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因为出头摆平了这件大事,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那位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来,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呢?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也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但他儿子刘濞很能干,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当时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做了吴王。
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了。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干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事实证明,后来刘濞是造反了。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还是叫晁错逼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刘濞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财税,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是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的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何况像吴王刘濞,他处的地方是在现在江苏那一带,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国。史记上说“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当时用的是铜钱,那个地方产铜——大家知道现在江南有个城市叫铜陵,就是出产铜的地方——吴王自己开铜矿,开了铜矿以后他就铸钱,把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印钞票的机器了,所以他有的是钱。另外,吴国地处海边,他可以晒盐。盐在当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商品,很赚钱的。尤其是边远的地方没有盐——人不吃盐是不能活的——盐可以卖大价钱。所以说刘濞很富有。这样一个国家在中央王朝的外面,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所以,中央朝廷就要抑制它,而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的既得利益,谁会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猫嘴巴里一条鱼、阿狗叼着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汉景帝也很担心,就问晁错,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他们是不是会造反?
晁错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强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还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晁错这句话说出之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又叫七国之乱。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刘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会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只有那个邓公说了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干了什么事呢?他干了这么两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能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的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们缴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不管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给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水浒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有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可以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吗?吴王就干了这些事。
但是,拿这些个事抓吴王谋反,实际上也是证据不足的。当然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就这么着把楚王给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只能算小节吧,也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啊!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收了钱。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没有反,曹操的儿子反了吧?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曾经是藩王,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已经先死了,由皇太孙朱允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乱的旗号——“清君侧”就这么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强大了,对于中央政权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会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强大的藩国开刀。就是说对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听说要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谋反的条件的。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被视为谋反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国家制度,对巩固汉代的中央政权,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很多人是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采纳。汉文帝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还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错的死都是因为袁盎,可袁盎他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朝廷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明白时事,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国家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黄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的态度比较强硬。
有一次,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革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革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会议主题是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黄生,就是一个姓黄的先生——黄先生,黄先生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脚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坏,殷纣王再无道,他也是君,所以汤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叫辕固,辕固反驳道,照你这么说,我们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
这个事情就不好讲了。你如果赞成这个黄生,那意味着我大汉政权是来路不明;如果赞成辕固,那意味着我大汉王朝也可以被别的王朝取代。对这个汉景帝怎么表态呢?汉景帝说,好了,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味道。马肝是什么?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还是喝排骨汤吧!汉景帝是比较温和的。窦太后就很厉害了,她就把辕固叫过来,说,你读读老子的书。辕固嘴巴一撇,什么老子的书,那是奴才的书!窦太后勃然大怒道,你怎么说本太后读的是奴才的书?那你到野猪圈里去,你跟野猪斗一斗,就把他扔野猪圈里头了。最后还是汉景帝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辕固一刀把野猪杀了,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所以说,这个时候整个朝廷里的人的思想是倾向于道家的。
那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叫“治大国者曰烹小鲜”什么叫做小鲜呢?就是这个小鱼、小虾要怎么做呢?拿一个盘子,放一点油,不要多了,把小鱼、小虾放在里面,弄点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翻个面再烤,烤到酥得骨头都能吃。如果是小鱼、小虾在锅里面,你就不能拿个锅铲不停地炒,否则最后会成什么了,会成渣子。所以,老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你不要折腾,不要搞运动,你安静一点,安安静静地让它慢慢地往前走。所以说,削藩那是要削的,但不能像你晁错这样急哄哄的,你得一点一点来,慢慢地做。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家认为,这个吴楚之乱完全是晁错惹出来的祸。本来人家也没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规矩嘛,该缴的税也都缴了嘛,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不合礼节的是吴王没有来朝见嘛。而吴王没有来朝见,那是有原因的。当年吴王的太子进京,和文帝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两个人下棋。两个孩子下着下着不知怎么一下火了,汉景帝拿起棋盘砸过去,结果把吴王的太子砸死了。把人砸死了以后呢,文帝就把吴王太子的尸体弄车给运到吴国去,说给拿回去埋葬。吴王就发脾气了,什么意思嘛,在那儿死的,为什么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给我送回来?他就又把尸体给送回去了。这么着两家就翻脸了。吴王说,我生病了,气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后来汉文帝也很后悔,就赐了吴王一个几杖,就是一个拐棍,还说,兄弟你既然年纪大了,就不必来了吧。本来没事了嘛,你现在要去削人家的地,惹得人家造反,那你要担当这个责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那就得归结到晁错的为人上了。晁错这一回为什么会招来一片喊杀呢?我认为,不但因为他这次犯了众怒,而且因为他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就牵涉到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且听下回分解,谢谢!
