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yanqingzw.com,技术宅在古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看就停不下来, 雍和帝的视线不断在卷纸上扫动, 时不时停下来细思半晌,又重新研读一遍, 足足折腾了一盏茶左右的时间。
“十思...”雍和帝终于心满意足地放下卷面,忍不住叹道,“好一个‘十思’啊,王卿,这真不是你派人从王敦茹府上偷来的?”这文章像是痒痒挠, 挠在他心底之处,整个人说不出的泰爽, 等到阅完之后,就有了同王行之说笑的心思。
王行之当即吹胡子瞪眼:“陛下慎言!”
“说笑而已,王卿莫气。”雍和帝哈哈大笑, 再看向卷纸的视线中满是赞赏, “好久了,好久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谏言。”
赞叹的眼神很快又转为了深思, 手指捻着纸张, 半晌之后,语气陡然一转,“王卿, 这真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所作?为何如此深入浅出的道理,三省六部、御史台、朕的文武肱骨没一个写出来的?!”说到了后面,语气颇有不善。
眼看雍和帝的长眸眯起,显然是起了疑心, 王行之把李文柏偶遇道人那番说辞拿出来又说了一遍。
雍和帝的身边到处漏风,这里的谈话不出一个时辰便会传到想要知道的人耳中,如果不及时阻止,李文柏非得在入仕之前就把满朝文武得罪个精光。要知道朝中不少人占着紧要位置,本事没有几分,唯独自尊心却脆弱的紧。王行之本人虽不惧,然众口铄金,他可不想自己的学生还没长成就被掐死在萌芽之中。有个不知名的道人做挡箭牌,或许有人会羡慕李文柏的风云际会,但嫉恨之心想必会少许多。
雍和帝一眼就看出王行之护短的小心思,不禁嗤笑:“你也好贺青也好,都对这小崽子护得紧呐,如此文武通吃的人物,我大齐可没有几人。”对于王行之的说法,显然已经相信了。
王行之一惊:“陛下!”
“行了,说说而已瞧你吓得,朕是那么小肚鸡肠的人吗?”雍和帝不耐烦地挥挥手,“有感而发而已,只要他李文柏是个人才,不管什么出身和什么人亲近,朕都敢用!倒是你那个大弟子,最近在朝中可闹腾得欢,一下子给朕得罪不少人,你这个做老师的也多劝劝,别让他年纪轻轻跟个斗鸡一样,再这么搞下去,朕也护不了他!”
这也是雍和帝要召见王行之最主要的原因,顾文就任考功司郎中才大半年,几乎把朝中上下全给得罪了个遍,让雍和帝只觉头发都白了不少,比起这个愣头青,李文柏什么的都只是顺便。
“一想到你那大弟子,朕就头疼。”雍和帝捏了捏自己的眉心。
王行之倒是不惊不诧,比起谈论李文柏时镇定了不少,闻言也只是略微抬了抬眼:“陛下所言,是今年考评之事?”
“你还有脸提!”一提到这个,雍和帝是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朕把顾文那小子放去考功司,是想让他涨涨资历混个政绩,累功一两年就能往上拔一拔,过几年再外放出去攒些资本,朕可是……在提拔他!啊?他倒好,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尽给朕添乱!”
