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重要的继承问题一旦定了下来,接下来的礼节反倒是简单了。瓦剌就在城外不远处,这时候还要精益求精地准备登基大典,纯属主次不分。不论是郕王还是徐循,都没挑典礼安排的毛病,而是顺着大臣们的商议点头就是了。反正,投名状都交了,今日在殿中拥立郕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他下绊子,反而会自觉团结在他左右,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排斥着所有对郕王即位正统性有怀疑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在皇帝登基典礼上玩弄什么花招。
今天朝会后的议事格外冗长,商定继承问题以后,天色几乎已经入暮,大家连午饭都没吃,整整一天就在殿中问答,虽然徐循代太后给众臣赐了座,但大家也都是累得够呛,关于军事方面的议题,只能是放到明天来讨论了。
太后晕眩以后,的确是出现了卒中前兆,定下了最重要的问题以后,自感支持不住,已经提前从文华殿出去,下午的小朝议就是由徐循和郕王母子主持,不过一样也是说话的时候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大臣们商议礼仪的事情。现在散了会,郕王也很自然地就跟着徐循回了清安宫——此时也不需要再避讳什么了,虽然太后还居住在清宁宫,但宫中的主宰,已经是悄然间换了人。
母子两人相对,都是有些兴奋后的茫然,国朝皇位,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换了主人,这么剧烈的变化,搁着谁身上,谁也难免都要晕一下的。
“娘。”郕王欲要下拜,却为徐循止住,他也就不再坚持,而是顺势坐到徐循身边,多少有几分困惑地问道,“眼下……该怎么办呢?”
再是有心机、有城府,受的也不是帝王的教育,郕王现在的状态也就比刚接触政事的太后、太妃好点,毕竟还是受过完整的士人教育的,不至于四书五经都不给读。不过对政事的生疏却是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徐循和太后,说白了,要不是他本来就没封地,要跑也根本没能力跑,都未必是会接过这如烫手山芋般的帝位。毕竟坐上来以后要面临的问题,实在是极为棘手。
之前几日令人精疲力尽的冲突和风波,只是整件事的开始而已,顺利登基,对于现在数百里外的状况并没有什么帮助,现在该怎么办,郕王心里肯定是没底的,他要能在刚转换身份时就拿出一套完整的对策,还需要徐循坚定他的信心,才敢发言吗?
徐循眼看郕王长大,对他的性格自然多为了解,郕王心思是有的,但也许是自卑于身世,并非那种一言九鼎的人物,性格总的说来,和善中有些软弱,就说和自己的几次冲突,最终都是以他主动让步来调整关系。虽说徐循自己的做法也不算过分,但以此就可见郕王并非强硬刚愎一派。现在乍然登位,朝中必定又是面临迁都和抵抗两种看法分歧,徐循很难想象他会在瞬间坚定信心,然后英明神武地领导军民大败瓦剌,这种才具先皇并不具备,没理由郕王忽然间会来个大变身。
从他表情中的忧虑来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倍言的瓦剌威胁,多少也是让他有些恐惧了。并不是说郕王胆子就非常小,只是他对国朝军事几乎一无所知,人因无知而恐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眼下这局势是棘手了些。”她宽慰着郕王,“但也没到亡国灭种的地步——文皇帝都快把蒙古人的根基都打断了,这才过了二十年而已,就是天命所归,二十年也根本都不够作养国力的。瓦剌的确占据了些优势,不过终究人少,就如同一个壮汉闯进大宅院抢劫,抢一把就走自然是可以的,但若想留下来反客为主,凭他一人之力又绝对做不到。即使以辽国国力,当时澶渊之盟都没有灭宋的心思,瓦剌和辽国又何能相比?而我国朝和宋比,国力又不知是强盛几许了!”
郕王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娘的意思,是不愿迁都?”
徐循不否认自己的确觉得迁都的反应有几分过火,虽然她也不能解决眼下京师面临的危局,但是迁都的坏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去把天下舆情图取来。”她吩咐使女。
天下舆情图很快就被送到了案头——这还是徐循当年观政时遗留下的老物了,也就是因为最近的紧张局势,才被重新取出来随时张看。徐循指着地图,“现在瓦剌在怀来逗留,宣府、大同一线却还没打下来,他们现在直奔京城而来,一个是京师富庶,有钱,还有一个,从地图上看,入寇京师以后,宣府、大同的补给线会被完全切断,失去补给以后,两城无法坚守,北方就将是瓦剌人的天下了。”
她的解说简明易懂,郕王显然也有过类似的考虑,闻言也是连连点头,“不错,一旦下令迁都,就等于是把半壁江山全数放弃了。”
河北一带是千里平原,无险可守,瓦剌现在直插中路,一旦京师失陷,就可以往左右扩张,不论是耕地还是牧场,都是应有尽有,而国朝一旦失去了北方,就顿成南宋那样无险可守的局面,覆灭只会是时间的问题。徐循道,“一般说来,历代北人南下,都是比南人北伐胜算要大得多……”
郕王现在已经有点站在皇帝的思维上考虑问题了,这么大片的土地要拱手让人,没人会舍得的,他面上浮现肉痛之色,又犹疑道,“可现在瓦剌刚得了大批辎重,如虎添翼,已经可以支撑长线作战了……”
“此言差矣,”徐循尚未说话,韩女史在旁已经忍不住插口了——她曾是郕王老师,现在在他跟前,地位也比别人更高。“天下兵马,三大营能占几成?虽然中军失陷,十不余一,但各地军队还在,两到三... -->>
最重要的继承问题一旦定了下来,接下来的礼节反倒是简单了。瓦剌就在城外不远处,这时候还要精益求精地准备登基大典,纯属主次不分。不论是郕王还是徐循,都没挑典礼安排的毛病,而是顺着大臣们的商议点头就是了。反正,投名状都交了,今日在殿中拥立郕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他下绊子,反而会自觉团结在他左右,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排斥着所有对郕王即位正统性有怀疑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在皇帝登基典礼上玩弄什么花招。
今天朝会后的议事格外冗长,商定继承问题以后,天色几乎已经入暮,大家连午饭都没吃,整整一天就在殿中问答,虽然徐循代太后给众臣赐了座,但大家也都是累得够呛,关于军事方面的议题,只能是放到明天来讨论了。
太后晕眩以后,的确是出现了卒中前兆,定下了最重要的问题以后,自感支持不住,已经提前从文华殿出去,下午的小朝议就是由徐循和郕王母子主持,不过一样也是说话的时候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大臣们商议礼仪的事情。现在散了会,郕王也很自然地就跟着徐循回了清安宫——此时也不需要再避讳什么了,虽然太后还居住在清宁宫,但宫中的主宰,已经是悄然间换了人。
母子两人相对,都是有些兴奋后的茫然,国朝皇位,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换了主人,这么剧烈的变化,搁着谁身上,谁也难免都要晕一下的。
“娘。”郕王欲要下拜,却为徐循止住,他也就不再坚持,而是顺势坐到徐循身边,多少有几分困惑地问道,“眼下……该怎么办呢?”
