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大清巨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易大人来了。”一名亲兵过来禀报道。
陈化成转过身来,就见易知足带着一个年轻人快步迎出来,当即一脸不满的道:“这义勇大营规矩森严,非同一般。”
听的这话,易知足一笑,“上次招募的福建义勇不抗击英夷却抢劫百姓,这批义勇可是上海的士绅商贾出资招募的,规矩不严可不行。”说着,他拱手笑道:“陈军门请。”
进的大营,一见操坪上的义勇还在进行队列训练,陈化成有些诧异的道:“这都两个多月了,一直是训练这玩意?”
易知足缓声道:“这些个义勇可不是兵籍之家子弟,都是农家子弟,不知军规号令为何物,不强化训练,根本不堪一用。”
这话倒是有理,陈化成点了点头,队列训练的好处他一眼就能看的出来,不仅能够规范动作而且能够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能够让这些义勇养成遵从号令的习惯,不过,他今日前来不是为视察义勇的训练。
随着易知足走进草棚,将身边人屛退下去,陈化成才开口道:“英夷增兵的消息知足是如何得知的?”
易知足随口说道:“虎门关军门飞鸽传书。”
一听是关天培飞鸽传书,陈化成哪里还会怀疑,当即问道:“知足确定英夷会攻击金陵?”
“军情瞬息万变,哪能以不变应万变?”易知足缓声道:“不过,军门想过没有,英夷舰队在海上,咱们根本没有半点的机会......。”
“打天津呢?”
“天津的内河航道九曲十八弯,而且海口到天津距离也不远,不过百五十里,即便是英夷舰队攻打天津,机会也不大,无法与扬子江相提并论。”易知足沉声道:“要想给予英夷舰队重创,引诱英夷舰队进入扬子江攻击金陵,是唯一的机会。”
看了他一眼,陈化成闷声道:“英夷舰队若是攻击天津,就不会再攻击金陵。”
“所以咱们才必须引诱英夷攻击金陵。”易知足也不愿意跟他争论,缓了一缓,道:“容在下稍稍安排下,后日一早去金陵罢,林部堂肯定是要召集咱们商议的......。”
“已将军情报送金陵?”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六百里加急。”
金陵城,两江总督府。
收到易知足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情汇报,林则徐丝毫没敢耽搁,连忙修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分头通知徐州和九江的三位钦差大臣,同时又修书着陈化成、易知足即刻微服来金陵。
四日后,陈化成、易知足赶到两江总督府,径直被领到林则徐的书房,一进门,易知足才发现书房里不只是林则徐,还有三个人,一个年纪很大,须发皆白,一个保养的很好看起来应该四五十的中年人,还有一个三十左右孔武有力,四人正围着一张摊开在桌子上的地图指点着,一转念他就反应过来,这三人应该是杨芳、奕山、僧格林沁——一正两副三个钦差大臣。
见的两人进来,林则徐抬起头,伸手介绍道:“这位是钦差大人,奕大人.......。”
陈化成、易知足两人连忙大礼参见,奕山态度倒是挺温和,受礼之后便和颜悦色的道:“无须多礼,起来罢。”
起身之后,易知足瞥了僧格林沁一眼,对于这位日后赫赫有名的僧王,他印象是很深的,不想对方此时就已经有如此大年纪了,而且已经是崭露头角,否则道光不会派他为钦差副使前来江宁。
僧格林沁也正打量他,见他眼光瞟过来不由的一笑,“知足名躁京师,等闲难得一见,今日也算是有幸。”
易知足在京师根本就不卖京师一众王公大臣的帐,推了无数的宴请,听他开口就提这茬,当即一笑,“元奇薄有微名,在下以元奇大掌柜的身份入京,岂敢交接王公勋贵?”
奕山、杨芳也在打量他,听他说话如此直接,心里都暗自一乐,这小子也不知在官场是如何厮混的,要知僧格林沁不仅是钦差副使,还是郡王身份——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在几人中算是身份最尊贵的,这小子回话这语气,似乎根本不懂礼仪,完全是平等的口吻。
奕山对这份差事极为重视,也清楚易知足的作用之大,其他的且不说,仅是那五千元奇团练,就得好好笼络对方,这小家伙一看就是属驴的,不能犟着来,当即就笑道:“英夷大举增兵,知足如何看?”
林则徐连忙伸手道:“大家都无须拘礼,请坐。”
叙礼落座,易知足却没回答,而是扫了众人一眼,道:“英夷大举增兵,不知诸位大人如何看?”
林则徐瞪了他一眼,轻斥道:“知足不得无礼。”
意思眉头一皱又迅速的舒展开来,冲着林则徐摆了摆手,他才语气平和的道:“英夷大举增兵,证实知足之前的情报和分析无误,不过,英夷增兵规模甚大,知足就不虑英夷直接攻打天津?”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下官斗胆,敢问大人身为钦差前来江宁,所为何来?”
“放肆。”僧格林沁呵斥道。
奕山却缓声道:“知足可知徐州如今情形?如今徐州已汇集来自山西河南西藏甘肃陕西五省兵力,总兵力超过三万,若是英夷攻击天津,徐州兵力极有可能会被抽调支援天津.......。”
一直没有开口的杨芳补充道:“听闻英夷舰队速度甚快,由吴淞口海面至天津,仅需数日就能抵达,而徐州到天津,至少在一千三百里以上,即便用运河大规模运兵,亦需一月之久。”
“还有。”林则徐接着道:“英夷舰队规模如此之大,有没有可能兵分两路,分别攻击天津和金陵?”略微一顿,他沉声道:“知足既说这一战关乎大清国运,当知非同小可,若是判断有误,以致战败,在座诸位,怕是都难辞其咎。”(未完待续。)
“易大人来了。”一名亲兵过来禀报道。
陈化成转过身来,就见易知足带着一个年轻人快步迎出来,当即一脸不满的道:“这义勇大营规矩森严,非同一般。”
听的这话,易知足一笑,“上次招募的福建义勇不抗击英夷却抢劫百姓,这批义勇可是上海的士绅商贾出资招募的,规矩不严可不行。”说着,他拱手笑道:“陈军门请。”
进的大营,一见操坪上的义勇还在进行队列训练,陈化成有些诧异的道:“这都两个多月了,一直是训练这玩意?”
