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们与体制的关系很微妙。嘴上的不,心里不一定是这样。而且,宏大与主流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很软弱。我的内心很强大,我很自信。当然主要是在文学方面。一个作者看他自信与否,看他喜欢不喜欢自已的文字。
文学创作的个性化非常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个性在你的作品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呢?
杜鸿:人为的个性是不存在,顺应不断上升的心与感觉,顺应创新和探索的法则,学会在否定上面站起来,然后成为大人、巨人,就是自己的个性,就和爱情一样,你爱她,应当是你的爱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你都不知道的,而一个人非常明确地身对你说,她爱上谁谁,假多真少。我想我的个性就是,我的小说里始终有可以爆炸的核,但我的影子却很少有,除了个别细节,是我亲历经经历变形。但是,心灵的影子永远不会缺位的,我的路一直很顺,而且总是心想事成,生活没有波澜。
hongli:“努力原创,全面后位。同时倡导小说创作‘n+1’技术。”可以说,你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读者对后位阅读和小说创作“n+1”技术了解都不太深,在阅读你的小说时有一定的困难,你能谈谈吗?
杜鸿:追求小说创作原创性。在创作技法上始终坚持后位写作。在后位阅读传统上寻求一种后位上的叙事方式和途径,从而达到终极精神内核与后位写法的水乳交融。事实上,后位是我的写作观,不是我的原生态,想从内容上关联住人最本质的东西,从形式上关联住文字最本色的东西。这样的出发点,我一直寻找一种后位,相对当下那种轻浮与表面的状态而言的后位。抱着这样的观念,我才会写出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和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包括怎样杀人、怎样爱弟弟,这些小说里面都有人性里面不可逆转的东西。
中国历来讲,为文先为人。我的n+1就是挑战这个说法的。n,很简单,就是作品里面的所有元素,诸如故事人物情节细节包括文本意图与作者的显性立场;1,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具体到一个小里,就是作者在创作这个小说时的隐性立场或隐性视角,是一种看不见的有关作者气质的东西。因为一直倡导为文先为人,所以很多作家一写作就想到是本我在写作,而且这个本我从最初当文学青年开始,直到他闭眼,一直不会变。而且一出手就看出是他的字。这是作者的大悲哀。一个作者一生只能以一种固定的支架或高度看世界,很无味。其实人是可以做到多种方式,严重点儿说是可以多重人格做事的。每个人都是。三岁的孩子都是多重人格的。所以,这个1,就是作者在写作时,不仅对文本里面所有的n进行创作创新创造,同时必须对自我这个1进行创新与设计,需要我是木子美,我就是木子美;需要我是青瞳,我就是青瞳;需要我是乞丐,我就是一个乞丐;需要我是一个疯子,我就是一个疯子。然后,我以一种没有任何标示的隐形创作着我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无论你写多少部,都是新鲜的,都会读者感觉心跳。
我比较喜欢吴冠中说过的一句话,叫做笔墨等城零,或者说是内容即形式。
hongli:我觉得你的散文很精彩,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人,在你的散文中都充满了长江三峡地域特有的灵性和人情味,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引人入胜。可以这样说,你的散文就是长江三峡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像奉节操守北斗、悬棺、峡江行船:一首音乐的诗等,那么,长江三峡的民俗风情对你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杜鸿:我的散文几乎全是2000年以前东西了。当下的很少,全是应景的,只不过因为过去的功底的缘故,我的应景也比别人的好那么一点点。散文要写好,确实难。至到现在,我觉得我有让自己流泪的散文,但是没有自己最满意的散文。
写三峡,是因为我生活过的那个小镇成了废墟,然后沉到水底去了。心里的情愫要找一个排解的口子,加上那时刚刚从政府转到文联,需要找一个可以不颓废,又可以训练自己的写作载体,而且,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散文界,我也算得上一个小有名气的散文作者了,经常在各种地方与红烛、毛志成碰面,包括在花溪上发散文头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每年要都要发我的散文,光明日报每次都是东风头条。反正全国大大小小报刊满天飞。
如果把不用心算作不写作,我已经快五年不写散文了。在红袖上发这么多散文,是因为我想把我文集弄热闹一点儿(可笑的理由)。
可能,我与当下的散文的距离已经很远了。不像小说,我自信的小说可能走在很多人前面。而且可能具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可能性。
hongli:最后问你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你怎么看“八十后”这个群体的写作?
杜鸿:八十后是一种商业术语。我很喜欢他们里面一些作者的作品。但是并非是最走红的。走红的一些我几乎没有看过。所以,不好说。他们的写作如果永远沿着这种商业化的方式写下去,就真的永远成了商品。
申明:此访谈为红袖编辑部制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传统媒体或其它媒体刊用。
他们与体制的关系很微妙。嘴上的不,心里不一定是这样。而且,宏大与主流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很软弱。我的内心很强大,我很自信。当然主要是在文学方面。一个作者看他自信与否,看他喜欢不喜欢自已的文字。
文学创作的个性化非常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个性在你的作品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呢?
