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当时只道是寻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曾孙,也算家学渊源。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生于崇祯十年(1637),幼习经史,尤好诗词。少年时就和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虽然年纪最小,但"飞觞赋诗,才气横溢"。清廷慕其才学,于康熙三年(1664)任命他担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五年中举后改为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返回故里。之后一直沉沦下僚。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批文坛精英诸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均被荐到京,顾贞观、纳兰性德广交文友,经常聚会唱和,清初词坛的振兴和他们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他还受容若所托编订了饮水词,可知容若对他的才华学识也极为放心佩服。最为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顾贞观还仗义,没有酸腐文人的琐碎和小心算计。他曾为营救诗友吴兆骞,求助于容若,更不惜下求于明珠。容若被他所填的金缕曲感动,不避嫌疑地借助父亲明珠之力帮他救助吴兆骞。
说起来,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数不胜数,真正肯在危难关头为朋友出头的又有几个?容若和梁汾都难得,他们都不势力,愿意做雪中送碳的事。也许正因为看到了梁汾身上的侠气,容若才会对他倾心相交,视他如师如友如兄长。容若对梁汾的依恋,到了琐碎的地步,以至于饮水词中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和梁汾有关。
顾贞观的确也是容若的知己,他读纳兰的饮水词轻易就明白了容若难以明言的心事,相传他自己也曾有过和容若相似的感情经历,只是他的恋人入的是候门而不是宫门。所以他能发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感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除了能够互相理解沟通畅快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投缘。不投缘的人往往像贴错门神一样互相看不顺眼。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应大学士纳兰明珠之邀赴京为纳兰容若授课。两人一见如故,直至生死不渝。这样一蹴而就的情分,只能用投缘来解释。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丁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人在苕中。苕中是今浙江湖州有一带。因有苕溪,故称。容若寄词给他,全篇都从想像落笔,化虚为实,颇有浪漫色彩。上阕设想梁汾此刻正于归途中,心情萧索,颇似当年被贬的白居易。但途中停泊处却是水村鱼市,烟白旗青,一派平静安详,下阕进一步想像夜间他在舟中作着孤寂轻梦的情景。但最后两句容若却由萧索转为慰藉,以"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的谐语慰之,既温情又佻达。全篇立意不无伤感,却在伤感中翻出豁达新意,尤其是最后两句,虽然有同情有隐怨,却又令人宽慰解颐。无怪有评家极口称赞结穴两句:"笔致秀绝而语特凝练。"我是深爱这一阕,不同与容若词中别的送别赠友词。虽以萧索起笔,却不再是铺天盖地普天万物同愁,而是有豁达的劝慰和祝福。
顾贞观有咏六桥之自度曲踏莎美人,谓自删后所留"其二"中有句云:"双鱼好记夜来潮,此信拆看,应傍画眉桥。"自注:"桥在平望,俗传画眉鸟过其下即不能巧啭,舟人至此,必携以登陆云。"但平望在江苏吴江县南运河边,并不与苕溪相通,可能是梁汾搞错了。容若此处写到画眉桥,一是代指梁汾故乡,二来暗用汉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喻祝他合家团聚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容若戏谑梁汾归心似箭,望他家庭和美幸福得享隐居钱塘江畔的安逸生活,亦显出真正的好友之间言谈无忌自如。
许我是江南人,所以格外喜爱词中"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这两句,清淡疏朗,褪淡全词的悲色,更绰绰有杜牧诗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气象。比起悲情缠绵的容若,我更喜欢看他阳光灿烂天真恬淡。