易知足缓声道:“这些个义勇可不是兵籍之家子弟,都是农家子弟,不知军规号令为何物,不强化训练,根本不堪一用。”
这话倒是有理,陈化成点了点头,队列训练的好处他一眼就能看的出来,不仅能够规范动作而且能够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能够让这些义勇养成遵从号令的习惯,不过,他今日前来不是为视察义勇的训练。
随着易知足走进草棚,将身边人屛退下去,陈化成才开口道:“英夷增兵的消息知足是如何得知的?”
易知足随口说道:“虎门关军门飞鸽传书。”
一听是关天培飞鸽传书,陈化成哪里还会怀疑,当即问道:“知足确定英夷会攻击金陵?”
“军情瞬息万变,哪能以不变应万变?”易知足缓声道:“不过,军门想过没有,英夷舰队在海上,咱们根本没有半点的机会......。”
“打天津呢?”
“天津的内河航道九曲十八弯,而且海口到天津距离也不远,不过百五十里,即便是英夷舰队攻打天津,机会也不大,无法与扬子江相提并论。”易知足沉声道:“要想给予英夷舰队重创,引诱英夷舰队进入扬子江攻击金陵,是唯一的机会。”
看了他一眼,陈化成闷声道:“英夷舰队若是攻击天津,就不会再攻击金陵。”
“所以咱们才必须引诱英夷攻击金陵。”易知足也不愿意跟他争论,缓了一缓,道:“容在下稍稍安排下,后日一早去金陵罢,林部堂肯定是要召集咱们商议的......。”
“已将军情报送金陵?”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六百里加急。”
金陵城,两江总督府。
收到易知足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情汇报,林则徐丝毫没敢耽搁,连忙修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分头通知徐州和九江的三位钦差大臣,同时又修书着陈化成、易知足即刻微服来金陵。
四日后,陈化成、易知足赶到两江总督府,径直被领到林则徐的书房,一进门,易知足才发现书房里不只是林则徐,还有三个人,一个年纪很大,须发皆白,一个保养的很好看起来应该四五十的中年人,还有一个三十左右孔武有力,四人正围着一张摊开在桌子上的地图指点着,一转念他就反应过来,这三人应该是杨芳、奕山、僧格林沁——一正两副三个钦差大臣。
见的两人进来,林则徐抬起头,伸手介绍道:“这位是钦差大人,奕大人.......。”
陈化成、易知足两人连忙大礼参见,奕山态度倒是挺温和,受礼之后便和颜悦色的道:“无须多礼,起来罢。”
起身之后,易知足瞥了僧格林沁一眼,对于这位日后赫赫有名的僧王,他印象是很深的,不想对方此时就已经有如此大年纪了,而且已经是崭露头角,否则道光不会派他为钦差副使前来江宁。
僧格林沁也正打量他,见他眼光瞟过来不由的一笑,“知足名躁京师,等闲难得一见,今日也算是有幸。”
易知足在京师根本就不卖京师一众王公大臣的帐,推了无数的宴请,听他开口就提这茬,当即一笑,“元奇薄有微名,在下以元奇大掌柜的身份入京,岂敢交接王公勋贵?”
奕山、杨芳也在打量他,听他说话如此直接,心里都暗自一乐,这小子也不知在官场是如何厮混的,要知僧格林沁不仅是钦差副使,还是郡王身份——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在几人中算是身份最尊贵的,这小子回话这语气,似乎根本不懂礼仪,完全是平等的口吻。
奕山对这份差事极为重视,也清楚易知足的作用之大,其他的且不说,仅是那五千元奇团练,就得好好笼络对方,这小家伙一看就是属驴的,不能犟着来,当即就笑道:“英夷大举增兵,知足如何看?”
林则徐连忙伸手道:“大家都无须拘礼,请坐。”
叙礼落座,易知足却没回答,而是扫了众人一眼,道:“英夷大举增兵,不知诸位大人如何看?”
林则徐瞪了他一眼,轻斥道:“知足不得无礼。”
意思眉头一皱又迅速的舒展开来,冲着林则徐摆了摆手,他才语气平和的道:“英夷大举增兵,证实知足之前的情报和分析无误,不过,英夷增兵规模甚大,知足就不虑英夷直接攻打天津?”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下官斗胆,敢问大人身为钦差前来江宁,所为何来?”
“放肆。”僧格林沁呵斥道。
奕山却缓声道:“知足可知徐州如今情形?如今徐州已汇集来自山西河南西藏甘肃陕西五省兵力,总兵力超过三万,若是英夷攻击天津,徐州兵力极有可能会被抽调支援天津.......。”
一直没有开口的杨芳补充道:“听闻英夷舰队速度甚快,由吴淞口海面至天津,仅需数日就能抵达,而徐州到天津,至少在一千三百里以上,即便用运河大规模运兵,亦需一月之久。”
“还有。”林则徐接着道:“英夷舰队规模如此之大,有没有可能兵分两路,分别攻击天津和金陵?”略微一顿,他沉声道:“知足既说这一战关乎大清国运,当知非同小可,若是判断有误,以致战败,在座诸位,怕是都难辞其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