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崇祯十三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尚书禹贡》道:岷山导江。
长江八大支流之一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她一直被当作长江的正源。直到若干年前,江浙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疯狂驴友名叫徐霞客的实地查考了,才提出一个假说,称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
然而,这个假说既无法证实,也毫无证实的必要。因为谁是长江他妈,关那些吃不饱肚子的老百姓屁事。所以这事一直拖了下来,无人理会。直到朱平槿的前世,金沙江这个出身低贱的宫女依靠水文学家作弊,把金沙江她妈沱沱河的地下伏流长度一并算上,这才生生从岷江怀里夺走了长江这个孩子。
当然,金沙江的所作所为,也为她自己的身世蒙上了阴影。很快又有其他专家怀着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高调宣称沱沱河也不是金沙江她妈。她真正的妈是一名藏族姑娘,名叫当曲。所以,关于长江他妈和他姥姥的故事,就是一出标准的宫斗大戏。
崇祯十四年正月间,岷江还没有感受到来自金沙江的威胁。她依然以王者的风范,以华贵雍容的姿态,将成都平原上的万顷良田纳入自己的怀抱。
岷江出岷山之后,在灌县(今都江堰市)被著名的都江堰一剖为二:西边外江和东边的内江。外江经新津县、彭山县、眉州等地流往嘉定州,在嘉定州与青衣江和大渡河汇合成岷江。内江灌入宝瓶口后,又被距离不远处的几座石堰逐次分流,让它一分为四:
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
这四条内河像撑开的四根指头一样呈扇形展开,又如开枝散叶一般分出更多更细的河流。
江安河、走马河的主流分别流经成都府的南北,又在成都府东南著名的合江亭汇合,一起构成了成都府南北东三面的护城河。合流之后的岷江内江一路向南,经双流、新津两县,最后在新津县境内的江口镇重新汇入岷江主流。
然而,柏条河、蒲阳河却最终脱离了岷江流域,汇入了长江的另一支流——沱江,最后在泸州与长江的主流汇合(注一)。
成都平原因岷江而生,却因都江堰而兴。密布的灌溉网络,覆盖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将此地变成了水旱不侵饥馑不知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灌区有十一个县,这十一县分别是: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灌县(今都江堰市)、郫县、温江县、新繁县(65年与新都县合并,县治今新都区新繁镇)、新都县、彭县、崇宁县(58年撤销,县治今郫县唐昌镇)和金堂县。
这些地区开堰灌田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沉积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肥沃紫土。富含矿物的高山泥沙被激流冲击下来,又在平原上沉积为沃土。当它们被锋利的犁刀翻开,光滑的断面被阳光照耀,可以反射出丝丝点点的金属光芒。毫无疑问,这些地区是四川农业的精华,而蜀藩一宗占据了其中七八成的土地。都江堰灌区的十一个县,分布着大小三百多个王庄。各庄轮流进贡一次,竟然可以从年头排到年尾!
