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洛水东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赶回吴郡,看着石崇为之前的事还受着打击,为免那些无处可去的女子在这里碍眼也就一并带走。同时又劝石崇说吴郡士族仰慕他已久,若此次以散心的名义同去,这些大族自会殷勤招待。可是诸葛京之前把这边调查的案卷整理后离去已经月余,石崇一想到王恺会从旁干预就总觉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哪里还有心情南去消遣。但先前王老板已帮过好大的忙自己又不好直接拒绝,就让刘秋代自己陪着南去,应酬下那些士族大户。
刘秋第三次南来吴县,船没有进城,而是顺着运河绕到城东南之外的金泾湖边。下了船来,一处宅院在岸边显现出来,其中遍植绿竹,翠色欲滴,显露出主人的君子之气。小僮见是王老板来了忙引入府中,另一边又跑到里面通报。不到片刻,一个中年男子在家僮引领下来到厅内,只见这人年纪大约三十开外,一袭褚黄的袍子,宽衣大袖,虽人到中年但显然保养得很好,皮肤光洁白皙,头顶一块蓝色纶巾束首,颌下三缕短须,一看便是儒雅之士。看见王老板,远远抱拳道:“肥庄带着贵客和一众美女胆气倒壮了起来,连招呼都不打就往人家宅邸里直闯。”
刘秋不想王老板还有这样一个雅号,却见他回道:“这次虽没能邀请石大人一同前来,但刘公子也足以使您宅上蓬荜生辉。”王老板说着又引着那人给刘秋介绍,“刘公子,这位是吴郡名士顾彦先,顾家也算得吴郡第一大族。这位是山阳公刘瑾的公子刘秋,说起来您可能不知,后来还是陶侃与我讲过,他竟是张天师的下山的高徒,我们可要多多请教呢。”
顾荣看了看这位青年,讶然道:“你说的天师可是多年前南渡龙虎山修道的张天师吗?”
那胖子答道:“正是。”
顾荣忙施礼道:“请公子恕在下眼拙,不想有如此稀客来访。”
刘秋连忙还礼,过了一会才想起这顾荣就是当年父亲曾提及过的江左顾家大族,于是说道:“在下眼拙,居然未曾识得当年身为‘五俊’之一的顾公,今日相见真乃三生有幸。”
几人分别落座,顾荣让仆人端上茗粥,“这南方的茶饮不知道是不是喝得惯,公子可以尝尝看。”
刘秋初到江左,就小心地喝了一口,只觉这茶粥多少有些苦涩,但过一会又觉得爽快许多。肥庄见他这么快便适应,就说道:“北人多不擅饮茶,都宁可去喝井水或者米酒,想不到公子竟和我们南人一般适应。”
刘秋放下茶碗,对王老板拱手一笑,“在下年幼时曾随师父在豫章、鄱阳等地采茶烹煮多年,今日饮得此茶只觉格外甘甜,不知是何处好水。”
顾荣见刘秋初次见面就如此好说话,脸上也即和缓许多,“总以为公子初来江南不解风情,想不到您早已熟门熟路了。这水取自百里外的历山石泉,故而有些不同。”
肥庄又接着说道:“历山的泉水多用来做佳酿,顾公难得用来烹茶,想来是要茶不醉而自醉了。”
顾荣举起盏道:“说到饮酒,我便想起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刘伶之言虽是狂放,但于我等不仕之人最是恰当。”
刘秋见他似有所指,也举起茶道:“竹林七贤因朝政动荡,避世山林,而这当中数刘伶最是嗜酒如命。顾公清省,怎可以此自比。”
顾荣端着茶盏走到刘秋面前,慨然道:“公子莫要笑我,我怎有竹林七贤的旷达不羁,孔子云‘学而优则仕’,我们不过是吴国故臣,空有一腔热血而不被当今朝廷重用,只能在此乡野隐居避世罢了。”
刘秋知他落魄心有不甘,就以茶敬道:“顾公之才名震东南,想来必不会长久埋没。”
顾荣叹道:“这江左大族有几个世家子弟甘愿天天躲在家中呢,不过是当今时局如此,朝中只用北臣罢了。”
实在无法劝解,刘秋只好说:“这次晚生也是沾了石大人的光才能在此得见先生这样的大儒,只是此次前来本要将那十几名女子安顿贵府,但不知顾公要为她们寻得什么去处呢?”
