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700多年的古国,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治理这样的古国(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国,700年,自汉以来,中原王朝还没有过传国这么久的朝代),靠*是行不通的。于是,薛仁贵采取了怀柔安抚的政策。
史载“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在薛仁贵的精心治理下,高句丽朝向好的一方发展,出现了“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的积极现象。
——《旧唐书》卷八十三但是,如果高句丽真是这样容易就被降服了,那它也不可能存世700多年。虽然在薛仁贵的治理下,高句丽没有出现像百济那样的复国反唐运动,但还是有不少不甘于大唐统治的高句丽遗民,纷纷逃离到新罗、靺鞨、突厥等地。
在逃亡的难民中,有一个人将成为大唐与新罗关系破裂的因素之一。虽然不是根本因素,但是足以成为导火索,这个人就是原高句丽王高宝藏的外孙、渊盖苏文弟弟渊净土的儿子公元669年二月。安舜带领四千余户高句丽百姓,逃亡到新罗。
这对于薛仁贵来说,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我治理得再好,但如果人都跑光了,那不也是白忙活了?这真是个难题!
我用暴力手段就会激起反抗,我用怀柔手段却有人逃亡!如果这个问题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办?你的回答应该是:无解!名人就是名人!
别人没办法,薛仁贵有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解决了眼下的困境,也将成为后任继续采纳的治理高句丽策略!这个办法就是——移民!
史载“徙高句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这是户口数。那具体有多少人口呢?
《三国史记》记载为“二十余万口回唐”。这只是第一批!如果薛仁贵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地做他的安东都护府都护,高句丽慢慢也就平稳下来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公元669年,大唐西部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入侵已经臣服于大唐的吐谷浑,大唐西部局势顿时紧张起来。无论是出于救援属国还是自卫的原因,大唐必须出兵予以反击。
吐蕃太过强大了,到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已经连克我唐西域一十八州,又与于阗联手袭击并攻克了龟兹(qiuci)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县,唐安西都护四镇之一),必须派一得力干将带兵前去与吐蕃作战。
于是皇帝火速从东线安东都护府将薛仁贵调回,带兵西进。在没有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要从今天的朝鲜一直走到新疆,恐怕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薛仁贵应该在669年年底就离开了位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顿时,大唐在东线高句丽的实力立减!
此时,朝鲜半岛暗流涌动,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变化!在薛仁贵率部离开高句丽之后,安东都护府用于维护统治与稳定的兵力大幅减少。于是,各种蓄谋已久的阴谋开始浮出水面!新罗,背信弃义!
新罗的策略“文武王十年三月,沙湌(新罗官职名,湌音cān)薛乌儒与高句丽太大兄(高句丽官职名)高延武,正各率精兵一万,度鸭绿江,至屋骨(即乌骨城,今辽宁省凤城附近)……”——《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新罗文武王十年,即公元670年。
乌骨城,位于鸭绿江西北方向、我大唐安东都护府境内!《三国史记》接下来记载为:“□□□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地名,已无可考)待之”。
这里出现缺失,在“靺鞨兵”之前缺失了三个字,有人推测应为“唐兵与”三字。
具体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新罗的举动。咱们接着分析。我们只需要弄清楚此次新罗出兵的目的就可以了。
新罗出兵进入我大唐安东都护府境内,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协助兵微将寡的安东都护府,镇压高句丽叛乱;二是向大唐宣战,企图占领高句丽故地!
第一个原因所谓镇压叛乱,是不成立的。中朝韩三国史料皆无记载此次新罗出兵之前,高句丽故地内有叛党反唐的记载,当然了,没记载并不能说就是没有,这个证据不足信,从后面新罗的反应可以印证这一点!
那么我们继续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对此次出兵的后续记载:“夏四月四日,对战,我兵大克之,斩获不可胜计。”如果按照第一个原因来推断,那么新罗军斩获的应该是高句丽叛党。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三国史记》后面的记载告诉我们真相了“唐兵继至,我兵退保白城”。
如果是来协助唐军的,怎么可能出现“唐兵至,我兵退”的情况呢?所以,新罗出兵的真正原因是向大唐宣战,驱逐大唐在高句丽的存在,企图占领高句丽故地!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与我大唐开战!
当然了,新罗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比较清楚的,跟大唐开战?想想可以,玩真的,后果很严重!只是“唐兵继至”,“我兵便退”了!太窝囊了吧?不要小瞧金法敏,此人绝非善善之辈,他有着宏大而又缜密的计划!
