么惊慌。春天并不是最美的。春天其实是枯疏的,生涩的,小气的。夏天才真正是美的,充沛、丰厚、浩大,全都盛开不惜接近死亡,那才是高贵呢。就像你。乳头儿已经深暗了,不再是那种矫柔造作的颜色了,那种颜色里没有历史你懂吗?你的肚腹,你的屁股,都已经宽展了,那里面有光阴,有很多日子,岁月,因而她们都开始有一点儿松垂了。不不,别伤心,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儿。你走动起来,虽然也还是那么轻捷但是多了沉静,沉静得更加目不旁顾。高贵高贵,你知道吗就是这样,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这样你肚腹下的毛儿多么茂盛,一点儿也不吝啬也不委琐,多么狂妄,助长你的高傲你的肌肤你的神态就像一条有灵性的河,在盛夏,在去秋天的路上,平稳地流动,自信,富足,傲慢,不管你是走着是站着是坐着你都是这样,并不需要炫耀,目不旁顾,并不叫喊着要离开什么,而是”

    “也许,我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好”“听着!并不那么卑俗地夸张、吵嚷,而是傲视一切征服一切,带动起一切,带动起空气和阳光,空间和时间,让人想起过去,想起一切存在过的东西,比如光线,比如声音和一种气息,比如呵,你最好走到那幅画的前面去。”

    “哪幅?”

    “冬夜。”

    “干嘛?”

    “去。”

    “这儿?”

    “对,坐下。”

    “在地上?”

    “对。靠住门。”

    “门?”

    “画上的那些门。”

    “这样吗?”

    “不,不对。嗯还是站起来。”

    “哎呀,你到底要干嘛呀”

    “要不对了,背过身去,对,面对那些门不不,也许还是坐下来的好或者跪起来,跪着呵,太棒了就是这样头低下,对对棒极了只是那些花太多了,太实了,有点儿过份我要重新画它,我要为你画一幅最了不起的人体,最伟大的喂,你怎么了?”

    o站起来,转过身,流着眼泪。

    “怎么了你?什么事?啊,你这是怎么啦?”

    “你把我弄得太,太可笑呵没事儿我只是觉得,我的样子太滑稽,太丢人了。没关系我还要背过身去吗?真的没事儿,我还是跪下吗”

    z快步走过去,抱住o,吻她。

    “呵,你也会这样吗?你也会显得这么下贱吗”z颤抖着说“你是多么多么高贵又是多么多么下贱哪”

    然后,当然,是做ài。

    很可能是这样。

    做ài。

    在盛夏的明朗和浩大的蝉歌中,在那些“门”的前面。

    197

    这样的时候,z会有施虐倾向。

    o难免惊讶,但并不反感。

    她感到自己心甘情愿。o,甚至于激动,喜欢。她喜欢他在这样的时候有一点儿粗野,有一点儿蛮横,蛮横地贴近她得到她,她喜欢他无所顾忌。她相信她懂得这倾向:这不是强暴,这恰恰是他的软弱、孤单,也许还是创伤是他对她的渴望和需要。她愿意在自己的丢弃中使他得到。丢弃和得到什么呢?一切。对,一切和永远都给他不再让他孤独和受伤害

    198

    早在他们的第一次亲吻,第一次肌肤相依时,o就感到了:这在画家,也不是第一次。这不奇怪,意料之中的,画家已过而立之年。而且,这很好。

    “可你,怎么一直都没结婚?”后来o问他。

    那时他们一起走出家门(那间画室,在以后的好几年中就是他们的家)。外面刚刚下过雨,夕阳很干净,就像初生的孩子头一次发现这个世界时的目光,干净而且略带一点儿惊讶。

    “你怎么终于想起来要结婚了呢?”

    o对这个几十年中不知其所在而忽然之间离她这么近的男人,不免还是好奇,对z竟然接受她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她猜想在这个卓而不群的男人心底,会有更令人感动的东西。

    盛夏,蝉声时时处处都在,依然浩大。

    “干嘛你不说话?”o仰脸看他“我不该这么问吗?”

    他的手,绕过她后背,轻轻地捏她的肩膀。

    他们沿那条河走。河边砖砌的护栏上有孩子画下的鸟儿和波浪。落日的红光在楼群的窗上跳耀,从这扇窗跳到那扇窗,仿佛在朝每一个家里窥望。

    z一直沉默不语。也许那是深重的痛苦,o不该去触动的?

    他们在离桥不远的地方坐下。

    z眯起眼睛,朝桥那边望,灰压压一大片矮房自他落生以来就没变过,那儿,那条他住过多年的小街(母亲还在那儿),从那儿出发。走过很多条长长短短的小巷,就会看见一家小油盐店,然后就是那座晚霞似的楼房他已经很多年不去走那条路了,不知那座楼房是不是仍然那么让人吃惊,或许早已暗然失色?不过z宁愿保留住对它最早的印象

    o不敢再说什么,只是看他,不看他的时候也在听着他,听得见他的呼吸。

    很久,z向o轻轻笑了一下。

    o立刻欢快起来:“别想那些事了,没关系,真的我并不想知道没什么,我不会在意那些事的。”

    “哪些事?”他问。

    o反被问得慌张:“没什么呵,什么事都没关系”

    “你要听真话吗?”

    “不。呵不是不是,我是说要是这会让你不愉快就别说了。”

    “我只是问,你要不要听真话?”

    “当然不过要是”

    “听着,”他说“那只是性的问题。”

    “我知道,我懂”

    “那与爱情,毫不相关。”

    “呵,是吗”

    “要是她们愿意,我也需要,我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可以。”

    “可是她们呢?”

    “那是她们自己的事。我并没有允诺什么。”

    “那现在呢?”

    “现在?”

    o并不看着z,把目光躲开他。

    “现在也不允诺,我讨厌那些下贱的海誓山盟。我爱你这跟允诺无关。爱情不是允诺。那是崇拜,和和”

    “和什么?”

    天色昏暗下来。不知从哪儿飞起一群鸽子,雪白,甚至闪亮,时远时近盲目地盘旋,一圈又一圈,飞得很快,但一点儿声音都没有,虚幻得如同一群影子,似乎并不与空气摩擦。画家望着它们,苦心积虑地在寻找一个恰当的词。

    很久,他说:“也许,那就跟我要画什么一样。”

    他说:“画什么,那是因为我崇拜它。我要把它画出来那是因为因为我要找到它,让它从一片模糊中跳出来,从虚幻中凝聚成真,让它看着我就像就像我曾经看着它,让它向我走来就像我一直都在寻找它。就是这么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