菩萨蛮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残星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唐朝搞什么都有一股生猛的劲头。边塞诗或写景或摹情,或吟古或谈今,开阖吞吐气象极盛。唐以后就不行。一样有战争,可是边塞题材的诗词就像得了软骨病似得每况愈下。北宋初还有欧阳修,范仲淹等大家写写边塞题材的词。"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多少还承袭了前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余韵,境界开阔。到了南宋,词牌越来越多,格律规则越来越繁复,与之相应的是词境一路往下走,越走越窄,越玩越死,很有"投身于大众,自绝于人民"的愚昧悲壮。
元明时,读书人八股文章做得稳如泰山,人却做地越发猥亵不堪,民间的文学倒在夹缝中如春草蓬勃。词到清朝,一扫明末的柔蘼,名家众出,虽美言中兴,实际上却寿元将尽。词清句丽如纳兰,是词在清时的回光返照。难怪人常有末世之悲,生在一个文化气象萎靡如残星拂大旗的时代,实在是让像容若这样想学塞马一声嘶的文学青年打心眼里感到失落的事情。王国维许他"北宋以来,唯一人矣。"我一直认为这不是什么值得欢喜的话,对整个汉文化的衰微谴责犹深,虽然这可能并不是静安先生的本意。
我不也觉得饮水词有评家拔的那么高,容若也只是意境通于北宋而已。他的用典仍显多,虽然不至于累赘,但是频频化用前人句,能量上又达不到北宋诸家用典的挥洒自如,读久了会有逼仄的感觉。
这阕边塞词写得刚劲中仍露香艳之气,这是容若的特质,也是他的弱项。说它刚劲是因为结句"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拓开情境,一扫前句的旖旎之风,不输历代名句;说它香艳是因为容若向来喜用"红泪""红冰"等字眼,而在其他的男性词人,如非咏叹的必要,一般会选择更慷慨洁净的字眼。
这阕菩萨蛮为人称道的是"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一句。可见慷慨沉凉用得好始终比曲意委婉更让人欣赏。过于繁复华丽的雕饰,对于意旨的表达会有害处。这首词除了"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的亮点,还有一点妙处,就是它的词旨有一点朦胧迷离的味道,可以解做闺中人怀征人,而解做征夫思家人也可无不可。
我是喜欢把上阕和下阕对应来解,上阕写闺中人的甜梦,梦见自己向万里之外的地方行进,寻找着"他"的踪迹。下片也写梦,却是写征夫在塞上被画角惊醒,梦中因思念而落泪,醒来枕边泪已如冰,听见帐外塞马长嘶,走出去,看见军旗在夜风中猎猎,天空星光已廖,留在大旗上的只有一点残辉,展眼望去,塞上天地清空苍茫。上下阕合着来看,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画面被叠合起来,更能显出征人思妇一对有情人心有灵犀。被迫分别的伤感也被处理的更到位。
词意只要准确到位,多解是无妨的,如人心能够开拓舒展是上乘。好词应该经得起剥皮拆骨的残酷推敲和任人强加放置意念的蛮横无礼,是为气度。
菩萨蛮
白日惊飙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愁未阑
李颀有一首古从军行被某矫情女作家在自己的电视剧里糟蹋地面目全非。因为这一幕闹剧太过幼稚可笑,拜那女作家所赐,使我到现在一读到容若这阕菩萨蛮"解鞍正值昏鸦乱"就忍不住笑意。
认真回头来看李颀的古从军行和容若这阕菩萨蛮,推敲之下发现意境思想是可通的。无论是行役之人,还是行军之人,羁愁归思始终是心头萦绕不去的情绪。李颀借行军之人的眼见耳闻心感曲婉深刻的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而容若是通过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行役的厌倦。
狂风卷折的冬日,行在归途之上。黄昏时乌鸦乱飞,停下来解开马鞍,让马休息饮水。大河被冰封,河水不再流动。平原上一片野火的烧痕,荒凉苍茫。远远的城阙的鼓楼,人迹渐丰,让人想起繁华的北京城已经不远,然而旅途的劳苦抑郁之情,并未因此完全消减。
容若这趟出差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也和战争有关。时清廷准备与罗刹(今俄罗斯)交战。军情机密一切需要人去打探,康熙于是派出八旗子弟中精明强干之人,远赴黑龙江了解情况,刺探对方军情。正是因为容若等人的辛苦侦察和联络,清廷得以在黑龙江边境各民族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反击俄罗斯侵略的各种战略布置。其时容若已死,康熙还特地派人到他灵前祭告,以示不忘他的功勋。
然而在真正有良知的人心里。无论是什么样的原由,战争都是不值得赞美和推崇的事。容若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很反对战争的人,内心牵扯。这样矛盾的心理导致一方面他尽力尽责的完成康熙交付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样的事是无谓的,所以情绪一直不激昂。