顾荣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过,转身回到席上,淡淡说道:“我这宅邸总还有十几亩地的范围,其他地方还有别墅,安排下十几个人并不在话下,无非是些吃穿的开销。”
而后温和地看看刘秋道,“这几年天下已是晋家的了,但朝廷总抱持南北之见,少用我们吴人,现在北人又常南下掠夺货物人口。只有石大人和公子是这其中少有的异类,让我们铭感于心。前次王老板已和我说过石大人心志抑郁,就想着让他来我这边小住几日。不过公子既肯赏光来此,在我这就多住些日子,临行前我已让王老板和石大人打过招呼,他那里现下无事,公子待过了年再回去便是。”
没想到自己平常之举竟被这些江南士族感恩戴德,想来平时没少受朝廷的气,更没想到的是这一来竟被石崇放了数月的假,刘秋正欲再问上几句,一旁的王老板又打断他道:“公子不必再多言,我已和顾公商量过,难得您这几次帮忙周全,省了我们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后没让我们受到牵连已是极为难得。公子暂且住下,这宅邸宽大不说,门口还有湖,县城离得也不远。公子若是想要找姑娘解闷,知会一声便是。”
刘秋知道再无法拒绝,只有领受这好意在顾家长住下来。
顾家本为一方望族,又建在城郊,故而宅邸非常之大。宅中多用树木、亭榭、奇石,但日复一日地居于其中,总难免乏味。还好门口就是大湖,这几日刘秋觉得烦闷便外出游玩,岸边找了艘小舟,就自顾自地向湖中划去。
此时已是初冬,湖中只剩下些残败的莲叶,倒是一片枯黄的芦苇随风飘荡,很有一番情致。刘秋没有多想,只缓缓向苇荡划去。一进苇丛就难再分清方向,但小舟只管在里面乱逛,偶尔还会惊起一只野鸭。就这样漫无目的地不知道划了多久,直到芦苇丛在身后散去,眼前却出现一座小岛。刘秋好奇心大起,尽力向前划去,眼看岸边近在咫尺,船却忽地怎么也划不动了,只管在水中荡着。正诧异间,船头猛地摇了一下,居然从水中翻上来一人横躺在船头。
这小船也就仅能容纳二人,剧烈晃动之下,刘秋差点连自己都荡入水中,情急之下连忙后仰,用手扶住船帮才算稳住自己。过了好一会儿小船平稳下来,刘秋喘着粗气仔细打量起这不速之客。那人好像看不见他一样,用手肘撑着船头,待了一会不知从哪里摸出几株草来,拔去草叶只剩下膨大而扁圆的根茎,一边瞅着刘秋一边就半躺在那里吃了起来,边吃还边把外面黑褐色的皮咬下来噗噗地吐到水里。刘秋这才发现船头的居然是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初冬的天气水已经足够凉,他暗暗惊讶这孩子居然能潜在冰凉的水中不被自己发现,要不是跳上船来无论如何也难被发现。
四周不时有冷风吹来,孩子湿漉漉的身上多少有点打颤,眼看他吃完手里的东西,冲着刘秋说:“哎,看够没有,还不赶紧靠岸,想冻死我么。”
刘秋心想这是哪里冒出来的野孩子,招呼也不打就跑到别人的船上,不过也总不能眼看着他冻死,只能拿起桨划着靠岸。船还没抵着岸边,小孩一跃而上,钻进草丛就不见踪影。刘秋于是只能把船系在水边的石头上,也跟着上岛。这岛不大,远远的能望见另一端,看上去并没什么人住。岸边都是些芦苇、菖蒲之类的水草,岛中则是些青绿树木。
正在傻傻地打量着小岛,那个孩子却又从草丛里钻出来,身上不知从哪里换了一身干衣服,刚换下来的湿衣裤拎在手里,随手拣了些干树枝,又抓了把干草,架起衣服就升起火来。看了看一旁的刘秋便道:“别傻站着,你不冷啊。”
刘秋心想这孩子看着不大,脾气倒还不小,不过湖面上划了小半天的船,被风吹得也确实有些冷,就来到小孩对面,坐到火堆旁伸出手烤起火来。小孩又从草丛中摸出一个鱼蒌,盖子上放着一小把他刚才吃过的那种不知名的草,随手扔了几颗给刘秋,又从蒌里捡出两条鱼来,用树枝穿上烤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看刘秋拿在手里没动,就说道:“地栗很甜的,你尝尝看。”说完,把鱼架在火上,走过来帮刘秋拔去了草叶,又递给他道:“你北方来的吧,你们北方人也管它叫马蹄,甜得很。”
刘秋学着他之前的样子咬去外皮,里面的白色的肉质果然甜脆,终于想起开口道:“你是哪家的孩子,怎么知道我是北方来的?”
小孩又拿起鱼烤起来,“我不光知道你是北方来的,还知道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
刘秋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孩子说道:“我们这的人都生在水边,即使是县城的人也吃过这水里的地栗,只有北方来的人不认识这东西。湖边人家常在湖面上谋生,有的还要到更远的河浜里行船,脸上都被风吹得黑黢黢的,只有你这大家的公子才会保养得这么白嫩。”
刘秋又打量了孩子一眼,只见他脸上有些污泥,刚大量活动后肤色虽有泛红,阳光之下确实还能照出一点黑色。只好笑着说:“在下的确来自北方,家中虽不算什么大户,但不识五谷却让阁下笑话了。”
说话间小孩儿手中的鱼已经熟了,从身上掏出一小撮盐面撒在上面,又转身拔了几片紫红的草包在上面递给刘秋。此时已经正午,刘秋划了小半天的船又被这孩子拖上小岛,也实属有些饿了,就接过鱼说了声“谢谢”。
小孩儿拿起另一条烤好的鱼说道:“听你说起来也是读书人家,怎么连别人姓名都不问就直接吃上了?”