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因为出头摆平了这件大事,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那位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来,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呢?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也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但他儿子刘濞很能干,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当时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做了吴王。
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了。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干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事实证明,后来刘濞是造反了。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还是叫晁错逼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刘濞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财税,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是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的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何况像吴王刘濞,他处的地方是在现在江苏那一带,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国。史记上说“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当时用的是铜钱,那个地方产铜——大家知道现在江南有个城市叫铜陵,就是出产铜的地方——吴王自己开铜矿,开了铜矿以后他就铸钱,把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印钞票的机器了,所以他有的是钱。另外,吴国地处海边,他可以晒盐。盐在当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商品,很赚钱的。尤其是边远的地方没有盐——人不吃盐是不能活的——盐可以卖大价钱。所以说刘濞很富有。这样一个国家在中央王朝的外面,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所以,中央朝廷就要抑制它,而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的既得利益,谁会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猫嘴巴里一条鱼、阿狗叼着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汉景帝也很担心,就问晁错,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他们是不是会造反?
晁错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强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还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晁错这句话说出之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又叫七国之乱。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刘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会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只有那个邓公说了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干了什么事呢?他干了这么两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能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的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们缴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不管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给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水浒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有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可以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吗?吴王就干了这些事。
但是,拿这些个事抓吴王谋反,实际上也是证据不足的。当然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就这么着把楚王给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只能算小节吧,也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啊!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收了钱。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没有反,曹操的儿子反了吧?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曾经是藩王,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已经先死了,由皇太孙朱允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乱的旗号——“清君侧”就这么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强大了,对于中央政权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会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强大的藩国开刀。就是说对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听说要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谋反的条件的。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被视为谋反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国家制度,对巩固汉代的中央政权,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很多人是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采纳。汉文帝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还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错的死都是因为袁盎,可袁盎他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朝廷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明白时事,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国家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黄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的态度比较强硬。
有一次,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革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革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会议主题是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黄生,就是一个姓黄的先生——黄先生,黄先生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脚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坏,殷纣王再无道,他也是君,所以汤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叫辕固,辕固反驳道,照你这么说,我们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
这个事情就不好讲了。你如果赞成这个黄生,那意味着我大汉政权是来路不明;如果赞成辕固,那意味着我大汉王朝也可以被别的王朝取代。对这个汉景帝怎么表态呢?汉景帝说,好了,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味道。马肝是什么?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还是喝排骨汤吧!汉景帝是比较温和的。窦太后就很厉害了,她就把辕固叫过来,说,你读读老子的书。辕固嘴巴一撇,什么老子的书,那是奴才的书!窦太后勃然大怒道,你怎么说本太后读的是奴才的书?那你到野猪圈里去,你跟野猪斗一斗,就把他扔野猪圈里头了。最后还是汉景帝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辕固一刀把野猪杀了,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所以说,这个时候整个朝廷里的人的思想是倾向于道家的。
那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叫“治大国者曰烹小鲜”什么叫做小鲜呢?就是这个小鱼、小虾要怎么做呢?拿一个盘子,放一点油,不要多了,把小鱼、小虾放在里面,弄点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翻个面再烤,烤到酥得骨头都能吃。如果是小鱼、小虾在锅里面,你就不能拿个锅铲不停地炒,否则最后会成什么了,会成渣子。所以,老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你不要折腾,不要搞运动,你安静一点,安安静静地让它慢慢地往前走。所以说,削藩那是要削的,但不能像你晁错这样急哄哄的,你得一点一点来,慢慢地做。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家认为,这个吴楚之乱完全是晁错惹出来的祸。本来人家也没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规矩嘛,该缴的税也都缴了嘛,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不合礼节的是吴王没有来朝见嘛。而吴王没有来朝见,那是有原因的。当年吴王的太子进京,和文帝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两个人下棋。两个孩子下着下着不知怎么一下火了,汉景帝拿起棋盘砸过去,结果把吴王的太子砸死了。把人砸死了以后呢,文帝就把吴王太子的尸体弄车给运到吴国去,说给拿回去埋葬。吴王就发脾气了,什么意思嘛,在那儿死的,为什么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给我送回来?他就又把尸体给送回去了。这么着两家就翻脸了。吴王说,我生病了,气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后来汉文帝也很后悔,就赐了吴王一个几杖,就是一个拐棍,还说,兄弟你既然年纪大了,就不必来了吧。本来没事了嘛,你现在要去削人家的地,惹得人家造反,那你要担当这个责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那就得归结到晁错的为人上了。晁错这一回为什么会招来一片喊杀呢?我认为,不但因为他这次犯了众怒,而且因为他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就牵涉到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且听下回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