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国家之庆也。”
这是李世民自承乾起事之后,心中对一些参与魏王与太子相争的大臣都有些迁怒。这是人之常情,房玄龄心里也明白,因此近来对立储的事一直不愿发表看法,如今见李世民问起,想到自己正身处嫌疑之地,于是说:
“臣以为司徒长孙无忌之言一语中的,若立李泰,确有兄弟相残的可能。”
“不是可能,绝对会是事实。”长孙无忌坚持说。
此时,李世民从长孙无忌的话里已经感受得很明白:非立李治为太子不可!
180、
非立李治为太子不可!长孙无忌此时确实也是这么想的,原因很简单。
这时的长孙无忌,在朝臣中的权势已经无人能比。为维持自己的这种优势,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最好是一个仁孝弱一些的外甥担任。魏王李泰聪明绝顶,又有魄力,而且就象当年的秦王那样,有自己的一帮子人才。虽然这些人才在长孙无忌眼里不过是些纨绔子弟,可李泰今后一旦做了皇帝,必然是重用他们而无须他长孙无忌这个舅舅帮忙,这样一来,到时候长孙无忌就不可能维持今天在朝臣中无人能比的权势。然而,晋王李治却是生性懦弱,如果得到舅父长孙无忌的支持做了皇帝,而后自然也只有依靠他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样一来,长孙无忌自然就能保住自己在朝中的权势,而且是有进无退。
这一切,李世民并不是一点都不清楚。可是,他这时候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兄弟间残杀,如何使他的治国方针政策得以延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唐王朝继续走向繁荣。李世民睁大眼睛望着他的小舅子,这一回,长孙无忌因为心里那点自私,不象以往那么坦然地迎了李世民的目光。这细微的变化,李世民感觉到了。
现在是确立自己的两个王子中一个继承王位。他们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是谪长子。长孙皇后一共给他生了三个皇子,如今长子李承乾被废了,就剩下这第四个王子魏王李泰和第九的王子晋王李治。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要在他们当中选一个是非常容易的,李泰才华出众,已经二十四岁,李治懦弱无能,还刚满十五岁,李泰自然是当中选。可是,有了李泰做了皇帝可能杀承乾这个可能,李世民便得进一步考虑太子人选的问题。
李泰身边有许多人才,譬如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从房遗爱,杜如晦之子杜楚客……反正都是些功臣子弟。这些人,大都是些纨绔子弟!李世民在心里说:这些年轻人,靠了祖上荫德,身处高官,奢侈放纵,还真都巴不得李泰能做皇帝,进一步得到重用。到时候,他们会做什么?会按照朕定下的治国方针政策治理大唐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摇了摇头。到进修,为了能掌握大权,他们一定会驱逐元老。李世民想到这里,不由得满怀深情地看了看他身边的四位重臣,闭了眼睛又继续想下去:如果让李治来当太子呢?他今后只能依重朕的这些大臣,依重朕的开国元勋来辅佐。这些人,不管怎么说,都是朕的忠臣,无论朕在与不在,他们都会把朕的治国方针政策坚持下去,因为这些方针政策都是朕与他们共同制定出来的。想到这里,李世民感到心里一亮,他突然地睁开双眼,对四人大声说:
“朕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朕心无谬。三子者,承乾谋反,泰、治争立;一弟元昌赐死,为此痛心不已。思之再三,吾意已决,欲立晋王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听了,大声宣告:
“谨奉诏,立晋王治为太子,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房玄龄、李绩、岑文本听了,皆跪于李世民面前,长声应曰:“臣遵皇命!”
