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便有军功赏田三百七十余亩,他麾下那七百四十九人虽然没有细查,但稍微估算总数,应该也不少于三万亩。”
渤海的军功赏田不存在拖欠,三万多亩耕地的利益对于这群锦衣卫来说总数很大,但实际分下来并不算多,这也是朱高煦不敢信任胡纶他们的原因。
“你给王义、陈昶、徐晟、孟章他们送去消息,此后每十日与吉林城联系一次,但凡有一次不对劲,他们可以自行领兵来吉林城。”
朱高煦对亦失哈吩咐,并且也对胡纶等人之前关于府库文册的问题作出安排:“府库的文册,你编一本半真半假的给胡纶,让他交给刘武他们。”
“其中其它东西都往少或者没有来编写,唯有粮食,你需要编写到够吃到秋收就足够。”
“是”亦失哈一如既往的应下,对于朱高煦的安排,他只管照办。
“府库之中的库存甲胄还有多少,黑水城那边预备役募了多少了,还缺多少甲胄?”
朱高煦将一个个问题先后抛出,亦失哈听到后也一个个开始解答。
“府库之中库存的甲胄有两千四百二十七套。”
“黑水城那边的预备役已经有九千六百余人了,甲胄尚缺六千九百一十六套。”
“那边大件的泥模已经储备一万七千六百个,哪怕只有一成的成品,也足够后续锻造不少于一千七百大件了。”
“至于小件,零件加上管子,已经在一万五千支外,额外储备了七千四百支。”
“放大件的铁车零件也已经锻造出来,随时可以拼装,数量五百辆。”
亦失哈解答完所有,朱高煦也颔首再问:“三场产量如何?”
“煤场与铁场都已经将最外层最难挖掘的地方给挖干净了,加上水泥场与其配套的石灰石场,一共募工三千四百余人,每月产煤三十万斤左右,产铁三万六千斤,水泥用人最多,产出也最多,每月足有一百五十万斤。”
亦失哈将三场的老底告诉了朱高煦,其中产量都令朱高煦十分满意。
哪怕是产铁较少的炼铁场也能产出三万六千斤铁,用来锻造火炮起码能得到不少于二百门野战炮,不少于八百套甲胄。
按照这个进度,加上朱高煦所知的府库存铁数量,只要自己决心造反,那吉林城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锻造出不少于七百门野战炮。
不过这野战炮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按照他的配置,实际上三百门火炮就足够使用。
他缺的泥模,主要还是能迅速破城的攻城炮和舰炮。
“攻城和舰船所用大件的泥模,让王元他们早些准备着,野战大件可以在阴干后迅速锻造了。”
朱高煦对亦失哈交代了一句,随后便往殿外走去。
亦失哈作揖应下后,便也在朱高煦离开后,跟着离开了渤海王府。
朱高煦去前寝宫找郭琰去了,自从郭琰知道老朱崩殂,朱允炆即位后,她便十分担心郭英的处境,因此朱高煦一直在安慰他。
对于郭英的处境,朱高煦十分放心。
朱允炆虽然自大,但对于洪武年间留下的老将,尤其是类似郭英、耿炳文这种武功赫赫的老将还是十分照顾的。
他心眼坏,但人并不傻,知道用什么人对付什么人。
事实也证明,朱高煦想的没有错,此时南边的朱允炆确实没有苛责与藩王有姻亲关系的洪武旧臣,反而对他们恩抚有加。
郭英等人才抵达广宁,便受到了朱允炆对其恩赏的旨意,其中拨发钱钞近二千贯与他,可以说朱元璋大方了太多。
只是对于郭英说,他很清楚的记得老朱对于宝钞的政策是什么。
从朱高煦提出《钱钞法》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宝钞作为赏赐,而是尽可能的回收宝钞,让市面上的宝钞保持一定的价值。
如今朱允炆才即位不到一个半月,居然已经开始动用当年回收的那些宝钞了。
郭英虽然不懂钱粮如何运筹,但他记得朱元璋与朱高煦都说过,府库之中回收的宝钞不能轻用。
想到这里,郭英对于这位即位的皇太孙,渐渐感到了陌生。
“若是按照先生所说,那蠲免天下赋税才是能让社会大同,恢复《周礼》才是能让天下回到唐尧雍熙之盛的做法。”
七月初,当天下都在议论建文新政的时候,应天府京城之中的朱允炆却在与一位四十出头的官员讨论着《周礼》。
他们二人坐在武英殿内,朱允炆虽然是皇帝,却以一副学生的姿态对面前这人。
对此,坐在他对面的这人很受用,同时也说出自己的理念:“臣以为,文辞写作的学问并不能用以治国,为君者还是要常以宣明仁义来治天下,才能达到时世太平的大同景象。”
他的这些话说出后,朱允炆深以为然,颔首间再次询问道:“如今庙堂之上多有削藩之论,先生是如何看待的?”
