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大明奸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多谢沈大人了。”
“不要这么客气。”沈子成回头看了看齐泰和黄子澄,却见两人都是一致沉默不语,不觉有些奇怪。问道:“为何这两位都不说话呢?”
齐泰身材颇高,穿着一袭蓝袍,站起身来说道:“这次兰溪会,齐某也想见识一下江南江北的诸多才子。因为开春礼部就有会试了。在下不才,也想在会试看一看自己的分量。所以,兰溪会此举,对在下和几位朋友都十分重要。大人在说这么重要的事。在下又怎么好意思插嘴呢?”
黄子澄笑了笑,接着道:“齐兄和方兄都客气了,二位都是进士之选。依我看啊,状元郎说不定都得在你们两位中间产生呢。”
沈子成哈哈大笑:“那倒是,三位都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要是包揽了三甲。岂不是给兰溪会做了个大大的广告?到时候,我也跟着沾光不少啊。”
齐泰尴尬了笑了笑:“包揽三甲可不敢想。只怕沈公子还不知道吧,在贵池有个少年郎,天纵奇才。年纪小小,今年也不过十五岁左右吧,文名那叫一个响亮。将来的成就必然非同凡响。”
沈子成诧异的问道:“居然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名字?比方兄还要出众?”
方孝孺惭愧的说道:“在下是心服口服的。那一位天才少年名叫黄观,我读过他的文章,说真的,读完了之后,在下只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还没有一个少年郎看得深刻。真是惭愧至极啊。”
沈子成差点没叫出声来,黄观这个人,名头实在太响亮了。要说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从唐朝到清朝,一共有十七位天才人物连中三元。其中,文状元有十五位。武状元两人。
这位黄观,就是十五位连中三元的文状元之一。如果说,他仅仅是连中三元,沈子成还真的未必能记得他的名字。因为十五个文状元嘛,沈子成能说出来的绝不超过三个。可黄观还有另一项丰功伟绩。黄观在不久后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这么强大的人物,也难怪方孝孺都自叹不如了。
不过,方孝孺却说道:“听先生说起,沈大人也是不世出的一位奇才,无论是在诗词,还是在见识上都有独到之处。想来,若是这世上还有人能和那天才的黄观比肩的话。就只有沈大人您了。”
沈子成傲然收下这句话,老子受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外加三年高中四年野鸡大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科理科均有涉猎。是标准的革命接班人。岂是这些连圆周率都背不到十位之后的人能比的?逼急了,哥们还会说英格丽是呢。你们除了之乎者也,还能扯点别的出来吗?
看到沈子成那趾高气昂的样子,苏坦妹忍不住好笑:“沈公子,将来若是有机会的话,见到那位黄观。你们可以切磋一下嘛。”
沈子成点了点头:“好的。有机会一定要切磋。”
几个人说着话,家仆就将早点送了上来,中国人还是喜欢在饭桌上谈论事情。气氛放得开嘛,虽然是早饭,还不好意思喝酒,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已经彻底放开了。沈子成笑呵呵的说道:“三位来到京都,住在哪里?”
“就住在城南的悦去客栈里。”齐泰放下油条,斯文有礼的答道。这里边齐泰的年纪稍微大一点点,方孝孺和黄子澄看起来倒都是二十三四的样子。
沈子成迟疑了一下,这几个人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并非一味的穷儒。更难得的是,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之中,这几个人斗表现出了相当高的道德面貌,几乎个个都被诛九族以上。但是没有一个人屈服的。这样的忠臣良才,就因为站错了队,就落得最后家破人亡的下场。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
沈子成有心要救他们一救,但是在这样的局势下,他们去参加科举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人生的规矩难道就要按照历史上的方向来发展吗?沈子成无奈的叹息道:“科举,科举,其实,一定要去考科举吗?”
