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侣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车里的气氛骤然变得肃穆起来,脑海里那些人修路、惨死的画面都上来了。一路的舟车劳顿,本来有些犯困,这会儿就再也睡不着了。那种感觉很奇怪,无法形容。刺骨寒在外心寒颤在内。
幽灵公路上的无名墓标。
突然,车里散开来一股很浓的胶皮烧焦的味道,紧接着就有烟雾,在车厢里弥漫开来。我做过机械修理,一看这状况心里就咯噔一下:坏了,车出故障了。
不一会儿,车子就像烧着了似的,前盖那儿浓烟滚滚怕什么来什么,是真出故障了。
今天有可能要交待在这里了。
司机下去,掀开盖子做检查,找出了问题出在哪儿:电动机、暖风机过热,线烧坏了,保险也烧了。
这下子问题严重了,如果是其他问题,比如车不能走了咱们还能缩在车里,负隅顽抗一阵子等救援;但是暖风机坏了,没了供暖,我们就相当于暴露在零下50℃以下,待在一个大冰箱里,而且还是冷藏模式,待不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得全部冻死。
短短两分钟之后,刚才还暖融融的车厢,瞬间就结满了冰晶,呼吸都是冰冰冷冷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快就会被冻伤,接下来就是冻死。
那一刻,人类在大自然前面显得无比的渺小。
零下71.2℃,白色的村庄
路边那些废弃的汽车坟墓,历历在目。
“抓紧时间,修!”惊恐、怨天尤人没用。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老张对机械维修还有点儿经验,能上手。搞不搞得定看天,这几条人命全系在我身上了。
我哆嗦着下去,三下五除二把大灯的线拆了,替换到电动机和暖风机上。10分钟后,问题解决了。司机做了一个谢天谢地谢耶稣的动作。
胖子果然耐寒,我在外面修车的时候,还没太感觉到冷得不行。一回到车上,见梁红和魏凯都冻哆嗦了,他们的眉毛上都结冰晶了,嘴唇惨白。梁红咧嘴一笑:“老张你太能耐了。”一股白气升腾而起。
车里的暖风机又开始工作了,一点点儿地把寒气逼了出去,我们继续上路。
开了一天一夜,司机也不能疲劳驾驶,顶不住的时候,就停在路中间眯瞪20分钟半个小时,后面也没车摁喇叭催。车停着的时候,不能熄火,否则在这种温度之下,就再也别想发动。我们计划要在奥伊米亚康待一个星期,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星期里,这车都不能熄火,发动机得开着。
在这些极寒地带,车主都有暖车库,只有在那里面才能发动汽车,我们现在这辆车,也只能等回到雅库茨克之后,才能熄火。
终于,奥伊米亚康的标志性建筑——零下71.2℃纪念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迎接我们的到来。后面原野里、山丘上林立着许多房屋。房顶都被白色的雪覆盖,不怕冷的树的绿色也全都屈服了,装点上了雪。
经历过这一路的惊吓和事故,那一刻的兴奋劲儿,不亲身经历感觉不到。我第一个钻下车,先屁颠屁颠儿地奔到纪念碑前,右手拿着小五星红旗,左手特二逼地伸出两根手指,摆了个“V”字造型,让魏凯拍照;紧接着就扑到雪地里,来了个跪地滑翔。
这股豪迈劲儿,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凯撒大帝征服非洲时那句话: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Veni,Vidi Vici)——当然,现在我只是来到了奥伊米亚康,看到了零下71.2℃纪念碑,征服还要等两天。露营成功后,再来说我征服了。
梁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来早准备好的温度计,甩一甩,举到半空,发现没反应。又使劲儿甩了甩,依然没反应然后她就愣了,说应该是给冻坏了。我们准备的这个温度计最低刻度是零下50℃。
到这儿,得说道说道北极的“寒极”奥伊米亚康和这个零下71.2℃纪念碑了。
奥伊米亚康一名来自萨哈语,意思是“不冻的水”,由村庄附近的一眼温泉得名。其处于西伯利亚东北角,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气温都低。高纬度,让这个地方太阳辐射少,白昼时间、日照时间都特别短;这里海拔2000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西伯利亚中部高原,所谓高处不胜寒;此外还由于这地方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冷空气下沉,气流交换不畅,散热过快。
雪光的清晨。琉璃堆砌,冰雪晶莹。
如诗如画的冰雪夕阳,绚烂一如我们的征程。
种种天时地利之下,造就了奥伊米亚康的极度严寒气候。这里和绝对最低温度零下71℃的维尔霍扬斯克,并称为寒极的“两个女儿”。
1926年1月26日,奥伊米亚康地区记录到零下71.2℃的极端最低温度。这是目前为止地球上有人居住地区所测到的最低温度。那座纪念碑就为这个而建,现在也成了这儿的标志、这儿的图腾。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奥伊米亚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直到1960年,被南极东方考察站的零下88.3℃的纪录所取代;而到了1983年,这一纪录被“拔高”到了零下89.2℃——那里,是属于无人居住地区的,仅有少数科研人员在那边从事研究工作,而且还曾三度关闭。
“跨过”纪念碑,后面便是奥伊米亚康的村落,一座白色的村庄。房子挺有现代化村镇的范儿,但是都稀稀落落的,互相依靠得并不近。
刚进村,就有几个妇女非常热情地过来迎接:“欢迎来到奥伊米亚康。”
她们是村委会的人,看见我们非常高兴,这儿可是不常有客人来的。很快我们就被迎进了村委会,一进门就看见墙壁上挂着许多人的照片,有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都是此前来奥伊米亚康的“游客”们。
我们仨到时候,是不是也得拍几张照片留下,被贴在这儿。
村委会的大姐拿出来一个大本儿,问我们三个的姓名等资料,然后开始往上面填。我很好奇,这是游客登记吗?