“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才能让朝廷站在大义上。”此人侃侃而谈道:“削藩,必然要先从过往罪孽者动手,如此朝廷占据大义,天下诸藩无人不敢不服矣。”
“学生也深以为然1听到此人的话,朱允炆颔首,同时再次询问:“大行皇帝崩殂,眼下编撰《太祖实录》无人可用,允炆想请先生编撰,如何?”
“君有所命,臣自然竭心尽力1这人作揖应下,朱允炆也对旁边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李权开口:“授方先生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
“奴婢领旨……”李权应下,而能被朱允炆称为方先生的人,自然便是此前为他在民间摇旗助威的江南大儒方孝孺了。
听到自己的官职拔擢为了文学博士,方孝孺心里受用,而朱允炆也回头再次询问道:
“近来,学生合并州县卫所,致使庙堂之上文武官员颇有议论,先生如何看待?”
“陛下为何要合并州县卫所?”方孝孺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反问起了朱允炆。
朱允炆闻言,倒也没有生气,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合并州县卫所的原因。
“学生以为,布政司、府、州、县中,州的存在过于多余,因此合并州县能让朝廷更容易梳理地方。”
“至于合并卫所设县,则是学生在高皇帝生前与高皇帝所议之举。”
“当时学生便与高皇帝觉得天下卫所众多,尤其以内地诸省卫所繁杂,致使民间负担沉重。”
“若是能将内地一些卫所合并设县,将他们由军户改为民户,将军屯田发放给他们作为民田,那无疑降低了卫所的负担,让地方上也更为安定。”
合并卫所设县,这是朱允炆在建文新政那诸多政策中还算不错的政策,毕竟这是经过了朱元璋点头的政策,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眼下的原因在于,由于提出的合并卫所数量太多,五军都督府与地方上的武官十分反对,这样的反对让朱允炆有些投鼠忌器。
“此政既然是仁政,那陛下何必忧虑?”方孝孺侃侃而谈。
“古往今来,许多权贵都有着阻碍朝廷举动,全因朝廷触碰了他们的利益。”
“这卫所武官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他们做贼心虚,担心过往在卫所之中的违规之事曝光,所以才竭力反对。”
方孝孺将反对新政的卫所武官都打为了为非作歹之徒的标签,朱允炆听后也颔首道:“武夫粗鄙,其中许多人便是靠着盘剥手下军户才得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有了先生这句话,学生便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仅如此。”听到朱允炆的话,方孝孺也进一步道:“合并卫所后,陛下准备如何处理军屯田?”