“此事,臣已召问百僚,均无异辞。”长孙无忌又说:“如今立储事定,臣等一定谨遵皇命,誓死辅佐太子,推行皇上政治,若负陛下,臣该万死。”
李世民听后,心里渐渐放心,后来召见太子李治时告诉他说:“汝舅许汝,宜当拜谢。”
长孙无忌促成了李治为太子,后来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元忌辞去了知尚书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初年,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忠实执行唐李世民的遗训,继续推行贞观政治:贯彻均田今,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贯彻以诗赋取士,增加进士科人选,扩大统治基础;亲自组织编写《唐律疏义》,并将之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有力地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统一;特别是恢复执行唐李世民晚年曾一度中断了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对高丽的战争,顺民情,得民心。高宗统治初年,即永徽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比贞观时期有所发展,被封建史家誉为“永徽之治”,常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这一成果的取得,有赖于长孙无忌的忠心辅佐。李泰后来被改封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李世民一直不忘李泰,到逝世之前,还翻出他的表章对人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里一直是很喜欢他的,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也。”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进封李泰为濮王。高宗李治即位,诏令李泰可以开府置僚属,车服饮食特殊优待。公元652年事,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高宗皇帝赠他太尉官职、雍州牧,这是后话。
皇帝的兽性除了他与女人的关系,便是以家凌驾于国之上的陋习,只是这陋习并不妨碍一些有责任心的皇帝对子女的教诲。李世民便是其中有责任心的皇帝之一,他看了前朝的为皇位灭绝人性的杀戮,又有了自己的亲自践行,再看过后辈又一次试图残杀,他的心已经明白了许多。将懦弱无能而又年纪特别小的李治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一方面给他物色最相适宜的辅佐大臣群体,一方面利用自己身为父皇的便利,亲自来加入教育这个儿子的行列。
在李治吃饭时,李世民会指着饭食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与李治乘马外出,李世民会告诉他:“马,能代人以步,节省体力,使用得当,能尽其力,可以常有马骑。”与李治乘舟江河,李世民又告诉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会成为君主,要多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要有对水的畏惧。”与李治树荫下乘凉,指着躯干弯曲的大树对他说:“这树的躯干虽然弯曲,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皇帝没有天生的,一定会有错误,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凡此种种,李世民对李治的教导,空前的耐心。
除此之外,李世民后来还就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一本叫《帝范》的书,内容就是怎样做皇帝,颁赐给太子李治,谆谆地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不要像朕这样。因为,向人学习,取法于上,只能得其中,若取法于中,只能得其下。朕自从登基以来,虽有建树,过失也犯了不少: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过失,你千万不要把我作为榜样去效法。”
李世民的《帝范》全书1篇,分上、下两卷。言简意赅,论证有据,凡“帝王之细,安危兴废,咸在兹焉。”此书后刊聚珍版传于世,为后世帝王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流传到高丽、日本等国,这是后话。(未完待续)
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国家之庆也。”
这是李世民自承乾起事之后,心中对一些参与魏王与太子相争的大臣都有些迁怒。这是人之常情,房玄龄心里也明白,因此近来对立储的事一直不愿发表看法,如今见李世民问起,想到自己正身处嫌疑之地,于是说:
“臣以为司徒长孙无忌之言一语中的,若立李泰,确有兄弟相残的可能。”
“不是可能,绝对会是事实。”长孙无忌坚持说。
此时,李世民从长孙无忌的话里已经感受得很明白:非立李治为太子不可!
180、
非立李治为太子不可!长孙无忌此时确实也是这么想的,原因很简单。
这时的长孙无忌,在朝臣中的权势已经无人能比。为维持自己的这种优势,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最好是一个仁孝弱一些的外甥担任。魏王李泰聪明绝顶,又有魄力,而且就象当年的秦王那样,有自己的一帮子人才。虽然这些人才在长孙无忌眼里不过是些纨绔子弟,可李泰今后一旦做了皇帝,必然是重用他们而无须他长孙无忌这个舅舅帮忙,这样一来,到时候长孙无忌就不可能维持今天在朝臣中无人能比的权势。然而,晋王李治却是生性懦弱,如果得到舅父长孙无忌的支持做了皇帝,而后自然也只有依靠他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样一来,长孙无忌自然就能保住自己在朝中的权势,而且是有进无退。
这一切,李世民并不是一点都不清楚。可是,他这时候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兄弟间残杀,如何使他的治国方针政策得以延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唐王朝继续走向繁荣。李世民睁大眼睛望着他的小舅子,这一回,长孙无忌因为心里那点自私,不象以往那么坦然地迎了李世民的目光。这细微的变化,李世民感觉到了。