容若词中有另一阕菩萨蛮(荆榛满眼山城路)中有"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之句,而此篇有"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句,大约此阕是前首之后同题之作,作于诗人行役的归途之中(一说是觇梭龙后的归途中;一说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扈驾东巡之归途中)。这一阕写羁愁归思,妙在以景语入词,写冬日归途中所见所感,个人离愁蕴涵其中隐而不发,全篇谋篇得当,布局亦好。"冰合"一句是写实,也带夸张,壮阔流离。容若虽生性多愁,但为人并不疏懒,也精于骑射,不是纨绔无能的八旗子弟,据词中所绘景况,即有些许艺术夸张,也足见旅程艰苦辛劳。我独喜末两句"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提起全词筋骨,有画龙点睛之妙。此词一贯的容若式离愁,词中所涉之景无不昏暗衰飒,令人凄然不欢,然结句言浅意深,词风壮阔处隐有太白遗风。
菩萨蛮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茂陵秋
我们安徽人有个歌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民间还传说他炮轰功臣楼,可知朱元璋是个很不招人待见的人。他的枭雄气,不同与刘邦也有别于曹操。贫寒出身的他,是草草削成的剑矛,尖锐逼人,底质却弱脆。没有太大的气度,一味严苛。各朝皇帝削权罢官,也只有朱元璋做得这样不地道,受人指摘——大明天子坐龙庭,文武百官命归阴。朱和尚身上带着悍然匪气,刚猛有余,仁柔不足,还不具备真正君王气度。
因为猜忌之心,不肯放权。朱元璋的皇帝做得格外辛苦,据说他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如此君主集权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也成为历史上最专制的皇帝之一。不过,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权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明代中后期皇帝为所欲为,极度腐败,甚至数十年不上朝大臣也无计可施。
他的后代,大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有为的屈指可数,出气包千奇百怪的怪胎倒不少。若不是靠着朱元璋开国及朱棣其后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君权的政体和严谨稳当的国策,凭着他那些不成器只会胡作非为的儿孙,根本不会有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国祚。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后来的十三位皇帝就被葬于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的明皇陵,即现在的明十三陵。容若这一阕即是过十三陵的感怀之作。这样的作品饮水词中颇有几首,像好事近有"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采桑子有"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等句,都是容若过经明十三陵时,对前朝皇陵景象的描绘。
茂陵是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朱见深和万氏之间的孽缘令人感慨,万氏比皇帝大十七岁,然而封为贵妃,恩宠隆绝。万氏美貌而性妒,在力求专宠和打击后宫皇帝子嗣方面不遗余力,险些使朱见深断了子嗣。她的风格行事不免让人想起汉成帝妃赵合德。可叹的是,这两个女人遇见的两个男人都是执迷不悔万死不辞地很。刘骜死于与合德交欢;朱见深则在万贵妃死后不久,悲伤过度而亡,其实和徇情也差不多。面对这样没有理由的迷恋,男女畸爱。后人也只能叹一句——前世冤孽。
也许,是因为朱见深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妃子死后郁而死的痴情皇帝。他对爱妃的深情暗合了容若对爱妻的感情,所以,在秋日的黄昏,容若才会不经意的立马茂陵,感慨良多吧。
读这阕词仿佛赏一幅明陵日暮图。容若全以景语入词,以词境作画,以画意入词。将"行人过尽烟光远"的飘渺、"茂陵风雨秋"的沧桑、"寂寥行殿锁"的荒芜和"山深日易斜"的感伤溶合在一起。故更婉曲有致,画意幽远,而其不胜今昔之感,兴亡之叹又清晰可见。
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锁住了行宫大门,也将旧时的热闹与繁华锁在了时空深处。只有那些盘旋在宫殿上空的大雁和乌鸦,还像以前那样不停地聒噪着,似乎还想在这深山日暮的断瓦残垣里,找寻到旧日的荣华记忆。
天寿山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残阳的余晖斜洒在空寂的山林深处。我策马,远行。不敢再回首苍茫夜色。人事如飘蓬,风吹浪卷。多少繁华流过,回眸处满眼荒凉。
我知道,现世鼎盛也会有这样荒芜的一天。盛衰兴亡,这一切毕竟无可避免。百年之后,谁知何处埋枯骨?
