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www.yanqingzw.com,七十二沽风情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直至近午时几人才来到了这些屋前。原来是一座道观,山门上悬一块匾,上书“崇阳观”,几人进了山门,早有一位中年道士迎了出来,向方之久稽首打招呼:
“远远看到有人上山,就估摸着是桓斋兄回来了。出去有两个月了吧,带来的这位小友叫什么?”
方之久对这位道士说:
“是啊!这一趟出去有两个多月了。”
又指着三发说:
“这是我旧东家的幼子,让我带出来到这里读书的,名叫三发。”
正说着,里面又有一位中年道姑迎出来,
“兄长今日又带谁来了?”
一见三发,笑嘻嘻的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啊?”
三发看看道姑答道:
“我姓徐,叫三发。”
“这孩子到不认生,”
道姑看着三发很是喜欢。拉着三发的手,将他们让进来。这时有十来个孩子跑了出来,围着方之久问这问那。方之久指着三发告诉这些孩子:
“他姓徐名叫三发,是新来的同学,你们要欢迎他才是。”
这时候孩子们拥着三发进入观中。道士与道姑原来是一对火居双修的道教信徒,道士姓李名尚民,其妻王氏。李尚民早年曾参加乡试中举,多年前曾因文字狱被牵连进去,遭遇囹圄之灾,后为方之久设法救下,出狱后灰心仕途,夫妻二人遂隐居深山清修,不再与世事相争。
这崇阳观原有一位老道士,二人拜其为师,过了几年,老道士故去,二人就留下接掌香火安心在此清修,道观不大,前后只有两进院落,供着三清、昊天上帝诸神祗。
方之久来后,在一旁建了一处跨院,收几个孤儿在此,也算个蒙馆,负责教书的老塾师也是方之久收养的一个无儿无女的孤老。观周围开垦了几亩山田,零零碎碎倒有个十几处,每块地只有三五分大小,种些旱稻、小麦、玉米、番薯、菜蔬之类。山坡上栽种了一些山桃、枇杷、酸梨、核桃、板栗之类的果树,又养着鸡鸭鹅和牛羊等禽畜。观中有一眼甘泉,深不见底,无论涝、旱总不见少,水质甘甜凌冽,真正是世外桃源。香火虽不甚旺,但守着这几亩山田却自给有余,倒也是逍遥自在。东跨院前后两进,前院三间正房十分宽大,做了学堂,后院有五间正房和六间厢房是蒙童的住房和伙房,老塾师也住在这里,方之久在时就与这些蒙童们住在一起,现在还有十来个学童在此读书,都是十来岁的光景。
前几年方之久辞幕之后,找到李尚民,商量要在此办个蒙馆,专收养孤贫幼儿在此读书。李尚民一口应允。因这李尚民出狱后,感方之久搭救之恩,与其成莫逆之交,所以一力促其做这些善事,方之久不在之时都是李道士帮着老塾师教这些学童读书,王氏和一位老道婆负责这些孩子的饭食。李尚民对方之久说:
“兄长这回带回的原来不是孤儿。这几年已陆续收养了十多个孤儿,兄长的义行必能感动天地。”
方之久听了只是微微的摇摇头,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我是要以此来积些阴德,为自己消除一些罪业而已。”
原来这老夫子做师爷一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深感自己这一生虽也积了一些德,却也作孽不少,年龄越长越觉得心中不安,特别是在信阳府上做师爷时,目睹衙役们伙同地方奸佞之徒,借一具无主尸,讹诈地方富户,致其家破人亡的事更是让其触目惊心。
那一年,地方发现一丐倒毙在一富户附近,遂报官,却不想几个奸徒赶来认尸亲,一口咬定是这家富户将这乞丐加害。知县令将尸首移入这家富户家厅堂停放,等待验尸。
时当盛夏,官府衙役们却先不验尸,忙着与地方到附近各户摊派收敛验尸各项费用,几天过去,尸身已**,散发恶臭,这家富户不但无端摊上官司,而且尸身停放在自家厅堂,散发的恶臭已让人无法忍受。衙役们又不断的借故勒索,假认尸亲的奸徒天天来搅闹,不几天,这家富户家中银两被敲诈已尽,只得变卖田产,应付官司。虽然在县衙大堂上强辩自己与这尸身并不相识,更与其死亡无关。但冒认尸亲的奸徒们众口一词,咬定了是这富户害人性命。
衙门里的书办差役们也推泼助澜,只在富户身上诈银子。富户家里将官司告到府里,此案虽有很多疑点,但府、县上下早已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好机会怎能错过,一心要借此捞银子。官司迁延日久,富户家中财产田亩已尽,富户死于狱中,上万家私被勒索殆尽。