刘秋心想,我刚才问你也没告诉我啊,再说你跑到我船上也没问我是谁啊。不过毕竟吃人家手短,对方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没办法计较,只好放下鱼道:“请问阁下如何称呼。”
这孩子歪着头想了想说:“不如你就叫我云儿吧,嗯,就是天上飘的云。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刘秋暗想,让我问名字就给了我个小名,这孩子真是招惹不起,只好答道:“在下刘秋,河内山阳人氏。”
云儿嘴里嚼着鱼肉说道:“行了,我们这就算认识了,以后你可以来岛上找我玩,我虽不是每天在岛上,不过多半也在的。”
不在还要让刘秋来玩,而且这么个长满枯草冷飕飕的荒岛有什么可玩的?不过刘秋已经开始有点习惯云儿不着调的性格,就答应下来:“好啊,反正我平时闲着也没事,空下来时就来这找你。”
坐了一会,吃完鱼,太阳已经开始西斜,刘秋在湖上待了半天本就感觉有点冷,怕下午日头西去后会更加冷些,就辞了云儿驾上小舟划回顾府。
府中虽然供应无虞,但过了几日又觉得无聊,刘秋于是又想起岛上那个野孩子。想到冰凉的湖水和湖面的冷风,刘秋到后院厨房要了一壶米酒,背了酒壶出得顾府就划着小船奔小岛而来。
这次当然没再看见云儿从水里跳出来,刘秋就沿岛划了一圈。小岛的形状像一只半环形的钩子,开口朝向西南,东西和南北长都不超过八百步。刘秋弃舟登岸,拨开岸边的芦苇丛往深入走去,几十步后爬上一个小坡,眼前出现密布的树木,林荫间一条小路蜿蜒向前,顺着小路向前不远,树下赫然出现一间茅草小屋。刘秋心想,这大概就是云儿的住处了。在门口喊了两声,里面没人,于是就推开木门进去。借着门口射进的日光隐隐可见里面茅草床铺、泥土炉灶、粗布衣物、陶土器具都一应俱全,除了有些简陋破旧,生活倒是足够,也不知道云儿如此小的年纪哪里搞到这些东西。
转身来到屋后,正想着周围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只觉得脚下踩到软软的东西,低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条四五尺长的大蛇,全身青灰足有胳膊粗细。几乎与此同时,刘秋反射性的向后一跳,但蛇似乎并没发现他,仍旧原地一动不动。正在这时,一个人影从树上跳下,紧跟着嗖的一声,一支竹竿重重地打向蛇身。刘秋抬头一看,原来是云儿拿着竹竿从树上跳下来。小孩儿又连续打了几下七寸,蜷缩的蛇身终于柔软的散开来,于是又小心地把它挑起来,冲着刘秋说道:“如今天已转冷,蛇有点冻僵,大概是我这暖和一点,它才跑到我这避寒。也是你运气,不然就算小命保住,今天也只能躺着回家。”
从看到蛇再到云儿出现,几乎都在转瞬间发生,刘秋在一旁还没缓过神来,这孩子却拉着他道:“今天你来得正好,我们中午不用吃鱼了。”说着就支起篝火,折了竹枝从蛇中间穿过,架在火上烤起来,转身又回到茅屋内抱出一捧芋头埋在篝火下面。
刘秋坐在一旁问到:“云儿,你小小年纪就会这么多东西,换作是我还不知道怎么才好。”
孩子白了他一眼,“这有什么,我们水边长大的人家这些都是从小就会。”
“可是你一个人住在这荒岛上,你家里人不知道么?”刘秋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出这个有点尖锐的问题。
孩子没理他,只是转了转火上的蛇,“我自己愿意住这还不成么?”
看着火上烤着的蛇,又想起上次的烤鱼,刘秋回忆起之前陶侃在船上做的鱼脍,说道:“云儿,我看你每次都是烤着吃,南人不是都吃鱼生的么,那样比烤起来要简单许多。”
孩子撇了撇嘴说:“哪个乡巴佬教给你吃鱼生的?那玩意儿吃多几次肚里容易生虫,即使用上紫苏和生姜也难免。平时要不是实在没办法生火又没其他东西吃,谁会吃那东西。”
刘秋有点担心上次吃的陶侃的鱼脍,不过又宽慰自己没那么容易中招。架上的蛇不断地渗出油来,落在火上发出滋滋的响声,云儿掏出些盐末儿撒在上面,又从屋内取了些上次烤鱼的叶子放在上面。
刘秋忍不住问道:“敢问这是什么叶子,上次吃起来感觉鱼的味道鲜美许多。”
云儿答道:“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紫苏啊,你们大家公子真的是平日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用自己做。”
蛇肉已经差不多熟了,云儿从腰间抽出一柄小刀把蛇连同里面的竹枝从中间切断,递了半条给他。刘秋小心地尝了尝,味道正好,想起刚才在屋内看到有陶碗就进屋取了两只碗,从后背摘下酒壶,倒了一碗米酒端给孩子。
云儿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酒壶,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没想到你还这么有心,这岛上什么野味都有,就是搞不到御寒的水酒,这次就着蛇肉身上能暖和好多。”
刘秋晓得他平日在岛上吹惯寒风需要喝些酒来暖身,不过还是叮嘱道:“你年纪尚小,就少喝一点,只这一碗今天就别再喝了。”
云儿显然大为不满,“年纪还小,你知道我几岁了?”