“军屯田可均发给百姓。”他先是认同了朱允炆的政策,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分田是小事,陛下要担心的应该是天下之事。”
“臣翻阅《宋史》时,发现前宋耕地倍于国朝,而如今之所以无法达到,是因为北方荒地过多。”
“因此,臣以为可以迁移军户前往北方,让他们开垦荒地,并实施上古的井田制。”
“井田制?”朱允炆略皱眉头,方孝孺却来了兴致,主动说道:“北方荒田众多,土地大量荒废,因此朝廷可以将这些地方上的土地收回,然后召集江南军户在北方行井田之制。”
“这……”朱允炆犹豫了,方孝孺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办法也是可行的,不过真的按照他的说法来说,那就肯定要用南方的钱粮去接济北方。
另外由于土地是朝廷的,不是个人的,因此让军户们去北方执行井田制,无疑是从这个卫所制跳到了另一个卫所制,完全多此一举。
况且将江南军户都调往北方,那没了江南军户的监督,江南的乡绅富户们还会那么老实吗?
朱允炆是想借用他们的力量,因此给他们蠲免赋税,可这不代表朱允炆可以放弃对他们的监视,因此思虑过后,朱允炆才尴尬笑道:“先生此举确实是良策,但眼下诸藩尚在,此策难以实用。”
“陛……”方孝孺还想再说什么,却听见殿外出现了唱礼声。
“臣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求见陛下……”
“传1朱允炆对殿外开口,不多时便见黄子澄与齐泰走进了殿内,对自己行五拜三叩之礼。
待他们入座,他们先是与方孝孺互相对视一眼,随后才看向了朱允炆。
“如何?”朱允炆兴致突然变高,显然他在期待着某件事。
对于他的期待,黄子澄也含笑作揖:“陛下请放心,周藩之事已经安排妥当,眼下只等陛下调度兵马了。”
“好1听到黄子澄的话,朱允炆也眼前一亮,同时看向齐泰:“齐先生以为,该派何人前往河南?”
面对询问,齐泰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不假思索的开口道:“可派曹国公以练兵名义前往开封,如此既可以让曹国公站到陛下这边,还能让天下武官认清局势。”
他的话说出后,朱允炆满意颔首,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如此,便派曹国公前往河南吧。”
(本章完)
便有军功赏田三百七十余亩,他麾下那七百四十九人虽然没有细查,但稍微估算总数,应该也不少于三万亩。”
渤海的军功赏田不存在拖欠,三万多亩耕地的利益对于这群锦衣卫来说总数很大,但实际分下来并不算多,这也是朱高煦不敢信任胡纶他们的原因。
“你给王义、陈昶、徐晟、孟章他们送去消息,此后每十日与吉林城联系一次,但凡有一次不对劲,他们可以自行领兵来吉林城。”
朱高煦对亦失哈吩咐,并且也对胡纶等人之前关于府库文册的问题作出安排:“府库的文册,你编一本半真半假的给胡纶,让他交给刘武他们。”
“其中其它东西都往少或者没有来编写,唯有粮食,你需要编写到够吃到秋收就足够。”
“是”亦失哈一如既往的应下,对于朱高煦的安排,他只管照办。
“府库之中的库存甲胄还有多少,黑水城那边预备役募了多少了,还缺多少甲胄?”
朱高煦将一个个问题先后抛出,亦失哈听到后也一个个开始解答。
“府库之中库存的甲胄有两千四百二十七套。”
“黑水城那边的预备役已经有九千六百余人了,甲胄尚缺六千九百一十六套。”
“那边大件的泥模已经储备一万七千六百个,哪怕只有一成的成品,也足够后续锻造不少于一千七百大件了。”
“至于小件,零件加上管子,已经在一万五千支外,额外储备了七千四百支。”
“放大件的铁车零件也已经锻造出来,随时可以拼装,数量五百辆。”
亦失哈解答完所有,朱高煦也颔首再问:“三场产量如何?”