方之久深愧自己眼看着这场官司有许多疑点,却见上上下下都在借此捞钱,自己也无能为力为这富户说话,只能感叹,官场黑暗如此,这样下去有伤阴骘,遂下了决心,辞了幕,回到家乡。
好在儿女都已成家自立,自己的老伴也早故去,身无牵挂,就想着要专心收养流落街头的孤儿,为自己积些阴德。因李尚民的崇阳观藏于深山,地处偏僻,甚是清静,李尚民又是自己的挚友,所以就与其商量妥,在观旁盖了这几座草房做学堂,将孤儿们安顿在此,教导他们读书,除了几个已经成年自立的孤儿外,还有六七个孤儿与山脚下小山村的几个学童在此读书。
方之久经常出外云游,沿途见到孤儿就收留下来,送到这里。这个学堂为这些孤儿所立,实为义学。他以自己的积蓄在山脚下买了百十亩水田作为学堂的义田,以田租供学堂之需,小山村的老两口就负责管理着这些义田。方之久又出资请小山村的妇女们为孤儿们做些换季的衣服鞋帽,也赖李尚民两口辛劳开出些田园,种菜、种粮又养鸡、养羊。因为是庙产,不必向官府上缴钱粮,这些年来倒能自给自足。
三发自来到这里,还想着似在家中一般,却不曾想这些孩童并不同自己一样胡闹,一日之中除了在学堂读书,就是在课余各担着一番劳作之责,有的打扫庭院,有的给菜园浇水,有的负责喂鸡放羊。一切都有年长的学长安排、管束。
三发开始还不知所措,自顾自玩耍,别人也不理睬他,弄的他也觉得无趣。方之久装作没看见,三天过去,三发沉不住气,找到方之久说:
“方伯伯,我在此也没人和我玩儿,我要回家。”
方之久看看他,微笑着说:
“你的同学都在努力读书,也在努力做事,你刚来不便安排你做事,如果你觉得无所事事,就安排你个事做,就怕你做不了。”
三发就怕别人说他不行,
“有什么做不了的,他们能行我就行。”
“那好吧,你明天先去帮他们给羊打草吧。看你能不能打的和他们一样多。”
果然,转天课后,由学长带着他去给羊打草。背个小竹背篓,学长告诉他哪些草羊爱吃,一个时辰下来弄了半篓,学长已经满了竹篓。三发看看不服气,第二天课后又去,多打回一些,还是不如学长。如此三天都不能超过学长,方之久并不着急,只是嘱咐他,
“别急,你只要做事努力、认真就行。你会超过他们的。”
三发本来有些灰心的,经这么一说,心中又鼓起勇气。果然三天过去,打羊草已经能赶... -->>
直至近午时几人才来到了这些屋前。原来是一座道观,山门上悬一块匾,上书“崇阳观”,几人进了山门,早有一位中年道士迎了出来,向方之久稽首打招呼:
“远远看到有人上山,就估摸着是桓斋兄回来了。出去有两个月了吧,带来的这位小友叫什么?”
方之久对这位道士说:
“是啊!这一趟出去有两个多月了。”
又指着三发说:
“这是我旧东家的幼子,让我带出来到这里读书的,名叫三发。”
正说着,里面又有一位中年道姑迎出来,
“兄长今日又带谁来了?”
一见三发,笑嘻嘻的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啊?”
三发看看道姑答道:
“我姓徐,叫三发。”
“这孩子到不认生,”
道姑看着三发很是喜欢。拉着三发的手,将他们让进来。这时有十来个孩子跑了出来,围着方之久问这问那。方之久指着三发告诉这些孩子:
“他姓徐名叫三发,是新来的同学,你们要欢迎他才是。”
这时候孩子们拥着三发进入观中。道士与道姑原来是一对火居双修的道教信徒,道士姓李名尚民,其妻王氏。李尚民早年曾参加乡试中举,多年前曾因文字狱被牵连进去,遭遇囹圄之灾,后为方之久设法救下,出狱后灰心仕途,夫妻二人遂隐居深山清修,不再与世事相争。
这崇阳观原有一位老道士,二人拜其为师,过了几年,老道士故去,二人就留下接掌香火安心在此清修,道观不大,前后只有两进院落,供着三清、昊天上帝诸神祗。
方之久来后,在一旁建了一处跨院,收几个孤儿在此,也算个蒙馆,负责教书的老塾师也是方之久收养的一个无儿无女的孤老。观周围开垦了几亩山田,零零碎碎倒有个十几处,每块地只有三五分大小,种些旱稻、小麦、玉米、番薯、菜蔬之类。山坡上栽种了一些山桃、枇杷、酸梨、核桃、板栗之类的果树,又养着鸡鸭鹅和牛羊等禽畜。观中有一眼甘泉,深不见底,无论涝、旱总不见少,水质甘甜凌冽,真正是世外桃源。香火虽不甚旺,但守着这几亩山田却自给有余,倒也是逍遥自在。东跨院前后两进,前院三间正房十分宽大,做了学堂,后院有五间正房和六间厢房是蒙童的住房和伙房,老塾师也住在这里,方之久在时就与这些蒙童们住在一起,现在还有十来个学童在此读书,都是十来岁的光景。