很快就有了答案,那也可以算作是游客登记吧,我们仨是第129、130、131位到达奥伊米亚康的游客。完事了,还给我们一人一张证书,上面有我们的名字,还有我们到达当天的温度。我瞅了一眼:零下52℃。右下角还盖了章,我们是经过“中华医学会”和“ISO9001”认证,到达奥伊米亚康了。
我借大姐的那个登记的本儿看了一下,在此之前的201年4月份,有过6个中国人来过这里。不过那个时候是夏天这里已经很暖和了。所以,我们还是第一批冬季到达奥伊米亚康的中国人。
接下来是住宿问题。这儿根本就没什么游客,算上我们仨半个多世纪以来,总共也就来了131个人,开旅馆得赔死。住宿的问题村委会给解决了,我们被安排在一户当地的居民家里借宿。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人带着一个孩子。
屋子里的一切都挺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民族装饰。屋子的墙壁不是平整的,凹凸相间,错落有致;在中国东北一般房子都是双层圆木的,... -->>
车里的气氛骤然变得肃穆起来,脑海里那些人修路、惨死的画面都上来了。一路的舟车劳顿,本来有些犯困,这会儿就再也睡不着了。那种感觉很奇怪,无法形容。刺骨寒在外心寒颤在内。
幽灵公路上的无名墓标。
突然,车里散开来一股很浓的胶皮烧焦的味道,紧接着就有烟雾,在车厢里弥漫开来。我做过机械修理,一看这状况心里就咯噔一下:坏了,车出故障了。
不一会儿,车子就像烧着了似的,前盖那儿浓烟滚滚怕什么来什么,是真出故障了。
今天有可能要交待在这里了。
司机下去,掀开盖子做检查,找出了问题出在哪儿:电动机、暖风机过热,线烧坏了,保险也烧了。
这下子问题严重了,如果是其他问题,比如车不能走了咱们还能缩在车里,负隅顽抗一阵子等救援;但是暖风机坏了,没了供暖,我们就相当于暴露在零下50℃以下,待在一个大冰箱里,而且还是冷藏模式,待不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得全部冻死。
短短两分钟之后,刚才还暖融融的车厢,瞬间就结满了冰晶,呼吸都是冰冰冷冷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快就会被冻伤,接下来就是冻死。
那一刻,人类在大自然前面显得无比的渺小。
零下71.2℃,白色的村庄
路边那些废弃的汽车坟墓,历历在目。
“抓紧时间,修!”惊恐、怨天尤人没用。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老张对机械维修还有点儿经验,能上手。搞不搞得定看天,这几条人命全系在我身上了。
我哆嗦着下去,三下五除二把大灯的线拆了,替换到电动机和暖风机上。10分钟后,问题解决了。司机做了一个谢天谢地谢耶稣的动作。
胖子果然耐寒,我在外面修车的时候,还没太感觉到冷得不行。一回到车上,见梁红和魏凯都冻哆嗦了,他们的眉毛上都结冰晶了,嘴唇惨白。梁红咧嘴一笑:“老张你太能耐了。”一股白气升腾而起。
车里的暖风机又开始工作了,一点点儿地把寒气逼了出去,我们继续上路。
开了一天一夜,司机也不能疲劳驾驶,顶不住的时候,就停在路中间眯瞪20分钟半个小时,后面也没车摁喇叭催。车停着的时候,不能熄火,否则在这种温度之下,就再也别想发动。我们计划要在奥伊米亚康待一个星期,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星期里,这车都不能熄火,发动机得开着。
在这些极寒地带,车主都有暖车库,只有在那里面才能发动汽车,我们现在这辆车,也只能等回到雅库茨克之后,才能熄火。
终于,奥伊米亚康的标志性建筑——零下71.2℃纪念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迎接我们的到来。后面原野里、山丘上林立着许多房屋。房顶都被白色的雪覆盖,不怕冷的树的绿色也全都屈服了,装点上了雪。
经历过这一路的惊吓和事故,那一刻的兴奋劲儿,不亲身经历感觉不到。我第一个钻下车,先屁颠屁颠儿地奔到纪念碑前,右手拿着小五星红旗,左手特二逼地伸出两根手指,摆了个“V”字造型,让魏凯拍照;紧接着就扑到雪地里,来了个跪地滑翔。