王行之识相地垂眸不语。
要说顾文在这大半年所作的事情,就算雍和帝不提起,这些个月上门来劝王行之好好官轿管教学生的大小臣子也不在少数,都快把王行之的耳朵给听出茧子来了,就连王敦茹,也登门明里暗里敲打过,让顾文收收性子。
要说一个区区的考功司郎中是怎么把朝廷搅得天翻地覆的,还要从这吏部考功司的职能地位说起。
考功司,顾名思义,主要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也就类似于现代的绩效考核部门。大齐文武分家,武将功过都由直属上级层层汇总交与雍和帝定夺,考功司也就起个记录的作用,但文官的考校却实实在在由考功司郎中总督。
文官每年一考评,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品级,几乎全由吏部考功司派人勘定,记载成册后直接上呈雍和帝审定归档,吏部尚书和主管侍郎有权审阅却无权修改,有意见也要写成奏章交由皇帝定夺,这也是为了防止吏部一家独大设定的规则。
这么听起来考功司似乎权力不小,能执掌文官的升降大权,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吏部虽为六部之首,但其郎中也只不过比其余五部郎中高个半级,将将正五品,在随便掉个石头都能砸到一堆官员的京城,考功司郎中也仅仅就是个油水不少的肥差,至于年度考评,除非实在是太过分,一般都由各处主官说了算,甚少有考功司郎中会冒着开罪上司的危险去一项一项实地考察的。
就这么安安稳稳过了许多年,考功司也慢慢变成了中心官员熬资历的绝佳场所,有不少三省主官都有主事考功司的经历。
约摸七个月前,顾文累功升迁至考功司,满朝文臣水生火热的时候到了。
顾文就职的时期正值年末,中央各地上报各级官员考评,几乎已经全部堆到了考功司的桌案上,就等着顾文“签字画押”。
本来以为是例行公事,咱们的顾郎中却不做寻常事,先是做出一副“谨遵循例”的样子,整日吊儿郎当地不沾官衙,暗地里却召集心腹一处一处实地考察,将考评不对的地方一一纠正过来。
因为考功司几十年来从未出过大事,是以顾文“盖章”的动作虽慢,大家却也不怎么上心,反正再怎么慢,最终还是要呈上去的。
在这种“不上心”的氛围下,顾文将最终修订完成的考评册上呈皇帝,彼时雍和帝正日理万机忙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哪里有空审阅从未出过错的考评册,想也不想就下了印,一锤定音。
于是,无数正翘首以盼的中下级官员们傻眼了。
原本说好是考评“上上”的,变成了“下上”甚至“中中”,许多清正廉洁业务能力强,但耿直不阿得罪上司的官员,官场生涯上第一次收到了“上上”的考评,正是大江南北一片懵逼。
无数信件飞到各部头头的面前,“大靠山”们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是雍和帝暗中下令考功司行事,便纠集起朝中同僚一起质问,雍和帝却一问三不知,再三询问下才知道顾文做出了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可做都做了,还能怎么样呢?
莫非再收回来重新考评一次?开玩笑,当今圣上可是下印了的,召回来,这不是打雍和帝的脸吗?
有心想要问罪,可人家顾文一举一动全都是按照规章制度,就连派去地方的官员也都是严格派出的考功司属僚,奈何就是无人报信,虽然几十年来无人遵守过,但规章就是规章你不能当他不存在啊!
最重要的是,雍和帝对此事态度十分微妙,虽然当着三省六部诸位大臣的面大光其火,但对顾文其人却没有过一句重话。
如果顾文从属于朝中某个派系,众文武当然不至于如此束手无策,可顾文他从入仕起就不偏不倚仿佛在走钢丝,从不主动得罪谁也不主动向谁靠拢,其师王行之更是有名的只管教书育人从不问政事,如此孤臣,往往最得皇帝信任,最终此事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自那以后,弹劾顾文的奏章就如同雪片般不断堆满雍和帝的桌案,对于这个小愣头青,雍和帝其实是很是欣赏的,是以对于这些捕风捉影的弹劾,看看也就罢了。
众官员气不过,却又没法抓到顾文的把柄,别看顾敬元这人整日笑呵呵的大大咧咧,时不时还喜欢跟人开开玩笑,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但实际上比泥鳅还要滑不溜秋,给他设陷阱,还要时刻注意别把自己给坑进去。
加上皇帝的回护和王行之的面子,天长日久,众人干脆也就看开了。
好歹只是一次考评,年轻人嘛难免冲动,只要多加劝说磨磨性子也就是了,于是雍和帝终于清静了一阵子。
可现今临近秋闱,秋闱之后按例各处就该开始准备收集一年来的考评了,众大臣眼睛都盯着顾文,正想着一一上门好生规劝,防止这小子又暗地里搞事情的时候,没想到今年的顾文不低调了,反而大张旗鼓地分派考功令史前往各地大小官府实地考察。
三省六部也没能幸免,拿着考功司铭牌的令史们往正堂上一座,眼睛死死盯着各部大小官员,还随身带着纸笔,时不时在上面写写画画,闹得众人是心惊胆战。
各部主官有心从令史们嘴里套出点话来,但谁也不知道年仅二十三岁的顾文是什么时候把考功司捏成一团的,往常点头哈腰的令史们如今腰杆子挺得笔直,谁来呵斥张口就是大齐律令,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去年那一套就搞得各地人心惶惶,今年再来一次那还得了?
