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远去的驿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远方的炮声没有停息。
正在坐月子的母亲把我交给了在客房院当差老人的老伴,我叫她周奶。
管理客房院的是一位年轻的堂舅。他原来是水利工程师,蒋介石炸开花园口之后,黄河水冲走了他的水文站。三姥爷——他的父亲就叫他回到傅集,当了客房院的临时总管。我能住在姥爷家的客房院实在是我幼年的幸运。这使我有可能在两鬓如霜时怀着幼年的好奇去寻找遗忘在客房院的历史。客房院是一个创造历史、产生传奇的地方。
据说,老姥爷在民国初年建立这座客房院时,只是为了给登门拜望的众多门生和亲朋好友提供一个居住和切磋学问的地方,日后又逐渐建起了与客房院相匹配的厨房院、柴火院和磨坊院,统称客房院。厨房院除了五间“正厨”还有四间只有屋顶、没有前墙的厨房裸露着锅灶。有人说,这是“夏厨”不要前墙是为了夏季通风透凉。杞地的老乡党却说,非也,盖厨房时,孟老先生还叫管家的买回了四口杀猪褪毛用的大锅。谁也弄不明白他老人家用意何在。厨房刚盖起,孟老先生来不及留话就谢世走了。接着是灾荒年,孟老先生的三儿子原来也是省议会住会议员,人称三老师,回乡当家主事。他站在“夏厨”前定睛一看,说,父亲的心思我知道了,这厨房不要前墙是为了做“舍饭”赈灾,没有前墙遮拦,灾民吃“舍饭”方便,要不,怎会买了这样的大锅,而且是四口。从那年开始,每逢灾荒年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三老师就叫支起这四口大锅,发放一个月的“舍饭”那是用高粱面、玉米糁加上红薯块煮的稠糊涂。稠成啥样?三老师发话,要用筷子挑得起,吃了顶饥。没有遮拦的大锅前边排起了四条长龙,一天要“舍”出去十几石粮食的“舍饭”一个月就是四百多石。三老师连眼皮也没眨巴一下。
这位三老师就是我的三姥爷。一年春天,三姥爷在法政学堂的同窗好友刘镇华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特意来傅集请他出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就住在这个客房院里。三姥爷正忙着发放“舍饭”就指着“舍饭”锅前的灾民说:“你看看,我一走,这一大摊子就没人管了。”刘镇华说:“以学兄之才,管乡里小事,不觉得委屈了自己么?”
三姥爷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天大的事情啊!”这时,管家先生前来告急:“仓储都要吃尽了!”
三姥爷说:“不急,粮食坊子里囤积居奇,我卖一顷地,去换他的米。”
刘镇华说:“你这是哪一家的治家方略?”
“是咱老孙家跟人家老马家的。”
“我咋没听说过这两家?”
“老孙就是孙中山,我用一用他的民生主义。”
“老马是哪个?”
“德国人,大胡子,我正在拜读他的共产党宣言。”
“你是说马克思?”
“对,一年拿出几百石粮食,搞搞‘小共产’试试。”
“把你们孟家的家产全‘共产’了岂不更好?”
“别急,等到打倒了军阀,先平均了地权再说。”
刘镇华苦笑而去。
那是一种脍炙人口的孟家“大锅饭”但也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乡党背着铺盖来排队,吃了“舍饭”就在胳肢窝里夹着大碗,去到客房院大屋檐底下或是钻到柴火院的秫秸垛里,捉了棉袄上的虱子,一个个用牙咬了,再撅一根高粱秆,戳着后脊梁挠了痒痒,而后倒头便睡。其中一位争吃“大锅饭”的佼佼者在梦中发笑说:“哈哈,共产啦!”一觉醒来,又早早地跑到“舍饭”锅前打头阵去了。还有一些村痞子随时挤到队里“夹塞儿”没人敢拦,挤到这口锅前吃了一份,又挤到那口锅前带走一份,就钻到土地庙里掷骰子去了。
这两种“小共产”的拥护者都使得“舍饭锅”在道德上的崇高感大打折扣。三姥爷心里窝火,为此进城与正在开办“新私塾”的我姥爷、二姥爷面商对策。老哥仨共同温习了“仓廪实,知礼仪”的先贤教导,异口同声说,不要着急,怎能叫劳苦大众饿着肚子学圣人呢?三姥爷回到傅集,就把先贤教导与时兴主义一股脑儿地煮到了“舍饭”锅里。
一九二六年,杞地“赤匪”头目齐楚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带着毛润之先... -->>