“沈大人为何不喜欢科举?”方孝孺诧异的问道,科举之道已经实行了几百年,成了天下读书人跃出龙门的不二法门,像方孝孺,齐泰这样的才学,几乎就可以确定自己拿到一个功名,更是对科举充满了憧憬。听到沈子成这么叹息,不由得有些奇怪。
沈子成知道自己说错了话,笑着岔开话题:“我是因为自己没有参加过科举,虽然想起来有些伤感。本来,凭着我沈子成的真才实学,参加科举也不一定就会输给其他人。现在没走过科举这条路,倒像是很多人觉得我没有本事似的。”
这番话却引起了在座各位的认同,沈子成肚子里的墨水,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在别人看起来,沈子成能够得到宋濂等人的赞誉,和著名的才子才女们交好,这绝非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无论是齐泰方孝孺还是苏坦妹楚方玉,心中都觉得,沈子成没有参加科举就做了官,不但是名副其实的。还多留了一个进士的位置给其他人,实在是造福苍生的行为啊。
“沈公子的大才,我们都是知道的。”方孝孺真诚的说道:“有些嫉妒沈公子的小人,背后传说沈公子是溜须拍马,是攀附权贵才爬上高位的。那是小人的说法。我们都是绝不认同的。”
攀附权贵?沈子成眼前一亮,忽然想到把这几个读书种子救下来的方法,端起大碗,喝了一口米汤,沈子成笑呵呵的说道:“说真的,几位都有济世之才。科举是一定要考的。但是考完了科举,去哪里做官就有学问了。”
“哦?”这几个都是书生,对做官的事情有所了解,但也不是很深入。听沈子成这么一说,似乎有些门道似的。
沈子成缓缓的说道:“如今的大明跟过去的朝代不同。皇上分封了藩王,而且不日,藩王们就要外出就藩。第一批要出去的,就是秦王、晋王、燕王你们若是考中了进士,一般都是要先放到外地做官的。放到哪里?是吏部的安排,可能南下,可能北上。或许去了云南,也可能要去北平。别看都是做官,换个地方的差距就大了。”
沈子成掰着手指头数着:“第一,你们想留在京都做官,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做太子幕僚。但是你们不认识太子,无人举荐。这条路行不通。派到外地做官,就要和藩王打交道。现在就是我说的第二点了。”
看到大家伙儿的注意力都已经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沈子成笑道:“其二,藩王的品性不同。在他们的封地,他们就是说一不二的人物。皇上一般也不会去干涉藩王的事务。假如方兄去了秦王的封地做官。那就惨了。秦王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我说这话也不怕得罪他。像方兄这样的性格,做事一板一眼,按照规矩做事。不会让秦王高兴的。那方兄的政绩就很难说了。其实方兄自己对升官或许无所谓。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就是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有本事,就要尽量造福更多的人。而不是困守在一个小岗位上。”
“那沈大人的意思是”齐泰心中一动,抢着问道。
沈子成笑了笑:“吃吧,吃完了,我带你们去见一个人。”
就多谢沈大人了。”
“不要这么客气。”沈子成回头看了看齐泰和黄子澄,却见两人都是一致沉默不语,不觉有些奇怪。问道:“为何这两位都不说话呢?”
齐泰身材颇高,穿着一袭蓝袍,站起身来说道:“这次兰溪会,齐某也想见识一下江南江北的诸多才子。因为开春礼部就有会试了。在下不才,也想在会试看一看自己的分量。所以,兰溪会此举,对在下和几位朋友都十分重要。大人在说这么重要的事。在下又怎么好意思插嘴呢?”
黄子澄笑了笑,接着道:“齐兄和方兄都客气了,二位都是进士之选。依我看啊,状元郎说不定都得在你们两位中间产生呢。”
沈子成哈哈大笑:“那倒是,三位都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要是包揽了三甲。岂不是给兰溪会做了个大大的广告?到时候,我也跟着沾光不少啊。”
齐泰尴尬了笑了笑:“包揽三甲可不敢想。只怕沈公子还不知道吧,在贵池有个少年郎,天纵奇才。年纪小小,今年也不过十五岁左右吧,文名那叫一个响亮。将来的成就必然非同凡响。”
沈子成诧异的问道:“居然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名字?比方兄还要出众?”
方孝孺惭愧的说道:“在下是心服口服的。那一位天才少年名叫黄观,我读过他的文章,说真的,读完了之后,在下只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还没有一个少年郎看得深刻。真是惭愧至极啊。”
沈子成差点没叫出声来,黄观这个人,名头实在太响亮了。要说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从唐朝到清朝,一共有十七位天才人物连中三元。其中,文状元有十五位。武状元两人。
这位黄观,就是十五位连中三元的文状元之一。如果说,他仅仅是连中三元,沈子成还真的未必能记得他的名字。因为十五个文状元嘛,沈子成能说出来的绝不超过三个。可黄观还有另一项丰功伟绩。黄观在不久后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这么强大的人物,也难怪方孝孺都自叹不如了。
不过,方孝孺却说道:“听先生说起,沈大人也是不世出的一位奇才,无论是在诗词,还是在见识上都有独到之处。想来,若是这世上还有人能和那天才的黄观比肩的话。就只有沈大人您了。”
沈子成傲然收下这句话,老子受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外加三年高中四年野鸡大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科理科均有涉猎。是标准的革命接班人。岂是这些连圆周率都背不到十位之后的人能比的?逼急了,哥们还会说英格丽是呢。你们除了之乎者也,还能扯点别的出来吗?