前几年方之久辞幕之后,找到李尚民,商量要在此办个蒙馆,专收养孤贫幼儿在此读书。李尚民一口应允。因这李尚民出狱后,感方之久搭救之恩,与其成莫逆之交,所以一力促其做这些善事,方之久不在之时都是李道士帮着老塾师教这些学童读书,王氏和一位老道婆负责这些孩子的饭食。李尚民对方之久说:
“兄长这回带回的原来不是孤儿。这几年已陆续收养了十多个孤儿,兄长的义行必能感动天地。”
方之久听了只是微微的摇摇头,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我是要以此来积些阴德,为自己消除一些罪业而已。”
原来这老夫子做师爷一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深感自己这一生虽也积了一些德,却也作孽不少,年龄越长越觉得心中不安,特别是在信阳府上做师爷时,目睹衙役们伙同地方奸佞之徒,借一具无主尸,讹诈地方富户,致其家破人亡的事更是让其触目惊心。
那一年,地方发现一丐倒毙在一富户附近,遂报官,却不想几个奸徒赶来认尸亲,一口咬定是这家富户将这乞丐加害。知县令将尸首移入这家富户家厅堂停放,等待验尸。
时当盛夏,官府衙役们却先不验尸,忙着与地方到附近各户摊派收敛验尸各项费用,几天过去,尸身已**,散发恶臭,这家富户不但无端摊上官司,而且尸身停放在自家厅堂,散发的恶臭已让人无法忍受。衙役们又不断的借故勒索,假认尸亲的奸徒天天来搅闹,不几天,这家富户家中银两被敲诈已尽,只得变卖田产,应付官司。虽然在县衙大堂上强辩自己与这尸身并不相识,更与其死亡无关。但冒认尸亲的奸徒们众口一词,咬定了是这富户害人性命。
衙门里的书办差役们也推泼助澜,只在富户身上诈银子。富户家里将官司告到府里,此案虽有很多疑点,但府、县上下早已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好机会怎能错过,一心要借此捞银子。官司迁延日久,富户家中财产田亩已尽,富户死于狱中,上万家私被勒索殆尽。
方之久深愧自己眼看着这场官司有许多疑点,却见上上下下都在借此捞钱,自己也无能为力为这富户说话,只能感叹,官场黑暗如此,这样下去有伤阴骘,遂下了决心,辞了幕,回到家乡。
好在儿女都已成家自立,自己的老伴也早故去,身无牵挂,就想着要专心收养流落街头的孤儿,为自己积些阴德。因李尚民的崇阳观藏于深山,地处偏僻,甚是清静,李尚民又是自己的挚友,所以就与其商量妥,在观旁盖了这几座草房做学堂,将孤儿们安顿在此,教导他们读书,除了几个已经成年自立的孤儿外,还有六七个孤儿与山脚下小山村的几个学童在此读书。
方之久经常出外云游,沿途见到孤儿就收留下来,送到这里。这个学堂为这些孤儿所立,实为义学。他以自己的积蓄在山脚下买了百十亩水田作为学堂的义田,以田租供学堂之需,小山村的老两口就负责管理着这些义田。方之久又出资请小山村的妇女们为孤儿们做些换季的衣服鞋帽,也赖李尚民两口辛劳开出些田园,种菜、种粮又养鸡、养羊。因为是庙产,不必向官府上缴钱粮,这些年来倒能自给自足。
三发自来到这里,还想着似在家中一般,却不曾想这些孩童并不同自己一样胡闹,一日之中除了在学堂读书,就是在课余各担着一番劳作之责,有的打扫庭院,有的给菜园浇水,有的负责喂鸡放羊。一切都有年长的学长安排、管束。
三发开始还不知所措,自顾自玩耍,别人也不理睬他,弄的他也觉得无趣。方之久装作没看见,三天过去,三发沉不住气,找到方之久说:
“方伯伯,我在此也没人和我玩儿,我要回家。”
方之久看看他,微笑着说:
“你的同学都在努力读书,也在努力做事,你刚来不便安排你做事,如果你觉得无所事事,就安排你个事做,就怕你做不了。”
三发就怕别人说他不行,
“有什么做不了的,他们能行我就行。”
“那好吧,你明天先去帮他们给羊打草吧。看你能不能打的和他们一样多。”
果然,转天课后,由学长带着他去给羊打草。背个小竹背篓,学长告诉他哪些草羊爱吃,一个时辰下来弄了半篓,学长已经满了竹篓。三发看看不服气,第二天课后又去,多打回一些,还是不如学长。如此三天都不能超过学长,方之久并不着急,只是嘱咐他,
“别急,你只要做事努力、认真就行。你会超过他们的。”
三发本来有些灰心的,经这么一说,心中又鼓起勇气。果然三天过去,打羊草已经能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