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覆清1796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云南,普洱府,磨丁。
被讨虏军一顿炮击和一轮冲锋后,贡榜军军心顿时大乱,莽聂渺遮见状,知道这次估计着了清军的道了,再打下去必输无疑,所以干脆命令大军且战且退,一路退到了双方十余年前划定的国境线外,与那里的后军汇合后才终于停了下来。
另一边,王阿从、闫祖庚以及罗思举各自率军追到磨丁后也令大军停了下来。
端坐在自己的坐骑上,莽聂渺遮不时的左右看看,更是脸带笑意的点了点头,如今自己已经与后军汇合了,八万大军,只要打败面前的这支四万清军,很快就能拿下普洱了。
对面的王阿从也是一手抱着头盔一边不慌不忙的下令布置着阵地,一边看着对面颇为散乱的侵略军,嘴角不时露出不屑的表情。
一旁的闫祖庚也是看出了对面是一支乌合之众,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唉,清廷的军队是有多无能啊,竟然能让这么一支乌合之众祸乱一方。"
王阿从闻言没好气的看了闫祖庚一眼,道:"乌合之众也要看和谁比啊,我们都是专职打仗的军队,而这里的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器械又不精良,兵力又少,战力薄弱,加上主将的有意放纵,能是对手才怪呢。"
顿了顿,王阿从皱着眉头继续说道:"不过,也别小看了对面的军队,我们此战也是占据了地形优势而已,接下来才是真正的两军对战。"
"娘娘放心,末将不会轻敌的。"闫祖庚见状连忙拱手道:"再说,我们也还有武器没有使出来呢。"
王阿从闻言左右看了看,见到数十架正在安装的投石器后紧皱着眉头不解的问道:"你是说那些投石器?"
闫祖庚闻言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王阿从见状索性也不再多问,再次看了对面一眼后转身边走边说道:"准备好吧,看样子对面是吃定我们了。"
后方,刚赶过来的江兰连忙找来罗思举问道:"如何了?"
"回抚台,看样子,他们两军准备在此决战。"罗思举闻言连忙拱手回道。
江兰闻言看了一眼忙碌的阵地,不由得长出一口气后问道:"有何感想?"
"他们,很强!"罗思举闻言抿了抿嘴后回道:"我们绿营,连他们的女营都比不上。"
江兰点了点头,随即叹了一口气道:"你觉得,朝廷能平定他们吗?"
罗思举闻言顿时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才有些凄惨的笑着摇了摇头,道:"恕末将直言,朝廷连他们其中一方都平定不了,更何况如今他们两方合兵一处了,朝廷更加没有什么希望了。"
江兰闻言再次叹了一口气,道:"古人云:胡虏无百年之运。如今满清入主中原有一百五十余年了,运道也该结束了。"
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由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实也就只有元朝和清朝。
元朝于公元1271年由忽必烈建立,1368年被朱元璋赶回漠北,享国共98年,确实不足百年。
蒙古铁骑曾横扫欧亚大陆,征服了半个世界,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旦入主中原,却也难逃"胡运不过百年"的断言。
在军事统治力上,满清自然是无法与蒙元相媲美的,但它赢在了"改变"上啊,这种"改变"说白了其实就是完全汉化。
元朝虽然也是迁都北京,但其统治阶级从未真正融入汉文化体系,元朝皇帝说的是蒙古语,用的也是游牧民族原有的治国方式,从未大批重用过汉臣。
而且,作为游牧民族,元朝统治者不懂得与时俱进,入主中原后不重视农业发展,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久而久之自然是生灵涂炭,怨声载道,进而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并直接导致了元朝的迅速覆灭。
反观清朝,自从1**4年明朝灭亡,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实行全国性统治,满清统治者一直在不断的自我汉化,这一点从清朝皇子的名字上就能直观地显现出来。
清朝早期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一听就是满族人的名字,而之后的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却都深受汉文化影响,与普通汉族人的名字无异。
清朝皇帝本身个个都是自幼学习汉学,而且大多文学造诣极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文艺青年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居历史之首。
与元朝皇帝连汉字都不认识完全不同,清朝皇帝个个都汉化得很彻底,到了末代皇帝溥仪,他甚至连满语都完全不会说了,只是懂得个别单词。
历史界还有一个专业名称叫"清承明制",意思就是清朝从建立之初就完全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清朝自始至终都是在按照汉人的方式治理国家。
另外,清廷从康雍乾时期就已经开始大规模重用汉臣了,***、年羹尧等汉人文臣武将更是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名臣更成了左右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其影响力远超满臣。
所以,从本质上说,清朝并没有打破"胡运不过百年"的谶语,因为,就汉化的程度来看,清朝早都不是"胡"了。
所谓胡虏无百年之运,这个运不单单是指国运,更多的是指民族,指这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清军自入关以来,起初倒行逆施,压迫汉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见一斑。
但是自顺治后,康熙起,清朝统治者开始尊儒,对待汉人的态度也更加缓和,这种情形用一句术语就是汉化。
少民的汉化将他们中许多人变为了中原人,许多八旗子弟在入关后,更是将祖宗的那一套骑射抛之脑后,每天只知养鸟斗鸡,这其中固然有他们不争气的原因,汉文化强大的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了,这只是从大义上来讲的。
换句话说,胡虏有没有百年国运没那么重要,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重要的是,干就完了。
.........
