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元宵节收假后,各衙门进入了繁忙状态,汪太后对内阁的交代,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加上年前的全覆盖谈心谈话,大家都精神振奋:难得有这么个想干事的,那就乘势而上吧。当然只是上书,反正太后说了,不打板子更不杀人,免得用自己的名声去成全别人的名声;剩下的,采纳不采纳都没什么要紧,以后能在史书上留一笔就成。
汪舜华和内阁都忙着看奏疏,她把看上去不错的划了线,吩咐摘抄下来;可惜自己的想法只能在心里勾勒,不能写下来、画下来,更不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否则,得罪了全世界,她会死的很惨。
二月初一日,第一道特赦的圣旨正式发布,汪舜华特地到奉先殿祭拜了祖宗——主要是太祖和太宗,这两位干的比较多;同时遣官祭祀太庙、长陵、献陵、景陵、怀陵,然后带着皇帝在奉天殿举行了大朝会。圣旨写明,乐户、惰民、丐户、疍户等特殊工种,除去贱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与此同时,原先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同时作为官方妓院的教坊司被撤销,另设乐府,依旧隶属礼部,其实也就是换了个名目。
当然职能还是增加了。乐府除了负责宫廷中和韶乐事务,还要采集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与此同时,戏曲的演出管理也归这个部门。
文武大臣三呼万岁,其实风声从去年底传出来,已经透露了很久,自然当天就收到了不少贺表;宫外更是热闹,无数百姓跑到长安门外伏地拜谢——主要是汪太后在民间的风评确实不错,何况这也确实是大好事,尤其乐户真情实感,演技又好,他们哭的昏天黑地,带动周围知情的不知情的一起哭。
汪舜华登上五凤楼向大家挥手,派太监传谕说:“朝廷将加紧研究,争取早日完成取消贱籍工作,让大家有出路、有着落。”
这回大家是真的被感动了,叩谢不止、哭声震天,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如果不是宵禁,肯定会闹一晚上。
光有希望是不行的,否则希望多了就成了失望,进而累积成怨恨。
必须要让人树立对朝廷、尤其是对她的信任。
立木为信。只有朝廷有了威信,各项改革才有了强有力的推动;否则政令不通,她也不过孤家寡人。
信任,是比黄金都珍贵的东西。
接下来一件事就很挠头了:干部年轻化的问题。
现在官员确切的说中央官员老龄化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汪舜华对自己工作狂的属性有相当明确的认知,也知道未来官员们将要承受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不用她提,胡濙等已经三番四次上书,要求退休,颐养天年。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只要是他自己提的,汪舜华批准了,那谁也说不了什么。
但汪舜华想的不只是如此,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一是其他官员的想法,她刚临朝,就调整了一大批官员,人家会怎么想?毕竟三年不改其政的规矩摆在那里;其次人才培养的问题。后代有党校、干部行政学院,现在只有翰林院,只负责编修国史和给皇帝上课,而不给普通管员上课;同时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交流的力度不够,尤其是翰林院等部门的官员,一辈子都在北京供职,不了解民间疾苦,偏偏他们是阁臣的预备役。这些老臣,历事几朝,经验丰富,如果让他们来给年轻官员上课,绝对是互利共赢;如果以后优秀的地方官员入京,能够来给这些衙门里的官员上课,相信他们也别有感触,地方官责任感和荣誉感也会提升很多,干事创业也就更有激情了;当然,翰林等部门的官员理论功底深厚,文字功夫扎实,也可以让他们去上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督察院也可以去进行廉政教育;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余热,备天子顾问。
汪舜华把这个意思和内阁、六部和督察院商量,大家都觉得有点意外,而且觉得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汪舜华坚持:这... -->>
元宵节收假后,各衙门进入了繁忙状态,汪太后对内阁的交代,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加上年前的全覆盖谈心谈话,大家都精神振奋:难得有这么个想干事的,那就乘势而上吧。当然只是上书,反正太后说了,不打板子更不杀人,免得用自己的名声去成全别人的名声;剩下的,采纳不采纳都没什么要紧,以后能在史书上留一笔就成。
汪舜华和内阁都忙着看奏疏,她把看上去不错的划了线,吩咐摘抄下来;可惜自己的想法只能在心里勾勒,不能写下来、画下来,更不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否则,得罪了全世界,她会死的很惨。
二月初一日,第一道特赦的圣旨正式发布,汪舜华特地到奉先殿祭拜了祖宗——主要是太祖和太宗,这两位干的比较多;同时遣官祭祀太庙、长陵、献陵、景陵、怀陵,然后带着皇帝在奉天殿举行了大朝会。圣旨写明,乐户、惰民、丐户、疍户等特殊工种,除去贱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与此同时,原先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同时作为官方妓院的教坊司被撤销,另设乐府,依旧隶属礼部,其实也就是换了个名目。
当然职能还是增加了。乐府除了负责宫廷中和韶乐事务,还要采集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与此同时,戏曲的演出管理也归这个部门。
文武大臣三呼万岁,其实风声从去年底传出来,已经透露了很久,自然当天就收到了不少贺表;宫外更是热闹,无数百姓跑到长安门外伏地拜谢——主要是汪太后在民间的风评确实不错,何况这也确实是大好事,尤其乐户真情实感,演技又好,他们哭的昏天黑地,带动周围知情的不知情的一起哭。
汪舜华登上五凤楼向大家挥手,派太监传谕说:“朝廷将加紧研究,争取早日完成取消贱籍工作,让大家有出路、有着落。”
这回大家是真的被感动了,叩谢不止、哭声震天,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如果不是宵禁,肯定会闹一晚上。
光有希望是不行的,否则希望多了就成了失望,进而累积成怨恨。
必须要让人树立对朝廷、尤其是对她的信任。
立木为信。只有朝廷有了威信,各项改革才有了强有力的推动;否则政令不通,她也不过孤家寡人。
信任,是比黄金都珍贵的东西。
接下来一件事就很挠头了:干部年轻化的问题。
现在官员确切的说中央官员老龄化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汪舜华对自己工作狂的属性有相当明确的认知,也知道未来官员们将要承受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不用她提,胡濙等已经三番四次上书,要求退休,颐养天年。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只要是他自己提的,汪舜华批准了,那谁也说不了什么。
但汪舜华想的不只是如此,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一是其他官员的想法,她刚临朝,就调整了一大批官员,人家会怎么想?毕竟三年不改其政的规矩摆在那里;其次人才培养的问题。后代有党校、干部行政学院,现在只有翰林院,只负责编修国史和给皇帝上课,而不给普通管员上课;同时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交流的力度不够,尤其是翰林院等部门的官员,一辈子都在北京供职,不了解民间疾苦,偏偏他们是阁臣的预备役。这些老臣,历事几朝,经验丰富,如果让他们来给年轻官员上课,绝对是互利共赢;如果以后优秀的地方官员入京,能够来给这些衙门里的官员上课,相信他们也别有感触,地方官责任感和荣誉感也会提升很多,干事创业也就更有激情了;当然,翰林等部门的官员理论功底深厚,文字功夫扎实,也可以让他们去上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督察院也可以去进行廉政教育;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余热,备天子顾问。
汪舜华把这个意思和内阁、六部和督察院商量,大家都觉得有点意外,而且觉得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汪舜华坚持: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