这股豪迈劲儿,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凯撒大帝征服非洲时那句话: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Veni,Vidi Vici)——当然,现在我只是来到了奥伊米亚康,看到了零下71.2℃纪念碑,征服还要等两天。露营成功后,再来说我征服了。
梁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来早准备好的温度计,甩一甩,举到半空,发现没反应。又使劲儿甩了甩,依然没反应然后她就愣了,说应该是给冻坏了。我们准备的这个温度计最低刻度是零下50℃。
到这儿,得说道说道北极的“寒极”奥伊米亚康和这个零下71.2℃纪念碑了。
奥伊米亚康一名来自萨哈语,意思是“不冻的水”,由村庄附近的一眼温泉得名。其处于西伯利亚东北角,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气温都低。高纬度,让这个地方太阳辐射少,白昼时间、日照时间都特别短;这里海拔2000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西伯利亚中部高原,所谓高处不胜寒;此外还由于这地方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冷空气下沉,气流交换不畅,散热过快。
雪光的清晨。琉璃堆砌,冰雪晶莹。
如诗如画的冰雪夕阳,绚烂一如我们的征程。
种种天时地利之下,造就了奥伊米亚康的极度严寒气候。这里和绝对最低温度零下71℃的维尔霍扬斯克,并称为寒极的“两个女儿”。
1926年1月26日,奥伊米亚康地区记录到零下71.2℃的极端最低温度。这是目前为止地球上有人居住地区所测到的最低温度。那座纪念碑就为这个而建,现在也成了这儿的标志、这儿的图腾。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奥伊米亚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直到1960年,被南极东方考察站的零下88.3℃的纪录所取代;而到了1983年,这一纪录被“拔高”到了零下89.2℃——那里,是属于无人居住地区的,仅有少数科研人员在那边从事研究工作,而且还曾三度关闭。
“跨过”纪念碑,后面便是奥伊米亚康的村落,一座白色的村庄。房子挺有现代化村镇的范儿,但是都稀稀落落的,互相依靠得并不近。
刚进村,就有几个妇女非常热情地过来迎接:“欢迎来到奥伊米亚康。”
她们是村委会的人,看见我们非常高兴,这儿可是不常有客人来的。很快我们就被迎进了村委会,一进门就看见墙壁上挂着许多人的照片,有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都是此前来奥伊米亚康的“游客”们。
我们仨到时候,是不是也得拍几张照片留下,被贴在这儿。
村委会的大姐拿出来一个大本儿,问我们三个的姓名等资料,然后开始往上面填。我很好奇,这是游客登记吗?
很快就有了答案,那也可以算作是游客登记吧,我们仨是第129、130、131位到达奥伊米亚康的游客。完事了,还给我们一人一张证书,上面有我们的名字,还有我们到达当天的温度。我瞅了一眼:零下52℃。右下角还盖了章,我们是经过“中华医学会”和“ISO9001”认证,到达奥伊米亚康了。
我借大姐的那个登记的本儿看了一下,在此之前的201年4月份,有过6个中国人来过这里。不过那个时候是夏天这里已经很暖和了。所以,我们还是第一批冬季到达奥伊米亚康的中国人。
接下来是住宿问题。这儿根本就没什么游客,算上我们仨半个多世纪以来,总共也就来了131个人,开旅馆得赔死。住宿的问题村委会给解决了,我们被安排在一户当地的居民家里借宿。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人带着一个孩子。
屋子里的一切都挺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民族装饰。屋子的墙壁不是平整的,凹凸相间,错落有致;在中国东北一般房子都是双层圆木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