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生命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啊!稍后大人们结账出来,张寅他们也没吱声,便随大人们回去了。
完成收购任务后,剩下的柿子队里就按人平均分给各家。每家都能分到小山似的一堆柿子。
软的很的,连手都不能摸的,扔进水桶里喂猪。也很软,但能禁得起轻拿轻放,这部分柿子大人们便把它们切成柿块。(就是一个柿子,从中间横着切一刀,竖着切一刀,切成四块,并且块块相连,是一个整体。)再稍微硬一些的,能装筐和篓的,大人们便按传统的装法装好,做到既紧凑,又不能扎坏柿子。然后到县城或者省城去卖。又大又好的大红袍柿子,大人们就把它们分批装进大瓦罐里,柿子中间放着几个大雪花梨,然后把口盖好,三天后柿子就软了,这样的柿子味道更好,被称为梨烘柿子,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还可以在地上挖个小窖,圆台形的,一米多深。里面放些麦秸,点火烧,火刚灭,趁着热劲儿,迅速把柿子放进去,然后把口封严。两天后硬柿子就软了,大人们从窖里一个一个地拾出来,又一个一个地擦净,这样的软柿叫火烘柿子。再装好筐,一筐一筐的卖出去。也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来的,他们大多要的是硬柿子。还有一部分半软不硬的,便算成柿桃。家家户户都有算柿桃刀。算柿桃刀是半圆形的刀片,一端有个手握的木把儿。刀片绕柿子一圈,就把柿子皮去了。然后放在房上晒,晒干后,再放进瓦罐里把口盖严。冬天再打开,那时柿桃上是一层白霜,很好吃的。留一小部分自己吃,其余的卖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最后剩下几百斤,放在紧挨正房的偏房上,靠着正房放两层,用东西盖住,让它们自然软,家家户户都是如此。这样在没有柿子的季节也可以随时吃到甜软柿了。
卖软柿儿看起来简单,但真要卖起来是不容易的。有一次,我郭怀义没在家,有一百多斤软柿必须尽快卖出去,否则,就不能挨了。当时只有郭兰英和弟弟在家,郭兰英找到张寅,请他帮忙一起去卖柿子。张寅是书呆子,对做买卖不感兴趣,也做不了买卖。但是也没法推辞,没办法,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卖了。他俩把软柿装好,拉着车,步行二十里,到山下兵营门口去卖。刚到哪儿,有个人过来问:
“多少钱一斤?”
“两角五分。”张寅说。那人称了二斤。紧接着过来六七个人要买,把他们的车围了,张寅和郭兰英手忙脚乱,因为这是第一次卖柿子,没见过几个人同时买的场面,尤其是那几个妇女,她们挑过来挑过去的,更让他们着急,那么软的柿子怎经得起那样折腾呢!要是不让人家挑吧,人家不买怎么办?他们俩谁也没法儿了,干脆,她们爱怎么挑就怎么挑吧。等把这几桩买卖做完,他们都傻眼了,柿子全坏了,没法儿卖了。
这时,在旁边看的一个中年人很同情他们,就称了五斤坏柿子,并且按好柿子付的钱,他们至今还记得他。剩下的柿子谁愿意吃就吃,谁愿意拿就拿,他们全送人了。这些柿子要是让会做买卖的去卖,至少卖三十元,而他们来回四十里,一百多斤柿子,仅卖了五元钱。
后来,张寅故地重游,可惜,再也看不见当年的景象了。因为改革开放后,柿树挂果逐年减少,并且柿子也不如过去光洁鲜艳了。毛病越来越多,就像有的人一样,大多一脸麻子,一脸疮疤。这还不算,也不知道是缺少水份的缘故,还是气候变暖,还是柿树老了。每年刚开始,树上挂果还可以,可还没长成个儿,便一批又一批的掉在树下腐烂了,真正能吃了,树上已没有多少柿子了。即使有,也大多有毛病,好柿子越来越少。现在,好多大柿树都已枯死,即使活着的也不挂果了,柿树又没有更新,这里已不是柿乡了,三十年前的景象只能常留在梦里了——
环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渐脱离累赘;我的捆绑好像都在溶解,我归,我要即归。