见自己这边准备的差不多了,莽聂渺遮顿时高高的举起自己手中的刀,大声的喊道:"传我将令,开炮!"
此时莽聂渺遮的脸上满是兴奋,他似乎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
另一边,见对面的敌军开始炮战了,闫祖庚顿时冷笑一声,随即也下令道:"告诉孙小五,让这些蛮子尝尝我们火炮的厉害。"
炮营的孙小五接到命令,顿时激动的吼道:"弟兄们,接下来就看咱们了,都准备好!"
说着,孙小五高举着令旗摇了摇,这是准备的号令。
等各炮兵阵地都举旗示意准备好后,孙小五才猛地将手里的令旗一挥,口中大声的喊道:"开炮!"
轰!轰!轰!
呜!呜!呜!
伴随着孙小五的命令,火炮声顿时响了起来,这些操炮手显然是经验丰富,而且也进行过多次演练的,他们分批次的将火炮点燃,然后从容的装弹,时刻保持着火炮都在不间断的发射。
对面,随着轰隆隆的炮声响起,正在向前推进的贡榜军气势为之一顿,皆是惊恐莫名的看着对面。
毕竟,他们中的一部分被炮击的经历才刚过不久,先前的阴影还历历在目。
第一颗炮弹是落在了贡榜军队的正中,显然讨虏军火炮的射程都能覆盖前半部分的贡榜军,炮弹落在地上之后,猛地炸开,顿时血肉横飞,周围几个贡榜军士兵被炸得四散开来,一个士兵更是直接被炸得飞了起来。
而一颗实心弹**后,一条线上的贡榜军士兵相继倒地。
随着第一二颗炮弹的爆炸,无数颗炮弹费了过来,一时间炮声隆隆,整个战场上全是讨虏军的火炮声以及贡榜军士兵的惨叫声也是此起彼伏。
"怎么可能?... -->>
云南,普洱府,磨丁。
被讨虏军一顿炮击和一轮冲锋后,贡榜军军心顿时大乱,莽聂渺遮见状,知道这次估计着了清军的道了,再打下去必输无疑,所以干脆命令大军且战且退,一路退到了双方十余年前划定的国境线外,与那里的后军汇合后才终于停了下来。
另一边,王阿从、闫祖庚以及罗思举各自率军追到磨丁后也令大军停了下来。
端坐在自己的坐骑上,莽聂渺遮不时的左右看看,更是脸带笑意的点了点头,如今自己已经与后军汇合了,八万大军,只要打败面前的这支四万清军,很快就能拿下普洱了。
对面的王阿从也是一手抱着头盔一边不慌不忙的下令布置着阵地,一边看着对面颇为散乱的侵略军,嘴角不时露出不屑的表情。
一旁的闫祖庚也是看出了对面是一支乌合之众,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唉,清廷的军队是有多无能啊,竟然能让这么一支乌合之众祸乱一方。"
王阿从闻言没好气的看了闫祖庚一眼,道:"乌合之众也要看和谁比啊,我们都是专职打仗的军队,而这里的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器械又不精良,兵力又少,战力薄弱,加上主将的有意放纵,能是对手才怪呢。"
顿了顿,王阿从皱着眉头继续说道:"不过,也别小看了对面的军队,我们此战也是占据了地形优势而已,接下来才是真正的两军对战。"
"娘娘放心,末将不会轻敌的。"闫祖庚见状连忙拱手道:"再说,我们也还有武器没有使出来呢。"
王阿从闻言左右看了看,见到数十架正在安装的投石器后紧皱着眉头不解的问道:"你是说那些投石器?"
闫祖庚闻言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王阿从见状索性也不再多问,再次看了对面一眼后转身边走边说道:"准备好吧,看样子对面是吃定我们了。"
后方,刚赶过来的江兰连忙找来罗思举问道:"如何了?"
"回抚台,看样子,他们两军准备在此决战。"罗思举闻言连忙拱手回道。
江兰闻言看了一眼忙碌的阵地,不由得长出一口气后问道:"有何感想?"
"他们,很强!"罗思举闻言抿了抿嘴后回道:"我们绿营,连他们的女营都比不上。"
江兰点了点头,随即叹了一口气道:"你觉得,朝廷能平定他们吗?"
