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千年试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早晨,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展览厅一边布置杨不二的水墨画展,一边天南海北地议论。杨不二对自己的个人展览寄予很大的希望,精心挑选了六十几件作品,让雨娟专门设计了一个漂亮的标签。他觉得博物馆的标签用作文物展览是可以的,用作水墨画展太缺乏艺术感。作品摆放的位置也调整了几次,似乎仍不太满意。
博物馆终究是博物馆,即使随意闲聊,在里面工作的人们也聊得与众不同。不知是谁,昨晚在电视里看了韩日两国足球队的比赛,发现韩国足球啦啦队“红魔”居然以蚩尤为象征,画着红色鬼脸,作为战胜日本队的法宝,上班后心里还窝着一团火。
“哼,真不要脸,他们怎么配得上战神蚩尤?”
“这个世道,就是谁脸皮厚谁占便宜!他们端午节申遗尝到了甜头,现在还想把蚩尤作为始祖申遗呢!”
“咳,我们的那些申遗官员,早点撤了拉倒!”
“告诉你,我还看过一本韩国历史小说《蚩尤天皇》,在那本书里,蚩尤成了大韩民族的祖先,在争夺中原的涿鹿之战中,蚩尤征服了轩辕黄帝,让黄帝屈膝投降呢!”
“狗屁,有这样信口雌黄的吗!”
“…………”
李安浦骑自行车去玉琅古玩市场绕了一圈,上班迟了一点,拎一只黑包悠悠晃晃路过展览厅,听见了他们义愤填膺的议论,心里也不由咯噔一下。可是他不想插嘴,没有那份心思。
自从暂停行使副馆长职务以后,他的办公室没有作变动,工作挂在保管部。然而,由于那件冠形饰的缘故,他不宜再插手保管部的事情。眼下要做什么,馆长顾凯没有给他明示,似乎也不便明示,别人也不来找他,他就落得清闲。
人就是这样,眼睛瞎掉了,耳朵会变得格外灵敏;关住了一扇大门,会找到几扇窗户。忙惯了的李安浦偏偏不会享受清闲。这几天,坐到了电脑前,琢磨着要写篇把文章,往一家人文杂志投寄,同时也贴在自己的博客“得失村人”上。博客里的文章越来越多,点击量也不断增加,让人颇有些满足感。
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泰伯奔吴的题目来。
吴国的建立,人们通常认为是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开始的——这也正是吴文化的开端。那么,泰伯和仲雍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地奔吴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是说他们为了遵从父王的旨意,将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然后再传位给季历的儿子昌。泰伯和仲雍宁可不要王位,而去往几千里以外的荆蛮之地,与当地人一样断发纹身,刀耕火种,显示了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古往今来,研究吴史、吴文化者都同意这种“让权说”,极少有人提出疑义。
然而仔细想想,问题就来了。“让权说”这样的解释合理吗?难道不是今天的人们强加于泰伯、仲雍的?
不妨先从地理空间上分析。
从黄土高原的歧山,到长江以南的太湖,即使是直线距离也有三四千里,路途遥远而又坎坷不平。兄弟二人带上随从,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崇山峻岭、丛林草莽间踩出一条路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的困难必然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哪怕是今天,那依然是险途。再打一个比方,假如身后有敌军追来,为求生欲望所驱使,或许他们会铤而走险,然而为仁义道德计,似乎不必刻意历尽艰险,从中国的西北边陲一路窜奔到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只要在离故乡不远的地方寻找生存之处,便可以成全父王和季历了。
再来看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泰伯他们自幼生活在干旱少雨、刚直粗犷的黄土高原,突然来到温润潮湿、湖荡环绕的太湖流域,水土不服且不必说,语言、风俗、宗教和生活方式等等,也会都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他们居然甘心情愿地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荆蛮人一样,断发文身,以表示再也不会回到自幼生活的渭水流域去。在这片荆蛮之地上,他们与老百姓一起辛辛苦苦地引水入江,种植水稻,并且授予礼仪,教化人民,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被推崇为首领,及至由他们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勾吴。这似乎已成为信史。然而,这样的解释是否过于理想化呢?是否涂抹了太多的王权意识和救世色彩呢?
