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风起陇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夜已二更,这间位于丞相府西翼的房间仍旧不曾举烛。稀薄的月光从窗格缝隙流泻而入,略微稀释掉几丝粘滞的黑暗,成为屋子里唯一的清冷光源。一缕轻烟从墙角一尊蟠虺状的红铜香炉袅袅升起,在空中勾画出逶迤盘旋的轨迹,宛如一条解脱了束缚的飞龙,久久不散。
李平平静地端坐在茵毯之上,两只手搁在微微凸起的小腹,右手食指缓慢地摩挲着左手手背,目光凝固于案前茶碗釉青色的弧线。 一位仆役走上前来,掀开盖子,将刚煮好的茶水倒进茶瓮;深褐色的水激入瓮底,一股淡雅的茶香飘然涌出。李平的表情在升腾的雾气中变的有些模糊不清。
“大人,茶已经煮好了。”
李平没有说话,只是挥手让下人退下,然后为自己倒了一杯,慢慢地啜了一口。略带苦涩的香气在舌尖缱绻,让他在一刹那沉醉在莫名的感动之中,不由得双目微阖,身体微微颤动,四肢百骸说不出的惬意。他一直不太确定,品茶的乐趣究竟在于茶水本身还是那种一瞬间超离俗尘忘却世故的轻松感。
窗外的月光清澈依旧,李平搁下杯子,捋了捋自己斑白的胡须,唇边不经意滑出一声微弱叹息,胡须是一个男人的年轮,里面承载着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沉浮,也记录着时光洪流一去不回的感伤,逝者如斯夫……自己已经四十九岁,还差一年就是夫子所言知天命的年纪了。右手轻轻朝下捋去,指肚轻柔地滑过每一缕胡须,每一缕都让他思绪翻卷不已,彷佛翻阅着已然泛黄的史书,怀旧的思绪宛如静谧潮水般将这位蜀汉中都护逐渐淹没……
认识孔明有多少年了?
李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与孔明的初次会面是在建安十九年的成都。那时候他叫李严,只是个川中的降将,而孔明则是先帝麾下的军师中郎将。李严当时和其他刘璋旧部一样心中揣揣不安,不知在新政权下自己的位置究竟会是如何。所以当听说孔明将以刘备特使的身份前来安抚他的时候,李严第一个反应是紧张,以及由紧张而生的惶恐。
出乎意料,孔明一进府邸就主动趋前,微笑着搀起拜倒在地的李严,亲切地称呼他的字“正方”。这位三十四岁的中郎将有一种温软的亲和力,轻易就化解了他的不安。此前李严从未见过一个人的双眸如此生动地表达出这个人的心意与胸襟。孟子有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实在是最佳的注脚不过。
孔明对李严说,刘备希望李严和其他旧部能够明白,他对于川中旧将是异常重视的:没有任何猜疑,也不会采取什么抑压措施;正相反,新政权的巩固还需要倚重他们这些老臣,他们将是刘备政权的基石。孔明的声音如风吹浮砂,细腻缓慢,彷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这番话最终解除了李严的紧张,他不知道这是因为刘备的保证还是孔明的声音本身具有的魅力,不知不觉间自己就被说服了。
公事谈完,孔明又与李严畅谈了半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尤其是在治国理念上:两个人都坚信儒家德治只是宣传上的花哨;真正能够匡扶纲纪、整肃国政的惟有法家。当谈到新刘政权何以自持的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地齐声说道:“律科!”然后彼此相视大笑。
后来李严听说,孔明回去以后对他的评价是:“人如其名,人如其字。”很快,李严被封为兴业将军,并被孔明指名参与蜀科律条的编撰工作。那一段时间的共事真是让人难以忘记……
……李平强行把自己从怀旧的思绪中拉出来,却忘记了自己唇边那一丝天然的笑意。手中的茶碗边缘依然发烫,热气兀自蒸腾,茶香袅袅散出碗口,扑入鼻中。李严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自己再度沉浸在这沁人心脾的氤瘟氛围之中……
