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要把金针度与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它扯不上,真正跟它扯上的,是阴阳家和迷信家。这些大家们,从为秦皇汉武求仙长生起,就没老实过。到了后汉,张陵(道陵)先在江西龙虎山隐居,后在四川鸡鸣山修练,自称得"太上老君"秘传,行符水禁咒之法,得长生不老之术,著道书二十篇,是为道教定形之始。
张陵的孙子是张鲁,"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张鲁以外,张修、张角也都是道教的元勋及人物。他们传教的道书:才能详知,但是一部叫太平经的,终于慢慢定形了。
这部太平经,来源说是于吉得到的神书,原来只有两卷,后来你也加我也加,变成了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大书,成为道教最早的经典。虽然这部经典,并不为后来道教信徒所重视,但它的历史意义,极有价值。从这部黄巾之乱的圣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的许多思路,看到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众怎样追寻、怎样迷信、怎样提出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所以读读太平经,我们倒真可得"道"呢!
葛洪:抱朴子
葛洪(二八四~三六四),字稚川,丹阳句容(江苏江宁)
人。他生于迷信世家,他的祖宗就仙里仙气的,他自己,又认到了一位仙里仙气的老泰山,又从老婆那边传到了不少"玄业"。葛洪为人,又丑又不善言辞,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对信仰很执著、很朴实,大家称他做抱朴之士,他就著书,自号"抱朴子"。
葛洪在石冰之乱时,曾有过一段武功。乱后,他"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后来看到天下太乱,"欲避地南土";又听说交趾产丹,可供他提炼,就要求去做地方小官。皇帝认为太委屈他了,他说:"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就出发了。
葛洪为人"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喷,析理入微"。他自述写抱朴子的原因是:"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葛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他在八十一岁时死去,所谓长生,也不过如此。死时虽然"颜色如生",但毕竟还是死了。葛洪的死,是中国长生理论家的最大幻灭。
佚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的书里最怪的一部,自古就被看做一部荒诞不经的书,共十八篇,三万多字,传说是夏禹、伯益作的,其实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战国后期定形出来的一部中国各地传说。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两大类,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向四方扩展成海内、海外、大荒等经。它的内容包括山川、动物、植物、矿物、药物、巫医、神祗、祭把、远方异国等等。叙述的方法很细腻,例如说天下名山,夏禹所经历的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走的路有六万四千五十六里,这样煞有介事的细腻方法,是一般古书望尘莫及的。
山海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放在刑法家之首,自汉朝到明朝,都被当做地理类的书,一直到了清朝,才被列入小说类,但是从民俗和神话观点上看,它倒有着极大的价值,显然不是什么小说。明朝胡应麟早就说它是"古今语怪之祖",它显然不是地理书也不是小说书。山海经中一大特色是它的巫术意味,例如佩戴一种鹿蜀怪兽的皮毛,可以多生贵子;佩戴一种柬施(反犬旁)怪羊的皮角,可以以恶治恶;吃下一种狌狌怪物的肉,可以健步如飞,都是有趣的例子。这都是民俗和神话的史料。
佚名:易经
不论是龟卜或筮卜,卜出来的结果,累积起来,每在新卜之事与所现之兆相同的时候,就可以就累积的结果来援用,不必再重复了。这种卜的方法,比以前方便,所以叫"易";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
因为周易)只不过是卜筮手册,所以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原来没有别的。可是,在周易本文以外,后来冒出了易传,周易的本文叫"经",解释"经"的叫"传"。"传"该是帮忙解释明白的,但是周易的"传"却愈帮愈忙,于是问题就多了。
易传有十篇,又叫十翼,就是十篇辅翼文章的意思。从汉朝到唐朝,大家对十翼都没有异议,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怀疑,现在证明非孔子所作,已是定说了。十翼包括:一、录上传(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象辞",就是断定这卦意思的话,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叫"大象",是总论一卦之象;这种总论叫做"爻辞"),四、象下传(又叫"小象",是分论六支之象,支是八卦表示的形象),五、系辞上传(系辞是总论周易的话),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是专说乾坤二卦的),八、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排成这种次序),九、说卦传(解释八卦的方位、意义〔如乾、健也〕和取象〔如乾为马〕,十、杂卦传(解释卦名)。
吕才:阴阳书
吕才(约六~六六五),博州清平(山东聊城)人。他从小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唐太宗时候,发生了音乐上的疑难,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扯不清楚。唐太宗要大家推荐专家来解决,吕才就被推荐上来。吕才又为唐大宗解决(三局象经)中的疑难,最后升到"太常博士"。
唐大宗认为阴阳书流传得"谬伪浅恶"、"穿凿既甚,拘忌亦多",就叫吕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最后新编成五十三篇,加上旧的四十六篇,一共一百篇,"诏颁天下"。这部一百篇的阴阳书,全文失传了,只在旧唐书)中保存了"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三篇(新唐书中也保存了,内容有出入)。仅从这三篇里,我们就可看到无神论者吕才,在反对迷信上面的努力。他大胆否定了卜宅吉凶的迷信、否定了命定的迷信、否定了阴阳葬法选日选时选地的迷信。这种前进与开明,求之古人,真是少见!
