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镜中恶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国人生的,他说话的声调让我无法给予任何反驳。为了能承受这一切,我必须在脑子里想出点儿什么,以证明受伤害者有权这样做。我想到普里莫莱维,脑子里想着他我总能再次走进那家店。然而每次去那儿买东西我都想带上赫尔穆特科尔,以便他不会再说:战后的历史已经结束了。科尔这么说是想抹去战争受害者那不断涌现的回忆。德国人没有权利宣布战争造成的伤害已经结束。
这就像今天没有人有权利宣布有关原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的争论已经结束一样。没有人可以这样做,这既包括那些因生活在独裁体制以外而得以幸免者,也包括那些生活在独裁体制下却侥幸未受迫害者。那种认为事情的核心已经不存在,投降主义与抵抗往往难以区分的论据根本站不住脚。只有已经陷进去的人才想把水搅浑。他们说什么煽动和运动,因为有阴影落到他们身上。他们怕来自外部的阴影要胜过自己脑袋里的阴影。其实人们更愿意看到的局面是:他们怕自己脑袋里的阴影要胜过来自外部的阴影。
国家安全部的牺牲品之所以成为牺牲品,是因为他们——不言而喻与陷进去的人处于同样的困境——拒绝陷进去。对他们而言事情的核心仍旧存在:告密与拒绝告密二者之间的区别。对牺牲者来说,事情不是关系到公开供大家解释的意见,而是关系到事实,经过恰恰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些事实必须成为每次讨论的尺度,不容更改。谁要是无视这一尺度,那他就没有尺度了。
幸好有一个人,他叫乌韦约翰逊。有一个人叫罗伯特哈费曼。有一个人叫萨拉基尔施。还有一位沃尔夫比尔曼和一位于尔根富克斯。还有一位汉斯约阿希姆舍德利希、一位京特库纳特、瓦尔特肯波夫斯基、埃里希勒斯特和赖纳孔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人们经常听到一种论点,有幸在西德出生和长大的人不应该进行批判。在以下情况下有关国家安全部的辩论就无法结束:只要受伤害者还在寻找他们那遭到窃用的生活,只要局外人还在对此进行思索,而且他们和受害者一样拥有这种权利。谁每天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那他就无论如何每天都在做出评判。
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应该允许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位艺术家是否生活在其作品的后果中?我们有理由期待他这样做,就像我们期待其他人这样做一样。
如果没有这一尺度,如果梅尔克说:我爱过你们大家;
如果埃列娜齐奥塞斯库死前说:我爱过你们如同爱我的孩子;如果1945年因把犹太人和吉卜赛人驱逐到德涅斯特河沿岸的灭绝集中营中一事对安东内斯库进行审判时他说:我们家连鸡都没有宰过,我们就会毫无选择地相信他们。
如果我试图理解德国,我只好靠我自己。我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什么两样。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我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在这里的我和那个离开了某个国家的我。但这两个国家是如此格格不入,它们和(过去与现在的)我身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相安无事地相遇。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因此关于德国人我说不出什么确定的话,我在德国从未有过从属感,但我也无法离开德国。
为了说清楚为什么我的眼光,哪怕是观察同样的事,也与在这儿土生土长的人的眼光不一样,我得指出一些对这儿的人来说是陌生的东西,而对我来说是过去的东西。要说强求自己的目光与这里人的目光一致,这不光不可能,而且也是造假。
我的书在德国总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写德国的事。另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写德国。第一个问题认为我看德国的角度不对,因为它与众人习惯的角度不一致。那陌生的视角刺激了某些人,让人嗅到一种非法的干涉。第二个问题给我明确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从什么地方来,就应该写那里的人和事。在我的第二种较好的生活中,我虽然有权利啃一角德国面包并咽下去,但我这张从前空着、现在塞满了、但依然是陌生的嘴至少应做到食而不语。
国人生的,他说话的声调让我无法给予任何反驳。为了能承受这一切,我必须在脑子里想出点儿什么,以证明受伤害者有权这样做。我想到普里莫莱维,脑子里想着他我总能再次走进那家店。然而每次去那儿买东西我都想带上赫尔穆特科尔,以便他不会再说:战后的历史已经结束了。科尔这么说是想抹去战争受害者那不断涌现的回忆。德国人没有权利宣布战争造成的伤害已经结束。
这就像今天没有人有权利宣布有关原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的争论已经结束一样。没有人可以这样做,这既包括那些因生活在独裁体制以外而得以幸免者,也包括那些生活在独裁体制下却侥幸未受迫害者。那种认为事情的核心已经不存在,投降主义与抵抗往往难以区分的论据根本站不住脚。只有已经陷进去的人才想把水搅浑。他们说什么煽动和运动,因为有阴影落到他们身上。他们怕来自外部的阴影要胜过自己脑袋里的阴影。其实人们更愿意看到的局面是:他们怕自己脑袋里的阴影要胜过来自外部的阴影。
国家安全部的牺牲品之所以成为牺牲品,是因为他们——不言而喻与陷进去的人处于同样的困境——拒绝陷进去。对他们而言事情的核心仍旧存在:告密与拒绝告密二者之间的区别。对牺牲者来说,事情不是关系到公开供大家解释的意见,而是关系到事实,经过恰恰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些事实必须成为每次讨论的尺度,不容更改。谁要是无视这一尺度,那他就没有尺度了。
幸好有一个人,他叫乌韦约翰逊。有一个人叫罗伯特哈费曼。有一个人叫萨拉基尔施。还有一位沃尔夫比尔曼和一位于尔根富克斯。还有一位汉斯约阿希姆舍德利希、一位京特库纳特、瓦尔特肯波夫斯基、埃里希勒斯特和赖纳孔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人们经常听到一种论点,有幸在西德出生和长大的人不应该进行批判。在以下情况下有关国家安全部的辩论就无法结束:只要受伤害者还在寻找他们那遭到窃用的生活,只要局外人还在对此进行思索,而且他们和受害者一样拥有这种权利。谁每天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那他就无论如何每天都在做出评判。
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应该允许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位艺术家是否生活在其作品的后果中?我们有理由期待他这样做,就像我们期待其他人这样做一样。
如果没有这一尺度,如果梅尔克说:我爱过你们大家;
如果埃列娜齐奥塞斯库死前说:我爱过你们如同爱我的孩子;如果1945年因把犹太人和吉卜赛人驱逐到德涅斯特河沿岸的灭绝集中营中一事对安东内斯库进行审判时他说:我们家连鸡都没有宰过,我们就会毫无选择地相信他们。
如果我试图理解德国,我只好靠我自己。我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什么两样。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我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在这里的我和那个离开了某个国家的我。但这两个国家是如此格格不入,它们和(过去与现在的)我身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相安无事地相遇。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因此关于德国人我说不出什么确定的话,我在德国从未有过从属感,但我也无法离开德国。
为了说清楚为什么我的眼光,哪怕是观察同样的事,也与在这儿土生土长的人的眼光不一样,我得指出一些对这儿的人来说是陌生的东西,而对我来说是过去的东西。要说强求自己的目光与这里人的目光一致,这不光不可能,而且也是造假。
我的书在德国总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写德国的事。另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写德国。第一个问题认为我看德国的角度不对,因为它与众人习惯的角度不一致。那陌生的视角刺激了某些人,让人嗅到一种非法的干涉。第二个问题给我明确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从什么地方来,就应该写那里的人和事。在我的第二种较好的生活中,我虽然有权利啃一角德国面包并咽下去,但我这张从前空着、现在塞满了、但依然是陌生的嘴至少应做到食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