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大明英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汶水汤汤,朱阅文的胸中,也如滔浪起伏。
凭心而论,他虽是无父无母的弃婴,但命途算不得坎坷多舛。无论郑王世子朱载堉,还是鲁府镇国将军朱以派,都要么是恩师,要么是贤主,不曾让他受过什么委屈。
只是,收留他、主导他的皇室贵胄们,从未像眼前的妇人一样,对他表达过“驰骋尽兴”、“无须侍主”的意思。
见朱阅文仍像个发条停住的八音盒似的,郑海珠浅淡地笑笑,用未受伤的那只手,随意捡了个树枝,在沙地上写了一行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先生说说,孔圣人这话,何解?”
朱阅文看清《论语》中这句话,沉吟道:“治国,便是治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以,万民应如沟渠中的水,以土石为槽,令其在槽中流淌即可。若民智一开,这水,只怕就要涌出堤坝。”
“呵呵,孔夫子的话,真是这个意思吗?”
“那,夫人所见如何?”
郑海珠在“由”和“知”两个字前,都画了一竖。
“朱先生,我相信,夫子所言,句顿应该是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若民智已开,尽可百家争鸣;若民智未开,那就教化他们,把他们从蒙昧中唤醒。”
“啊?”朱阅文皱眉道,“郑夫人,在下虽也不认同愚民之策,但夫人这个说法,实在……”
“实在与塾师们教你们的不一样对吗?朱先生,你所写的十二平均律,也与雅乐的路数,不一样呀。”
郑海珠说着,在“由”字上头写了个“自”,又道:“朱先生,别人可以写五声雅乐,你可以写十二平均律,水可以冲出沟渠,在茫茫原野上奔流,这个,就叫自由。治国的胸襟是不是应该如此,我现如今以纯臣所见,难置可否。但那吴承恩写话本,那冯梦龙写山歌,你朱阅文写曲子,都应该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若我能给先生这个自由,是多谢先生给我结下一段善缘。”
朱阅文垂眸,看着琴弦。
“先生不必急着决定,从泰山归程时再说。哦,皇长子殿下回来了。”
郑海珠站起来,往河岸边的码头走去。
迎到朱由校后,郑海珠问他:“殿下在船上,可看到泰安方向的元贞庵了?”
“元贞庵?”朱由校想起来似地,“好像看到山上有好些个灰瓦黄墙的庙宇庵堂,怎么,郑师傅,这个元贞庵,有啥说法?”
郑海珠道:“听说里头的素斋,比泰山上的还好吃。”
朱由校到底少年心性,加之此番曲阜大捷,情绪甚好,遂笑眯眯道:“好啊,请郑师傅那位松江故人师太,替咱们先去打个前哨。”
郑海珠迅速地瞥向礼部主事汪嵩。
对方脸色微微一变。
李大牛他们的情报,看来没错。不过没想到的是,度牒司的烂事儿,祭祀司的人也这么敏感。
只听汪嵩果然立刻接过话茬道:“殿下,元贞庵不是什么佛门名刹,民间传言不足信。殿下要品素馔,泰山那边已然安排妥帖了的。”
朱由校脸一沉:“汪主事,怎么,你以前去那个尼姑庵吃过饭?”
汪嵩虽明知朱由校的反问乃出于意气,却还是被踩了痛脚般,莫名心悸。
“回殿下,臣,臣不识得元贞庵。”
“哦,没去吃过啊,你怎么知道素馔比不过泰山的大庙?”朱由校毫不客气地呛了他一句。
郑海珠作了打圆场的姿态道:“礼部既然有安排,殿下就听汪主事的吧。”
汶水汤汤,朱阅文的胸中,也如滔浪起伏。
凭心而论,他虽是无父无母的弃婴,但命途算不得坎坷多舛。无论郑王世子朱载堉,还是鲁府镇国将军朱以派,都要么是恩师,要么是贤主,不曾让他受过什么委屈。
只是,收留他、主导他的皇室贵胄们,从未像眼前的妇人一样,对他表达过“驰骋尽兴”、“无须侍主”的意思。
见朱阅文仍像个发条停住的八音盒似的,郑海珠浅淡地笑笑,用未受伤的那只手,随意捡了个树枝,在沙地上写了一行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先生说说,孔圣人这话,何解?”
朱阅文看清《论语》中这句话,沉吟道:“治国,便是治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以,万民应如沟渠中的水,以土石为槽,令其在槽中流淌即可。若民智一开,这水,只怕就要涌出堤坝。”
“呵呵,孔夫子的话,真是这个意思吗?”
“那,夫人所见如何?”
郑海珠在“由”和“知”两个字前,都画了一竖。
“朱先生,我相信,夫子所言,句顿应该是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若民智已开,尽可百家争鸣;若民智未开,那就教化他们,把他们从蒙昧中唤醒。”
“啊?”朱阅文皱眉道,“郑夫人,在下虽也不认同愚民之策,但夫人这个说法,实在……”
“实在与塾师们教你们的不一样对吗?朱先生,你所写的十二平均律,也与雅乐的路数,不一样呀。”
郑海珠说着,在“由”字上头写了个“自”,又道:“朱先生,别人可以写五声雅乐,你可以写十二平均律,水可以冲出沟渠,在茫茫原野上奔流,这个,就叫自由。治国的胸襟是不是应该如此,我现如今以纯臣所见,难置可否。但那吴承恩写话本,那冯梦龙写山歌,你朱阅文写曲子,都应该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若我能给先生这个自由,是多谢先生给我结下一段善缘。”
朱阅文垂眸,看着琴弦。
“先生不必急着决定,从泰山归程时再说。哦,皇长子殿下回来了。”
郑海珠站起来,往河岸边的码头走去。
迎到朱由校后,郑海珠问他:“殿下在船上,可看到泰安方向的元贞庵了?”
“元贞庵?”朱由校想起来似地,“好像看到山上有好些个灰瓦黄墙的庙宇庵堂,怎么,郑师傅,这个元贞庵,有啥说法?”
郑海珠道:“听说里头的素斋,比泰山上的还好吃。”
朱由校到底少年心性,加之此番曲阜大捷,情绪甚好,遂笑眯眯道:“好啊,请郑师傅那位松江故人师太,替咱们先去打个前哨。”
郑海珠迅速地瞥向礼部主事汪嵩。
对方脸色微微一变。
李大牛他们的情报,看来没错。不过没想到的是,度牒司的烂事儿,祭祀司的人也这么敏感。
只听汪嵩果然立刻接过话茬道:“殿下,元贞庵不是什么佛门名刹,民间传言不足信。殿下要品素馔,泰山那边已然安排妥帖了的。”
朱由校脸一沉:“汪主事,怎么,你以前去那个尼姑庵吃过饭?”
汪嵩虽明知朱由校的反问乃出于意气,却还是被踩了痛脚般,莫名心悸。
“回殿下,臣,臣不识得元贞庵。”
“哦,没去吃过啊,你怎么知道素馔比不过泰山的大庙?”朱由校毫不客气地呛了他一句。
郑海珠作了打圆场的姿态道:“礼部既然有安排,殿下就听汪主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