再是有心机、有城府,受的也不是帝王的教育,郕王现在的状态也就比刚接触政事的太后、太妃好点,毕竟还是受过完整的士人教育的,不至于四书五经都不给读。不过对政事的生疏却是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徐循和太后,说白了,要不是他本来就没封地,要跑也根本没能力跑,都未必是会接过这如烫手山芋般的帝位。毕竟坐上来以后要面临的问题,实在是极为棘手。
之前几日令人精疲力尽的冲突和风波,只是整件事的开始而已,顺利登基,对于现在数百里外的状况并没有什么帮助,现在该怎么办,郕王心里肯定是没底的,他要能在刚转换身份时就拿出一套完整的对策,还需要徐循坚定他的信心,才敢发言吗?
徐循眼看郕王长大,对他的性格自然多为了解,郕王心思是有的,但也许是自卑于身世,并非那种一言九鼎的人物,性格总的说来,和善中有些软弱,就说和自己的几次冲突,最终都是以他主动让步来调整关系。虽说徐循自己的做法也不算过分,但以此就可见郕王并非强硬刚愎一派。现在乍然登位,朝中必定又是面临迁都和抵抗两种看法分歧,徐循很难想象他会在瞬间坚定信心,然后英明神武地领导军民大败瓦剌,这种才具先皇并不具备,没理由郕王忽然间会来个大变身。
从他表情中的忧虑来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倍言的瓦剌威胁,多少也是让他有些恐惧了。并不是说郕王胆子就非常小,只是他对国朝军事几乎一无所知,人因无知而恐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眼下这局势是棘手了些。”她宽慰着郕王,“但也没到亡国灭种的地步——文皇帝都快把蒙古人的根基都打断了,这才过了二十年而已,就是天命所归,二十年也根本都不够作养国力的。瓦剌的确占据了些优势,不过终究人少,就如同一个壮汉闯进大宅院抢劫,抢一把就走自然是可以的,但若想留下来反客为主,凭他一人之力又绝对做不到。即使以辽国国力,当时澶渊之盟都没有灭宋的心思,瓦剌和辽国又何能相比?而我国朝和宋比,国力又不知是强盛几许了!”
郕王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娘的意思,是不愿迁都?”
徐循不否认自己的确觉得迁都的反应有几分过火,虽然她也不能解决眼下京师面临的危局,但是迁都的坏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去把天下舆情图取来。”她吩咐使女。
天下舆情图很快就被送到了案头——这还是徐循当年观政时遗留下的老物了,也就是因为最近的紧张局势,才被重新取出来随时张看。徐循指着地图,“现在瓦剌在怀来逗留,宣府、大同一线却还没打下来,他们现在直奔京城而来,一个是京师富庶,有钱,还有一个,从地图上看,入寇京师以后,宣府、大同的补给线会被完全切断,失去补给以后,两城无法坚守,北方就将是瓦剌人的天下了。”
她的解说简明易懂,郕王显然也有过类似的考虑,闻言也是连连点头,“不错,一旦下令迁都,就等于是把半壁江山全数放弃了。”
河北一带是千里平原,无险可守,瓦剌现在直插中路,一旦京师失陷,就可以往左右扩张,不论是耕地还是牧场,都是应有尽有,而国朝一旦失去了北方,就顿成南宋那样无险可守的局面,覆灭只会是时间的问题。徐循道,“一般说来,历代北人南下,都是比南人北伐胜算要大得多……”
郕王现在已经有点站在皇帝的思维上考虑问题了,这么大片的土地要拱手让人,没人会舍得的,他面上浮现肉痛之色,又犹疑道,“可现在瓦剌刚得了大批辎重,如虎添翼,已经可以支撑长线作战了……”
“此言差矣,”徐循尚未说话,韩女史在旁已经忍不住插口了——她曾是郕王老师,现在在他跟前,地位也比别人更高。“天下兵马,三大营能占几成?虽然中军失陷,十不余一,但各地军队还在,两到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