远方的炮声没有停息。
正在坐月子的母亲把我交给了在客房院当差老人的老伴,我叫她周奶。
管理客房院的是一位年轻的堂舅。他原来是水利工程师,蒋介石炸开花园口之后,黄河水冲走了他的水文站。三姥爷——他的父亲就叫他回到傅集,当了客房院的临时总管。我能住在姥爷家的客房院实在是我幼年的幸运。这使我有可能在两鬓如霜时怀着幼年的好奇去寻找遗忘在客房院的历史。客房院是一个创造历史、产生传奇的地方。
据说,老姥爷在民国初年建立这座客房院时,只是为了给登门拜望的众多门生和亲朋好友提供一个居住和切磋学问的地方,日后又逐渐建起了与客房院相匹配的厨房院、柴火院和磨坊院,统称客房院。厨房院除了五间“正厨”还有四间只有屋顶、没有前墙的厨房裸露着锅灶。有人说,这是“夏厨”不要前墙是为了夏季通风透凉。杞地的老乡党却说,非也,盖厨房时,孟老先生还叫管家的买回了四口杀猪褪毛用的大锅。谁也弄不明白他老人家用意何在。厨房刚盖起,孟老先生来不及留话就谢世走了。接着是灾荒年,孟老先生的三儿子原来也是省议会住会议员,人称三老师,回乡当家主事。他站在“夏厨”前定睛一看,说,父亲的心思我知道了,这厨房不要前墙是为了做“舍饭”赈灾,没有前墙遮拦,灾民吃“舍饭”方便,要不,怎会买了这样的大锅,而且是四口。从那年开始,每逢灾荒年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三老师就叫支起这四口大锅,发放一个月的“舍饭”那是用高粱面、玉米糁加上红薯块煮的稠糊涂。稠成啥样?三老师发话,要用筷子挑得起,吃了顶饥。没有遮拦的大锅前边排起了四条长龙,一天要“舍”出去十几石粮食的“舍饭”一个月就是四百多石。三老师连眼皮也没眨巴一下。
这位三老师就是我的三姥爷。一年春天,三姥爷在法政学堂的同窗好友刘镇华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特意来傅集请他出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就住在这个客房院里。三姥爷正忙着发放“舍饭”就指着“舍饭”锅前的灾民说:“你看看,我一走,这一大摊子就没人管了。”刘镇华说:“以学兄之才,管乡里小事,不觉得委屈了自己么?”
三姥爷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天大的事情啊!”这时,管家先生前来告急:“仓储都要吃尽了!”
三姥爷说:“不急,粮食坊子里囤积居奇,我卖一顷地,去换他的米。”
刘镇华说:“你这是哪一家的治家方略?”
“是咱老孙家跟人家老马家的。”
“我咋没听说过这两家?”
“老孙就是孙中山,我用一用他的民生主义。”
“老马是哪个?”
“德国人,大胡子,我正在拜读他的共产党宣言。”
“你是说马克思?”
“对,一年拿出几百石粮食,搞搞‘小共产’试试。”
“把你们孟家的家产全‘共产’了岂不更好?”
“别急,等到打倒了军阀,先平均了地权再说。”
刘镇华苦笑而去。
那是一种脍炙人口的孟家“大锅饭”但也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乡党背着铺盖来排队,吃了“舍饭”就在胳肢窝里夹着大碗,去到客房院大屋檐底下或是钻到柴火院的秫秸垛里,捉了棉袄上的虱子,一个个用牙咬了,再撅一根高粱秆,戳着后脊梁挠了痒痒,而后倒头便睡。其中一位争吃“大锅饭”的佼佼者在梦中发笑说:“哈哈,共产啦!”一觉醒来,又早早地跑到“舍饭”锅前打头阵去了。还有一些村痞子随时挤到队里“夹塞儿”没人敢拦,挤到这口锅前吃了一份,又挤到那口锅前带走一份,就钻到土地庙里掷骰子去了。
这两种“小共产”的拥护者都使得“舍饭锅”在道德上的崇高感大打折扣。三姥爷心里窝火,为此进城与正在开办“新私塾”的我姥爷、二姥爷面商对策。老哥仨共同温习了“仓廪实,知礼仪”的先贤教导,异口同声说,不要着急,怎能叫劳苦大众饿着肚子学圣人呢?三姥爷回到傅集,就把先贤教导与时兴主义一股脑儿地煮到了“舍饭”锅里。
一九二六年,杞地“赤匪”头目齐楚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带着毛润之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