刘秋知道这孩子的脾气招惹不得,马上找了个借口:“这一壶酒是专门带给你的,别一下全喝光了,剩下的你留下自己慢慢喝。”
云儿显然对他的话题转移很满意,“好吧,那今天我们就只喝一碗。”
吃了肉,喝完酒,云儿从下面火堆里扒出芋头,拍去上面的土,掰开的芋肉香气扑鼻。刘秋也找根树枝拨出一个,拿在手里反复掂了几下,又吹了吹才扒开外皮。
云儿笑道:“还好,不然我以为你连芋头都不会吃呢。”
刘秋没好气地笑着说:“以前和师父在山上时,总会备一些以解不时之需,平时我们也常烤来填肚子。”
云儿问道:“看你年纪不大,想不到还修行过。”
刘秋又掂了掂手里的芋头,“不过就是跟着师父在山里帮忙干干活,空时也读些书,算不得修行。后来师父就让我下山,其实待在他身旁那么多年,平常也就洒扫、烧饭、读书而已。”
又吃了几个芋头,云儿拍拍肚子,“行了,已经吃得够饱了,今天谢谢你的酒,以后你再来就吹响这个来找我。”
说完手里甩了个东西过来。刘秋接过一看,是段竹节做的哨子,试着吹了吹,声音还比较悦耳,就扬了扬手里的竹哨往岸边走去。
不知不觉间已到腊月,顾府上下都在准备年下一应物件,后院挂了满满的腊肉腊鱼,下人们有的赶着做灯笼,有的忙着晒年下用的谷物和豆子,管家也到县里赶集去买布匹锦缎。
虽然只见过两次,刘秋还是多少惦记岛上的野孩子,这么冷的天气在小岛上想必会很艰难吧。于是同管家要了件棉袍和几条腊肉,又拿了两壶米酒,驾舟向着岛上而去。
到了茅屋,里面没人,刘秋只好把手里的东西放在屋内。来到屋后,从袖子里摸出云儿的竹哨吹了起来。反复吹了数次都不见云儿出来,刘秋想莫不是离得远了没听到,就多走了几处,可吹了半个时辰竟仍然无人。无奈之下,只得一边吹着竹哨一边沿着岸边的芦苇丛向小舟摸去。
眼看就要走到系船的位置,刘秋忽地感到身边的芦苇动了几下,便用手拨开苇叶向里张望。里面的芦苇朝着水边倒伏了下去,虽然视线被挡着看不见后面有什么,但基本可以判断是人或是什么比较大的东西。刘秋只好高一脚低一脚地踩着草丛一点点向水边挪动,生怕不慎踩入冰冷的湖里。当他终于伸手拨开挡在面前的那片草丛时,才发现云儿一只手扒着苇丛,半个身子还浸在湖水里。刘秋这时也顾不得许多,直扑过去把他掺起来,一点点拖向岸边小坡上。
云儿的脸色已经苍白,手也冰冷,幸好还有呼吸。刘秋急忙把他抱起来往小屋奔去,放在床上,急急忙忙出屋去拾树枝和干草,用了一柱香的功夫才燃起一堆火来。本想把孩子抱到火堆旁,跑进屋才发现云儿不知哪来的力气自己已经换好了干衣服,只有领口还敞开着,蜷着身子躺在被当作床的一堆干草上。刘秋帮他把衣服系好,又把带来的棉袍套上,抱着他出来坐在火堆旁,坐了一会又想到要弄些水来,就把他放下靠着一棵小树,自己到屋内取了瓦罐到湖边舀了水架在火上烧水。烧开了水抱着孩子喂他喝了一碗,又过了一会,总算脸上的颜色和缓了起来,便又把他抱在怀里,直到他又迷迷糊糊地昏睡过去。
刘秋到屋子里翻看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从墙角的篮子里找到一块生姜和半篓的芋头,想到之前云儿一直用的紫苏,小时在山上师父曾讲过紫苏和生姜都可以用来治疗伤寒,就到屋外从他一直拔紫苏的地方找了几株,把它和生姜用小刀切开扔到火上的水罐里,又把芋头埋在火堆里。
忙活了半天已到中午,云儿的身体也热了起来,刘秋喂他喝了几碗熬的汤水,又剥了几个芋头给他吃下。好一会儿过去,这孩子已不再昏睡,只是眼神还有些迷离。
刘秋对他说道:“怎么大早上一个人泡在水里,这么冷的天你不会又在潜水吧。”
云儿把头扭向一旁,“早上起来本有些着凉,水里凫了一会儿看到条大鱼,在水中追了它几圈不想又游不动了,等到快到岸边身上已经冰冷起来,最后很勉强才爬到草丛。”
刘秋把他又抱到怀里,有些疼惜地说道:“你才多大,这么冷的天湖面就差结冰了,平常人都不敢下水,你倒胆大,还敢在里面潜水。”
大概也是平时都一个人久了,生病也没人理,虽然刘秋年纪也才二十出头,这孩子还是顺从地依偎在他怀里。一下午就这样过去,看着天黑下来,刘秋又喂了他些汤水和芋头。想到夜里不知道会不会又有反复,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刘秋就这样拥着他在火堆旁守了一夜。
第二天已经大亮,刘秋才醒过来,昨晚熬到半夜看云儿没再反复才渐渐睡着。这时云儿已经不在身旁,刘秋于是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低头才发现篝火上的瓦罐里已煮了米粥,阵阵香气直扑而来。云儿从屋内出来,手里拿了两个陶碗,碗里各有几条鱼干,粥倒进碗里,又递过双筷子,这早餐就算齐了。
刘秋看着碗里黑色的米粥问道:“云儿,你从哪里搞来的黑色稻米?”
云儿喝了两口粥说:“这是菰米,我在岛南面水边种的,秋天收了一直存着,鱼干也是以前晒的。”
刘秋暗叹这孩子小小年纪如此能持家,将来必然了得。正想着,小孩说道:“谢谢公子的腊肉和米酒。过一段我要离开这一段时间,公子不必再来岛上看我。”
刘秋放下汤碗,讶然道:“怎么突然想到要走?难道是要去县里看大夫吗?”