……章武三年,永安宫。李严垂手站在寝宫门前,双肩低垂,面沉如水,目光却注视着宫前的衢道。在他身后的大门内,蜀汉开国之君刘备正安静地渡过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严是在章武二年的十月被召到白帝城勤王的。在出发之前,他还是犍为太守,到达白帝城后,他却意外地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这个任命让李严既兴奋又惊讶:兴奋的是“尚书令”位卑权重,能够担当此任者莫不是皇帝的亲信之人,乃是极大的殊荣;惊讶的是,李严一直觉得自己虽然备受重用,但毕竟是降将,无论资历还是政治面貌都不够资格担当此任。
尤其让他挂心的是,身为丞相的孔明知道此事后又该做何想?要知道,朝野都认为“尚书令”这个位子孔明该是实至名归的,对此李严一直有种歉疚感。而在嗣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孔明与他之间全是公函来往,李严也无从揣摩他的态度。
到了章武三年初,刘备病情日渐沉重,孔明立刻赶往白帝城。李严一想到即将要以“尚书令”的身份面对他,就有些忐忑不安。他曾经问过自己是否会主动让贤,答案是否定的;在自己当“尚书令”的这几个月里,李严感觉到周围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截然不同了,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的满足。
这时候从远处的黑暗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严急忙抬起头去,只见一辆轻便马车从西方疾驰而来,马车的一角高高竖起一面金边紫底龙旗,这是最紧急的通行标旗。马车直接开到宫前,然后孔明从车中匆忙地走了出来。李严注意到孔明满身的灰尘,纷乱的鬓发以及那双急切、疲惫的眼睛,显然他是一口气从成都飞奔而来,换车不换人。
“孔明……”李严迎了上去,欲言又止。孔明第一句话就急切地问道:“主公何在。”李严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无声地指了指身后的大门。孔明低声说道:多谢正方。”然后急步迈进宫去,李严感觉到稍松了一口气,也随着孔明而去。
刘备吃力地抬起头,看了看垂头在榻前的孔明,又看了看跪的更远一点的李严;大约是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了,这位枭雄眼神异乎寻常地平静。他轻微地咳了一声,枯槁的右手蜷缩起来,把视线转向阴冷的天花板,缓缓说道:
“君的才能,比起曹丕来要强十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刘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语调如常,“如果我那儿子成器,就请尽心辅佐他;若他不成器,那就还不如让你来统治这个国家的好……”
刘备声音虽低,听在孔明和李严耳中却有如霹雳雷霆。跪在旁边的李严清楚地看到孔明全身一震,扑通一声全身伏在地上,颤声泣道:“微臣怎么敢不尽效犬马之劳,尽心辅佐少主,至死方休。”
李严这时心中猛然突地一下,他注意到,刘备的眼神越过孔明的肩头朝自己看了一眼。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撇,其传达的意义却再明显不过。李严只觉得自己的背上也被汗水溻透了,全身僵硬在原地动弹不得。
“正方。”
刘备又轻声呼唤道。李严赶紧趋向榻前,与孔明并肩而跪。刘备徐徐道:“朕封你为中都护,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以后,你和孔明二人就是我托孤之臣,汉室复兴的大业,就着落在你们肩上了……”
李严口称遵旨,却不敢转过头去看孔明的表情。他现在已经是掌管中军与外军的中都护了,控制着整个军队大权,俨然成为整个蜀汉唯一能与孔明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刘备的用意不言自明,不愧是一代枭雄,临终前也要下如此的心机。李严感觉到一种极为矛盾的情感在心中滋生开来。
次日清晨,刘备驾崩。李严找到孔明,对他说自己资历与能力皆不能胜任中都护之职,情愿交给孔明,自己回去继续做太守。孔明严厉地盯着他看了半天,才大声斥道:“正方,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先帝新死不过一日,怎么你就把他临终遗言抛诸脑后了?现在天下局势未定,你我同为托孤之臣,此时若你甩手而去,我独木岂能支撑汉室大业?... -->>