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曾孙,也算家学渊源。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生于崇祯十年(1637),幼习经史,尤好诗词。少年时就和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虽然年纪最小,但"飞觞赋诗,才气横溢"。清廷慕其才学,于康熙三年(1664)任命他担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五年中举后改为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返回故里。之后一直沉沦下僚。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批文坛精英诸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均被荐到京,顾贞观、纳兰性德广交文友,经常聚会唱和,清初词坛的振兴和他们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他还受容若所托编订了饮水词,可知容若对他的才华学识也极为放心佩服。最为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顾贞观还仗义,没有酸腐文人的琐碎和小心算计。他曾为营救诗友吴兆骞,求助于容若,更不惜下求于明珠。容若被他所填的金缕曲感动,不避嫌疑地借助父亲明珠之力帮他救助吴兆骞。
说起来,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数不胜数,真正肯在危难关头为朋友出头的又有几个?容若和梁汾都难得,他们都不势力,愿意做雪中送碳的事。也许正因为看到了梁汾身上的侠气,容若才会对他倾心相交,视他如师如友如兄长。容若对梁汾的依恋,到了琐碎的地步,以至于饮水词中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和梁汾有关。
顾贞观的确也是容若的知己,他读纳兰的饮水词轻易就明白了容若难以明言的心事,相传他自己也曾有过和容若相似的感情经历,只是他的恋人入的是候门而不是宫门。所以他能发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感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除了能够互相理解沟通畅快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投缘。不投缘的人往往像贴错门神一样互相看不顺眼。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应大学士纳兰明珠之邀赴京为纳兰容若授课。两人一见如故,直至生死不渝。这样一蹴而就的情分,只能用投缘来解释。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丁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人在苕中。苕中是今浙江湖州有一带。因有苕溪,故称。容若寄词给他,全篇都从想像落笔,化虚为实,颇有浪漫色彩。上阕设想梁汾此刻正于归途中,心情萧索,颇似当年被贬的白居易。但途中停泊处却是水村鱼市,烟白旗青,一派平静安详,下阕进一步想像夜间他在舟中作着孤寂轻梦的情景。但最后两句容若却由萧索转为慰藉,以"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的谐语慰之,既温情又佻达。全篇立意不无伤感,却在伤感中翻出豁达新意,尤其是最后两句,虽然有同情有隐怨,却又令人宽慰解颐。无怪有评家极口称赞结穴两句:"笔致秀绝而语特凝练。"我是深爱这一阕,不同与容若词中别的送别赠友词。虽以萧索起笔,却不再是铺天盖地普天万物同愁,而是有豁达的劝慰和祝福。
顾贞观有咏六桥之自度曲踏莎美人,谓自删后所留"其二"中有句云:"双鱼好记夜来潮,此信拆看,应傍画眉桥。"自注:"桥在平望,俗传画眉鸟过其下即不能巧啭,舟人至此,必携以登陆云。"但平望在江苏吴江县南运河边,并不与苕溪相通,可能是梁汾搞错了。容若此处写到画眉桥,一是代指梁汾故乡,二来暗用汉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喻祝他合家团聚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容若戏谑梁汾归心似箭,望他家庭和美幸福得享隐居钱塘江畔的安逸生活,亦显出真正的好友之间言谈无忌自如。
许我是江南人,所以格外喜爱词中"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这两句,清淡疏朗,褪淡全词的悲色,更绰绰有杜牧诗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气象。比起悲情缠绵的容若,我更喜欢看他阳光灿烂天真恬淡。