现在是确立自己的两个王子中一个继承王位。他们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是谪长子。长孙皇后一共给他生了三个皇子,如今长子李承乾被废了,就剩下这第四个王子魏王李泰和第九的王子晋王李治。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要在他们当中选一个是非常容易的,李泰才华出众,已经二十四岁,李治懦弱无能,还刚满十五岁,李泰自然是当中选。可是,有了李泰做了皇帝可能杀承乾这个可能,李世民便得进一步考虑太子人选的问题。
李泰身边有许多人才,譬如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从房遗爱,杜如晦之子杜楚客……反正都是些功臣子弟。这些人,大都是些纨绔子弟!李世民在心里说:这些年轻人,靠了祖上荫德,身处高官,奢侈放纵,还真都巴不得李泰能做皇帝,进一步得到重用。到时候,他们会做什么?会按照朕定下的治国方针政策治理大唐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摇了摇头。到进修,为了能掌握大权,他们一定会驱逐元老。李世民想到这里,不由得满怀深情地看了看他身边的四位重臣,闭了眼睛又继续想下去:如果让李治来当太子呢?他今后只能依重朕的这些大臣,依重朕的开国元勋来辅佐。这些人,不管怎么说,都是朕的忠臣,无论朕在与不在,他们都会把朕的治国方针政策坚持下去,因为这些方针政策都是朕与他们共同制定出来的。想到这里,李世民感到心里一亮,他突然地睁开双眼,对四人大声说:
“朕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朕心无谬。三子者,承乾谋反,泰、治争立;一弟元昌赐死,为此痛心不已。思之再三,吾意已决,欲立晋王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听了,大声宣告:
“谨奉诏,立晋王治为太子,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房玄龄、李绩、岑文本听了,皆跪于李世民面前,长声应曰:“臣遵皇命!”
“此事,臣已召问百僚,均无异辞。”长孙无忌又说:“如今立储事定,臣等一定谨遵皇命,誓死辅佐太子,推行皇上政治,若负陛下,臣该万死。”
李世民听后,心里渐渐放心,后来召见太子李治时告诉他说:“汝舅许汝,宜当拜谢。”
长孙无忌促成了李治为太子,后来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元忌辞去了知尚书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初年,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忠实执行唐李世民的遗训,继续推行贞观政治:贯彻均田今,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贯彻以诗赋取士,增加进士科人选,扩大统治基础;亲自组织编写《唐律疏义》,并将之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有力地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统一;特别是恢复执行唐李世民晚年曾一度中断了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对高丽的战争,顺民情,得民心。高宗统治初年,即永徽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比贞观时期有所发展,被封建史家誉为“永徽之治”,常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这一成果的取得,有赖于长孙无忌的忠心辅佐。李泰后来被改封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李世民一直不忘李泰,到逝世之前,还翻出他的表章对人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里一直是很喜欢他的,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也。”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进封李泰为濮王。高宗李治即位,诏令李泰可以开府置僚属,车服饮食特殊优待。公元652年事,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高宗皇帝赠他太尉官职、雍州牧,这是后话。
皇帝的兽性除了他与女人的关系,便是以家凌驾于国之上的陋习,只是这陋习并不妨碍一些有责任心的皇帝对子女的教诲。李世民便是其中有责任心的皇帝之一,他看了前朝的为皇位灭绝人性的杀戮,又有了自己的亲自践行,再看过后辈又一次试图残杀,他的心已经明白了许多。将懦弱无能而又年纪特别小的李治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一方面给他物色最相适宜的辅佐大臣群体,一方面利用自己身为父皇的便利,亲自来加入教育这个儿子的行列。
在李治吃饭时,李世民会指着饭食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与李治乘马外出,李世民会告诉他:“马,能代人以步,节省体力,使用得当,能尽其力,可以常有马骑。”与李治乘舟江河,李世民又告诉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会成为君主,要多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要有对水的畏惧。”与李治树荫下乘凉,指着躯干弯曲的大树对他说:“这树的躯干虽然弯曲,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皇帝没有天生的,一定会有错误,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凡此种种,李世民对李治的教导,空前的耐心。
除此之外,李世民后来还就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一本叫《帝范》的书,内容就是怎样做皇帝,颁赐给太子李治,谆谆地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不要像朕这样。因为,向人学习,取法于上,只能得其中,若取法于中,只能得其下。朕自从登基以来,虽有建树,过失也犯了不少: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过失,你千万不要把我作为榜样去效法。”
李世民的《帝范》全书1篇,分上、下两卷。言简意赅,论证有据,凡“帝王之细,安危兴废,咸在兹焉。”此书后刊聚珍版传于世,为后世帝王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流传到高丽、日本等国,这是后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