云儿这次出奇地没有回怼,“只是出去一段时间,下次回来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如果有机会,以后我们还会再见。”
听了这段和云儿年龄明显不符的话,刘秋有点恍惚,仿佛面前坐着的不是刚十几岁的孩子,而是一个老者或是看透世俗将要隐居的中年人。
云儿以为刘秋是在难过,也有些感怀,“‘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公子如还记得这江南的味道,总还是会南来的。”
刘秋听罢身躯一震,这是《诗经》里的《汉广》,断不是普通渔家的野小子所能随便诵出的,不过想想手里端的是连自己都没见过豪门大族才能享用的菰米粥,还有这孩子对紫苏这些自己只听过没见过的东西如家常般熟悉,就知他并不简单。不过既然他不愿意透露身世,这个时候也就不便再追问下去,只好应付道:“虽然相处几日,倒也熟了,一说到离别反而突然不知如何是好了。”
小岛到顾府虽不到数里,刘秋这船却划得分外吃力,天快黑了才回到府上。第二日,顾家的小僮找到刘秋,说一早门外一个小哥点名送给他一条鲜鱼,刘秋拿给后厨,一问才知道是鲈鱼,心中知道必是云儿送的,只是狐疑他是如何知道自己住在这里的。
要赶回吴郡,看着石崇为之前的事还受着打击,为免那些无处可去的女子在这里碍眼也就一并带走。同时又劝石崇说吴郡士族仰慕他已久,若此次以散心的名义同去,这些大族自会殷勤招待。可是诸葛京之前把这边调查的案卷整理后离去已经月余,石崇一想到王恺会从旁干预就总觉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哪里还有心情南去消遣。但先前王老板已帮过好大的忙自己又不好直接拒绝,就让刘秋代自己陪着南去,应酬下那些士族大户。
刘秋第三次南来吴县,船没有进城,而是顺着运河绕到城东南之外的金泾湖边。下了船来,一处宅院在岸边显现出来,其中遍植绿竹,翠色欲滴,显露出主人的君子之气。小僮见是王老板来了忙引入府中,另一边又跑到里面通报。不到片刻,一个中年男子在家僮引领下来到厅内,只见这人年纪大约三十开外,一袭褚黄的袍子,宽衣大袖,虽人到中年但显然保养得很好,皮肤光洁白皙,头顶一块蓝色纶巾束首,颌下三缕短须,一看便是儒雅之士。看见王老板,远远抱拳道:“肥庄带着贵客和一众美女胆气倒壮了起来,连招呼都不打就往人家宅邸里直闯。”
刘秋不想王老板还有这样一个雅号,却见他回道:“这次虽没能邀请石大人一同前来,但刘公子也足以使您宅上蓬荜生辉。”王老板说着又引着那人给刘秋介绍,“刘公子,这位是吴郡名士顾彦先,顾家也算得吴郡第一大族。这位是山阳公刘瑾的公子刘秋,说起来您可能不知,后来还是陶侃与我讲过,他竟是张天师的下山的高徒,我们可要多多请教呢。”
顾荣看了看这位青年,讶然道:“你说的天师可是多年前南渡龙虎山修道的张天师吗?”
那胖子答道:“正是。”
顾荣忙施礼道:“请公子恕在下眼拙,不想有如此稀客来访。”
刘秋连忙还礼,过了一会才想起这顾荣就是当年父亲曾提及过的江左顾家大族,于是说道:“在下眼拙,居然未曾识得当年身为‘五俊’之一的顾公,今日相见真乃三生有幸。”
几人分别落座,顾荣让仆人端上茗粥,“这南方的茶饮不知道是不是喝得惯,公子可以尝尝看。”
刘秋初到江左,就小心地喝了一口,只觉这茶粥多少有些苦涩,但过一会又觉得爽快许多。肥庄见他这么快便适应,就说道:“北人多不擅饮茶,都宁可去喝井水或者米酒,想不到公子竟和我们南人一般适应。”
刘秋放下茶碗,对王老板拱手一笑,“在下年幼时曾随师父在豫章、鄱阳等地采茶烹煮多年,今日饮得此茶只觉格外甘甜,不知是何处好水。”
顾荣见刘秋初次见面就如此好说话,脸上也即和缓许多,“总以为公子初来江南不解风情,想不到您早已熟门熟路了。这水取自百里外的历山石泉,故而有些不同。”
肥庄又接着说道:“历山的泉水多用来做佳酿,顾公难得用来烹茶,想来是要茶不醉而自醉了。”
顾荣举起盏道:“说到饮酒,我便想起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刘伶之言虽是狂放,但于我等不仕之人最是恰当。”
刘秋见他似有所指,也举起茶道:“竹林七贤因朝政动荡,避世山林,而这当中数刘伶最是嗜酒如命。顾公清省,怎可以此自比。”
顾荣端着茶盏走到刘秋面前,慨然道:“公子莫要笑我,我怎有竹林七贤的旷达不羁,孔子云‘学而优则仕’,我们不过是吴国故臣,空有一腔热血而不被当今朝廷重用,只能在此乡野隐居避世罢了。”
刘秋知他落魄心有不甘,就以茶敬道:“顾公之才名震东南,想来必不会长久埋没。”
顾荣叹道:“这江左大族有几个世家子弟甘愿天天躲在家中呢,不过是当今时局如此,朝中只用北臣罢了。”
实在无法劝解,刘秋只好说:“这次晚生也是沾了石大人的光才能在此得见先生这样的大儒,只是此次前来本要将那十几名女子安顿贵府,但不知顾公要为她们寻得什么去处呢?”
