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中国武将列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秦时代结束之后,紧接着就进入了楚汉争霸的时代。在此又是只有三位武将人选,因为楚汉争霸这个时代,自项羽于二十四岁起义叛秦以来,直到他三十一岁死亡为止,总共就只有七年。在这七年之间,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一一出现,可说是历史的能量相当压缩的状态,也可说是非常热闹的七年。
第十六位的项羽,在此虽然是列入名将传记,但是若要将之列入帝王纪中也无不可。
至于第十七位的张良,在我将之列入名将传的时候,也曾经一时之间认为不太合适。大体上名将的定义,如果不仔细点来考量是不行的。所谓的将,用在动词方面,应该是有“率领”的意思在内,率领兵士与敌作战的,就叫做“将”而张良这个人,虽然有率领兵士作战的经验,然而却没有成功的例子。也因此,从这点来看,他能不能算是名将就有问题了。只不过,这个人在国家战略之上,是让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关键人物,在日本也认为他是军师的一个典型。
接下来,是第十八位的韩信。这个人则毫无疑问是位名将。所谓的“多多益善”这个人是所率领的兵士能够愈多愈好,他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拥有相当的自信。在此,张良与韩信,以及另一位萧何——读过史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另外,最近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也已经出版——我想应当都十分知名才是。而且,高祖刘邦在项羽败亡取得天下之后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张良立定战略、韩信指挥军队,而萧何则负责稳固后方,自己就是靠着这三人而取得天下的。这段话真的是非常有名,在日本,只要是提到项羽和刘邦的时代,就几乎都会提到这段话,尤其是写给那些商务阶级所看的历史书中,更是百分百一定会出现。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人,组织是比较容易获得胜利的。但当我在所闻这句话时,想到的却是另一方的个人项羽反而应当更了不起才是!重点是,相对于刘邦、张良、韩信、萧何等的组合,项羽一个人却能与之对抗,能力不是更强吗?只不过这在商场上倒是不适用的。这样说来,大家对于这些人具体的作为,应该都已经知道了才是,我想在这儿就不必再一一加以详述,但我个人倒是比较想在项羽身上多下些工夫。总之,对我个人来说,在这个时代里,项羽这个人是最了不起的,我认为他是个能够代表时代的人物。
那么,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人对于项羽又是作何感想呢?其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司马迁相当喜欢项羽这号人物。他对项羽身为政治家的情况虽然多做批判,写了他不少不好的地方,看来好像根本不可能喜欢这个人,但其实只要仔细读读史记的“项羽本纪”就可以明白,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文章。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候之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是于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全文甚长,在此节略。像这样的名文、名场面,如果不是很喜欢项羽的话,是不可能这样写出来的。若是讨厌这个人的话,大可写项羽垓下被围,脱出后死亡,此乃恶报等等就可以做一个交代了。然而他却将项羽之最终心境变化等,详细留下了名闻天下的文章。
在项羽脱出垓下城包围后,他的军队一一被讨灭,到最后只余下二十八骑。然而在此时,项羽依然没有屈服,带领这二十八骑直冲汉军,讨伐了数百人之多,还一度逼退汉军。在此之时,汉军有数万大军,而项羽方面则只有二十八骑,经过一番追逼后,项羽一方居然只损失两骑。
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据海音寺潮五郎的指摘,只损失两骑的“只”一言就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本来在此应该是不需要特别写下这种事情的,然而从“将数万的汉军驱散,而细数我方只损失两骑”的这段文字中,充分鲜明地显现出项羽的武勇,以及其战斗之巧妙。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也只有发出:啊,原来如此!而不由得慨叹起来。
总之,在汉语中,文言文的表现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时使用的是“亡其两骑耳”以一个“耳”字就表现了复杂的心情。而能够从这一个字中读出这些背景的海音寺,我认为他也很厉害,毕竟自汉文的参考书中,也没有一处能够看出司马迁是对项羽寄与同情的文字。就是因为他能够这样写,所以他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个人托大的看法,然而为何司马迁要特别点出“只失去两骑”这件事呢?加上“耳”这个字之后,语感就大大不同了!我认为,如果不能够看出这一点的话,自然也就难以理解司马迁的心情了。
大体上来说,项羽这个人自二十四岁起兵,死于三十一岁,从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来,还不是人格成熟悉的年龄,他只是努力释放出... -->>