吕才的多才,还不止此,他又作过"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文思博要"、"姓氏录"、"隋记";参与"白雪歌词"、"本草"。他真是多方面的专家,在中国古人中,他有点像阿基米德。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赵吉士(一六二八~一七六),字天羽,一字恒夫,晚号"寄园主人",安徽休宁人。他生于明朝崇帧元年,清朝顺治时曾经中过举人。
这是一本笔记,书名五个字中,有三个"寄"字,第一个"寄"字是他住处的名字,第二、三个"寄"字同义,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是动名词做目的语用。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所"寄",譬如日月星辰寄于天、人的五官寄于面,所以他的家叫"寄园",他的笔记叫寄园寄所寄。这部笔记,是他人生如寄的一点成果。
笔记是一种鸡零狗碎的札记式文体,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很特殊,有记史的、有记掌故的、有记神怪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这本书也不例外。全书分为"囊底"、"镜中"、"倚杖"、"捻须"、"灭烛"、"焚尘"、"獭祭"、"豕渡"、"裂眦"、"驱睡"、"泛叶"、"插菊"等十二"寄",所记有正经的忠、孝、悌、义、正气、廉介,有孔丘所不语的鬼、怪、人妖,有指正"习语"、"称谓"错误的文字,以及官场洋相中使人"乐然复笑,笑之中有箴规焉"的幽默故事。
它扯不上,真正跟它扯上的,是阴阳家和迷信家。这些大家们,从为秦皇汉武求仙长生起,就没老实过。到了后汉,张陵(道陵)先在江西龙虎山隐居,后在四川鸡鸣山修练,自称得"太上老君"秘传,行符水禁咒之法,得长生不老之术,著道书二十篇,是为道教定形之始。
张陵的孙子是张鲁,"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张鲁以外,张修、张角也都是道教的元勋及人物。他们传教的道书:才能详知,但是一部叫太平经的,终于慢慢定形了。
这部太平经,来源说是于吉得到的神书,原来只有两卷,后来你也加我也加,变成了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大书,成为道教最早的经典。虽然这部经典,并不为后来道教信徒所重视,但它的历史意义,极有价值。从这部黄巾之乱的圣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的许多思路,看到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众怎样追寻、怎样迷信、怎样提出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所以读读太平经,我们倒真可得"道"呢!