杜鸿:人为的个性是不存在,顺应不断上升的心与感觉,顺应创新和探索的法则,学会在否定上面站起来,然后成为大人、巨人,就是自己的个性,就和爱情一样,你爱她,应当是你的爱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你都不知道的,而一个人非常明确地身对你说,她爱上谁谁,假多真少。我想我的个性就是,我的小说里始终有可以爆炸的核,但我的影子却很少有,除了个别细节,是我亲历经经历变形。但是,心灵的影子永远不会缺位的,我的路一直很顺,而且总是心想事成,生活没有波澜。
hongli:“努力原创,全面后位。同时倡导小说创作‘n+1’技术。”可以说,你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读者对后位阅读和小说创作“n+1”技术了解都不太深,在阅读你的小说时有一定的困难,你能谈谈吗?
杜鸿:追求小说创作原创性。在创作技法上始终坚持后位写作。在后位阅读传统上寻求一种后位上的叙事方式和途径,从而达到终极精神内核与后位写法的水乳交融。事实上,后位是我的写作观,不是我的原生态,想从内容上关联住人最本质的东西,从形式上关联住文字最本色的东西。这样的出发点,我一直寻找一种后位,相对当下那种轻浮与表面的状态而言的后位。抱着这样的观念,我才会写出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和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包括怎样杀人、怎样爱弟弟,这些小说里面都有人性里面不可逆转的东西。
中国历来讲,为文先为人。我的n+1就是挑战这个说法的。n,很简单,就是作品里面的所有元素,诸如故事人物情节细节包括文本意图与作者的显性立场;1,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具体到一个小里,就是作者在创作这个小说时的隐性立场或隐性视角,是一种看不见的有关作者气质的东西。因为一直倡导为文先为人,所以很多作家一写作就想到是本我在写作,而且这个本我从最初当文学青年开始,直到他闭眼,一直不会变。而且一出手就看出是他的字。这是作者的大悲哀。一个作者一生只能以一种固定的支架或高度看世界,很无味。其实人是可以做到多种方式,严重点儿说是可以多重人格做事的。每个人都是。三岁的孩子都是多重人格的。所以,这个1,就是作者在写作时,不仅对文本里面所有的n进行创作创新创造,同时必须对自我这个1进行创新与设计,需要我是木子美,我就是木子美;需要我是青瞳,我就是青瞳;需要我是乞丐,我就是一个乞丐;需要我是一个疯子,我就是一个疯子。然后,我以一种没有任何标示的隐形创作着我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无论你写多少部,都是新鲜的,都会读者感觉心跳。
我比较喜欢吴冠中说过的一句话,叫做笔墨等城零,或者说是内容即形式。
hongli:我觉得你的散文很精彩,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人,在你的散文中都充满了长江三峡地域特有的灵性和人情味,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引人入胜。可以这样说,你的散文就是长江三峡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像奉节操守北斗、悬棺、峡江行船:一首音乐的诗等,那么,长江三峡的民俗风情对你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杜鸿:我的散文几乎全是2000年以前东西了。当下的很少,全是应景的,只不过因为过去的功底的缘故,我的应景也比别人的好那么一点点。散文要写好,确实难。至到现在,我觉得我有让自己流泪的散文,但是没有自己最满意的散文。
写三峡,是因为我生活过的那个小镇成了废墟,然后沉到水底去了。心里的情愫要找一个排解的口子,加上那时刚刚从政府转到文联,需要找一个可以不颓废,又可以训练自己的写作载体,而且,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散文界,我也算得上一个小有名气的散文作者了,经常在各种地方与红烛、毛志成碰面,包括在花溪上发散文头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每年要都要发我的散文,光明日报每次都是东风头条。反正全国大大小小报刊满天飞。
如果把不用心算作不写作,我已经快五年不写散文了。在红袖上发这么多散文,是因为我想把我文集弄热闹一点儿(可笑的理由)。
可能,我与当下的散文的距离已经很远了。不像小说,我自信的小说可能走在很多人前面。而且可能具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可能性。
hongli:最后问你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你怎么看“八十后”这个群体的写作?
杜鸿:八十后是一种商业术语。我很喜欢他们里面一些作者的作品。但是并非是最走红的。走红的一些我几乎没有看过。所以,不好说。他们的写作如果永远沿着这种商业化的方式写下去,就真的永远成了商品。
申明:此访谈为红袖编辑部制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传统媒体或其它媒体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