秦时代结束之后,紧接着就进入了楚汉争霸的时代。在此又是只有三位武将人选,因为楚汉争霸这个时代,自项羽于二十四岁起义叛秦以来,直到他三十一岁死亡为止,总共就只有七年。在这七年之间,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一一出现,可说是历史的能量相当压缩的状态,也可说是非常热闹的七年。
第十六位的项羽,在此虽然是列入名将传记,但是若要将之列入帝王纪中也无不可。
至于第十七位的张良,在我将之列入名将传的时候,也曾经一时之间认为不太合适。大体上名将的定义,如果不仔细点来考量是不行的。所谓的将,用在动词方面,应该是有“率领”的意思在内,率领兵士与敌作战的,就叫做“将”而张良这个人,虽然有率领兵士作战的经验,然而却没有成功的例子。也因此,从这点来看,他能不能算是名将就有问题了。只不过,这个人在国家战略之上,是让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关键人物,在日本也认为他是军师的一个典型。
接下来,是第十八位的韩信。这个人则毫无疑问是位名将。所谓的“多多益善”这个人是所率领的兵士能够愈多愈好,他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拥有相当的自信。在此,张良与韩信,以及另一位萧何——读过史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另外,最近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也已经出版——我想应当都十分知名才是。而且,高祖刘邦在项羽败亡取得天下之后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张良立定战略、韩信指挥军队,而萧何则负责稳固后方,自己就是靠着这三人而取得天下的。这段话真的是非常有名,在日本,只要是提到项羽和刘邦的时代,就几乎都会提到这段话,尤其是写给那些商务阶级所看的历史书中,更是百分百一定会出现。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人,组织是比较容易获得胜利的。但当我在所闻这句话时,想到的却是另一方的个人项羽反而应当更了不起才是!重点是,相对于刘邦、张良、韩信、萧何等的组合,项羽一个人却能与之对抗,能力不是更强吗?只不过这在商场上倒是不适用的。这样说来,大家对于这些人具体的作为,应该都已经知道了才是,我想在这儿就不必再一一加以详述,但我个人倒是比较想在项羽身上多下些工夫。总之,对我个人来说,在这个时代里,项羽这个人是最了不起的,我认为他是个能够代表时代的人物。
那么,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人对于项羽又是作何感想呢?其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司马迁相当喜欢项羽这号人物。他对项羽身为政治家的情况虽然多做批判,写了他不少不好的地方,看来好像根本不可能喜欢这个人,但其实只要仔细读读史记的“项羽本纪”就可以明白,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文章。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候之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是于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全文甚长,在此节略。像这样的名文、名场面,如果不是很喜欢项羽的话,是不可能这样写出来的。若是讨厌这个人的话,大可写项羽垓下被围,脱出后死亡,此乃恶报等等就可以做一个交代了。然而他却将项羽之最终心境变化等,详细留下了名闻天下的文章。
在项羽脱出垓下城包围后,他的军队一一被讨灭,到最后只余下二十八骑。然而在此时,项羽依然没有屈服,带领这二十八骑直冲汉军,讨伐了数百人之多,还一度逼退汉军。在此之时,汉军有数万大军,而项羽方面则只有二十八骑,经过一番追逼后,项羽一方居然只损失两骑。
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据海音寺潮五郎的指摘,只损失两骑的“只”一言就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本来在此应该是不需要特别写下这种事情的,然而从“将数万的汉军驱散,而细数我方只损失两骑”的这段文字中,充分鲜明地显现出项羽的武勇,以及其战斗之巧妙。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也只有发出:啊,原来如此!而不由得慨叹起来。
总之,在汉语中,文言文的表现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时使用的是“亡其两骑耳”以一个“耳”字就表现了复杂的心情。而能够从这一个字中读出这些背景的海音寺,我认为他也很厉害,毕竟自汉文的参考书中,也没有一处能够看出司马迁是对项羽寄与同情的文字。就是因为他能够这样写,所以他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个人托大的看法,然而为何司马迁要特别点出“只失去两骑”这件事呢?加上“耳”这个字之后,语感就大大不同了!我认为,如果不能够看出这一点的话,自然也就难以理解司马迁的心情了。
大体上来说,项羽这个人自二十四岁起兵,死于三十一岁,从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来,还不是人格成熟悉的年龄,他只是努力释放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