岷江不仅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灌溉水源,也是成都府主要的水路交通干线。水量充沛的时候,大型的江船在叙州府从长江折入岷江,不仅可以直达成都府的南、北、东三门,而且还可以经岷江的各条支流到达成都西南的雅、眉、嘉定等数十州县。
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府写下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这一胜境的真实写照。只是由于这几年吏治腐败,都江堰岁修不行。内江淤塞严重,让原本“外四内六”的分水比例倒过来变成了“外六内四”,在枯水季节还出现过内江见底的情况,给灌区的农业和水运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好在今年春天并没有持续去年的旱情。
正月间本是一年中的枯水季节,内江依旧能保持着十几丈宽的水面,这意味着载重百石的小船可以轻松航行。载重百石的平底木船吃水不足三尺,只要不是险滩激流,大多数的河流都是来去自如的。
这次蜀王府向仁寿县送粮,由王妃身边的大太监曹义诚亲自组织安排,主力船型便是百石粮船。
粮食大多储藏在各个王庄里,但是这些王庄绝大多数又分布在灌区的十一个县。要把分散在各地的王庄粮食运到断粮的仁寿县,曹义诚选取的运粮方式就是走水路。
具体方案大致是:先利用王庄间纵横交错的河流灌渠,将各王庄仓库储存的粮食用大小不等的船运到内江和外江码头,然后根据需要,把小船粮食转运到百石甚至更大的粮船上去。
大型粮船顺岷江内外两江而下,既快捷又安稳。在眉州码头靠岸后,再通过陆路转运。因为缩短了运输线首尾两端的陆路运输距离,所以总的运输成本和时间都可以大为节约。
由于今年各地不太平,曹义诚还规定,至少要凑齐百条船才能结伴出发。每一次运粮都要有官兵押运。为此,王妃甚至专门知会王爷,从蜀王左护卫抽调了一支二百余人的队伍,由一位刘姓百户率领,为船队沿途护航。
船队首次水路运粮,所以规模很大。除了载粮的船,还有载人的船。船队清晨出发,顺江而下,水阔潮平。两岸阡佰万顷,绿树成林。领航的一艘大船,正压住波澜平稳前行。
一个裹着厚厚棉袍,带着棉帽的老年男子掀开舱口的棉布门帘,钻出半个头来对着站在船头眺望的小宦官喊道:“丁小公公,您别站在船头吹风了。这冬天的风带着刀呢,最会刮骨割肉!你现在年级小,感觉不到,将来到了下官这把年纪,落下风湿之疾,每天疼痛难忍,那才叫生不如死!”
这位老年男子,便是这次押运官兵的总指挥,成都左护卫百户刘连擢。刘连擢口中的小公公,则是世子府小宦官丁原,这次派到仁寿县管王庄。
“好咧,刘大人。”丁原很顺从跑回来,弯腰钻进了船舱。
“这船里又不准生火,只能钻棉被喽。”刘连擢被冷风一灌,全身打了个哆嗦。他一瘸一拐走到床边,缓缓坐了下去。小太监手快,已经把棉被搭在他腿上,又帮他整理平顺。
棉被搭在腿上,温暖的感觉让刘连擢明显舒坦许多。
“谢喽,丁小公公。”
“刘大人,您说这船啥时候才到眉州... -->>
《尚书禹贡》道:岷山导江。
长江八大支流之一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她一直被当作长江的正源。直到若干年前,江浙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疯狂驴友名叫徐霞客的实地查考了,才提出一个假说,称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
然而,这个假说既无法证实,也毫无证实的必要。因为谁是长江他妈,关那些吃不饱肚子的老百姓屁事。所以这事一直拖了下来,无人理会。直到朱平槿的前世,金沙江这个出身低贱的宫女依靠水文学家作弊,把金沙江她妈沱沱河的地下伏流长度一并算上,这才生生从岷江怀里夺走了长江这个孩子。
当然,金沙江的所作所为,也为她自己的身世蒙上了阴影。很快又有其他专家怀着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高调宣称沱沱河也不是金沙江她妈。她真正的妈是一名藏族姑娘,名叫当曲。所以,关于长江他妈和他姥姥的故事,就是一出标准的宫斗大戏。
崇祯十四年正月间,岷江还没有感受到来自金沙江的威胁。她依然以王者的风范,以华贵雍容的姿态,将成都平原上的万顷良田纳入自己的怀抱。
岷江出岷山之后,在灌县(今都江堰市)被著名的都江堰一剖为二:西边外江和东边的内江。外江经新津县、彭山县、眉州等地流往嘉定州,在嘉定州与青衣江和大渡河汇合成岷江。内江灌入宝瓶口后,又被距离不远处的几座石堰逐次分流,让它一分为四:
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
这四条内河像撑开的四根指头一样呈扇形展开,又如开枝散叶一般分出更多更细的河流。
江安河、走马河的主流分别流经成都府的南北,又在成都府东南著名的合江亭汇合,一起构成了成都府南北东三面的护城河。合流之后的岷江内江一路向南,经双流、新津两县,最后在新津县境内的江口镇重新汇入岷江主流。
然而,柏条河、蒲阳河却最终脱离了岷江流域,汇入了长江的另一支流——沱江,最后在泸州与长江的主流汇合(注一)。
成都平原因岷江而生,却因都江堰而兴。密布的灌溉网络,覆盖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将此地变成了水旱不侵饥馑不知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灌区有十一个县,这十一县分别是: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灌县(今都江堰市)、郫县、温江县、新繁县(65年与新都县合并,县治今新都区新繁镇)、新都县、彭县、崇宁县(58年撤销,县治今郫县唐昌镇)和金堂县。
这些地区开堰灌田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沉积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肥沃紫土。富含矿物的高山泥沙被激流冲击下来,又在平原上沉积为沃土。当它们被锋利的犁刀翻开,光滑的断面被阳光照耀,可以反射出丝丝点点的金属光芒。毫无疑问,这些地区是四川农业的精华,而蜀藩一宗占据了其中七八成的土地。都江堰灌区的十一个县,分布着大小三百多个王庄。各庄轮流进贡一次,竟然可以从年头排到年尾!