“煤场与铁场都已经将最外层最难挖掘的地方给挖干净了,加上水泥场与其配套的石灰石场,一共募工三千四百余人,每月产煤三十万斤左右,产铁三万六千斤,水泥用人最多,产出也最多,每月足有一百五十万斤。”
亦失哈将三场的老底告诉了朱高煦,其中产量都令朱高煦十分满意。
哪怕是产铁较少的炼铁场也能产出三万六千斤铁,用来锻造火炮起码能得到不少于二百门野战炮,不少于八百套甲胄。
按照这个进度,加上朱高煦所知的府库存铁数量,只要自己决心造反,那吉林城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锻造出不少于七百门野战炮。
不过这野战炮朱高煦用不了那么多,按照他的配置,实际上三百门火炮就足够使用。
他缺的泥模,主要还是能迅速破城的攻城炮和舰炮。
“攻城和舰船所用大件的泥模,让王元他们早些准备着,野战大件可以在阴干后迅速锻造了。”
朱高煦对亦失哈交代了一句,随后便往殿外走去。
亦失哈作揖应下后,便也在朱高煦离开后,跟着离开了渤海王府。
朱高煦去前寝宫找郭琰去了,自从郭琰知道老朱崩殂,朱允炆即位后,她便十分担心郭英的处境,因此朱高煦一直在安慰他。
对于郭英的处境,朱高煦十分放心。
朱允炆虽然自大,但对于洪武年间留下的老将,尤其是类似郭英、耿炳文这种武功赫赫的老将还是十分照顾的。
他心眼坏,但人并不傻,知道用什么人对付什么人。
事实也证明,朱高煦想的没有错,此时南边的朱允炆确实没有苛责与藩王有姻亲关系的洪武旧臣,反而对他们恩抚有加。
郭英等人才抵达广宁,便受到了朱允炆对其恩赏的旨意,其中拨发钱钞近二千贯与他,可以说朱元璋大方了太多。
只是对于郭英说,他很清楚的记得老朱对于宝钞的政策是什么。
从朱高煦提出《钱钞法》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宝钞作为赏赐,而是尽可能的回收宝钞,让市面上的宝钞保持一定的价值。
如今朱允炆才即位不到一个半月,居然已经开始动用当年回收的那些宝钞了。
郭英虽然不懂钱粮如何运筹,但他记得朱元璋与朱高煦都说过,府库之中回收的宝钞不能轻用。
想到这里,郭英对于这位即位的皇太孙,渐渐感到了陌生。
“若是按照先生所说,那蠲免天下赋税才是能让社会大同,恢复《周礼》才是能让天下回到唐尧雍熙之盛的做法。”
七月初,当天下都在议论建文新政的时候,应天府京城之中的朱允炆却在与一位四十出头的官员讨论着《周礼》。
他们二人坐在武英殿内,朱允炆虽然是皇帝,却以一副学生的姿态对面前这人。
对此,坐在他对面的这人很受用,同时也说出自己的理念:“臣以为,文辞写作的学问并不能用以治国,为君者还是要常以宣明仁义来治天下,才能达到时世太平的大同景象。”
他的这些话说出后,朱允炆深以为然,颔首间再次询问道:“如今庙堂之上多有削藩之论,先生是如何看待的?”
“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才能让朝廷站在大义上。”此人侃侃而谈道:“削藩,必然要先从过往罪孽者动手,如此朝廷占据大义,天下诸藩无人不敢不服矣。”
“学生也深以为然1听到此人的话,朱允炆颔首,同时再次询问:“大行皇帝崩殂,眼下编撰《太祖实录》无人可用,允炆想请先生编撰,如何?”
“君有所命,臣自然竭心尽力1这人作揖应下,朱允炆也对旁边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李权开口:“授方先生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
“奴婢领旨……”李权应下,而能被朱允炆称为方先生的人,自然便是此前为他在民间摇旗助威的江南大儒方孝孺了。
听到自己的官职拔擢为了文学博士,方孝孺心里受用,而朱允炆也回头再次询问道:
“近来,学生合并州县卫所,致使庙堂之上文武官员颇有议论,先生如何看待?”