无疑,司马迁当年是站在黄河流域是唯一的皇权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立场,才提出泰伯奔吴“让权说”的。
事实上,中国的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不仅仅起源于黄河流域,也起源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早在六千多年前就能够利用自流井灌溉,种植水稻的吴越先人,为什么要来自黄土高原以黍稷为食的泰伯和仲雍来教会自己饭稻羹鱼?早在五千年前就人工堆筑大祭台,制作了精美的玉石礼器的先民,为什么要他们来作原始的启蒙?
这似乎难以解释。
那么,泰伯奔吴究竟原由在哪里?
李安浦想,应该用“寻根”一词来回答。寻根是人类的一种最原始最本质最普遍的情感。恰恰是源于血缘的文化认同感,促使他们不辞艰险,长驱数千里,来到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太湖流域,并很快与荆蛮之地的人们融为一体……
其实,所谓的荆蛮之地,在良渚时期并不比中原地区落后。历史老人总是留给我们很多误会。
嗯,这个题目完全可以写一篇好文章。
李安浦反剪着双手,踱进了办公室。
散淡的一天又开始了。
让他到博物馆工作,也真叫是阴差阳错。在大学里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余时间喜欢摆弄照相机,拍摄了不少以风光为题材的作品,有几件还侥幸得了奖。毕业后回到谷安市,博物馆正扩建新馆,很需要补充人才,文化部门的一个领导看了他的档案,心想,考古发掘是旅游的前导,没有重要文物景点,拿什么搞旅游?会摄影,不是更适合做展览、整理资料吗?于是用钢笔沙沙地批了一行字:
“请人事科安排该同志去博物馆工作”。
李安浦的命运就这么被一行文字决定了。
进了博物馆,李安浦才发现自己对那儿的一切是陌... -->>
早晨,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展览厅一边布置杨不二的水墨画展,一边天南海北地议论。杨不二对自己的个人展览寄予很大的希望,精心挑选了六十几件作品,让雨娟专门设计了一个漂亮的标签。他觉得博物馆的标签用作文物展览是可以的,用作水墨画展太缺乏艺术感。作品摆放的位置也调整了几次,似乎仍不太满意。
博物馆终究是博物馆,即使随意闲聊,在里面工作的人们也聊得与众不同。不知是谁,昨晚在电视里看了韩日两国足球队的比赛,发现韩国足球啦啦队“红魔”居然以蚩尤为象征,画着红色鬼脸,作为战胜日本队的法宝,上班后心里还窝着一团火。
“哼,真不要脸,他们怎么配得上战神蚩尤?”
“这个世道,就是谁脸皮厚谁占便宜!他们端午节申遗尝到了甜头,现在还想把蚩尤作为始祖申遗呢!”
“咳,我们的那些申遗官员,早点撤了拉倒!”
“告诉你,我还看过一本韩国历史小说《蚩尤天皇》,在那本书里,蚩尤成了大韩民族的祖先,在争夺中原的涿鹿之战中,蚩尤征服了轩辕黄帝,让黄帝屈膝投降呢!”
“狗屁,有这样信口雌黄的吗!”