于是三省六部齐出动,劝谏的、弹劾的奏章不断摆到雍和帝面前,王敦茹几乎隔一日就要就此问题找雍和帝谈谈心,吏部尚书孙显午已经常驻在顾文家中,王行之府上也差点被踏破门槛,唯一安静的就只有看热闹的各处武将府邸。
此事说严重也没有严重到非要整死顾文的地步,所以文官们都还算克制,硬的不行,咱们来软的!
顾文和王行之到还好,一个死守半山书院闭门不见客,一个动不动就跑老师家多清闲,只剩下雍和帝本就因为抑商和收拢兵权的事头痛得不可开交,现在又来这么一套,简直看见顾文的名字就产生心理性烦躁。
“总而言之,你这个学生做事也太乱来了!”雍和帝吹胡子瞪眼睛,“他想替朕整顿吏治是好事,就不能想点和缓些的法子吗?非要这么乱搞,你这些年都教了他些什么?!”
“陛下教训的是。”王行之例行请罪,脑中却闪过李文柏的身影。
他有种预感,这个商贾出身的少年,或许会成长为比顾文还要令他骄傲的子弟。
... -->>
这一看就停不下来, 雍和帝的视线不断在卷纸上扫动, 时不时停下来细思半晌,又重新研读一遍, 足足折腾了一盏茶左右的时间。
“十思...”雍和帝终于心满意足地放下卷面,忍不住叹道,“好一个‘十思’啊,王卿,这真不是你派人从王敦茹府上偷来的?”这文章像是痒痒挠, 挠在他心底之处,整个人说不出的泰爽, 等到阅完之后,就有了同王行之说笑的心思。
王行之当即吹胡子瞪眼:“陛下慎言!”
“说笑而已,王卿莫气。”雍和帝哈哈大笑, 再看向卷纸的视线中满是赞赏, “好久了,好久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谏言。”
赞叹的眼神很快又转为了深思, 手指捻着纸张, 半晌之后,语气陡然一转,“王卿, 这真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所作?为何如此深入浅出的道理,三省六部、御史台、朕的文武肱骨没一个写出来的?!”说到了后面,语气颇有不善。
眼看雍和帝的长眸眯起,显然是起了疑心, 王行之把李文柏偶遇道人那番说辞拿出来又说了一遍。
雍和帝的身边到处漏风,这里的谈话不出一个时辰便会传到想要知道的人耳中,如果不及时阻止,李文柏非得在入仕之前就把满朝文武得罪个精光。要知道朝中不少人占着紧要位置,本事没有几分,唯独自尊心却脆弱的紧。王行之本人虽不惧,然众口铄金,他可不想自己的学生还没长成就被掐死在萌芽之中。有个不知名的道人做挡箭牌,或许有人会羡慕李文柏的风云际会,但嫉恨之心想必会少许多。
雍和帝一眼就看出王行之护短的小心思,不禁嗤笑:“你也好贺青也好,都对这小崽子护得紧呐,如此文武通吃的人物,我大齐可没有几人。”对于王行之的说法,显然已经相信了。
王行之一惊:“陛下!”
