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笑书神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中学生的演讲
听说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少年朋友鬼鬼祟祟地读金庸,仿佛革命先烈在白色恐怖之下读马列一般。读者来信太多,我就统一答复一下这个问题吧。我近来很少谈金庸。金庸的话题可以无穷地拓展下去,起码在若干年内是说不完的。李白杜甫曹雪芹,二百年不谈,人们也不会忘掉他们。让那些嫉恨金庸的人鸹噪个十年八年好了。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有关金庸小说的东西,我也在一些大学、一些媒体上讲过金庸,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其实整个人生不都是意犹未尽么?
全国曾有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天龙八部,形成了一个罕见的收视热点,在那个热点的时候,好几家电视台请我去谈金庸。这不禁促使我们想一想,金庸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欢迎。许多人也知道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实水平是比较低劣的,远远不能传达原著的精神,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这么大的欢迎,给电视台带来那么大的收入,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许多金庸迷,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说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在批评金庸小说,有的批评是很刻薄、很尖锐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这些批评的人大多数没有以普通读者的心态读过金庸的小说,我和他们当面对质过。另外是有一些专门写杂文的朋友,他们见什么批判什么,这是他们的神圣天职,谁有名就灭谁,并非专门跟金庸过不去。所以不必大惊小怪。我们要像宽容诗人一样去宽容杂文家。没有认真读过金庸小说的人,他批评金庸,我们大可置之不理,因为他把金庸的小说等同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是这些作品败坏了武侠小说的名声。但是那些金庸迷、武侠迷,读的是那些作品吗?我们读来读去,还是那么几个人,古龙金庸梁羽生,屈指可数。我自己上大学时,我们海淀那儿有个租书摊,我们每天上那儿去租书,差不多看了数百部的武侠作品,但是看过之后,大多数连名字都忘了,更不要说情节了,最后留在脑海中的,还是那么几个人。
优秀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不是靠什么理论、学问、权威来检验,而是靠你的人心、你的灵魂、你的感情能力来检验。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不是赶时髦地喜欢的作品,它怎么会不是好作品呢?艺术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消费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什么是好作品?使千百万人热泪滚滚的,不是好作品吗?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精神鸦片,我想这和大多数读者的感觉是正相反的,大多数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没有颓废,没有消极,而是获得一种很昂扬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讲过这样的话题。我知道在中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经常没收学生读的金庸作品,我就对同学说,你不要以为老师没收,你就是错的。老师才是错的。老师凭什么没收你的作品?他读过金庸的作品吗?他知道他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今天有成亿的人在读金庸小说,大家知道,在中国大陆阅读金庸小说的第一人是谁吗?严家炎先生考证过,金庸小说是从80年代左右,以盗版的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但还在我们都未读到时,我们大陆就有一个人读过金庸小说了,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先生。有朋友从海外送给他一套金庸小说,所以当金庸先生第一次拜访邓小平先生时,他第一句话就说“你的小说我读过了”在海峡对岸,蒋经国先生,把金庸小说放在枕边。也就是说金庸小说不但是有读者的,而且读者是跨阶级的,跨党派的,跨种族的。在东南亚一带,金庸拥有一大批读者。金庸作品的发行量已经是以亿来计算了,可以说有华人之处,便有谈论金庸的声音。这样的名声会是浪得的吗?这是从空间上讲。我们从时间上讲,有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但金庸的小说,从50年代发表第一部到现在已经经历近半个世纪了。一种文学作品,能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茂盛不衰,电视剧改编得那样地差,还有那么多人来看,这说明什么?当然我们说电视剧制作太差,不应完全归罪于电视剧制作者,因为小说太好了,凡世界上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越优秀,越难改编,因为它很难转化成另外一种艺术样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画面来传达的,必须靠人阅读之后的想象,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它不能最后升华到一个境界上,如果只在实的层面上,不能升华到虚的层面上,那它的价值还要打折扣。金庸小说之好,在于他最后有境界,你读了之后除了记住那些人物,那些情节之外,你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熏陶了你。当你生病时,当你失恋时,读一读金庸的小说,你会觉得窗外一片明朗,你会觉得世界不一样,即使你读过,再重读也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有境界。
根据金庸小说受欢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们可以判定,金庸小说应该属于艺术精品。不仅仅说它是优秀的武侠小说,这“武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优秀的小说”放在任何一个类别里,都可以比一比。因此,凡我中华儿女,不一定非读金庸不可,但是要读,就理直气壮地去读。因为你读的,是世界上最高尚最朴素最典雅的文字。
——对中学生的演讲
听说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少年朋友鬼鬼祟祟地读金庸,仿佛革命先烈在白色恐怖之下读马列一般。读者来信太多,我就统一答复一下这个问题吧。我近来很少谈金庸。金庸的话题可以无穷地拓展下去,起码在若干年内是说不完的。李白杜甫曹雪芹,二百年不谈,人们也不会忘掉他们。让那些嫉恨金庸的人鸹噪个十年八年好了。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有关金庸小说的东西,我也在一些大学、一些媒体上讲过金庸,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其实整个人生不都是意犹未尽么?
