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岁月与性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本书是我参加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的记录,由日记和思想札记组成。全书既记录了我在南极生活两个月的新鲜体验,字里行间又贯穿着我对活动的强烈新闻色彩的不满和抵制。正来独能从后者中看出,这本书是“一个哲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他个人在社会‘眼睛’盯视下的抗争实践所做的描述”抗争方式是“参与其间但决不放弃自我,生活于其间但决不放弃对它进行批判的权利,力图以一种独语的方式去重构这个社会”显然,他说的不只是这次南极之行,而是我对待社会性事物的一般方式。他抓得真准,我读了有恍然大悟之感,虽然我一向是这样做的,但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我相信,他的这个解读也完全能用来解释我的一般散文作品之介入社会的方式。
我的书带给我的最宝贵收获之一是友谊。三年前,一个在法国长大的美丽女子捧着鲜花来访问我,跟我谈妞妞,说她没想到中国有这样的作家,思想与欧洲人接近,是人类性的,这番话使我立刻信任了她。一位可爱的女子出于喜欢而把我的作品录了音,刻成光盘,分送给许多人。她把光盘带来让我听,朗诵得真好,自然的声音,饱含真实的感情,我仿佛不是在听自己的作品,那些话语好像是从另一个灵魂中发出,并且使我感动。大洋彼岸一位女士给我发电子信,说她最欣赏我对那些看不见的事物的“看见”和那种低调的执著,我心中叹为知音。在一次活动中,偶遇江铸久、芮乃伟围棋九段,先生把太太介绍给我,落落大方地说:“她很喜欢你的书,自己不好意思跟你说。”我与这一对高智商但又极其质朴的夫妇从此成了好朋友。经常有人揶揄说,我的书独受女性青睐。大学里曾经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我的确拥有一大批热心的女读者,对此我只感到愉快,丝毫不觉得难为情。我揣测,女性之所以喜欢我的书,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我比较能够欣赏女性并体会她们的心理,谁不喜欢听中肯的恭维呀。第二,女性离功利战场比男性远,心比较静,又看重情感生活,容易与我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然而,我知道,我不只拥有女性读者,确确实实还拥有许多忠实的男性读者。前不久,一个公司老总,身材魁梧,性格粗犷,一米八几的个子开一辆大三菱,在不惑之年突然迷上了我的书,那样天真地向我坦言,他从此才开始思考人生。不过,我无须在这里举证了,如有必要,自会有各界男士为我作证的。我常常遇见一些政界和企业界人士,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曾经喜欢我的书,现在已走上关键的岗位。当他们向我叙述自己的阅读史时,我心中既感动又深感欣慰。
我的作品为我在专业范围之外赢得了广大读者,同时也使我在一些专业人士那里遭到了不务正业的讥评。好在我对此不太在意,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正业副业之分,凡是出自内心需要而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正业。若一定要说专业才是正业,那么,我的专业是哲学,而我所写的多数作品完全没有离开哲学的范畴。在我的散文中,我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时间与自我、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灵魂与超越等。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作品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我不过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如果认为哲学只能有学术论著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哲学史的无知,只要提一下狄德罗、卢梭、伏尔泰、尼采甚至柏拉图就可以了。从读者的接受来说,这么多人通过我的作品领略了哲学的魅力,走近了哲学,这使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所做的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学事业。读者看重的显然主要是我的作品的哲学内涵,而非文学的技巧。我不得不克服我的羞耻心提及这个事实:人们普遍把我看作中国当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指责这样一个哲学家不务哲学之正业,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吧。
我丝毫不低估学术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对踏实地做着这种工作并且取得了成绩的同行怀有敬意。就我自己而言,我不愿意做所谓纯学术研究,而宁愿以我的方式把学术工作纳入我的精神探索的整体轨道。九十年代以来,我的确甚少出版学术专著,在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之后,直到1995年,为了应付与人合作的一个课题,才又花了半年时间啃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著作,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了若干篇论文。我极其耐心地在胡塞尔的哲学迷宫里摸索,跟随他一步步探寻意义的源头,终于弄明白了迷宫的路径,发现它其实是一条并不能通向源头的死胡同。九十年代末,我先后在瑞士sils-maria和德国海德堡的两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言,讨论一个长期盘旋在我头脑中的问题,即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接受问题,我的观点使与会的学者们大为吃惊。我由尼采在中国的接受史发现,西方哲学一旦进入中国,便往往失去了形而上学的品格,因而不再是哲学,成了某种用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说,这种情况显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深刻差异。我决定对清末民初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时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以此方式展开这项研究,目前这部专著仍在写作之中。最近我还在构思并开始写作一本关于尼采的精神哲学的著作,与转折点之人生哲学、尼采与形而上学之本体哲学凑成一个系列,算是对我的尼采研究工作做一个了结。