“行了,说说而已瞧你吓得,朕是那么小肚鸡肠的人吗?”雍和帝不耐烦地挥挥手,“有感而发而已,只要他李文柏是个人才,不管什么出身和什么人亲近,朕都敢用!倒是你那个大弟子,最近在朝中可闹腾得欢,一下子给朕得罪不少人,你这个做老师的也多劝劝,别让他年纪轻轻跟个斗鸡一样,再这么搞下去,朕也护不了他!”
这也是雍和帝要召见王行之最主要的原因,顾文就任考功司郎中才大半年,几乎把朝中上下全给得罪了个遍,让雍和帝只觉头发都白了不少,比起这个愣头青,李文柏什么的都只是顺便。
“一想到你那大弟子,朕就头疼。”雍和帝捏了捏自己的眉心。
王行之倒是不惊不诧,比起谈论李文柏时镇定了不少,闻言也只是略微抬了抬眼:“陛下所言,是今年考评之事?”
“你还有脸提!”一提到这个,雍和帝是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朕把顾文那小子放去考功司,是想让他涨涨资历混个政绩,累功一两年就能往上拔一拔,过几年再外放出去攒些资本,朕可是……在提拔他!啊?他倒好,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尽给朕添乱!”
王行之识相地垂眸不语。
要说顾文在这大半年所作的事情,就算雍和帝不提起,这些个月上门来劝王行之好好官轿管教学生的大小臣子也不在少数,都快把王行之的耳朵给听出茧子来了,就连王敦茹,也登门明里暗里敲打过,让顾文收收性子。
要说一个区区的考功司郎中是怎么把朝廷搅得天翻地覆的,还要从这吏部考功司的职能地位说起。
考功司,顾名思义,主要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也就类似于现代的绩效考核部门。大齐文武分家,武将功过都由直属上级层层汇总交与雍和帝定夺,考功司也就起个记录的作用,但文官的考校却实实在在由考功司郎中总督。
文官每年一考评,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品级,几乎全由吏部考功司派人勘定,记载成册后直接上呈雍和帝审定归档,吏部尚书和主管侍郎有权审阅却无权修改,有意见也要写成奏章交由皇帝定夺,这也是为了防止吏部一家独大设定的规则。
这么听起来考功司似乎权力不小,能执掌文官的升降大权,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吏部虽为六部之首,但其郎中也只不过比其余五部郎中高个半级,将将正五品,在随便掉个石头都能砸到一堆官员的京城,考功司郎中也仅仅就是个油水不少的肥差,至于年度考评,除非实在是太过分,一般都由各处主官说了算,甚少有考功司郎中会冒着开罪上司的危险去一项一项实地考察的。
就这么安安稳稳过了许多年,考功司也慢慢变成了中心官员熬资历的绝佳场所,有不少三省主官都有主事考功司的经历。
约摸七个月前,顾文累功升迁至考功司,满朝文臣水生火热的时候到了。
顾文就职的时期正值年末,中央各地上报各级官员考评,几乎已经全部堆到了考功司的桌案上,就等着顾文“签字画押”。
本来以为是例行公事,咱们的顾郎中却不做寻常事,先是做出一副“谨遵循例”的样子,整日吊儿郎当地不沾官衙,暗地里却召集心腹一处一处实地考察,将考评不对的地方一一纠正过来。
因为考功司几十年来从未出过大事,是以顾文“盖章”的动作虽慢,大家却也不怎么上心,反正再怎么慢,最终还是要呈上去的。
在这种“不上心”的氛围下,顾文将最终修订完成的考评册上呈皇帝,彼时雍和帝正日理万机忙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哪里有空审阅从未出过错的考评册,想也不想就下了印,一锤定音。
于是,无数正翘首以盼的中下级官员们傻眼了。
原本说好是考评“上上”的,变成了“下上”甚至“中中”,许多清正廉洁业务能力强,但耿直不阿得罪上司的官员,官场生涯上第一次收到了“上上”的考评,正是大江南北一片懵逼。
无数信件飞到各部头头的面前,“大靠山”们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是雍和帝暗中下令考功司行事,便纠集起朝中同僚一起质问,雍和帝却一问三不知,再三询问下才知道顾文做出了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可做都做了,还能怎么样呢?