菩萨蛮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残星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唐朝搞什么都有一股生猛的劲头。边塞诗或写景或摹情,或吟古或谈今,开阖吞吐气象极盛。唐以后就不行。一样有战争,可是边塞题材的诗词就像得了软骨病似得每况愈下。北宋初还有欧阳修,范仲淹等大家写写边塞题材的词。"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多少还承袭了前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余韵,境界开阔。到了南宋,词牌越来越多,格律规则越来越繁复,与之相应的是词境一路往下走,越走越窄,越玩越死,很有"投身于大众,自绝于人民"的愚昧悲壮。
元明时,读书人八股文章做得稳如泰山,人却做地越发猥亵不堪,民间的文学倒在夹缝中如春草蓬勃。词到清朝,一扫明末的柔蘼,名家众出,虽美言中兴,实际上却寿元将尽。词清句丽如纳兰,是词在清时的回光返照。难怪人常有末世之悲,生在一个文化气象萎靡如残星拂大旗的时代,实在是让像容若这样想学塞马一声嘶的文学青年打心眼里感到失落的事情。王国维许他"北宋以来,唯一人矣。"我一直认为这不是什么值得欢喜的话,对整个汉文化的衰微谴责犹深,虽然这可能并不是静安先生的本意。
我不也觉得饮水词有评家拔的那么高,容若也只是意境通于北宋而已。他的用典仍显多,虽然不至于累赘,但是频频化用前人句,能量上又达不到北宋诸家用典的挥洒自如,读久了会有逼仄的感觉。
这阕边塞词写得刚劲中仍露香艳之气,这是容若的特质,也是他的弱项。说它刚劲是因为结句"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拓开情境,一扫前句的旖旎之风,不输历代名句;说它香艳是因为容若向来喜用"红泪""红冰"等字眼,而在其他的男性词人,如非咏叹的必要,一般会选择更慷慨洁净的字眼。
这阕菩萨蛮为人称道的是"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一句。可见慷慨沉凉用得好始终比曲意委婉更让人欣赏。过于繁复华丽的雕饰,对于意旨的表达会有害处。这首词除了"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的亮点,还有一点妙处,就是它的词旨有一点朦胧迷离的味道,可以解做闺中人怀征人,而解做征夫思家人也可无不可。
我是喜欢把上阕和下阕对应来解,上阕写闺中人的甜梦,梦见自己向万里之外的地方行进,寻找着"他"的踪迹。下片也写梦,却是写征夫在塞上被画角惊醒,梦中因思念而落泪,醒来枕边泪已如冰,听见帐外塞马长嘶,走出去,看见军旗在夜风中猎猎,天空星光已廖,留在大旗上的只有一点残辉,展眼望去,塞上天地清空苍茫。上下阕合着来看,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画面被叠合起来,更能显出征人思妇一对有情人心有灵犀。被迫分别的伤感也被处理的更到位。
词意只要准确到位,多解是无妨的,如人心能够开拓舒展是上乘。好词应该经得起剥皮拆骨的残酷推敲和任人强加放置意念的蛮横无礼,是为气度。
菩萨蛮
白日惊飙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愁未阑
李颀有一首古从军行被某矫情女作家在自己的电视剧里糟蹋地面目全非。因为这一幕闹剧太过幼稚可笑,拜那女作家所赐,使我到现在一读到容若这阕菩萨蛮"解鞍正值昏鸦乱"就忍不住笑意。
认真回头来看李颀的古从军行和容若这阕菩萨蛮,推敲之下发现意境思想是可通的。无论是行役之人,还是行军之人,羁愁归思始终是心头萦绕不去的情绪。李颀借行军之人的眼见耳闻心感曲婉深刻的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而容若是通过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行役的厌倦。
狂风卷折的冬日,行在归途之上。黄昏时乌鸦乱飞,停下来解开马鞍,让马休息饮水。大河被冰封,河水不再流动。平原上一片野火的烧痕,荒凉苍茫。远远的城阙的鼓楼,人迹渐丰,让人想起繁华的北京城已经不远,然而旅途的劳苦抑郁之情,并未因此完全消减。
容若这趟出差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也和战争有关。时清廷准备与罗刹(今俄罗斯)交战。军情机密一切需要人去打探,康熙于是派出八旗子弟中精明强干之人,远赴黑龙江了解情况,刺探对方军情。正是因为容若等人的辛苦侦察和联络,清廷得以在黑龙江边境各民族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反击俄罗斯侵略的各种战略布置。其时容若已死,康熙还特地派人到他灵前祭告,以示不忘他的功勋。
然而在真正有良知的人心里。无论是什么样的原由,战争都是不值得赞美和推崇的事。容若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很反对战争的人,内心牵扯。这样矛盾的心理导致一方面他尽力尽责的完成康熙交付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样的事是无谓的,所以情绪一直不激昂。