看到沈子成那趾高气昂的样子,苏坦妹忍不住好笑:“沈公子,将来若是有机会的话,见到那位黄观。你们可以切磋一下嘛。”
沈子成点了点头:“好的。有机会一定要切磋。”
几个人说着话,家仆就将早点送了上来,中国人还是喜欢在饭桌上谈论事情。气氛放得开嘛,虽然是早饭,还不好意思喝酒,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已经彻底放开了。沈子成笑呵呵的说道:“三位来到京都,住在哪里?”
“就住在城南的悦去客栈里。”齐泰放下油条,斯文有礼的答道。这里边齐泰的年纪稍微大一点点,方孝孺和黄子澄看起来倒都是二十三四的样子。
沈子成迟疑了一下,这几个人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并非一味的穷儒。更难得的是,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之中,这几个人斗表现出了相当高的道德面貌,几乎个个都被诛九族以上。但是没有一个人屈服的。这样的忠臣良才,就因为站错了队,就落得最后家破人亡的下场。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
沈子成有心要救他们一救,但是在这样的局势下,他们去参加科举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人生的规矩难道就要按照历史上的方向来发展吗?沈子成无奈的叹息道:“科举,科举,其实,一定要去考科举吗?”
“沈大人为何不喜欢科举?”方孝孺诧异的问道,科举之道已经实行了几百年,成了天下读书人跃出龙门的不二法门,像方孝孺,齐泰这样的才学,几乎就可以确定自己拿到一个功名,更是对科举充满了憧憬。听到沈子成这么叹息,不由得有些奇怪。
沈子成知道自己说错了话,笑着岔开话题:“我是因为自己没有参加过科举,虽然想起来有些伤感。本来,凭着我沈子成的真才实学,参加科举也不一定就会输给其他人。现在没走过科举这条路,倒像是很多人觉得我没有本事似的。”
这番话却引起了在座各位的认同,沈子成肚子里的墨水,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在别人看起来,沈子成能够得到宋濂等人的赞誉,和著名的才子才女们交好,这绝非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无论是齐泰方孝孺还是苏坦妹楚方玉,心中都觉得,沈子成没有参加科举就做了官,不但是名副其实的。还多留了一个进士的位置给其他人,实在是造福苍生的行为啊。
“沈公子的大才,我们都是知道的。”方孝孺真诚的说道:“有些嫉妒沈公子的小人,背后传说沈公子是溜须拍马,是攀附权贵才爬上高位的。那是小人的说法。我们都是绝不认同的。”
攀附权贵?沈子成眼前一亮,忽然想到把这几个读书种子救下来的方法,端起大碗,喝了一口米汤,沈子成笑呵呵的说道:“说真的,几位都有济世之才。科举是一定要考的。但是考完了科举,去哪里做官就有学问了。”
“哦?”这几个都是书生,对做官的事情有所了解,但也不是很深入。听沈子成这么一说,似乎有些门道似的。
沈子成缓缓的说道:“如今的大明跟过去的朝代不同。皇上分封了藩王,而且不日,藩王们就要外出就藩。第一批要出去的,就是秦王、晋王、燕王你们若是考中了进士,一般都是要先放到外地做官的。放到哪里?是吏部的安排,可能南下,可能北上。或许去了云南,也可能要去北平。别看都是做官,换个地方的差距就大了。”
沈子成掰着手指头数着:“第一,你们想留在京都做官,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做太子幕僚。但是你们不认识太子,无人举荐。这条路行不通。派到外地做官,就要和藩王打交道。现在就是我说的第二点了。”
看到大家伙儿的注意力都已经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沈子成笑道:“其二,藩王的品性不同。在他们的封地,他们就是说一不二的人物。皇上一般也不会去干涉藩王的事务。假如方兄去了秦王的封地做官。那就惨了。秦王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我说这话也不怕得罪他。像方兄这样的性格,做事一板一眼,按照规矩做事。不会让秦王高兴的。那方兄的政绩就很难说了。其实方兄自己对升官或许无所谓。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就是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有本事,就要尽量造福更多的人。而不是困守在一个小岗位上。”
“那沈大人的意思是”齐泰心中一动,抢着问道。
沈子成笑了笑:“吃吧,吃完了,我带你们去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