莫非再收回来重新考评一次?开玩笑,当今圣上可是下印了的,召回来,这不是打雍和帝的脸吗?
有心想要问罪,可人家顾文一举一动全都是按照规章制度,就连派去地方的官员也都是严格派出的考功司属僚,奈何就是无人报信,虽然几十年来无人遵守过,但规章就是规章你不能当他不存在啊!
最重要的是,雍和帝对此事态度十分微妙,虽然当着三省六部诸位大臣的面大光其火,但对顾文其人却没有过一句重话。
如果顾文从属于朝中某个派系,众文武当然不至于如此束手无策,可顾文他从入仕起就不偏不倚仿佛在走钢丝,从不主动得罪谁也不主动向谁靠拢,其师王行之更是有名的只管教书育人从不问政事,如此孤臣,往往最得皇帝信任,最终此事也就只能不了了之。
自那以后,弹劾顾文的奏章就如同雪片般不断堆满雍和帝的桌案,对于这个小愣头青,雍和帝其实是很是欣赏的,是以对于这些捕风捉影的弹劾,看看也就罢了。
众官员气不过,却又没法抓到顾文的把柄,别看顾敬元这人整日笑呵呵的大大咧咧,时不时还喜欢跟人开开玩笑,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但实际上比泥鳅还要滑不溜秋,给他设陷阱,还要时刻注意别把自己给坑进去。
加上皇帝的回护和王行之的面子,天长日久,众人干脆也就看开了。
好歹只是一次考评,年轻人嘛难免冲动,只要多加劝说磨磨性子也就是了,于是雍和帝终于清静了一阵子。
可现今临近秋闱,秋闱之后按例各处就该开始准备收集一年来的考评了,众大臣眼睛都盯着顾文,正想着一一上门好生规劝,防止这小子又暗地里搞事情的时候,没想到今年的顾文不低调了,反而大张旗鼓地分派考功令史前往各地大小官府实地考察。
三省六部也没能幸免,拿着考功司铭牌的令史们往正堂上一座,眼睛死死盯着各部大小官员,还随身带着纸笔,时不时在上面写写画画,闹得众人是心惊胆战。
各部主官有心从令史们嘴里套出点话来,但谁也不知道年仅二十三岁的顾文是什么时候把考功司捏成一团的,往常点头哈腰的令史们如今腰杆子挺得笔直,谁来呵斥张口就是大齐律令,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去年那一套就搞得各地人心惶惶,今年再来一次那还得了?
于是三省六部齐出动,劝谏的、弹劾的奏章不断摆到雍和帝面前,王敦茹几乎隔一日就要就此问题找雍和帝谈谈心,吏部尚书孙显午已经常驻在顾文家中,王行之府上也差点被踏破门槛,唯一安静的就只有看热闹的各处武将府邸。
此事说严重也没有严重到非要整死顾文的地步,所以文官们都还算克制,硬的不行,咱们来软的!
顾文和王行之到还好,一个死守半山书院闭门不见客,一个动不动就跑老师家多清闲,只剩下雍和帝本就因为抑商和收拢兵权的事头痛得不可开交,现在又来这么一套,简直看见顾文的名字就产生心理性烦躁。
“总而言之,你这个学生做事也太乱来了!”雍和帝吹胡子瞪眼睛,“他想替朕整顿吏治是好事,就不能想点和缓些的法子吗?非要这么乱搞,你这些年都教了他些什么?!”
“陛下教训的是。”王行之例行请罪,脑中却闪过李文柏的身影。
他有种预感,这个商贾出身的少年,或许会成长为比顾文还要令他骄傲的子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