顾荣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过,转身回到席上,淡淡说道:“我这宅邸总还有十几亩地的范围,其他地方还有别墅,安排下十几个人并不在话下,无非是些吃穿的开销。”
而后温和地看看刘秋道,“这几年天下已是晋家的了,但朝廷总抱持南北之见,少用我们吴人,现在北人又常南下掠夺货物人口。只有石大人和公子是这其中少有的异类,让我们铭感于心。前次王老板已和我说过石大人心志抑郁,就想着让他来我这边小住几日。不过公子既肯赏光来此,在我这就多住些日子,临行前我已让王老板和石大人打过招呼,他那里现下无事,公子待过了年再回去便是。”
没想到自己平常之举竟被这些江南士族感恩戴德,想来平时没少受朝廷的气,更没想到的是这一来竟被石崇放了数月的假,刘秋正欲再问上几句,一旁的王老板又打断他道:“公子不必再多言,我已和顾公商量过,难得您这几次帮忙周全,省了我们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后没让我们受到牵连已是极为难得。公子暂且住下,这宅邸宽大不说,门口还有湖,县城离得也不远。公子若是想要找姑娘解闷,知会一声便是。”
刘秋知道再无法拒绝,只有领受这好意在顾家长住下来。
顾家本为一方望族,又建在城郊,故而宅邸非常之大。宅中多用树木、亭榭、奇石,但日复一日地居于其中,总难免乏味。还好门口就是大湖,这几日刘秋觉得烦闷便外出游玩,岸边找了艘小舟,就自顾自地向湖中划去。
此时已是初冬,湖中只剩下些残败的莲叶,倒是一片枯黄的芦苇随风飘荡,很有一番情致。刘秋没有多想,只缓缓向苇荡划去。一进苇丛就难再分清方向,但小舟只管在里面乱逛,偶尔还会惊起一只野鸭。就这样漫无目的地不知道划了多久,直到芦苇丛在身后散去,眼前却出现一座小岛。刘秋好奇心大起,尽力向前划去,眼看岸边近在咫尺,船却忽地怎么也划不动了,只管在水中荡着。正诧异间,船头猛地摇了一下,居然从水中翻上来一人横躺在船头。
这小船也就仅能容纳二人,剧烈晃动之下,刘秋差点连自己都荡入水中,情急之下连忙后仰,用手扶住船帮才算稳住自己。过了好一会儿小船平稳下来,刘秋喘着粗气仔细打量起这不速之客。那人好像看不见他一样,用手肘撑着船头,待了一会不知从哪里摸出几株草来,拔去草叶只剩下膨大而扁圆的根茎,一边瞅着刘秋一边就半躺在那里吃了起来,边吃还边把外面黑褐色的皮咬下来噗噗地吐到水里。刘秋这才发现船头的居然是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初冬的天气水已经足够凉,他暗暗惊讶这孩子居然能潜在冰凉的水中不被自己发现,要不是跳上船来无论如何也难被发现。
四周不时有冷风吹来,孩子湿漉漉的身上多少有点打颤,眼看他吃完手里的东西,冲着刘秋说:“哎,看够没有,还不赶紧靠岸,想冻死我么。”
刘秋心想这是哪里冒出来的野孩子,招呼也不打就跑到别人的船上,不过也总不能眼看着他冻死,只能拿起桨划着靠岸。船还没抵着岸边,小孩一跃而上,钻进草丛就不见踪影。刘秋于是只能把船系在水边的石头上,也跟着上岛。这岛不大,远远的能望见另一端,看上去并没什么人住。岸边都是些芦苇、菖蒲之类的水草,岛中则是些青绿树木。
正在傻傻地打量着小岛,那个孩子却又从草丛里钻出来,身上不知从哪里换了一身干衣服,刚换下来的湿衣裤拎在手里,随手拣了些干树枝,又抓了把干草,架起衣服就升起火来。看了看一旁的刘秋便道:“别傻站着,你不冷啊。”
刘秋心想这孩子看着不大,脾气倒还不小,不过湖面上划了小半天的船,被风吹得也确实有些冷,就来到小孩对面,坐到火堆旁伸出手烤起火来。小孩又从草丛中摸出一个鱼蒌,盖子上放着一小把他刚才吃过的那种不知名的草,随手扔了几颗给刘秋,又从蒌里捡出两条鱼来,用树枝穿上烤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看刘秋拿在手里没动,就说道:“地栗很甜的,你尝尝看。”说完,把鱼架在火上,走过来帮刘秋拔去了草叶,又递给他道:“你北方来的吧,你们北方人也管它叫马蹄,甜得很。”
刘秋学着他之前的样子咬去外皮,里面的白色的肉质果然甜脆,终于想起开口道:“你是哪家的孩子,怎么知道我是北方来的?”
小孩又拿起鱼烤起来,“我不光知道你是北方来的,还知道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
刘秋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孩子说道:“我们这的人都生在水边,即使是县城的人也吃过这水里的地栗,只有北方来的人不认识这东西。湖边人家常在湖面上谋生,有的还要到更远的河浜里行船,脸上都被风吹得黑黢黢的,只有你这大家的公子才会保养得这么白嫩。”
刘秋又打量了孩子一眼,只见他脸上有些污泥,刚大量活动后肤色虽有泛红,阳光之下确实还能照出一点黑色。只好笑着说:“在下的确来自北方,家中虽不算什么大户,但不识五谷却让阁下笑话了。”
说话间小孩儿手中的鱼已经熟了,从身上掏出一小撮盐面撒在上面,又转身拔了几片紫红的草包在上面递给刘秋。此时已经正午,刘秋划了小半天的船又被这孩子拖上小岛,也实属有些饿了,就接过鱼说了声“谢谢”。
小孩儿拿起另一条烤好的鱼说道:“听你说起来也是读书人家,怎么连别人姓名都不问就直接吃上了?”
