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轮回之帝国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现在您应当能理解,为什么东一讲到要改帝国的兵役制度,文天祥和陆秀夫会有上述的询问。因为从忽略细节的角度上讲,汉代兵役组织上虽有不同,但在本质上,也是建立在朝廷给民授予土地的基础上。当现在的行朝给南来流民大规模分土地时,从前代的规制上讲,它就有了恢复征兵制的基础。
大宋过去的兵制承续的是唐末及五代的做法。
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于是,唐代后期和五代期间,就采用了“募兵制”。
所谓的“募兵”,就是招募自愿从军之人,这种做法的历史其实也很悠久,但作为朝廷正式的制度,它就比较晚。且以后世的眼光,它募来的军士,更相当于古代的职业军人。
《宋史》中的“招募之制”,就讲了它的主要内容。
东根据后世的做法,决定恢复帝国征兵制度,也就是要施行这个时代的义务兵役制。当然,他肯定也要对历代的举措做出很大的修正。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曾经施行的征兵制,存在很多的弊病。但他也并不准备取消“募兵制”。
在他看来,首先,帝国历史上兵役制度的这种改变,其实反映的是百姓负担的“役”,出现了一种积极的变化。因为过去百姓所要承担的兵役,现在由古代的职业军人来承担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故此,它的确有合理的一面。
他私下里还认为,“募兵制”的实施,其背后更有着人口的因素。因为当帝国的人口膨胀到一亿时,于这个时代再大规模的征发百姓,的确已经没有必要,要是真这么干,纯粹是在找骂。
我们就是从后世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真正的人口大国,它们固然在法律上保留了义务兵役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采取的“招募”。
东其实不完全认同“征兵制”强于“募兵制”的观点,因为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一个由真正自愿从军之人所组成的、并且以保家卫国为宗旨的军队,它的战斗精神不会比强制征兵而来的军队要差,反过来,很可能要高出很多。
他对宋代兵役制度真正诟病的,是其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气的改变。他认为,这才是对这个东亚帝国的未来,一个非常非常致命的打击。
因为自宋以后,武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它就造成了社会上之人,对其有着极大的排斥。
如果放眼世界各国,就没有哪个国家像这个东亚之国这样,在整个社会当中,尤其是士大夫中间,存在着一种对武人的强烈藐视。
“不过一武夫而已”,相应的是,民间更有了“好男不当兵”之语。
但请不要忘了,中国文字中的“武士”,“甲士”,“战士”等等,早已表明,他们过去都属于真正的“士”。
怕只怕孔夫子在地下是泪如雨下:咱可没教他们要自废武功。
宋、明之亡,恐怕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吧?
事实是,即使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并在南京保留了另一个国都的备份,仍然重蹈了大宋的覆辙。
如果把所有的罪过全怪在宋代的头上,这也并不全面,因为中国的历史必须要联系起来看。毕竟宋代立国有着五代十国背景,但历史的教训同样也必须汲取。
东固然重视蒙古帝国,但他却绝不存在畏惧。哪怕是提前百年到这个时代,没有原始的火炮和手榴弹,并且直接面对成吉思汗在世时全盛的蒙古帝国,他也依然如此。
因为本就知道点历史的他,即拥有后世的眼界,又还有这个时代的史料供他来琢磨,他就不难为帝国定下应对之策,包括以后的外来之敌。
只不过这小子实在是押不住,过于显得“雄才大略”了,即给同时代身边的人,也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迷。
--------------------------
关于明代的兵役制度,补充如下:宋代的“贼配军”,经元初给汉人分民籍和军籍之后,到明代发展为“军户”。
也就是你一旦从军,从此你的后人世代只能当兵,直到家人死绝了为止,因为这个军户是世袭的。明开国以后,他们在社会上地位的低下是显然的,所以在下有书中之言。
经宋、元、再到明,也许还可以说,中国古代在“四民”之外,又多了一个“兵”。
请注意后世共和国刚立国时曾经有过的一个表述:工、农、商、学、兵。
我们深邃的历史必须要联系起来看,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
感谢教徒书友。
再次重申:本书不会太监。
说实话,在下已策划过本书的续集,而且还要用新的写作方式和引入新的内容。有点野心勃勃,见笑。一切还是等本书写完吧。