新罗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此时不能与大唐直接对阵。虽然新罗与大唐撕破了脸皮,但从后来新罗的战略方针可以看出来,新罗此时的重心还不在高句丽。那新罗这一举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这就从新罗军撤退的地点——白城——可以看出端倪。白城,据《三国史记》地理志记载“白城郡,本高句丽奈兮忽……今安城郡”。安城位于韩国京畿道南部,位于京畿道与忠清北道、忠清南道的三道交接处。据乌骨城约一千里。
新罗顶着与大唐开战的风险挺进鸭绿江以北地带,一战并取胜之时,面对大唐援兵却一路后退近千里至白城。这其中必有问题!(未完待续)
700多年的古国,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治理这样的古国(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国,700年,自汉以来,中原王朝还没有过传国这么久的朝代),靠*是行不通的。于是,薛仁贵采取了怀柔安抚的政策。
史载“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在薛仁贵的精心治理下,高句丽朝向好的一方发展,出现了“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的积极现象。
——《旧唐书》卷八十三但是,如果高句丽真是这样容易就被降服了,那它也不可能存世700多年。虽然在薛仁贵的治理下,高句丽没有出现像百济那样的复国反唐运动,但还是有不少不甘于大唐统治的高句丽遗民,纷纷逃离到新罗、靺鞨、突厥等地。
在逃亡的难民中,有一个人将成为大唐与新罗关系破裂的因素之一。虽然不是根本因素,但是足以成为导火索,这个人就是原高句丽王高宝藏的外孙、渊盖苏文弟弟渊净土的儿子公元669年二月。安舜带领四千余户高句丽百姓,逃亡到新罗。
这对于薛仁贵来说,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我治理得再好,但如果人都跑光了,那不也是白忙活了?这真是个难题!
我用暴力手段就会激起反抗,我用怀柔手段却有人逃亡!如果这个问题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办?你的回答应该是:无解!名人就是名人!
别人没办法,薛仁贵有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解决了眼下的困境,也将成为后任继续采纳的治理高句丽策略!这个办法就是——移民!
史载“徙高句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这是户口数。那具体有多少人口呢?
《三国史记》记载为“二十余万口回唐”。这只是第一批!如果薛仁贵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地做他的安东都护府都护,高句丽慢慢也就平稳下来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公元669年,大唐西部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入侵已经臣服于大唐的吐谷浑,大唐西部局势顿时紧张起来。无论是出于救援属国还是自卫的原因,大唐必须出兵予以反击。
吐蕃太过强大了,到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已经连克我唐西域一十八州,又与于阗联手袭击并攻克了龟兹(qiuci)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县,唐安西都护四镇之一),必须派一得力干将带兵前去与吐蕃作战。
于是皇帝火速从东线安东都护府将薛仁贵调回,带兵西进。在没有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唐代,要从今天的朝鲜一直走到新疆,恐怕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薛仁贵应该在669年年底就离开了位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顿时,大唐在东线高句丽的实力立减!
此时,朝鲜半岛暗流涌动,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变化!在薛仁贵率部离开高句丽之后,安东都护府用于维护统治与稳定的兵力大幅减少。于是,各种蓄谋已久的阴谋开始浮出水面!新罗,背信弃义!
新罗的策略“文武王十年三月,沙湌(新罗官职名,湌音cān)薛乌儒与高句丽太大兄(高句丽官职名)高延武,正各率精兵一万,度鸭绿江,至屋骨(即乌骨城,今辽宁省凤城附近)……”——《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新罗文武王十年,即公元670年。
乌骨城,位于鸭绿江西北方向、我大唐安东都护府境内!《三国史记》接下来记载为:“□□□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地名,已无可考)待之”。
这里出现缺失,在“靺鞨兵”之前缺失了三个字,有人推测应为“唐兵与”三字。
具体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新罗的举动。咱们接着分析。我们只需要弄清楚此次新罗出兵的目的就可以了。
新罗出兵进入我大唐安东都护府境内,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协助兵微将寡的安东都护府,镇压高句丽叛乱;二是向大唐宣战,企图占领高句丽故地!
第一个原因所谓镇压叛乱,是不成立的。中朝韩三国史料皆无记载此次新罗出兵之前,高句丽故地内有叛党反唐的记载,当然了,没记载并不能说就是没有,这个证据不足信,从后面新罗的反应可以印证这一点!
那么我们继续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对此次出兵的后续记载:“夏四月四日,对战,我兵大克之,斩获不可胜计。”如果按照第一个原因来推断,那么新罗军斩获的应该是高句丽叛党。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三国史记》后面的记载告诉我们真相了“唐兵继至,我兵退保白城”。
如果是来协助唐军的,怎么可能出现“唐兵至,我兵退”的情况呢?所以,新罗出兵的真正原因是向大唐宣战,驱逐大唐在高句丽的存在,企图占领高句丽故地!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与我大唐开战!
当然了,新罗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比较清楚的,跟大唐开战?想想可以,玩真的,后果很严重!只是“唐兵继至”,“我兵便退”了!太窝囊了吧?不要小瞧金法敏,此人绝非善善之辈,他有着宏大而又缜密的计划!
新罗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此时不能与大唐直接对阵。虽然新罗与大唐撕破了脸皮,但从后来新罗的战略方针可以看出来,新罗此时的重心还不在高句丽。那新罗这一举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这就从新罗军撤退的地点——白城——可以看出端倪。白城,据《三国史记》地理志记载“白城郡,本高句丽奈兮忽……今安城郡”。安城位于韩国京畿道南部,位于京畿道与忠清北道、忠清南道的三道交接处。据乌骨城约一千里。
新罗顶着与大唐开战的风险挺进鸭绿江以北地带,一战并取胜之时,面对大唐援兵却一路后退近千里至白城。这其中必有问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