全国曾有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天龙八部,形成了一个罕见的收视热点,在那个热点的时候,好几家电视台请我去谈金庸。这不禁促使我们想一想,金庸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欢迎。许多人也知道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实水平是比较低劣的,远远不能传达原著的精神,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这么大的欢迎,给电视台带来那么大的收入,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许多金庸迷,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说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在批评金庸小说,有的批评是很刻薄、很尖锐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这些批评的人大多数没有以普通读者的心态读过金庸的小说,我和他们当面对质过。另外是有一些专门写杂文的朋友,他们见什么批判什么,这是他们的神圣天职,谁有名就灭谁,并非专门跟金庸过不去。所以不必大惊小怪。我们要像宽容诗人一样去宽容杂文家。没有认真读过金庸小说的人,他批评金庸,我们大可置之不理,因为他把金庸的小说等同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是这些作品败坏了武侠小说的名声。但是那些金庸迷、武侠迷,读的是那些作品吗?我们读来读去,还是那么几个人,古龙金庸梁羽生,屈指可数。我自己上大学时,我们海淀那儿有个租书摊,我们每天上那儿去租书,差不多看了数百部的武侠作品,但是看过之后,大多数连名字都忘了,更不要说情节了,最后留在脑海中的,还是那么几个人。
优秀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不是靠什么理论、学问、权威来检验,而是靠你的人心、你的灵魂、你的感情能力来检验。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不是赶时髦地喜欢的作品,它怎么会不是好作品呢?艺术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消费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什么是好作品?使千百万人热泪滚滚的,不是好作品吗?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精神鸦片,我想这和大多数读者的感觉是正相反的,大多数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没有颓废,没有消极,而是获得一种很昂扬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讲过这样的话题。我知道在中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经常没收学生读的金庸作品,我就对同学说,你不要以为老师没收,你就是错的。老师才是错的。老师凭什么没收你的作品?他读过金庸的作品吗?他知道他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今天有成亿的人在读金庸小说,大家知道,在中国大陆阅读金庸小说的第一人是谁吗?严家炎先生考证过,金庸小说是从80年代左右,以盗版的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但还在我们都未读到时,我们大陆就有一个人读过金庸小说了,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先生。有朋友从海外送给他一套金庸小说,所以当金庸先生第一次拜访邓小平先生时,他第一句话就说“你的小说我读过了”在海峡对岸,蒋经国先生,把金庸小说放在枕边。也就是说金庸小说不但是有读者的,而且读者是跨阶级的,跨党派的,跨种族的。在东南亚一带,金庸拥有一大批读者。金庸作品的发行量已经是以亿来计算了,可以说有华人之处,便有谈论金庸的声音。这样的名声会是浪得的吗?这是从空间上讲。我们从时间上讲,有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但金庸的小说,从50年代发表第一部到现在已经经历近半个世纪了。一种文学作品,能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茂盛不衰,电视剧改编得那样地差,还有那么多人来看,这说明什么?当然我们说电视剧制作太差,不应完全归罪于电视剧制作者,因为小说太好了,凡世界上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越优秀,越难改编,因为它很难转化成另外一种艺术样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画面来传达的,必须靠人阅读之后的想象,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它不能最后升华到一个境界上,如果只在实的层面上,不能升华到虚的层面上,那它的价值还要打折扣。金庸小说之好,在于他最后有境界,你读了之后除了记住那些人物,那些情节之外,你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熏陶了你。当你生病时,当你失恋时,读一读金庸的小说,你会觉得窗外一片明朗,你会觉得世界不一样,即使你读过,再重读也没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有境界。
根据金庸小说受欢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们可以判定,金庸小说应该属于艺术精品。不仅仅说它是优秀的武侠小说,这“武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优秀的小说”放在任何一个类别里,都可以比一比。因此,凡我中华儿女,不一定非读金庸不可,但是要读,就理直气壮地去读。因为你读的,是世界上最高尚最朴素最典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