葛洪:抱朴子
葛洪(二八四~三六四),字稚川,丹阳句容(江苏江宁)
人。他生于迷信世家,他的祖宗就仙里仙气的,他自己,又认到了一位仙里仙气的老泰山,又从老婆那边传到了不少"玄业"。葛洪为人,又丑又不善言辞,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对信仰很执著、很朴实,大家称他做抱朴之士,他就著书,自号"抱朴子"。
葛洪在石冰之乱时,曾有过一段武功。乱后,他"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后来看到天下太乱,"欲避地南土";又听说交趾产丹,可供他提炼,就要求去做地方小官。皇帝认为太委屈他了,他说:"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就出发了。
葛洪为人"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喷,析理入微"。他自述写抱朴子的原因是:"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葛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他在八十一岁时死去,所谓长生,也不过如此。死时虽然"颜色如生",但毕竟还是死了。葛洪的死,是中国长生理论家的最大幻灭。
佚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的书里最怪的一部,自古就被看做一部荒诞不经的书,共十八篇,三万多字,传说是夏禹、伯益作的,其实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战国后期定形出来的一部中国各地传说。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两大类,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向四方扩展成海内、海外、大荒等经。它的内容包括山川、动物、植物、矿物、药物、巫医、神祗、祭把、远方异国等等。叙述的方法很细腻,例如说天下名山,夏禹所经历的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走的路有六万四千五十六里,这样煞有介事的细腻方法,是一般古书望尘莫及的。
山海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放在刑法家之首,自汉朝到明朝,都被当做地理类的书,一直到了清朝,才被列入小说类,但是从民俗和神话观点上看,它倒有着极大的价值,显然不是什么小说。明朝胡应麟早就说它是"古今语怪之祖",它显然不是地理书也不是小说书。山海经中一大特色是它的巫术意味,例如佩戴一种鹿蜀怪兽的皮毛,可以多生贵子;佩戴一种柬施(反犬旁)怪羊的皮角,可以以恶治恶;吃下一种狌狌怪物的肉,可以健步如飞,都是有趣的例子。这都是民俗和神话的史料。
佚名:易经
不论是龟卜或筮卜,卜出来的结果,累积起来,每在新卜之事与所现之兆相同的时候,就可以就累积的结果来援用,不必再重复了。这种卜的方法,比以前方便,所以叫"易";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
因为周易)只不过是卜筮手册,所以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原来没有别的。可是,在周易本文以外,后来冒出了易传,周易的本文叫"经",解释"经"的叫"传"。"传"该是帮忙解释明白的,但是周易的"传"却愈帮愈忙,于是问题就多了。
易传有十篇,又叫十翼,就是十篇辅翼文章的意思。从汉朝到唐朝,大家对十翼都没有异议,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怀疑,现在证明非孔子所作,已是定说了。十翼包括:一、录上传(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象辞",就是断定这卦意思的话,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叫"大象",是总论一卦之象;这种总论叫做"爻辞"),四、象下传(又叫"小象",是分论六支之象,支是八卦表示的形象),五、系辞上传(系辞是总论周易的话),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是专说乾坤二卦的),八、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排成这种次序),九、说卦传(解释八卦的方位、意义〔如乾、健也〕和取象〔如乾为马〕,十、杂卦传(解释卦名)。
吕才:阴阳书
吕才(约六~六六五),博州清平(山东聊城)人。他从小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唐太宗时候,发生了音乐上的疑难,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扯不清楚。唐太宗要大家推荐专家来解决,吕才就被推荐上来。吕才又为唐大宗解决(三局象经)中的疑难,最后升到"太常博士"。
唐大宗认为阴阳书流传得"谬伪浅恶"、"穿凿既甚,拘忌亦多",就叫吕才与学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最后新编成五十三篇,加上旧的四十六篇,一共一百篇,"诏颁天下"。这部一百篇的阴阳书,全文失传了,只在旧唐书)中保存了"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三篇(新唐书中也保存了,内容有出入)。仅从这三篇里,我们就可看到无神论者吕才,在反对迷信上面的努力。他大胆否定了卜宅吉凶的迷信、否定了命定的迷信、否定了阴阳葬法选日选时选地的迷信。这种前进与开明,求之古人,真是少见!
吕才的多才,还不止此,他又作过"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文思博要"、"姓氏录"、"隋记";参与"白雪歌词"、"本草"。他真是多方面的专家,在中国古人中,他有点像阿基米德。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赵吉士(一六二八~一七六),字天羽,一字恒夫,晚号"寄园主人",安徽休宁人。他生于明朝崇帧元年,清朝顺治时曾经中过举人。
这是一本笔记,书名五个字中,有三个"寄"字,第一个"寄"字是他住处的名字,第二、三个"寄"字同义,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是动名词做目的语用。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所"寄",譬如日月星辰寄于天、人的五官寄于面,所以他的家叫"寄园",他的笔记叫寄园寄所寄。这部笔记,是他人生如寄的一点成果。
笔记是一种鸡零狗碎的札记式文体,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很特殊,有记史的、有记掌故的、有记神怪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这本书也不例外。全书分为"囊底"、"镜中"、"倚杖"、"捻须"、"灭烛"、"焚尘"、"獭祭"、"豕渡"、"裂眦"、"驱睡"、"泛叶"、"插菊"等十二"寄",所记有正经的忠、孝、悌、义、正气、廉介,有孔丘所不语的鬼、怪、人妖,有指正"习语"、"称谓"错误的文字,以及官场洋相中使人"乐然复笑,笑之中有箴规焉"的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