罗思举闻言顿时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才有些凄惨的笑着摇了摇头,道:"恕末将直言,朝廷连他们其中一方都平定不了,更何况如今他们两方合兵一处了,朝廷更加没有什么希望了。"
江兰闻言再次叹了一口气,道:"古人云:胡虏无百年之运。如今满清入主中原有一百五十余年了,运道也该结束了。"
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由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实也就只有元朝和清朝。
元朝于公元1271年由忽必烈建立,1368年被朱元璋赶回漠北,享国共98年,确实不足百年。
蒙古铁骑曾横扫欧亚大陆,征服了半个世界,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旦入主中原,却也难逃"胡运不过百年"的断言。
在军事统治力上,满清自然是无法与蒙元相媲美的,但它赢在了"改变"上啊,这种"改变"说白了其实就是完全汉化。
元朝虽然也是迁都北京,但其统治阶级从未真正融入汉文化体系,元朝皇帝说的是蒙古语,用的也是游牧民族原有的治国方式,从未大批重用过汉臣。
而且,作为游牧民族,元朝统治者不懂得与时俱进,入主中原后不重视农业发展,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久而久之自然是生灵涂炭,怨声载道,进而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并直接导致了元朝的迅速覆灭。
反观清朝,自从1**4年明朝灭亡,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实行全国性统治,满清统治者一直在不断的自我汉化,这一点从清朝皇子的名字上就能直观地显现出来。
清朝早期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一听就是满族人的名字,而之后的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却都深受汉文化影响,与普通汉族人的名字无异。
清朝皇帝本身个个都是自幼学习汉学,而且大多文学造诣极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文艺青年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居历史之首。
与元朝皇帝连汉字都不认识完全不同,清朝皇帝个个都汉化得很彻底,到了末代皇帝溥仪,他甚至连满语都完全不会说了,只是懂得个别单词。
历史界还有一个专业名称叫"清承明制",意思就是清朝从建立之初就完全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清朝自始至终都是在按照汉人的方式治理国家。
另外,清廷从康雍乾时期就已经开始大规模重用汉臣了,***、年羹尧等汉人文臣武将更是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名臣更成了左右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其影响力远超满臣。
所以,从本质上说,清朝并没有打破"胡运不过百年"的谶语,因为,就汉化的程度来看,清朝早都不是"胡"了。
所谓胡虏无百年之运,这个运不单单是指国运,更多的是指民族,指这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清军自入关以来,起初倒行逆施,压迫汉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见一斑。
但是自顺治后,康熙起,清朝统治者开始尊儒,对待汉人的态度也更加缓和,这种情形用一句术语就是汉化。
少民的汉化将他们中许多人变为了中原人,许多八旗子弟在入关后,更是将祖宗的那一套骑射抛之脑后,每天只知养鸟斗鸡,这其中固然有他们不争气的原因,汉文化强大的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了,这只是从大义上来讲的。
换句话说,胡虏有没有百年国运没那么重要,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重要的是,干就完了。
.........
见自己这边准备的差不多了,莽聂渺遮顿时高高的举起自己手中的刀,大声的喊道:"传我将令,开炮!"
此时莽聂渺遮的脸上满是兴奋,他似乎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
另一边,见对面的敌军开始炮战了,闫祖庚顿时冷笑一声,随即也下令道:"告诉孙小五,让这些蛮子尝尝我们火炮的厉害。"
炮营的孙小五接到命令,顿时激动的吼道:"弟兄们,接下来就看咱们了,都准备好!"
说着,孙小五高举着令旗摇了摇,这是准备的号令。
等各炮兵阵地都举旗示意准备好后,孙小五才猛地将手里的令旗一挥,口中大声的喊道:"开炮!"
轰!轰!轰!
呜!呜!呜!
伴随着孙小五的命令,火炮声顿时响了起来,这些操炮手显然是经验丰富,而且也进行过多次演练的,他们分批次的将火炮点燃,然后从容的装弹,时刻保持着火炮都在不间断的发射。
对面,随着轰隆隆的炮声响起,正在向前推进的贡榜军气势为之一顿,皆是惊恐莫名的看着对面。
毕竟,他们中的一部分被炮击的经历才刚过不久,先前的阴影还历历在目。
第一颗炮弹是落在了贡榜军队的正中,显然讨虏军火炮的射程都能覆盖前半部分的贡榜军,炮弹落在地上之后,猛地炸开,顿时血肉横飞,周围几个贡榜军士兵被炸得四散开来,一个士兵更是直接被炸得飞了起来。
而一颗实心弹**后,一条线上的贡榜军士兵相继倒地。
随着第一二颗炮弹的爆炸,无数颗炮弹费了过来,一时间炮声隆隆,整个战场上全是讨虏军的火炮声以及贡榜军士兵的惨叫声也是此起彼伏。
"怎么可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