容若词中有另一阕菩萨蛮(荆榛满眼山城路)中有"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之句,而此篇有"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句,大约此阕是前首之后同题之作,作于诗人行役的归途之中(一说是觇梭龙后的归途中;一说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扈驾东巡之归途中)。这一阕写羁愁归思,妙在以景语入词,写冬日归途中所见所感,个人离愁蕴涵其中隐而不发,全篇谋篇得当,布局亦好。"冰合"一句是写实,也带夸张,壮阔流离。容若虽生性多愁,但为人并不疏懒,也精于骑射,不是纨绔无能的八旗子弟,据词中所绘景况,即有些许艺术夸张,也足见旅程艰苦辛劳。我独喜末两句"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提起全词筋骨,有画龙点睛之妙。此词一贯的容若式离愁,词中所涉之景无不昏暗衰飒,令人凄然不欢,然结句言浅意深,词风壮阔处隐有太白遗风。
菩萨蛮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茂陵秋
我们安徽人有个歌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民间还传说他炮轰功臣楼,可知朱元璋是个很不招人待见的人。他的枭雄气,不同与刘邦也有别于曹操。贫寒出身的他,是草草削成的剑矛,尖锐逼人,底质却弱脆。没有太大的气度,一味严苛。各朝皇帝削权罢官,也只有朱元璋做得这样不地道,受人指摘——大明天子坐龙庭,文武百官命归阴。朱和尚身上带着悍然匪气,刚猛有余,仁柔不足,还不具备真正君王气度。
因为猜忌之心,不肯放权。朱元璋的皇帝做得格外辛苦,据说他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如此君主集权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也成为历史上最专制的皇帝之一。不过,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权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明代中后期皇帝为所欲为,极度腐败,甚至数十年不上朝大臣也无计可施。
他的后代,大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有为的屈指可数,出气包千奇百怪的怪胎倒不少。若不是靠着朱元璋开国及朱棣其后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君权的政体和严谨稳当的国策,凭着他那些不成器只会胡作非为的儿孙,根本不会有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国祚。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后来的十三位皇帝就被葬于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的明皇陵,即现在的明十三陵。容若这一阕即是过十三陵的感怀之作。这样的作品饮水词中颇有几首,像好事近有"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采桑子有"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等句,都是容若过经明十三陵时,对前朝皇陵景象的描绘。
茂陵是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朱见深和万氏之间的孽缘令人感慨,万氏比皇帝大十七岁,然而封为贵妃,恩宠隆绝。万氏美貌而性妒,在力求专宠和打击后宫皇帝子嗣方面不遗余力,险些使朱见深断了子嗣。她的风格行事不免让人想起汉成帝妃赵合德。可叹的是,这两个女人遇见的两个男人都是执迷不悔万死不辞地很。刘骜死于与合德交欢;朱见深则在万贵妃死后不久,悲伤过度而亡,其实和徇情也差不多。面对这样没有理由的迷恋,男女畸爱。后人也只能叹一句——前世冤孽。
也许,是因为朱见深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妃子死后郁而死的痴情皇帝。他对爱妃的深情暗合了容若对爱妻的感情,所以,在秋日的黄昏,容若才会不经意的立马茂陵,感慨良多吧。
读这阕词仿佛赏一幅明陵日暮图。容若全以景语入词,以词境作画,以画意入词。将"行人过尽烟光远"的飘渺、"茂陵风雨秋"的沧桑、"寂寥行殿锁"的荒芜和"山深日易斜"的感伤溶合在一起。故更婉曲有致,画意幽远,而其不胜今昔之感,兴亡之叹又清晰可见。
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锁住了行宫大门,也将旧时的热闹与繁华锁在了时空深处。只有那些盘旋在宫殿上空的大雁和乌鸦,还像以前那样不停地聒噪着,似乎还想在这深山日暮的断瓦残垣里,找寻到旧日的荣华记忆。
天寿山暮色四合,最后一抹残阳的余晖斜洒在空寂的山林深处。我策马,远行。不敢再回首苍茫夜色。人事如飘蓬,风吹浪卷。多少繁华流过,回眸处满眼荒凉。
我知道,现世鼎盛也会有这样荒芜的一天。盛衰兴亡,这一切毕竟无可避免。百年之后,谁知何处埋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