有件个人的小事,也是小爱好要做完,抱歉。
> 现在您应当能理解,为什么东一讲到要改帝国的兵役制度,文天祥和陆秀夫会有上述的询问。因为从忽略细节的角度上讲,汉代兵役组织上虽有不同,但在本质上,也是建立在朝廷给民授予土地的基础上。当现在的行朝给南来流民大规模分土地时,从前代的规制上讲,它就有了恢复征兵制的基础。
大宋过去的兵制承续的是唐末及五代的做法。
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于是,唐代后期和五代期间,就采用了“募兵制”。
所谓的“募兵”,就是招募自愿从军之人,这种做法的历史其实也很悠久,但作为朝廷正式的制度,它就比较晚。且以后世的眼光,它募来的军士,更相当于古代的职业军人。
《宋史》中的“招募之制”,就讲了它的主要内容。
东根据后世的做法,决定恢复帝国征兵制度,也就是要施行这个时代的义务兵役制。当然,他肯定也要对历代的举措做出很大的修正。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曾经施行的征兵制,存在很多的弊病。但他也并不准备取消“募兵制”。
在他看来,首先,帝国历史上兵役制度的这种改变,其实反映的是百姓负担的“役”,出现了一种积极的变化。因为过去百姓所要承担的兵役,现在由古代的职业军人来承担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故此,它的确有合理的一面。
他私下里还认为,“募兵制”的实施,其背后更有着人口的因素。因为当帝国的人口膨胀到一亿时,于这个时代再大规模的征发百姓,的确已经没有必要,要是真这么干,纯粹是在找骂。
我们就是从后世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真正的人口大国,它们固然在法律上保留了义务兵役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采取的“招募”。
东其实不完全认同“征兵制”强于“募兵制”的观点,因为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一个由真正自愿从军之人所组成的、并且以保家卫国为宗旨的军队,它的战斗精神不会比强制征兵而来的军队要差,反过来,很可能要高出很多。
他对宋代兵役制度真正诟病的,是其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气的改变。他认为,这才是对这个东亚帝国的未来,一个非常非常致命的打击。
因为自宋以后,武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它就造成了社会上之人,对其有着极大的排斥。
如果放眼世界各国,就没有哪个国家像这个东亚之国这样,在整个社会当中,尤其是士大夫中间,存在着一种对武人的强烈藐视。
“不过一武夫而已”,相应的是,民间更有了“好男不当兵”之语。
但请不要忘了,中国文字中的“武士”,“甲士”,“战士”等等,早已表明,他们过去都属于真正的“士”。
怕只怕孔夫子在地下是泪如雨下:咱可没教他们要自废武功。
宋、明之亡,恐怕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吧?
事实是,即使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并在南京保留了另一个国都的备份,仍然重蹈了大宋的覆辙。
如果把所有的罪过全怪在宋代的头上,这也并不全面,因为中国的历史必须要联系起来看。毕竟宋代立国有着五代十国背景,但历史的教训同样也必须汲取。
东固然重视蒙古帝国,但他却绝不存在畏惧。哪怕是提前百年到这个时代,没有原始的火炮和手榴弹,并且直接面对成吉思汗在世时全盛的蒙古帝国,他也依然如此。
因为本就知道点历史的他,即拥有后世的眼界,又还有这个时代的史料供他来琢磨,他就不难为帝国定下应对之策,包括以后的外来之敌。
只不过这小子实在是押不住,过于显得“雄才大略”了,即给同时代身边的人,也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迷。
--------------------------
关于明代的兵役制度,补充如下:宋代的“贼配军”,经元初给汉人分民籍和军籍之后,到明代发展为“军户”。
也就是你一旦从军,从此你的后人世代只能当兵,直到家人死绝了为止,因为这个军户是世袭的。明开国以后,他们在社会上地位的低下是显然的,所以在下有书中之言。
经宋、元、再到明,也许还可以说,中国古代在“四民”之外,又多了一个“兵”。
请注意后世共和国刚立国时曾经有过的一个表述:工、农、商、学、兵。
我们深邃的历史必须要联系起来看,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
感谢教徒书友。
再次重申:本书不会太监。
说实话,在下已策划过本书的续集,而且还要用新的写作方式和引入新的内容。有点野心勃勃,见笑。一切还是等本书写完吧。
有件个人的小事,也是小爱好要做完,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