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泛滥的樱桃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是爱读书的。

    望着房敬贫的身影在寨路上拐过弯去,我仍痴呆呆地停立在原地,直到树叶子上凝聚的一颗水珠滴落在我的颈脖里,我才回过神来。我决定不去追他,等我去找了舒吟,把事情谈妥了,回到钥匙寨,再找他也不迟。

    放了晚学,尽管已是薄暮时分,天空中的乌云又像弥天硝烟似的翻滚着,我还是决定上路,到蛇场坪去找舒吟。

    印满蹄迹的泥泞道从钥匙寨口,一直延伸到远处那两山夹峙的垭口。我穿了一双高统雨靴,一只脚踩下去,一只脚小心翼翼地从泥浆中拔出来,又往前重重地踩地。明知随时都可能有滂沱大雨,为了省劲儿,我还是没带雨伞。风在紧吹,路旁的茅草在摇曳发颤,远山近岭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雾气里。我紧走着。到公社所在地蛇场坪只有六里山路,却有两条溪流,这两条溪流,平时都很浅,随便从哪儿都可以光着脚走过去,因为没架木桥,光是竖起一块一块石墩墩,雨季水涨的时候,人们就得顺着石墩墩一步一步过去。

    这些年,也数不清我在这条山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踩下多少个脚印。

    一九六九年,我从上海到钥匙寨来插队落户。每逢场期,我们钥匙寨集体户的上海知青们,总要呼群结伴的,到蛇场坪赶场。想想只有六里路,半个小时就到了,何乐而不为呢。比起那些插队在更荒僻闭塞的寨子上的知青们,我们算福气多了。尽管蛇场坪本身也是三县交界地上的一个小乡场,统共也只有四五百居民,每天只有一辆班车从这儿过路,有着两条称不上是街的麻石道。可知识青年们是好闹热的呀,到场上饭馆里聚一聚,抽上几支烟,喝上一两酒,吃上一碗脆哨面条,胡乱地发一通牢骚,天南海北地摆摆龙门阵,也比闷在集体户那晦暗的茅屋里有劲儿。

    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日子也像那混乱的年代一样,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在蛇场公社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们,有的升学,有的调干,有的当工人,直到一九七八年底,留在蛇场公社的,只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四个知青。一个是我的女朋友舒吟,她在一九七三年被地区师专招去,当了三年工农兵大学生,分回蛇场公社中学当语文老师,现在是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一个是蛇场坪百货商店花布柜台的营业员毕雪萌,她在插队落户的第二年患了严重的胃出血,确实无力从事农业劳动,在县医院医治了三个月之后,被照顾分配了工作。第三个是公社兽医站的冯士敏,一个粗莽结实的壮汉子。他的经历和舒吟相似,一九七三年被推荐到地区农校读了两年书,一九七五年分配回公社,当了一名专给牛、马、猪、羊看病打针的兽医。四邻八寨的乡亲们,对他还很尊重,老远地看到,就叫他冯医师。他也理所当然地一口应承。前年春节,他和蛇场坪街上一个姑娘结了婚,现已有了一个白胖儿子。再加上他走村串寨地给牲畜看病,走到哪儿吃那儿,满口的本地腔,初次见他的人,根本猜不到他是当年的知青。第四个就是我了。我既没去地区、省城读过书,又没得到过啥特殊照顾,留在钥匙寨,纯是偶然的因素。

    我插队落户的第四年,也就是一九七二年,钥匙寨乡村小学校的一个男教师,因罚学生跪在搓衣板上,学生家长闹到大队,死不罢休。那男教师自然被大队罢免了教职。教学需要继续,派哪个人去呢?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字,父母又是教师,大队就派我教书。

    说老实话,我答应教书的时候,抱的纯粹是临时观点。插队落户快四年了,山寨上壮劳力干的农活,我哪样没干过啊!繁重琐碎的乡村体力劳动,我既已适应,又觉得厌烦、劳累。当然,到小学校去教书,说什么也比干农活轻松些。更主要的,是我们这拨知青,对久已盼望、天天念叨的上调,早已丧失了信心。四年了,只听说县里面招过两次工,推荐过一回大学生,到底去的是些什么人,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我心里说:反正是混日子,在农田里混,还不如到学校去混呢。

    就这样,我既没进师范,也没去进修,糊里糊涂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在这之前,劳动歇气时,或者碰巧路过,我也到过那五间平房排列在一起的小学校,朝教室里张望过。但对乡小学校究竟在怎样进行教学,我却一无所知。

    直到进了这学校,我才疑讶惊愕地发觉,这哪里是在进行教学,这纯粹是胡来嘛!怪不得农民们讲起教师这一工作,总是含着讥诮的口吻,说那是“轻巧活路”

    既是“轻巧活路”在小学校当教师的,自自然然地,一个是大队会计的婆娘,一个是大队主任的侄儿,一个是民兵连长的妹妹。且不说人员的组成,单说他们怎么教学吧。

    黑板上新写了一个生字,老师拿着教鞭,领着全班把这生字念上几遍。看看学生们都会念了,老师拿教鞭指着头排第一个学生上台来,领着全班同学念十遍。第二个学生接着第一个学生,再来领读而老师呢,在办公室里,闲聊天,或是赶批没批改完的作业。学生们在教室里把读书当闹着玩,老师们图享清闲。

    啊,我们偏僻山区的乡村小学!

    我进了小学校,才知道为什么山区的教学质量这么差,为什么高中生写不好一篇作文,为什么初中生连封信也不会写。

    我不是个好教师,可我不这样干。我觉得这样干太对不起那十个工分,对不起冒着骤雨或暑热在农田里干活的社员们。不久前,我不也像农民们一样在田土上流着汗水,创造着劳动果实,让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所有劳动力,到秋后分享汗水换来的收获嘛?

    就是抱着这种思想,我开始了教学,我抓课堂纪律,我新辟了乡村小学从未上过的唱歌、体育、图画课,我还给孩子们讲高尔基、瓦特、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学生们不懂的地方,我决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秋天,蛇场坪公社中学发通知,我任教的五年级毕业班,四十一个学生中有二十四人考取了中学。在十年浩劫中的一九七三年,蛇场坪中学没按大队比例收学生,而是自印了卷子,让大队小学校的毕业生来考。也算是碰巧吧,这一考,就把我考出名了。钥匙寨上,从没一年有那么多的学生跨进中学。“文化革命”以前没有过“文化革命”中,年年按大队分名额,不是六名就是七名,也从未有过。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出名,一九七三年地区师专及六所中等专业学校来招生,我想报名,大队不同意,说得倒挺好听:贫下中农需要我。我左磨右缠也没用。一九七四年,省里面来了文件,教学质量好、校舍完整,有一定基础的乡村小学校,可以由民办转为公办,每个公社,可以转一所学校。我们钥匙寨小学顺顺当当变成了公办学校。我也由一个每年从大队拿三千六百个工分的知识青年,变成了每月领国家二十八元工资的人民教师,还能买到商品粮。对一个知识青年来说,有了固定工作,年年能回上海探一次亲,就算是有了归宿。我也渐渐定下心来,成了蛇场坪公社的“扎根知青”了。

    有了工作,上调就不再有份了;有了工作,就是在一九七八年冬天大刮回城风的时候,我也无法回上海了。我不但要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而且还要在这儿成家立业,这么一想,我也死了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