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段永贤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矿文联的彭彩青女士昨天打电话,言辞恳切地约我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是关于矿文联成立及超越杂志创刊十周年内容的。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三天后交稿。之所以如此爽快,一来我是从古矿出来的人,工作过十三年,居住过十五年;二来我担任过近十年的集团公司文联副主席兼首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三来我曾几次给古矿文艺、山魂及超越投过稿,是其忠实的读者与作者;四来我先后数次应邀为该矿文学青年培训班讲过课,熟悉并认识一批作者及文学爱好者;五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我几十年来钦敬、服膺、感动的“辉煌都在献身时”的“最可爱的人”几乎都在古书院矿,并为他们写过发自肺腑的大量诗文,每当想起他们便感慨系之,心潮起伏。因此,放下电话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的脑海里便腾地跳出这个题目来——魂牵梦绕古矿人。
如我辈六十开外朝着“人生七十古来稀”去的老人“一岁来到世上,十岁天天向上,二十岁初升太阳,三十岁处处吃香,四十岁国家栋梁,五十岁发愤图强,六十岁告老还乡”都已随着“大江东去”湮没在岁月苍茫深邃的年轮中;然而,稍有春风秋叶掠过眼前,老友故交途中邂逅,同学同事久别重逢,便会陡然涌出如潮往事,返回当时情景,止不住心旌摇曳,浮想联翩。彭彩青一个电话,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四十年前那片鲜活沸腾的热土上
我是1970年8月中旬从山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晋城矿务局古书院矿来的。当时的矿名叫做四新矿——文革中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取“破四旧,立四新”之意。试想,红卫兵们连堂堂首都北京都要改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某省一个公社甚至冠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字的定语,成千上万人的名字一夜之间更新为含有“红、东、彪、革”等这些有着强烈文革色彩使用率极高的汉字,何况古书院这个一望便知浸透古旧书卷气的老名,被破旧立新就不言而喻了。我们中文系三个同学居然被一起分到了四新矿子弟学校任教。说是任教,其实皆与所学专业不搭边儿:一个让教体育,一个让教美术,而我则被安排在校办工厂当铁匠,为半工半读班的学生学工时提供指导并参与管理。整整四年的铁匠岁月,火花飞溅,锤声丁当,夏天赤膊上阵,冬天大汗淋漓,每天有着半斤山西省地方粮票的补助,成了当时晋城矿务局学校教育系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以至惊动了有关领导,还派局宣教部专管照像的杨帆同志专程来为我照过像呢。镁光闪烁,快门咔嚓,也算不枉那一身身常年不干又咸又湿的汗水。据杨帆后来说照片投稿到了光明日报,发表与否不知情,照片与底板最后去了哪里也不晓得,本人也没想到向上头索要一张以备珍藏赏玩,不亦留憾乎!大学六年,学了一通中国语言文学,而且是衷心喜爱的学科专业,焉能于中无情无感?四个春秋“接受再教育”的生涯,不但使我筋骨强健,终生受益,而且令我悟出诗意,萌生灵感:
“丁丁当,火花飞,师傅掌钳我抡锤;
热血沸腾猛劲砸啊,转眼间道钉摆成堆”
遂写了这首长诗发表在当年的晋东南报(太行日报前身)上,从此激励我开始了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的文学之路。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尚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派性与极左思潮仍不时兴风作浪、惊世骇俗,报刊杂志当然难免其患,因此,文学这块圣地上也被“四人帮”们祸害得稗草丛生,不伦不类。此时的我虽已调入矿机关宣教科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干部编制的理论教员,但却拥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借着备课查找资料的理由与机会,我削尖脑袋,挖空心思,百般收罗,不辞驽骀,甚至“走后门”、“献殷勤”和书店的“要害”人员结为朋友。这样一来,什么中外文学名著,先秦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十方,天文地理医学,只要开卷有益,无不尽情涉猎。从莫泊桑到普列波依,从五方元音到朱琏针灸,从十月到收获,从张贤亮到叶文福,从舒婷到熊召正,能买就买,买不起就借;能背则背,背不成就抄,仅诗词歌赋、箴言惊句、华章美文就抄了厚厚的十几大本,剪贴报纸几大摞。每当清风明月夜,周末礼拜天,有司放假日,他人散淡时,那便是我斜倚铁床靠背,半坐五寸小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徜徉于书海,忘形于诗国,领略人类智慧文明园林无限风光的良辰佳节。当然,我最喜爱的还数文学,文学中又独钟诗词,尤其是李杜苏辛。以至于常常夜梦好书,爱不释手,一觉醒来,怅然若失,所谓“情景一失后难摹”也。由于与书结缘,痴情不改,以书为伴,心无旁骛,竟然无暇顾它,一辈子居然不会抽烟,不会下棋,不会打麻将,不会跳舞。或问乃笨汉乎?答曰:非为不能也,惮其误时也。