夜已二更,这间位于丞相府西翼的房间仍旧不曾举烛。稀薄的月光从窗格缝隙流泻而入,略微稀释掉几丝粘滞的黑暗,成为屋子里唯一的清冷光源。一缕轻烟从墙角一尊蟠虺状的红铜香炉袅袅升起,在空中勾画出逶迤盘旋的轨迹,宛如一条解脱了束缚的飞龙,久久不散。
李平平静地端坐在茵毯之上,两只手搁在微微凸起的小腹,右手食指缓慢地摩挲着左手手背,目光凝固于案前茶碗釉青色的弧线。 一位仆役走上前来,掀开盖子,将刚煮好的茶水倒进茶瓮;深褐色的水激入瓮底,一股淡雅的茶香飘然涌出。李平的表情在升腾的雾气中变的有些模糊不清。
“大人,茶已经煮好了。”
李平没有说话,只是挥手让下人退下,然后为自己倒了一杯,慢慢地啜了一口。略带苦涩的香气在舌尖缱绻,让他在一刹那沉醉在莫名的感动之中,不由得双目微阖,身体微微颤动,四肢百骸说不出的惬意。他一直不太确定,品茶的乐趣究竟在于茶水本身还是那种一瞬间超离俗尘忘却世故的轻松感。
窗外的月光清澈依旧,李平搁下杯子,捋了捋自己斑白的胡须,唇边不经意滑出一声微弱叹息,胡须是一个男人的年轮,里面承载着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沉浮,也记录着时光洪流一去不回的感伤,逝者如斯夫……自己已经四十九岁,还差一年就是夫子所言知天命的年纪了。右手轻轻朝下捋去,指肚轻柔地滑过每一缕胡须,每一缕都让他思绪翻卷不已,彷佛翻阅着已然泛黄的史书,怀旧的思绪宛如静谧潮水般将这位蜀汉中都护逐渐淹没……
认识孔明有多少年了?
李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与孔明的初次会面是在建安十九年的成都。那时候他叫李严,只是个川中的降将,而孔明则是先帝麾下的军师中郎将。李严当时和其他刘璋旧部一样心中揣揣不安,不知在新政权下自己的位置究竟会是如何。所以当听说孔明将以刘备特使的身份前来安抚他的时候,李严第一个反应是紧张,以及由紧张而生的惶恐。
出乎意料,孔明一进府邸就主动趋前,微笑着搀起拜倒在地的李严,亲切地称呼他的字“正方”。这位三十四岁的中郎将有一种温软的亲和力,轻易就化解了他的不安。此前李严从未见过一个人的双眸如此生动地表达出这个人的心意与胸襟。孟子有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实在是最佳的注脚不过。
孔明对李严说,刘备希望李严和其他旧部能够明白,他对于川中旧将是异常重视的:没有任何猜疑,也不会采取什么抑压措施;正相反,新政权的巩固还需要倚重他们这些老臣,他们将是刘备政权的基石。孔明的声音如风吹浮砂,细腻缓慢,彷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这番话最终解除了李严的紧张,他不知道这是因为刘备的保证还是孔明的声音本身具有的魅力,不知不觉间自己就被说服了。
公事谈完,孔明又与李严畅谈了半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尤其是在治国理念上:两个人都坚信儒家德治只是宣传上的花哨;真正能够匡扶纲纪、整肃国政的惟有法家。当谈到新刘政权何以自持的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地齐声说道:“律科!”然后彼此相视大笑。
后来李严听说,孔明回去以后对他的评价是:“人如其名,人如其字。”很快,李严被封为兴业将军,并被孔明指名参与蜀科律条的编撰工作。那一段时间的共事真是让人难以忘记……
……李平强行把自己从怀旧的思绪中拉出来,却忘记了自己唇边那一丝天然的笑意。手中的茶碗边缘依然发烫,热气兀自蒸腾,茶香袅袅散出碗口,扑入鼻中。李严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自己再度沉浸在这沁人心脾的氤瘟氛围之中……
……章武三年,永安宫。李严垂手站在寝宫门前,双肩低垂,面沉如水,目光却注视着宫前的衢道。在他身后的大门内,蜀汉开国之君刘备正安静地渡过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严是在章武二年的十月被召到白帝城勤王的。在出发之前,他还是犍为太守,到达白帝城后,他却意外地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这个任命让李严既兴奋又惊讶:兴奋的是“尚书令”位卑权重,能够担当此任者莫不是皇帝的亲信之人,乃是极大的殊荣;惊讶的是,李严一直觉得自己虽然备受重用,但毕竟是降将,无论资历还是政治面貌都不够资格担当此任。