岷江不仅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灌溉水源,也是成都府主要的水路交通干线。水量充沛的时候,大型的江船在叙州府从长江折入岷江,不仅可以直达成都府的南、北、东三门,而且还可以经岷江的各条支流到达成都西南的雅、眉、嘉定等数十州县。
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府写下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这一胜境的真实写照。只是由于这几年吏治腐败,都江堰岁修不行。内江淤塞严重,让原本“外四内六”的分水比例倒过来变成了“外六内四”,在枯水季节还出现过内江见底的情况,给灌区的农业和水运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好在今年春天并没有持续去年的旱情。
正月间本是一年中的枯水季节,内江依旧能保持着十几丈宽的水面,这意味着载重百石的小船可以轻松航行。载重百石的平底木船吃水不足三尺,只要不是险滩激流,大多数的河流都是来去自如的。
这次蜀王府向仁寿县送粮,由王妃身边的大太监曹义诚亲自组织安排,主力船型便是百石粮船。
粮食大多储藏在各个王庄里,但是这些王庄绝大多数又分布在灌区的十一个县。要把分散在各地的王庄粮食运到断粮的仁寿县,曹义诚选取的运粮方式就是走水路。
具体方案大致是:先利用王庄间纵横交错的河流灌渠,将各王庄仓库储存的粮食用大小不等的船运到内江和外江码头,然后根据需要,把小船粮食转运到百石甚至更大的粮船上去。
大型粮船顺岷江内外两江而下,既快捷又安稳。在眉州码头靠岸后,再通过陆路转运。因为缩短了运输线首尾两端的陆路运输距离,所以总的运输成本和时间都可以大为节约。
由于今年各地不太平,曹义诚还规定,至少要凑齐百条船才能结伴出发。每一次运粮都要有官兵押运。为此,王妃甚至专门知会王爷,从蜀王左护卫抽调了一支二百余人的队伍,由一位刘姓百户率领,为船队沿途护航。
船队首次水路运粮,所以规模很大。除了载粮的船,还有载人的船。船队清晨出发,顺江而下,水阔潮平。两岸阡佰万顷,绿树成林。领航的一艘大船,正压住波澜平稳前行。
一个裹着厚厚棉袍,带着棉帽的老年男子掀开舱口的棉布门帘,钻出半个头来对着站在船头眺望的小宦官喊道:“丁小公公,您别站在船头吹风了。这冬天的风带着刀呢,最会刮骨割肉!你现在年级小,感觉不到,将来到了下官这把年纪,落下风湿之疾,每天疼痛难忍,那才叫生不如死!”
这位老年男子,便是这次押运官兵的总指挥,成都左护卫百户刘连擢。刘连擢口中的小公公,则是世子府小宦官丁原,这次派到仁寿县管王庄。
“好咧,刘大人。”丁原很顺从跑回来,弯腰钻进了船舱。
“这船里又不准生火,只能钻棉被喽。”刘连擢被冷风一灌,全身打了个哆嗦。他一瘸一拐走到床边,缓缓坐了下去。小太监手快,已经把棉被搭在他腿上,又帮他整理平顺。
棉被搭在腿上,温暖的感觉让刘连擢明显舒坦许多。
“谢喽,丁小公公。”
“刘大人,您说这船啥时候才到眉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