刘秋心想,我刚才问你也没告诉我啊,再说你跑到我船上也没问我是谁啊。不过毕竟吃人家手短,对方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没办法计较,只好放下鱼道:“请问阁下如何称呼。”
这孩子歪着头想了想说:“不如你就叫我云儿吧,嗯,就是天上飘的云。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刘秋暗想,让我问名字就给了我个小名,这孩子真是招惹不起,只好答道:“在下刘秋,河内山阳人氏。”
云儿嘴里嚼着鱼肉说道:“行了,我们这就算认识了,以后你可以来岛上找我玩,我虽不是每天在岛上,不过多半也在的。”
不在还要让刘秋来玩,而且这么个长满枯草冷飕飕的荒岛有什么可玩的?不过刘秋已经开始有点习惯云儿不着调的性格,就答应下来:“好啊,反正我平时闲着也没事,空下来时就来这找你。”
坐了一会,吃完鱼,太阳已经开始西斜,刘秋在湖上待了半天本就感觉有点冷,怕下午日头西去后会更加冷些,就辞了云儿驾上小舟划回顾府。
府中虽然供应无虞,但过了几日又觉得无聊,刘秋于是又想起岛上那个野孩子。想到冰凉的湖水和湖面的冷风,刘秋到后院厨房要了一壶米酒,背了酒壶出得顾府就划着小船奔小岛而来。
这次当然没再看见云儿从水里跳出来,刘秋就沿岛划了一圈。小岛的形状像一只半环形的钩子,开口朝向西南,东西和南北长都不超过八百步。刘秋弃舟登岸,拨开岸边的芦苇丛往深入走去,几十步后爬上一个小坡,眼前出现密布的树木,林荫间一条小路蜿蜒向前,顺着小路向前不远,树下赫然出现一间茅草小屋。刘秋心想,这大概就是云儿的住处了。在门口喊了两声,里面没人,于是就推开木门进去。借着门口射进的日光隐隐可见里面茅草床铺、泥土炉灶、粗布衣物、陶土器具都一应俱全,除了有些简陋破旧,生活倒是足够,也不知道云儿如此小的年纪哪里搞到这些东西。
转身来到屋后,正想着周围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只觉得脚下踩到软软的东西,低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条四五尺长的大蛇,全身青灰足有胳膊粗细。几乎与此同时,刘秋反射性的向后一跳,但蛇似乎并没发现他,仍旧原地一动不动。正在这时,一个人影从树上跳下,紧跟着嗖的一声,一支竹竿重重地打向蛇身。刘秋抬头一看,原来是云儿拿着竹竿从树上跳下来。小孩儿又连续打了几下七寸,蜷缩的蛇身终于柔软的散开来,于是又小心地把它挑起来,冲着刘秋说道:“如今天已转冷,蛇有点冻僵,大概是我这暖和一点,它才跑到我这避寒。也是你运气,不然就算小命保住,今天也只能躺着回家。”
从看到蛇再到云儿出现,几乎都在转瞬间发生,刘秋在一旁还没缓过神来,这孩子却拉着他道:“今天你来得正好,我们中午不用吃鱼了。”说着就支起篝火,折了竹枝从蛇中间穿过,架在火上烤起来,转身又回到茅屋内抱出一捧芋头埋在篝火下面。
刘秋坐在一旁问到:“云儿,你小小年纪就会这么多东西,换作是我还不知道怎么才好。”
孩子白了他一眼,“这有什么,我们水边长大的人家这些都是从小就会。”
“可是你一个人住在这荒岛上,你家里人不知道么?”刘秋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出这个有点尖锐的问题。
孩子没理他,只是转了转火上的蛇,“我自己愿意住这还不成么?”
看着火上烤着的蛇,又想起上次的烤鱼,刘秋回忆起之前陶侃在船上做的鱼脍,说道:“云儿,我看你每次都是烤着吃,南人不是都吃鱼生的么,那样比烤起来要简单许多。”
孩子撇了撇嘴说:“哪个乡巴佬教给你吃鱼生的?那玩意儿吃多几次肚里容易生虫,即使用上紫苏和生姜也难免。平时要不是实在没办法生火又没其他东西吃,谁会吃那东西。”
刘秋有点担心上次吃的陶侃的鱼脍,不过又宽慰自己没那么容易中招。架上的蛇不断地渗出油来,落在火上发出滋滋的响声,云儿掏出些盐末儿撒在上面,又从屋内取了些上次烤鱼的叶子放在上面。
刘秋忍不住问道:“敢问这是什么叶子,上次吃起来感觉鱼的味道鲜美许多。”
云儿答道:“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紫苏啊,你们大家公子真的是平日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用自己做。”
蛇肉已经差不多熟了,云儿从腰间抽出一柄小刀把蛇连同里面的竹枝从中间切断,递了半条给他。刘秋小心地尝了尝,味道正好,想起刚才在屋内看到有陶碗就进屋取了两只碗,从后背摘下酒壶,倒了一碗米酒端给孩子。
云儿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酒壶,过了一会儿才说道:“没想到你还这么有心,这岛上什么野味都有,就是搞不到御寒的水酒,这次就着蛇肉身上能暖和好多。”
刘秋晓得他平日在岛上吹惯寒风需要喝些酒来暖身,不过还是叮嘱道:“你年纪尚小,就少喝一点,只这一碗今天就别再喝了。”
云儿显然大为不满,“年纪还小,你知道我几岁了?”