这本书是我参加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的记录,由日记和思想札记组成。全书既记录了我在南极生活两个月的新鲜体验,字里行间又贯穿着我对活动的强烈新闻色彩的不满和抵制。正来独能从后者中看出,这本书是“一个哲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他个人在社会‘眼睛’盯视下的抗争实践所做的描述”抗争方式是“参与其间但决不放弃自我,生活于其间但决不放弃对它进行批判的权利,力图以一种独语的方式去重构这个社会”显然,他说的不只是这次南极之行,而是我对待社会性事物的一般方式。他抓得真准,我读了有恍然大悟之感,虽然我一向是这样做的,但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我相信,他的这个解读也完全能用来解释我的一般散文作品之介入社会的方式。
我的书带给我的最宝贵收获之一是友谊。三年前,一个在法国长大的美丽女子捧着鲜花来访问我,跟我谈妞妞,说她没想到中国有这样的作家,思想与欧洲人接近,是人类性的,这番话使我立刻信任了她。一位可爱的女子出于喜欢而把我的作品录了音,刻成光盘,分送给许多人。她把光盘带来让我听,朗诵得真好,自然的声音,饱含真实的感情,我仿佛不是在听自己的作品,那些话语好像是从另一个灵魂中发出,并且使我感动。大洋彼岸一位女士给我发电子信,说她最欣赏我对那些看不见的事物的“看见”和那种低调的执著,我心中叹为知音。在一次活动中,偶遇江铸久、芮乃伟围棋九段,先生把太太介绍给我,落落大方地说:“她很喜欢你的书,自己不好意思跟你说。”我与这一对高智商但又极其质朴的夫妇从此成了好朋友。经常有人揶揄说,我的书独受女性青睐。大学里曾经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我的确拥有一大批热心的女读者,对此我只感到愉快,丝毫不觉得难为情。我揣测,女性之所以喜欢我的书,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我比较能够欣赏女性并体会她们的心理,谁不喜欢听中肯的恭维呀。第二,女性离功利战场比男性远,心比较静,又看重情感生活,容易与我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然而,我知道,我不只拥有女性读者,确确实实还拥有许多忠实的男性读者。前不久,一个公司老总,身材魁梧,性格粗犷,一米八几的个子开一辆大三菱,在不惑之年突然迷上了我的书,那样天真地向我坦言,他从此才开始思考人生。不过,我无须在这里举证了,如有必要,自会有各界男士为我作证的。我常常遇见一些政界和企业界人士,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曾经喜欢我的书,现在已走上关键的岗位。当他们向我叙述自己的阅读史时,我心中既感动又深感欣慰。
我的作品为我在专业范围之外赢得了广大读者,同时也使我在一些专业人士那里遭到了不务正业的讥评。好在我对此不太在意,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正业副业之分,凡是出自内心需要而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正业。若一定要说专业才是正业,那么,我的专业是哲学,而我所写的多数作品完全没有离开哲学的范畴。在我的散文中,我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时间与自我、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灵魂与超越等。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作品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我不过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如果认为哲学只能有学术论著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哲学史的无知,只要提一下狄德罗、卢梭、伏尔泰、尼采甚至柏拉图就可以了。从读者的接受来说,这么多人通过我的作品领略了哲学的魅力,走近了哲学,这使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所做的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学事业。读者看重的显然主要是我的作品的哲学内涵,而非文学的技巧。我不得不克服我的羞耻心提及这个事实:人们普遍把我看作中国当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指责这样一个哲学家不务哲学之正业,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吧。
我丝毫不低估学术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对踏实地做着这种工作并且取得了成绩的同行怀有敬意。就我自己而言,我不愿意做所谓纯学术研究,而宁愿以我的方式把学术工作纳入我的精神探索的整体轨道。九十年代以来,我的确甚少出版学术专著,在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之后,直到1995年,为了应付与人合作的一个课题,才又花了半年时间啃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著作,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了若干篇论文。我极其耐心地在胡塞尔的哲学迷宫里摸索,跟随他一步步探寻意义的源头,终于弄明白了迷宫的路径,发现它其实是一条并不能通向源头的死胡同。九十年代末,我先后在瑞士sils-maria和德国海德堡的两个国际研讨会上发言,讨论一个长期盘旋在我头脑中的问题,即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接受问题,我的观点使与会的学者们大为吃惊。我由尼采在中国的接受史发现,西方哲学一旦进入中国,便往往失去了形而上学的品格,因而不再是哲学,成了某种用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说,这种情况显示了中西文化传统的深刻差异。我决定对清末民初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时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以此方式展开这项研究,目前这部专著仍在写作之中。最近我还在构思并开始写作一本关于尼采的精神哲学的著作,与转折点之人生哲学、尼采与形而上学之本体哲学凑成一个系列,算是对我的尼采研究工作做一个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