生命中有了诗书之爱好,心里便想的是诗文,眼中便看的是典型,耳朵便听的是个性。记得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矿上在通往县城的大十字街口旁,立了一块大黑板报,上边用广告白粉潇潇洒洒地书写了一首文辞优美语言畅达题为“社会主义道路走定了”的快板诗:
“十年没回家,家乡变化大。站在高处往下看,家乡的风景美如画。东面原来的和尚山,如今牛羊满山爬。西面原来的女儿坟,如今高炉喷火花”
全篇一气呵成,比喻形象生动,读来铿锵有力“发花”一韵到底,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观看,有人竟然于多年后都能背诵下来。后来一打听,是一个叫做李保根的矿工写的,心里就对“矿工”俩字平添一份刮目相看的情怀。特别是年年月月不间断下井到采掘开工作面上,蹲点、劳动、支援高产,亲历亲见并深深感知到采掘光明的现代普罗米修斯们,那种“特别能战斗”的大无畏精神,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冲动,矢志用笔来写他们,用情来歌他们,用墨来描他们。连续在井下战斗几天几夜完不成任务不说话的采煤队长,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的“铁脑袋”能抱动几百公斤重电机在掌子面上来回的大力士,以及各有特点但共性都是生产上的拼命三郎、团队里的虎将大拿等等熟悉的面孔,如果不是篇幅所限,凭回忆,我能写出百十个矿工的名字来。当然,地面上的优秀管理者,诸如大刀阔斧的,励精图治的,开拓进取的,不辞劳苦的,以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也大有人在。正是这千百个献身国家煤炭事业的矿工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挖煤不止,建设不息,才使古书院矿走过风雨,走过劫难,走向康庄,走向辉煌,走出了一个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放炮攉煤运料打柱那个出大力流大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但是那些黑脸膛汗面孔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敬他们,爱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哥哥就是一名职业矿工——任劳任怨,无私无畏,不卑不亢,克勤克俭。他那乌金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品格,让我也以同样的眼光去观照矿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不但先后给十多个人写过报告文学、通讯、诗歌... -->>
古矿文联的彭彩青女士昨天打电话,言辞恳切地约我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是关于矿文联成立及超越杂志创刊十周年内容的。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三天后交稿。之所以如此爽快,一来我是从古矿出来的人,工作过十三年,居住过十五年;二来我担任过近十年的集团公司文联副主席兼首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三来我曾几次给古矿文艺、山魂及超越投过稿,是其忠实的读者与作者;四来我先后数次应邀为该矿文学青年培训班讲过课,熟悉并认识一批作者及文学爱好者;五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我几十年来钦敬、服膺、感动的“辉煌都在献身时”的“最可爱的人”几乎都在古书院矿,并为他们写过发自肺腑的大量诗文,每当想起他们便感慨系之,心潮起伏。因此,放下电话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的脑海里便腾地跳出这个题目来——魂牵梦绕古矿人。
如我辈六十开外朝着“人生七十古来稀”去的老人“一岁来到世上,十岁天天向上,二十岁初升太阳,三十岁处处吃香,四十岁国家栋梁,五十岁发愤图强,六十岁告老还乡”都已随着“大江东去”湮没在岁月苍茫深邃的年轮中;然而,稍有春风秋叶掠过眼前,老友故交途中邂逅,同学同事久别重逢,便会陡然涌出如潮往事,返回当时情景,止不住心旌摇曳,浮想联翩。彭彩青一个电话,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四十年前那片鲜活沸腾的热土上
我是1970年8月中旬从山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晋城矿务局古书院矿来的。当时的矿名叫做四新矿——文革中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取“破四旧,立四新”之意。试想,红卫兵们连堂堂首都北京都要改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某省一个公社甚至冠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字的定语,成千上万人的名字一夜之间更新为含有“红、东、彪、革”等这些有着强烈文革色彩使用率极高的汉字,何况古书院这个一望便知浸透古旧书卷气的老名,被破旧立新就不言而喻了。我们中文系三个同学居然被一起分到了四新矿子弟学校任教。说是任教,其实皆与所学专业不搭边儿:一个让教体育,一个让教美术,而我则被安排在校办工厂当铁匠,为半工半读班的学生学工时提供指导并参与管理。整整四年的铁匠岁月,火花飞溅,锤声丁当,夏天赤膊上阵,冬天大汗淋漓,每天有着半斤山西省地方粮票的补助,成了当时晋城矿务局学校教育系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以至惊动了有关领导,还派局宣教部专管照像的杨帆同志专程来为我照过像呢。镁光闪烁,快门咔嚓,也算不枉那一身身常年不干又咸又湿的汗水。据杨帆后来说照片投稿到了光明日报,发表与否不知情,照片与底板最后去了哪里也不晓得,本人也没想到向上头索要一张以备珍藏赏玩,不亦留憾乎!大学六年,学了一通中国语言文学,而且是衷心喜爱的学科专业,焉能于中无情无感?四个春秋“接受再教育”的生涯,不但使我筋骨强健,终生受益,而且令我悟出诗意,萌生灵感:
“丁丁当,火花飞,师傅掌钳我抡锤;
热血沸腾猛劲砸啊,转眼间道钉摆成堆”
遂写了这首长诗发表在当年的晋东南报(太行日报前身)上,从此激励我开始了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的文学之路。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尚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派性与极左思潮仍不时兴风作浪、惊世骇俗,报刊杂志当然难免其患,因此,文学这块圣地上也被“四人帮”们祸害得稗草丛生,不伦不类。此时的我虽已调入矿机关宣教科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干部编制的理论教员,但却拥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借着备课查找资料的理由与机会,我削尖脑袋,挖空心思,百般收罗,不辞驽骀,甚至“走后门”、“献殷勤”和书店的“要害”人员结为朋友。这样一来,什么中外文学名著,先秦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十方,天文地理医学,只要开卷有益,无不尽情涉猎。从莫泊桑到普列波依,从五方元音到朱琏针灸,从十月到收获,从张贤亮到叶文福,从舒婷到熊召正,能买就买,买不起就借;能背则背,背不成就抄,仅诗词歌赋、箴言惊句、华章美文就抄了厚厚的十几大本,剪贴报纸几大摞。每当清风明月夜,周末礼拜天,有司放假日,他人散淡时,那便是我斜倚铁床靠背,半坐五寸小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徜徉于书海,忘形于诗国,领略人类智慧文明园林无限风光的良辰佳节。当然,我最喜爱的还数文学,文学中又独钟诗词,尤其是李杜苏辛。以至于常常夜梦好书,爱不释手,一觉醒来,怅然若失,所谓“情景一失后难摹”也。由于与书结缘,痴情不改,以书为伴,心无旁骛,竟然无暇顾它,一辈子居然不会抽烟,不会下棋,不会打麻将,不会跳舞。或问乃笨汉乎?答曰:非为不能也,惮其误时也。
生命中有了诗书之爱好,心里便想的是诗文,眼中便看的是典型,耳朵便听的是个性。记得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矿上在通往县城的大十字街口旁,立了一块大黑板报,上边用广告白粉潇潇洒洒地书写了一首文辞优美语言畅达题为“社会主义道路走定了”的快板诗:
“十年没回家,家乡变化大。站在高处往下看,家乡的风景美如画。东面原来的和尚山,如今牛羊满山爬。西面原来的女儿坟,如今高炉喷火花”
全篇一气呵成,比喻形象生动,读来铿锵有力“发花”一韵到底,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观看,有人竟然于多年后都能背诵下来。后来一打听,是一个叫做李保根的矿工写的,心里就对“矿工”俩字平添一份刮目相看的情怀。特别是年年月月不间断下井到采掘开工作面上,蹲点、劳动、支援高产,亲历亲见并深深感知到采掘光明的现代普罗米修斯们,那种“特别能战斗”的大无畏精神,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冲动,矢志用笔来写他们,用情来歌他们,用墨来描他们。连续在井下战斗几天几夜完不成任务不说话的采煤队长,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的“铁脑袋”能抱动几百公斤重电机在掌子面上来回的大力士,以及各有特点但共性都是生产上的拼命三郎、团队里的虎将大拿等等熟悉的面孔,如果不是篇幅所限,凭回忆,我能写出百十个矿工的名字来。当然,地面上的优秀管理者,诸如大刀阔斧的,励精图治的,开拓进取的,不辞劳苦的,以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也大有人在。正是这千百个献身国家煤炭事业的矿工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挖煤不止,建设不息,才使古书院矿走过风雨,走过劫难,走向康庄,走向辉煌,走出了一个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放炮攉煤运料打柱那个出大力流大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但是那些黑脸膛汗面孔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敬他们,爱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哥哥就是一名职业矿工——任劳任怨,无私无畏,不卑不亢,克勤克俭。他那乌金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品格,让我也以同样的眼光去观照矿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不但先后给十多个人写过报告文学、通讯、诗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