“陛下为何要合并州县卫所?”方孝孺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反问起了朱允炆。
朱允炆闻言,倒也没有生气,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合并州县卫所的原因。
“学生以为,布政司、府、州、县中,州的存在过于多余,因此合并州县能让朝廷更容易梳理地方。”
“至于合并卫所设县,则是学生在高皇帝生前与高皇帝所议之举。”
“当时学生便与高皇帝觉得天下卫所众多,尤其以内地诸省卫所繁杂,致使民间负担沉重。”
“若是能将内地一些卫所合并设县,将他们由军户改为民户,将军屯田发放给他们作为民田,那无疑降低了卫所的负担,让地方上也更为安定。”
合并卫所设县,这是朱允炆在建文新政那诸多政策中还算不错的政策,毕竟这是经过了朱元璋点头的政策,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眼下的原因在于,由于提出的合并卫所数量太多,五军都督府与地方上的武官十分反对,这样的反对让朱允炆有些投鼠忌器。
“此政既然是仁政,那陛下何必忧虑?”方孝孺侃侃而谈。
“古往今来,许多权贵都有着阻碍朝廷举动,全因朝廷触碰了他们的利益。”
“这卫所武官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他们做贼心虚,担心过往在卫所之中的违规之事曝光,所以才竭力反对。”
方孝孺将反对新政的卫所武官都打为了为非作歹之徒的标签,朱允炆听后也颔首道:“武夫粗鄙,其中许多人便是靠着盘剥手下军户才得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有了先生这句话,学生便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仅如此。”听到朱允炆的话,方孝孺也进一步道:“合并卫所后,陛下准备如何处理军屯田?”
“军屯田可均发给百姓。”他先是认同了朱允炆的政策,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分田是小事,陛下要担心的应该是天下之事。”
“臣翻阅《宋史》时,发现前宋耕地倍于国朝,而如今之所以无法达到,是因为北方荒地过多。”
“因此,臣以为可以迁移军户前往北方,让他们开垦荒地,并实施上古的井田制。”
“井田制?”朱允炆略皱眉头,方孝孺却来了兴致,主动说道:“北方荒田众多,土地大量荒废,因此朝廷可以将这些地方上的土地收回,然后召集江南军户在北方行井田之制。”
“这……”朱允炆犹豫了,方孝孺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办法也是可行的,不过真的按照他的说法来说,那就肯定要用南方的钱粮去接济北方。
另外由于土地是朝廷的,不是个人的,因此让军户们去北方执行井田制,无疑是从这个卫所制跳到了另一个卫所制,完全多此一举。
况且将江南军户都调往北方,那没了江南军户的监督,江南的乡绅富户们还会那么老实吗?
朱允炆是想借用他们的力量,因此给他们蠲免赋税,可这不代表朱允炆可以放弃对他们的监视,因此思虑过后,朱允炆才尴尬笑道:“先生此举确实是良策,但眼下诸藩尚在,此策难以实用。”
“陛……”方孝孺还想再说什么,却听见殿外出现了唱礼声。
“臣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求见陛下……”
“传1朱允炆对殿外开口,不多时便见黄子澄与齐泰走进了殿内,对自己行五拜三叩之礼。
待他们入座,他们先是与方孝孺互相对视一眼,随后才看向了朱允炆。
“如何?”朱允炆兴致突然变高,显然他在期待着某件事。
对于他的期待,黄子澄也含笑作揖:“陛下请放心,周藩之事已经安排妥当,眼下只等陛下调度兵马了。”
“好1听到黄子澄的话,朱允炆也眼前一亮,同时看向齐泰:“齐先生以为,该派何人前往河南?”
面对询问,齐泰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不假思索的开口道:“可派曹国公以练兵名义前往开封,如此既可以让曹国公站到陛下这边,还能让天下武官认清局势。”
他的话说出后,朱允炆满意颔首,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如此,便派曹国公前往河南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