235、
啊!稍后大人们结账出来,张寅他们也没吱声,便随大人们回去了。
完成收购任务后,剩下的柿子队里就按人平均分给各家。每家都能分到小山似的一堆柿子。
软的很的,连手都不能摸的,扔进水桶里喂猪。也很软,但能禁得起轻拿轻放,这部分柿子大人们便把它们切成柿块。(就是一个柿子,从中间横着切一刀,竖着切一刀,切成四块,并且块块相连,是一个整体。)再稍微硬一些的,能装筐和篓的,大人们便按传统的装法装好,做到既紧凑,又不能扎坏柿子。然后到县城或者省城去卖。又大又好的大红袍柿子,大人们就把它们分批装进大瓦罐里,柿子中间放着几个大雪花梨,然后把口盖好,三天后柿子就软了,这样的柿子味道更好,被称为梨烘柿子,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还可以在地上挖个小窖,圆台形的,一米多深。里面放些麦秸,点火烧,火刚灭,趁着热劲儿,迅速把柿子放进去,然后把口封严。两天后硬柿子就软了,大人们从窖里一个一个地拾出来,又一个一个地擦净,这样的软柿叫火烘柿子。再装好筐,一筐一筐的卖出去。也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来的,他们大多要的是硬柿子。还有一部分半软不硬的,便算成柿桃。家家户户都有算柿桃刀。算柿桃刀是半圆形的刀片,一端有个手握的木把儿。刀片绕柿子一圈,就把柿子皮去了。然后放在房上晒,晒干后,再放进瓦罐里把口盖严。冬天再打开,那时柿桃上是一层白霜,很好吃的。留一小部分自己吃,其余的卖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最后剩下几百斤,放在紧挨正房的偏房上,靠着正房放两层,用东西盖住,让它们自然软,家家户户都是如此。这样在没有柿子的季节也可以随时吃到甜软柿了。
卖软柿儿看起来简单,但真要卖起来是不容易的。有一次,我郭怀义没在家,有一百多斤软柿必须尽快卖出去,否则,就不能挨了。当时只有郭兰英和弟弟在家,郭兰英找到张寅,请他帮忙一起去卖柿子。张寅是书呆子,对做买卖不感兴趣,也做不了买卖。但是也没法推辞,没办法,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卖了。他俩把软柿装好,拉着车,步行二十里,到山下兵营门口去卖。刚到哪儿,有个人过来问:
“多少钱一斤?”
“两角五分。”张寅说。那人称了二斤。紧接着过来六七个人要买,把他们的车围了,张寅和郭兰英手忙脚乱,因为这是第一次卖柿子,没见过几个人同时买的场面,尤其是那几个妇女,她们挑过来挑过去的,更让他们着急,那么软的柿子怎经得起那样折腾呢!要是不让人家挑吧,人家不买怎么办?他们俩谁也没法儿了,干脆,她们爱怎么挑就怎么挑吧。等把这几桩买卖做完,他们都傻眼了,柿子全坏了,没法儿卖了。
这时,在旁边看的一个中年人很同情他们,就称了五斤坏柿子,并且按好柿子付的钱,他们至今还记得他。剩下的柿子谁愿意吃就吃,谁愿意拿就拿,他们全送人了。这些柿子要是让会做买卖的去卖,至少卖三十元,而他们来回四十里,一百多斤柿子,仅卖了五元钱。
后来,张寅故地重游,可惜,再也看不见当年的景象了。因为改革开放后,柿树挂果逐年减少,并且柿子也不如过去光洁鲜艳了。毛病越来越多,就像有的人一样,大多一脸麻子,一脸疮疤。这还不算,也不知道是缺少水份的缘故,还是气候变暖,还是柿树老了。每年刚开始,树上挂果还可以,可还没长成个儿,便一批又一批的掉在树下腐烂了,真正能吃了,树上已没有多少柿子了。即使有,也大多有毛病,好柿子越来越少。现在,好多大柿树都已枯死,即使活着的也不挂果了,柿树又没有更新,这里已不是柿乡了,三十年前的景象只能常留在梦里了——
环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渐脱离累赘;我的捆绑好像都在溶解,我归,我要即归。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