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革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九章:汴京风云(三)
陈振不愧是一个科举达人,以前参加的取解试(在各州举行)是很轻松就过了关,这一次省试(由礼部举办的考试,可不是地方考试哦)也不例外,凭借着策论的甲字分,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明晃晃的皇榜上,接下来就是要精心准备大宋科举的最高阶段——殿试了。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担任考官的考试,但并不是皇帝与考生你问我答的形式,而是跟普通考试一样,只是监考官和阅卷馆变成了皇帝。这一制度在宋初本是没有的,只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以科举考试为契机结党营私才特别开设了殿试这一关,目的是与官员们“抢门生”,自此,科举高中的进士们就都变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的主要内容是策论,这个正好是陈振的强项,而且根据陈拓给陈振的信件上的提示,今年王安石多次被召进宫入对(商讨国事),可见宋神宗的变法决心已定,那么殿试的内容极有可能是与变法有关。
为了更进一步熟悉变殿试的考试动向,参加完省试并高中的准进士们在殿试前也要集中去拜访朝中官员,虽然宋朝禁止官员收纳“门生”,但是这种官场亘古不变的“制度”不是一个殿试就能解决的。陈振也不能脱俗,这天早早地就来到吕惠卿府邸求见。
此时已经临近冬月(农历十一月),外面已经开始下雪,可是此时吕惠卿家的门口已经站满了求见的考生,手里都拿着名帖,而吕府的大门还没打开。
吕惠卿现在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除了又被敕封为太子中允(皇子们的书童?其实也是闲官)、崇政殿说书之外,还因为变法派领袖王安石人如其名,顽石一块,凡去拜会的考生一律当之门外,拒不相见,这些有意参加办法的考生们没有办法,只有去拜会改革派中隐隐的二号人物吕惠卿了。
陈振看了下这些在门口顶着风雪求见的考生,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白。只有一个人例外,那人虽然长得也很书生,但是站在那任凭风吹雪打,也不似其他考生那边缩头缩颈,嘴里嘘哈连连,他倒像是一个军人,身躯竟让陈振脑海中冒出“挺拔”这两个字来。
陈振对此人甚感兴趣,见别忍都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攀谈,独有自己跟那人还没有找到聊友,于是走过去,招呼道:“兄台,舒州陈振拜启问安。”
“哦哦,在下庆州曹郁。”曹郁方见陈振走过还讶了一下,见陈振年纪不大,却穿着富贵,举手投足也颇有些气度,脸上带着的微笑仿佛能将雪融化一般,顿时好感大增,“不知……”曹郁一时还不知怎么称呼对方。
“呵呵,在下年纪尚幼,不若以兄弟相称。”陈振察觉到曹郁的为难之处,正色道。
“如此甚好!”曹郁本是爽快之人,虽是读书之辈,但却很少与文人来往,只因其父曹建章乃是大将种鄂麾下一员参领,所以曹郁见过最多的都是那些在宋夏边境戍守的军人,曹建章目睹朝廷重文轻武的现状,硬是让曹郁转武而从文,希望有朝一日曹郁能光耀门楣。
“贤弟是舒州人士?”曹郁本就是健谈之人,当即打开了话夹子。
“不错!”
“我听闻舒州近有叛匪作乱,舒州城也已陷落,不知贤弟家中安否?”曹郁这个消息也是从他父亲在京畿禁军中的好友那里听闻这个消息,便问道。
“小弟家处小县一山村,叛匪根本就不屑到访,前日家中来书报了平安,想来应该没什么事情。”陈振家人怎么会有事?别说现在那“叛匪”的头子李从善是自己一家的,就算真的有所不利,他的义父和义母也早已经坐上了去大理的船,丝毫不用挂心。
“哎,只是现在朝政腐败,特别是军制混乱,军无战心,兵无战力,将无战法,面对西夏咄咄逼人的气势,我大宋再不行改革之方,恐怕不仅边境无力保守,就是这地方民变兵变,也要屡屡受创啊。听闻那名将杨业之后杨攀兵败巫山,现在居然不知所踪,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说着,曹郁深深地叹了口气,一阵长长的雾气从曹郁口中冒出,
陈振笑了笑,杨攀现在在陈拓手下吃香喝辣,哪有凶了。
“兄长所虑甚是,长期以来,我朝将官实行论调制,以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指挥混乱,阵法也起不到效果,这样下去,我天朝之师岂不天天为党项小儿欺辱?”