“…………”
李安浦骑自行车去玉琅古玩市场绕了一圈,上班迟了一点,拎一只黑包悠悠晃晃路过展览厅,听见了他们义愤填膺的议论,心里也不由咯噔一下。可是他不想插嘴,没有那份心思。
自从暂停行使副馆长职务以后,他的办公室没有作变动,工作挂在保管部。然而,由于那件冠形饰的缘故,他不宜再插手保管部的事情。眼下要做什么,馆长顾凯没有给他明示,似乎也不便明示,别人也不来找他,他就落得清闲。
人就是这样,眼睛瞎掉了,耳朵会变得格外灵敏;关住了一扇大门,会找到几扇窗户。忙惯了的李安浦偏偏不会享受清闲。这几天,坐到了电脑前,琢磨着要写篇把文章,往一家人文杂志投寄,同时也贴在自己的博客“得失村人”上。博客里的文章越来越多,点击量也不断增加,让人颇有些满足感。
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泰伯奔吴的题目来。
吴国的建立,人们通常认为是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开始的——这也正是吴文化的开端。那么,泰伯和仲雍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地奔吴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是说他们为了遵从父王的旨意,将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然后再传位给季历的儿子昌。泰伯和仲雍宁可不要王位,而去往几千里以外的荆蛮之地,与当地人一样断发纹身,刀耕火种,显示了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古往今来,研究吴史、吴文化者都同意这种“让权说”,极少有人提出疑义。
然而仔细想想,问题就来了。“让权说”这样的解释合理吗?难道不是今天的人们强加于泰伯、仲雍的?
不妨先从地理空间上分析。
从黄土高原的歧山,到长江以南的太湖,即使是直线距离也有三四千里,路途遥远而又坎坷不平。兄弟二人带上随从,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崇山峻岭、丛林草莽间踩出一条路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的困难必然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哪怕是今天,那依然是险途。再打一个比方,假如身后有敌军追来,为求生欲望所驱使,或许他们会铤而走险,然而为仁义道德计,似乎不必刻意历尽艰险,从中国的西北边陲一路窜奔到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只要在离故乡不远的地方寻找生存之处,便可以成全父王和季历了。
再来看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泰伯他们自幼生活在干旱少雨、刚直粗犷的黄土高原,突然来到温润潮湿、湖荡环绕的太湖流域,水土不服且不必说,语言、风俗、宗教和生活方式等等,也会都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他们居然甘心情愿地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荆蛮人一样,断发文身,以表示再也不会回到自幼生活的渭水流域去。在这片荆蛮之地上,他们与老百姓一起辛辛苦苦地引水入江,种植水稻,并且授予礼仪,教化人民,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被推崇为首领,及至由他们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勾吴。这似乎已成为信史。然而,这样的解释是否过于理想化呢?是否涂抹了太多的王权意识和救世色彩呢?
无疑,司马迁当年是站在黄河流域是唯一的皇权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立场,才提出泰伯奔吴“让权说”的。
事实上,中国的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不仅仅起源于黄河流域,也起源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早在六千多年前就能够利用自流井灌溉,种植水稻的吴越先人,为什么要来自黄土高原以黍稷为食的泰伯和仲雍来教会自己饭稻羹鱼?早在五千年前就人工堆筑大祭台,制作了精美的玉石礼器的先民,为什么要他们来作原始的启蒙?
这似乎难以解释。
那么,泰伯奔吴究竟原由在哪里?
李安浦想,应该用“寻根”一词来回答。寻根是人类的一种最原始最本质最普遍的情感。恰恰是源于血缘的文化认同感,促使他们不辞艰险,长驱数千里,来到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太湖流域,并很快与荆蛮之地的人们融为一体……
其实,所谓的荆蛮之地,在良渚时期并不比中原地区落后。历史老人总是留给我们很多误会。
嗯,这个题目完全可以写一篇好文章。
李安浦反剪着双手,踱进了办公室。
散淡的一天又开始了。
让他到博物馆工作,也真叫是阴差阳错。在大学里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余时间喜欢摆弄照相机,拍摄了不少以风光为题材的作品,有几件还侥幸得了奖。毕业后回到谷安市,博物馆正扩建新馆,很需要补充人才,文化部门的一个领导看了他的档案,心想,考古发掘是旅游的前导,没有重要文物景点,拿什么搞旅游?会摄影,不是更适合做展览、整理资料吗?于是用钢笔沙沙地批了一行字:
“请人事科安排该同志去博物馆工作”。
李安浦的命运就这么被一行文字决定了。
进了博物馆,李安浦才发现自己对那儿的一切是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