刘秋知道这孩子的脾气招惹不得,马上找了个借口:“这一壶酒是专门带给你的,别一下全喝光了,剩下的你留下自己慢慢喝。”
云儿显然对他的话题转移很满意,“好吧,那今天我们就只喝一碗。”
吃了肉,喝完酒,云儿从下面火堆里扒出芋头,拍去上面的土,掰开的芋肉香气扑鼻。刘秋也找根树枝拨出一个,拿在手里反复掂了几下,又吹了吹才扒开外皮。
云儿笑道:“还好,不然我以为你连芋头都不会吃呢。”
刘秋没好气地笑着说:“以前和师父在山上时,总会备一些以解不时之需,平时我们也常烤来填肚子。”
云儿问道:“看你年纪不大,想不到还修行过。”
刘秋又掂了掂手里的芋头,“不过就是跟着师父在山里帮忙干干活,空时也读些书,算不得修行。后来师父就让我下山,其实待在他身旁那么多年,平常也就洒扫、烧饭、读书而已。”
又吃了几个芋头,云儿拍拍肚子,“行了,已经吃得够饱了,今天谢谢你的酒,以后你再来就吹响这个来找我。”
说完手里甩了个东西过来。刘秋接过一看,是段竹节做的哨子,试着吹了吹,声音还比较悦耳,就扬了扬手里的竹哨往岸边走去。
不知不觉间已到腊月,顾府上下都在准备年下一应物件,后院挂了满满的腊肉腊鱼,下人们有的赶着做灯笼,有的忙着晒年下用的谷物和豆子,管家也到县里赶集去买布匹锦缎。
虽然只见过两次,刘秋还是多少惦记岛上的野孩子,这么冷的天气在小岛上想必会很艰难吧。于是同管家要了件棉袍和几条腊肉,又拿了两壶米酒,驾舟向着岛上而去。
到了茅屋,里面没人,刘秋只好把手里的东西放在屋内。来到屋后,从袖子里摸出云儿的竹哨吹了起来。反复吹了数次都不见云儿出来,刘秋想莫不是离得远了没听到,就多走了几处,可吹了半个时辰竟仍然无人。无奈之下,只得一边吹着竹哨一边沿着岸边的芦苇丛向小舟摸去。
眼看就要走到系船的位置,刘秋忽地感到身边的芦苇动了几下,便用手拨开苇叶向里张望。里面的芦苇朝着水边倒伏了下去,虽然视线被挡着看不见后面有什么,但基本可以判断是人或是什么比较大的东西。刘秋只好高一脚低一脚地踩着草丛一点点向水边挪动,生怕不慎踩入冰冷的湖里。当他终于伸手拨开挡在面前的那片草丛时,才发现云儿一只手扒着苇丛,半个身子还浸在湖水里。刘秋这时也顾不得许多,直扑过去把他掺起来,一点点拖向岸边小坡上。
云儿的脸色已经苍白,手也冰冷,幸好还有呼吸。刘秋急忙把他抱起来往小屋奔去,放在床上,急急忙忙出屋去拾树枝和干草,用了一柱香的功夫才燃起一堆火来。本想把孩子抱到火堆旁,跑进屋才发现云儿不知哪来的力气自己已经换好了干衣服,只有领口还敞开着,蜷着身子躺在被当作床的一堆干草上。刘秋帮他把衣服系好,又把带来的棉袍套上,抱着他出来坐在火堆旁,坐了一会又想到要弄些水来,就把他放下靠着一棵小树,自己到屋内取了瓦罐到湖边舀了水架在火上烧水。烧开了水抱着孩子喂他喝了一碗,又过了一会,总算脸上的颜色和缓了起来,便又把他抱在怀里,直到他又迷迷糊糊地昏睡过去。
刘秋到屋子里翻看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从墙角的篮子里找到一块生姜和半篓的芋头,想到之前云儿一直用的紫苏,小时在山上师父曾讲过紫苏和生姜都可以用来治疗伤寒,就到屋外从他一直拔紫苏的地方找了几株,把它和生姜用小刀切开扔到火上的水罐里,又把芋头埋在火堆里。
忙活了半天已到中午,云儿的身体也热了起来,刘秋喂他喝了几碗熬的汤水,又剥了几个芋头给他吃下。好一会儿过去,这孩子已不再昏睡,只是眼神还有些迷离。
刘秋对他说道:“怎么大早上一个人泡在水里,这么冷的天你不会又在潜水吧。”
云儿把头扭向一旁,“早上起来本有些着凉,水里凫了一会儿看到条大鱼,在水中追了它几圈不想又游不动了,等到快到岸边身上已经冰冷起来,最后很勉强才爬到草丛。”
刘秋把他又抱到怀里,有些疼惜地说道:“你才多大,这么冷的天湖面就差结冰了,平常人都不敢下水,你倒胆大,还敢在里面潜水。”
大概也是平时都一个人久了,生病也没人理,虽然刘秋年纪也才二十出头,这孩子还是顺从地依偎在他怀里。一下午就这样过去,看着天黑下来,刘秋又喂了他些汤水和芋头。想到夜里不知道会不会又有反复,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刘秋就这样拥着他在火堆旁守了一夜。
第二天已经大亮,刘秋才醒过来,昨晚熬到半夜看云儿没再反复才渐渐睡着。这时云儿已经不在身旁,刘秋于是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低头才发现篝火上的瓦罐里已煮了米粥,阵阵香气直扑而来。云儿从屋内出来,手里拿了两个陶碗,碗里各有几条鱼干,粥倒进碗里,又递过双筷子,这早餐就算齐了。
刘秋看着碗里黑色的米粥问道:“云儿,你从哪里搞来的黑色稻米?”
云儿喝了两口粥说:“这是菰米,我在岛南面水边种的,秋天收了一直存着,鱼干也是以前晒的。”
刘秋暗叹这孩子小小年纪如此能持家,将来必然了得。正想着,小孩说道:“谢谢公子的腊肉和米酒。过一段我要离开这一段时间,公子不必再来岛上看我。”
刘秋放下汤碗,讶然道:“怎么突然想到要走?难道是要去县里看大夫吗?”
云儿这次出奇地没有回怼,“只是出去一段时间,下次回来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如果有机会,以后我们还会再见。”
听了这段和云儿年龄明显不符的话,刘秋有点恍惚,仿佛面前坐着的不是刚十几岁的孩子,而是一个老者或是看透世俗将要隐居的中年人。
云儿以为刘秋是在难过,也有些感怀,“‘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公子如还记得这江南的味道,总还是会南来的。”
刘秋听罢身躯一震,这是《诗经》里的《汉广》,断不是普通渔家的野小子所能随便诵出的,不过想想手里端的是连自己都没见过豪门大族才能享用的菰米粥,还有这孩子对紫苏这些自己只听过没见过的东西如家常般熟悉,就知他并不简单。不过既然他不愿意透露身世,这个时候也就不便再追问下去,只好应付道:“虽然相处几日,倒也熟了,一说到离别反而突然不知如何是好了。”
小岛到顾府虽不到数里,刘秋这船却划得分外吃力,天快黑了才回到府上。第二日,顾家的小僮找到刘秋,说一早门外一个小哥点名送给他一条鲜鱼,刘秋拿给后厨,一问才知道是鲈鱼,心中知道必是云儿送的,只是狐疑他是如何知道自己住在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