一谈起军制改革,曹郁顿时兴趣大增,见陈振也有些见解,连忙从袖口中摸出一卷文书,递给陈振:“贤弟,这是我写的《军改策》,你帮为兄看看,可有疏漏之处,一会呈给吕大人看,希冀能为所看重。”
陈振接过曹郁的《军改策》,心想这曹郁果是爽快之人,自己的策书随意就交给这个刚刚相识之人,当下陈振也就不推诿,示意跟着来的两个手下把伞举过来,挡住雪花,以免落到纸上,细细的品读起来。
就陈振来说,对军制了解不算很多,但是从曹郁的策论中,可以看出他对军制改革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深的地步,整篇策论长达五页,内容涉及从三司,枢密使到地方乡兵,壮丁,都有它的见解和改革的建议,而且都很独到。
陈振一边看,一边向曹郁讨教,风雪已经完全被两人忽略,就这样过了半个时辰,吕府的大门中徐徐打开,吕福走出来,从考生们手中接过名帖。
“各位,老爷请大家去大堂中等候,请... -->>
第二十九章:汴京风云(三)
陈振不愧是一个科举达人,以前参加的取解试(在各州举行)是很轻松就过了关,这一次省试(由礼部举办的考试,可不是地方考试哦)也不例外,凭借着策论的甲字分,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明晃晃的皇榜上,接下来就是要精心准备大宋科举的最高阶段——殿试了。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担任考官的考试,但并不是皇帝与考生你问我答的形式,而是跟普通考试一样,只是监考官和阅卷馆变成了皇帝。这一制度在宋初本是没有的,只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以科举考试为契机结党营私才特别开设了殿试这一关,目的是与官员们“抢门生”,自此,科举高中的进士们就都变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的主要内容是策论,这个正好是陈振的强项,而且根据陈拓给陈振的信件上的提示,今年王安石多次被召进宫入对(商讨国事),可见宋神宗的变法决心已定,那么殿试的内容极有可能是与变法有关。
为了更进一步熟悉变殿试的考试动向,参加完省试并高中的准进士们在殿试前也要集中去拜访朝中官员,虽然宋朝禁止官员收纳“门生”,但是这种官场亘古不变的“制度”不是一个殿试就能解决的。陈振也不能脱俗,这天早早地就来到吕惠卿府邸求见。
此时已经临近冬月(农历十一月),外面已经开始下雪,可是此时吕惠卿家的门口已经站满了求见的考生,手里都拿着名帖,而吕府的大门还没打开。
吕惠卿现在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除了又被敕封为太子中允(皇子们的书童?其实也是闲官)、崇政殿说书之外,还因为变法派领袖王安石人如其名,顽石一块,凡去拜会的考生一律当之门外,拒不相见,这些有意参加办法的考生们没有办法,只有去拜会改革派中隐隐的二号人物吕惠卿了。
陈振看了下这些在门口顶着风雪求见的考生,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白。只有一个人例外,那人虽然长得也很书生,但是站在那任凭风吹雪打,也不似其他考生那边缩头缩颈,嘴里嘘哈连连,他倒像是一个军人,身躯竟让陈振脑海中冒出“挺拔”这两个字来。
陈振对此人甚感兴趣,见别忍都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攀谈,独有自己跟那人还没有找到聊友,于是走过去,招呼道:“兄台,舒州陈振拜启问安。”
“哦哦,在下庆州曹郁。”曹郁方见陈振走过还讶了一下,见陈振年纪不大,却穿着富贵,举手投足也颇有些气度,脸上带着的微笑仿佛能将雪融化一般,顿时好感大增,“不知……”曹郁一时还不知怎么称呼对方。
“呵呵,在下年纪尚幼,不若以兄弟相称。”陈振察觉到曹郁的为难之处,正色道。
“如此甚好!”曹郁本是爽快之人,虽是读书之辈,但却很少与文人来往,只因其父曹建章乃是大将种鄂麾下一员参领,所以曹郁见过最多的都是那些在宋夏边境戍守的军人,曹建章目睹朝廷重文轻武的现状,硬是让曹郁转武而从文,希望有朝一日曹郁能光耀门楣。
“贤弟是舒州人士?”曹郁本就是健谈之人,当即打开了话夹子。
“不错!”
“我听闻舒州近有叛匪作乱,舒州城也已陷落,不知贤弟家中安否?”曹郁这个消息也是从他父亲在京畿禁军中的好友那里听闻这个消息,便问道。
“小弟家处小县一山村,叛匪根本就不屑到访,前日家中来书报了平安,想来应该没什么事情。”陈振家人怎么会有事?别说现在那“叛匪”的头子李从善是自己一家的,就算真的有所不利,他的义父和义母也早已经坐上了去大理的船,丝毫不用挂心。
“哎,只是现在朝政腐败,特别是军制混乱,军无战心,兵无战力,将无战法,面对西夏咄咄逼人的气势,我大宋再不行改革之方,恐怕不仅边境无力保守,就是这地方民变兵变,也要屡屡受创啊。听闻那名将杨业之后杨攀兵败巫山,现在居然不知所踪,恐怕已经凶多吉少了。”说着,曹郁深深地叹了口气,一阵长长的雾气从曹郁口中冒出,
陈振笑了笑,杨攀现在在陈拓手下吃香喝辣,哪有凶了。
“兄长所虑甚是,长期以来,我朝将官实行论调制,以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指挥混乱,阵法也起不到效果,这样下去,我天朝之师岂不天天为党项小儿欺辱?”
一谈起军制改革,曹郁顿时兴趣大增,见陈振也有些见解,连忙从袖口中摸出一卷文书,递给陈振:“贤弟,这是我写的《军改策》,你帮为兄看看,可有疏漏之处,一会呈给吕大人看,希冀能为所看重。”
陈振接过曹郁的《军改策》,心想这曹郁果是爽快之人,自己的策书随意就交给这个刚刚相识之人,当下陈振也就不推诿,示意跟着来的两个手下把伞举过来,挡住雪花,以免落到纸上,细细的品读起来。
就陈振来说,对军制了解不算很多,但是从曹郁的策论中,可以看出他对军制改革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深的地步,整篇策论长达五页,内容涉及从三司,枢密使到地方乡兵,壮丁,都有它的见解和改革的建议,而且都很独到。
陈振一边看,一边向曹郁讨教,风雪已经完全被两人忽略,就这样过了半个时辰,吕府的大门中徐徐打开,吕福走出来,从考生们手中接过名帖。
“各位,老爷请大家去大堂中等候,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