尤其让他挂心的是,身为丞相的孔明知道此事后又该做何想?要知道,朝野都认为“尚书令”这个位子孔明该是实至名归的,对此李严一直有种歉疚感。而在嗣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孔明与他之间全是公函来往,李严也无从揣摩他的态度。
到了章武三年初,刘备病情日渐沉重,孔明立刻赶往白帝城。李严一想到即将要以“尚书令”的身份面对他,就有些忐忑不安。他曾经问过自己是否会主动让贤,答案是否定的;在自己当“尚书令”的这几个月里,李严感觉到周围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截然不同了,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的满足。
这时候从远处的黑暗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严急忙抬起头去,只见一辆轻便马车从西方疾驰而来,马车的一角高高竖起一面金边紫底龙旗,这是最紧急的通行标旗。马车直接开到宫前,然后孔明从车中匆忙地走了出来。李严注意到孔明满身的灰尘,纷乱的鬓发以及那双急切、疲惫的眼睛,显然他是一口气从成都飞奔而来,换车不换人。
“孔明……”李严迎了上去,欲言又止。孔明第一句话就急切地问道:“主公何在。”李严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无声地指了指身后的大门。孔明低声说道:多谢正方。”然后急步迈进宫去,李严感觉到稍松了一口气,也随着孔明而去。
刘备吃力地抬起头,看了看垂头在榻前的孔明,又看了看跪的更远一点的李严;大约是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了,这位枭雄眼神异乎寻常地平静。他轻微地咳了一声,枯槁的右手蜷缩起来,把视线转向阴冷的天花板,缓缓说道:
“君的才能,比起曹丕来要强十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刘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语调如常,“如果我那儿子成器,就请尽心辅佐他;若他不成器,那就还不如让你来统治这个国家的好……”
刘备声音虽低,听在孔明和李严耳中却有如霹雳雷霆。跪在旁边的李严清楚地看到孔明全身一震,扑通一声全身伏在地上,颤声泣道:“微臣怎么敢不尽效犬马之劳,尽心辅佐少主,至死方休。”
李严这时心中猛然突地一下,他注意到,刘备的眼神越过孔明的肩头朝自己看了一眼。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撇,其传达的意义却再明显不过。李严只觉得自己的背上也被汗水溻透了,全身僵硬在原地动弹不得。
“正方。”
刘备又轻声呼唤道。李严赶紧趋向榻前,与孔明并肩而跪。刘备徐徐道:“朕封你为中都护,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以后,你和孔明二人就是我托孤之臣,汉室复兴的大业,就着落在你们肩上了……”
李严口称遵旨,却不敢转过头去看孔明的表情。他现在已经是掌管中军与外军的中都护了,控制着整个军队大权,俨然成为整个蜀汉唯一能与孔明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刘备的用意不言自明,不愧是一代枭雄,临终前也要下如此的心机。李严感觉到一种极为矛盾的情感在心中滋生开来。
次日清晨,刘备驾崩。李严找到孔明,对他说自己资历与能力皆不能胜任中都护之职,情愿交给孔明,自己回去继续做太守。孔明严厉地盯着他看了半天,才大声斥道:“正方,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先帝新死不过一日,怎么你就把他临终遗言抛诸脑后了?现在天下局势未定,你我同为托孤之臣,此时若你甩手而去,我独木岂能支撑汉室大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