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诗经》上说:与民同乐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这就叫做民之父母。《诗经》上说: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显赫的太师啊,万民齐瞩目。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问题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诗经》上说:殷商未曾丧失民心时,天帝还保佑。我们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天帝才会永远保佑。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国家的用度。德行是本,财富是末。轻本重末,就会从老百姓手上强夺财富。所以说,国君聚敛财富,百姓就背离而去;国君布施财富,百姓就络绎而归。所以,国君既然有不中听的话出口,百姓就会有不中听的话进入耳朵;国君的财货既然不是从正道而得,也就会不从正道出去。
《康浩》上说:天命并不总是保佑一个人。意思是说,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没有好的德行就会失掉它,《楚书》上说:楚国不把别的什么东西当作宝贝,只把德行当作宝贝。舅犯说:流亡者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有把珍视仁义作为珍宝。
《秦誓》上说:假如有这样的一位大臣,诚恳忠实,无他特长,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了什么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赞美,不但口头上加以称道,而且还能包容推荐他们,这就使我的子孙黎民得到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别人有了什么本领,他就嫉妒厌恶;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压着盖着不让国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荐,因而使我的子孙黎民不能得到保护,对国家也很危险。
只有仁爱的国君能够流放此等嫉贤妒能之人,把他们驱逐到四夷,不和他们同居国中。这就是说,只有仁人才懂得要热爱什么样的人,厌恶什么样的人。见到贤人而不能推荐,推荐以后而不能重用,这是怠慢。见到坏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后又不能流放远方,这是错误。喜欢人们所厌恶的,讨厌人们所喜欢的,这叫做违背人的本性,其结果势必灾祸临头。所以君子有一条治国之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骄傲放纵就会失去它。
生财有方法和规矩可循。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饭的要少,生产的多些,消耗的少些,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赢得好名声;不仁者宁要财富,不要好名声,没有听说过国君爱好仁而臣下却不爱好义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喜好义而事情却办不成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的。孟献子说:畜马乘之家,就不必再鸡叫养鸡养猪之利;f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计较养牛养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该再养活一个专门敛财的部下。与其养活一个专门敛财的部下,还不如养活一个强盗作部下。
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当了国君而一心想着如何敛财,必定陷入小人行径。国君想要施行仁义,却让此辈小人来管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祸不单行,灾害并至的地步。到了这时候,即使有善人帮助,对此也无可为了。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是该以义为利。
*********
(43)冠义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做起。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然后礼义才算完备。以此来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义才算确立。所以说,只有行过冠礼以后才算服装齐备,服装齐备以后才能做到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所以古时候的圣王很重视冠礼。
古人在举行冠礼时,要先通过占筮选定吉日。通过占筮选择一位可以为子弟加冠的宾,以此来表示对加冠之事的重视。对加冠之事的重视也就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对礼的重视体现了礼是治国的根本。在东阶上为嫡子加冠,这表示嫡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在客位对冠者行醮(jiào)礼,这表示他已经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贵,这是要启发冠者立志向上。行过冠礼以后,对冠者要称字而不称名,这因为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加冠以后去拜见母亲,母亲答拜;去见兄弟,兄弟对他再拜:这都是因为他已是成人而与之施礼。
戴上缁布冠,穿上玄端服,拿着礼品去拜见国君,把礼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接受;接着又拿着礼品去拜见乡大夫和乡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见。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将要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做一个合格的弟弟,做一个合格的臣子,做一个合格的后辈。将要要求他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德行,冠礼能不重要吗!
《诗经》上说:与民同乐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这就叫做民之父母。《诗经》上说: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显赫的太师啊,万民齐瞩目。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问题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诗经》上说:殷商未曾丧失民心时,天帝还保佑。我们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天帝才会永远保佑。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虑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国家的用度。德行是本,财富是末。轻本重末,就会从老百姓手上强夺财富。所以说,国君聚敛财富,百姓就背离而去;国君布施财富,百姓就络绎而归。所以,国君既然有不中听的话出口,百姓就会有不中听的话进入耳朵;国君的财货既然不是从正道而得,也就会不从正道出去。
《康浩》上说:天命并不总是保佑一个人。意思是说,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没有好的德行就会失掉它,《楚书》上说:楚国不把别的什么东西当作宝贝,只把德行当作宝贝。舅犯说:流亡者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有把珍视仁义作为珍宝。
《秦誓》上说:假如有这样的一位大臣,诚恳忠实,无他特长,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了什么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赞美,不但口头上加以称道,而且还能包容推荐他们,这就使我的子孙黎民得到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别人有了什么本领,他就嫉妒厌恶;别人的才能,别人的美德,他压着盖着不让国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荐,因而使我的子孙黎民不能得到保护,对国家也很危险。
只有仁爱的国君能够流放此等嫉贤妒能之人,把他们驱逐到四夷,不和他们同居国中。这就是说,只有仁人才懂得要热爱什么样的人,厌恶什么样的人。见到贤人而不能推荐,推荐以后而不能重用,这是怠慢。见到坏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后又不能流放远方,这是错误。喜欢人们所厌恶的,讨厌人们所喜欢的,这叫做违背人的本性,其结果势必灾祸临头。所以君子有一条治国之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骄傲放纵就会失去它。
生财有方法和规矩可循。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饭的要少,生产的多些,消耗的少些,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赢得好名声;不仁者宁要财富,不要好名声,没有听说过国君爱好仁而臣下却不爱好义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喜好义而事情却办不成的。也没有听说过臣下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的。孟献子说:畜马乘之家,就不必再鸡叫养鸡养猪之利;f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计较养牛养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该再养活一个专门敛财的部下。与其养活一个专门敛财的部下,还不如养活一个强盗作部下。
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当了国君而一心想着如何敛财,必定陷入小人行径。国君想要施行仁义,却让此辈小人来管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祸不单行,灾害并至的地步。到了这时候,即使有善人帮助,对此也无可为了。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是该以义为利。
*********
(43)冠义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礼义从哪里做起呢?应从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做起。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然后礼义才算完备。以此来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义才算确立。所以说,只有行过冠礼以后才算服装齐备,服装齐备以后才能做到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所以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所以古时候的圣王很重视冠礼。
古人在举行冠礼时,要先通过占筮选定吉日。通过占筮选择一位可以为子弟加冠的宾,以此来表示对加冠之事的重视。对加冠之事的重视也就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对礼的重视体现了礼是治国的根本。在东阶上为嫡子加冠,这表示嫡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在客位对冠者行醮(jiào)礼,这表示他已经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贵,这是要启发冠者立志向上。行过冠礼以后,对冠者要称字而不称名,这因为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加冠以后去拜见母亲,母亲答拜;去见兄弟,兄弟对他再拜:这都是因为他已是成人而与之施礼。
戴上缁布冠,穿上玄端服,拿着礼品去拜见国君,把礼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接受;接着又拿着礼品去拜见乡大夫和乡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见。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将要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做一个合格的弟弟,做一个合格的臣子,做一个合格的后辈。将要要求他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德行,冠礼能不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