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带着孩子谈恋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章论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 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 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 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 同一条人生道路, 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 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 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 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 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自我外在**即目之**,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 -->>
一章论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 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 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 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 同一条人生道路, 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 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 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 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 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自我外在**即目之**,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